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

1( 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 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

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 Reicher 在 1969 年的实验,略有简化。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势效应。

实验假设:如果存在字词优势效应则实验的结果应该被试对于字词类的刺激正确率最高。 2( 方法

2.1 被试: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一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通过向被试提供字词类,非字词类,字母类三类刺激,测试被试的反应正

确率。

2.3 实验工具与实验材料

2.31实验器材:电脑、反应键、Psykey实验系统

2.32实验材料:

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2.4 实验程序: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选项是2个字

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3( 结果

100

90

80

70

60

50

正确率%40

30

20

10

字词字母非字词

刺激类型

图3.1 三种刺激类型的正确率

表3.2 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分数

刺激类型字词字母非字词正确率(%) 62.50 68.75 43.75 反应时(ms) 1149 1121 1324

由图3.1 三种刺激类型的正确率和表3.2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分数可知,字词的反应正确率低于字母的反应正确率,高于非字词的反应正确率。

4( 讨论

上述实验结果不符合实验假设:字词的反应正确率低于字母的反应正确率,高于非

字词的反应正确率,说明在本次实验中没有表现出字词优势效应。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

不符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4.1 刺激呈现的时间过短,使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刺激的呈现时间基本上小于被试的阈限值,被试无法意识到,因此对于三种类型刺激的判断基本上是靠主观随意推测得到的,所得结果并不能严格意义上来验证被试是否存在字词优势效应。

4.2因为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引起的。中国人对于汉语的熟悉度高于英语,所以选用英语作为实验刺激,导致了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的不符。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呈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形——方块字形和拼音字形。汉语和英语有其各自源远流长的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影响下人们对于各自的语言文化的熟悉度不同。熟悉度是指对习语熟悉的程度。大量的研究表明:熟悉度对本族语学习者理解习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者对语言掌握的增强与他们接触语言的机会的增加至关重要,而中国人多数时间接触的是汉语,所以对汉语的熟悉度要高于英语,在以英语作为实验刺激的时候不能体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5( 结论:本次实验中没有表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参考文献: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65,69 页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认知心理学实验课讲义和实验报告 1998 年

王倩,吴玥鋆 ? 中西语言差异下的报道差异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5 崔冬梅 ?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教学与管理 2009,9

认知大题

认知心理学大题 实验报告范式: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流程(流程图)/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结果(趋势图)/讨论/结论 第一章 【加法反应时】(新书P11) 【斯腾伯格的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 (1)目的: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2)流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3)结果:1.被试迅速作出判断,反应时在400~600毫秒之间。 2.在判断时间和记忆组的大小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3.记忆组每增加一个数字,被试将多花大约38毫秒的判断时间。 (4)讨论:1. 实验中最多只应用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 2.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充分复述,掩盖了系列位置效应。 3.无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间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第二章 【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P25 (1)目的:检验知觉的加工方式是自上而下加工还是自下而上加工 (2)流程:先给被试呈现4个或8个上下文的字词,然后再呈现靶子词,或者径直呈现靶子词,而不呈现任何上下文。被试在上述各种情况下看到的刺激材料的类型有3种: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和8字上下文。靶子词呈现的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20ms。 (3)自变量:1.刺激呈现时间 2.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 (4)因变量: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 (5)结果:1.随着时间增加,三种识别正确率提高 2.在60-80ms 有上下文的比无上下文的要高很多,其中8词提示比4词要高 3.在140ms以后,差距很小。意味着较长的刺激时间更有利于上下文的识别,即促进了自下而上加工 (6)结论:知觉加工方式中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都存在。在不同条件下,加工的先后、主次不同。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P27 关于知觉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方式的2个实验: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考试要点 来自旧书 1.2个定义:认知认知心理学 (1)奈塞尔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李德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指出“认知通常被简单地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决策等。” (2)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研究意识,研究认识的高级过程。 (3)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亦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对信息的加工也经过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4)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可看出,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知识的表征。 2. 2个实验:减法加法 减法: 相加因素法: 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 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 间的变化;同一信息加工阶段,加工材料的难度发生变化后,其加工 时间也会变化。 张具体图片和50张抽象图片、实验电脑和心仪实验系统(4)实验流程: (5)自变量:图形难度

