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价分析法
语言学名著导读课件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理论)

6.2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 句法配价:句法配价研究的是逻辑配价在某一具体 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因此尽管词的逻辑配价一样, 但句法配价是不尽相同的。
▪ 如:“帮助”(帮助者、提供的帮助、被帮助者) ▪ “他帮助我工作”。 ▪ 德语中:谓语动词要变位,帮助者要用主格表示,
被帮助者要用给予格表示,所提供的帮助得用介词 结构表示。 ▪ 而且同一语言中的同义词的逻辑配价是相同的,但 却往往有不同的句法配价。(德语例子略)
6.2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 四、补足语的界定和分类 ▪ 补足语是句法配价的核心问题,配价研究必须回答: ▪ 1、怎样确定某个动词支配的补足语的价数?(舒马赫—语义
分析法,如“购买”四个语义成分) ▪ 2、怎样划分补足语与说明语的界限?(删除法)(书上
“凡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的名词一般都不计算在 内”) “办公室” ▪ 3、怎样区分必有补足语与可有补足语?(他送了我一本字典) (可有补足语与说明语) ▪ 4、怎样为补足语分类?(恩格的鉴别词替代法)
6.2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 二、句子结构分析及描写 ▪ 把动词视为句子的结构核心,把其他成分区
分为结构成分与非结构成分,这是配价论对 句子结构的基本认识,也是配价论区别于其 他语法理论的根本所在。特别是主语的地位 更是争议的焦点。
▪ 配价论认为句子的成分:动词部分、补足语 和说明语。前两者是句子的结构成分。
但这一理论在当时未能得到法国学术界的理解。特氏的代表 性著作《结构句法基础》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关联、转位(省略) ▪ 关联: ▪ 法语句子:Alfred parle(阿尔弗列德讲话)。句子的构成成
分不是一个一个的单词,而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 (氢 氧化合为水) ▪ 关联赋予句子“以严谨的组织和生命的气息” ,是“句子的 生命线” 。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现代汉语真题回忆+答案2016

上海外国语大学考研2016年现代汉语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要举例说明)(2’×5=10’)1、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2、比拟3、配价分析法4、语境5、单纯词二、填空(1’×10=10’)1、()是经过分析得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2、结构主义语言学各流派是以()的语言理论为基础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3、汉代初期,汉字传入日本,产生了“假名”。
晋初,汉字传入朝鲜和韩国,产生了()。
4、()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
5、普通话语音的调类名称是()。
6、从语素在单词中所起的作用看,可以将语素分为表义语素和()。
7、()是词义构成的最小语义单位,也是词的区别性特征。
8、成语的构造总共有四种类型:(),复句结构,特殊结构,无理结构。
三、选择题(1’×10=10’)1、下列属于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的是()。
A.zB.cC.zhiD.chi2、双唇音不能和()韵母相拼?A.开口呼B.合口呼C.齐齿呼D.撮口呼3、元音与辅音根本区别是()。
A.发音方法不同B.在音节中的位置不同C.发音部位不同D.声带是否震动4、下列“一”的变调正确的是()。
A.看一(yí)看B.一(yī)干二净C.想一(yì)想D.一(yì)天到晚5、下列儿化韵读得不正确的是()。
A.拐弯儿(guǎiwānr-guǎiwāir)B.小曲儿(xiǎoqur-xiǎoquěr)C.香味儿(xiāngwèir-xiāngwèr)D.药方儿(yàofāngr-yàofãr)6、“兵、朱、舟”三个字的造字法分别是()。
A.指事、会意、象形B.会意、指事、象形C.象形、指事、会意D.会意、象形、指事7、下列成语书写正确的是()。
A.卑躬曲膝B.委屈求全C.膛目结舌D.杯盘狼藉8、短语“今天劳动节”、“特等茶叶”、“当他是傻瓜”、“游泳去”的结构类别分别为()。
_左传_中动词_谓_的配价分析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 ∀ ∀ ∀ ∀ ∀ ∀ No. 1 2007 Journal of Shayang T eachers C ollege
左传 中动词 谓 !的配价分析
弋丹阳
*
( 西安工业大学 ∀ 人文学院, 陕西 ∀ 西安 ∀ 710032)
