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汉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英、汉文化的差异摘要:要强化教学效果,就要找到“关键性环节”。
注重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就是关键性环节中的一环。
本文重点阐述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注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引起英语同仁的重视。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文化差异教学效果一、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能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
汉语里的“窝头”、“筷子”、“馒头”、“油条”、“麻花”、“馓子”是中国特有的食品和餐具,很多外民族并没有这些事物,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词语,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反过来说,英语里也有一些词语在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只能用音译。
比如:hot dog (热狗)、salad(沙拉)、ballet(芭蕾)等,汉语里,狗是一个贬义词,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
英语里的dog却不一样,它常用于褒扬,比如:“love me,love my dog”(爱物及物)、“a lucky dog”(一个幸运儿)等。
汉语里的“老”也指食物因烹饪时间长而口感不好,但英语里的“old”就没有这个意思。
汉语里的“红”有时指“成功、顺利或受人重视”,英语里的“red”就无此意。
有些汉语句子直译成英语很困难,比如下面几个句子:1.他在运动场上挂了彩。
2.我们单位的一把手老是给我穿小鞋。
3.小张看破了红尘,想遁入空门。
4.你是癞蛤蟆跳进秤盘里,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5.这家伙总是拿着尺子上街,只量别人不量自己。
什么是“挂了彩”?“穿小鞋”真的是穿的鞋小吗?“红尘”与“遁入空门”是什么意思?不懂得中国特有的文化,不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外国人是很难学好汉语的。
让我们再看看下面的例子:穿着料子,挺着肚子,拖着调子,画着圈子,出了再大的事儿也不愿离开位子。
好一个“五子登科”,它描绘出一副新官僚的样子。
有人又续上一首:下来像个办事的样子,进出像个贵宾的样子,吃喝像个过年的样子,返回像个打猎的样子,主持会议活脱脱一个皇帝的样子。
中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摘要: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上出现了许多困扰。
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
通过日常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现时期英语课必备的一个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语言英语教学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西方人类学家Douglas Brown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
从这个定义反映出文化包括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Ward H.Goodenough)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一)价值观差异体现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以儒家思想道德观的“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谈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差异教育的意义

英 语 不 仅 要 作 为知 识 来 掌握 ,更 要 作 为 一 种 语 言 ,一 种 交 流 工具 来 使 用 ,这 就 要 求学 生 在 学 习运 用 英 语 时 ,不 仅 要 “ 合乎语法” ( g r a mma t i c a l i t y ),而且 要恰 当 、 得体 (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 ), 可 以 为 人接受 ( a c c e p t a b i i f t y),同时也要 求 教 师 除 了传 授 正 确 的语 音 、语 调 、语 法 知 识 ,也不 可 忽视 语 言 背 景 ,文 化 的 参 透 。正 因如 此 , 英 美 文化 知 识不 再 是 英 语教 学 中 可有可无部 分 , 相 反的 , 它的传授 , 不 仅 将正 确 引导 学 生如 何 用英 语 进 行 大 方 、得 体 交 际 ,而且 将 对 中学英语教学起相 当的推 动作利 自然地进行 着这样的对话练 习 : ( 1 )一 一 … ' w h a t , s y o u r n a me ?
