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描写景物

写作描写景物
写作描写景物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观察篇一、定点观察——三大步骤、两大注意

定点观察的意思就是说锁定某一个目标,选择一个角度观察一个具体的景物或者某一个角落的景色。定点观察要分为三大步骤:

1.选择最佳视角。选择你要描写的一角或一部分的景物,找一个最好的观察角度,确保将一切收入眼底,并且这一切可以呈现出最美的状态。

2.锁定中心景物。我们要描写一幅画,不可以把这幅画中的每种事物都写得淋漓尽致,不但是篇幅所限,没有主次和详略地描写景物也会让人觉得繁琐而无趣。因此每幅图景都有最惹眼的中心景物,定点观察时先应抓住主体景物来进行描写,记住周围的景物只是陪衬。

3.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每一个景物必然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我们要抓住这个最显著的特点用大量笔墨来渲染描绘,其余的特点可以略写或者不写。

三大步骤是让我们的观察点从大到小,从一个角度——中心景物——中心特点,比如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虽然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几大特点,在写道每一个特点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步骤:

1.先选择一个角度,比如说写苏州园林。

2.描写的中心景物——假山池沼;

3.中心特点:因地制宜,浑然天成。谈过三大步骤,我们要说说两大注意,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应该怎样观察,注意什么?

1.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景物是多彩多姿的,在观察的时候,我们既要注意形貌,也要注意颜色等等。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要写出色香味俱全的文章通常都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各个感觉去感知景物的美好,比如《荷塘夜色》,朱自清写了荷花的外形、颜色、气味,用各种感觉器官把荷花写得风姿卓绝。

二、移步换景观察——两种方式、空间顺序

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定点观察往往不能窥知事物全貌,要想全面、整体地写景,还须用“移步换景”法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有下面两种方式:

1、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例如观察长城,可以远眺,可以近瞻,可以仰望,可以俯视,还可以身处长城上观察。由于观察点或角度变化了,同一景物在人的眼中会呈现不同的情状。

2、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这种观察法通常是闲庭信步式的观察,即边走边看,人的脚步在移动,观察的景物也在变换。比如观察香山秋景,从山脚走向山上,选择其中自己所到的地方的一些特殊的美景(注意要攫取最好的或者最具有风格的景色,万不可一揽子像记流水帐般把登山全过程写下),存入脑海中的记忆库,然后将这些画面连接组合,不就是一幅美丽的香山秋景画卷吗?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

三、时间变换观察——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出不同的味道。

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一、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二、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四、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

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文题参考]日月星辰,清晨黄昏,是如此美好。你曾留意清晨那独特的美景么?你曾感受月夜那静谧的气氛么?请从下面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1 之晨

2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构思点拨]这是一道要求描绘某一自然现象的文题。

这道选题作文题,给考生以选择的空间。文题1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它的中心在“晨”字上,没有对“晨”进行限制,因此作文的空间就相对宽泛了。尽管如此,写作前还要注意文题中的信息“清晨那独特的美景”进行描绘。文题2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它规定了作文的范围——月夜的静谧。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无论选择哪道题,都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例文参读] 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我一向喜欢静夜,犹如今晚这样:和风轻拂,树影婆娑,万物皆梦在这夜的深处;偶尔的几声蝉鸣,犹如梦呓般,表明这世界还未睡死;一排排路灯闪着淡白的光,于是那灯的周围也是淡白的了。对这别有风致的月夜,不知你是否醉过,我就这样沉沉地醉了进去……

白天里蓝蓝的天像被谁浓浓地涂了一层墨水,除了月边不见一点明朗的色调。天际边朦朦胧胧的云,像仙女披着纱在恬睡。太空宁寂,几颗星眨着兴奋的眼,孩子似的眼,我想它们也一定喜欢这夜,不然何以这样欢欣?路灯开始还亮着,后来想是被月儿看得害了羞,知趣地睡了。于是我便真的见到这地地道道的静夜了。虽不到月圆时,月儿却也亮得很,万物在它温柔的手的抚摸下静静地睡着。树儿像喝了好多的月光酒,惬意极了,把影子投在墙上,微微摇曳着,体味这静夜里无边的韵意;几缕风,你牵着我的手,我拉着你的袖,在花儿头上绕来绕去;花儿发出轻轻的笑声,忙着四下里送着芳香;夜来香仰着黄嫩嫩的脸儿望着月,像孩子望着母亲,甜甜地笑着。这静夜里便满是慈爱与欢乐了。

