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用治因感受风寒之邪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脉浮紧的伤寒表实。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麻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150克(去节),桂枝100克(去皮),甘草50克(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

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100克(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一升。(《伤寒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250克(去根节了,秤),桂心100克。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150克,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25克,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本草衍义》)[3]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发汗散寒、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麻黄的药理作用

麻黄的药理作用.txt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药理作用: 1. 麻黄碱的作用 a.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 较大治疗量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 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麻黄碱在外周兴奋α1-肾上腺受体, 也激动中枢α1-受体引起中枢兴奋作用.皮下注射麻黄碱50~100mg/kg可显著增加小鼠的自发活动.哌唑嗪和α-甲基-对位酪氨酸能拮抗麻黄碱的这一作用, 而舒必利、普萘洛尔和利血平都不减弱麻黄碱对鼠自发活动的增强作用, 提示麻黄碱是作用于α1-受体, 而不是作用于 DA 受体.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 产生镇痛作用. b.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心输出量增加.在整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 抵消了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果迷走神经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对于心脏有强大的兴奋作用, 但反复应用, 或一次应用很大剂量, 易于产生抑制;也可能扰乱心律, 但较肾上腺素弱得多;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麻黄碱与洋地黄同用时, 则易引起心律紊乱.麻黄碱静脉注射对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 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有明显对抗作用. 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脉压增大.给犬小剂量(0.01~0.2mg/kg)静注, 其血压上升可维持10~15分钟.大剂量(6~10mg/kg)静注, 由于抑制心脏而引起血压下降.麻黄碱静注0.1~3.0mg/kg, 猫肺动脉平均压、收缩压、舒张压和脉血管阻力均显著增加, 且有效量依赖关系.麻黄碱的收缩作用比较温和而持久, 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 因此用于鼻黏膜肿胀, 收缩作用既长, 且无继发性血管扩张作用;能使冠状血管扩张, 增加冠脉流量, 与垂体后叶素合用于升压时, 能克服大量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及心脏抑制.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 可维持数小时, 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舒张压一般不降低.麻黄碱对血管的作用是直接和间接作用的混合.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 能直接与肾上腺素能α和β受体结合, 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亦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 促使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动物实验表明: 麻黄碱的作用能被可卡因所减弱, 亦能被酚妥拉明阻断. c. 对平滑肌的作用: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是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实验表明: 麻黄碱能有效地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痉挛.其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 但作用较持久, 且口服有效.故常用于哮喘.麻黄碱能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 抑制蠕动, 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麻黄碱对动物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 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 被可卡因所增强.然而对人的子宫一般表现为抑制, 曾用于缓解月经痛.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产生尿潴留, 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对夜间遗尿或膀胱括约肌无力小便失禁的病人, 麻黄碱亦可以消除其症状.麻黄碱能引起并增强小鼠输精管的自发性收缩, 酚妥拉明可明显对抗麻黄碱的作用, 而利血平对此则无明显影响.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的副作用 引导语:麻黄为汉药或称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古时别名龙沙、卑相。包括有三种麻黄属的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以下是收集的关于麻黄的功效与作用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等症的治疗。 1、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着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对大脑,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此外,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 麻黄的副作用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眩晕、刺激胃,腹泻、焦虑,精神病、肾结石、震颤、口干、不规则或心跳节律,心脏的损害、高血压、烦躁不安;神经质睡眠问题、食欲下降、冲洗,出汗、排尿增加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危险似乎与先前存在的条件,如心脏病,血压高的人更多;心率紊乱;甲状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虑,青光眼;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肾石头,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前列腺肥大,脑供血不足和癫痫发作,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这些卫生条件的人士,应避免麻黄。与以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过敏的人或也应避免麻黄。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 本证由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治疗方法以温经解表为主。素体阳虚,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恶寒剧甚,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象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气外感,表里俱寒证。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方香气浓,性善走窜,

