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分析
内控失效案例范文

内控失效案例范文内控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手段。
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内控系统有时会失效,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内控失效案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内控失效的原因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来自美国的案例。
2001年,爱迪生公司(Enron)的内控失效引发了一场震惊全球的金融危机。
爱迪生公司以能源交易为主业,然而,该公司利用会计漏洞和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巨额债务转移至子公司,并在财报中隐瞒了这些债务。
这不仅导致了巨额亏损,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该案件揭示出了爱迪生公司内部控制失灵的问题,包括高管腐败、审计委员会的被动和监管机构的失职等。
第二个案例来自中国。
2024年,乐金电子(Lenovo)是中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之一,然而,该公司的内控失效导致了一起严重的财务丑闻。
乐金电子高管通过虚构销售合同和虚增库存等手段,将公司的财务表现夸大,并隐瞒了公司实际的风险状况。
这种内控失效严重损害了乐金电子的形象和信誉,也给公司和股东带来了重大的财务损失。
第三个案例是国际上知名的德勤会计事务所的案例。
2024年,德勤在对英国科技公司Thomas Cook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没有及时揭示该公司潜在的风险,并认为其能够正常经营。
然而,在德勤完成审计之后不久,Thomas Cook就宣布破产,导致数千名员工失业和数万名游客受到影响。
这个案例揭示了德勤内控失效的问题,包括审计程序的不严谨和对风险的评估不准确。
这些案例中,内控失效的原因各不相同。
但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高管腐败、监管机构的失职、审计程序的不严谨等都是导致内控失效的原因之一、此外,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准确、内部人员对内控制度的漠视和懈怠等也是导致内控失效的重要原因。
这些内控失效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教训。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
内部控制失败的典型案例

内部控制失败的典型案例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制度、程序和控制措施,以达到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促进业务运营的效率和有效性等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内部控制可能会失败,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本文将列举十个典型的内部控制失败案例,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影响。
1. 美国安然公司(Enron)的内部控制失败是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
该公司通过虚构账目、隐瞒债务等手段,掩盖了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2. 壳牌公司(Shell)的内部控制失败案例也备受关注。
公司在尼日利亚发生了油田污染事件后,长期未能有效应对,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市值大幅下降。
3. 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内部控制失败案例是由于员工操纵飞行记录,违反了航空安全规定,最终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
4. 世纪互联(CenturyLink)是美国一家电信公司,在2017年被曝光存在虚假销售和计费行为,公司内部控制严重失灵,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5.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因其内部控制不当,被指控在抵押贷款市场上销售含有欺诈性的金融产品,最终导致公司遭受巨额罚款。
6.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家国有金融机构,曾因内部控制不力,导致资金被挪用、贷款违规等问题暴露,引发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7. 贝尔斯登(Bear Stearns)是美国的一家投资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因其内部控制失灵,被迫被摩根大通并购。
8.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在2012年因未能发现美国国内一家金融公司的巨额财务造假,导致其内部控制失效,被迫支付巨额赔偿金。
9. 美国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Amazon)在2019年因员工滥用内部数据,泄露用户隐私,引发了严重的数据安全问题,暴露了其内部控制的不足。
10. 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在2011年因其子公司天猫商城存在假货销售等问题,公司内部控制失灵,导致严重的声誉损失和法律纠纷。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论法兴银行内控失败案例与启示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论法兴银行内控失败案例与启示2008年1月24日,法国第二大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下称法兴银行)宣布,该行一名交易员—-31岁的柯维尔擅自投资欧洲股指期货,造成该行税前损失49亿欧元(约合72.3亿美元).2007年至2008年,柯维尔主要在欧洲股价指数上违规大手押注。
由于最近欧洲股市暴跌,科维尔私自建立的500亿欧元(合733亿美元)衍生品头寸才露出了马脚。
法兴银行进行了紧急平仓,整整抛售三天之后损失49亿欧元。
这位交易员是如何骗过银行的重重监管进行交易的呢?法兴银行的解释是,科维尔制造了虚假记录,使之看上去已经清仓,实际却还没有。
科维尔还伪造文件来证明其行动的正当。
柯维尔于2002年加入法兴银行,在法兴银行资历尚浅.作为年轻员工,柯维尔所能进行的操作,其实受到严格限制。
事发之前,他负责交易的是,金融衍生产品中最基本的品种之一-—欧洲股价指数期货.但由于进入银行后在后台工作五年,他知道如何规避银行监控系统的关卡.在这点上,法兴银行欺诈案与上世纪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有相似之处.一位名为尼克·李森(Nick Leeson)的交易员在金融衍生品的超额交易,投机失败,导致损失14亿美元.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被迫倒闭。
