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

病毒性肝炎诊断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根据病毒的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可分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这些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关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监测指标,并探讨相关研究和优化方法。
一、临床诊断指标的研究与优化1.1 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疸、肝区不适、肝大等。
然而,这些症状在不同个体中表现有所不同,对于早期诊断和监测来说并不敏感和特异。
因此,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监测需要更具体的指标。
1.2 血清学指标在乙型肝炎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是主要的血清学指标。
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标志物,可以用于初步诊断。
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指标,可以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活跃程度。
HBcAb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指标,但不能判断活动性。
然而,这些血清学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完美,病毒感染开始阶段HBsAg 可能呈现阴性,而HBeAg可能标志着潜伏感染期。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些指标。
1.3 分子生物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为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核酸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病毒的DNA或RNA,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这些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帮助确定病毒株系的类型和变异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如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监测指标的研究与优化2.1 血清学指标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血清学指标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例如,在乙型肝炎治疗中,血清HBsAg和HBeAg的消失可以预测疾病康复。
血清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也是常用的监测指标。
卞茂红---输血传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Window Periods in Days (Standard Error)HCV
1 copy/20 mls ID-NAT
MP-NAT
EIA 3.0
4.9 (0.45) 2.5 (0.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CV
7.4 (0.67) 50.9 (2.47)
Busch et al. Transfusion, 2005; 45:254-64.
输血传播病毒(TTV)肝炎
1997年10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报道,从一 名不知原因即非甲-庚型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 中克隆出1株编号为N22的DNA序列,经Genbank 比较后,认为其是一种新的DNA病毒 暂命名为TTV(TT为患者名字缩写,又是 transfusion transmissible virus的缩写) TTV是输血有关并引致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单链 DNA病毒。
HBsAg detection by Auszyme at S/CO of 1.0 (6,800 copies / mL)
Kleinman and Busch.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HBV NAT on Window Period Reduction and Residual Risk, J Clin Virol 2006
庚型(HGV/GBV-C)肝炎
发现转变成慢性肝炎的比例较丙型肝炎少见 多数与其他病毒(如HCV,HBV或HIV)发生重叠感 染,世界各地均有发现,而且较为常见 我国人群中血清HGV/GBV-C抗体携带率高达为 1.4%-8.5%,抗体阳性者RNA检出率约为62% 关于HGV/GBV-C的致病力近年尚未定论,有认 为其可能并不致病,仅在与其他病毒(如 HCV,HBV或HIV)重叠感染时可引起病情加重和 使感染慢性化
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研发与新药进展(2)

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研发与新药进展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这些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全球有数亿人感染了这些病毒。
病毒性肝炎不仅会导致肝脏炎症、肝硬化甚至肝癌,还会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沉重负担。
因此,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研发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研发方面,抗病毒药物是研究的热点。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和病毒载量。
目前,已经有多种抗病毒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如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等。