(8)讨论结果:具体图像与抽象图像再认反应时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说明”测试项目的质量”影响总的RT. 并推测其主要影响“决策阶段”。 说明存在着不同的加工阶段,并且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具体图像再认反应时明显短于抽象图像再认反应时,说明人脑对具体图像的加工速度要快于对抽象图像的加工。 (9 (10)其他补充 3. 2个神经实验技术:时间空间 (选择题) ERP (事件相关电位)+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在不同条件下根据被试的反应对ERP和fMRI结果进行分类,并在实验后进行“off-line”分析。 ※ERP头皮分布与fMRI影象可反映脑内神经活动的不同模式。 ※ERPs与fMRI 可通过不同的实验条件测量认知加工的的功能性分离。 ※ERP具有ms级的时间精确度,而fMRI 则有mm 级的空间分辨率。 4. 知觉加工特点:阶段性整体性(可能实验题) 脑区大 知觉的2个阶段:早期阶段:从视觉背景中提取晚期阶段:模式识别 ?视觉失认症:视听触味嗅 ?统觉失认症:不能识别简单图形_早期 ?联想失认症:能识别简单图形_早期, ?不能识别复杂物体_晚期 ?模式:晚期? ?认知心理学家往往把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这就使他们注意到信息在人体内流动过程。他们常用计时研究法。首先要测量出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以此来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 ?假定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上,如果投射时间很短,比如l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 ?投射时间长一点,比如5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辨别尚未产生; ?如果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使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上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辨别。由此人们就可以确定完全辨别、部分辨别或刚刚看出有东西所需的时间。 ·这一切表明,知觉是累积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模式识别:视觉的 ?Model 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组成,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 ?(1)模板说:s--(mode)与template—compare(匹配重叠) 知觉的整体性:知识经验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认知心理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范式和理论取向。 2. 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心理学是以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时,揭示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3.两种加工方式: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 4.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系统。 5.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6. 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认知心理学正是这样来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实践上是可行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但是,减法反应时实验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法法的广泛使用。 7. 加法反应时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使用加法反应时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是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8.开窗实验 减法和加法反应时实验都难以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还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确认。 如果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这种实验技术称为“开窗”(open window)实验,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9.速度-正确率权衡 反应时实验普遍存在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是指在一个反应时实验中,通常要进行多次测试,被试以降低反应正确率为代价可提高反应的速度,或者相反,为了达到较高的反应正确率而减慢反应的速度。 这就要求反应时实验: 1. 记录的反应时数据是正确反应的反应时数据;记录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2. 在达到高正确率的条件下,反应时数据是有效的。错误率太高,实验无效。 3. 所以在统计实验结果时,应单独对反应错误率进行统计,在分析结果时加以考虑。 第二章知觉 1.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建构知觉观);直接知觉观(以Gibson 为代表)。 建构知觉观——强调人主观能动性;人的知觉常常是错误的吗?;大多数实验和演示都用了人工或非自然刺激直接知觉观——强调环境信息;真的不需要假设内部表征来理解知觉吗?“看见”与“看成”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2.知觉信息加工过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 3.模式识别概述:模式:刺激的整体结构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字词优势效应 马世伟 咸宁学院邮编437100 摘要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实验被试:马世伟 方法:实验室实验法 结果:并未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1.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实验假设:如果存在字词优势效应则实验的结果应该被试对于字词类的刺激正确率最高。2.方法 2.1被试:马世伟 2.2实验设计:通过向被试提供字词类,非字词类,字母类三类刺激,测试被试的反应正 确率。 2.3实验工具与器材: 2.4实验流程: 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选项是2个字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3.结果

