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
浅谈西厢记

浅谈《西厢记》题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戏剧《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唐代诗人元稹的短篇小说《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根据学者的研究基本认为张生与崔莺莺间的爱情故事其实是元稹与崔家小姐的风流史。
大概古人对文人的风流韵事就如现在人对明星的八卦新闻一样感兴趣,大众的猎奇心理使这段爱情故事流传了下来。
如果把元稹与崔莺莺间的故事拿到现在出一本书的话,书名大概可以叫做《我和崔莺莺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生初始莺莺时,是一个没有名,没有财,只有满腹墨水的书生,而莺莺是崔家的小姐,大家闺秀,有着封建女子的保守与骄矜,两人是在崔母千呼万唤的逼迫下相见的。
封建对女子的约束让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的求爱攻势不屑一顾,拒绝蔑视。
可就在张生要放弃的时候,莺莺却主动投进了张生的怀抱,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完成了私合。
最后崔母发现,张生也去赴京赶考,纵使莺莺不舍也没有什么办法。
后来张生在备考中结识达官贵人,及第后与韦夏卿的女儿韦丛成婚,升官富贵,光宗耀祖,是他作为一个古代文人毕生追求的无上光荣。
那一段飘渺的爱情就像过眼云烟一般,即使放不下,但谁又能打破那千年的封锁?即使张生最后升官发财有了一定经济背景,张崔二人也无法在一起。
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压迫和两人的封建意识让谁也不愿提及那段隐晦的恋情。
关于元崔的结合,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著名学者胥洪泉在他的著作《莺莺传之百年研究综述》中提到了三个方面。
一是张生的猎艳心理,文中张生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
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
二是莺莺的女性意识和性爱意识,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多情而又内涵极深,虽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
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
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
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文人浅语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翘楚之作,是在元稹的《莺莺传》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成就的戏剧名篇。
相比元杂剧一般作品及其作为创作基础的作品,王西厢在结构上都凸显出其所独具的特色,本文从王西厢对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与美学观的契合及其结构上的巧妙性等方面来分析其结构特色。
关键词:《西厢记》,王西厢,结构特色,体制创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独占鳌头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小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着这个时代作品的特征。
继唐诗宋词之后,讲唱文学盛行,逐渐形成了金院本及诸宫调等文学形式,在此基础之上,元杂剧以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元代文学形式的代表。
王实甫的《西厢记》便是元杂剧里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故事基础,完善其结构及体制,完成了从传奇到说唱艺术再到戏剧作品的飞跃。
而其能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之作则离不开其结构上面的特色。
一、从体制创新看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王西厢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打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
这种体制上的创新不仅为元杂剧的体制进行了开拓,也使得王西厢在结构安排上更加巧妙。
(一)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元杂剧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体制形式。
一般元杂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就相当于自然段落,但有区别于我们所说的文章段落,其存在还依赖于音乐,一折同用一个宫调的若干个曲子,可以把它概括为有音乐组成的结构单元,一折相当于是散曲的一套。
元杂剧的四折即有不同的四个宫调连缀而成,每个宫调包含其所属的多支曲子。
而楔子是元杂剧体制中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每一本之首,用来对这一本的内容、人物或故事梗概进行简单的介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容提要或者序幕;亦有的楔子位于两折之间,这类的楔子相对少见,一般是作为两折故事情节或内容之间的衔接。
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精选28篇)西厢记读后感篇1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个想到的是崔莺莺,最能看出作者艺术功力深厚的也是崔莺莺。
别林斯基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实用性感染读者,让读者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就像是活生生的人,让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用红娘反映出来。
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顾长风,那么崔莺莺属于幽林的`性格,细腻而有意味,温柔而安静。
崔莺莺是元杂剧作家心中反映人民民主思想的产物。
她一出生,就成为封建社会无数争取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
同时,她也给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可以说,崔莺莺的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学术界基本认同《西厢记》是反封建的。
这种矛盾而暧昧的说法,展示了《西厢记》主题中人们的困境,也揭示了人们需要重新理解《西厢记》的主题。
从恋爱到结婚,崔莺莺和张勋经历了一个在“礼仪”的束缚中挣扎,突破“礼仪”的束缚,最终结婚,即回归“礼仪”的过程。
你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句话中的美,并且慢慢地享受这种美.西厢记读后感篇2看过《西厢记》,很想去永济市旅游,去看一看,回忆普救古寺里那一段属于《西厢记》的记忆与往事。
追寻古人的足迹。
一座梨花深院,一幕惊艳、借厢、闹斋、请寓、赖婚、听琴、逾垣、拷红的戏剧场面。
一处被张生跳过墙的地方,一棵被张踩踏过的杏树,对映着的.是前世情缘中的一份无奈。
时代变迁,古往今来人都一样,谁也征服不了世界,在困难面前,爱情也是那么脆弱。
我恨故事主人公的不执著、恨他对爱情不够真诚,恨他在功名利禄前的浮华与虚荣。
十多年的青梅竹马就此告别。
既然双方都有付出,为何不终生厮守?难道被她爸爸妈妈看不起了从而便杳无音信吗?可为何结婚之后再苦苦寻找,可始终也没能找到……小女子认为,与男人同患难终不可靠,青梅竹马的爱情也逃不过现实的生活。
何况人心难测,与故事主人公一样,结了婚再找原点的那个人,只可惜那人已不在灯火阑珊处。
浅谈《西厢记》的语言美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在古典文学中具有较高的成分。
其凸显的是一种雅俗相见的语言美。
在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句型,并将其化为典雅的清丽语言。
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将民间质朴的语言运用在内,将其提炼成为通俗易懂、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
