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合集下载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0月20日在金塔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晓敏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和前五年工作的主要成效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实现“翻番跨越”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县政协的支持帮助下,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以投资拉动、能源兴工、产业增收、基础支撑、三产助推、改善民生为重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可全面完成。

预计,全县可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增长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可达1.8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6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8076元,增长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约束性减排指标按期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1.6‰。

1、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全县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48个,完成投资19.88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是近年来投资额度最大、亿元项目最多的一年。

重大能源项目强力推进。

一期2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有20兆瓦建成并网发电,剩余3兆瓦月底前可实现并网;投资10亿元的二期浙江正泰40兆瓦、中电投9兆瓦、中广核9兆瓦等3个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华电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已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正在核准,在建和获批光电项目达到149兆瓦,占全市近一半的份额,光电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汇报

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落实全年目标任务情况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科学分解落实,切实发挥市场论证规划、开发建设、服务管理职能。

通过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治庸计划”、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执行力提升年”、“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所辖市场的繁荣稳定;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做好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各项中心工作,促进全县社会事业发展。

现将落实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一、责任目标根据我单位所承担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明确分包领导、责任股(室)、责任人,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一)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及其他目标方面1、加强组织和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执行力加强组织和廉政建设,以“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为载体,继续组织实施“治庸计划”、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执行力提升年”、“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年”和“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系统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从而带动了全体职工执行力的提升,全体职工精神状态、大局意识、工作激情、责任心和能力明显提升,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积极落实县信访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建立信访隐患长效排查机制,落实信访稳控措施,对重点人员或重大事项实行班子成员分包责任制,积极化解矛盾,及时解决商户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和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干部职工关心的养老金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解除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基本生活水平有所好转。

3、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创建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创建”及“创卫”办公室的要求,以创建“平安系统”和“平安市场”为主要形式,制定创建方案,落实创建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理;对重点部位采取集中整治,定岗定位,责任到人,确保存在问题得到整改。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1.11.16)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1.11.16)

政府工作报告——刘坤同志在房县门古寺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11年11月16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门古寺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统筹城乡,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工作主线,扎实开展“比拼年”作风建设活动,把夯实基础与提速发展作为“十二五”起步之年的两件大事来抓,在大灾之年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预计国民生产总值7.5亿元,同比增长38.2%;农村经济总收入2.3亿元,增长21%;工业企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47.5%;财政收入625万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增长42.3%;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增长28.7%。

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上水平针对农业产业大而全,缺乏“生力军”,没有大户引领、没有基地示范、没有规模效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扶持、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连片基地、示范大村作为主攻方向,农业产业由“大”向“特”迈进。

培植50亩以上烟叶专业户8户,其中百亩以上烟叶专业大户1户。

项家河村成为我镇首个千亩烟叶大村,东河村、月日湾村成为两个500亩烟叶大村。

全镇烟叶面积由上年的22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

由叶家河村村民昝启福投资50万元,兴建的年饲养量过千只标准化羊场即将建成。

现有百只以上养羊大户125户,养羊总户数达2087户,年饲养山羊8万只。

新发展袋料食用菌320万袋,其中,5000袋以上专业户103户,四方洞成为50万袋专业大村。

核桃基地挂果面积增加至7000亩,中药材面积达到5000亩。

㈡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骨干企业增质效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大旗的决策部署,把工业摆在突出位臵,工业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六安市霍山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六安市霍山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六安市霍山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五载豪情满怀“十一五”时期是霍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全县人民在中共霍山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主动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成功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重大挑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霍山的崭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霍山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佳的五年。

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0.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33亿元,提前两年实现60亿元预期目标,年递增17.4%;财政收入由3亿元增加到12.13亿元,提前三年实现6亿元预期目标,年递增32.2%;多项主要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在全市保持领先,综合县力攀升至全省一类县第11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由23.33亿元、7.77亿元增加到156亿元、48.3亿元,分别年递增46.2%、31.3%,增速连续5年超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8%;规模工业企业由39家增加到16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4家,迎驾突破30亿元,应流达48亿元,世林、龙华分别超10亿元;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9亿元,是“十五”的5倍,10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在全市率先设立县长质量奖和科技创新资金,建成省级铸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4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品38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12.1%、17.7%,“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总产值由6.76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年递增12.5%,累计发放强农惠农资金5.04亿元,农民人均受益1600元;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初具规模,蚕桑、鳗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毛竹、茶叶、百合等主导产业基地发展到100万亩,40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3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2家,省级茧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霍山并建成使用,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先进县。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豫政办[2011]14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2.23【实施日期】2011.02.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豫政办〔2011〕1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郭庚茂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现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并明确到各责任单位。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确保“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具体落实情况请于3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0日分四次向省政府报告。

