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2018版-05呼吸-护理本科-人卫第四版

• 余气量 – 1000~1500ml
43
肺容量
• 深吸气量 • 功能余气量: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内气体分压的变化幅
度 • 肺活量
– 男性:3500ml – 女性:2500ml
44
• 用力肺活量 • 用力呼气量
– FEV1
肺活量
45
肺通气量
• 每分通气量(6~9L/分钟)
24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 P(肺泡内压强)=2T(表面张力)/r(肺泡半径)
2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6
胸廓的弹性阻力
• 胸廓的弹性成分
67%
< 67%
> 67%
无
向外
向内
吸气的动力
吸气的阻力
呼气的阻力
呼气的动力
27
35
考研真题
• (1993,2005)胸膜腔内负压有助于:
A 保持胸膜腔的密闭 B 肺的扩张和实现肺通气 C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D 胸腔大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2007)ARDS 时出现肺泡Ⅱ 型细胞损伤,表面活性物
质减少,可引起的病理改变是:
A 肺不张、肺泡萎陷 C 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B 肺水肿 D 肺小叶间隔增宽
• 非弹性阻力(30%) – 气道阻力 – 惯性阻力 – 黏滞阻力
20
• 吸气的阻力 • 呼气的动力
肺的弹性阻力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肺的弹性阻力
• 肺自身的弹性成分(1/3) • 肺泡表面张力(2/3)
2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生理学呼吸系统 ppt课件

呼吸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组织换气)
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呼吸体进出肺的通道
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 下呼吸道(气管至各级分支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形式
按呼吸运动的深度分: 平静呼吸:人体在安静时,平稳而自然的呼吸 。12-18次 /min.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或深呼吸:呼吸运动加深、加快。用力吸气时,除 膈肌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使胸腔 容积和肺容积进一步扩大,吸入更多气体。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正压呼吸法
负压呼吸法
胸膜腔及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 膜和壁层胸膜构成; 密闭的,里面只有 少量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易 分开。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为零:
呼吸过程中胸廓容积的变化
X-ray of chest in full expiration (left) and full inspiration (right). The dashed white line on the right is an outline of the lungs in full expiration. Note the difference in intrathoracic volume.
呼吸道功能
气流通道 加温、加湿吸入气体 清洁、保护呼吸道、排除异物
呼吸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胸膜腔内压的产生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压
吸气或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若以大气压为0 胸膜腔内压= -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
平静呼气末-3~-5mmHg 平静吸气末-5~-10mmHg
一 侧 气 胸 时 肺 的 情 况
肺尖的体表投影 肺尖超出胸廓上口突到颈根部
最高点在锁骨内侧1/3 上方2-3cm
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在锁骨中线 (二)肺和胸膜下界体表投影 肺下界 平6肋
在腋中线 8肋
在肩胛线
在脊柱旁 10肋
10胸棘
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 呼吸运动。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体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鼻又是嗅觉器管,喉还有发
音的功能。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肺
呼吸系统全貌
鼻
上呼吸道 咽 喉
气管
下呼吸道
主支气管
肺内各级支气管
肺
肺的位置
肺的形态
肺
尖
一尖
一底
三缘
二面
一尖
一底 下缘
三缘 前缘 后缘
肋面 二面 内侧面
肺 尖
心
肋面
切 迹
左 肺 小 舌 下缘 前 肺底
内侧面
支气管肺A肺V N 淋巴管出入
胸膜
脏胸膜 分 (肺胸膜) 2 部
壁胸膜
胸膜顶 肺 胸 膜
纵
隔
胸
肋
膜
胸
膜
肋
胸
膜
膈胸膜
胸膜腔
左右各一 互不相通
负压 少量浆液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等。
2. 呼吸生理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
3. 呼吸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
4. 呼吸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2. 理解呼吸神经调节的作用,能够解释人体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变化。
3. 了解呼吸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学生对呼吸健康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机制及呼吸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难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呼吸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医院呼吸科的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呼吸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教材内容讲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的结构与功能。
(2)呼吸生理过程:讲解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呼吸神经调节: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呼吸调节的原理。
(4)呼吸疾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呼吸疾病病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置有关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四个部分。
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呼吸系统 呼吸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 生理学课件