远处一幢幢高大的楼房,隐在天际,俨然是一尊尊庞然大物威严地立着,窥视着世界万物。忽然,不知是谁家的灯亮了,就像天上突然现出一颗星。

一条小溪涓涓地流着,被月儿打扮得像条银带,还闪呀闪的,也许它也感到了这夜的静态美,便无声地舞动着腰肢,跳起不歇的舞。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这里没有荷叶和叶下清静的塘水,但我想这月下景致也决不会次于那荷塘。

在这静夜,我恍如超脱了一切,白日里要想的事不用去想,白日里要做的事无须去做。只有我,独处于这静夜中,逗着花,捻着草,追着风,一切都那么和谐,仿佛心和这风儿也是同一节奏的了。

啊,这静夜,不知你是否醉过?这万物都醉着,而醉得最深的则是我。此时,我想到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话,我更是深深陶醉在这静夜里——这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例文评点]这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全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的修辞手法,把月儿照耀下的静夜美景描写得极富动感、极有情趣;文章以一“醉”字贯串全篇,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对月儿照耀下的静夜的深深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写景作文课件作文讲评

第三单元写景作文怎么写 一、什么是写景文章?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 其实啊,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写的作文一定要真实,动笔之前一定要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你所要写的景物,不要怕你写不好,细致的描写加上流畅优美的语句,其写的作文一定令人印象深刻。记住,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 二、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三、几种让文章出彩的写作方法 我们描写景物,要注意运用好以下的几种写作方法。 l、认真观察,细致描写 描写景物,第一要认真地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具体描写,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比如我们观察水的特点,可从水面的颜色,流动,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等方面来进行。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水面的动态和静态的特点。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小溪是从山间泉水里流下来的,又清又亮,像一幅透明的绸子,抖动着铺向远方。它顺着山势自高向低,“叮咚叮咚”弹着琴弦,“哗啦哗啦”唱着歌儿,再绕过山坡向东流去。水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青蛙……

多角度描写作文教案

八年级“读写”结合:多角度描写景物 ——描写的专项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景物在记叙类文章中的作用。 2.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地描写景物;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 通过两两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这样的美景如何在我们笔下写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二、观察图片 引导学生明确写景要做到: 1.抓住景物

2.抓住特征 三、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媒体出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交流讨论,后全班总结写作方法: 1.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2.虚实结合 3.人的各种感受相结合 4.动静相结合 5.各种修辞手法相结合 学习本册第六单元课文,加深理解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四、点评名作《荷塘月色》片断 五、我写我练(课件展示图片) 要求1:绘好色彩 要求2:动静结合 要求3:修辞手法 我评我点:按照所学的写景方法,评点同桌的写景片段,写出优点和不足 修改成段 作品展示:小组展示,选出佳作,全班展示。 六、总结提高:盘点知识点的收获 师小结: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如此,借助景物描写定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为你的情感添彩! 七、作业布置:任选教材“写作实践”中的一道题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SHZXZX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描写景物。结果是,越描写越不会。这是一篇旧文,是 至今为止看过的介绍景物描写方法最全面的文章了,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把这篇文章 读懂,老师再也不会说你不会描写景物了——而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提炼为四句话,那 就是: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调动多种感官,运用修辞手法。 我们一一来看。 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 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 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 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 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 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 二、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 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 三、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 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 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 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

《多角度描写景物》

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主备单彩云主核常志 使用者单彩云课型新授使用日期2016、10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第一次集体备课(通案)第二次备课(个案)【导入新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风景,因角度不同而给 人不同感受。 如何写好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书课题】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通过课堂小练笔,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自学指导】 一、我思我答 (一)观察篇 怎样描景状物,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要细致观察景物,才能写好景物,那么你知道怎么观察吗?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描写篇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即便是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为了避免其单调,就应该结合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描写。 4.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结合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我品我析 播放“春、夏、秋冬”的风景资料导入 说出左面红色诗句观察景物的角度。