四、 小结 为便 于 直 观 , 我 们 以列 表 的 方 式, 给 五 类 谓 !的配价方式作以总结 : 谓 !的配价对比表 出现 频率 系事 + 谓 1+ 之 ! + 止事 11 谓 1 系事 + 之 ! / 是 ! + 谓 1+ 止事 7 施事 + 谓 1+ 系事 + 止事 4 谓 配价格式 谓 2 谓 3 谓 4 谓 5 止事 + 系事 + 之 ! + 谓 2 止事 + 系事 + 是 ! + 谓 2 系事 + 谓 3+ 止事 施事 + 谓 4+ 止事 施事 + 谓 5+ 与事 + 止事 施事 + 谓 5+ 止事 比例 8 . 7 % 5 . 5 % 3 . 1 %
*
次, 基本能代表 谓 !在 左传 中的用法。本文以 左传 ∃ 昭公 的 谓 !为例, 将 谓 !按照语义、 词 义的特点 , 分为五类 , 试通过配价语法理论分析语 义对于该动词的支配能力的影响。 下面分别分析 这五类 谓 !各自在配 价上所 表现出的特点。 一、 动词的配价层级 1 、价: 一个动词在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 构 ( 静态的主谓短语的句法 结构 ) 中所能 支配的 体词性成分的数目和谓词性成分的数目的总和。 2 、 项 : 一个动词在一个句子中所能支配的体 词性成分的数目和谓词性成分数目的总和。该层 级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和客观性, 它反映的是人们 对于动词在一个句子中对各从属成分的支配能力 的认识。 3 、 联 : 一个动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能支配的 所有体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数目的总和。 二、 语义角色 本文使用的语义角色包括系事、 止事、 与事和 施事。需要 说明的是 系事、 止事和与 事的区 别。 系事通常是指与某种关系相联系的主体, 通常同 部分感知动词、 存在动词、 比类动词连用。止事, 是指与某种关系相联系的客体, 通常与系事成对 出现在句子中。与事, 是指由动词确定的动作或 变化状态所联系的客体, 包括由介词 于 ( 於 ) !、 以 !引入的与动作或变化状态有关的对象。 三、 动词 谓 !的配价方式 1 、 用于评价 (或判断 ) 的 谓 1!: 谓 1!表示对于对象的评价和判断 , 可以按 照现代汉语翻译为 称 !, 带双宾语。近宾语表示 被评价或判断的对象, 由较长的主谓短语或偏正 短语充当 , 通常提到 谓 1!之前, 通过代词中名词性成分和 动词性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三维语法认为 , 配 价 !是指一个语法结构中的核心和它所联系的价 元 ( 相关 语义成 分 ) 的关 系, 这 个核 心可以 是动 词、 名词, 也可以是形容词 ; 通过对词语的价的描 写 , 可以对它们的句法、 语义组合能力做出简洁的 刻画。因此 , 配价语法理论是描述语言结构方式 的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 , 它注重同一句子中不同 成分的支配和从属关系 , 是反映句法和语义之间 映射关系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动词 谓 ! 在 左 传 中表示的是与 评论、 评 说有关的动词 , 通常 被理解为 说 !, 说的是 !, 被称为 !等等, 因此 , 许多人将其 归入表示言语 的言语动词。北京大学的张猛认为 , 像 谓 !这一 类动词应与表示情感态度的动词一起归入感知动 词。 段注 中说到, 谓, 论人, 论事 , 得其实也。 ! 也就是说 谓 ! 的 本义就 是 评论 ( 评议 )、## 说 !, 所以当它充当核心谓语的时候, 主要表示对 事件或人的行为给出评价与判断 , 有时相当于给 对象下定义。因此从该词的语义角度来说, 表示 的是抽象行为, 是主体在主观上的一种认识或是 个人的感觉 , 也就是说该动词所表现的行为具有 一定的主观性, 是与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感觉或判 断有关的, 因此将它归为 感知动词 !的看法是成 立的。 左传 中, 谓 !一般不用于对人直接进行评 价或判断 , 有 时 表示 告 知 对 象 一 件 事, 相 当 于 曰 !。从语义的角度来讲 , 谓 !的语义一般涉及 两到三个因素: 被评价 ( 或判断 ) 的对象事件或人 的行为 ; 评价 ( 或 判断 ) 的结 论; 做出 评价 的人。 作为核心动词 谓 !在 左传 中出现了 453 次 , 其 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 左传 ∃ 昭公 , 共出现 127
配价

9、关于歧义指数的理论
动词的配价研究最早用来研究动词的配价。
看动词能带几个宾语,也就是说动词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名词的数目,来决定动词的“价”。
不强制名词性词语出现的动词是零价动词,诸如“地震、刮风、下雨”等词。
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性词语关联的,是一价动词,比如“病、咳嗽、休息、参观”等。
如果强制要求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出现的,则是二价动词,比如“爱、采、参观、讨论、改良”等。
如果强制要求有三个名词性成分出现的动词就叫三价动词,比如“给、送、告诉、退还、赔偿”等。
