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储粮技术

合集下载

大米绿色储藏技术

大米绿色储藏技术

四、制冷设备
1、壁挂式低静压风管式内机,其运行时的声音小
2、格力风管式中央空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氮气气调储藏技术
1、保持粮堆氧气浓度低于2%,或者氮气浓度高 于98%,保持30天以上,杀死害虫和满类。 2、 25℃以上的粮温,保持2%以下的低氧浓度, 处理15天以上,杀死各种虫态的害虫。 3、在25“C以上的粮堆内保持氧气浓度在5%~10 %,处理时问大于60天,将使害虫卵不能孵化, 幼虫不能化蛹:蛹不能羽化为成虫,害虫种群受 到明显的抑制。 4、利用分子筛变压吸附分离制氮设备充氮 。
一、成品大米贮藏
1、大米是粮食中最难保存的粮品之一
大米失去了皮壳的保护层,营养物质直接暴露在外。因此,对
外界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的影响比较敏感,吸湿性强、带菌量多
,营养物质代谢速度较快,极易发生陈化、发热霉变、虫害,品质 劣变等问题,特别在夏季高温、高湿条件下,大米陈化、霉变的速
度加快,导致大米酸度增加,粘性下降,以致失去食用价值。
三、采用绿色储藏技术
根据南方高温高湿地区的特点 配送仓采用空调低温或准低温储粮技术,方便人员进出。(低温储藏 是指,粮堆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不高于20℃ 的储藏方式。准低温储藏是指,粮堆平均粮温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 ,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5 ℃的储藏方式。) 制冷设备:格力管式空调 储备仓采用气调储粮技术,节省成本。实现最佳运营成本。 在密封粮堆充入N2,以杀死害虫、抑制害虫和霉菌生长发育、延缓 储粮品质劣变。
六、粮面正压气囊保持低氧技术
1、要求:粮面薄膜长宽比粮面长宽分别大2m,五层尼龙共挤薄 膜;形成的正压气囊有助于长时间保持低氧浓度。 2、氧浓度检测技术:检测降氧防治效果和保证人员安全。 3、氧浓度测定方法:氧气浓度检测仪 4、工艺特点 组合式新工艺: 普通编织袋包装:直充气囊降氧——均衡浓度——直充气囊降氧 覆膜彩袋包装:膜下环流(正负压循环)降氧——均衡浓度—— 膜下环流降氧 直充富氮低氧空气(含氮99.5%以上)进入薄膜密闭粮堆,形成粮 面气囊,在进行环流降氧,待粮面气囊降低后,在进行直充和环 流轮流应用降氧,达到设定的氧气浓度,直充低氧空气进入粮堆 在粮面形成低氧正压气囊,达到长期维持粮堆低氧浓度。

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储粮

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储粮

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储粮摘要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人类每天必须的食物,每个国家都对粮食进行一定规模的储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以前的温饱型向现在的营养均衡型转变,市场对粮食的食用品质和卫生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品质良好、口感良好、不受卫生或化学污染的粮食,很受市场的欢迎。

然而我们过去的粮食经过一定年限的储备,在轮出阶段面对市场时,粮食原有的良好品质,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和劣变,与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粮库作为粮食储备的企业,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有责任和义务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保持绿色品质的粮食,满足市场对粮食的品质要求。

因此我们在粮食的储藏阶段,应该改善技术手段,利用合适的科学技术,进行绿色储粮,使我们的粮食常储常新,长期保持绿色食物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科技绿色储粮一绿色储粮的内涵绿色储粮就是坚持绿色、环保的理念,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以达到储藏的粮食品质无劣变、粮食不受卫生污染而且数量安全的一种储粮工程。

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一直采用在常温常态下,利用原有的一般的仓房进行密闭、防潮、防霉、防虫的常规手段进行粮食储藏。

根本的任务是为了确保粮库保持无虫、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

常规储藏的不足之处:由于仓房条件限制,密闭、隔热性能有限,在常温状态下,储粮在每年的高温季节容易随外界温度影响,粮温与气温比较接近,每年都爆发2到3次的虫害,每当出现虫害,必须用化学药剂进行熏蒸杀虫,但是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存在以下弊端:1、经常使用,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后来使用的药量增加。

2、虫尸及除药渣时漂散的药渣会污染粮食。

3、粮食对毒气有吸附作用。

4、毒气对作业人员有害。

5、药剂的生产和废渣对人和环境有破坏作用。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书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书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书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

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

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

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绿色储粮新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储粮新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