麻黄素

麻黄碱 麻黄素和麻黄碱是同义词,已合并。 麻黄碱,学名(1R,2S)-2-甲氨基-苯丙烷-1-醇,存在多种立体异构体,是一种生物碱。分子式C10H15NO。存在于多种麻黄属植物中,中草药麻黄的主要成分。无色挥发性液体。可以水蒸气蒸馏。常用其盐酸盐。 目录 1理化性质 2光谱图 2.1 红外光谱 2.2 质谱图 3作用与用途 4药物信息 5物质毒性 6合成方法 7天然来源 8管制规定 9化学检测方法 1理化性质 外观性状:蜡状固体或结晶颗粒。 麻黄碱的几种分子模型(5张) 溶解度:1g麻黄碱溶于20ml水;0.2ml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 pH:1g麻黄碱溶液在200ml水中溶液pH值为10.8。 熔点:37-39℃ 比旋光度:-41° (c=5,1M HCl) 沸点:255℃ 密度:1.124 g/mL(25℃) 闪点:85.56℃ 储存条件:冷冻保存(+4℃)[1] 2光谱图 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图[2] 谱峰列表

序号峰位(cm-1)透过率(%) 半峰宽(cm-1)峰差(%) 1 550 69 20 12 2 622 64 37 17 3 703 9 22 51 4 742 33 37 16 5 763 39 62 13 6 842 56 43 11 7 913 64 31 10 8 991 43 28 33 9 1028 42 39 26 10 1084 51 52 12 11 1136 46 45 15 12 1153 57 22 9 13 1202 60 41 22 14 1372 54 83 20 15 1452 28 43 27 16 1473 41 21 11 17 1492 46 14 14 18 2802 32 172 10 19 2885 27 97 10 20 2976 24 87 19 21 3026 35 42 9 22 3065 34 202 8 23 3314 42 113 11 [2] 质谱图 质谱图[3] 3作用与用途 麻黄碱为拟肾上腺素药,能兴奋交感神经,药效较肾上腺素持久,口服有效。它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有显著的中枢兴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习惯性支气管哮喘和预防哮喘发作,对严重支气管哮喘病人效果则不及肾上腺素。为增强疗效或减轻副作用,可与氨茶碱或苯海拉明、巴比妥类药物合用。用于鼻粘膜充血和鼻塞时,该品效果较肾上腺素为好,作用快而持久。[4] 4药物信息 【药物类别】:神经系统用药 【所属类别】:拟肾上腺素药

麻黄多糖功效研究进展综述

麻黄多糖功效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 目的:为麻黄资源的合理应用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查阅,综合分析。 结论:麻黄多糖具有降血脂、保护肝脏,抑制正常免疫系统,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 麻黄多糖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4 000多年来一直为临床所应用,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对麻黄多糖的研究较麻黄碱起步晚,因其药用价值以及毒副作用小已受到研究者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多糖具有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免疫、抗癌等功能,因此对多糖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作为免疫调节剂,中草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卓越的双向调节功能和较小的毒副作用已得到世界医学界的普遍认可,中草药免疫制剂将成为新世纪研究的重点。根据目前的研究,麻黄的毒副作用主要在麻黄碱部分,影响了其应用。因此对麻黄中多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一、麻黄多糖的降血脂和保护肝脏作用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何翔运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麻黄多糖成分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脂代谢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 1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喂饲普通饲料外,其他三组均喂饲高脂饲料三周后。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麻黄多糖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醋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表明成功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模型。 2麻黄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血脂指标的作用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醋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伊<0.05或P<0.ol);脏器系数均不同程度的降低沪<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或P<0.ol);通过对各组小鼠肝脏进行病理切片与图像采集,发现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受损程度较轻。 3麻黄多糖对小鼠肝脏自由基的影响麻黄多糖组小鼠肝脏丙二醛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5)。

麻黄

麻黄 目录 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麻黄的功效: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麻黄药理研究: 1、发汗 ①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 ②条件温服、温热条件。 ③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2、平喘 ①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 ②机理 促进NA和Adr的释放。 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 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促进PGE的释放。 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 抑制抗体产生。 ③作用特点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3、利尿 ①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 ②作用尿量增加。

③机理 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抗炎、抗过敏 ①有效成分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 ②作用机理 抑制过敏递质释放; 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5、镇咳、祛痰 ①作用强度为可待因的1/20。 ②有效成分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 6、解热、抗菌、抗病毒 ①有效成分挥发油。 ②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 ③抗病毒流感病毒。

