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精)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调研报告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调研报告我国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争取今年完成方案制定,后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五年后。
想退休?别着急,社会养老金缺口还需要你。
新延迟退休方法最早2022年实施,那么,对谁的影响最大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中国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
经中央政府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向公众公布退休改革计划,并通过每年几个月的缓慢行走,逐步将其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q1:请问您的年龄段为:○ 20岁以下○21~25岁○ 26-50岁○51~60岁○ 61岁以上q2:请问您同意男女退休时间延退至65岁吗?○ 同意○不同意○ 没关系q3:您认为最佳的退休年龄是多少?○ 男60,女55○男性65岁,女性60岁○ 男女均为60岁○男女均为65岁问题4: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退休年龄?□社会经济状况□ 退休前个人收入□生理需求如个人身体状况□ 退休后福利□个人观念问题5:你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解决年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就业形势必须乐观○控制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失业保险和低保要真正发挥保障作用q6:您认为若实施这一政策后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有?□ 它可以更好地解决养老金缺口等问题,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压力□贫富差距更大□ 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不能够真正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加大新生力量就业压力,不利于人力资源创新□不断变动推延退休年龄,导致人心不能安定等待退休□ 让年轻一代对未来的退休方式感到茫然q7:您认为这一政策能否在实际上得到执行?○ 不,因为在现实中,退休更多地取决于你的选择○对部分人可行(如公务员)○ 将加剧失业潮○能问题8:如果政府真的想推迟退休年龄,你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优化社保和退休养老方案□ 建立良好的医疗机制□加强对中老年但未到退休年龄人员的培训□ 为尚未退休的中老年人提供更合适的就业机会q9:您的文化程度和从事的工作为?○ 本科及以上学历,脑力劳动○本科及以上,体力劳动○ 本科及以下学历,脑力劳动○本科以下,体力劳动问题10:如果你对推迟退休年龄有更好的建议,请给我们留下你的宝贵意见。
《城镇企业职工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城镇企业职工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延迟退休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镇企业职工的退休意愿和决策行为,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养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影响城镇企业职工延迟退休意愿的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企业管理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养老金压力逐渐增大,延迟退休政策应运而生。
然而,对于城镇企业职工而言,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职工的退休决策过程,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延迟退休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二是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三是心理因素,如对退休生活的期望、对工作的满意度等。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城镇企业职工的延迟退休意愿及相关信息。
问卷内容涵盖职工的基本情况、工作状况、退休意愿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全国范围内的企业职工。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影响因素分析1.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职工延迟退休意愿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职工的退休决策。
在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地区,职工的延迟退休意愿相对较高。
2.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影响职工延迟退休意愿的重要因素。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都会对职工的退休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年龄较大的职工往往更倾向于按时退休,而年轻职工则更愿意延迟退休。
此外,教育程度较高的职工往往更具有职业发展意识,更愿意继续工作。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职工的退休决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综述_王克祥

2016年第1期(总第214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 &ECONOMICS No.1,2016(Tot.No.214)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综述王克祥,于凌云(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是非判断问题,而是更加关注日后政策制定以及政策评估的有效性问题。
本文基于政策过程的视角,对现有文献中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制定的现实阻力、政策效应以及备选方案等进行回顾,以期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及政策实践提供参考。
下一步,需要寻找更广泛的学科切入点,更加深入研究配套制度改革,在研究态度上则需要更加理性、包容。
关键词:退休年龄;延迟退休;政策过程;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1-0057-09DOI :10.3969/j.issn.1000-4149.2016.01.007收稿日期:2015-04-03;修订日期:2015-10-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养老保险与教育投入:基于两种制度与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2YJC790242)。
作者简介:王克祥,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于凌云,管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A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Policy of Postponing the Retirement Age Progressive WayWANG Kexiang ,YU Lingyun(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macroeconomic background ,the study on the postponing statutoryretirement ag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simple question ,but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futurepolicy formulation and policy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ble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of policy proc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real resistance of postponingstatutory retirement age ,policy effects and options ,etc.,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olicy practice.Next ,they need to find a wider range of disciplines ,a morein-depth study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reform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study needs to be morerational ,inclusive.Keywords :retirement age ;postponing the retirement ;policy process ;research summary一、引言我国目前退休年龄的一般性规定是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
关于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分析

关于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分析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应对养老金压力和劳动力缺口等挑战,我国相继出台了延迟退休的政策。
本文将对我国延迟退休政策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其背景、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8%。
这样庞大的老年人口对养老金支付和劳动力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也明显增长,传统退休年龄已不适应现实需求。