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β是两种常用的干扰素类型,它们通过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来抑制病毒复制。
干扰素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且副作用较大,如流感样症状、抑郁等。
尽管如此,干扰素仍然是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核苷(酸)类似物是另一类重要的抗病毒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模拟病毒遗传物质中的核苷(酸),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取代正常的核苷(酸),从而导致病毒复制受阻。
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是两种常用的核苷(酸)类似物,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
然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需要长期使用,且存在病毒耐药性问题。
蛋白酶抑制剂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类新型抗病毒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的蛋白酶活性,从而阻断病毒复制。
泰诺福韦和达芦那韦是两种常用的蛋白酶抑制剂,它们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然而,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同样需要长期使用,并且可能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除了抗病毒药物外,免疫调节剂和其他辅助治疗药物也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调节剂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
利胆药、抗氧化剂和支持疗法等辅助治疗药物也可以缓解症状、保护肝脏功能。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新药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抗病毒药物如索巴韦和帕巴韦等,具有更强的抗病毒活性、更低的耐药性和更少的副作用。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 天津市大港 医院检验科 , 天津 307 ) 020
摘要 :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 C ) H V 感染所致。H V感染呈全球分布 , 国是高流行地 区, C 我 由 于 H V基 因的 高变性 。 易逃避机 体免 疫 系统 的 清 除。H V感 染免 疫 系统 细胞 , 成 机 体 对 H V感 染 的 C 容 C 造 C 免疫应答异常, 并引起组织的损伤 , 导致肝 细胞 的慢性持续性感染 , 并可进 一步发展成肝硬化 , 甚至肝 细胞 肝癌。H V主要 经血液传播 , C 包括输血与血制品传播 、 静脉吸毒 、 针刺 、 医源性传播、 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 ] 第七届全国数学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1 64 ~ A. c. 9, 9 4
Z HANG n Ha g
(Dp r etfL brtr,Te aagH si l af i ,Taf 020 hn eat n aoaoy h g n o t T n nCt ‘in n307 ,C ia) m o D pao i i f y i
A sr c : eh p t sC i c m nyc ue yte HC w ih i wiep a i r ue h ol b ta t卟 e ai S o mo l a sdb h V hc d s ed ds i td i tew r i t S tb n d.O rc u t u o nr i yS
HC ifcsi V e t mmu e c l n a s st e a n r li n n e d a d c u b o ma e h mmu e r s o s d t s e d ma e 且 te e c u d c u e c r nc n e p n e a su a g .A h s o l a s h o i n i n ess n e t fh p t eln n x t t g t u e cr o i n v n c r io .T e Ke V a d p ri e tifein o e a c c l a d i e ts p t a mih d c i h ssa d e e a cn ma h y HC t n o i n e h n i r i s m a o S i lo o t hc ld lo a sa u in h u p.s )b h vo d mo e —c i .e c d se n t n i va bo d ru e w ih i cu e b o d t n t fso o u i i n r s e e a i a t r hl 【 rn h d t.
鸭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1 云峰 , ]李 曾振 灵 , 抗球 虫 药 研 究进 等.
应 用 特 点Ⅲ. 养禽 与 禽 病 防 治 ,9 0 5 19 ,, f 3 1彭 广 辉 中草 药 防 治鸡 球 虫病 研 究 进 展 Ⅱ 养禽 与 禽 病 防 治 , 9 9 1 ] 1 9 ,1
胚 尿 囊 液 和 健 康 鸭 肝 组 织 呈 阴性 反 应 。 分 别 应 用 该 方 法 、病 毒 分 离 、 中 和 试 验法 检测 1 0份 来 自人 T 感 染 锥 鸭 的肝 脏 以及 4 0份 临床 疑 似病 鸭 的 肝 脏 ,人 T 感 染 雏 鸭 的肝 脏 检 测 中 r T— CR相 R P 对 于 病 毒 分 离 和 中 和 试 验 符 合 牢 为
资源育 繁
鸭病毒性肝炎分子生物 学诊 断方法研 究进展
梁 明 ( 西 柳 州 市 水 产 畜牧 兽 医局 5 5 0 ) 广 4 0 6
摘 要 :鸭病 毒 性 肝 炎 ( u k v a h p D c i l e — r a t ,D i s vH)是 由鸭 肝 炎 病 毒 ( u k ti D c
段 .对 I 型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病 毒 、鸭 瘟 病 毒 、鹅 细 小 病 毒 细 胞 毒 、流 感 病 毒 等
病 原 扩 增 结 果 为 阴 性 , 最 低 检 m量 为 2 g RN 1P A。 该 方 法 的建 立 为 新 型 鸭 病 毒 性 肝 炎 病 毒 的 鉴 定 及 快 速 诊 断 提 供 了可 靠 的依 据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0 1 4 . Ⅵ) 1 . 8 . NO . 1
