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地籍测量在现代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地籍图的绘制、地籍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籍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籍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籍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籍测量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可能对地籍测量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测量坐标系、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测量等。
4. 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精度评定等。
6. 地籍图绘制:地籍图符号、图幅编制、地籍资料整理等。
7. 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周: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介绍。
第二周:地籍测量仪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第三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周:地籍图绘制及地籍资料整理。
第五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地籍测量概述第二章:地籍测量原理与仪器第三章: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第四章:地籍图绘制与资料整理第五章: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地籍管理课程设计

地籍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法律法规,理解其在国家土地管理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地籍资料的组成、分类及管理流程,熟悉地籍测绘、登记、更新等基本环节。
3. 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地籍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籍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地籍测绘、登记等操作技能。
2. 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地籍管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籍管理软件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项目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国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土地价值观。
2.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遵循地籍管理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他们关注地籍管理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土地事业做出贡献。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籍管理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籍管理业务,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籍管理概述- 地籍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任务- 地籍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2. 地籍资料的组成与管理- 地籍资料的分类与组成- 地籍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操作3. 地籍测绘技术- 地籍测绘的基本方法与设备-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及其应用4. 地籍登记与更新- 地籍登记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地籍更新的方法及案例分析5.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功能-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6. 地籍管理实践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的选取与分析-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讨论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涵盖地籍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案例。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以教材相关章节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如何进行地籍图的制图

如何进行地籍图的制图地籍图是指用来记录土地权属、界址和地理位置等信息的地图。
地籍图的制图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地籍图的制图,包括数据收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制图技术等方面。
一、数据收集地籍图的制图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收集,这是制图的基础。
数据收集包括两个方面:文化要素数据和地理要素数据。
1. 文化要素数据文化要素数据是指土地权属、界址和产权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查阅土地文件、调查实地等方式获取。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需要进行严格的核实和验证。
2. 地理要素数据地理要素数据是指地理位置、地势地貌等信息。
获取地理要素数据可以通过测量、调查实地等方式。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可以获取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来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地籍图的制图过程中,GIS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 数据建模与管理利用GIS技术,可以将收集到的地籍数据进行建模和管理。
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组织,可以方便地查找和使用这些数据,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 空间分析与处理GIS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和处理,例如界址调整、地形分析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制图人员更好地理解地籍数据,提高地籍图的精度和准确性。
3. 地图制作与发布利用GI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制作地籍图。
GIS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和标注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地图的设计和美化。
同时,GIS还可以将地籍图以图像文件或Web地图的形式发布,便于与他人分享和使用。
三、制图技术制图技术是地籍图制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合理运用制图技术可以提高地籍图的可读性和表达能力。
1. 图幅划定在制图之前,需要确定每个地籍图所涵盖的范围,即图幅的划定。
图幅的划定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技术要求进行,既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又能够提高图件的可读性。
2. 符号标注符号标注是地籍图中重要的表达方式。
