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
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4-28T13:59:53.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熊从珍[导读] 脑血管造影影像清晰,定位准确,但其对机体有损伤性,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动脉栓塞等,因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的病情观察,进行积极防止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熊从珍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宜昌 44300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287-02【摘要】脑血管造影影像清晰,定位准确,但其对机体有损伤性,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动脉栓塞等,因此,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的病情观察,进行积极防止是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并发症护理脑血管造影术是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其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0%,我科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开展了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204例,术后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04例全部采用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年龄最高为78岁,最低为19岁,男性131例,女性73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率为100%。
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 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本组204例中1例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考虑为微栓子脱落而引起短暂性缺血发作(TIA)经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未再有(TIA)发作。
2.2 脑梗死在导管导丝推送过程中撕裂血管内膜和斑块,使栓子脱落而发生梗死,本组204例中有一例术后出现右侧肢体偏瘫,肌力0级,再次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立即行溶栓术,梗死的血管再通,右侧肢体功能恢复肌力达IV级。
2.3 脑血管痉挛在导管导丝推送过程中,脑血管受机械刺激容易发生痉挛,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语,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多于术后12小时至24小时内发生,本组204例中有10例术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性的全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恶心呕吐,钙离子拮抗剂能够有效地防止脑血管痉挛,罂粟碱60毫克加入0,9%生理盐水250毫升每分钟15滴或者尼莫同50毫克静脉泵入每小时3毫升,6小时后症状缓解,7例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全脑血管造影技术

造影常见并发症处理
5.血管穿孔或血管壁撕裂:及时中和肝素,止血降压, 可闭塞的血管行血管内封堵,不能闭塞的压迫或手 术修补。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局部压迫,球囊 栓塞,带膜支架置入或手术修复。 8.后腹膜血肿:原因①穿刺点过高。②导管、导丝损 伤髂动脉所致。极为凶险。
DSA的优点
1.实时成像;
2.可绘制血管径路图; 3.减少碘造影剂的用量; 4.影象后处理; 5.突出微小的密度差别; 6.减少胶片用量; 7.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为什么要做全脑血管造影?
可提供直观的颈部和脑血管实时影像,而 且可以充分显示从动脉到静脉整个循环过程 的周期、形态、分布与走行等动态变化,使 临床医师全面了解和判断脑卒中的可能原因、 发病部位、病变程度,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 方式。这也是保证查清病源,减少误诊和全 力救治患者的基础。
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4.过敏样反应:轻度如颜面潮红、多汗、瘙痒等可观 察,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中度包括恶心、头痛、头 面部水肿、腹痛、轻度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和心 悸等。处理时一般要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静 脉注射苯海拉明,吸支气管扩张剂、吸氧等。重度 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压、严重支气管痉挛、喉头水 肿、肺水肿、EP发作、甚至休克、死亡。处理除上 述抢救外,往往需快速补液,必要时气管切开。 5.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 6.血液系统反应:凝血功能改变。
麻醉
1.局部麻醉
适合于意识清楚,基本能够进行 合作的患者。 2.全身麻醉 适合与意识不清、躁动而不能配 合检查的患者。
并发症
1.造影剂反应。 2.操作影响:如局部血肿、血管痉挛(导管 导丝对血管刺激)、血管破裂、血管夹层、 脑血栓、感染等。
造影常见并发症处理
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分析

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分析
耿万杰;李正侠;杨卫民;王长青
【期刊名称】《安徽医学》
【年(卷),期】2012(033)012
【摘要】目的评价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结果,并对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共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31%,其中穿刺点皮下血肿4例,脑血管痉挛2例,迷走神经反射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无术中脑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出现,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致,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总页数】3页(P1680-1682)
【作者】耿万杰;李正侠;杨卫民;王长青
【作者单位】236600,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36600,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36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及防治 [J], 陈建文;李钢;蔡晓斌;曹黎明;黄旭明;乐经科
2.31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分析及文献复习 [J], 陈文博;马岱超;唐妍妍
3.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J], 录海斌;马丽;徐海芳
4.结局描述式教育联合促排尿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 [J], 行君;顾晓乐;许悦悦;康路;冯英璞