绿色储粮新技术在粮食储藏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马洪宗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01期民以食为天,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也更加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储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要秉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高存储量、低能耗、低污染为前提实现对生态体系的保护。

本文针对现阶段粮食存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立足于低温、低能耗的原则,有效利用客观条件严控材料使用情况,推行绿色、安全、无污染、节能的储粮技术,从而有效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一、我国粮食存储面临的问题我国虽然拥有相对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但技术应用落实情况仍有待提升。

影响粮食储藏的因素有很多,就目前来看,仓储设施是影响我国粮食质量的主要原因,部分粮仓在建设方面缺乏科学性,隔冷隔热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虫害问题。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大部分储粮单位会采用化学熏蒸的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抑制虫害问题,但一些药剂也会在熏蒸过程中浸入到粮食中,严重危害粮食安全,与绿色环保理念背道而驰。

从长远发展来看,粮食储藏应当注重生态保护,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存储方式,但目前大部分物理技术都具有高耗能的特点,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储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二、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实际应用1.膜下内环流控温储藏技术。

膜下内环流控温储藏技术是一项符合绿色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技术,其原理在于利用粮堆自身外部热、内部冷的特点,形成相互补充的膜下环流系统,在季节性明显的夏季和秋季实施仓内通风计划,确保粮仓上下层温度的均匀,从而达到储藏标准,有效规避病虫害和药剂使用带来的危害。

不过,膜下内环流控温系统相对复杂,并且受气候影响较大。

以无锡市新安贮藏库为例,在利用该项技术前选择4仓和15仓为实验仓,采用高科无线粮情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在低温季节可以将自然冷空气视为主要冷源,通过混流风机将粮仓平均温度降至5℃以下;在2月底3月初的开春之际,需要在密闭粮仓前对墙角、四周墙体进行防护处理,比较常用的是八角油,粮堆表面往下30cm也要拌和防护剂(按照1:2500药量),切忌超出规定范围。

绿色储粮主要技术及应用

绿色储粮主要技术及应用

绿色储粮主要技术及应用1.1 低温储粮技术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分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采取不同方式降低储粮温度,就能抑制粮堆内各种生物成分旺盛的生命活动,减少粮食在储存期间干物质的损耗,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延缓储粮陈化速度,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

1.2 气调储粮技术氮气气调储藏是当前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用高浓度氮气替换粮堆空气组分,形成不利于害虫及霉菌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抑制粮食呼吸,实现虫霉防治、延缓粮食品质变化。

1.3 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习性防治等不使用化学物质防虫治虫的方法。

物理防治就是用物理因素作用于害虫有机体,如紫外线杀虫、微波杀虫、放射线杀虫、激光杀虫、高频电热杀虫等电磁杀虫技术。

近几年,利用硅藻土粉、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在国内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成分来防治储粮害虫,如利用害虫天敌以虫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以菌治虫、利用性信息素诱杀、利用内激素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习性防治是根据储粮害虫的某种习性而设置的防治方法,如粮堆压盖防治、粮堆移顶防治、诱集捕杀等。

2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情况近年来山东省粮油收储有限公司鲁中储备库(以下简称鲁中储备库)不断加强科技储粮新知识、新技术的研究,并结合鲁中储备库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新方法、新工艺在粮库储粮中的应用。

2.1 内环流准低温储粮控温技术鲁中储备库主要存储小麦、大豆、玉米等品种,大豆、玉米难于保管。

近几年鲁中储备库分两批对18个仓房安装内环流控温系统,冬季将粮温降至5℃左右,夏季6月份启动内环流,利用粮堆冷芯将粮食最高温度控制在27℃以下,有效延缓了表层和周边粮食的品质变化速度,并抑制储粮害虫的生长,大大提高了储粮的安全性。

2.2 储粮损耗控制从近几年粮食出库损耗情况来看,损耗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或过度通风造成出库时粮食水分偏低,粮食水分减量少造成损耗。

最新-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 精品

最新-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 精品

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粮食局绿色储粮技术情况调研报告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

极端最低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35℃。

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

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小编整理)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小编整理)

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小编整理)第一篇: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绿色储粮技术的实践与研究开头语21世纪我国粮食储藏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储粮生态理论体系、生态系统研究发展方向,走“绿色储粮”、“生态储粮”之路。

绿色生态储粮的核心就是:根据粮堆生态学理论(粮堆内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互相作用和物质、能量流动的规律),装备适宜的技术设备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对安全储粮有利的生态条件,控制虫霉危害,延缓粮食品质劣变,优化储藏成本,确保储粮安全。

因此,以低温保鲜储粮、气调储粮以及非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为依托的绿色储粮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成为必然。