一
亮 。”这样 ,相 信学生都能在笑声 中轻而 易举地 记住在 英美国家中应 用 “ t h a n k y o u ”来 回答别 人 的赞 美 ,而且学生也会 以更 大的热情投 入进一步 的学 习中去 。 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调 动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提高学 生的学 习兴 趣 是学生非智 力因素中最可利用的 有效因素 ,兴致高 了 ,学 习 自然就 成 了一种乐趣 ,对知识 能力的培养 也就容易多 了。 再 如 ,在 学 习单 词 “ d o g ” 时 ,不 妨 介 绍 这 样 的两 句 “ l o v e me , l o v e my d o g . ”( 爱屋 及 乌 ) 和 y o u a r e a l u c k y d o g . ”( 你是个 幸 运 儿) ,相信 这两 个 句子 也 同样能 激起 学生的学 习热情 ,激 发他 们的 积 极性 。此 时 ,英 语 中 “ d o g ”与 我 们汉语中 出现 的 “ 走狗 ” “ 狼 心 狗 肺”中的 “ 狗”大同小异 。
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提高语言交流能力[摘要] 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会给交际造成一定的障碍。
认识语言文化差异,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文化差异文化教学语言交流文化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调节和决定着人类的行为。
其中,包括语言行为。
讲不同语言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完全不同,而文化间的差异是语言交际中的一道屏障,使交际者不能沟通。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知识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差异,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就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作一般性的阐述。
一、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1.问候语。
在英美文化中,问候语的使用频率较高,一般是礼仪性的。
问候的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
正确理解礼貌用语或寒暄用语,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
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很少会完全相同,往往一种语言用作礼貌用语的话在另一种语言里却只有实实在在的指称意义。
例如,问候对方的健康,在美国仅仅是礼貌用语,而在中国却真的是关心对方的健康状况。
就语言而言,一个词语使用的频率越高,它的意义就越少。
礼貌用语因为使用的频率高,几乎都只具有社交意义,但如果直接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可能被人按其全部的指称意义来理解,以至于造成交际中的误会。
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能够分辨礼貌用语和非礼貌用语。
2.感谢和表扬。
在表达感谢和接受感谢的方式中文化差异极为明显。
西方人从早到晚总是谢不离口,通常对一件无足轻重和极为普通的事情表示谢意。
比如,在商店购物时对售货员要说“谢谢!”在餐馆进餐或在咖啡厅喝咖啡时对服务员也要说声“谢谢”;在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
在接受感谢时,西方人往往正面接受别人的谢意。
当说英语母语者对我们表示感谢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尴尬,有时甚至会说“不”来拒绝其谢意,然而在类似的情况下,说英语者却会说“i’m glad to hear it.”等话语来接受谢意。
简析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传授途径

简析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传授途径杜义敏(黑龙江七台河市第六中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更是文化的延伸和影响的外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讨论并分析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因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理解、交流方面的歧义。
在英语教学基础阶段,要搞好背景知识等交际文化的教学工作。
文化差异背景知识作用途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标志符号,更是文化的延伸和影响的外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语言是形式,文化是内容。
没有语言,便没有文化。
正因为如此,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学习两种不同文化课题。
新版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并在体例和编排上有很大变化,要求将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教学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文化差异和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
1.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是正确运用语言的前提例如,英语中Lad i esfirs,t Thanksgi v i ng,H o me-co m i ng,G irl s L eag u e-Dan ce,s and w ich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 i oneer,Uncle Po li ce man, mo o n-cake。
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别分析(全文)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别分析(全文)【摘要】近年来,国内对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日趋关注。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问题。
本文以日语为主例,试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日语学习中主要体现出的文化差别,并结合实践教学提出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一些举措,希望对现阶段日语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学习日语引言语言是社会工具,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人们学习和掌握文化的一种工具。
语言与文化的这一关系,构成了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言与文化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
如“情绪”一词,日语可以表示“情调”之意,但是现代汉语却无此义,汉语可以说“生产情绪很高”,日语却无此说法。
单纯了解日语的语言、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用日语顺利地进行交际。
因为交际的有效性已经不仅取决于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更要考虑语言形式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热”也推动着语言文化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它将文化视为“行为”,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为目标,这种做法很好地革除了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常见的“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的弊端。
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结合,应该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始终,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中。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教学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问题。
一、外语与文化关系研究综述Canale & Swain(1980)将交际能力一分为三: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而被交际法有关论文经常引用的“美国外语教学协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简称ACTFL)关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暂行规定”(ACTFL Provisional Proficiency Guidelines)更是明确地将“文化修养”规定为“ 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技能”,即听、说、读、写、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 1 词 汇 .