5.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睡眠的影响研究 [J], 陈远萍;李文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临床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临床分析梁超;杨群福;王风聚;刘振波【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诊断、可能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67例脑血管介入诊疗中出现的3例皮质盲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讨论皮质盲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皮质盲的发生率为0.12%(3/2467),3例患者经补液扩容、舒张脑血管、抗脑水肿、皮质激素、改善脑代谢及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症状均在5d内缓解.随访2周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皮质盲是脑血管造影术后罕见并发症,但通过对症处理,一般预后良好.【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8(046)012【总页数】3页(P1327-1329)【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手术后并发症;皮质盲【作者】梁超;杨群福;王风聚;刘振波【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5403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5403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5403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邢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5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众所周知,皮质盲是脑血管造影术后的罕见并发症,国内外报道脑、脊髓血管造影术后皮质盲的发病率为0.3%~1%,而应用更新型非离子型造影剂后,最近报道的发病率为0.2%[1]。
目前导致皮质盲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能确定,好发人群亦不清楚。
鉴于国内外研究多为个案报道,笔者统计我科已完成脑血管介入诊疗2 467例患者资料,其中发生皮质盲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1月—2017年12月行神经系统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共计2 467例,其中男1 590例,女877例,年龄12~78岁,平均(56.5±7.8)岁,共有3例发生皮质盲。
1.2 手术治疗和术后处理脑血管造影使用2%利多卡因2 mL局部浸润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通过动脉鞘导入5 F MP-A1导管行双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患者皆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注射芬太尼2.0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异丙酚2 mg/kg,同时面罩给氧。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情况的影响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情况的影响发表时间:2019-10-24T16:18:29.3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马玲玲[导读]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作用明显。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全脑血管造影术可以对多种脑血管疾病进行检查与诊断,此项诊断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给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的护理干预。
方法纳入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50例为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再接受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0%比对照组76.00%高,P<0.05。
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作用明显。
【关键词】造影术;造影剂过敏;护理干预;满意度;并发症由于全脑血管造影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加上患者自身原因,导致许多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从而对手术效果造成较大影响。
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干预纳入的50例患者,旨在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造影剂过敏情况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50例为对象,患者病情均为脑血管病变,通过临床检验证实病情;排除重度肝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病史与其他血管疾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和女性10例,年龄34~68岁、平均(58.19±5.03)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4例和女性11例,年龄32~69岁、平均(58.23±5.1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护理

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护理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一种利用机辅助成像技术的血管检查方法,DSA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为一种有创伤性检查技术,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一项有效措施。
我科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月共为71例患者经股动脉穿剌行DSA术,术后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1.2方法,在局麻下经皮肤穿刺股动脉后,插入导丝,将一根特制的导管插入股动脉内,在电视监测下选择性插至颈动脉或椎动脉[2],注射造影剂后拍片,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以协助诊断,确定方案。
2 结果7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DSA检查,术后有一例出现脑血管痉挛,经处理后好转,无下肢动静脉栓塞等重大的并发症。
3 护理3.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安放到监护病房,专人看护,主要观察患者神志、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呕吐、失语、肌力下降、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3.2观察穿刺部位患者回病房后,首先检查穿刺部位弹力绷带压迫是否牢固,于穿刺部位放置食盐一包(500kg),同时监测穿刺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若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温正常,说明穿刺部位包扎及压迫得当。
3.3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4小时内患者静卧,避免烦燥及下肢屈曲,烦燥者可按医嘱适当予镇静,24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屈伸,被动做足背的伸、屈运动,每小时一次,每次10下,被动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病人无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现象。
3.4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盐包压迫6小时,患肢制动24小时,为了防止出现压疮,必须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翻身时必须二位护士同时进行,一护士固定穿刺侧肢体,另一护士协助患者翻身,保持肢体直立位,背部及下肢各垫一小枕。
翻身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本组病例无出现一例院内压疮。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护理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数字 减 影 全 脑 血 管 造 影术 ( ii l u tat n dgt brci as o
a go rp y Ds 是 一 种 利 用 电 子 计 算 机 辅 助 成 n iga h , A)
3 讨 论
像技 术 的血 管 检 查 方 法 , S 为脑 血 管 病 诊 断 的 DA
流 通 过 , 于 在 穿 刺 点 形 成 血 凝 , 后 用 弹 力 绷 带 加 利 然
的导 管插入股 动 脉腔 内 , 电视 监 测 下选 择 性 插 至 在
颈 内动脉或椎 动脉 [ , 2 注射 造影 剂后拍 片 , ] 确定 病 变 部位 、 围及 性质 , 范 以协 助诊断 疾病 , 确定治 疗方案 。
・
5 2 ・ 3
护 士 进 修 杂 志 20 0 9年 3月第 2 卷 第 6期 4
[ ] 王小 文 , 宁 , 大 志 , . 移 植 术 后 的 低 钠 血 症 [] 中华 器 4 李 陈 等 肝 J.