绿色储粮是指采用有效的生态手段,避免化学药剂污染,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根据季节变化的特点,因地制宜,总结出了“冬通风、春密闭、夏隔热、秋防治”的管理模式,促进了储备粮管理工作规范、经济、有序的发展。

1冬季通风奠定低温储粮基础充分利用冬季气温低的特点,在每年11月下旬,外界气温开始明显下降时,采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降低粮堆温度。

首先打开仓房门窗,翻动粮面,利用自然通风降低仓房空间和粮堆表面的温度。

然后,利用轴流风机进行通风降温。

轴流风机通风具有操作简单、通风均匀、单位能耗低的特点。

通风时关闭门窗,打开通风口,开启轴流风机,在仓房空间内形成负压状态,外界冷空气在压力差作用下,自通风口进入粮堆底部,并逐渐扩散上移,最终达到降低全仓粮堆温度的目的。

为避免粮堆表层发生结露,可以根据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分2~3个阶段进行通风,使粮堆温度呈阶梯状均匀下降,一般在次年1月份,可以使最低粮温降到5℃以下,全仓平均粮温降到9℃以下,为实施低温储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春季密闭创造低温储粮环境为给低温储粮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春季密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该库因地制宜,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2.1通风口的密闭通风口与通风笼直接连接,存在空气流动的空间,密闭不严,容易造成粮堆底部温度的升高。

传统粮食防治中绿色技术的应用

传统粮食防治中绿色技术的应用

传统粮食防治中绿色技术的应用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地产粮食收购同步下降,绍兴成为粮食销区。

在此同时为确保粮食安全,市级储备粮规模再度扩大,常年粮食储备数量成倍增加。

探索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实现粮库现代化管理是我们粮食仓储业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对照现代化粮库标准,绍兴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仓储总体仍显落后,与现代意义上的粮库尚有相当距离,制约着粮库现代化的步伐。

在现有仓储条件下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的探索实践应该是可以有作为的。

二、设想与目标绿色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大势所趋。

民以食为天,保持粮食品质,减少或者消除粮食在储藏期间可能给加工和食用带来的安全隐患,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人们健康、保护环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初,结合绍兴实际,在绍兴市发展委的领导下、在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我们选定了粮面稻壳薄膜密闭隔热技术,主要通过自然和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并通过粮面压盖密闭隔热方法,控制粮堆温度,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存储环境,从而达到抑制虫霉危害、降低损耗,并起到一定的保鲜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粮面压盖密闭过程中,利用冬季低冷干燥的气候条件,采取自然和机械通风的方式,将粮堆温度降到5度以下,为防止外界空气与粮堆对流传热,用塑料薄膜密闭粮堆与外界隔绝起到隔热防潮作用。

选择粮温较低的冬末春初季节,将经清理和杀虫处理过的稻壳装入麻袋缝口(每袋15公斤左右),按一定顺序平整地压盖在粮面上;再用塑料薄膜密闭。

利用粮温测控系统定期检查,根据粮食温度变化分析粮情。

当仓温达到30度以上高温季节,利用夜间低温时段,开启翻窗,排出仓内空间和仓顶积热,减少仓温对表层粮温的影响。

该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稻壳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在季节转换时,粮堆不会出现结露;二是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实用、有效的优点。

期望应用后:一是达到隔热效果好,粮堆上层温度降低4到5度;二是保鲜效果较好,延缓粮食陈化,使储粮周期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国内外绿色储粮技术—储粮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张磊 高军胡智佑(北京通县徐辛庄国家粮食储备库)摘要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绿色储粮意识逐步加强,不断加大对粮食仓储的科技投入,但目前还是主要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虫、霉,以确保粮食的储存安全。

但由于长期单一或不当的使用化学药剂,不但在杀虫不彻底时使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而且对粮食、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畜健康。

因此,近年来绿色储粮技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低温储粮、气调储粮、非化学药剂防虫治虫等先进绿色储粮技术的研究应用。

关键词绿色储粮低温储粮气调储粮非化学防治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而由于其在储藏过程中常遭受虫、霉、鼠等有害生物的侵害,造成重量和质量的损失以外,还受熏蒸杀虫剂等化学因素影响,使粮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量的药剂残留,造成化学污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营养价值高的粮油食品的需求日趋迫切。

因此,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

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

绿色储粮技术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技术,它是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以更新、发展和完善的。

近二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相关科学家们,以少用或尽量不用化学药剂和提高现有药效为前提,在害虫综合治理、探索化学药剂的替代方法和改进其应用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