・
综述 ・
戊型病 毒性肝 炎的研 究进 展
付宽 王晓静 孙凤 霞
暴发 的戊 型肝 炎疫情 , 共 计发 病 1 1 9 2 8 0 例, 死1 l = 7 0 7 例, 的传 播 途径 。 其 中孕妇 4 0 4例 。此 外 , 自 2 0 0 3年 来我 国戊 型肝 炎病 例 3 . 易 感人 群 :HE V 临床 感 染 可见 十 任 何 年 龄 组 , 已呈 逐步 卜 升 趋势 ,截 至 2 0 0 9年 ,其在 急性病 毒 性肝 炎 特 别 是青 壮 年及 老 年人 较 为 多 , 武 汉 同济 医院进 行 共2 1 0例 ),仅 1 例 年龄 在 2 0岁 中所 占 比例 已 由 2 0 0 3年 8 . 8 5 % 稳步 上升至 3 1 . 6 2 % , 过 的一 项 临床调 查 中 (
卜 两 型病 毒只 见 于人 类 ;而 HE V - 3与 H E V - 4则 为人畜共 围,可 见 浸润 的淋 巴细 胞 ,提 示细 胞 免 疫 反应 可 损伤 肝 患病 毒 ,HE V- 3在 世 界各 地 都 有 分布 ,HE V - 4则 主 要 发 组 织 ,并 影 响肝 内毛细 胆 管 ,造成 肝 内胆 汁淤滞 性 黄疸 , 现在 我 国 与 日本 J 。 目前 ,我 国患者 中仅发 现 H E V - 1和 从 而支 持戊 型肝 炎 的免疫 发病 观 点 _ 。 】 HE V - 4 。HE V基 因组 为 线 性 正 股 单 链 R NA,全 长为 7 _ 2 k b ,两 端 为 5 一 甲基鸟嘌 呤 帽与 3 . 多聚 核苷酸 尾 ,中 问则 是 3个 部 分 重 叠 的 开 放 阅 读 框 架 ( o p e n r e a d i n g f r a me ,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7 9 0年英 国学者 D n ae等在电镜下发现 了完整 H V颗粒 B
即 D ns 粒 [ R D o ae 颗 6 eV s等 随 后 用 电 子 显 微 镜 观 察 1 3 , 8例
H s g阳性 的慢性肝炎患者 的肝组织 , BA 发现 了直径约 2 m的 5i r
核心抗原( c g颗粒/ HB A ) 7 1 。常规 电镜法的优点是标本用量小 , 制
ban ifrtpe itblt n tefrt5 o r rm to e o sta d ri nac : rdca i y i h is h us f i o srk n e n
i un e nciiao t me ] erlg ,9 6 4 ( )3 1 3 5 n ec l c c [. uooy1 9 ,6 2 :4 — 4 . l f o n l u o JN
2 0 ,2 6 :3 0 13 . 0 1 3 ( )1 3 — 3 5 [3 董郡 . 1] 病理学【 . 2版. M] 第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9 6 8 2 88 19 :3 — 3 . [ ] 张培林. 1 4 神经解剖学【 . : 民卫生 出版社 ,9 7 52 5 3 M] 北京 人 1 8 :1 — 1 .
七种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述评

另外 其 它与肝 炎相关性 的病 毒也 又有 了 临床 表现 , 分型如下 : 七 种病 毒性 肝炎 流行病 学特征 自 6 代 中期 Ku nn等 从 病 人血 清 O年 r ̄ a 黄疸 型 2 .慢性 肝炎 :1轻度 ;2 中度 ;3 重度 () () () 3 .重型 肝炎 :1急性重 型肝 炎 ;2亚 急 () ()
病 人 和 病 毒 携 带 者
丁型 肝
病 人 和 病 人 感 染 的 动 物
l经 输 血 传
1 A A .S NB NV. ONB NV, L Y A T MV ( ) S NB NV 是 Mi i 1 A A s r 在研究 h o等
治疗 等方 面也有新 的进 展 总之 ,病毒性 肝炎 流行病 学 研究 进展 很 如 HG T V、TV等 , ^们知之 甚少 , 应加 强对其 病原学、 流行病学 、 特 征及 致病 机 理等方 临床
本 病分 为 两型 ( 传染性 肝 炎和血 清型肝 炎 ) 将 其 称为类 TT v微小病 毒 ( T f e mii T V— k i
以来 ,随着 利学 技术 的不 断进 展和肝 炎 病原 学及抗 原 一 体系统 的发现及深 人研 究 , 抗 人们
对病 毒性 肝 炎的 了解 和认 识 逐渐 深入 ,大 大
4 淤胆 型肝炎 5 肝 炎肝 硬化 另 外 , 病 毒性 肝 炎 的 预 防 、 断 标 准 、 在 诊
新发现 , 并正对 其 深入研究 ,
中发现 甲型 肝炎 病毒 颗粒 以来 ,人们对病 毒
本 学 者 Ni i wa等用 代 表 性差 异 分析 法 从 sz ha 输 血后 肝 炎患 者 的血 清 中分离 出一 种 甲一庚 型 病毒 之 外 的与转 氨 酶 异 常相 关 的新 病毒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班级: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摘要: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
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炎,研究,感染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
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1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
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
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2.1.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2.慢性肝炎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肝功能有异常改变;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2.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
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3.4.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3.5.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
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4.传统治疗4.1.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
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4.2.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
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