英汉两 种语言在长 期使用 中积 累了丰富 的文 化内涵, 以在 交际中要注 意 所 英 语语言 的文化 意义, 防止 单纯从 词汇本 身做 出主观 理解 。如 英语 与汉语 中 的 “ 民 所 体 现 的 涵 义 并 不 完 全 相 同 。《 国传 统 词 典 》这 样 定 义 农 美 Pe “ 下人 、庄稼 人 、乡 巴佬 “ 养 不好 的人 、粗 鲁 的人 ” sa a nt: 乡 教 。
呼 。如 : 爷 、大 娘 、大 叔 、大婶 、大 哥 、大 姐 等 。西 方 人 之 间 ,如 无 大 血缘 关 系, 对男 子统 称 “ r ’ 未婚 女 士统称 “ i 对 已婚 女士 统称 M . 对 M s s “ r . 。 英 语的 亲属 以家庭 为 中心, 代人 为一 个称谓类 别 , Ms” 一 只区别 男性 、 女性 , 显得 男女平 等 。如 :g a d a h r g a d o h r 再 如, 母同辈 “ r n f t e ,r n m t e ” 父 中的称 谓 : 文 “ ne 英 u l e”和 “ u t 分 别指 中文 的 “ 伯 、叔叔 、舅 a n 伯 舅等 和姑 妈 、姨妈等 ” 还有 , 。 表示 晚辈 的 “ e h w和 n e e np e i c ”是不分 侄甥 的 , 表示 同 辈 的 “ o c n”不分堂 表 、 性别 。 o si 2 4社 交 . 中国人 在吃 饭前 后打 招呼 的常 用语 “ ( 了吗 ? ’ 吃 饭) 在英 美有 时意 味 着邀 请 对方 去 吃饭 。再如 , 语 中的 “ 哪去 啊 ? ”这样 打招 呼 的话 直译 汉 上 成英 语就是 “ h r a e o g ig 大 部分讲 英语 的人 听 了会 不高兴 , W e e r y u o n ? 他们 反应很 可能 是 :I ’s n n f yu u i e s ( “ t o e o o r b s n s ! 你管得着 吗 ?)” 西方 人 很反 感 被 问及 年龄 、 收入 、家庭 等 隐私 , 以他们 见 面打 招 呼总是 所 说 : “ i/H 1 o!’“ o d m r i g/a t r o n/e e i g “ o H e1 G o o n n feno vnn ! Hw a e o ?”以及 “ t s o e a , s ’ t 常 以天 气 、健 r y u I ’ a l v l d y i n t j ?’ 通 Y 康 状 况 、 交通 、体 育 以及 兴 趣 爱 好 为 话 题 。 中国人 招待 客人 时, 一般 都不断地 劝客人 享用满 桌 的美 味佳肴, 自己还 谦 虚, 没 什么 菜, “ 吃顿便饭 。 ”西方 人会 对此 大 惑不解 : 明明这么 多菜 , 说没 却 什么菜 , 而他 们请 客吃 饭, 菜肴 简单, 间劝 客仅 仅说 :H i o r e f t 席 “ e p y u s l o s m e e a l s p e s . o e v g t b e , la e ”吃喝 由客 人 自便 。 当被 问及 是否要 吃点或 喝 点什 么时 (o l o i esm tig t a /d ik , Wu d yu lk o ehn oe t r n ?) 中国人通 常习惯 于 客气 一 番 ,回 答 : 不 用 了” 别 麻烦 了 ”等 。 按照 英 语 国家 的 习 惯, “ 、“ 就不必 推辞, 说声 “ e , p s . Ys l a e ”若 不想要 , 需 “ o t a k 。 e 只 N , h n s ”就 行 了 。这 也 充分 体现 了中 国人 含 蓄和 英 语 国家 人 直率 的不 同 风格 。 可见在 语言 教学的过程 中, 要注重 语言和 文化的关 系, 不可忽视 语言 交际 中的文 化倾 向, 要适 时导 入相关 的文化 背景知 识, 以充实学 生的知 识结构提 高 学生 跨文 化 交 际的 敏感 性 和适 应 性 3英汉文 化 差异与英 语 语富教 学 由于改 革开放 的深入发 展和全球 化的进程, 社会上对大 学毕业 生的 英语运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外语,以便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社会环境。
然而,在外语教育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语言使用和交往方式上会有不同的偏好和约定。
因此,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必须得到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交际、教学理念等角度来深入探讨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
一、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核心,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蕴涵着社会文化信息。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反映出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使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 礼仪礼仪是人们在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定。
礼仪包括礼节、习惯、风俗等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中有不同的礼仪习惯。
例如,在日本,人们在见面时会先弯腰表示敬意,然后才会握手,而在外国,握手是见面时必须进行的礼仪动作。
在语言交际中,礼仪也包括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出现的客套话、敬称等。
例如,在中国,与上级交谈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您”作为对方的敬称,而在美国,更倾向于使用“Mr./Ms.+姓氏”作为敬称。
因此,在外语教育中,教授者需要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交际方式。
2. 语调语调是语言中重要的语音元素之一,它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信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说话时,语调和语音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说话时通常使用高声低调的语调以表现自己的情感,在西方国家,人们多采用平和的语调。
在外语教育中,教授者必须要注重学习者的语调训练。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调,才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交流。
此外,在外语教育中,也需要教授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语音进行介绍,以便学习者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方式进行的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作者:吴凡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06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在词语意义、问候语、恭维语、致谢词、禁忌语和身势语等方面,不同语言的差别通过文化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一门外语的教学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文化的教学。