两起事件中,出事的交易员均从银行后勤部门开始工作,对银行的电脑系统非常熟悉,随后被调往交易部门,最后绕过银行的监管系统投资衍生品造成损失。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的出现,很多专家认为在于其内部控制的监控不力.这种分析当然是正确的,但令人感到有足够嘲讽意味的是,这家银行在业界一直是以内部控制监控和风险管理到位而闻名的,甚至因此而成为急欲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国银行业青睐的对象。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家银行里,那位交易员从早在2005年6月即已开始从事违规交易,而该行高管居然长期不知,才导致了这种场面.因此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法兴银行的内部控制到底怎么了?下面我们对法兴银行的欺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内部控制缺陷,以为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提供思考.金融体系中风险爆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种,主观因素在于监管制度漏洞和监管者失职;而客观原因则在于监管者因外部原因而无法履行职责.从表面上来看,法兴银行的案件似乎与以往任何一次金融案件不同,属于后者——监管者因外部原因而无法履行职责的客观原因.法兴银行事件本身充满了“技术性"的传奇色彩。
企业内控经典案例系列

企业内控经典案例系列一、Enron丑闻Enron是一个美国能源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能源和自然气公司之一、然而,在2001年,Enron却发生了一起于公司内部财务造假有关的丑闻。
Enron通过利用特殊目的实体(SPV)和特殊用途实体(SPE)等虚拟公司的方式,将大量债务和亏损转移出去,达到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目的。
这起丑闻揭示了Enron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公司高层秘密建立的虚拟公司使得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Enron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能有效监控和管理公司内部的财务活动。
这起案例引起了全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
它不仅导致了Enron公司的破产,还引发了美国国会对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的。
同时,它也让企业认识到,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Lehman Brothers破产Lehman Brothers是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24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破产。
这起破产案例揭示了Lehman Brothers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Lehman Brothers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司高层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失误。
Lehman Brothers追求高利润,过分依赖于可疑的金融工具,并未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其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不足。
Lehman Brothers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部门并没有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公司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
Lehman Brothers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内部控制的加强。
它也成为了企业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加强内部控制的典范案例。
三、Volkswagen尾气排放丑闻Volkswagen是德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然而,在2024年,Volkswagen却因为欺诈行为而备受争议。
Volkswagen使用了一种非法软件来操纵发动机控制系统,使得车辆在排放测试时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但在实际驾驶中却超过了排放限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

基于康美药业内控失败的案例分析近年来,康美药业因为涉嫌内控失败而备受关注。
从2017年开始,康美药业公司股票连续遭遇大幅度下跌,引发市场对该公司内部管理和财务状况的质疑。
康美药业在2018年以来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措施备受质疑,严重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和市场地位。
康美药业的内控失败主要表现在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上。
据了解,康美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多起财务丑闻,主要包括内部员工涉嫌伪造公司财务数据、违规出售票据、以及存在大量未披露的对外担保行为等。
这些丑闻直接造成了公司的财务报表严重失实,严重损害了股东和投资者的权益。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不健全。
康美药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内控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内部控制的弱化和缺失。
其次是公司高管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多位高管的变动,这也给了内部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最后是公司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导致了一些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和管理不善。
对于这些问题,康美药业需要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是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是加强公司高层领导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留住一支忠诚、专业、有经验的高管团队。
最后是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管理能力,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减少违规和不当行为。
为了重建市场信心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康美药业需要通过认真调查和整改,公开透明地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确保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提升公司的规范性和合规性。
只有这样,康美药业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任,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运营。
在整个案例中,康美药业的内部控制失败给公司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这非常值得其他企业引以为戒,警示自己要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管理能力,避免出现类似问题,确保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可持续经营。