二、现行政策与问题1. 现行政策目前,我国的正常退休年龄为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但这已经逐渐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推迟人们的退休时间,我国自2014年起陆续实施了延迟退休政策。
根据政策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常退休年龄逐步延长至2022年女性60周岁、男性65周岁。
此外,各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的退休政策。
2. 存在问题然而,延迟退休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职工在年纪偏大时往往难以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延迟退休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
其次,由于职业特点,一些职工在60岁之后已经难以再找到工作,延迟退休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此外,延迟退休也增加了年轻人就业的压力,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等问题。
三、政策影响1. 养老金支付压力减轻通过延迟退休政策,我国可以延缓养老金支付的时间,减轻了养老金的负担。
延迟退休使得职工可以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增加退休前的工作年限,从而提高养老金领取金额,保证了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2. 劳动力供应增加随着延迟退休,一部分老年人继续参与劳动市场,延长了他们的劳动寿命。
这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也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实现感和社会地位。
同时,延迟退休也为老年人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研究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研究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出现,就是针对老龄化现象的一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2014年,我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激励延迟退休政策的意见》,具体规定了包括工人、农民、干部等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延迟退休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
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
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也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
其中,针对困扰我国科研人员的“三老”问题,2017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朱之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对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3的科研人员愿意推迟退休,其中,延迟3年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7%。
此外,另一篇名为《我国延迟退休政策效应实证研究》的文章,对我国广东省的一些工人进行了调研,发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有效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同时也能够提高职工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素质。
该研究还表明,尽管延迟退休政策能够减轻退休后收入的压力,但对于低收入劳动者来说,依旧存在着生活维持的问题。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时间要更早。
例如,德国在2007年开始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目前的最晚退休年龄已经达到了67周岁。
而且,国外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主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保障问题,还关注于人员流动和权利保障等方面。
相关研究也表明,国外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缓解社会福利压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认同和生活品质。
例如,一项针对英国老年人的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延迟退休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均有提高的趋势。
总结起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案。
不过,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细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以确保老年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延迟退休文献综述

延迟退休文献综述作者:李晓荣来源:《商情》2015年第26期【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来袭与人均寿命提高以及教育的投资回收期缩短,延迟退休成为国际化潮流并被提上日程,部分西方国家都已实施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
本文对国内学者的延迟退休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综述。
【关键词】延迟退休弹性退休我国仍然沿用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人均预期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制定的退休制度,一般情况下男性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退休,女工人50岁退休,同时工龄满10年,对特殊工种则提前放宽5年。
一、现行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来袭,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缩短等问题的凸显,现行退休制度的适用性不断遭到质疑。
林义(2002)认为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存在诸多问题:①较低的退休年龄和逐步增长的人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反差巨大,导致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负荷加重并带来了人力资源浪费;②普遍化的提前退休日益加剧以及退休政策缺乏弹性,导致人力资源浪费。
杨璟(2008)提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年限偏短,而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则过长,造成赡养率过高,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此外,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个人账户面临着长寿者的支付风险。
二、延迟退休利弊谈林义(2002)主张现行退休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延迟退休是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不适合于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和就业年龄下限提高的客观要求,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助于减轻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压力,延迟退休是扩大养老基金规模的需要(徐晓雯、张新宽,2011)。
符齐华(2004)提出如果按照现行退休年龄推算,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将赤字运行28年,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年均1030亿元。
如果延长退休年龄,赤字运行将缩短至11年,总缺口为0.86万亿元。
由此可见延迟退休确实可以缓解养老保险压力。
延迟退休政策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延迟退休政策成为了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旨在缓解养老金压力,提高劳动力供给,并推动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本文将就延迟退休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该政策的利弊。
一、背景分析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众多国家都面临着养老金压力增大、劳动力短缺等挑战。
根据数据统计,全球老年人口逐年增长,而劳动人口的增长率相对较低。
这一趋势导致了养老金支出增加,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延长,导致现有的退休年龄制度无法满足养老金的支付需求。
因此,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延迟退休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二、意义阐述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延长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养老金负担,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养老金支付压力巨大,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养老金体系破产,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延迟退休政策可以有效减缓养老金支出的增长,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支付。