认知心理学问题汇总

第一章绪论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历史原因? ?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外部原因:“三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二战中的其她学科技术 ●减法反应时存在的问题: ?阶段划分的可行性(串行加工的前提)、增减加工阶段对其她阶段的影响 ●开窗实验存在的问题: ?后一加工阶段会包含对前一加工阶段的复述。 ?后面字母的存储阶段还会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与整合。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符号加工: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曾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认为认知就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加工、存储与使用的全过程。 ?联结主义:人脑神经元网络模拟,并行分布加工 第二章知觉 ●模式识别的几种理论模型? ?6种: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成分理论识别、视觉计算理论、拓扑理论 ?模式: 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空间、时间) ?模式识别: 确认所知觉的模式就是什么,将其与其它模式区分开。 ?认识刺激,对刺激命名; ?对刺激产生熟悉感 ●模板说: ?基本思想:人在长时记忆中存有与外部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模式识别即就是将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各模板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匹配。 ?疑问: ?刺激加工方式(局部优先?总体优先?) ?模板编码方式(表象?) ?模板匹配方式(系列?并行?) ?补充与修正: ?附加预加工过程 ?引入自上而下加工 ?局限: ?模板数量巨大,记忆负担过重、缺乏灵活性、概括性 ●原型说: ?原型:一类客体的内部概括表征,反应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模式识别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比较,近似匹配即可。 ?优点:减轻记忆负担,更具灵活性。 ?局限:只有自下而上加工 ●特征说: ?基本思想: ?特征:构成模式的元素成分及其间关系。外部刺激在长时记忆中以特征来表征。首先对刺激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特征加以合并,与长时记忆中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最佳的匹配即识别。 ?特征说与模板说的联系与区别:

认知心理学.终极版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概述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1956年的一系列认知革命事件——艾森克等人 1967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普遍的观点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思潮(知道) 一、信息加工学说 基本观点——计算机隐喻 在功能的水平上把人脑比作计算机;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的操作;强调符号的序列或串行的加工方式。 信息加工模型 二、联结主义学说 基本观点——神经网络隐喻 以类似于神经元的结点和单元构成认知网络。每个结点或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既可兴奋或抑制其他单元,也可受其他单元的兴奋或抑制)。 信息加工是并行加工或分布加工。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基本研究范式 反应时记录法 1.反应时的含义 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应答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潜伏期。 2.基本指标 反应时和正确率。 3.基本程序 快速向被试呈现某种刺激,要求在接收刺激后准确而快速地做出反应。同时,通过设备记录从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做出外显反应的时间。 4.基本原则 被试反应要符合“速度—准确率”权衡的原则。 5.数据处理 反应时数据仅限正确的反应,要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剔除。 就某个被试而言,如果他的错误率高于一定标准(如20%),那么这个被试就是无效被试。 二、认知神经科学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1.事件相关电位(ERP ) 一种脑电采集和分析技术。在头皮上安置一定的电极,记录来自大脑的电信号,进而测定和记录于某一具体事件相关的大脑区域的反应。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一种功能脑成像技术,根据脑内各个部位的放射量来推测相应部位的血流量,从而推测不同脑区的活动情况。 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认知心理学