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将目标语与母语文化差异融入到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通过运用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的方法,提高外语学习的质量,增强其跨文化领域的交流能力。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语教学词语意义手势语跨文化交际一、文化差异和外语教学的关系霍夫斯坦特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具备共同的心理程序。
按照这个定义来理解:文化是一种个体特征,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人就具有相同的文化。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因为社会经验、教育内容的不同,就会存在所谓的文化差异。
外语教学从中国的历史角度出发开始于明代,当时开设了四夷馆学习印度和缅甸等国家的语言,后来清政府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1862年改建成京师同文馆,设立了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和日文馆,1903年在中学开设了外语课,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学逐渐以英语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先以俄语为主,后转成英语为主。
文化差异和外语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从外语教师的角度出发,了解本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外语教学的学习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教授外语的过程,同时是教授所学外语国家文化的过程。
因此,学习一门外语与了解不同语言国家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了解外国文化差异,有助于无语言障碍交际的有效进行,反之,缺乏对外语文化差异的了解,必然会引起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本文以英语为例,了解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影响程度,让外语教师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于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例如,美国的白宫“White House”,这种表达在英语初学者看来就是简单的白色房子的意思,但是了解美国文化背景的人就知道,这个白色的房子在美国人的语言中有着特殊的意思,指的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
中国在英语里面表达式“China”,了解这个词语历史来源的人才会知道是丝绸之路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瓷器,最初“china”在首字母没有大写的情况下,其中文意思是“瓷器”。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主要可以从词汇、习惯用语和身势语三个方面来体现(以英文为例):第一,各国不同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种种理解,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外语教学的基本单位就是词语的学习,外语教学一般都是从词语的学习起步。
换种理解就是:文字作为一个民族传播文明发展的重要工具,学习一门外语的词语也就相当于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点滴。
从学习词汇的涵义角度出发,有以下三种文化差异情况:1.词语的基本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同样的一种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不同国家的词汇所包括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比方说有色金属在英文里面的表达是“black metal”,当中的“black”在中文的意思是黑色,而不是有色的意思。
2.词语的基本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互冲击,自然也有很多融会贯通的地方。
比方说“rose”不管是中国还是说英语的国家都有象征爱情的意思。
3.一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非常丰富的联想意义,但是换到另外一种语言当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
比方说竹子在中文中是一种植物,它的引申意义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要表达正直的人,就不能用“bamboo”这个词来打比方,这个词在英文里面仅仅就是表示一种植物。
第二,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在教授学生基本的交流用语的时候,中国人出于礼貌,在给予别人帮助之后,对于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后或者别人给予自己赞美之后,都会说:“不用谢!”“太客气了!”等等,在说英文的国家,别人给予你赞美的时候,你只需要说:“Thanks!”这样的习惯放在中国就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很不谦虚,这就是中英文化差异造成的。
第三,从称谓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在中文中称呼比自己父亲稍大的人叫伯伯,称呼比自己父亲稍小的人叫叔叔,在英语中不管年龄比自己的父亲大还是小,都称为“uncle”,同样情况还有阿姨婶婶都可以叫“aunt”,爷爷外公都可以称呼为“grandpa”。
第四,从个人隐私的角度出发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以我们中国人为例,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会习惯性地问他人的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和收入等问题,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对此类问题是非常反感的,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个人隐私。
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本中出现的“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在教学中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什么时候使用最合适,并不注重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提问事实上对于说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是非常反感的,一般他们都是介绍自己用的是:“I am...”就算是在必须要知道对方名字的场合,母语是英语的国家的人也只会说:“May I know your name?”第五,不同国家的人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身势语也不同,自然各国对于语言的理解就会存在误差。