其次,延迟退休政策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的供给相对减少,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
延迟退休政策可以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劳动活动,保持一定的劳动力供给,提高经济的发展潜力。
此外,延迟退休政策还能推动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
老龄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而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继续工作、创业或参与志愿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三、实施效果评估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情况各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其效果是积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施效果:1.减轻养老金负担:延迟退休政策能够有效减缓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延缓支付养老金的时间窗口。
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能够为养老金减负,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延迟退休调查报告

报告范围
人口结构分析
包括年龄、性别、城乡、地域等多维度的 人口数据分析。
国际经验借鉴
探讨其他国家在延迟退休政策方面的实践 经验,以供借鉴。
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涵盖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科技创新等 方面的分析。
政策建议与风险评估
针对延迟退休政策提出具体建议,并对可 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
02
延迟退休现状及影响
赞同延迟退休
这部分受访者普遍认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 的健康状况在退休后依然可以保持较好,因此延迟退休能更好地发挥他 们的经验和技能。
反对延迟退休
这部分受访者主要是考虑到身体健康和工作压力因素,他们主张按时退 休以保障身心健康。
03
中立态度
这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延迟退休持开放态度,但希望政府能出台相
未来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政策细节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延迟退休政策的具体实施细节,如 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养老金调整等方面的设定,为政策 制定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探讨配套政策措施
为确保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未来研究可探讨相应的 配套政策措施,如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促进老年人就 业等方面的政策。
关注劳动力市场变化
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发达国家都已经 02 实施或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国际经验显示,延迟退休可以有效缓解养老金缺 03 口,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
延迟退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
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从而减轻养老金支出负担,确保基
本养老金的可持续发放。
调整就业结构
报告目的
分析延迟退休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01
通过对人口、经济等多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延迟退休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国际上通常规定,一个地区或者国家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或者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时,该地区或者国家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
当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也都面临人口化的困境。
但是,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属于“未富先老”,也就是说我国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是较低的。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预期寿命的改变都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我国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养老难题,是否应当延迟退休年龄受到了学者和大众的高度重视,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同时也有很多网友发表了延迟退休年龄的个人观点。
由此可见,退休年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然而退休年龄的延迟无疑给我国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支付压力以及人口生命周期的改变提出了新的思路。
二、研究意义首先,退休年龄的延迟更加适合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退休年龄是退休制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保证养老保险机制顺利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现行的退休年龄显然已经和我国现实情况相矛盾。
退休年龄的延迟不仅可以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更好的应对养老问题,减缓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力,而且还可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其次,退休年龄的延迟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减震器。
退休年龄的延迟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当前,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存在众多问题:大量违规提前退休人员、男女退休年龄的不一致、初始劳动时间的不一致。
这些问题给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造成了重重障碍。
因此,退休年龄的延迟不是单一的养老问题,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有很大的影响,它同样也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发展。
最后,退休年龄的延迟可以有效防止我国人力资本的浪费。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对我国人力资本造成巨大的浪费。
现行退休年龄的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一)、影响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分析退休年龄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潘锦棠[1]和郑功成[2]都认为人均预期寿命、初始劳动年龄、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养老保险基金储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影响退休年龄的确定。
林宝认为现代退休制度主要出自两个动机,一是提供养老保障,二是缓解就业压力,前者的功能处于第一位。
因此确定退休年龄时,要同时考虑对养老保障体制和就业状况的影响[3]。
朱棱将人的年龄分为年代年龄和生理年龄,在确定退休年龄时,应该同时参考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
除人均寿命、劳动力供求关系、教育年限等之外,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
如果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即赡养率提高也会促使政策制定者延长退休年龄[4]。
陈凌、姚先国认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状况会对退休年龄产生影响[5]。
汪泽英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影响劳动力退休年龄的因素有四个:政策因素(社会保障政策、企业年金政策)、经济因素(财富与资产、收入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市场分割、劳动力需求、工资率)以及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又可分为主观因素(折扣率、空闲偏好、保留工资)、客观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主客观因素(健康水平、预期寿命、职位、配偶)[6]。
(二)、赞成延迟退休年龄的观点1、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基金支付压力邓大松、刘昌平(2002)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有效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他们对退休年龄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如果退休年龄每提高 1%,基金缺口缩小 1.949%;如果退休年龄每提高 5%,基金缺口缩小22.69%。
