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培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 1.道德品质形成多端性 2.道德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 第二,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 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 的作用。
(三)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1.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 1)道德概念的掌握 2)道德评价的发展 3)道德信念的确立 2.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形成 1)道德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2)道德情感形式的发展
1.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 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决 定于外在的要求。包括 :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 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 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 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包括 : 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四)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1.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李伯黍教授和全国各地的同 行协作,沿着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路线, 对我国 4 ~ 11岁( 有的扩展到 13 岁、16 岁) 儿童和青少年学生道德 判断发展作了 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判断确实如皮亚杰所 说“经历着从客观判断过渡到主观判断的发 展过程。与国外儿童相比年龄有些提前。 中国儿童4岁已经能够摆脱成人的影响,开 始做出较多的独立的道德判断,7岁儿童的主 观性判断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到9岁,这 种判断已基本上取代了客观性判断。在公有 观点的发展上,中国5岁儿童已经具有了初 步的分辨公私关系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 转折年龄在7~9岁之间。在集体观念的发展 上,中国一年级小青少年学生已开始出现集 体意识,根据以集体的动机做出判断的比例 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人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品德是 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状况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关于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同观点 二因素说: 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两个因 素。 三因素说:除了知、行外,还包括道德情感。 四因素说:认为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 、情、意、行四个方 面组成。 五因素说:在四因素基础上应增加一个道德信 念因素,它与四因素说无本质区别。
2.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3.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 1)整体性与个体性 2)即时性与共时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认知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道 德品质心理结构的不同看法
二、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取了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 发展。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 渡的过程。 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影 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 关系。
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 A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 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 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 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 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第七讲 青少年品德 的形成与培养
张秋菊 主讲
第七讲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青少年品德的一般概述 (一)品德的内涵 品德(morality)是道德品质的简 称,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 则和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 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 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受个体的 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 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 可以改变。班杜拉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 等实验研究儿童品德的形成,指出决定儿 童道德行为的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 客观条件、榜样与强化作用等,认为通过 奖励儿童的适当行为,有利于良好道德行 为的发展,还认为通过榜样的影响可以抗 拒外界的多种诱惑。
理论的启示 科尔伯格的研究告诉我们,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 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 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 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 补救往往困难的多。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认识或品 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当人们 面对那些以前从未碰到过的复杂问题时,就会产生认识上 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会促使一个人进入高一阶段的思 维,而高一阶段的思维就会推动自身的道德水平提高到一 个新的层次。因此,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 学生提供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发 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柯尔伯格的研 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 品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1)道德信念的概念 道德信念是指道德知识成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 则,人们坚信它的正Baidu Nhomakorabea性。 2)道德信念的内容 ①相信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形成坚定的道德观点, 根据自己的信念选 择新的道德知识; ②将其作为 自己行动的指南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身体力行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③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与 之相关的道德行为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④ 用 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 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发展的协调性青少年心理是一个完整体, 这种完整的结构中各成分之间既有各自发 展的特色,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有 量变也有质变。 发展中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品德发展在总体 上呈现出年龄特征,而个体之间又表现出 各自特点,这些特点与总体相对照,就成 为检查每个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参数。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止是自觉遵 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 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 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包括: 1)社会契约得到的定向阶段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 阶段的出现与年龄有关。 2) 前一阶段在本质上不同于下一阶段,每 一阶段代表一个新的更综合的心理组织系统。 3)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4) 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 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 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研究表明:不同民族血统、不同文化背景对 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发展的某些方面, 而总体的发展水平大体上是一致的。 正如柯尔伯格有关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跨文 化研究所发现的那样,所有的群体都表现出 相同的发展模式,阶段顺序是具有普遍性的。
李伯黍等人(1987 ,1991年)曾对国内九个 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道德判断做过跨文 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 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在公正观念、惩罚 观念、公有观念和行为责任判断的发展上各 族儿童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逐步缩小。比如,在公正观念发 展方面,有的民族儿童较多地以服从公正判 断的原则,有的民族儿童则多数以公道作为 公正原则。又如,在公有观念发展方面,有 的民族儿童发展较早,而有的则发展较晚。
2.关于品德发展的新探索 林崇德教授,他采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 论的观点,对品德的 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 讨。 1)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 2)教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3)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 品德质变的依据。 发展的时间青少年品德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发展的速度青少年品德发展是呈波浪式的, 不是直线上升的,是不等速的 。 发展的稳定程度一般地说,在一定社会和教 育条件下,青少年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 。
林崇德的研究还认为:2.5~3 岁, 5.5~ 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是儿童与青 少年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 键期。他们的品德发展到了青年初期就达 到了成熟期。
三、青少年品德的形成 (一)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 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一 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青少年形成 了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稳固的联系, 并使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协调一 致地发展。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 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也是道德 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对 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他以道德判断的 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 发展的水平。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 平内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 高的层次发展,其层次不能紊乱或倒置。
“一位妇女的了一种特殊的癌症,濒临死亡。医生 告诉他的丈夫汉斯,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 一种药,可以挽救他的妻子。这种药的成本非常 昂贵,但药剂师还要以高出成本十倍的价格出售, 汉斯竭尽全力只借到 所需一半,他恳求药剂师便 宜一些把药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赚钱’,汉斯在绝 望中铤而走险,晚上撬开药库偷走了药。” “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法官应不应 该判他的罪?为什么?”、“汉斯如果不爱他的 妻子,他会为她去偷吗?为什么?”、“如果病 危这是一个陌生人,汉撕会为她去偷药吗?为什 么?”、“汉斯偷要是犯法的,那么他在道德上 错了吗?为什么?”……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 ⑴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⑵权威阶段(6—8岁) ⑶可逆阶段(8—10岁) ⑷公正阶段(11—12岁)
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 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 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 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间 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 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儿 童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发展儿童的道 德认识
林崇德将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分为彼此联 系的六个年龄段: (1)0~1岁( 婴儿期 ),主 要是适应性时期; (2)1~3 岁( 幼儿期 ), 这是品德萌芽阶段;(3)3 ~ 6、7岁( 学前 期 ),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时期;(4)6、 7 ~ 11、12 岁( 小学阶段)品德发展协调期; (5)11、12 ~ 14 、15岁(少年期) ,这是动 荡性品德发展时期;(6)14、15~17、18 岁 ( 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 熟性。
理论的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观点和 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将为我们认识 和训练道德行为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 在品德教育中,教育者应注意为学生提供 良好的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 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 榜样行为的机会,对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 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