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抗弯刚度、悬垂性和抗折皱性测试 PPT
织物风格和舒适性检测—织物弯曲性能测试(斜面法)

结果与评判:
I. 分别计算两个方向的平均弯曲长度C(cm) II. 再计算抗弯刚度,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G=m×C3×10-3 其中m为单位面积质量(g/m2)
弯曲长度值越大 ,织物越硬挺,不 易弯曲。
检测仪器: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主要有莱州大 莱州大原LLY-01A
原、温州方圆、温州大荣、宁波纺 仪等品牌,主要型号如图示。
情境5 织物风格和舒适性检测——织物弯曲性能测试(斜面法) ➢ 标准解读:
GB/T18318.1-2009 纺织品 弯曲性能的测定 斜面法 织物弯曲性能:是指织物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以
抗弯长度(也称硬挺度)、抗弯刚度来表征。有斜 面法、心型法、格莱法、悬臂法等多种测试方法。
测试原理:将矩形试样放在测试平台上,沿平台长轴方向推进试样,使其伸出 平台并在自重下弯曲,当伸出的试样头端通过平台前缘达到与水平线呈41.5°时 ,停止并完成测试。
温州大荣YG(B)022D
温州方圆FY207-II 宁波纺仪YG207N
情境5 织物风格和舒适性检测——织物弯曲性能测试(斜面法)
取样要求: 取样应距离布边>100mm,尺寸为25mm×250mm,随机取12个试样,6个长
度方向平行于经向,6个平行于纬向。
25 mm
检测步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矩形试样
250mm 测试结果
校准和设置仪器
安放试样
测试并记录结果
情境5 织物风格和舒适性检测——织物弯曲性能测试(斜面法)
织物刚柔性测试

织物刚柔性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掌握织物刚柔性的测定方法以及有关指标与织物风格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织物的刚柔性,是指织物的抗弯刚度和柔软度。
织物抵抗其弯曲方向形状变化的能力,称为抗弯刚度。
抗弯刚度常用来评价相反的特征—柔软度。
刚柔性的测定方法很多,都是根据抗弯刚度越大越难弯曲的原理。
目前国内外测定刚柔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斜面法,,其实验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织物狭长试条作为悬臂梁,根据其可挠性,可测试计算其弯曲长度、弯曲刚度与抗弯弹性模量,作为织物刚柔性指标。
弯曲长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密度的织物、单位面积重量所具有的抗弯刚度的立方根。
弯曲长度数值越大,表示织物越硬挺而不易弯曲。
弯曲刚度是单位宽度的织物所具有的抗弯刚度。
弯曲刚度越大,表示织物越刚硬。
弯曲刚度随织物厚度而变化,其数值与织物厚度的三次方成比例。
以织物厚度的三次方除弯曲刚度,可求得抗弯弹性模量,它是说明组成织物的材料拉伸和压缩的弹性模量。
抗弯弹性模量数值越大,表示材料刚性越大,不易弯曲变形,它与织物厚度无关。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1、实验仪器:YG(B)022D型自动硬挺度实验仪,其结构见图14-1所示。
图14-1 YG(B)022D型自动硬挺度实验仪仪器测试原理:在YG(B)022D型自动硬挺度实验仪上,试样被作为均布载荷悬鼻梁平直于工作台上,通过驱动机构使其沿长度方向作匀速运动。
当试样被从工作平台上推出,因自重作用弯曲下垂,接触斜面检测线时,测得伸出长度L,计算得出抗弯长度亦称悬垂硬挺度和抗弯刚度(亦称弯曲硬挺度)两个力学指标,根据抗弯刚度越大越难弯曲的原理,作为评价被测材料刚柔性能硬挺度的测试指标。
测量角度分41.50、430、450三种。
抗弯长度与抗弯刚度计算公式如下: 当测试角度为41.50时:抗弯长度 C≈L/2(mm)抗弯刚度 B=G×C3/10(g/m2)式中:G—试样单位面积质量(g/m2)L—伸出长度(mm)当测量角度为450时:抗弯长度 C=0.487L(mm)抗弯刚度 B=G×0.1155L3/10(g/m2)当测量角度为430时:抗弯长度 C=0.5L(mm)抗弯刚度 B=G×0.125L3/10(g/m2)2、实验工具:织物试样、剪刀、钢尺。
纺织材料学-第16章 织物的基本力学性质

三、影响织物顶破性质的因素
•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 • 机织物经、纬两向的结构和纱线性质差异程度 • 织物的伸长率和织缩率 • 因具有高伸长率的特点和各向同性的调整,针