巨人集团内部控制案例

巨人集团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背景介绍: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以推出“巨人汉卡”和“巨人脑黄金”而闻名。
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远,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有人说“巨人”是个神话,而这个神话终因史玉柱不是神而最终破灭。
失败原因:关于巨人由兴到衰到原因有很多,比如:国家当时对房地产的打击力度加大;关广告策略偏失;市场竞争激烈等。
我们仅从内部控制方面来分析巨人集团失败的原因:●董事会被架空:史玉柱在检讨失败时坦言:巨人的董事会是空的,决策一个人说了算。
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起着制约管理层专权,提高公司决策水平,强化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
而董事会无法发挥其作用,经营权和管理权都集中在决策人或主管手中,那么会导致决策失衡,难以控制其风险,从而导致管理当局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失误而拖垮整个公司。
●多元投资策略中的风险控制失效:巨人集团先后进军房地产业,大规模兴建巨人大厦,导致资金链跟不上。
92年有盲目进军生物工程行业,在保健品广告方面投资巨大,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这是管理层对于投资决策风险没有准确把握。
多元化的投资本身是为了分散风险而进行的,但巨人在没有确定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容忍度和行业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应对策略而盲目跟进。
风险偏好过高,从而引起资金枯竭财务崩溃。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流失:随着巨人的发展,“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一味追求经营效益的管理模式使巨人的企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损害。
企业文化以风险管理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着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巨人这种单纯提倡高盈利高回报管理模式和功利的企业文化在巨人经营的中后期暴露出干部队伍动力不足,性情尽显,不关注公司整体利益,职工生产热情下降,产品供不应求,导致错过销售黄金季。
另外,在巨人集团弊病暴露之后,采取对干部队伍进行“大换血”导致一批人才流失。
●内部控制失效:巨人总公司下属巨大的销售网络,并且放任其注册分公司。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内部控制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从事多种银行业务,尤其擅长公司理财和投资管理,历来是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证券行,以其根基牢固、资金雄厚享誉世界。
然而,1995年2月,由于巴林银行集团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里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从事巨额的金融期货交易,结果因投资失败造成10亿美元的亏损,导致巴林银行破产。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主要是做期货买卖,一个人挣的钱能达到整个银行所有其他人挣钱的总和。
董事会最后采取一个政策,里森可以先斩后奏。
从1994年底开始,里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做风险很大的被称作“套汇”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
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作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
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想法走,在1995年1月就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就损失200万美元。
里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
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里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10亿美元化为乌有,而且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1995年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象征性支付了1英镑对巴林银行进行收购,并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
1995年3月9日,该收购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及法院的正式批准,标志着具有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最终完结,从此退出国际金融舞台。
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破产前两个月的一个巴林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英雄,对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里森给巴林带来的损失,在巴林的高级主管仍做着次日分红的美梦时,终于达到了86000万英镑的高点,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起首,我们需要了解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梗概。
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程序和方法,旨在保卫财务报告可靠性、资产保卫和合法合规。
合理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起首,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控机制。
这导致了一些员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的发生。
其次,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不透亮,员工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这使得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信息障碍、决策滞后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分析造成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起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公司的快速进步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滞后。