身势语指的是用身体的部分行动来与外界沟通情感的一种体态语言。
同一种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比方说点头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但是在印度和土耳其表示肯定的身势语是摇头。
反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
比方说在中国酒足饭饱之后,人们习惯性地会拍拍肚子表示吃饱喝足了,在美国人们就会把手指伸开,放在自己的喉头下方,表示东西都吃到这个位置了,很饱了。
在中国表示“丢人”会用一个手指在脸颊上下划几下,而在美国人们会把大拇指倒立地伸出来。
能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的身势语的涵义,对于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正常交流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光要能够看懂外国的文字,说得外国话,同样要能够正确使用身势语,更好地近距离交流,避免两种语言的人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不必要的尴尬或者误解,这都是外语教学需要做到的教学硬要求。
三、外语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文化差异,要想办法把这些文化差异融入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开展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两个方面来开展。
课堂教学方面,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外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地讲解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词汇能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其国家的文化。
在教学生记词汇的时候,要能够通过其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像听感兴趣的故事一样,对每一个词汇都能够主动地理解透彻,这样话对词汇的记忆理解就更加容易,并且能够记得非常深刻。
要具体分析这些词汇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让学生懂得这些词汇的内涵和情感意义,特别是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的不同的联想意义。
比如在母语中是褒义词,在目标语中是贬义词,反之也要注意。
比如“dragon”在中文中是龙的意思,代表家人如“望子成龙”之类的美好祝愿,而在说英文的国家表示邪恶凶残的象征。
课堂教学方面还要认识到英语里面的很多习惯用语、谚语、格言和禁忌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语言为什么要这样表达,避免学生生搬硬套,不可以望文生义,教师必须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交流障碍。
比如红茶在英语里面的表达不是“red tea”而是“black tea”。
课堂教学方面,更需要进行渗透式教学教授文化差异不同的身势语。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加强外语教学的应用意义。
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身势语所表示的含义。
平常人没有学过身势语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别,经常就会把他看到的行为举止错误地进行理解,这就更加需要外语教学中重视身势语的讲解,给强化外语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证。
课外练习方面,外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加有关中外文化差异的讲座,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外国文化和本国不同的地方,也可以举办一些让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的夏令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问候、结交朋友和一些特色环境的模拟练习,让学生直接感受中外文化的不同,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外语知识表达自己。
外语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多读外文报纸和读物,在外文书本读物中对比学习中外文化的差异,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大屏幕,多看外文电影和视频资料了解最新的外国风土人情和文化差异的信息。
如果校园生活条件允许,学生可以自己组织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类型的社团活动当中练习自己的听说能力,验证自己的语言知识。
竞赛也是学生学习成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多组织学生参加外语演讲比赛是很好的练习外语的好办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欲望。
还要多多鼓励学生与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让学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让文化差异这一长期被认为是语言学习者的一个劣势转化成学习语言的最强优势,使文化差异成为学习语言的有力助手,帮助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学习外语。
参考文献:[1]龙千红.语言学习中汉语负迁移面面观[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2]张楠楠.简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付迁移的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6).[3]丁凌,甘世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身势语功能及文化差异[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6).[4]李世敏.外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差异[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5).[5]刘玫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