织物顶破强度较高 • 非织造布的纤维强度,纤维间固着点的强度是
– 依据作用形式分为平磨、曲磨、折边磨、复 合磨多种。
• 实际穿着试验
• 平磨 flat abrasion
– 平磨是指织物试样表面在定压下与磨料摩擦所受到 的磨损。
– 模拟上衣肘部、裤子的臀膝部、袜底、床单、沙发 用织物、地毯等的磨损。
– 按对织物的摩擦方向又可分为往复式、回转式和马 丁代尔(Martindale)多向式三种。
• 1. 斜面法
刻度尺条
l
l0
织物
梯形木块
θ
梯形木块
织物
θ
• 织物样条 15cm×2cm
• 由刻度尺上推出的长度l0和斜面角度,可求出抗弯长
度bending length C(cm):
C
l0
cos( / 2) 8 tan()
1
3
l0
f
()
取 = 450 C 0.487 l0
• 2. 心形法
–织物试样为条形(长20cm×宽2cm),带有有效长度 的记号线。
200mm,毛织物为100mm;纱线为500mm,纤维一 般为20mm
第二节 织物的撕裂性质
• 织物边缘在一集中负荷作用下被撕开的现象称 为撕裂,或称撕破tearing property
• 撕裂强力的测试方法 • 撕裂破坏机理 • 织物的撕裂曲线及撕裂强力指标 • 影响织物撕裂强力的因素 • 织物的纰裂
第十章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

第十章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评定思考题及难点:1.影响织物拉伸强度的因素2.织物耐磨性3.手感4.悬垂性5.织物风格6.起毛、起球7.舒适性8.织物品质如何评定第一节织物的拉伸、撕裂和顶破 (1)第二节织物的耐磨性 (3)第三节织物的弯曲性能与手感 (4)第四节机织物与针织物的起毛、起球与勾丝 (6)第五节织物服用性能与纤维性能的关系 (7)第六节织物穿着舒适性与通透性 (8)第七节机织物与针织物的品质评定 (8)第一节织物的拉伸、撕裂和顶破一、织物的拉伸性能(一)试验方法和指标1.测试方法:1)条样法2)抓样法3)剪切条样法2.指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断裂功3.纱线在织物中的强力利用系数:K=P f (织物强力)/∑P yi (受力系统纱线强力之和)>1 特殊情况下可以<1织物拉伸断裂夹持方法(二)条样法织物强力估算P f =(P/2)×P y ×k(宽度5cm)(针对条样法)式中:P y:受力系统纱线断裂强力(N)P f:织物断裂强力(N)k :纱线在织物中的强力利用系数三)影响因素1.织物密度与织物组织的影响2.纱线的特(支)数和结构的影响3.纤维品种与混纺比的影响二、撕破织物在受到拉伸力时的另一种破坏形式,所不同的是它受到的是局部集中负荷1.指标①最大撕裂力②五峰均值撕裂力③12峰均值撕裂力④全峰均值撕裂力2.撕裂方式(用实物示范)①单缝撕裂法②舌形撕裂法③梯形法三、顶破1.指标①顶破强力②顶破高度2.顶破方式①弹子式②气压式第二节织物的耐磨性一、耐磨性的实验方法(一)实际穿着试验(二)实验室试验1.平磨2.曲磨3.折边磨4.翻动磨5.动态磨二、耐磨性指标(一)单一性指标:重量、强力、厚度、孔洞(二)综合性指标:综合耐磨值=3/(1/耐平磨值+1/耐曲磨值+1/耐折边磨值)(调和平均)第三节织物的弯曲性能与手感一、刚柔性与悬垂性(一)刚柔性:抗弯刚度与柔软度合称实验方法:斜面法(简支梁悬臂梁)C:抗弯长度,cm;B:弯曲刚度,cN·cm;q:抗弯弹性模量,N/cm2刚柔性实验动画(二)悬垂性织物因自重而形成平滑和曲率均匀的曲面的特性1.试验方法:伞式法(圆盘法)2.指标:悬垂系数k=100%×(A F -A d )/(A D -A d )悬垂系数越大,织物悬垂性越差.A d :小圆盘面积(mm2) A D :试样面积(mm2)A F :试样投影面积(mm2)1-试样2-支持柱3-反光镜4-光源5-反光镜6-光电管图10-3 悬垂性测定仪简图三、抗皱性织物在揉搓外力作用下,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即抗皱性测量方法(1)凸形法(垂直法)测出折痕恢复角(2)条形法(水平法)折皱回复率=[折皱回复角/180]×100%四、免烫性(洗可穿性)衣着洗后不加熨烫或稍加熨烫就可保持平挺而可穿用的性能,称之为洗可穿性常用如下方法测试1.拧绞法:与样照对比评为5级,5级最好,1级最差2.落水变形法:浸入规定溶液或水中浸泡,清洗,悬挂晾干,与样照对比3.洗衣机法:织物耐洗衣机洗涤的性能,也与样照对比评级五、起拱变形衣服在穿着过程中,在经常弯曲,拱起的部位如肘部和膝部会发生残留变形,称为起拱变形六、色牢度织物在日晒光、水洗、皂洗、摩擦、汗渍、熨烫、漂白、海水、干洗等作用下抵抗褪色的性能第四节机织物与针织物的起毛、起球与勾丝一、起毛起球织物在实际穿着和洗涤过程中,不断经受磨擦,使织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于织物表面,形成毛茸即为起毛,若毛茸不能及时脱落,互相纠缠,形成球形小粒即为起球。
