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成语
中学文言文中 尔曹

中学文言文中尔曹
中学文言文中尔曹意即“你们”,表示对一群人的称呼或指代。
尔曹是由“尔”和“曹”两个字组成的成语。
其中,“尔”是古代对“你”的称呼,“曹”是指一群人。
尔曹合起来就表示“你们”。
使用场景:尔曹一词通常用于口语中,多用于称呼一群人。
例如,在朋友聚会上,你可以用尔曹来称呼大家。
故事起源:尔曹一词最早出自《论语》记载“尔曹身与名俱灭。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只有在名声和身体都消亡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质。
后来,尔曹逐渐成为了对一群人的称呼。
成语结构:尔曹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你们这些尔曹,竟然不知道这件事情!。
文言文中的成语运用及解析

文言文中的成语运用及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它以古文化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成语。
成语作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也在文言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本文将从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入手,探讨其运用及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文言文中常见的成语之一:“以卵击石”。
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一文,原文是“鸡鸣而起,既替群雌,又振翼而鸣,曰‘击鸣’。
鸣者,必以卵击石也。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只小鸟用卵去击打坚硬的石头,暗喻力量悬殊,自取灭亡。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力量薄弱者冒险挑战强者,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例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有一句“以卵击石,虽众不敌寡,虽强不胜弱。
”这句话描绘了楚国的力量薄弱,不敌秦国的强大,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其次,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常见的成语:“守株待兔”。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运》一文,原文是“有农者有庄稼者,有庄稼者有兔者。
农者之田多,兔者之窟寡。
农者之视田,见兔而忘其田;兔者之视窟,见农而忘其窟。
农者守株待兔,兔者守穴待农。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农夫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树而死,兔子守在洞口等待农夫掉入洞中的情景。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盲目等待机遇而不主动努力,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
例如《庄子·天运》中就有一句“故守株之人,不知天之所与,不知穴之所在。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守株待兔的人无知无识,不知道机遇的到来和自己的定位,最终导致了一事无成。
再次,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常见的成语:“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一文,原文是“齐人有善射者,过其门而不入,曰‘吾闻其声而知其人也’。
其弟子曰‘杯弓蛇影’。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昏暗的环境中,看到杯子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的形状。
在文言文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因为过于敏感和多疑,而产生了无端的猜疑和恐惧。
文言文成语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一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的成语总结,以下是初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中成语的总结,仅供参考。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
总结:初中语文文言文成语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以上归纳了一些。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初中1-6册文言文中的成语汇总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八年级 文言文中的成语

文言文中的成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
《醉翁亭记》)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期基础知识复习之拼音。
初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初中语文第二册文言文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
(《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
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
(《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箪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了饭,用壶装了汤来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
后来用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三顾茅庐:东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聘请隐居于草庐的诸葛亮出来帮助打天下。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再三邀请或访问。
(《出师表》)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轻视自身价值。
(《出师表》)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