浅析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浅析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地籍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测量等,以及地籍图的编制和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地籍测量工作,如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界址测量等,并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地籍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管理和地籍测量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地籍测量概述,介绍地籍测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地籍测量的历史和发展。
2.第二章:地籍测量原理,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测量学基础、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等。
3.第三章:地籍测量方法,介绍地籍测量的具体方法,包括界址测量、地形测量等,以及地籍图的编制和应用。
4.第四章:地籍测量实习,进行实地测量实习,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籍测量的应用和意义。
3.实验法:进行实地测量实习,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地籍测量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籍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地籍可视化中的空间数据模型设计与优化

地籍可视化中的空间数据模型设计与优化地籍可视化是一项重要的城市管理工作,它通过将地籍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
而地籍可视化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空间数据模型的设计与优化。
一、空间数据模型的设计地籍可视化的空间数据模型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结构设计:地籍可视化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因此在设计空间数据模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
常用的空间数据结构有点、线和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
2. 空间索引设计:为了提高地籍可视化的查询和展示效率,需要设计合适的空间索引结构。
常用的空间索引结构有四叉树、R树等,可以根据空间数据的特点进行选择。
空间索引可以大幅提升地籍可视化的渲染速度。
3. 数据质量控制设计:地籍可视化所涉及的数据非常复杂,来自多个不同的数据源,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可以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验证和清理,确保地籍可视化的数据准确可靠。
二、空间数据模型的优化为了进一步提升地籍可视化的效果和性能,需要对空间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1. 数据可压缩性优化:地籍数据通常包含大量的属性信息,为了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开销,可以对地籍数据进行可压缩性优化,采用压缩算法将数据进行压缩,减少数据的体积。
2. 索引结构优化:空间索引是地籍可视化的关键,通过优化索引结构可以提升查询效率。
可以采用磁盘索引、内存索引等技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索引结构的优化。
3. 渲染优化:地籍可视化的渲染过程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和图形绘制操作,为了提高渲染效率,可以采用渲染优化技术,如级别渲染、增量渲染等,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绘制。
4. 数据可视化效果优化:地籍可视化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展现地籍信息,为了提高可视化效果,可以采用合适的图形表达技术和交互技术,优化地籍可视化的用户体验。
总结:地籍可视化中的空间数据模型设计与优化是实现高效、准确地籍可视化的关键。
睢宁县村庄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睢宁县村庄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一、背景分析睢宁县村庄地籍调查是为了了解村庄土地利用情况、确保农村土地权属和确权登记工作的进行,为实现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供技术保障。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睢宁县的所有村庄,需要对村庄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使用权属等信息。
二、设计目标1.完善调查范围:准确确定每个村庄的边界范围,确保调查工作覆盖全面。
2.准确测量土地面积:通过精确的测量方法,获得每块土地的面积数据。
3.收集详细信息:除了土地位置和面积,还需要收集每块土地的使用权属、土地用途等信息。
4.提高调查效率:采用先进的调查技术和设备,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5.确保数据安全:采用合理的数据管理措施,确保调查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三、调查方法1.现场测量法:通过实地勘查和测量,获得土地的准确位置和面积数据。
可以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使用测量仪器进行边界测量和面积测量。
2.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相关档案资料,了解土地的历史变更和权属归属情况。
3.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农户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土地的使用权归属、土地用途等信息。
四、技术设备1.GPS设备:用于定位和记录土地的准确位置坐标。
2.测量仪器:包括测量尺、经纬仪等,用于测量土地的边界和面积。
3.调查问卷:用于记录农户提供的土地权属和使用信息。
五、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范围:根据县级行政区划划分,确定每个村庄的范围和编号。
2.勘察准备:准备好调查所需的设备和表格,统一编号。
3.现场测量:根据村庄范围,使用GPS设备进行定位,然后使用测量仪器进行边界测量和面积测量。
4.文献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和档案资料,了解土地的历史变更和权属情况。
5.访谈调查:与农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土地的使用权归属、土地用途等信息。
6.数据整理:整理采集到的数据,归类和整合,生成相应的报告和文件。
7.质量检查:对调查结果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第1章绪论1.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地籍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确的、规范的、高质量的地籍测量是国家行使土地税收、地政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权属的真实状况,为检验耕地占补平衡执行情况,开展土地登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农地开发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可靠、准确和系统的基础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鼓励下,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作为农民的不可再生资源和第一生产资料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伴随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土地利用、土地法律意识、土地价值观的日益增强;同时,土地争议纠纷、土地问题信访、违法违规用地案件等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这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安定团结及经济发展。
辽宁省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开展的土改工作面窄、工作量小,主要是利用丈量法开展的基本农田和部分宅基地的调查、确权及其登记发证工作。