一、着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1.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休闲健身消费,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商务厅、财政厅、供销社、文化厅、旅游局、体育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落实。

2.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坚持把扩投资与调结构、惠民生、强基础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先导产业、城乡建设、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

完善分级负责、三级联动、部门联审联批的项目推进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政-府-工-作-报-告(2011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1定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1定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0月11日在永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长杨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永登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跨越永登、融入中心,放大优势、组团崛起,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东西并进、中部崛起”的开发思路和“一城二区三园”的开发布局,永不停步、敢于攀登,攻坚克难、扎实工作,胜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迎难而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考验,在遭遇挫折中全力奋起,在面对困难时执著前行,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2.3亿元,居全省各县第二位,是2006年的1.5 倍,年均增长12.1%。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66亿元,是2006年的2.24倍,年均增长21.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6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11元,比2006年净增39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4元,比2006年净增1308元。

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多元培育,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初步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2.2 ∶51.5 ∶36.3 调整为2011年的10.6∶48.2∶41.2。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比较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5.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6亿元,预计2011年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5.57%。

六安市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六安市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克服宏观经济复杂多变、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等不利影响,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继续呈现运行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1、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21亿元,增长12.3%,超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42.3:34.2调整为22.2:45.3:32.5。

实现财政收入93.6亿元,增长36.4%,超计划目标16.4个百分点。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5.7亿元,增长23.3%,新增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70户,亿元以上企业达262户。

粮食总产475.1万吨,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增长3.5%。

农产品加工产值338亿元,增长22%。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3亿元,增长18.5%,超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

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5亿元,分别增长40%和73.4%。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4.9亿元、贷款余额578.6亿元,分别增长25.1%和19.2%。

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预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日趋增强。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8.1亿元,增长28%,超计划目标6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78.9亿元,增长40.2%。

博微长安科技园、冀东华夏专用车、宝利嘉纺织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周六高速顺利通车;6项治淮工程全面完成;64项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95亿元;12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集中示范园区完成投资7.5亿元,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

