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 上海交通大学

合集下载

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方梦之)

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方梦之)

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方梦之【摘要】术语是描述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

译学的术语体系代表着译学体系。

本文讨论译学术语的产生、发展及其层次和体系。

作者认为,语言学对译学术语的贡献是最根本的,各交叉学科对译学新概念的产生举足轻重。

这两方面今后仍然是译学新概念和新术语的主要生长点。

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新视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此带来的新概念、新术语并不充分。

【关键词】译学;术语;语言学;交叉学科;文化转向本文主要从译学术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系统化来检阅翻译研究的历史进展并预示其走向。

译学的发展促进了译学术语的不断产生,反过来译学术语的科学化、条理化、系统化有助于译学的进一步展。

―、翻译专业辞典的出版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翻译专业辞典陆续在国内外出版,这是建立翻译专业和翻译学科的必备条件之一。

这些辞典包括翻译术语词典、翻译词汇集、翻译家辞典、译例词典以及综合性词典,文种以英语、汉语或英汉双语为主,也有俄汉双语的。

据初步统计,国内外至今已出版了16部。

其中有:1. 综合性辞典4部:陈善伟和David Foliar主编的如Encyclopaedia of Chinese-English •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1995)、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辞典》(1997)、孙迎春主编的《译学大辞典》(1999)和Mona Baker 主编的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2000 );2. 术语辞典3 部:Mark Shuttleworth 主编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1991)Jean Delisle编著、孙艺风和仲合伟编译的Translation Terminology《翻译研究关键词》(2004)以及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2004);.3. 词汇集 2 部:陈善伟主编的A Glossary of Chinese-English •English-Chinese Terms (1993 )和孙迎春主编的《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2001);4. 翻译家辞典3部:林辉主编的《中国翻译家辞典》(1988)、林煌天和贺崇寅主编的《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1991)以及马珂、孙承唐主编的《中国当代翻译工作者大辞典》(2001);5. 英汉对照的译例词典4部:曹焰和张奎武主编的《英汉翻译百科大辞典》(1992)、刘重德主编的《英汉翻译句例词典》(1999)、龚人放主编的《俄汉文学翻译辞典》(2000)以及史企曾主编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2006)。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司显柱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司显柱
司显柱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为什么可以 从系统功能 语言学切入 研究翻译
从系统功能 语言学为视 角可以研究 哪些方面的 翻译问题
从系统功能 语言学视角 来切入翻译 研究是一种 优化的研究 路径
交叉性学科
语言学 文学 人类文化学 符号学 心理学 传播学 社会学
观点和流派
——杨宪益先生所翻译的鲁迅作品《孔乙己》
虽然间或没有现钱, 暂时记在粉板上, 但不出一月,定然 还清,从粉板上拭 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Occasionally when he had no ready money, his name would be chalked up on our tallyboard; but in less than a month he invariably settled the bill, and the name Kong Yiji would be wiped off the board a孔乙己》
我暗想我和掌 柜的等级还很 远呢。
It seemed to me that I was still very far from having a shop of my own.
——杨宪益先生所翻译的鲁迅作品《孔乙己》
“I kep it from her after I heard on it,” said Mr. Peggtty, “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 to the roof...”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研究及应用作者:贾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目的在于使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

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交际学和语义学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二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文化;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应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77-03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活动,其最终目标就是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关系,即使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接受效果。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层次上的转换,更是信息内容的传递。

奈达(Eugene A.Nida)认为文化就是“一个社会全部的信仰和各种实践活动。

”[1]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将文化定义为“能够表现出一个社会生活特征的所有信仰方式、习俗、机构、物体和技术。

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等效理论的基础上,纽马克根据语言的表达、传信和召唤三个功能,提出了翻译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分。

对于不同的文本,应当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如“召唤型”文本用交际翻译法,“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用语义翻译法。

一、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简介语义翻译就是使译文停留在原语文化中,只有原语文化因素含义对基本信息、再现构成障碍时,才帮助读者(Semantic translation remain,within the original culture and assists the reader only in its connotations if they constitute the essential human message of the text)。