为此,对环境无污染、同时也不会产生抗药性的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

1 低温储粮技术张磊,北京通县徐辛庄国家粮食储备库,助理工程师,害虫防治,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内军庄村,**********************。

温度是影响粮油安全储藏的重要因素。

粮堆内的害虫、微生物、粮粒等生物成份在水分和氧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在不冻坏粮食的情况下,采取不同方式降低储粮温度,就能抑制粮堆内各种生物成份旺盛的生命活动,减少粮食在储藏期间干物质的损耗,最大限度地保持粮食原有品质,延缓储粮陈化速度,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绿色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的历史非常悠久,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为安全、可靠、合理、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储粮技术,其不但可以延缓粮食陈化,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而且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研究表明:温度降低10℃,食用粮的生化反应速度就减少一半;粮食保持一定的活力:在t=O~50 ℃范围内,每降低5℃,种子的寿命增加一倍。

一般环境温度为8℃~15℃时,是储粮害虫生命活动的最低界限,如果低于此温度,害虫就不能发育和繁殖;如温度低于8℃~一4℃,害虫就处于冷麻痹状态;如果该温度持续的时间很久,害虫就可能致死。

如果温度低于一4℃,达到破坏害虫体内的细胞结构时,害虫则致死。

2 气调储藏技术目前气调储藏技术主要有真空储藏、充 N2气调储藏、充CO2气调储藏等,但只有CO2气调储藏被广泛推广运用。

研究证明:当粮堆中氧气浓度降到2%左右,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40%—60%时,能使粮堆中绝大多数储粮害虫死亡,好氧霉菌可受到抑制,粮食自身呼吸强度也会明显降低。

气调储粮法在不少国家中采用,近十年来,气调和气控防治储粮害虫已受到极大重视。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有人报道CO2对储粮害虫具有毒性作用,并且研究发现CO2与O2的混合气体要比纯CO2的防治效果好。

此后,大量学者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如菲律宾F.Caliboso等报道了CO2:在高压条件下有快速杀虫的效果;新西兰A.Carpenten等也分别报道了CO2对嗜卷书虱、嗜虫书虱和谷象的防治效果等[1]。

我国自60年代以来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尤其在害虫防治方面,如邓永学等2002年对高浓度CO2 气调防治谷蠹及杂拟谷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拟谷盗卵、幼虫、蛹及成虫对气调环境敏感顺序为:卵> 幼虫> 蛹> 成虫[2];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王进军等人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CO2 气调对嗜卷书虱的作用[3]。

CO2气调储粮技术早在澳大利亚得到推广应用(西澳散粮公司的港口库),使用方法是CO2 钢瓶气连续充进气密性很好的密封粮仓,在20℃仓温下充入60%CO2至少10天或35%CO2至少14天,就能杀死所有的害虫。

菲律宾通过7年的实践,在高CO2 的密封塑料制品储粮器皿内储藏大米、玉米(约200t ) 和黄豆(约6t ) , 收到很好效果, 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害虫, 而且保证了储粮品质[4]。

美国近年来主要致力于CO2控制仓储害虫方面的研究,而且将应用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防治车站运输过程的储藏物害虫控制方面。

我国现已将CO2气调储粮技术推广到上海、南京、九江、六安等地,达到4.3亿斤的总规模。

3 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的研究运用非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习性防治等不使用化学物质防虫治虫的方法。

物理防治就是用物理因素作用于害虫有机体,如红外线杀虫、微波杀虫、放射线杀虫、激光杀虫、高频电热杀虫等电磁杀虫技术,近几年来,利用纯天然硅藻土粉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投入实仓应用,国内也开发有硅藻土产品。

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成份来防治储粮害虫,如利用害虫天敌以虫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以菌治虫、利用激素诱杀、利用内激素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习性防治是根据储粮害虫的某种习性而设置的防治方法,如粮堆压盖防治、粮堆移顶防治、诱集捕杀等。

3.1 物理防治3.1.1 电、磁、辐射等物理技术及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在储粮害虫防治过程中物理辐射是一种比较新的防治技术,可以检测和杀死粮食内部不容易被发现的害虫,还能起到灭菌、消毒、防霉的作用,且不会造成污染,很少对粮食的品质造成危害。

微波辐射处理,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可以杀死害虫,而且对水分含量高的粮食害虫防治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利用电磁辐射,小剂量的辐射就可以达到杀虫灭菌消毒的作用,而且对粮食的品质没有任何影响。