此外,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内部控制问题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
起首,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审计和监控机制,加强对内部流程和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其次,公司应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意识。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明确员工的职责分工,消除信息障碍,提高决策效率。
作为总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内部控制不健全和流程不透亮等问题,并探讨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期望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能够勤勉对待内部控制问题,加强自身的管理和规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进步能力综上所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源于责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内部协作和沟通机制。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员工培训和教育不足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都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知名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案例分析目录第一节美国曼氏金融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第二节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7)第三节德国西门子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6)第一节美国曼氏金融公司内部控制案例分析2011年10月,因高风险债券投资遭受巨额亏损,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Man Financial Global Holdings Ltd.,以下简称曼氏金融)在纽约南区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曼氏金融成为首家因欧洲债务危机而破产的华尔街金融机构,也是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倒闭以来美国申请破产的最大金融企业,标志着全球债务危机的深化。
鉴于公司激进的风险策略以及巨大的欧债风险敞口,包括穆迪、惠誉在内的多家评级机构将曼氏金融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截至9月30日,最新财季的亏损额高达1.91亿美元,每股亏损1.16美元,创出历史纪录;而在过去12个季度里,更是只有三个季度盈利。
令人唏嘘的是,曼氏金融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十分显赫,作为历史渊源长达220年的最大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经纪商,在全球超过70家期货及商品交易所拥有会员资格,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和悉尼期货交易所的交易量排在第一名,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指定的22家美国国债“一级承销商”之一。
曼氏金融的陨落在内控方面有何关联,对我国企业有何启示,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控制环境分析曼氏金融的破产困境,首先应归咎于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乔恩·科尔津(Jon Corzine,以下简称科尔津)激进的操作策略和经营风格。
科尔津曾在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债券交易部门工作,担任固定收益部门的负责人并荣升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还是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两任美国联邦参议员和两任新泽西州州长,被广泛认为具有“银行家的野心,政客的夸夸其谈”。
科尔津认为曼氏金融过去的气质循规蹈矩、呆板有余,着手将其改造成“迷你版高盛”。
公司也迅速从中型衍生品经纪公司,向用自有资金进行冒险的综合性投资银行转型。
为了增加公司的风险投资规模,科尔津在亚洲和欧洲集中招聘了大量信用和股票市场人才。
在破产前三周,科尔津还在侃侃而谈:“我要将那些因为次贷危机而失业的华尔街精英招到麾下,打造一个全新的曼氏金融。
”曼氏金融之所以落得邯郸学步的悲戚下场,关键在于管理层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没能形成基础扎实的控制环境。
二、风险评估分析我们注意到,曼氏金融将亏损归咎于交易收入的下滑和支出费用的增加,而非对欧洲主权债务押下的赌注。
诚然,公司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将客户账户里的现金投资于高收益资产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赚取的是投资收益减掉客户报酬收益后的息差。
随着近几年欧美各国竞相减息,曼氏金融的净利息收益从2007年第二财季拆分上市时的18亿美元,急减至破产时的1.13亿美元。
但净利息收益的减少只是公司盈利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还不至于造成持续亏损的局面,高风险的欧债投资才是公司亏损的罪魁祸首。
2010年底,科尔津开始对欧洲国家发行的债券押下重注。
破产时曼氏金融投资欧洲国家主权债券的风险敞口高达62.92亿美元,按国别包括意大利的32.13亿美元、西班牙的11.11亿美元、比利时的6.03亿美元、葡萄牙的9.97亿美元和爱尔兰的3.68亿美元,无一例外地为危机重灾区国家债券,占总资产410.46亿美元的比例逾15%。
相反,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尽力降低他们对欧债的风险敞口。
例如,规模是曼氏金融近三倍的摩根士丹利截至2011年9月底持有的欧债总额为21亿美元,仅为曼氏金融的三分之一。
曼氏金融对欧盟解决危机的能力过于乐观,无法掌控的政治因素成为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
就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前几天,科尔津还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将“成功管理这些风险敞口”。
可见,风险评估的严重不足是曼氏金融破产的重要原因。
三、控制活动分析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因迷恋“有毒”的次贷金融产品,杠杆率(资产/资本比率)达到30倍,雷曼倒在次贷危机中。
随后,以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巨头纷纷开始剥离使用自有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自营交易,美国银行业的平均杠杆率降至10倍左右。
遗憾的是,曼氏金融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2008年2月,曼氏金融的一名交易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违规投资小麦期货造成公司1.415亿美元的损失。
