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双语词典学框架下的翻译范式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范文

《2024年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范文

《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行业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中,自译群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内外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对于国内自译群体译者的行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自译群体译者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二、自译群体译者的定义与特点自译群体译者指的是那些以自我翻译为主要工作方式,通过将本国语言翻译成其他语言或反之,实现文化传播和知识共享的译者。

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我驱动,具有较强的翻译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二是具有广泛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翻译作品多为非专业、非商业性质,以个人兴趣和爱好为主。

三、自译群体译者的行为研究1. 翻译动机与目的自译群体译者的翻译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化交流、知识传播、个人兴趣、自我提升等。

他们的翻译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追求文化交流的广度,有的追求知识传播的深度,有的则以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为主要目的。

这些动机和目的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翻译行为和翻译作品的质量。

2. 翻译过程与策略自译群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即先理解原文,再进行翻译。

他们在翻译时,会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例如,对于文学类文本,他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语感和韵味;对于科技类文本,他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 翻译质量与评价自译群体译者的翻译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翻译经验、翻译工具等。

评价自译群体译者的翻译质量,需要综合考虑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文化传达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考虑读者的反馈和评价,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四、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自译群体译者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翻译动机、目的、过程和策略,以及他们的翻译质量和评价标准。

这不仅可以为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还可以为译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义框架分析本文从框架语义学视角,结合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探讨英译过程中译者认知思维所凸显的语义框架及其框架成分。

研究表明:原语框架系统与译语框架系统呈现出三种情况:框架重合、框架相交与框架独立。

标签:框架语义学框架系统翻译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框架语义学。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之一,框架语义学为学者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孙启耀、刘阳,2010)宏观理论上,国内学者就框架语义学理论提出了相关论断,如框架语义学为格语法理论的第三阶段(陶明忠,2008)、框架语义学为语言的理解提供了有机而全面的概念内容(陈忠平,2012)、框架语义学具有独特的认知解释力(谈鑫,2012);而俞晶荷(2008)、邓静(2010)、刘国辉(2010)则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阐述了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与帮助。

此外,国内学者也将框架语义学理论引用到了具体的语言研究领域。

如潘艳艳(2003)介绍了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分析句法、解释语义现象和创建语料库等方面的运用模式;韩晓玲(2003)在阐释框架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框架观、情景框架观及社会文化框架观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条件;刘晓利(2009)提出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翻译可理解为译者根据原文的语言框架,并结合自己的有关经验和知识,构建与原文框架相一致的场景,找到合适的目的语框架来描述此场景的过程;汪立荣(2011)将框架语义学和二语词汇学习相结合,探索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将一语义框架调整为二语义框架。

综上所述,框架语义学理论已日渐成熟,但运用该理论探究英译具体运作机制的文献并不多见,而政府工作报告又具有遣词准确规范、炼句灵活善变、谋篇精巧别致等语言特点,所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实证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以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实践本为例,着重探讨框架语义学在工作报告英译中的运作机制。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释义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核心,有关词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释义而展开的。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作为词典家族的重要一员,其释义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

释义理论繁杂、解释力有限是过去词典释义研究的普遍现象。

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视角研究释义的成果不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定义及多义词语义衍生等方面,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研究之间契合点不多。

缺少以原型理论视角对词典释义进行一以贯之的解释和建构的研究成果。

本文即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力图以原型理论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体系进行重构,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统一解释,以原型理论贯穿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始终,从而为最终编纂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提供指导。

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本文在分析、评判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释义的定义。

释义不等同于对应词,释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综合体,词典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释义。

笔者还对原型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多数学者对其的狭义理解不同,笔者对其持广义理解。

狭义的理解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处理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关系,而广义的原型理论既涉及到范畴内的成员关系,也涉及到不同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内的典型性(基本层级)问题,还涉及到其外部认知框架,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论。

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述语义的潜力。

系统化的结构模式使释义与原型理论具有了契合的可能性。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实证研究和使用者现状调查的结果建构原型释义模式。

首先,在基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原型释义模式的理论框架。

笔者在Rosch、Taylor、Ungere&Schmid所建构的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原型理论结构框架外,加入了具有原型效应的事件域框架,使原型理论成为多维、立体的框架结构,笔者称其为广义的原型理论。