官移 植 杂 志 。0 5 2 ( )91 . 2 0 , 6 1 :-0 [ ] 郑 树 森 . 脏 移 植 [ . 2版 . 京 : 民卫 生 出 版 社 ,0 1 5 肝 M] 第 北 人 20 :
动 、 肢制 动不 良、 下 凝血 功 能 障碍所 致 。D A 毕 , S 应
采用左 手 三指压迫 法 , 指压 迫 内穿 刺点 , 食 中指和无
名指压 迫股 动脉 , 右手持 无菌 敷料压 迫穿刺 点处 , 前 5mi n重压 , 使血 流 中断 , 1 i 后 0r n轻压 , 部 分血 a 使
人 出现皮 下血肿 。常 因压 迫止 血 方 法不 当 、 人躁 病
1 1 一般 资料 本 组 5 3例 病人 中 , 3 6例 , . 5 男 1 女 2 7例 ; 3 年龄 1 ~ 8 4 5岁 , 均 5 . 平 6 8岁 , 系 临 床 确 均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防治

神经介入放射学是以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学为基础,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学科。
因为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的常见疾病,故会广泛应用神经介入放射治疗。
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大多数属于神经外科医生,他们自身储备了大量解剖学知识以及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存在明显不同。
这不但是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种类较多。
如何降低、防治治疗中的并发症就是十分重要的。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常见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包括:①全脑血管造影:该技术属于神经介入放射的治疗基础,也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的有创检查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但也会存在严重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颅内动脉栓塞、腹膜后血肿。
颅内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在于:操作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导致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管中存在血栓以及气栓;导管会刺激血管壁,引发严重性的血管痉挛;预防措施为:对于超过四十岁的患者,最好通过路径图指引造影导管导入颈内动脉,便于观察患者的颈动脉分叉是否出现粥样斑块情况;导丝在导管中停留时间应该不超过90秒;造影导管需要通过导丝的导引下轻柔操作,避免出现粗暴动作。
腹膜后血肿虽然相对少见,但危险性极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以及抢救,则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发生腹膜后血肿的主要原因包括:穿刺点过高,在腹股沟韧带之上,导管或者导丝会对血管进行穿刺时刺破血管,形成血肿。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穿刺点应该选择在腹股沟韧带下的2.0厘米处,轻柔操作,并使用Seldinger技术进行前壁穿刺;其次,穿刺成功后在置入导丝过程中时刻注意导丝头端阻力大小,如果明显阻力增加,切不可强行用力,必要时可以透视下调整导丝直至其头端到达中线左侧方可置入股动脉鞘。
一旦发现腹膜后血肿形成,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处理。
经桡动脉造影可以明显减少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
②颅内动脉瘤栓塞:在介入栓塞期间,动脉瘤发生破裂是神经介入放射治疗中极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6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Vol.10, No.5 Feb,2013
综合医学 Zongheyixue 《中国医学创新》第10卷 第5期(总第251期)2013年2月
絮状、带有黏性的液体,其量和形状随着月经周期稍有变化。在雌激素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层次增多,上皮层增厚,乳酸杆菌能分解上皮细胞所含糖原,使其转变为乳酸,产生大量乳酸,使正常阴道保持pH值3.8~4.4之间,只有阴道杆菌能在此环境中生存,以抑制其他杂菌生长,形成正常的防御功能。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阴道清洁度为Ⅲ~Ⅳ度患者念珠菌阳性率为14.4%;明显高于阴道清洁度为I~Ⅱ度患者(3.8%),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阴道杆菌占优势,还有少量厌氧菌、支原体及念珠菌,这些菌群形成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3]。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
素如组织损伤、 性交,妊娠、糖尿病、应用免疫抑制剂、避孕药、广谱抗生素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如霉菌(真菌类)会在阴道壁上过度繁殖替代了正常的阴道乳酸杆菌变成致病菌,这些致病原菌消耗了糖原,阻碍了阴道杆菌酵解作用,使之pH 值上升,从而阴道杆菌减少甚至消失,进一步使致病菌霉菌(真菌类)繁殖,刺激白细胞增加,使阴道清洁度下降,导致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 [1]。
霉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病原体,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造成广泛的生殖道感染,并可导致不孕。我国人群中霉菌感染率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已超过其他菌。有的霉菌感染后症状隐匿,不易获得及时诊治,更易传播和
蔓延,而且可增加艾滋病、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的易感性[4]。阴道清洁度升高,霉菌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呈正
相关,这本次的研究一致[5]。因此阴道清洁度可以作为霉菌