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形容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名词中隐含谓词与不同性质的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和分析的手段就称之为“配价分析”,由此而形成的语法理论就是配价分析理论。
动词的配价:
典型例子:喝啤酒的学生
喝啤酒的方式
与此相关例子:
卖菜的农民卖菜的地方
去昆明的游客去昆明的路线
参观钟表馆的游人参观钟表馆的时间
看电影的那个人看电影的情景
二价动词施事、受事都不出现的时候,p(歧义指数)=2-0=2。
喜欢的没来——喜欢他的没来
他喜欢的没来
参观的很多——参观的人很多
参观的东西很多
类似的动词:研究、通知、学习、打听、调查、等候、汇报、培养等等
名词的配价:
对校长的意见对儿子的感情对这部电影的吸引力
对美国的政策
当介词“对”的宾语成分在语义上可以任意地理解为“的”后的二价名词的任意一个配价成分时,结构存在歧义。
参照:《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袁毓林。
句法分析方法的拓展与演变

句法分析方法的拓展与演变——————从歧义分化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和演变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7050102026 普加成摘要:歧义现象是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而产生的,为了分化歧义句语法学家们引进了和拓展了很多的析句方法。
从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到语义指向分析法,句法分析逐步走上兼顾形式和意义的道路。
汉语析句方法的发展使歧义句式更能分化,可以这么说歧义的分化对于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和演变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歧义分化;汉语;析句法;拓展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解释。
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
深入了解歧义现象,并且能够进行分化,这对我们加深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了解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很有帮助。
歧义句的产生是由于脱离了一定的语境才产生的,其实很多的歧义句在书面上才产生的,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它有自己的特殊的语境,交谈的双方是能够很好的理解的,当然我们不是否认有的时候说话人和听话人有意的把它理解为歧义的现象,。
歧义句当它进入到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如对话、上下文、某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或情理、背景、对象等等时,因为受到它们的制约,歧义自然就消失了。
所谓“句法分析”,是指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的现象。
比如说,为什么“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而“咬死了猎人的猫”没有歧义?同样,为什么“放大了一点”有歧义,而“放大了一寸”没有歧义?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就得想出一些分析方法来,并尽可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从句法的角度来解释说明种种语言现象的说明方法,一般就称之为“句法分析法”,相关的理论就是“句法分析理论”。
歧义句要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有歧义,我们用的方法是通过不断的句子分化来实现的,可以说歧义句的分化的发展和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有着重要的关联。
句法分析1

第三节
层次分析法
从表面看,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构是词的线 性序列,其实句子或句子结构里词与词之间结合 的松紧程度是不一样的,词和词的组合有着层次 的背景。这样说的意思是,一个句子或者句法结 构里的词和词,并不是简单地像我们人排队那样 总是相邻两个词挨次发生关系,而总是按一定的 句法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 例如:
为什么我们可以说 “谦虚点儿!”“高 点儿!”但不能说“骄傲点儿!”“伟大点 儿!”这是为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样,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团长了”“博士 生了”“老夫老妻了”但似乎不说“?士兵了” “?实习生了”“孩子了”,这又为什么?怎样 解释这种现象?