第十章织物的基本性能与品质

而可穿用的功用,称之为~。 2、测定 〔1〕拧绞法
在一定张力下对浸渍后的试样拧绞,释放后, 对比样照。
〔2〕落水变形法 手执样品两角在水中悄然摆动后提
出水面,反双数次,晾干与样照对比。
用于精梳毛织物及毛型化纤织物。
〔3〕洗衣机法 按规则条件在洗衣机内洗濯,枯燥
一、拉伸功用 〔一〕实验方法和目的
1. 测试方法 机织物:扯边纱条样法、抓样法、剪切条样法
上夹头
针织物 梯形样
缝边
织物
(a) 下夹头 (b) (c) (d)
➢针织物:梯形试条、环形试条。矩形针织物 试样拉伸时,因夹口处的应力特别集中而使 试样在钳口左近断裂。
上夹头
针织物 梯形样
缝边
织物
(a) 下夹头 (b) (c) (d)
〔二〕作风用语
物理性质 刚柔性 压缩性 伸展性 弹性
风格用语 物理性质 柔软或刚硬 表观密度 膨松或坚实 平整性 伸展或板结 摩擦性 挺括或疲软 冷暖性
风格用语 致密或疏松 光滑或粗糙 滑爽或粘涩 凉冷或暖和
〔三〕实验方法
1. 客观评定法
2. 仪器评定法:YG821、KES、FAST织物作风 仪
2.纱线的特数和结构
〔1〕纱线特数大,强度高
〔2〕线织物大于同特纱织物强度〔条干好, 捻不匀小〕。
〔3〕捻度,在接近临界捻系数时,织物强力 就末尾下降;
〔4〕捻向的配置,同捻向,强力高〔纱线交 叉处纤维相互啮合,交织阻力大〕;
捻向 经 相同
表观 反向
捻向 相反
经 表观
同向
纬
纬
交织点
同向
(a)
(b)
织物性能测试

织物及其分类织物:由纺织纤维和纱线制成的、柔软而具有一定力学性质和厚度的制品,即纺织品。
机织物:由相互垂直的一组经纱和纬纱在织机上按照一定规律纵横交错织成的制品。
针织物:由一组或者多组纱线在针织机上弯曲成圈并按一定规律彼此相互串套成圈连接而成的织物。
簇绒:在基布上‘载’上圈状纱线或绒状纤维的织物。
非织造布:由纤维、纱线或者长丝,用机械、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之粘结或结合而成的薄片状或毡状的结构物. 编结物: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条状物,相互错位、卡位交织、串套、扭辫、打结在一起的编织物。
纯纺织物:由单一纤维原料纯纺纱线所构成的织物.混纺织物:以单一混纺纱线织成的织物。
交织织物:经纱或纬纱采用不同纤维原料的纱线织成的机织物,或是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原料的纱线并和(或间隔)制织而成的针织物.纱织物:完全采用单纱织成的机织物或针织物或编结物。
线织物:完全采用股线织成的机织物、针织物或编结物.半纱线织物:经纬向分别采用股线和单纱织成的机织物或单纱和股线并和或间隔制织而成的针织物。
花式线织物:采用各种花式线制织而成的织物.长丝织物:采用天然丝或化纤丝织成的织物。
织物的紧度:纱线投影面积占织物面积的百分比,本质是纱线的覆盖率或覆盖系数。
经向紧度Et,纬向紧度Ew,总紧度Ez。
为经,纬纱线的直径(mm),a,b为两根相邻经纬纱间的平均中心距离织造缩率:织造时所用纱线长度与所织成织物长(宽)度l的差值与织造时所用纱线长度的比值,以a表示织物的分类:(1)按成形方法分为: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布、和编结物。
(2)按原料构成分1按纤维原料分为纯纺、混纺、交织织物。
2按纱线的类别分为纱线、半线、花式线和长丝织物。
(3)按织物的规格分为1按织物的幅宽分为带织物(幅宽为0。
3—30cm的纺织品)小幅织物(40cm左右)窄幅织物(90cm以下)宽幅织物(大于90cm)双幅织物(150cm左右)2按织物的厚度(织物在一定压力下的稳定厚度)分为轻薄型、中厚型和厚重型织物。
纺织材料测试-SGS纺织品内部员工培训教材PPT课件

通过对纺织品进行化学分析,检测其中是否存在重金属、甲醛、有害染料等有害物质,以确保纺织品 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04
纺织材料的其他性能测试
色牢度测试
01
02
03
04
耐水色牢度
测试纺织品在接触水后的颜色 保持程度。
耐摩擦色牢度
测试纺织品在摩擦后的颜色保 持程度,如手洗、机洗等。
耐光照色牢度
测试纺织品在光照下的颜色保 持程度,模拟户外使用时的褪 色情况。
如何撰写规范的测试报告
遵循标准
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撰写报告,确保报告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准确
确保测试数据准确无误,避免出现误差或遗漏。
语言简练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测试过程和结果,避免 过多的技术术语。