感染的过筛试验,当清洁度Ⅲ度或Ⅳ度时,才对患者进行霉菌的检测,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缩短了诊疗时间。故念珠菌阴道炎与阴道清洁度有密切关系,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阴道生态内环境的关键,当阴道乳酸杆菌群的平衡,增加繁殖念珠菌和念珠菌阴道炎症发生的机会。
参考文献[1] 焦啸波. 966例阴道分泌物临床常规检验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09, 1(6): 79.[2] 叶心梅.296例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8b):2200.[3] 罗金秀,冼坚,李红玉.阴道清洁度与支原体和衣原体阳性率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9(12):1490-1491.[4] 陈丽娟,陈美珠.细菌性阴道病与清洁度相关性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2006,27(16):1708.[5] 王伟敏.认识霉菌性阴道炎学会家庭自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11):235-236.
(收稿日期:2012-09-24) (本文编辑:车艳)
①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广东 惠州 516002通讯作者:高彬
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高彬① 【摘要】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其中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全部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技术成熟,准确率高,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但随着造影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操作熟练度的加强,常见的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临床分析; 防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99
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们对脑血管疾病诊治手段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具有选择性强,图像清晰,且因其直观、准确、动态等特点,为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并为进行血管内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但
DSA为脑血管疾病中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当情况严重时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严格掌握手
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对并发症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的进行处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提高操作的成功率[2]。现将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采用DSA检
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旨在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总结,保障患者的安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采用DSA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1~78岁,平均(51.3±9.6)岁,其中1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52例患者脑梗死,11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患者海绵状血- 157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Vol.10, No.5 Feb,2013
《中国医学创新》第10卷 第5期(总第251期)2013年2月 综合医学 Zongheyixue管瘤,2例患者动静脉畸形,1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1.2 方法 予以Seldinger改良技术对患者股动脉进行成功穿刺后,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置入股动脉,并在导丝引导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予5F或4F椎动脉管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造影剂为碘海醇。2 结果 82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9~78岁,平均(62.2±10.7)岁,并发症发生率为3.66%(3/82)。并发症包括:(1)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例合并2型糖尿病、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加压包扎后2 h时发现穿刺点周边出现大面积的皮下淤青,局部可扪及3 cm×4 cm皮下包块。对皮下血肿包块多点穿刺抽血缩小包块后再次压迫内外穿刺点20 min并加压包扎,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4 h后红外线照射3 d,穿刺点周围血肿逐渐吸收。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因血管情况欠佳,反复进行穿刺,出现穿刺处股动脉夹层,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下肢动脉血栓、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及局部发生感染等情况。予以临床观察,因未出现血管狭窄情况,对血流的影响不大,未予特殊处理。(2)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无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症状,无低血糖表现,考虑造影剂相关反应,未发现明显系统性并发症,予以常规内科对症治疗措施后症状消失。3 讨论 目前随着造影设备的改进及操作技术的逐步成熟,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下降,但常见的并发症如穿刺点、神经系统、局部或周围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在术后仍然能够出现,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熟悉脑血管造影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提高穿刺水平及操作水准,尽可能的降低并发