几十年以来,农村的土地权属单位名称和基层管理体制及其界线进行过几次巨大的调整(比如兴隆镇就属于最近几年重新合并的乡镇),一直以来没有开展过大面积的农村土地调查、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信访事件和土地案件也不断发生。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辽政发[2007]2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5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
同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2011年5月16日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地籍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初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地籍管理所提出的更高要求逐渐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了当代的地籍测量相关的完整理论和实践技术。
本文从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入手,依次介绍了地籍、地籍测量、地籍调查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地籍和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单独介绍了数字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数字地籍测量的软硬件环境和野外数字地籍测量;第三章介绍了地籍测量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宗地图的制作、面积量算等;介绍了地籍测量的质量控制及检测评估;在论文的最后对地籍测量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地籍测量全站仪 CASS 地籍图宗地图which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cad aster survey.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cadastre survey, cadastres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history in our country. what's mor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the cad aster survey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is also emphasized. at last, summariz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are concluded.Key words:cadastre survey、total station、CASS、cadastral mapI陈文辉: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曹县地籍调查及地籍测量学生姓名:李亭亭专业班级:工程测量技术10-1指导教师:张晨晰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已有资料利用分析1测区概况2技术基础第三章土地权属调查1权属调查的内容2基础要求3确权依据4实施办法5技术路线6注意事项7调查区划分、界址点编号方法 8宗地草图的绘制及要求第四章地籍测量1地籍的内容、特点2控制测量4.2.1 平面控制测量4.2.2 高程控制测量4.2.3 地籍细部测量3地籍图、宗地图的编制4面积量算、汇总统计第五章控制测量施测1 GPS外业观测技术要求5.1.1踏勘选点5.1.2 GPS测量外业观测技术要求5.1.3 GPS测量外业观测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5.1.4 GPS测量作业基本技术规定2导线测量5.2.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5.2.2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5.2.2.1导线网的布设规定5.2.2.2导线选位的选定规定3水平角观测5.3.1水平角观测应符合的规定5.3.2水平角观测法应符合的规定5.3.3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的规定 5.3.4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处理5.3.5其他注意事项4距离测量5.4.1仪器的选用及标称精度5.4.2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5.4.3测距作业应符合的规定第六章成果质量控制1成果质量控制措施 2成果质量检查要求 3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4工期控制5安全措施第七章提交资料参考文献致谢第一章绪论为了强化土地管理工作,以地籍管理工作为基础,在全国开展了农村土地资源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坚持土地变更调查与土地动态监测的宏观监控相结合,保证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现势性等。
在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籍测绘技术步入了数字化、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率的新时期。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化测绘技术与“3S”技术相结合,正在形成面向21世纪的地理信息产业。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测绘技术、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满足教学、生产的需要,总结从事地籍测量与数字地籍测量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基础。
地籍是由国家建立和管理的。
地籍资料要为国家的地籍管理提供依据,而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
为了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进行的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称为地籍工作。
地籍调查是国家级项目,任务艰巨,采用常规的测量手段很难及时、高质量的完成它。
所以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增添了很多先进的测绘手段和方法:例如以GPS RTK技术进行大面积控制网的布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绘效率,提高了测绘精度。
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地形测量。
权属调查是在现场核实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并通过本宗地与相邻宗地使用者的现场指界,标定宗地界址,丈量宗地界址边长,绘制宗地草图和填写地籍调查表。
在此基础上,依据权属调查资料开展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大部分,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地类等,绘制地籍图,量算面积。
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
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地籍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获取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等级等基本信息,为土地登记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以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地籍调查是土地登记工作中为确定土地权属、明析产权的实质性调查,其成果资料是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土地产权纠纷的重要依据。
地籍测量是为土地和房产管理及开发利用而进行的测量工作,当今的地籍测量工作应朝着多用途地籍(或多目的地籍)测量的方向发展。
其主要的任务和作用是:测定土地及其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为土地管理、房产管理、税收和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开发等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可靠地基础资料。