再譬如“开车的司机” “开车的工具”都 是“定中”偏正结构,而且都是由“开车的” 作定语。但是,前者在一定的语境里,中心语 “司机”可以省去不说,如“开车的还没有 来”,后者中心语“工具”则在任何语境里都 不能省去,“开车的工具找不着了”不能说成 ﹡ “开车的找不着了”。这是为什么?怎么来 解释这种现象? 诸如此类的问题多了。为了解释说明这些饶 有趣味的现象,我们就得想出些分析方法来,并 尽可能从理论上来加以说明。
定性:
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 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再拿“他刚来”来说,在 切分问题解决之后,“他”和“刚来”之间是什 么句法关系,“刚”和“来”之间是什么句法关 系,这考虑的就是定性问题。
层次分析法的表现形式:
划线法
切分:
或
阿拉伯数字
定性:
加
树结构
简明文字
切分和定性图示如下:
a他 抽 烟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句法分析方法中如果说层次分析法让人感觉不到考虑意义的问题其实也考虑意义那么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就充分体现了句法分析中形式与意义的紧密结第二节句子成分分析法对句子成分分析法大家一般比较熟悉因为在中学阶段老师在给大家分析句子结构时用的就是句子成分分析法
浅析汉语形容词配价问题

浅析汉语形容词配价问题一、汉语形容词的处理方法(一)汉语形容词的定位自古以来,关于形容词这个词类便存在着纷繁复杂的问题,这首先体现在其定义上。
由于形态、位置和用法的多变性,形容词与副词、动词的界线显得十分模糊。
自《马氏文通》以来,先后有黎锦熙、吕叔湘、王力、朱德熙、张志公、胡裕树等先生对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句法特征作了各不相同的定义。
据王启龙(2003)的统计,这些观点大都同意的是:形容词的基本作用是做定语和谓语。
(二)将形容词和动词合并处理的可能性汉语形容词与动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元任(1968)在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表格式对比中,已经将诸如“大”“冷”“甜”之类可作谓语的状态形容词划分为不及物动词,但这样的部分划分反而容易造成词类混乱。
有学者综合动词和形容词的形态特点,发现相同点如下(卢英顺,1999):1.能受副词“不/没(有)”修饰,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
2.后面能带动态助词“了/起来”等表示“完成体”,“开始体”等,或带零形态标志表示习惯性行为或某种属性(“一般体”)。
3.不少词语后面能带宾语;(就形容词能否带宾语问题众说纷纭,在此不做讨论)。
4.能出现在名词类后面构成主谓关系。
5.后面能带数量短语或其他成分构成述补关系。
以上这些形态的相同性,已经足以构成从句法上将这两类词合并处理的可能性。
汉语词类的划分受了西洋语法的深刻影响,这是因为在英语中,动词和形容词在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对立,二者界线十分清晰;而在汉语中使用相同的分类方法,处理起来就困难得多。
另外,根据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不同语言中对于词类划分这一“参数”的不同,并不违背语言规则的普遍性,因此将汉语中形容词和动词作为一类处理,也是不无道理的。
事实上,汉语语法学界一直就存在着主张将这两类词合并称为“述词”或“谓词”的意见。
(三)形动合并处理的优势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是以动词为核心的,特别是发展到最简方案阶段,“特征”已经成为讨论的基点。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笔记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语法、语法单位语法和语音、语义三组重要的概念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1.1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1.2 “他所写的文章”该怎么切分1.3 “像X似的”该怎么切分总结:“像X似的”的切分问题1.4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该怎么切分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造成的偏正结构内部的规则:1.5 关于层次分析(总结)2.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2.2 关于“NPL+V+着+NP”句式2.3 关于“NPS+V+NP1+给+NP2”句式2.4 关于“NPS+在+NPC+发现+NP”句式2.5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2.6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2.7 变换分析的作用和局限3.1 背景: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3.2 再说“NPS+V+NP1+给+NP2”句式3.3 关于“A(一)点儿!”