把广义的原型理论用于词典释义,即形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

汉英词典中“翻译”一词的自指义项设立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个案

汉英词典中“翻译”一词的自指义项设立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个案
摘 要:现有的几部主要汉英词典对“翻译”一词的自指义项的标注情况各不相同,并出现配例与所标 注词类相悖的情况。以王仁强提出的“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并以国家语委语料库为依托,对 “翻译”一词自指义项的设立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翻译”一词的自指用法已经不再局限于言语层 面上的活用,而是已经发生规约化,并进入社群语言系统。因此,其自指义项应当单独设立,从而使其释义 和词类标注更加全面,也有助于词典编纂中的词类标注。
2018年 11月 陇东学院学报 第 29卷 第 6期 JournalofLongdongUniversity
Nov.2018 Vol.29 No.6
汉英词典中“翻译”一词的自指义项设立研究
———一项基于语料库的个案
王辉辉,张 俊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31)
关键词:汉英词典;自指义项;语料库;双层词类范畴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30(2018)06001704 收稿日期:20170414 作者简介:王辉辉(1993—),男,浙江台州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词典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研究。
Beck(2002)指出,词类在大多数(若非全部)句法 理论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它是词典学和词汇语义学的 基础,且在形态分析中也是关键要素[1]。虽然汉语中 的词类研究有很久远的历史,但是由于汉语本身缺乏 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等特点,从而致使词类研究成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大难题。现有的汉语词典 与汉英词典之间就时常会出现词语的词类标注与配 例中的实际用法互相矛盾的现象,而且目前各路学者 对于词的本质以及词类划分的标准或依据仍然存在 较大的争 议,其 中 汉 语 界 和 外 语 界 的 争 议 又 最 为 明 显。例如,马建忠(1898)提出“词无定类”的观点[2], 吕叔湘(2002)主张“词义不变,词类不变”[3],高名凯 (1963)认为汉语实词无词类[4],朱德熙(1982)则主张 兼类要少的原则[5]。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王仁 强认为,词类与语言系统本身一样,处在不断变化之 中,是否需要标注相关词类,需看词类的用法是否已 经规约化,只要词类的使用实现了规约化,就可以标 注[6-8]。在词类辨别的问题上,要摆脱以往仅以理论 或内省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观点,进而立足于语言的实 际使用情况,即语料库之类的大数据,来确保词类标 注 的 准 确 性[9]。基 于 “双 层 词 类 范 畴 化 理 论 模 型”[10],依托国家语委语料库数据分析,对“翻译”一 词词类标注中是否要设立自指义项的问题进行了研 究。该模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11]和命题言语 行为功能[12],通过对社群语言系统层面词库中的词和 言语层面不同该模型指出词类范畴化在 两个层面发生,即词例(token)的词类范畴化和概括词 (type)的词类范畴化:前者指说话者表达指称、陈述、 修饰等命题言语行为功能,后者体现为一个语言社群

用户视角下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的译义原则

用户视角下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的译义原则

用户视角下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的译义原则作者:黄芳来源:《辞书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文章对传统双语学习词典以对等为编纂原则的译义缺陷进行考察,发现传统的对等原则存在译义单位单一、译义中心词缺乏与语境的联系,译义与微观结构中其他信息部分联系不紧密,未体现中观结构的整体译义能力等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对词典释义的查询需求。

针对传统译义缺陷,文章提出双语学习词典应基于用户视角,遵循关联原则和国别原则进行译义。

本研究有助于改进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的译义编纂,基于新型译义原则编纂的双语词典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的习得。

关键词双语学习词典对等不足译义原则一、引言“词典释义历来是辞典理论研究所关注的课题”(曾东京,丁青 2007:69),因为释义是词典编纂的灵魂,是词典微观结构的核心部分。

词典编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释词义。

(Béjoint 2001:6)词典编纂者要做好释义工作,必须把握一些必要的原则。

然而,迄今为止,词典释义研究大多是针对单语词典编纂而言的,而双语词典的释义研究却相对薄弱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魏向清 2005:5)严格来说,双语词典不涉及释义,不必用释义的形式去分析词目词的语义成分,而是用目标语去翻译原语词(词目词),即译义。

它与单语词典的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章宜华 2002:63)我国的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是为母语为汉语的用户学习外语而编纂的工具书,就其类型而言应属于积极型词典。

一般来说,积极型词典收录和详尽解释积极型词汇,通过全面描述二语核心词汇系统的语义结构和功能特征,帮助用户得体自如地使用语言,提高其语言的理解和产出能力,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

因此,积极型双语词典的译义原则应体现二语学习性特征,能预期到学习者的二语理解和产出的需要。

目前基于双语词典译义的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是:寻找目的语的概念等值词。

(章宜华 2007:294)本文通过对传统双语词典译义原则的缺陷进行评述,提出内向型双语学习词典的几条基本译义原则。

《2024年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多重角色研究》范文

《2024年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多重角色研究》范文

《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多重角色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交流的特殊环境中,法庭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对保障司法公正和准确传递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在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二、背景介绍在司法交流中,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法庭口译员成为沟通法官、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重要桥梁。