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将语言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语言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风格。
本文就《西厢记》中凸显的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探讨《西厢记》中的语言美。
标签:《西厢记》语言美探讨引言自王实甫编写完成《西厢记》之后,该文学著作就已经成为了元剧的经典,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文学探究活动中。
自古以来,戏曲和元曲在中国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元曲的发展将难以理解的戏剧上升为一个文学领域。
《西厢记》主要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故事,歌颂在封建时期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好愿望和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思想。
作者运用清丽的语言特色将该爱情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典辞华美,诗意浓郁《西厢记》在写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诗词运用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得整个故事情境,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产生。
运用语言,古人在抒情方面多运用比兴的手法。
所谓比兴手法使之作者在表达主人公思想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见情,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凸显出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运用情景之间的相互交替,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
《西厢记》充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在剧中通过不断揣摩情境的变化,将剧中情景充分渲染,使得人物的活动心里能够具有层次性的表达出来。
例如,灯儿又不明……铁石也动情(《西厢记》中的第一本第三折)。
情景互相交融,将感情充分的抒发出来。
本句中描述了灯、月、扇等景物,在运用“淅零零”、“冷清清”、“忒愣愣”等叠词,很好的将氛围和情景之间相互融合[1]。
衬托出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的那种焦灼心情。
浅谈西厢记中的红娘

论《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摘要:红娘是我国古代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最吸引人的、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她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却没有丝毫的奴颜卑膝,不仅热情浑辣,爽朗千练,伶牙俐齿,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忠厚品质,而且公正热诚,遭遇挫折不改初衷,豁达大度,不计个人恩怨得失,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劳动人民诸多优秀品质,数百年来一直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尊重,成为一个中国老百姓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关键词:红娘;性格;形象引言:《西厢记》数百年来一直收到人们的喜爱,广为流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精心塑造了张生、莺莺和红娘等几位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深刻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准确地把它们表现了出来。
通过矛盾和冲突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都很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内在逻辑。
又因为,作品热情称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与美满婚姻并为此大胆冲破封建礼教重重封裹的无畏精神与果敢行为,弹奏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伟大主题,这些因素因为符合人们对美好爱强的向往和审美追求,使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观众和读者为之倾倒与折服。
在《西厢记》中,红娘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具有纯朴善良、爽直活泼,智勇双全的性格。
极富正义感,在她身上印证了“卑贱者最聪明”这一永恒的真理。
这是因为她这样的性格特征,获得世代人民经久不衰喜爱的,永远生气勃勃,活跃在舞台上的光彩夺目的形象。
现以成撮合有情人的月下老人的化身。
王实甫以最真挚动人的笔墨描写了趑相国府中地位至微至贱的奴婢,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红娘正直热情、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形象,尽情赞颂了红娘这个奇女子的才貌学识、个性品质等诸多层面。
一、热情浑辣,爽朗干练,伶牙俐齿,高度的负责精神和忠厚品质在《西厢记》的“张君瑞闹道场”①这一情节中,当张生终于有机会和红娘对话时,这个书生气十足却傻乎乎的酸秀才便急不可待自报家门,但这一番详细韵自我介绍尚未完成,便被红娘一顿连珠炮的抢白弄得好不尴尬“谁问你来?”红娘这一声喝便把热情洋溢的张生弄了个太大的没趣,可张生并不知难而退,他厚着脸皮再问:“敢问小姐常出来么?”这一下可把红娘激怒了,义正词严的说道“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厢记》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就作品而论,有两座高峰,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
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上的惊叹,贾仲明
【凌波仙】吊曲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那么《西厢记》
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首先,它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但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真是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西厢记》本事出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传》中的
张生是一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
门,并称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小说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
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在宋金时
期又出现了《董西厢》,它是以《莺莺传》为基础的,但在内容上根本改变了原
作的思想倾向,把文人士大夫对女性的始乱终弃所造成的悲剧,改变成了莺莺和
张生共同为婚姻的自由而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结合的喜剧。这一转变,使作品在
艺术和故事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董西厢》的独创性成就,为王实甫的《西
厢记》杂剧创作奠定了基础。王实甫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把流传了四百年的张生