1.定点观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小结:观察景物时上看、下看、远看、近看,变换各种观察角度。就像一个摄影师,一会把镜头摇远,一会把镜头拉近呈大特写,一会仰视、一会俯视,一会平视,这样文章才有动感。 比如:《答谢中书书》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生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先是仰视,再是俯视,接着再平视,写景秩序井然,文章多了一丝灵动,少了呆板之感。 2.移步换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或者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 移步换景类的文章,我们通常在描写的时候采用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有由中心到四周,或由左至右、由上到下、由前至后等形式。3.动用多种感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充分调动我们心灵的扫描器——眼、耳、口、鼻、肤等感官来体会眼前的景物,并赋予景物于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时间变换观察: 一种景物,四时风情。 我们知道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如泰山上日出前后的景色;北海春夏秋冬的景色是迥然不同、风情各异的。我们可以以时间为顺序,按照时间的变换来观察景物,以时间作为景物变化的线索,观察景物的变化,可以写学生结合课文第210页,理解定点观察,然后再举出学过的课文里用定点观察的例句,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可提示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教师小结。 方法同上。 提示学生从朱自清的《春》里找出并分析。

部编八年级上册写作3学习描写景物

部编八年级上册写作3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学会使用不同的写景顺序,把景物写得有层次。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把景物写鲜活。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你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那金黄灿烂的田地?是高远的蓝天,还是天际处的山岭?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会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会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以“秋天的赞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导航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大家如何学习描写景物: 1.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2.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甚至还写了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上文中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例如上文中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写出了各种花的颜色和质地,给人一种姹紫嫣红的感觉,写出了春天的美丽。运用动静结合法,写出了春天的热闹与生机。 三、例文引路

《写作(三)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附教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写作(三)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学会调动所有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调动感官观察景物的习惯; 2.通过交流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读与评的过程中体会写景的方法,提高写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写作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亲近自然的习惯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 2.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宽广的大海,水底的游鱼……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我们所见过的最美的景描绘出来。 二、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 观察事物,要运用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鼻子嗅……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点。 三、通过实例,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幻灯片展示《春》中描写春雨的段落,引导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2.幻灯片展示《春》中写春风的一段文字,学生朗读讨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

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景物,调动五官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 课前学习: 一、欣赏优美的写景片段: 1、皎洁的月光装饰了春天的夜空,也装饰了大地。夜空像无边无际的透明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田野、村庄、树木,在幽静的睡眠里,披着银色的薄纱。山,隐隐约约,像云,又像海上的岛屿,仿佛为了召唤夜航的船只,不时地闪亮起一点两点嫣红的火光。 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3、老渔民的脸上挂着几道深深的岁月的沟壑。深邃的眼神总是喜欢坚定的望着前方,偶尔被海水侵蚀了的双手搓个不停,那干涸的嘴唇还是喜欢说那两句:向前走吧,始终会看到大陆的…… ★请写出你所积累的一个精彩的写景片段: 二、请归纳下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初试锋芒

[八上部编】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设计(共2篇)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2篇)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 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 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 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 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黃昏前阳光温暖昏黃;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 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 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 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1. 善用修辞抓特征 课件出示: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 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一一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2. 多感官描写 课件出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预设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口的像雪”,乂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

多角度写景

多角度描写景物 一、教学目标: 1、由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片段,感受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描写。 2、提升观察能力,掌握描写方法。 3、写作训练 二、教学重点: 提升能力,学会观察和描写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图片游戏导入 1、请你在三秒内判断图片中的四块积木相同吗 2、请你观察下图中这是同一个人吗 3、请你比较下图中的气球大小 4、这四朵玫瑰相同的吗 5、请你观察下图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游戏总结:你的发现 【明确】 角度不同,效果有别 由此可见,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

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这样一段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舍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善于调动多种感官来写,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使人身临其境。 第四、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记承天诗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突出月光明亮,环境静谧,写的是静态美;“水中藻、荇交横”突出月色清丽淡雅,写的是动态美。动静结合,写出了月色的不同的特点。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象,美不胜收。怎样才能把这些美景描写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描写景物。 1. 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 2. 学会使用不同的写景顺序,把景物写得有层次。 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把景物写鲜活。 你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那金黄灿烂的田地?是高远的蓝天,还是天际处的山岭?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会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会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以《秋天的赞歌》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二、写作导航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会大家如何学习描写景物: 1.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2.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甚至还写了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例如上文中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写出了各种花的颜色和质地,给人一种姹紫嫣红的感觉,写出了春天的美丽。运用动静结合法,写出了春天的热闹与生机。 三、例文引路 秋天的赞歌 很多人喜爱春天,喜欢它的千枝吐蕊,蓓蕾待放,而我却喜欢秋天。我不仅喜欢它的秋高气爽,更喜欢那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景象,因为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给人带来希望,带来喜悦。 金色的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实和农田里的庄稼都已成熟了,它们满载了人们殷切的期待