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说明书

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说明 书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盐酸麻黄碱注射液 英文名:Ephedr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Yansuan Mahuangjian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麻黄碱,化学名称为 (1R,2S)-2-甲氨基-苯丙烷-1-醇盐酸盐 分子式:C10H15NO.HCl 分子量:201.70 【性状】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本品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也可通过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对α和β受体均有激动作用.可舒张支气管并收缩局部血管,其作用时间较长;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使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有较肾上腺素更强的兴奋中枢神经作用 【药代动力学】肌注或皮下注射很快被吸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肌注10~20分钟起效,持续作用肌注或皮下注射25~50mg小时.T1/2当尿pH 为5时约3小时,尿pH值为6.3时约6小时.吸收后仅有少量经脱胺氧化,大部分以原形自尿排出 【适应症】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症及慢性低血压症【用法用量】 1.常用量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15~30mg(05-1支),一日3次 2.极量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60 mg(2支),一日150 mg 【不良反应】 ①对前列腺肥大者可引起排尿困难; ②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引起精神兴奋震颤、焦虑、失眠、心痛、心悸、心动过速等 【禁忌症】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等病人禁用 【注意事项】 ⑴交叉过敏反应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过敏者,对本品也过敏 ⑵如有头痛、焦虑不安、心动过速、眩晕、多汗等症状,应注意停药或调整剂量 ⑶短期内反复用药,作用可逐渐减弱(快速耐受现象),停药数小时后可以恢复.每日用药如不超过3次,则耐受现象不明显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⑴剖腹产麻醉过程中用本品维持血压,可加速胎儿心跳,当母体血压超过 17.3/10.7kPa(130/80mmHg)时不宜用 ⑵本品可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⑴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本品可增加它们的代谢清除率,须调整皮质激素的剂量

麻黄素

麻黄素 【中文名称】麻黄碱 【英文名称】Ephedrine 【别名】麻黄素 【分子式】C10H15NO 【分子量】165.23 【物理性质】蜡状固体、结晶或颗粒,熔点34°, 沸点225°, 暴光分解。吸水后熔点升高到40°。1g溶于约20ml和0.2ml 乙醇, 溶于氯仿、乙醚及油。盐酸盐: 斜方针状结晶,熔点216~220°, [α]↑25↓D-33°~35.5°) (C=5). 1g溶于3ml水、14ml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及氯仿 【成分分类】生物碱类 【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麻黄碱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强。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可缩短巴比妥类催眠时间,亦能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3)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其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 3.对平滑肌的影响:(1)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2)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可使排尿次数减少,足够量产生尿潴留,用于儿童遗尿症有效。 4.对代谢的影响麻黄碱有增加代谢的作用。解热、抗病毒作用麻黄碱对人能诱发出汗.6.其他作用麻黄碱对骨胳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麻黄碱还有升高血糖、收缩脾脏、增加红细胞等作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通常表现抑制。还可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高.为拟肾上腺素药,兼具α与β受体兴奋作用, 作用似肾上腺素, 但较温和。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等作用。本品的升压作用较弱, 但较持久,使血管收缩,但无后扩张作用。临床用其盐酸盐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尤其蛛网膜下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亦用于滴鼻消除粘膜充血。小鼠口服的LD↓50为400mg/kg。 【毒性】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也可引起意外的心律紊乱。大剂量抑制心脏. 麻黄碱对多种动物的最小致死量50-540MLD (MG/KG).