和崔莺莺的故事创作成了代言体的戏剧,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但是无论
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都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出色。《莺莺传》只是
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思想程度不够深。《董西厢》虽
有所改善,让人物张生和莺莺共同与封建家长进行斗争,但也没有反映社会的本
质,没有达到与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程度。而故事本身也没有《西厢记》精彩。
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结构情节上,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更胜一筹。
其次,思想内容独特先进。故事写了相国夫人携女儿崔莺莺扶崔相国灵柩
回老家安葬,途中寄居普救寺,住西厢。青年才子张珙书剑飘零,上京赶考,顺
便游览普救寺,佛殿偶遇,一见钟情。叛将孙飞虎围攻普救寺,老夫人情急下招
贤令,退兵者以莺莺妻之。张生写信向白马将军杜确求援,打退叛军。老夫人食
言赖婚,说莺莺已与郑恒订婚,于是他们向封建礼教发起挑战。婢女红娘帮他们
穿针引线,莺莺经过思想斗争,大胆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发觉,恼怒拷红,
强令张生上京应取。莺莺忍痛长亭送别,张生状元及第,郑恒造谣作祟。张生在
杜确帮助下,揭穿阴谋,终于与莺莺团圆。张生高唱“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
属”。从故事的内容来看,首先是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在张生提出要和莺莺完婚
时,老太太多次说“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意思就是嫌弃张生没有功名,
配不上他们家小姐。由此可以看出封建门阀制度是多么深,真是讲究门当户对。
其次是反封建伦理制度,封建社会男女结婚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存在
自由恋爱。而本故事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却勇于反抗,在老太太一再拒绝张生,要
莺莺嫁给已与她订婚的郑恒时,莺莺没有屈服,而是坚信自己心中的信念,非张
生不嫁。在两个人共同努力之下,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再次是反封建势力,这
主要表现在郑恒和老太太身上。郑恒仗着自己出生好就来阻挠张生与莺莺,在《西
厢记》【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第三折中郑恒“与了一个富家,也不枉了,却与了
这个穷酸饿醋。偏我不如他?我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又是亲上做亲,况
兼他父命。”老太太与那郑恒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一开始明明许下了承诺,
最后却食言,仗着长辈的身份与顽固的势力,想用各种理由搪塞,甚至想用金钱
就将张生打发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实甫提出了儿女的婚姻应由儿女
自己做主的观点,这是前所未有的。王实甫在句末大胆提出了一个理想“永老无
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简言之,《西厢记》通过
崔、张的爱情纠葛,反映了古代青年为追求纯真爱情和自主婚姻,对以老夫人为
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公开的抨击,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
成了眷属”的婚姻理想,给人以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它积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
再次,《西厢记》结构严谨,富于戏剧性。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虽篇幅
较长,但结构相当完整,全局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
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误会冲突,前者是主线,后
者是辅线,呈现出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同时又采用悲喜错落相间的
手法,情节饱含悬念,曲折而生动。如第一本从佛殿相遇到闹道场,其基调是轻
松而喜悦的;第二本从白马解围到老妇人赖婚,剧情已由喜转悲;第三本从传简
到赖简,第四本从幽会到送别,第五本从郑恒抢亲到大团圆,都是先悲后喜。
再次,《西厢记》的人物塑造非常到位,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
《西厢记》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
等人的形象。如莺莺这个人物是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背
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王实甫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这位贵族少女违抗封建家
族利益、冲决封建道德网罗的勇敢行为,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了她思想觉醒的
过程。这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长亭送别”时,莺莺对张生反复叮咛,
集中体现了她的愤懑和担忧:“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变回来。”[二
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
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
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第四本第三折)在表现张生这个形象上,王实甫
安排张生一上场就表现出才气横溢和对功名利禄充满信心的样子,通过他对黄河
的赞美来反映他的雄心壮志。然而当他在佛殿偶遇莺莺之后,整个心思都被爱情
系住了,竟置科举于脑后,在普救寺里一心一意地追求爱情。张生这种行为无疑
是离经叛道的,也就必然与封建家长和传统道德发生尖锐的矛盾。王实甫仅仅抓
住张生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来刻画他的反抗性和软弱性的。
最后,《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非凡。人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
性格化。如红娘的语言,具有锋利、俏皮、泼辣的特色,俗语、口语、成语,常
常脱口而出。莺莺的语言,则带有旖旎、凝重、蕴藉的特点,她在爱情的表露上
虽大胆,却仍是具有相国小姐的端庄、含蓄的一面,大胆而不失分寸,性格趋于
内向。《西厢记》的曲词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适量而自然地化用了一些成语、
经史文句和唐诗宋词。在语言总风格上,形成了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
色。如:
【得胜令】谁诚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著莺莺做妹妹拜哥哥!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油葫芦】情思昏昏眼倦开,单枕挨,梦魂飞入楚阳台。早知道无明无夜
因他害,想当初,不如不遇倾城色。人有过,必自责,勿惮改。我却待贤贤易色
将心戒,怎禁他兜的上心来。
经过王实甫再创作的《西厢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
改善,因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真是“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
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孺,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王伯良《新校注古
本西厢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