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中国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难点: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你们吃过早餐了没有啊?吃了些什么呢?这些食材是由哪个生产部门提供的?

2、同学们的早晨真丰富,包括了五谷和六畜。

二、了解古代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传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

1、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2、农业发展的变化?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变化:磨制——冶炼

⑵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牛)

3、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4、了解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生产方式。

三、影响农业发展因素:水利建设

(1)著名人物

(2)著名水利工程

(3)灌溉工具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中国区域地理教案: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4讲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京杭运河概况。 一、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 内、外流区 2.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3.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共同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时间水量水位结冰期 夏季风盛行时大上涨、形成汛期无 冬季风盛行时小下降、形成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普遍有(3)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地区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 东北黑龙江、松 花江水量丰富(流经湿 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 汛、夏汛) 少(森林茂 密) 长(纬度高,位于 寒温带、中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 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 湿润、半干旱地 区) 汛期短(雨季 短) 大(植被 少,水土流 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长江、珠江水量丰富(降水量 大,流经湿润地 区) 汛期长(雨季 长) 小(流域内 植被好) 无(亚热带,冬季均 温0°C以上) (4)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分布地区:西北内陆 水源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主要特征季节性河流:夏季为丰水期,其他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③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 塔里木河、黑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增,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湖泊 分类(按湖泊所在流域特点)内流湖→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 外流湖→外流区→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区,占我国湖泊面积的一半,青海湖是我分布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教育园圃 09-20 1205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 (一)三大目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必须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人不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朱熹将其改为“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3、“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八个步骤:《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中,“格物”是整个教育程序的起点,也就是要对事物通过学习、观察、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诚意、正心”是指个人内心的保养,即“修心养性”,也就是要做到不自欺,即使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守各种道德规范;排除一切干扰,对任何事物都能做到不偏不倚。

“修身”是整个教育程序中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最终目的。 【简评】尽管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但是这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不论推己及人、感化育人,发扬人性光辉的远大抱负;还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始于足下的播火精神……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公务人员”,既需要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也需要修身齐家的践行脚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教案

第二册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中国的农业微课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 导入:在今天的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中国人见面最喜欢问什么问题呀?对,吃了吗?今天我也来问一下,早饭你吃了吗?吃的什么?你吃的东西是哪个部门生产的呢? 对,农业,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出示并板书:农业 首先请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走进今天的学习 展示种植水稻,收获小麦,采摘水果,饲养牲畜,撒网捕鱼等农业活动图片 请大家根据这些图片归纳这些农业活动的共性,说一说什么是农业? 这几位同学归纳得都很好,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种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出示并板书:让“土地奉献”的产业 民以食为家,我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那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现在的发展状况又是怎么样呢?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主学习,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出示:我国历史上农业生产有哪些突出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刚才两位同学归纳的都很好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农业非常落后,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为什么我国农业还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时间3分钟,3分钟后请各组发言人做总结发言 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作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两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请大家阅读课本86-87页内容和图4-7 ,找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及分布特点 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到位,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北方主要种植小麦,而且我们注意到小麦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那我们这里种植的是什么呢?(冬小麦) 这样87页活动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请各发言人总结一下组内意见,2分钟后作发言 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好的地方,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能大量卖给其他地方,商品率很高,在这些地方建立了商品粮生产基地 出示商品粮生产基地图 除了粮食作物,农作物还包括经济作物,那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图片,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 展示畜产品图片 你认识这些畜产品吗?你知道它们一般出产在哪些地区吗? 中国是世界上的畜牧业大国,中国的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 出示中国畜牧业分布图 请大家看图,小组合作,每组一题,5分钟后上台展示 出示题目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一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南方地区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 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 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 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 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 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 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 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 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 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第4章第1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的农业教案

《中国的农业》教案 王立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农业的基本概况; 过程与方法木目标:通过地图探索我国农业部门的分布,种植业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农业特点,形成正确的农业发展观念。 【重难点】 重点:农业分布;难点:农业分布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农业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读图分析法; 3.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结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我 们中国人见面之后最常问的 问题是什么? 那么我也问一下,大家都吃 了吗? 吃的什么呢? 那这些吃的东西都是由哪个 部门生产的呢? 农业,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 内容《中国的农业》。回答:吃饭了 吗? 吃的。。。饭。 板书中国的 农业 一、农业的定义提问: 现在请大家说说在自己 的生活中有那些是来自农业 的呢 大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 考虑,吃、穿、用。 好了,现在请同学回答一 下。非常好。回答:书桌等等

总结归纳: 可见农业所提供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最近本的用品。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过渡过渡: 那么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 农业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在书上 找一找这个定义。 请A同学来回答, 好,培养动植物的劳动部门 叫农业。 那么什么样的部门才能算是 农业呢? 只有和种某种植物,养某种 动物才可能算是农业。回答:动植物板书: 种植 养殖 定义总结: 按照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 行同行或人工培育来获得产 品的生产部门就叫农业。 二、农业部门的分类请大家读农业地区分布图, 总结这些部门都分布在什么 地方? 读图归纳: 种植业分布: 种植业: 牧业: 林业: 渔业: 三、种植业的分布种植业是最主要的农业部 门。 从南北方农业分布图,找出 粮食,糖料,经济作物分布。 读图找出粮食 作物分布: 小麦水稻: 棉花: 甘蔗甜菜: 油菜: 从南北方作物分布图,填写 课本上秦岭淮河半杯农业差 别表格。 根据地图及其 说明,填写表格 题:横断山区农业垂直差异 的原因。 回答: 因为随着海拔 高度的变化,水 热条件出现巨 大差别。 四、因地制宜正是因为这样,农业的发展 要因地制宜。

中国古代教育名言

中国古代教育名言 1、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遇,而终于愚矣。 2、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3、丈夫所志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 4、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5、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9、或曰:“学无益也,如质何?”曰:“未之思矣。夫有刀者砻诸,有玉者错诸,不砻不错,焉攸用?砻而错诸,质在其中矣。否则辍”。 1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2、故择其所嗜,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1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16、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17、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单元复习课时】 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 【2009大纲要求】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 (一)单元阶段特征 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 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 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 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 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 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井田制与分封制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复习课时:1课时 基础网络

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 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 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