当时曼氏金融拥有670亿美元的资产,却仅有12亿美元的净资本,杠杆率高达56倍,因此成为市场“寻找下一个贝尔斯登”的狙击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的资料,曼氏金融2011年10月申请破产前的资产为410.5亿美元,股权资本为5亿美元,杠杆率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82倍。
此外,美国证交会等联邦监管机构对曼氏金融的资本状况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以储蓄形式存在的客户账户上有7亿多美元“失踪”。
负责清算曼氏金融经纪业务子公司的破产清算托管人詹姆斯-吉登斯(James Giddens)发现,曼氏金融管理层本应隔离的客户资金的差额可能高达12亿美元。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这部分资金应由公司另设账户单独保管。
挪用客户资金进行自营交易,是违反华尔街监管规则的非法行为,其内控管理的松散程度堪忧。
因此,曼氏金融不仅没能成就“迷你版高盛”,反而沦落为“迷你版雷曼”,纯属咎由自取。
四、信息与沟通分析曼氏金融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相关披露原则,也是其走向破产倒闭的原因之一。
2010年8月初,曼氏金融为一项债券交易发起了初步募股书(preliminaryprospectus),并向投资者许诺,如果科尔津能被美国总统任命到某个联邦职位,将额外支付1%的收益。
曼氏金融的申请资料显示,其对交易的融资是通过所谓的到期回购方式,债券本身被用作为贷款的担保。
这些交易都被视为出售处理,相关资产和负债都从资产负债表上移除,从而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并不会包含在其对风险值(value-at-risk)的计算当中,很好地掩盖了公司核心业务疲软的真实情况。
如果曼氏金融能及早报告和反映问题,而不是一味用会计手段遮掩,将有机会正确揭示和管理风险。
五、内部监控分析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曼氏金融身陷困境,华尔街五大国际投行更是倒塌三家,高盛却是岿然不为所动,其经营风格吸引了曼氏金融的注意。
但高盛与曼氏金融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内部审计严密,风险经理有权质疑高层的投资决定。
科尔津宣称在高盛的债券交易中从未亏损过,而在曼氏金融的债券交易中却一败涂地,原因恰恰在于高盛拥有曼氏金融所不具备的雄厚的资金实力、严格的风险控制和多样化的投资策略。
科尔津在曼氏金融的一言堂和难以监管,造成内部监控的形同虚设和功能失灵,这也使得曼氏金融离成为“迷你版高盛”的初衷相去甚远。
六、内部控制启示全球最大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经纪商曼氏金融的破产表明,公司规模并不能简单地与效益、抗风险能力乃至优质服务划等号。
曼氏金融破产的罪魁祸首,是其持有的巨额高风险欧洲债券资产,而非传统的主营业务,在盲目做大的过程中并没能做强。
需要警惕的是,2005年10月宣告破产的瑞富期货,当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期货经纪商,也是由专业型期货公司发展成综合型公司之后轰然倒下。
企业如果将内控严密、遵规守法选择性蔑视为循规蹈矩式的呆板,继而将好高骛远、“刀口舔血”式的风险扩张作为生存纲领,只会造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失控局面,迟早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
因此,我国企业应破除“大就是好”的规模迷信和“先发展后控制”的战略侥幸,脚踏实地地做好风险控制,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实现适度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内部控制与专业经营并驾齐驱的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基业长青。
第二节法国兴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创建于1864年5月,是有着近150年历史的老牌欧洲银行和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1997年总资产达到4411亿美元,在法国跃居第一,在全球银行业排第7位。
法兴银行分别在巴黎、东京、纽约的证券市场挂牌上市,拥有雇员55000名、国内网点2600个、世界上多达80个国家的分支机构500家,以及500万私人和企业客户。
它提供从传统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的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被视为为世界上最大的衍生交易市场领导者,也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
2008年1月,因期货交易员杰罗姆·凯维埃尔(Jerome Kerviel)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大量购买欧洲股指期货,形成49亿欧元(约71亿美元)的巨额亏空,创下世界银行业迄今为止因员工违规操作而蒙受的单笔最大金额损失,触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金融震荡,并波及全球股市暴跌。
无论从性质还是规模来说,法兴银行的交易欺诈案都堪称史上最大的金融悲剧。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曾指出:著名商业银行失败事件的原因,除了内部控制失效外,很难再找到其他因素。
法兴银行的内部控制同样成为众矢之的,与之相关的三大核心问题是:第一,内部控制“雷达”是如何被绕开的?第二,内部控制功能真地落空了吗?第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有何启示?一、何以绕开了内部控制“雷达”?在2007年至2008年年初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凯维埃尔在欧洲各大股市上投资股指期货的头寸高达500亿欧元,超过法兴银行359亿欧元的市值。
其中:道琼斯欧洲Stoxx指数期货头寸300亿欧元,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期货头寸180亿欧元,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期货头寸20亿欧元。
法兴银行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享有丰富的金融风险管理经验,监控系统发达,工作权限级别森严。
一个普通的交易员为何能够闯过5道电脑关卡,获得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一年多而没有被及时发现?这是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
凯维埃尔2000年进入法兴银行,在监管交易的中台部门(middle office)工作5年,负责信贷分析、审批、风险管理、计算交易盈亏,积累了关于控制流程的丰富经验。
2005年调入前台(front office),供职于全球股权衍生品方案部(Global Equities Derivatives Solutions),所做的是与客户非直接相关、用银行自有资金进行套利的业务。
凯维埃尔负责最基本的对冲欧洲股市的股指期货交易,即在购买一种股指期货产品的同时,卖出一个设计相近的股指期货产品,实现套利或对冲目的。
由于这是一种短线交易,且相似金融工具的价值相差无几,体现出来的仅是非常低的余值风险。
但有着“电脑天才”名号的凯维埃尔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虚拟交易,采用真买假卖的手法,把短线交易做成了长线交易。
在银行的风险经理看来,买入金融产品的风险已经通过卖出得到对冲,但实际上那些头寸成了长期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