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

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实事全面落实。全年实施省定实事项目48个、市定实事项目26个、县定实事项目10个。完成校舍安全工程8个,累计改造校舍面积9720平方米;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村级文化大院100个、农家书屋3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2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解决了3万名农村群众的吃水困难;实施农村扶贫搬迁196户、生态移民80户;完成倒房重建439户917间,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灾后困难群众倒房重建任务;建设沼气池4180座,服务网点45个;完成村村通公路29公里、组组通道路200公里;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农村超市、家电下乡、放心早餐、公益性岗位开发、劳动力转移等各项实事均进展顺利。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达74.67万亩,夏秋粮食总产达2.17亿公斤。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新发展优质核桃7000亩、蔬菜1万亩,烟叶、大粒樱桃、朝天椒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000亩、2.6万亩、4万亩和6.3万亩。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高标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县城新区面貌日新月异。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新增16.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县城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升。新建2000立方米高位水池2座,自来水日供应能力达到3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2个,形成了3.5万吨的污水日处理能力;新建供暖交换站7座,供暖主管网控制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实际供暖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供气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新建了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30吨。加大城市创建力度,获得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制镇由“十五”末的5个增加到10个,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1%提高到3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成了新峪景观大道,贯通了县城北部公路环线,提升国道、省道等主干道60公里,新建改建县乡道路215公里,实施村村通656公里、组组通8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通过生态园建设、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通道绿化等方式,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1.99%提高到29.1%。农村水、电、路、通讯、广电等基础设施全方位加强,便民服务中心、超市、卫生室、敬老院、文化大院等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危房改造、开发式移民有序推进,示范村、重点村阶段性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0一一年新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1-17 17:03来源:新安县人民政府关键字:发布人:王琼字体:大中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4日在新安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代县长王玉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78件,政协委员提案90件,办结率均达100%。按照“转变职能、理顺体制、优化结构、强化职责”的原则,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充分发扬民主,凝聚智慧,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87个,完成投资150.5亿元。万基控股集团2×30万千瓦机组、3万吨石墨化阴极、年产200万吨水泥二期扩建、万基铁路专用线,中船河柴重工2万吨铸件、洛阳新能轴承500套风电轴承、新义煤矿120万吨原煤等工业项目顺利投产;40万吨铝板带箔等项目顺利开工。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洛新和新安县两个产业集聚区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33个,完成投资18亿元,实施工业项目57个,完成投资105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引进项目178个,到位资金41.5亿元。成功引进并启动了新加坡麦达斯集团轨道交通车用铝型材、以香港客商为投资主体的香港工业园、台湾源恒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铝轮毂等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关系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重大工业项目,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层次低,经滞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城市建设水平仍不能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民生建设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部分低收入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政府效能实现新提升。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扎实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和审计工作,认真落实行政问责和绩效考核制度,减少行政集中审批项目13个,政府工作的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2010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一年来,面对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310国道桥梁改造带来的诸多不便和“7.24”暴雨灾害造成的严重冲击,我们团结拼搏,奋力攻坚,强力实施项目建设“十大工程”和民生建设“十件实事”,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县城西区已初具规模,东区开发全面铺开;“百幢高层”建设进展顺利,东西区累计实施高层商住楼31幢,多层商住楼25幢,完成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百幢高层”已建成63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惠民小区80套4350平方米廉租房、115套1125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益民小区1168户56200平方米廉租房的配租、销售、建设正在进行。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老城粮食局、江庄七里站等拆迁、安置工作正在实施。涧河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两岸开发有序推进。县城供水、供暖扩建、综合体育馆等城镇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城关江庄七里站小区、石寺孤灯社区等5个农村新型社区全部开工,建成住房1200余套,在建住房面积23万平方米。
——和谐局面更加稳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不断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广场文化活动70余场、送戏下乡演出226场。成功举办了全国老年门球邀请赛。不断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68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达到150元,参合率达到98.7%。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扎实开展县级领导大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县信访形势持续平稳。进一步扩大县乡两级技防监控平台覆盖面,平安建设取得新成绩。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县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强化计生服务县站、乡所、村室标准化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保持了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工作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人事、编制、物价、档案、地方志、气象、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经过近年来历任班子的不懈探索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凝聚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安发展正遇到重大瓶颈,转型已经迫在眉睫,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民生建设压力巨大,体制机制亟待转变,社会管理有待提高,方方面面都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成就令人欣慰,发展势头令人振奋。过去的五年,是新安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干群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及所有关心、支持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十一五”前半期,我们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县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沉着应对,战危机、保增长,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迅速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工业强县”取得辉煌成就。五年间,全县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65个,涉及投资452亿元,完成投资331亿元。竣工项目达240个,新增销售收入385亿元、利税41.2亿元。预计2010年底,我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分别达到540亿元、21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90%、129.8%。万基控股集团克难攻坚,化“危”为“机”,强力推进2×30万千瓦机组、40万吨铝板带箔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现“双两百亿”目标。洛新和新安县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招商引资取得巨大成绩。五年来,共引进县外资金155.2亿元,其中市外境内资金94.58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1亿美元,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旅游三产服务业加快发展。龙潭大峡谷景区开发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黛眉山景区三年三大步,实现了从省级、国家级到世界级地质公园的“三级跳”;青要山、千唐志斋等景区开发也有序推进,新安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跨入了中国旅游强县行列。城乡商贸、餐饮、流通等服务业进一步繁荣。预计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9亿元,是“十五”末的2.12倍。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面积达17万余亩的“南椒、北药、川区菜、东区樱桃、丘陵烤烟”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预计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是“十五”末的1.72倍。
——旅游开发全面提速。龙潭大峡谷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建成投用,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青要山开发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双龙峡、青女峰十项景观工程基本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黛眉山上山道路路基完工,隧道开挖600余米,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龙潭大峡谷5A级景区创建工程除龙隐谷大水库外全部完工;千唐志斋二期改造基本完工,张钫故居维修工程主体完工。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叫响了新安旅游品牌。全年接待游客4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4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