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和词序安排上都要贴近原文。

框架元素Cause的翻译和认定

框架元素Cause的翻译和认定
!
C aus e_2
0
30
介词引导的原因状语
成功的行为!
现代汉语致使结构的格式是 X+ 使+ Y+ Vp!。其中, X 是致事, Y 是致使的对象, 即陈昌来( 同上: 96) 的 使事!, V p 是对象或使事产生的某种新状态或动作。致使结构在句法上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 A 类 的 Np1+ Vp+ Np2 和 B 类的 Np1+ Vp1+ Np2+ Vp2。
2009 年第 6 期 总第 118 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
2009, 6 Serial 118
框架元素 Cause 的翻译和认定*
周领顺
(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 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 长久 以来, 对语义角色( 框架 元素) Cause 的使用 都存在很 大争议, 其汉译及 其在汉语中的对应也相应存在着诸多 问题。应 中文信息处理用汉语 框架网络( Chinese F rameN et/ CF N ) 框架 元素命名和语义标注的要求 , 本文 详细 考察 了 Cause 使 用与 争议 的事 实, 认为 Cause 既 是 致 事!, 也是 原 因! , 既是 工具! , 也是 外力! , 且与 Ag ent 存在着某些语义交叉。从 Cause 的核心度判断, 它事实上处于两个 不同的层次, 即 Cause_1 和 Cause_2。为避免语义上 的混淆, 建议将用作 核心元素 的 Cause 翻 译并认定 为 致 使因! , 将用作非核心元素表示 原因!的 Cause 统一 为 Ex planation。框架元素 Cause 的 细化将依框 架描写场 景的需要而定。 关键词: 语义角色/ 框架元素; Cause; 翻译; 认定; 框架网络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7242( 2009) 06 0001 06

从场景—框架理论看《废都》方言词汇翻译

从场景—框架理论看《废都》方言词汇翻译
2019年 4月 第 36卷 第 2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Apr2019 Vol36No2
从场景—框架理论看 《废都》 方言词汇翻译
黎 璐1,2 (1.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收稿日期:2018-09-27 作者简介:黎璐 (1986-),女,汉族,陕西商州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方言学、跨语言文化研究。
16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6卷
析并提出前景展望,[4]汪立荣介绍框架理论并对框 架系统、次框架、文化框架以及翻译策略运用进行 探讨。[5]二是应用研究,涵盖了翻译教学、二语习 得等,丁卫国提出基于框架理论的翻译教学模式及 其操作流程,[6]汪立荣分析了二语词汇学习中的两 阶段并阐述如何在词汇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建立二语 框架,[7]朱曼婷从认知框架理论角度分析了公示语 的英译,[8]甘慧慧从框架理论看古典诗歌英译中的 意象传递。[9]肖开容从框架理论视角来探索译者的 翻译认知过程规律并提出翻译认知操作模式,并以 古诗英译为例去验证其有效性。[10]总之,框架理论 的应用研究较多,其理论还需进一步发展,而将框 架理论与方言翻译相结合的研究比较欠缺。就翻译 而言,译者首先作为读者感知作者所描绘的场景, 然后依靠此场景,借助语码转换,让译文的读者能 最大程度地感知并构建起译者在阅读原文时所产生 的相同或相似的场景。本文试图借助 Fillmore的场 景———框架语义学理论分析 《废都》 中方言词汇 的翻译。对文学作品方言翻译的探讨,不仅可以深 化和推动文化负载成分的翻译研究,而且对目前中 华文化走出国门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本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本

121一、引言评价理论被认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范式下对语言人际意义的重大发展,主要关注的是作者或说话者如何表达他们对事物、人和情况的立场和观点,以及他们如何在文本或话语中构建和加强自己的声音(Martin & White, 2005)。

它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态度(分为情感、鉴赏和判定)、级差以及介入。

态度表达主体的情感反应、对事物的评价和判断;级差调节态度的强弱和主体介入的程度;介入系统则关注说话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及声源的问题。

运用语言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一种流行实践,然而,很少有学者采用评价理论进行研究。

目前为止,评价理论的应用虽然已扩展到各种类型的翻译研究,但在诗词翻译方面的研究却相当有限。

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李清照《声声慢》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是评价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适用性的又一例证,能进一步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