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
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
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 的复制。
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4.3.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
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
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4.导向治疗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4.5.护肝药物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
②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
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
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4.6.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甲型肝炎一般预后良好,慢性乙型肝炎预后差。
大多数迁延不愈,少数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较易发生肝硬化及肝癌。
5.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在慢性乙肝预防方面,在最新研究成果中特别强调乙肝疫苗首针接种时间与剂量。
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进行10 μg剂量的乙肝疫苗注射;并强调,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不产生抗体),应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针次,推荐剂量为每针60 μg。
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
最新的研究还特别指出,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是否须筛查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主要是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而非从安全性方面考虑。
因为自1982年全球实施乙型肝炎疫苗普遍接种以来的实践证明,该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
5.1.最新治疗研究在诊断方面,最新的研究增加了HBV DNA检测常用的两种报告单位及国际单位和拷贝数之间的换算关系,还增加了肝脏弹性检测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方法。
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最新的研究除介绍2011年及以前上市的药物新的抗病毒和耐药发生研究数据外,还增加了2011年以后上市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b 和替比夫定的抗病毒和耐药研究数据。
最新研究增加了对疗效预测和优化治疗方面的内容,提出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可预测长期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在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部分,专门增加了核苷(酸)类似物(NA)耐药的预防和治疗一节。
对于联合治疗,则修改为,对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肝硬化及高病毒载量者,宜选用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或尽早采用无交叉耐药位点的NA 联合治疗。
一旦发现耐药,应尽早给予救援治疗,对于接受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治疗过程中发生耐药的患者,可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于阿德福韦酯耐药者,可加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联合治疗;对于未接受过其他NA 治疗者,亦可换用恩替卡韦。
对于NA发生耐药者,亦可考虑改用或加用IFN类联合治疗,但应避免替比夫定和Peg-IFN 联合应用,因为可导致外周神经肌肉疾病。
5.2.老抗HBV药物获新数据在2010年的研究成果中关于丙型肝炎的研究有7篇,而乙型肝炎仅1篇。
该项关于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其结果显示,妊娠妇女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可有效、安全地阻断母婴传播。
该研究是第一项大样本、应用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其突出特点是不仅报告了阻断效果,还报告安全性情况,这为将替比夫定应用于妊娠后期提供了新数据。
2010年的研究结果分别报告了意大利和我国学者将Peg-IFNα-2a治疗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延长至2年的结果。
研究显示,2年疗程可显著改善停止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
在北京佑安医院的研究中,142例HBeAg阳性患者的疗程被延长至2年,38例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其中22例依次出现HBV DNA转阴、HBeAg血清学转换和HBsAg血清学转换;9例在HBV DNA转阴后,同时出现HBeAg和 HBsAg血清学转换;7例则在HBV DNA转阴后,先出现HBsAg血清学转换,再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
5.3.新型抗HBV药物初现曙光在2010年的研究成果中,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两项有潜力的报告分别为HBV 入胞抑制剂myrcludex B的临床前研究和具有潜在打破免疫耐受作用的重组假病毒颗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