图表辅助
使用图表、表格等形式直观展示测试数据和结果 ,方便阅读者理解。
THANK YOU
数据分析
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规律和趋势,为改进 产品提供依据。
异常值处理
对异常值进行识别和处理, 避免对测试结果产生误导。
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01
封面页
02
目录页
03 测试概述
04
测试结果
结论与建议
05
包含测试报告的标题、委托单位、测试单位等信息。 列出报告的正文内容,方便阅读者快速了解报告结构。 简要介绍测试的目的、方法、样品信息等。 详细列出各项测试指标的具体数值、合格范围等信息。 根据测试结果给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
按标准分类
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按照测试方法分类
可分为常规测试、快速测试、实验室测试等。
测试的基本流程
纺织品性能测试--抗皱性能试验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
(一)实验仪器 YG(B)541D型全自动数字式织物式织物折皱弹性仪 (二)实验工具 剪刀、织物试样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准备工作 在距布边10㎝以上剪取5个经向、5个纬向的凸形试样。 试样要未经熨烫,剪下后须放置24小时以上才能用于试验 (二)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打开仪器开关。仪器自动进行自检一次。 2、整机在原始状态时,推平小翻板,将试样逐个夹入, 5经在前,5纬在后,试样折痕线与翻板小红线重合,压上 有机玻璃压板。
折皱回复角是指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在规定的条件下被折叠卸去折痕负荷后经过一定时间两翼之间所形成的角度折皱回复角大则表示织物折皱回三影响因素织物的耐皱性与纤维的性质纱线的细度捻度织物组织结构密度后整理等因素有关
纺织品性能测试
织物耐皱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基础知识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织物的弹性系指织物经折皱后的回复性能。分别记录 织物经、纬向的急、缓弹性折皱回复角,按公式计算折皱 回复率。 经(或纬)折皱回复角 折皱回复角=------------------------×100% 180°
(二)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织物耐皱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具体分析所测织物 折皱回复性能的大小
2、按下工作按钮,仪器进入自动工作程序,重锤下 压,依次压10个试样。(负荷10N,时间5min)。 3、压重5min后,仪器自动卸压,依次读取5经、5纬 的急弹性折皱回复角。 4、仪器延时5min后,读取5经、5纬的缓弹性折皱回 复角,一次实验完成。
(三)注意事项 在“压重、急弹、缓弹”整个实验程序过程中,“工作 按钮”只能按一次,否则程序将会混乱,影响实验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理:将圆形试样置于圆
形支持盘间,用与水平面 相垂直的平行光线照射, 得到试样的投影图,通过 光电转换原理,直接从电 流表读出相应的织物悬垂 系数,或用描图法求得悬 垂系数。该值越大,悬垂 性越差。
试验操作
YG811型光电式织物悬垂性测试仪结构简图 A法-------直接读数法
1.开机,预热10min。
水平法操作步骤:
1.将试样长度方向两端对齐 折叠,并用宽口钳夹住,放 在压锤座上,使试样正确定 位,轻轻加上10N的压力重 锤,加压时间为5min±5s。
2.加压时间一到,卸去负 荷。将夹有试样的宽口钳 转移至回复角测量装置的 试样夹上,使试样的一翼 被夹住,另一翼自由悬垂 (通过调整试样夹,使悬 垂下来的自由翼始终保持 垂直位置)。
B=G·C3·10-1
(3)
B总 BT*BW
(4)
式中:B—织物抗弯刚度,mg·cm; G—织物单位面积质量,g/m2 BT—织物经向平均抗弯刚度mg·cm; BW—织物纬向平均抗弯刚度,mg·cm; B总—织物总平均抗弯刚度,mg·cm。
二、悬垂性测试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参考文献
[1]何丽华,赵文贤. 织物硬挺度测定仪[J]. 山东纺织科 技,1985,02:31-36.