麻黄的药理作用

麻黄的药理作用 发表时间:2009-07-31T17:23:27.4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付士军 (哈尔滨市南岗区王岗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导读]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因其味麻、色黄而得名。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蔚县、怀安、围场,山西大同、浑源、山阳等地。多为栽培。 1 风寒感冒 本品辛温发散,轻可去实,为解肌发表等一要药,常用治风寒感冒。若风寒外袭,束缚肌表的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如《伤寒论》麻黄汤;若感受风寒,项背强直,恶风无汗者,常配葛根、桂枝、芍药、甘草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若风寒感冒,头痛如劈,腰背拘急,发热如灼者,常配川芎、防风、羌活等同用,如《伤寒全生集》麻黄汤;若伤寒无汗,恶寒甚者,常配葛根、葱白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麻黄汤;若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者,常配桂枝、芍药、生姜、杏仁等同用,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倦卧者,常配附子、细辛同用,如《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轻者可配附子、甘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右气阴两虚,外感风寒,恶寒发热不甚,吐血衄血,颧红乏力者,常配人参、芍药、黄芪、五味子同用,如《脾胃论》麻黄人参芍药汤;若伤寒误下,上热下寒,虚实互见,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者,常配升麻、知母、黄芩、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麻黄升麻汤;若内有郁热,外感风寒,郁热不宣,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烦躁不安者,常配桂枝、杏仁、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大青龙汤;若内热外寒,发热无汗,四肢烦痛,腰背强硬者,常配甘草、升麻、赤芍等同用,如《元和纪用经》麻黄解肌汤。 2 咳嗽痰喘 本品主入肺经,可宣发肺气而止咳平喘。若风寒闭肺,咳嗽声重,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者,常配杏仁、甘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若伤寒头痛,无汗咳嗽,恶寒发热者,常配前胡、防风、细辛、桔梗、陈皮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杏仁饮;若素有寒痰停饮,又外感风寒之邪,咳嗽胸满,痰多稀白,气息喘促者,常配细辛、桂枝、干姜等同用,如《伤寒论》小青龙汤;若外感内饮,闭郁气机,咳喘脉浮,胸腹胀痛者,常配厚朴、半夏、杏仁、细辛等药同用,如《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若寒痰较重,外邪较轻,肺气不宣,咳逆喘息,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常配射干、紫菀、款冬花等同用,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若寒痰停肺,并无表邪,咳嗽不止,背部恶寒,口鼻气冷者,常配桂心、杏仁、细辛等同用,如《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的麻黄五味子汤;若寒饮内停,咳气促,痰涎壅盛者,常配肉桂、诃子、款冬花等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散;若小儿寒郁而喘,喉中哮鸣,鼻流清涕者,常配草豆蔻、益智仁、吴茱萸、厚朴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柴胡升麻汤;若寒邪外束,热壅于内,哮喘痰黄,遇冷即发者,常配厚朴、桑白皮、黄芩等同用,如《张氏医通》麻黄定喘汤;若肺热炽盛,咳喘气促,痰黄粘稠,烦热口渴者,常配杏仁、甘草、石膏同用,如《伤寒论》麻杏甘石汤。 3 水肿脚气 本品上宣肺气,下利膀胱,可通调水道,利尿消肿,又宣肺解表,发汗除湿,治疗水肿尿少之证。若风邪袭表,风水相搏,一身悉肿,恶风脉浮,微有口渴者,常配生姜、石膏、甘草等同用,如《金匮要略》越婢汤;若腰以上肿甚者,常配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若肺脾气虚,水道不治,发为皮水,一身尽肿,发热恶风,小便不利者,常再加白术,如《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若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全身浮肿,肢冷气短者,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若脾肾阳虚,阴寒凝滞,饮留心下,痞结坚硬,疼痛拒按者,常配桂枝、细辛、附子、生姜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若风寒暑湿,流注膀胱,脚气浮肿,手足挛痹,行步艰难,关节疼痛者,常配葛根、细辛、茯苓、防己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左经汤。 4 风湿痹证 本品辛散温通,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若风痹疼痛,游走不定,遇风冷加剧者,常配桂心同用,如《太平圣惠方》方;若风湿合邪,袭于人体,一身尽痛者,常配杏仁、薏苡仁、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若寒邪偏重,关节冷痛,遇寒加重者,常配附子、桂枝、川芎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续命汤,或配川乌、黄芪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乌头汤;若寒湿外袭,恶寒发热,关节烦痛者,常配桂枝、杏仁、甘草、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若寒湿化热,湿热流注关节,肢体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者,常配赤芍、黄芩、升麻、威灵仙等同用,如《医学入门》麻黄赤芍汤;若跌打损伤,复感寒邪,周身关节疼痛者,常配桂枝、红花、桃仁等同用,如《伤科补要》麻桂温经汤;若历节风痛,尤以下肢关节痛剧,身体赢弱,关节肿大变形者,常配桂枝、防风、附子、知母等同用,如《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 5 腰腹冷痛 本品性味辛温,可散寒通滞,治疗寒滞诸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或饮食生冷,胃脘冷痛,胀闷攻撑,呕吐泄泻,不欲饮食者,常配桂枝、厚朴、草豆蔻、吴茱萸等同用,如《兰室秘藏》麻黄茱萸汤或术桂汤。若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寒湿困著,体重腰痛,面色萎黄者,常配苍术、泽泻、猪苓等同用,如《东垣试效方》麻黄苍术汤。 6 疟疾寒热 本品辛以发散热表邪,温以宣通郁结,可用治疟疾。若风寒暑湿伤人,邪入半表半里,往来寒热,每日一发热,常配紫苏、白术、陈皮、半夏曲等同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麻黄白术散;若病属寒症,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者,常配羌活、防风、甘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羌活汤;若风寒入血,往来寒热发于夜间者,常配桂枝、黄芩、桃仁等同用,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黄桂枝汤;若疟疾日久,成为牡疟,胁下硬块,结为癥瘕者,常配牡蛎、蜀漆、甘草同用,如牡蛎汤。 7 疹出不畅 本品开腠理,透毛窍,解肌表之邪,可治疗风寒束表,疹出不畅之证。若风寒瘾疹,色白碎小,透发不畅,瘙痒疼痛,遇冷发作者,常配蝉蜕、浮萍等同用,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麻黄蝉蜕汤;若风寒郁热,疹色暗红,连接成片,透发不速者,常配蝉蜕、升麻、牛蒡子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麻黄散。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麻黄儿科应用现代药理 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 termedia schre nk et C.A.Mey. 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 蒙古、甘肃等省区。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现对其各种功效在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发汗解表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之作用。《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之第一药。《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药理研究,当人体暴露于高温 1.5 ~2小时后,给予麻黄 碱50~ 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