最新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电子课文阅读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电子课文阅读 第六单元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写作导引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可以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的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仔细阅读贾平凹的《风雨》,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有近景、远景,还有?? 有俯视、仰视,还有??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作细致描写。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 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写到了哪些感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可以细细品味。 写作实践 一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字数不限。 【提示】 1.重在训练观察能力,尽量多选几种观察的角度。 2.不同的观察效果由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比如发现了不同的形态、颜色,突出了某些景物,忽略了某些景物等。 3.可以与同学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 二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提示】

六篇多角度描写景物优秀满分作文

六篇多角度描写景物优秀满分作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推荐关于多角度去描写景物的相关作文,欢迎大家参阅! 六篇描写景色满分作文 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篇一: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江河畔,中心广场位于我们县城的中心地带,是人们运动、娱乐的休闲场所。 走进广场的正前方,首先映入眼幕的是一排排棕榈树和大榕树。踏进广场引道,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长方形的喷水池,池底铺有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水池里有相互交错的水管,喷水管喷水时,喷出的水是左右对射的,我们走过去,就像穿过拱形的水帘,水珠落在水池里,发出有节奏的“沙沙沙”的声音,清脆动听极了。水池两边还有花坛和绿茵茵的草地呢! 穿过水池再往前走,就到了广场最开阔的地方——中间有大圆盘似的喷泉区,那些喷水管和彩灯都是埋在地下的,地面上只能看见一圈圈圆形排列的小孔。白天人们在这里跳舞、打太极……每当夜幕降临,喷泉区的小孔喷水时,那水柱射上空中,相互交错着,此起彼落,在彩灯的确映照下,晶莹透亮,五颜六色,像节日的礼花,洒落人间,又像一幅大彩帘,美丽极壮观极了! 围绕广场这喷泉区,有两排弧形牌坊,高大宏伟,像广场的守护神,牌坊后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湖,湖中央有一条小桥,把湖分成两半,

湖周围有很多茂密的树木,树木下有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石凳石桌,环境幽静,是人们打牌,下棋的休闲区。 这就是我们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这里的草地、树木、喷泉,湖水,是多么惹人喜爱!我爱我家乡美丽的中心广场,更爱创造了这美丽的中心广场的家乡人民! 多角度描写景物作文篇二:美丽的白云 我喜欢天上的太阳、月亮、天上的一切一切,可我更喜欢天上美丽的白云。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门前玩耍时,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白云,我想:这云真美啊!厚而白,很有层次,我为什么不坐下来观赏美丽的云景哪?于是,我便从家里拿出了一个小凳子。坐下来继续观赏云。 不一会儿,云儿变成了一只小羊,可奇怪的是这只羊没有羊角,我想:可能天空对它们来说是一片海,而羊儿再洗角时被水冲掉了,然后……还没等我想完,云儿又变成了一只猴子,可是这只猴子却不时候蹦乱跳的,而是老老实实的。不一会儿,云儿又变成了一支展翅高飞的老鹰,这只雄鹰展开一对翅膀,张着血盆大口,面部十分凶恶。随后,云儿慢慢散开,变成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雪山,我常常怀疑那是不是喜马拉雅山?是不是昆仑山?这山是一座一座的,各不相连。这时的云山也很好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高,有的矮,在蓝天的映衬下,这云又像露出海面的,覆盖着白雪的岛屿,他们稳稳当当的在海上漂浮着。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1)

写作课《学习描写景物》教师导学案 课型:写作课主备人:张艳玲 参与人:张艳春课时: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观察景物。 2、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各种感官,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重、难点)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写作指导课 一、口语表达 (一)表达内容:“校园一角”片段描述。 (二)表达指导 1、什么是景物描写。 回顾《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三峡》等课文 明确: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又叫环境描写。景物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2、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以《春》第4自然段为例,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 探讨得出描写景物的方法: 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可以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发现美。 其次,景物描写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仰视、俯视、近观、远望等。也可以动静结合、运用多种修辞等手法可以把景物描绘得更加形象。 再次,写景要注意顺序和认真观察,全面了解景物的特征。 最后,写景要融入感情,做到情景交融。写作中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深深打动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色,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 (三)口头表达 运用写景方法,口头描述“校园一景”片段。 口语表达时要求语言流畅、声音洪亮。学生评议时可以从选材、观察的顺序、角度和景物描写的方法等方面进行。