[2]黄新林. 织物悬垂性测试方法及其装置的研究[D].东华大 学,2012.
[3]高晓晓,王进美,白娟. 织物抗折皱性的客观评价法[J]. 纺织 科技进展,2011,04:57-58+76.
2.按式(1)和(2)分别计算经向、纬向的平均抗弯长度 和总平均抗弯长度,有效值取至小数点后一位。
C≈L/2
(1)
C总 CT*CW
(2)
式中:L----试样伸出长度,cm
C—抗弯长度,cm;
CT—经向平均抗弯长度,cm; CW——纬向平均抗弯长度,cm; C总——总平均抗弯长度,cm。
3.按式(3)和(4)分别计算经向、纬向的平均抗弯 刚度和总平均抗弯刚度,保留三位有效数。
织物抗弯刚度、悬垂性和抗折 皱性测试
一、抗弯刚度测试
定义: 抗弯长度:试样伸出平台部分,因自重而弯曲下
垂,接触与水平台底棉成一定角度的斜面监测线, 读取伸出长度,伸出长度的一半是试样的抗弯长 度,也称为悬垂硬挺度。
抗弯刚度:单位宽度试样在无张力状态下弯曲到 单位曲率的弯曲力矩,由抗弯长度的立方与试样 单位面积质量向乘求得,也称硬挺度。
计算
G3----与夹持盘相同大小的纸重,mg。
计算每份样品的平均悬垂系数,修约至整数位。
三、织物抗折皱性测试
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方法分为两种: 1.水平法 折痕线与水平面平行 2.垂直法 折痕线与水平面垂直 每个样品至少裁剪20个试样(经、纬向各10个), 测试时每个方向的正面对折和反面对折各5个。 垂直法和水平法的试样形状和尺寸:
3.将试样托放在夹持盘上,使OA线指向操作者,再依次放上有 机玻璃划样块,制图纸以及上盖,轻轻向下按三次,静止3min, 开始描图,然后剪下图形,再次称重,按下试求出悬垂系数
F G2 G3 100 G1 G3
式中:F------悬垂系数,% G1----与试样相同大小的纸重,mg;
G2----与试样投影图相同大小的纸重,mg;
原理:将条状试样平放在仪器的测量平面上,然
后缓慢向前推移,使试样一端逐渐脱离平面支托 呈悬臂状,受试样本身重力作用,当试样一端下 弯到与41.5°斜面相接触时,测出伸出长度,计算 织物抗弯长度和抗弯刚度。
M507织物硬挺度测试仪
实验步骤:
四、结果计算
1.分别计算经向和纬向各四次读数的平均值。
3.试样卸压后5min读取折 痕回复角。如果自由翼轻 微卷曲或扭转,则以该翼 中心和刻度盘轴心的垂直 平面作为折痕回复角读数 的基准。
结果计算 :
分别计算以下各折痕回复角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至小数点 后一位,修约至整数位。 1.经向(纵向)折痕回复角,包括正面对折和反面对折。 2.纬向(横向)折痕回复角,包括正面对折和反面对折。 3.总折痕回复角,经纬向折痕回复角算术平均值之和表示。
2.按测量键,调整零点。
3.将试样托放在夹持盘上,使 OA线与一支架相吻合。加上盖, 轻轻向下按三次,静止3min后 蜂鸣器响,记下读数。
4.按复位键,重复步骤2,调 零后,依次测出同一块试样的 OB、OC、OD三个读数。
B法-------描图称重法 1.剪取与试样大小相同的制图纸,在天平上称重。 2.把仪器调整到描图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