同时,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思想、情感以及音韵美的文学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运用评价理论来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态度,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词人的情感和观点,并探讨不同译者如何处理文本资源;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为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二、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韩礼德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确定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Halliday,2000),其中人际意义涉及社会关系的谈判。

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从小句的角度研究人际意义,包括语气和情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Martin等人开始从词汇的角度拓展人际意义的研究,并提出了评价理论。

自建立开始,该理论一直都是国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Martin和White在2005年合作的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出版后还对该理论进行了陆续的拓展研究。

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经典词汇语义学视角

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经典词汇语义学视角

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回答:经典词汇语义学视角魏琛1,2,倪盛俭3(1.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2.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241;3.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Paradis (2013:3347)提出词汇语义学理论必须回答的五个根本问题:1)语言意义的本质是什么?2)词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3)词义是如何习得与存储的?4)词义是如何理解与传达的?5)词义的变化机制及其理据是什么?文章通过梳理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主义语义学和生成主义语义学等三大经典词汇语义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论述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关系,试图对上述五个根本问题作出回答。

研究发现,历史语文语义学持原子主义观,主要关注词义变化的历时因素、语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注重对词义变化机制进行精细分类,仅对问题1)、4)和5)作出了回答;结构主义语义学持共时观和系统观,关注词语之间的关系,认为词义的本质在于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其理论主线是对关系的描述,本质是典型的关系语义,因而它仅对问题1)和2)作出了回答;而生成主义语义学持心智主义意义观,主张在共时语境中描写形式化语义,主要对问题1)、2)和4)作出了回答,对问题3)有所提及,但未深入其中,对问题5)仅涉及共时、语境的词义变化,不涉及历时的词义变化。

上述三大经典词汇语义学流派都依据自身的理论框架对Paradis 的五个根本问题作出了部分回答,且词汇语义学各个流派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逻辑关系,在理论立场、研究方法层面构成一种多重承继、发展和互补关系。

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同的流派应该彼此相互借鉴,共同构建语义研究融合模型。

文章对语言教学、词典编纂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词汇语义学的根本问题;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主义语义学;生成主义语义学;融合模型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74(2020)01-0047-14收稿日期:2019-12-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类型学视域下的汉日语致使结构对比研究”(18XYY032);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生成词库理论与二语词汇多义性习得研究”(JAS180526);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改科研专项)“基于使用的事件类动词多义性定量研究”(JZ190089);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础研究项目“致使结构的类型与共性研究”(FJ2017B120)作者简介:魏琛,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访问学者。

生态翻译学_译学研究的_跨科际整合_

生态翻译学_译学研究的_跨科际整合_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2009N o.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6(项目批号:08BYY007)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08-12-09[作者简介]胡庚申,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翻译学、国际跨文化语用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0胡庚申(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100084)[摘要]在/翻译适应选择论0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翻译学0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

本文拟针对现有研究的局限和缺失,进一步阐述翻译生态学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探寻翻译学研究综观与整合的途径。

文章指出,从翻译学、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跨科际研究/关联互动0,并最终融入它们所共同依托的生态系统,从而构成翻译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

文章还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0将具有整体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系统;跨科际整合;整体方法论[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9)02-0003-06/生态翻译学解读0(胡庚申,2008b)一文阐述了/生态翻译学0研究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目前研究的状况等。

其中也提到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空间,但限于篇幅,相关内容未能展开论述。

作为上文的续文,本文拟进一步阐述翻译生态学所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研究的趋向。

1 从相关研究的局限和缺失谈起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意味着对某些现实的/不满0。

生态翻译学的出现也不例外。

目前译学研究中的局限和缺失大致上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同的层面。

1.1 翻译学研究中生态维度的系统专论的缺失国内外学者运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描述翻译活动的持续性研究(N e wm ark ,1988;W arren,1989;W ilss ,1996;Katan ,1999;Cronin ,2003;辜正坤,2004;季羡林,2005;崔启亮,2006等),不仅表明翻译界对生态类比的翻译研究已有一定的共识,而且为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