在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翻译技能,还需要在特定的司法环境中承担起多重角色。

三、法庭口译译员的多重角色1. 语言沟通者作为语言沟通者,法庭口译译员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双方沟通的无障碍。

他们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准确、流畅地将信息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这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听辨能力。

2. 法律知识传播者在法庭环境中,口译译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以便准确理解法律术语和法律程序。

他们需要成为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帮助当事人和法官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和案件细节。

3. 公正见证者法庭口译译员作为公正的见证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中立和客观。

他们需要遵守职业道德,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防止因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翻译结果。

4. 情绪管理辅助者在法庭环境中,当事人可能因情绪激动而影响沟通。

口译译员需要具备情绪管理的技能,帮助当事人平复情绪,使沟通更加顺畅。

他们需要成为情绪管理辅助者,为双方提供心理支持。

四、参与框架下的角色特点在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的角色具有以下特点:1. 动态性:在法庭环境中,口译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案件和当事人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2. 跨文化性:口译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

3. 高度责任感:由于口译工作的特殊性,译员需要承担极高的责任感,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结论本文研究了参与框架下法庭口译译员的多重角色。

在司法交流中,口译译员扮演着语言沟通者、法律知识传播者、公正见证者和情绪管理辅助者等多重角色。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与词典编纂_以_红楼梦_吃_熟语及其英译为例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与词典编纂_以_红楼梦_吃_熟语及其英译为例

1. 引言1980年,COBUILD 项目的正式启动标志着“语料库辞典学”的兴起,随之带动的“牛津系列”词典、“朗文系列”词典以及90年代出版的“柯林斯系列”辞典都是语料库词典学的直接产物(李德俊,2006;Rundell ,2009)。

在国外,语料库已成为现代辞书编纂重要的资源支持和技术手段,应用语料库、引入语料库分析方法是辞书编纂的发展趋势(王永耀,2010:111),但是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双语词典至今还没有产品问世,这无疑是汉英翻译及汉英词典编纂领域的遗憾。

无论是汉英文学翻译还是词典编纂,其转换准则“大体一致”,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姜秋霞,2001:56)。

但从认知结构上,双语词典的编纂过程始终以词为核心;而文学翻译始终以语篇为着眼点。

从语义层面上,双语词典编纂的任务是将源语词典的内容转换为目的语;文学翻译的使命“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同上),同时创造新词新义。

词典本身的历时局限性要求词典必须及时跟进并反映语言使用的现实,而文学文本是记录语言使用和语言变迁的活的宝藏,当之无愧地成为词典的重要参考和生命源泉。

就双语词典编纂而言,能否选取文本数量庞大、具有普遍语用代表性,且质量上乘的同源多译本双语对照语料,建立以词典编纂为目的的平行语料库,将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和挑战。

本文拟尝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所桥梁,将基于语料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与汉英词典编纂进行有机的结合。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同源多译本语料,尤其是具有“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及其近两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著名翻译家们对其钟情数十载呕心沥血之译作,为汉英辞典编纂提供了同语境下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空间,使广大翻译工作者和辞典参阅者可以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多更远。

钱厚生(2001:37)指出:“真正贴切的对应词大都存在于好的翻译材料之中, 值得大力搜寻。

”本文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的检索结果,以源语中103例引申义“吃”熟语以及其四个译本的翻译为例,尝试验证基于名家名译同源多译本平行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对汉英词典编纂及汉英翻译实践的借鉴和反哺作用。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图式理论是一种哲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它在翻译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形成了心智中的模式或者图式,这些图式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图式来理解原文并表达出相应的译文。

国内学者对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图式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后来又为许多学者所接受和发展。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能够将具体的经验和知识抽象成为一种心智上的结构,这种结构在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信息,同时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行为。

在翻译研究领域,图式理论被用来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并提出了“源语言图式”、“目标语言图式”和“跨语言图式”的概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图式来理解和表达原文,同时还会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形成相应的图式来进行译文的表达。

跨语言图式则是指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助于译者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进行翻译。

二、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在国内,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者们通过对图式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 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些翻译教学学者通过对图式理论的理解,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式理论来进行翻译。