祈使句式3.4 关于语义特征和语义特征分析4.1 怎样解释“反对的是他”的歧义?4.2 配价分析法4.3用配价理论来看“反对的是他”歧义句4.4 关于“VP+的”4.5 朱德熙先生创立的“VP的”歧义指数公式4.6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什么区别?4.7 介词结构“对……”所修饰的形容词5.1 怎么分析解释“砍坏了”的歧义现象5.2 “只吃了一个面包”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为什么省略情况不同?5.3 “究竟”移位所引起的问题5.4 关于语义指向分析5.5 语义指向分析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5.6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与局限6.1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以及所谓“乔姆斯基革命”6.2 论元结构分析理论6.3 轻动词分析理论6.4 关于“中心词”理论7.1 语用和语用分析7.2 关于“按说”——“我敢肯定按说不会下雨”错在哪里?7.3 关于“把”字句习题7.4 “你有钱吗?”传递的信息7.5 与动词“给”相关的一个句式7.6 关于“VP+去”和“去+VP”8.1 关于认知语法分析8.2 为什么可以说“热粥、热饭、热馒头”,却不说“热鱼、热肉、热烤鸭”?8.3 “我送一本书给他”和“我送给他一本书”区别在哪里?8.4 “下岗”和“下乡”区别在哪里?8.5 隐喻与转喻8.6 关于构成语法理论9.1 什么叫“词语间语义制约”?为什么叫“词语间语义制约分析”?9.2 “VA3”述补结构所呈现的奇妙现象9.3 关于“NPS+NP+’都+V+了”结构绪论·求知上: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语法: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思想:
1.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对于句子要注意它包含的词和它隐含的词与词之 间的句法关联。
2.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主要关注动词与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 关联。
3.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在动词前充任主语、在动词后充任宾语的名 词性成分。
5.2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 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动词+名词1+的+名词2
(1)a. 喝 啤酒 的 学生 b. 喝 啤酒 的 方式
1 3 () 2 4 (2)喝啤酒的请举手 (3)* 喝啤酒的有多种多样。 1-2 “定——中”偏正关系 3-4 述宾关系
a为A式,【A式】可以形成下列变换矩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由二价动词V2构成的“的”字结构:
1.如果V2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在“的”字结构 里出现,就不能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小王戴帽子的”
2.如果V2的配价成分只在某一个“的”字结 构里出现,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都能作 主语来指称事物。
(3)今天参观展览会的是北大学生。 (4)张三今天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
第五节 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 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 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 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 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 分析
4.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 5.动词按配价分类。
动词按配价分类:
V1:一价动词,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动词前有主语, 后不能带宾语。 V2:二价动词,支配也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动词前 有主语,后能带一个宾语。 V3:三价动词,能支配三个行动元,动词前有主语, 能带两个宾语。