(背)开窗实验:如果有一个实验技术能够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 (背)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 鸡尾酒效应:例如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说话时,你对周围的人们交流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背)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背)直通模型: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背)直通模型的理论观点:依照这个模型,短时记忆中的各个项目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迹强度,可以依此做出某种判定。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做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做出“否”反应。当熟悉值越是偏离这个标准,即熟悉值越高或越低,则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越快。 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的要快于非典型性成员的判断。 (了解)所谓的信息加工观点就是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这种类比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 (再认)当涉及快速信息加工时,多以反应时为指标;当涉及较慢的信息加工时,则可以应用出声和思考形式的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既可以运用于快速的、又可以运用与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 (选择、填空)减法反应时: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年提出;实验的逻辑是???? (填空)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加工方式:①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的解释。②自上而下的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选择、填空)“鬼城”模型属于模式识别中的特征说。 (了解)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背)两种记忆说的内容:理论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①长时记忆:是记忆的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又称为永久记忆。②短时记忆:外部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并短暂保持,利用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或者慢慢遗忘。 (背)怎样来验证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分析:一种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验中,应用一个因素来改变系列位置曲线的一个部分而不影响另一部分。根据两种记忆说提出两种预测:①若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就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对短时记忆产生影响;②若进行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就将损害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如果两种预测得到证实,区分两种记忆就将得到有力的支持。Murdock进行的实验,将每个字词的呈现时间分为1s和2s两种,两种刺激呈现速度的实验结果都有系列位置效应,呈现时间为2s的在刺激系列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的回忆成绩都优于呈现时间为1s的,但两者在结尾部分却无甚差别。这说明增加刺激呈现时间确有利于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证实了第一个预测。Glanzer和Cunitz针对第二个预测进行了自由回忆实验,他们应用两种记忆方法,一种为即时回忆,让被试在刺激系列呈现完毕后立即回忆;另外一种为延缓回忆,让被试在刺激系列呈现完毕后,立即进行心算作业30s,再回忆词表。实验结果表明,即时回忆和延缓回忆都有首因效应,而且在刺激系列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的成绩均相近,但即时回忆有近因效应,而延缓回忆没有。这说明延缓回忆损害了刺激系列结尾部分即短时回忆,这部分信息因心算而未得到复述,并被心算的信息排挤掉了,而对长时记忆却无影响,证实了第二个预测。 (选择、填空)图像记忆:Sperling首创了“部分报告法”。 (背)视觉感觉记忆可将感觉信息存贮几百毫秒,保持感觉信息的原有的直接编码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其容量至少为9个项目或更多,视觉感觉记忆常被当做感觉记忆的典例。 Atkinson—Shiffrin最早提出了记忆系统模型。记忆系统的3种贮存方式分别为: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 (了解)加工水平的缺点:①基本思想是说有意义的事件能较好的记住,这是常识,没能提出新的东西。②是含糊的,无法进行考验。③含有循环论证。(了解)双重模型:有Atkinson和Juola提出。建立在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

认知心理学实验报告——字词优势效应字词优势效应 1( 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单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即单词中的字母刺激的识别受到了单词所提供的语境的促进。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 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 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

字词优势效应‘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心理实验室实验课程:认知心理学 实验名称:字词优势效应指导老师:班级: 学号:学生姓名:实验日期:2016 年5 月14 日 【题目】字词优势效应 【摘要】本实验重复Reicher的实验。82名被试随机参加试验,验证认知过程中的字词优势效应。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验结果并未呈现出字词优势效应。 【引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 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 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 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 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

字词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何玉杨重庆400715) 摘要:采用词汇判断任务,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本科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单字词识别中的字词优势效应。结果发现并未出现字词优势效应,并且在字母类任务中有较好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母语为汉语而不是英语,且被试对英语和对汉语的加工方式和加工水平不一样。 关键词:字词优势效应单字词 1前言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 二.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一门科学。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一切对认知过程的研究,统称为认知心理学:包括:历史上的格式塔学派、皮亚杰学派等及当代对认知过程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 三、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关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和Simon提出了迄今最为完整的说明(1972)。 (一)哲学渊源 (二)内部原因:传统心理学(主要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衰落 认知研究有着各种传统学派,至少可以追溯到莱比锡的冯特实验室。从冯特以来,出现了特点鲜明的各大学派――结构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以及格式塔主义,它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认知课题。 (三)外部原因:临近学科的发展对心理学的冲击和影响 1、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2、信息论思想的渗透 3、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启发 四.诞生标志:1967年Neisser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论述了人类的认知问题,宣告了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五.人机对比 1、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1981诺曼批评(是生命体(调节系统),目的、愿望、动机,情绪作用),人脑操作慢而不精确,电脑相反,人有适应性,电脑不是模拟人脑,而是补充人脑的不足 2、关于加工方式 人脑与计算机在加工方式上有所不同 计算机:一系列连续的加工方式、数字加工 人脑:存在平行加工方式、模拟加工(类比加工) 类比计算机与计算机模拟(具有局限性):方法论与方法 六、计算机模拟法 计算机模拟法的涵义 是指利用计算及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优势:可广泛应用,例如机器人技术 不足:无法完全模拟脑的思维方式 七、口语报告法的基本过程 首先对被试进行一定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出声思考; 实验中给被试一个问题,要求他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出声思考,同时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 研究者整理被试的口头报告及序列,逐字整理成文字材料。然后进行细致分析,并绘出问题解决行为图。 优势:能获得被试的内省思想 不足:不能报告意识之外的加工、容易产生误差