思考题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肺通气的动力
气体进出肺的动力是什么呢?
吸气
呼气
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律的扩大和缩小
吸气过程 膈肌、肋间外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容积增加 肺内压下降 气体流入肺
呼吸时膈肌,肋骨及胸腹运动示意图
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吸时肺内压及胸内压变化示意图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大气压–肺回缩力 =–肺回缩力
意义: 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呼吸时肺内压及胸内压变化示意图
临床应用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人体解剖生理学-呼吸系统 ppt课件

(2)中枢化学感受器
生理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 外液中的[H+];
PPT课件
22
表: PCO2、PH、PO2 对呼吸的调节
调节因素
调节作用
作用途径
PCO2
是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P超C过O2一适定度限升度高,,抑加制强呼呼吸吸, 起麻醉效应.
中枢化学感受器(+) (为主)
外周化学感受器(+)
PH
呼吸
(RespiraBiblioteka ion)PPT课件1
概述
1.概念: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意义: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
3.呼吸过程:
肺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O2 CO2
细胞内 氧化代谢
肺通气
肺换气 ②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组织呼吸)
①外呼吸
③内呼吸
呼吸过程的PPT课三件 个环节
[H+]增加时,呼吸加强。 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PO2
轻度低O2时,呼吸加强。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 甚至停止。
外周化学感受器(+) 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为主)
PPT课件
23
吸气开始 吸气停止
呼气开始 呼气停止
PPT课件
11
3.胸膜腔内压
(intralpueral pressure)
(1)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大气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PPT课件
12
(2)胸内负压生理意义
人体生理学——呼吸

1.碳酸氢盐(HCO3-)
(1)在组织细胞:
CO2
CO2 + H2O
H2CO3
ClCl-
HCO3-
HCO3-
红细胞 血浆
H+ +HbO2 HHb+O2
O2
1.碳酸氢盐(HCO3-)
(2)在肺部:
血 浆 肺泡
红细胞 H2CO3 H2O+CO2 CO2
反映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PO2100~60mmHg 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 意义:吸入气PO2只要不低于60mmHg,血液就可携带足够量的O2供组织细胞利用。
(三)氧解离曲线
O2。
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60~40mmHg 曲线较陡直,是反映HbO2释放2的部分。 表示PO2稍降低,Hb氧饱和度将明显降低,有较多的O2释放,有利于组织利用
(二)Hb与O2结合的特征
氧合血红蛋白(HbO2)呈鲜红色。 去氧血红蛋白(H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的去氧血红蛋白>5g/100ml时,皮肤、粘膜呈暗蓝色,称为发绀 (cyanosis)。 出现发绀常表示机体缺氧。
4.Hb在与O2的结合或解离过程中发生变构效应,使氧解离曲线呈 S 形。
(三)氧解离曲线
阻
力非
弹
性
阻
力
胸廓弹性阻力: 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回缩力:1/3
气道阻力: 气流形式和速度、气道半径
粘滞阻力 惯性阻力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C):单位跨壁压变化(△P)所引起的容积变化(△V ):C= △V/△P(L/cmH2O)
呼吸系统病理生理PPT课件