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1]。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2宣肺平喘 《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o 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治疗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方本用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致使邪热内传、肺热壅盛的治疗。现临床多用于外感后邪热传里,肺热炽盛之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而喘,痰黄,烦躁,气急鼻煽,面赤口渴,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里证、热证。儿科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等。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可在此基础上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川贝、瓜蒌、葶苈子、干地龙等。此方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制约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体虚或大便溏者,石膏用量不宜过大[2]。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麻黄药理学研究

麻黄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L-麻黄碱、D-伪麻黄碱为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含有挥发油等。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和利尿消肿之功效。 (1)发汗麻黄水煎剂、挥发油、麻黄碱等均有发汗作用。人体处于温热环境时,麻黄碱促进汗腺分泌的作用更加显著,伍用桂枝后此作用明显增强,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环节有关:由于其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呈现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平喘作用特点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麻黄平喘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环节:①可直接兴奋支气[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管平滑肌的口受体,使平滑肌松弛;②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④阻止过敏介质释放。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3)利尿麻黄的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以D一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麻黄生物碱静脉注射给药利尿作用明显,而口服用药作用较弱,其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麻黄挥发油对多种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效果,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低作用。麻黄的多种成分、多种制剂(麻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均有抗炎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体外实验证明,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挥发油对亚甲型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感染甲型流感病毒PR8株的小鼠有治疗作用。 (6)镇咳、祛痰麻黄碱、麻黄水提取物可明显抑制二氧化硫和机械刺激所致的咳嗽反射,其镇咳强度约为可待因的1/20。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之一。麻黄挥发油灌胃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剂量麻黄碱即能兴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

中药药理学知识辅导:麻黄的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发汗 麻黄挥发油、生物碱→发汗,促进汗腺分泌。 影响因素:温热环境、配伍桂枝作用明显。 机制:直接作用于汗腺为主。①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 ②兴奋α受体,汗液分泌增加;③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的有关部位。 (2)平喘 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平喘。 麻黄碱为主,平喘特点:性质稳定,口服有效;起效较慢,作用温和,作用维持时间持久。机制:多环节。 直接作用:兴奋肾上腺素受体。①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使平滑肌松弛;②支气管黏膜血管α受体,血管收缩,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 间接作用:③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儿茶酚胺; 其他:④抗变态反应、抗过敏,阻止过敏介质释放。 (3)利尿 ①多种成分均具有利尿作用,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 ②机制: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4)解热、抗炎 ①麻黄挥发油→解热、降温。 ②麻黄的多种成分,D-伪麻黄碱作用最显著→抗炎:抑制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后期肉芽组织形成。 (5)抗病原微生物 麻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等,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6)镇咳、祛痰 ①萜品烯醇是镇咳有效成分。②麻黄挥发油具有祛痰作用。 对上述药理作用:①重要作用的机制;②相关成分;③与功效等的关系。 2.其他药理作用:麻黄碱→兴奋中枢、心血管。 (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呼吸、心血管中枢。 (2)强心、升高血压①麻黄碱→直接和间接兴奋心脏、血管肾上腺素受体→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②麻黄碱升压较好,特点: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麻黄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_麻黄的副作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麻黄的功效作用和副作用_麻黄的副作 用 麻黄,别名草麻黄,华麻黄,属草本植物。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那么大家知道麻黄有什么功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麻黄的属性简介 麻黄,别名草麻黄,华麻黄,属草本植物。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有三种,草麻黄、木贼麻黄、与中麻黄,为草本状灌木,采用部位为草质茎,也是重要的药用植物。生物碱含量丰富,是提取麻黄碱的主要资源。木质茎少,易加工提炼;由于常生于平原、山坡、河床、草原等处,故易于采收,因为麻黄的发汗力强,故外感风寒轻证、心悸、失眠、肺虚咳喘等均应忌用或慎用。老人、体虚及小儿宜用炙麻黄。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等症的治疗。 1、平喘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着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2、镇咳作用: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麻黄碱能使外周血管收缩,心收缩力加强,心搏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伪麻黄碱的升压作用较弱。 4、发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 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5、对大脑,脑干与脊髓均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颤。此外,麻黄还有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病。 麻黄的副作用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