字词优势实验报告

字词优势实验报告 字词优势实验报告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字词进行思考、表达和理解。然而,不同的字词可能对我们的认知和 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本实验旨在探究字词的优势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并进 一步了解字词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设计,共招募了50名参与者,均为大学生。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字组和词组。字组参与者需要完成与单个字母相关的任务,而词 组参与者需要完成与词汇相关的任务。两组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学习背景等 方面保持一致,以消除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学习阶段中,参与者被要求学习一 系列与字母或词汇相关的信息。字组参与者学习的是字母的形状、音素和顺序,而词组参与者学习的是词汇的定义、词性和用法。学习过程中,参与者可以通 过观看图片、听取录音和阅读文字来获取信息。 测试阶段包括两个任务:字词辨认任务和反应时间任务。在字词辨认任务中, 参与者需要判断一系列呈现的字母或词汇是否与之前学习的内容相符。在反应 时间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迅速做出与呈现的字母或词汇相关的反应,例如按下 相应的键盘按键。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1. 字组参与者在字词辨认任务中表现更好。他们的正确率更高,错误率更低。 这表明字组参与者对于字母的辨认能力更强。 2. 词组参与者在反应时间任务中表现更好。他们的反应时间更短,反应速度更快。这表明词组参与者对于词汇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更强。 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字组参与者在字词辨认任务中表现更好的原因可 能是因为他们对字母的形状、音素和顺序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字母是语言 的基本单位,对于字组参与者来说,字母更容易被他们识别和辨认。而词组参 与者在反应时间任务中表现更好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词汇的定义、词性 和用法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对于词组参与者来说,词汇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处理。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字词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字组参与者在字词 辨认任务中表现更好,而词组参与者在反应时间任务中表现更好。这一发现对 于我们深入理解字词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究 字词优势的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应用于教育和认知心理学领域,以提升人 类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结语: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字词优势的认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字词作为语言的基本 单位,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希望本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 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促进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整合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整合一:概念 1知觉: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在大脑里的综合反映。 2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加工。 3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的加工:对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的加工。 4模式: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或刺激的组合。 5模式识别:人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识别当前出现的模式(或环境刺激。 6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或单独的该线段。 8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9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H与N中横线和斜线。】10句子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句子中的单词要优于识别单个的该词。 1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双听技术:给被试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然后让被试再现。 13追随程序: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直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14资源限制过程: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利的进行。 15材料限制过程: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16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7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 18部分报告法: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东西的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 19短时记忆: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20系列位置效应: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项目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 2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23感觉代码:经过编码后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较抽象。 24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25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地点和时间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1.引言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 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 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 1 1 2 3 4 5 6 7 2 7 1 2 3 4 5 6 3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4 5 4 5 6 7 1 2 3 6 3 4 5 6 7 1 2 7 2 3 4 5 6 7 1 (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