“配价分析法”:利用动词与不同性 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 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 就称之为“配价分析法”。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 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1.能单独做主语来指称事物 “他买的” “吃羊肉的”
无歧义 有歧义
“参观展览会的”
动词的配价数
“吃的”
动 词 的 配 价 问 题
动词的配价成分 在“的”字结构 中出现的数目
5.3 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形成的“的”字结 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张三给李四一个苹果的”
2.如果V3的三个配价成分有一个没有在“的” 字结构里出现,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就 能作主、宾语来指称事物。
(8)不给她钱的也送了东西给她。 (9)王教授给我的是那幅画。 (10)给了衣服的,我就不再给他钱了。
(三)由三价动词V3构成的“的”字结构:
1.如果V3的三个配价成分在“的”字结构里 只出现一个或一个都没有出现,这种“的” 字结构就会有歧义。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 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3.都可以变换为“把”字句: (2)a. 放 了 一只 鸽子 b. 飞 了 一只 鸽子 把(一)只鸽子放了 把(一)只鸽子飞了
总结:
第一,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字形成的“的”字结构, 能不能作主语来指称事物,首先取决于动词的配价成分在 的”字结构里是否缺省,如果没有缺省,就不能作主语来 指称事物;如果有缺省,就有可能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第二,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字形成的“的”字结构, 作主语时所指称的一定是动词的配价成分。
看电影的情景
* 那情景看电影
唱京戏的样子
下象棋的架势
* 那样子唱京戏
* 那架势下象棋
从配价的角度看:
二价动词
喝 啤酒 的 学生
受事(宾语)
施事(主语)
喝 啤酒 的 方式
结论:当由动词性词语加上“的”形成的“的” 字结构做名词的定语,若作中心词的名词如果是 那动词的配价成分,那么中心语在一定的上下文 里就可以省略,否则就不能省略。
动词+名词1+的+名词2 名词2+动词+名词1
(4)喝啤酒的学生
(4)那个学生喝啤酒
看电影的那个人
那个人看电影 那个同学唱京戏 那个孩子下象棋
唱京戏的那个同学
下象棋的那个孩子
b为B式,【B式】不可以形成如【A式】的变换矩阵:
动词+名词1+的+名词2 名词2+动词+名词1
(4)喝啤酒的方式
(4)* 那方式喝啤酒
(二)由二价动词V2构成的“的”字结构:
3.如果V2的两个配价成分在“的”字结构里 都没有出现,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能作 主语来指称事物,但会有歧义。有无歧义取 决于语境。
(5)反对的举手。 (6)反对的是那房改方案。 (7)反对的是他。
(三)由三价动词V3构成的“的”字结构:
1.如果V3的三个配价成分都在“的”字结构 里出现,一般就不能再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2.不能单独做主语来指称事物 “他游泳的” “他参观展览会的”
(一)由一价动词V1构成的“的”字结构:
1.如果V1的配价成分已经在“的”字结构里 出现,就不能单独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老王游泳的” “那朵玫瑰花蔫了的”
2.如果V1的配价成分没有在“的”字结构里 出现,就能单独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1)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 (2)已经蔫了的是蔷薇花。
(11)我喝药的是那个杯子。
(12)张大妈给过他衣服的是那个人吗? (13)芯儿蛀了的不能吃。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 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1.词类序列相同,都是“动词+了+数量词+名 词”。 2.内部的构造层次相同,都该分析为: (1)a. 放 了 一只 鸽子 ----1---- --------2------b. 飞 了 一只 鸽子 ----1---- --------2-------
第三,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字形成的“的”字结构, 只要动词的配价成分有缺省,都能作主语来指称事物。
第四,由动词性词语带“的”字形成的“的”字结构, 如果动词的配价成分缺省不止一个,就会有歧义;至于句 子会不会产生歧义,取决于语境。
歧义指数公式:
P=n-m
歧义指数
配价数
动词配价成分 的数目
1.P=0,“的”字结构不能作主语指称事物; 2.P=1,“的”字结构能作主语指称事物,一般无歧义; 3.P≧2,“的”字结构能作主语指称事物,而且会有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