高中语文 写景抒情作文讲评说课稿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作文讲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名为《写景抒情作文讲评》。写景抒情与写人记事、议论抒怀都是高中生应该培养的写作能力。学生现在学习的第二学段的教材,四个单元的作品欣赏,其中有两个单元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一是第一单元的《荷塘月色》等现代佳作,二是第三单元的《赤壁赋》等古代名篇,读写结合,读书时所吸取的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养料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提升作文水平,写作时的体验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在学生学习完第一单元、正在学习第三单元的时候,布置学生写一篇写景抒情作文。本课是在批改完学生作文之后的讲评。 2、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甚至高中学生,大部分人的作文的一个不足之处是空泛、平庸,以写景抒情作文为例,语言通顺但却文采不足、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力与感受力,但没办法更深刻的写出事物的特质与美感。 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在比对阅读中学习感悟事物的特质,发现事物之美,学习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与想象,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在写作时多考虑写与自己个人有独特联系的事物与风景,写出事物的特点,写出事物与自己的独特联系,避免空泛。 ·感悟事物的特质,发现事物之美。 过程方法: ·学习在对比中评判作文的特点和优劣得失; ·学习在阅读吸取作文的写作营养; ·学习反思自己的作写特点,以图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发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1、对比欣赏法 本课将让学生在对比中欣赏各个写景的段落和篇章,以评判作文的特点和优劣得失。 2、用图片和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领会事物之美。 四、教学过程 1、、讲析本次学生作文的偏向 在批改完两个班的作文后,发现学生的写作题材相对集中,写得最多的是下面几个题材:四季(各种节候的不同特点给了人们不同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经典专题-多角度

xx描写景物 【文题展现】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际处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 【写作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品味别人的好文章,借鉴他人的创作方法,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写作。下面两段文字分别出自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位作家是如何描写的。 文段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文段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技法归纳】 1.抓住景物的特点。文段一抓住春天的美和生机勃勃的特点展开描写;文段二则抓住济南雪后小山“秀气”的特点展开描写,景物特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多角度描写景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精讲----《多角度描写景物》 《多角度景物描写》教案 广西桂平市罗播乡初级中学梁富军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景物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的引导,以课文为范本让学生掌握如何选用感官角度和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2.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作文,也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景物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写景物。 3.注重启发、示疑、引导、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讨论、交流。 4、从描写景物的实践中去感悟大自然的美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多角度进行描写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教学环节: 一、导入写作,激趣引思: 1、激趣引思。从宋代苏轼《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导入,引出说明同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视觉看,风景就会各不相同。这样的美景如何在我们笔

下写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写景的方法――多角度描写景物。(板题) 2、情景导入。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高山大川,草原森林……自然界的美景随处可见。(课件开始步展示)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有序地观察和描写景物。 2.指导学生从多种感官出发,借助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景物。 三、知识讲解 1、认识“景物描写”的定义。 2、什么是景物描写。通过两个例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景物描写。 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景物叙述) 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 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 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景物描写) 四、写作引导——-多种角度的写作方法 1、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初步认知多种角度的写作方法有哪些。并分点做好笔记。 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2、示例解说:仔细阅读贾平凹的《风雨》,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角度观察和描写 景物。(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多种视觉的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3、小结点评: 贾平凹的《风雨》:本文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 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模样”等。作者观察的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案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学法指导一: 【多选角度,描绘立体图画】 自然景物有颜色、味道、质地、形状等各方面的特征,而要把它展示出来,给读者立体的感受,就要善于多角度描写,从不同的侧面入手描绘。如在写景时,很多人只习惯于描绘看到的事物,这样难免单调。其实,我们不妨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写景物,从而构建一幅立体的图画,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学法指导二: 【善用修辞,绘出景物的个性】 修辞好比语言的调色板,在描绘景物时,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不但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能突出景物的个性特征。 学法指导三: 【寄寓深情,增强景物的魅力】 写景不能呆板地对景物进行介绍说明,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并以此来感染和启迪读者。带着感

情写作,就能给景物涂上一层鲜明的色彩,即使平凡的景物也会变得充满魅力。 学法指导四: 【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生气】 自然万物,有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有的则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因此,描写景物,既要写出静止时的优美景色,又要写出运动变化的动态美,这样文章才不会呆板沉闷、缺乏生机。写这类文章,一般是先采取静态描写,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发展和需要,进行动态描写。这样写,文章才会生动活泼。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例文引路把握技巧 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诵读原文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