结构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 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客观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此人对于各种事物刺激模式的识别也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自上而下加工的作用随模式识别研究的深入而日益受到重视。如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Object-Supriotity Effect):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正确率>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识别图形的一部分 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母中的一个组成线段>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以上各种优势效应表明了在模式识别中,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优于部分,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起有利作用,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Structure superiority effect)。应注意的是,这种刺激模式的整体结构和部分的区分是相对的。如:一个单词处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就是部分,而对于组成这个单词的字母表来说就是整体结构。结构优势效应不仅与刺激模式的特征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觉组织活动规律有密切联系。 一、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Reicher 1969 在实验中发现。 材料:三类视觉刺激材料(卡片) (1)一个或两个字母 (2)一个或两个单词(4个字母) (3)一个或两个无意义字母串(4个字母) 变量:①时间(短、中、长),分别测定,即按照每个被试反应达到的正确率所需要的时间(ms),相应时间分别为:正确率达60%(短),90% +5ms(长),短长呈现时间的中点值(中)。 ②有无先行信息。有:每次实验前把将要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告诉给被试听。 无:事先不告诉。 程序:速示器呈现刺激 先行信息---注视点——呈现—种刺激材料---掩蔽刺激与供选择的两个字母(字母所在位置恰好对应于刺激材料中需要测试的字母位置) 被试回答:哪个是前面刺激材料中在相同位置出现过的。 主试记录:选择结果的对或错。 注:当刺激材料为一个字母、一个单词或一个无意义的字母串时,提供选择的两个字母位于在刺激材料中相对应字母位置的上方;而在使用其他刺激材料时,则两个供选择的字母中有一个在下方。

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笔记

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个体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2、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包含两种认知加工任务,其中一种任务包含另一种任务中所没有的过程或因素,而其他方面均相同。两种任务反应时之差就是所要知道的心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这一差数表明存在着某种心理过程. 相加因素法实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开窗"实验1、设计原理:通过某种实验操作技术,把某一认知过程所经历的阶段、时间等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来(非间接推理)。 3、两个对立的知觉理论 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解释。注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注重刺激的特点 4、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身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概念驱动加工。 系列加工: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行加工: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控制性加工: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上课时认真听讲 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边吃东西边看电视 5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词汇判断中汉语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

词汇判断中汉语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 摘要运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汉语双字词识别中的多义性效应。实验一运用2个真字任意组合构成的假词(如:镜社)作填充材料,发现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仅仅存在于错误率中。实验二运用与源真词(如:冲锋)同音形似的假词(如:冲烽)作填充材料,促使被试更多地在语义水平上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很强的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低频词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在词汇判断中用不同的假词作填充词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策略,从而在不同水平上通达词义。最后,用反馈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性效应,词汇判断,反馈模型。 1引言 多义词的识别问题是认知心理学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建立心理词典中语义的提取机制、形成多义词识别的模型,解决智能机器翻译的一个难点——多义词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发现,对多义词的识别快于单义词或少义词[1~5]。这就是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 在拼音文字中,研究多义性(意义数)效应最常用的是词汇判断任务。研究发现,在合法非词(legal nonword)和同音假词(pseudohomophones)作填充词的条件下,有多义词效应;而在不合法非词(illegal nonword)条件下则没有多义词效应[5]。用合乎正字法规则的假词作填充材料,观察到了多义词优势效应;而用不合乎正字法规则的非词作填充材料,没有发现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2]。由此可见,多义词优势效应发生在语义水平上,而不是发生在正字法水平上。研究还发现,词的多义性和词频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高、低频词都产生了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3]。 汉语多义词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多义词。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存在拼音文字中的形音对应规则;汉语双字多义词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词素的特点可能会影响到整词的通达;每个词的意义数比英语词少得多。因此,用词汇判断任务研究在语义水平上是否存在汉语词汇识别的多义性效应,不能照搬拼音文字中常用的同音假词,而应当用2个真字随机混合产生的假词(在形、音上都不与任何真词相似,如:铄钮),或与源真词形似的假词(形似、但发音不与任何真词相同,如:予盾),或与源真词音同(或音近)、且形似的假词(如:优郁)。同音假词(与源真词不同形,也不形似)不能使被试通达源真词的语义,因而不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策略。而形似假词(假词与源真词形似)将会影响被试的词汇判断策略。使用形似假词比使用非形似假词时,被试对真词的反应将更慢。 基于上面的讨论,本研究要考察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假词条件下(实验一采用2个真字任意组合产生的假词,实验二采用与源真词形似同音的假词),被试在词汇判断任务中是否存在多义词识别的优势效应?这种效应可能的机制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期末考试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 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 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 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