第二章已有资料利用分析1、测区概况曹县位于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是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桥头堡和承接带,中原经济区东部县市之一。
全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耕地197万亩,辖27处乡镇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3个街道、19个镇、5个乡,1179个行政村, 2759个自然村,2013年曹县总人口约162万,居民主体为汉族,曹县人民政府驻曹城办事处所在地。
曹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点海拔66.8米,东北部最低点44.8米,高差22米。
黄河历次决口泛滥,对境内地貌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决口时由于流向流速不断变更,形成复杂的地貌类型。
境内微地貌形态主要有如下六种:砂质河槽地,占总面积的1.23%;决口扇形地,占总面积的0.36%;河滩高地,占总面积的12.79%;背河槽状洼地,占总面积12.87%;缓平坡地,占总面积的50.5%;浅平洼地,占总面积的22.25%。
曹县由于县境内地势平坦及县域跨距不大,气候差异较小。
年平均气温为14.3℃,1月最冷,平均温度为-0.1℃,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7.1℃。
年平均日较差为10.4℃。
年平均降水量为678.4毫米。
降水以夏季最多,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性差异明显。
本地处在南北方气流频繁交汇区,有时因冷暖气团的激烈对流,带来剧烈的天气变化,形成暴雨、大风、冰雹、高低温、连阴雨、旱、涝等多种灾害性天气。
2、技术基础1、作业法规及技术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地籍测绘规范》(4)《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5)《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籍]字第26号)(6)《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7)《山东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实施意见(暂行)》(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9)《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范》(10)《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11)《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GX1999003-2001(12)经甲方审批的“技术设计书”、“技术实施细则”(13)甲乙双方签订的本《合同书》(14)国家、省有关地籍调查的规范、规定和文件2、数学基础(1)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3)成图方法: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4)成图软件:南方CASS7.1(5)图式标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6)比例尺:1:500第二章土地权属调查1、权属调查的内容1.土地的权属状况,包括宗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土地使用期限等。
2.权属主名称。
权属主名称是指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所有者的全称。
有明确权属主的为权属主全称;组合宗地要调查清楚全部权属主全称和份额;无明确权属主的,则为该宗地的地理名称或建筑物的名称,如××水库等。
3.取得土地的时间和土地年期。
取得土地的时间是指获得土地权利的起始时间。
土地年期是指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高年限。
在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规定为:住宅用地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4.土地位置。
对土地所有权宗地,调查核实宗地四至,所在乡(镇)、村的名称以及宗地预编号及编号。
对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核实土地座落,宗地四至,所在区、街道、门牌号,宗地预编号及编号。
5.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等级调查。
2、基础要求权属调查的全过程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
调查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登记申请单位(或个人);调查的依据是经过审核认为有效的权源证件;调查的重点是现场核实权源证件、确界、勘丈界址边长和绘制宗地草图,查清每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用途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是要求取得一份合格的宗地调查资料及将调查表格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为地籍测量提供合法、有效、可靠的依据,为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优质基础。
针对峨眉山市基本情况国土局作出以下要求:2.1 调查要求1、宅基地土地的所有权按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结果确认。
2、农村居民点调查范围,按最新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划定的农村居民点范围进行调查。
农村居民点范围外的不作调查。
3、农村居民使用的宅基地宗地范围,原则上按居民实际建造房屋及附属生活设施的现状范围调查。
林盘属宅基地范围。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相关权利人权益的前提下,以房屋滴水线作为宗地的界址线。
4、村庄内已有道路、规划道路和排水沟等公共设施用地,不划入宗地调查范围。
5、一处宅基地中有几户共用,且难以划分使用范围的,可作为共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处理。
各户可先自行协议分摊使用面积,无法分摊面积的按共用共有处理。
6、一处宅基地中有多人共用,符合多户分宗条件的,分户分宗调查。
7、只建围墙未建房或打好基础未建房,能够明确土地使用者的,应按明确的宅基地使用者进行调查。
8、村内老房子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倒塌,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调查的,应予调查。
9、庭院经济用地只能用于种植庭院经济作物,不得用于建造住房等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不属于宅基地,不按宅基地确权登记,应按现状地类调查。
10、居民点范围内的学校、寺庙、村委会、经济社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动场所等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应按现状调查。
11、宅基地以户为单位申请登记.户的确定,原则上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为准。
在户籍登记中没有单独立户,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也可按户申请宅基地确权登记。
(1)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已经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单独承包土地的。
(2)已婚且已分家单独居住生活的。
(3)未婚,但年龄已到法定结婚年龄以上且已分家单独居住生活的。
(4)依法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作为特殊“户”。
12、因婚嫁关系居住在外村,但户籍仍在本村的,夫妻双方只能选择在其中一方拥有宅基地,并按规定申请确权登记。
3、确权依据城市的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权属主只有土地使用权。
城市土地使用权主要按以下述文件确认:(1)单位用地红线图。
(2)房地产使用证。
包括地产使用证、房地产使用权证或房产所有权证。
(3)土地使用合同书、协议书、换地书等。
(4)征(拨)地批准书和合同书。
(5)有偿使用合同书(协议书)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
(6)城市住宅用地确权的文件。
4、实施办法1、发布公告:由市人民政府发布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