麻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近况 发表时间:2017-10-31T14:35:37.4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张君实 [导读] 麻黄碱对于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强于肾上腺素,可通过兴奋大脑皮层、皮层下神经中枢,振奋精神。 (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在现代医学的指导下,对于麻黄的研究越来越细化。不仅可以作用于人体的呼吸、泌尿系统,还可影响中枢神经、循环以及内分泌系统。此外麻黄可在免疫途径中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通过不同途径发挥抗氧化、抗癌、抗凝血、抗炎等诸多功效。为临床应用麻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005-03 Recent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erba Ephedrae Zhang junsh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China 071000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medicine, the study of ephedra is more and more refined. Not only can act on the body's breathing, urinary system, but also af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irculation and endocrine system. In addition ephedra can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a variety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immune pathway, an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play antioxidant, anti-cancer, anti-coag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many other effect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hedra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Ephedra; Pharmacological a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 中药“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 Schrenk ex 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2010版《中国药典》)。其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风寒感冒、风水水肿等病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物碱为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此外还有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鞣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现将近年来针对麻黄的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汇总如下: 1.麻黄对人体多个系统均有功效 1.1 中枢神经系统 麻黄碱对于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强于肾上腺素,可通过兴奋大脑皮层、皮层下神经中枢,振奋精神。麻黄碱可以缩短巴比妥类药物的镇静时间,甚至可引起失眠、神经过敏、不安、震颤等症状。亦能兴奋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黄碱可激活香草酸活化因子1(TRPV1)改善外周循环,增强产热,缓解疼痛,从而产生镇痛作用[1]。 1.2 循环系统 1.2.1对心脏的作用麻黄碱可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进而对心脏产生兴奋作用。麻黄组分可以使心肌显著敏感,在施用外源性儿茶酚胺时存在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此外,长期应用麻黄可能降低体内儿茶酚胺生物浓度,并且因此在麻醉和手术期间使患者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的高风险。故麻黄应在手术前停用最少24小时[2]。 1.2.2对血管的作用麻黄碱可扩张冠脉、脑及肌肉血管,增加血供,收缩脾、肾等内脏以及皮肤、黏膜血管,从而降低血流量。在较大剂量下,麻黄中的组分可诱发脑和冠状动脉血管剧烈收缩[2]。Snipelisky DF等曾报道过一位37岁的健康女性服用含有麻黄提取物的膳食补充剂后出现的急性四肢瘫痪和心脏衰竭,究其原因,考虑为麻黄碱诱发椎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四肢瘫痪[3]。 1.2.3对血压的影响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同时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增大脉压,升压作用虽较弱但缓慢而持久。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可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但无后扩张作用[4]。临床上可用来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状态,尤其是蛛网膜下麻醉及硬脊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5]。 1.3 呼吸系统 多项[6,7]研究证明,麻黄中的生物碱和挥发油组分对平喘起主要作用。其主要组分麻黄碱的平喘机制[8]为:①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②通过促进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间接发挥肾上腺素作用。③可直接兴奋α及β受体,促使末梢血管收缩而缓解支气管粘膜肿胀,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1.4 泌尿系统 1.4.1对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影响麻黄碱可增加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从而减少排尿次数,大量时甚至可导致尿潴留。因其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可兴奋α、β受体,通过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减弱睡眠深度而易于觉醒[9],故可用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而伪麻黄碱则具有利尿作用[10],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而增加尿的生成;也可能是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1.4.2改善肾功能麻黄干浸膏能降低慢性肾衰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并升高血钙。由此表明麻黄可通过抑制肌酐和羟自由基(-OH)的产生,显著改善慢性肾衰大鼠的肾功能,从而纠正高磷低钙血症[11]。 1.5 内分泌系统 麻黄在脂肪细胞的脂质代谢中显示出类胰岛素样作用[12],不仅可以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还可以抑制由去甲肾上腺素(NE)引导的脂肪分解作用。此外,麻黄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受试者的体重(BW),体重指数(BMI)和身体脂肪百分比[13]。 2.麻黄的药理功效 2.1 发汗 麻黄可通过抑制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麻黄中的生物碱、挥发油、非生物碱组分均具有发汗作用,但生物碱,主要为麻黄碱是其发汗的基础[14]。 2.2 免疫 麻黄中的生物碱成分能显著降低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可通过阻止相关炎性基因的表达,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病理表现[15]。麻黄酸性多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ESP-B4是酸性多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成分。ESP-B4通过抑制TLR4信号传导途径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减少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可显著改善炎症的所有参数[16]。脊髓损伤及缺血性脑损伤后应用麻黄提取物,可阻断补体C3的经典和替代途径的活性,降低了免疫炎症,从而改善神经的功能[17]。并且可在并在继发性急性脊髓损伤(SCI)中起重要作用