干预措施
02
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公共卫生策略
03
政府和社会应采取公共卫生策略,提高公众对呼吸系统疾病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肺 切除等,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的比较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 源自期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如改变生活方式、环 境改善等,虽然见效慢,但长期 坚持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且无 副作用。
06
展望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的进展
精准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生物标志物,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 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预防
通过对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 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社会心理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社会心理压力
01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哮
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气道炎症
哮喘患者气道黏膜炎症细胞浸润和炎 症介质释放,引起气道黏膜水肿、充 血和分泌增多,导致气道狭窄和气流 受限。
肺癌
细胞异常增生
肺癌细胞异常增生,不受机体调 控,形成肿块或结节,并侵袭周
围组织和器官。
基因突变
肺癌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失 控和恶性转化。常见的基因突变包 括EGFR、KRAS和ALK等。
能。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道的管道 ,负责将空气传输到肺部。
肺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 责气体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二. 氧的运输
(一)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 (二) Hb与氧的可逆结合 (三)氧离曲线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氧含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 的氧量
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可以结合 氧的最大量
血氧饱和度: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 二氧化碳的运输
3.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男性约3500ml,女性约2500ml 。
4. 肺总容量=肺活量+残气量
时间肺活量:临床 上一般指最大吸气 后,进行用力呼气, 计算在第1、2、3 秒末呼出的气量占 总肺活量的容积百 分比。反映一定时 间内所能呼出的气 量。
六. 肺通气量 ——指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气体量。
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肺通气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二.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三.肺通气的动力 四.肺通气的阻力 五.肺容积和肺容量 六.肺通气量
一. 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1.呼吸道的组成: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肺内分支。
2.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分泌粘液:湿润和清洁空气,受交感神经调节; 支气管及其分支:平滑肌收缩调节气道阻力,
三. 肺通气动力
原始动力——呼吸肌的运动 直接动力——气体压力差
(一)呼吸运动 (二)肺内压 (三)胸膜腔内压
(一)呼吸运动——
指呼吸肌的舒缩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
吸气运动: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 大。 ——主动
呼气运动:吸气肌舒张,胸廓复位。 ——被动
用力呼吸
吸气运动:吸气肌和吸气辅助肌(斜角肌、胸锁乳突 肌、胸肌和背肌等)收缩,胸廓扩大。 ——主动
(一)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三)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
的影响
波尔效应:指血液中pH的降低与pCO2 的升高使O2 与Hb亲和力降低,氧 离曲线右移。
何尔登效应:指血液中O2 与Hb 的结合使 CO2 与Hb亲和力降低,促进CO2的 释放。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 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二)气体扩散速率及影响因素
二. 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一) 肺泡气、血液及组织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二)肺泡气体交换 (三)组织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 气体交换的直接动力——气体分压差
气体扩散的影响因素
1. 潮气量:400~600ml 2. 补吸气量:1500~2000ml 3. 补呼气量:900~1200ml 4. 残气量:1000~1500ml
肺总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男性约5000ml,女性约3500ml。
(二)肺容量
指四种肺容积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
1. 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2. 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呼气运动:吸气肌及吸气辅助肌舒张,呼气肌(肋间 内肌和腹肌)收缩,胸廓缩小。 ——主动
(二)肺内压 ——指气道和肺泡内的压力。
肺内压和外界环境的气压差是呼吸的直接 动力,故人为的改变肺内压和大气压之 间的压力差,如人工呼吸,可以维持正 常的肺通气。
胸膜腔。:指由胸膜壁层与脏层围成的密 闭、潜在的腔隙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指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
2.呼吸的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外界空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指组织细胞通过组织液和毛-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产生原因:
胎儿在出生前、后胸廓的生长速度快于肺。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肺和小气道的扩张状态; 2. 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四. 肺通气阻力
(一) 弹性阻力(70%) (二)非弹性阻力(30%) (三)呼吸功(略)
(一)弹性阻力
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一)肺泡的结构
肺泡
肺泡上皮细胞:
I型:鳞状,95%; II型:圆形或立方状,5%,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基膜
肺泡隔:毛细血管网、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等。
(二)呼吸膜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功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1. 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 2. 防止液体在肺泡积聚——肺水肿 3.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1. 肺的弹性阻力 2. 胸廓的弹性阻力 3. 肺与胸廓的顺应性
(二)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 气道管径
气道内外的压力差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体液因素的影响(儿茶酚胺、组胺等)
五. 肺容积和肺容量
(一)肺容积 (二)肺容量
(一)肺容积—指四种互不重叠的呼吸气量
肺泡无效腔:指进入肺泡的气体有部分未能与肺 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这部 分气体所占的肺泡容量称为~。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一般肺泡无效腔很小,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 量,是衡量肺部气体交换有效率的 指标。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
扩散速率=———————————————
扩散距离×√分子量
二. 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的面积 呼吸膜的厚度 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二. 氧的运输 三. 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每分通气量 (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一)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正常人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每分 通气量约6-8L/min,每分最大通气量 约70~120L/min
(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指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部 分的气道,该部分不参与气体交换过 程,称为~,正常成年人约15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