这个结论有效证明了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改善现行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状况①。
史伯年(2001)对自我负担率和赡养率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述结果证明:提高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压力。
柳清瑞、苗红(2004)认为可以从收支两个渠道缓解养老金是支付压力。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扩大缴费人数、增加缴费年限,其目的是增加养老金的收入,而且退休年龄的延迟可以缩小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以达到养老金的支出减少。
雷小峰,唐益军(2002)认为应当取消提前退休政策,延迟退休年龄。
他们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依据做了阐述,同时他们也论述了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不足具有缓解的作用。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2001)对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关系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 40 亿元,减支 160 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②。
2、从人口预期寿命的角度出发应该延迟退休年龄李珍(1997)认为在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使用现行的退休年龄是合理的,如今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大幅度增加,显然,现行的退休年龄对当前现实情况已经不再适合。
林义(1994)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延迟退休年龄的客观基础和决策基础。
李红岚(2000)认为延迟退休年龄符合当前有较强再就业欲望的老年人的心理需要。
她论证了由于当前人均寿命延长,如果现行的退休年龄不做调整的话,那么退休后的生命余年也变得相应延长。
罗元文(2001)提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与现行的退休年龄已经不再对称,在 2020 前后我国应该对退休年龄进行改革。
3、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许多学者都认为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刘华平(2007认为灵活的退休政策有利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康运行,也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武晓文和陆晓梅(1996提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能够大量降低养老金的支出,增加国民产出与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而且大量节约人力资源。
他们认为,当前我国退休年龄的低龄化是造成加重社会保障制度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浪费人力资本资源,加剧就业矛盾。
孙玄(2005)提出延迟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4、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应当延迟退休年龄许多学者建议延长退休年龄,他们认为延迟退休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李红岚(2000提出将延长退休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男职工为61 岁、女职工 55 岁;第二种情况是对于退休年龄的规定男职工为 63 岁、女职工为 57 岁,第三种情况是对于退休年龄的男女均为 65 岁。
他并将三种情况对缴费率的影响进行分别预测,得出退休年龄越高,缴费率越低。
他用数据模型预测了替代率从 80%每年降低1%至 58.5%时, 2050 年的缴费率达到了 51.30%,缴费率的增长速度之快是企业和个人都不能承担的①。
符齐华(2004认为企业聘用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带来收益,而且可以节省培训新员工的成本。
李珍(2001提出退休金是劳动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退休年龄越低,劳动力成本就会越高,竞争能力也会越弱。
柳清瑞和苗红军(2004认为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统筹缴费率已经过高,全国平均为 20%左右,大大超过了美国(7.65%德国(9.25%和日本(6.12%等国家。
企业缴费率过高加重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影响企业的竞争力②。
雷小峰,唐益军(2002依据中国社会保险收支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如果对退休年龄逐步进行延长的话,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就会随之下降。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认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而且还可以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
5、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符齐华(2004认为人口老龄化必然会阻碍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必然会引起对医疗护理等需求的增加,并且会引起养老金支出的增加;二是人口老龄化必然会使老年赡养比率加大,加大政府对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支出,并且还会增加福利费的财政支出;三是制度内赡养率的提高导致养老保险面临的压力加大。
因此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邵国栋和翟晓静(2007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评定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并且分析现行退休年龄与人口老龄化的冲突,提出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人口老龄化与退休年龄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张红(1999从养老保险基金与我国未来人口抚养比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建议延迟退休年龄。
柳清瑞和苗红军(2004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背景下,应该及早的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
6、从性别公平的角度我国宪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都有相关的规定要保证男女平等,而在退休制度的设计,让女性提前退休,是出于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和对女性的尊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不少人区别退休年龄是对女性的歧视、不尊重。
他们认为在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男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也应该相同。
此外,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也为拉平女性的退休年龄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国外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潘锦棠对165个国家和地区男女退休年龄进行了整理,从中可以看出:在整个世界范围内,98个国家或地区的男女退休年龄一致,占59.4%,尤其是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中,74%的男女退休年龄是一致的。
“九届妇女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将男女同龄退休列入《妇女权益保障法》。
北京团代表、中国法学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郭延红认为,在一些单位 45 岁以上没有中级职称的女性就面临着下岗、分流的危险。
朱丹委员说,工作年限不一样,还直接导致妇女在社会福利上享受不一样的待遇。
”陈卫民,李莹(2004分析了退休前后收入的变化得出:男女退休年龄不一致对女性产生不利的影响。
李相敏(2008运行自己建立出的模型,测算出城镇男职工与女职工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差距,因此他认为应该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实行男女同龄退休。
(二)、国内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观点我们在看到许多学者支持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也看到了延迟退休年龄的负面作用与学者们反对延迟退休的观点。
姜向群、陈艳(2004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符合我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我国人口预期寿命虽然长,但是人口预期健康并不高,约有高达 75%以上城市 60 岁老年人的余寿是带病的。
因此,他们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不仅不符合我国预期健康寿命,而且不利于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
他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的统计与预测,得出延迟退休年龄会加重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不利于就业。
符齐华(2004从延迟退休年龄对企业的影响分析得出:延迟退休对企业有双重影响,退休年龄的延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