他们认为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其翻译能力,并提高译文的质量。

未来,国内翻译层面图式理论研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需要对图式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更多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拓展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还需要进行更多具体的实证研究,以验证图式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为译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范 围 。 刘 放 桐 ,9 0: 1 ) ”( 1 9 8 3 近一 二 十年来 , 译 理 论研 究 无 论 是 广度 还 是 翻
随 着 国 内双 语 词 典 学 研 究 的 不 断 升 温 , 为 本 作
学 科重 要研 究 方 向之 一 的词 典 翻 译 研 究 也 逐 步 得
to in.
Ke r s bl g a e io a h y wo d : i n u l xc g p y;t n lt n;p rd g i l r r sai a o a a im
1 引 言 .
论 模 型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框 架 , 而 形 成 了 一 种 共 同 的 从 科 学 传 统 , 定 了 共 同 的 发 展 方 向 , 制 了 共 同 的 规 限
提 要 : 文梳理 归纳 了现有 国内双语词典 学框 架下的翻译 研 究范式 , 本 在此基 础上探 讨 了现有研 究 的成 就与不足 之处 , 并提供 了各个 范式下翻译研 究的可行 性方案。 同时指 出: ) 1 双语 词典 学框架 下的翻译 研 究不能仅 局限于 词
典 本体 翻译 的研 究; ) 2 双语 词典 学框架下 的翻译研 究要更加关注 描写性 翻译 研 究; ) 3 双语词 典 学框 架下 的翻译研
21年 6 01 月 第2 7卷 第 2 期
田一6 谱学玩学招 ( I- t 皙社 版 ) Jun l f i u nIt nt nl tde nvri ( oi cec d in o ra o c a ne a o a Su i U i sy Sca S i eE io ) Sh r i s e t l n t
观翻译 研究 , 主要 研究 范式 可 归纳 如下 : 其 2 1翻 译 研 究 的 文 艺 学 范 式 .
的 研 究 , 是 任 何 一 个 学 科 达 到 成 熟 的 标 志 ”( — 这 Ku
h 1 9 1 ) n, 9 6: 1 。
翻译研 究 的文 艺 学 范 式 把 翻译 看 作 类 似 于 I 临
L a xI L . i IT o A ix n
Ab t a t T i a e n l z d t e e it gta sain p r dg n e efa wo k o i n u l e i o r p y i h n n s r c : h sp p ra ay e h x si rn l t a a imsu d rt me r fb l g a x c ga h C i aa d n o h r i l n
d s u s d t e a h e e n sa d s ot o n so a h p r dg ic s e h c i v me t n h rc mi g f c a a i m.F a il c e t e e as e o e e sb e s h ma a w r l r c mme d d o n e .Me whl ,i n a i e t
w ssr s e a a sain su i su d rbl g a e i o a h h ud n t e l td t e t sain o i n a i t n a t s d t t r n lt t de n e i n u lx c g p y s o l o i e ot a lt fbl g l d ci ・ e h t o i l r b mi h r n o iu o a y i e f n h tmo e at n in s o l e p i o d s r t e ta sai n su is a d te i tr icp i ay su y o a sa r t l a d t a r t t h u d b a d t e c i i r n l t t d e n h n e ds il r t d f r n l — s e o pv o n t
摹 文 学 创 作 的 活 动 。 一 方 面 将 翻 译 视 为 对 源 文 的
鉴 于 此 , 文 拟 回 答 如 下 几 个 问题 : 内现 有 本 国 双 语词 典 学 框 架 下 的 翻 译 研 究 主 要 有 哪 些 范 式 ? 有 何不 足 之处 ?又 可作 何 拓 展 ?在 具 体 操作 层 面 , 本 文将 就 国 内 双语 词 典 学 框 架 下 的 翻 译 研 究 进 行
Jn , 0 1 u. 21 V 1 7 o2 o 2 N . .
国 内双 语 词 典 学 框 架 下 的翻 译 范 式 研 究
李 涛 夏 立 新
(. 1 安徽 财经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徽 蚌 埠 安 2 3 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广 东 外 语 外 贸 大学 词 典 学研 究 中心 , 东 广 州 3 0 0; 广 51 4 0) 02
到重视 。然而 , 目前 为 止 , 未 见 有 相 关 研 究 对 双 尚 语 词典 学 框 架 下 的 翻 译 研 究 范 式 进 行 专 门 讨 论 。 而 “ 了一 种 范式 , 了范 式 所 容 许 的那 种 更 深 奥 有 有
深度 上都 迅速 拓展 , 步成 为 一 门独立 的学 科 。纵 逐
究作为交叉学科 的研 究方 向, 还要更加关注跨 学科 交叉层面 的翻译研 究。 关键 词 : 双语 词典 学 ; 翻译 ; 范式 中图分 类号 : 3 5 9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1 4 7 2 1 )2— 0 3— 4 1 — 8 (0 1 0 0 7 0
On Tr nsa i n Pa a i m de ln ua x c g a hy i i a l to r d g un r Bii g lLe io r p n Ch 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