曾有人采用O.8kGy的λ射线照射储藏的粮食,可杀火对粮食危害最大的4种害虫:赤拟谷盗、米象、小扁甲虫及锯谷盗[5]。

光触媒薄膜在紫外光作用下产生具有强氧化分解能力的超级氧化物离子和游离氢氧基,破坏虫类、细菌、霉菌的生存条件,达到杀菌、防虫、除霉、分解异味的功能。

熊鹤鸣等2001 年将早籼谷用光触媒袋包装储存和用光触媒薄膜六面密闭麻袋包装储存,两个光触媒试验堆的防虫效果明显,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缓早籼谷品质陈化作用[6]。

3.1.2 惰性粉防虫技术近年来利用惰性粉防治储粮害虫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利用如沸石粉、磷酸三钙、无定形硅粉、杀虫粉、草木灰、砻糠灰、硅藻土等惰性粉防治害虫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使用的惰性粉主要是硅藻土。

鉴于其有低毒、无残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储粮方面,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如Home Shield、Keepdry等。

在应用硅藻土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的实践中,其效果受硅藻土的来源、粮食种类、害虫类型、粮食含水量、相对湿度、温度和储藏时期等的影响,国内外在这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Mclaughlin提出硅藻土的来源对杀虫效果影响很大,海水来源的硅藻土杀虫剂比淡水来源的杀虫效果差[7]。

Fields 等(2000)研究了粮食水分和温度对不同来源硅藻土杀虫剂杀虫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粮食水分和空气湿度对硅藻土的杀虫效果影响较大,粮食水分或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会降低硅藻土杀虫剂的杀虫效果,特别当粮食水分在15 %或相对湿度75 %以上时会明显降低杀虫效果[8]。

曹阳等曾进行过在50 %~75 %不同相对湿度下硅藻土对嗜虫书虱致死效果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湿度增加,嗜虫书虱死亡率逐渐降低[9]。

3.2 生物防治3.2.1 天敌昆虫的应用研究储粮害虫的天敌主要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包括革翅目、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螨类等,其中应用比较多的是半翅目类和螨类;寄生性天敌主要是膜翅目的昆虫。

我国早在1686年前曾利用过天敌防治害虫技术;而国外直到18世纪才逐渐提出害虫生物防治的观点。

在捕食天敌方面,Jay 首次报道了黄色花蝽( Xylocoris flavipes) 对几种储粮甲虫实验种群的抑制效果。

发现黄色花蝽可抑制花生仁中赤拟谷盗的种群增长,并减少了花生的被害率;还可抑制玉米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10];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储藏物害虫研究室曾从美国农业研究中心南太平洋储藏物害虫研究所引进黄色花蝽,繁殖饲养取得成功进行有关生物学及捕食功能研究,并在一些地方(四川、湖南等)进行了推广,收到了较好效果。

此外,美国R.H.Markhsn、英国Petergolob、David Ress、德国J.Boye、P.mutlu、M.pschko都分别进行过捕食性昆虫Teretrioso-ma Nigrescens 防治大谷蠹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姚康、邓望喜教授在福建省采集仓双环猎蝽进行实验,证实仓双环猎蝽对赤拟谷盗、锯谷盗和长角谷盗等害虫的繁殖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在寄生性天敌方面,主要有麦蛾茧蜂、仓蛾茧蜂、象虫金小蜂、米象金小蜂、雅俑小蜂、扁兰肿腿蜂、短管赤眼蜂等。

P.W.Flinn等研究了利用瓦氏肿脚蜂防治锈赤扁谷盗、利用雅俑小蜂防治谷蠹的效果;德国专家在第七届国际储藏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系统介绍了仓库中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以及在仓虫防治中的应用,评价了广赤眼蜂、麦蛾茧蜂、肿脚蜂对若干储粮害虫种群的抑制作用;我国报道较多的是麦蛾茧(李理等,1988;黄信飞,1996;王向学,1991),其自然寄生率较高,在厦门、温州等地一年可发生10多代,主要寄生于印度螟蛾和粉斑螟蛾,对其生物学及控制效果进行研究。

蜚蠊卵寄生蜂有关研究报道也较多,有多种寄生蜂,但主要优势种是蜚蠊卵啮小蜂。

3.2.2 信息素的应用研究信息素是由生物体分泌到体外能够影响其他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的微量化学物质。

信息素应用于害虫防治中,主要是性信息素和集结信息素。

用信息素防治害虫主要方法是:①干扰交配,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干扰雄虫对雌虫的定向,从而大幅度降低交配率,最终达到防治目的。

②诱捕法,利用信息素设置一定数量的诱捕器大量捕捉害虫,降低害虫的虫口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