症的发生率,使脑血管造影的检查优越性得到体现。 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分为以下几类:(1)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在此类并发症中,穿刺部位血肿、皮肤瘀斑较为常见,引起此类并发症的原因一般为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患者躁动,穿刺的下肢制动欠佳,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在提高穿刺技术的基础上,压迫止血手法的熟练掌握也较为关键。可予以左手食指对内穿刺点进行压迫,中指及无名指对股动脉进行压迫,右手将无菌敷料对外穿刺点进行压迫,前3 min压迫力量较大,后6 min压迫力量较轻,对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延长压迫时间。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后,再应用砂袋进行6 h压迫,并对患者穿刺侧肢体进行24 h制动[4]。并对患者的足背动脉进行观察,
避免出现下肢血栓。形成股动脉夹层多因操作引起,以后壁最多见,常因穿刺针穿透动脉,进入动脉后壁内膜下,导丝、导引器强行插入引起。使用Seldinger改良技术穿刺动脉过程中,穿刺针喷血良好,但导丝进入有阻力,此时针头可能位于动脉内膜下,或抵在血管壁上,不可强行将导丝送入,应将穿刺针左右旋转并缓慢后退,同时导丝不断试探性前送,直到阻力突然消失,方可插入。扩张器及鞘管沿导丝插入动
脉过程中,阻力较大,患者感觉疼痛较剧烈,多为导丝位置异常,应透视检查。(2)局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在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导丝及导管对血管壁产生刺激,或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引起局部或远端血管出现痉挛。一般来说,此类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新发的局部狭窄情况,通常在予以解痉治疗或停止穿刺后症状能够得到缓解[5]。(3)神经系统并发症。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为
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引起患者出现脑梗死而危及其生命。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欠佳,在术中反复将导管导丝进行更换,导管对血管内膜产生损害,引起血管内出现血栓或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脱落。同时,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由于推注力量过大,引起血管附壁的斑块出现脱落,造成栓子进入血管远端而引起梗死。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对导管导丝的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将操作时间尽量压缩,使血管内膜刺激减轻。同时,应严格遵守在导丝引导下对导管进行操作的原则,避免出现附壁斑块脱落或夹层出现等情况。在造影剂推注过程中尽量采取合适的力道,避免出现血管痉挛及斑块发生脱落。对出现梗死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6]。(4)其他并发
症。①在拔出血管鞘时及拔鞘后加压包扎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及迷走反射等情况。此类情况需要与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交流,降低患者对检查的恐惧心理,并在术后及时进行镇痛处理。同时,避免血容量相对不足也是避免出现此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②碘造影剂相关反应。需要造影前进行碘试验,严格掌握使用碘剂的禁忌证。嘱患者术后多饮水,可选取前列地尔等药物防治造影剂肾病。出现相关并发症后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技术成熟,准确率高等特点,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手段,但如能对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严格掌握,并对操作技术进行强化,则能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吴凌峰,曹文峰,潘婕. 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1-3.[2] 杜向阳,徐丰乐,桂明,等. 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2009,30(8):888-890.[3] 龚继松,张伟微,李文山,等. 脑血管造影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22):166.[4] Kaufmann T J,huston J,Mandrekar J N,et a1.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 19826 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2007,243(3):812-819.[5] Burger I M, Murphy K J, Jordan L C, et al.Safety of cerebr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hildren: complication rate analysis in 241 consecutive diagnostic angiograms[J]. Stroke,2006,37(10):2535-2539.[6] 简崇东,梁雄壮,黄建敏,等. 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11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33):7112.(收稿日期:2012-08-27)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