详述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

1.详述解表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解表药中以发散风寒药类的发汗作用较强调,其中以麻黄配桂枝的作用尤为显著,如麻黄汤就是一典型发汗方剂。 2.解热作用:以柴胡作用最显著,桂枝、荆芥、防风、葛根、紫苏、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热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体温下降。此外,葛根等还有降低正常体温的作用。 3.镇痛作用:柴胡、桂枝、细辛、防风、紫苏等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柴胡、桂枝、紫苏、防风、薄荷、桑叶等对多种细菌,分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麻黄、桂枝、柴胡、紫苏、菊花等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详述麻黄发汗、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特点和作用机理对心血管作用发汗①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②条件温服、温热条件。③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平喘作用.特点为起效较慢、作用温和、持久。机理:促进交感神经神经递质释放,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的作用;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α受体;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利尿①有效成分d-伪麻黄碱。②作用尿量增加。③机理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心脏:麻黄碱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麻黄碱引起心律紊乱较肾上腺素少,麻黄挥发油乳剂对蟾蜍心脏表现抑制作用。(.2.)血管:麻黄碱使冠脉、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3.)血压:麻黄碱常引起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脉压增大 3.简述葛根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简述葛根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改善脑循环促进记忆 4.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柴胡皂甙、皂甙元A;机理:抑制下丘脑cAMP的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主要有效成分:黄酮类物质(葛根素);机理:阻断中枢部位β受体而使cAMP 生成减少,产生解热效应;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 4.简述柴胡解热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主要有效成分:挥发油、柴胡皂甙、皂甙元A;机理:抑制下丘脑cAMP的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使体温下降。 1.详述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病原体(抗菌谱、有效成分、机理)、抗毒素、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A、清热药抗菌作用弱无论单味药还是其有效成分的抗菌作用强度,一般均不及抗生素。B、清热药抗感染作用机制复杂不同于抗生素(单纯的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来产生作用。)C、清热药作用广泛,不仅有抗感染作用,还有其他药理作用。如黄连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金银花有保肝、降血脂、兴奋子宫等作用。D、清热药毒副作用小 2.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1)抗病原体:黄连及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结核杆菌及真菌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抗菌作用环节可能是:①破坏细菌结构。②抑制细菌糖代谢,黄连能抑制酵母菌及细菌糖代谢的中间环节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黄连和小檗碱能对抗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毒素,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3)抗炎、解热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4)镇静催眠黄连具有中枢抑制作用。(5)降血糖黄连煎剂和小檗碱灌服能使正常或高血糖动物的血糖降低,并且有一定量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