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合集下载

血性:大众文化背景下张承志的抉择——以《西省暗杀考》为例

血性:大众文化背景下张承志的抉择——以《西省暗杀考》为例

作者: 唐中浩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18-21页
主题词: 张承志;血性;大众文化;《西省暗杀考》
摘要:张承志在大众文化背景中的处境是艰难的,所做出的抉择也是具有冒险性的,他对血性的选择的或然性,成为评论家批评的口实;但当血性在他思想中进一步升华,并找到与血性精神契合的信仰时,他所认同的清洁的精神在宗教中得到舒慰,并使这种信仰成为他对抗大众文化侵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这种抉择也体现了诸多必然性。

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张承志关于鲁迅和_史记_的读书札记_程光炜

张承志关于鲁迅和_史记_的读书札记_程光炜

丁晓原(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今天下午我们安排了“东吴讲堂”第三十五讲。

“东吴讲堂”是一个名人的讲堂,它是一棵小的禾苗,但是现在一点一点,一个月一个月地长大了。

长得有点看得见,摸得着了。

培育它的是很多名家。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著名的学者,著名的批评家。

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程老师的到来。

学文学的人,特别学现当代文学的人,对程老师的名字不应该是陌生的。

他在当代文学的批评、当代文学的研究方面,跟他的名字一样,他名字叫光炜,炜是光明的、光辉的意思。

程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文艺思潮研究所的所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的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的主编。

程老师老早就读博士了,在武汉大学师从陆耀东先生。

毕业后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

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八年,差不多十五年,是一段人生中非常美好的年华,程老师主要从事当代诗歌批评和诗歌史的研究,曾经是八十年代先锋诗歌的主要批评家。

一九九八年以后,到现在也是十五年,他的研究领域大大地拓展了,转向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化、重要的小说家以及文学史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重返八十年代”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文化的再讨论,清理文学史上已有的重要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有《艾青传》、《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今天程老师讲演的题目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既有宽度、关联度,更有深度。

我想我的闲话少说一些,下面我们再一次以掌声欢迎程老师给大家作学术报告,大家欢迎。

常熟距鲁迅老家绍兴不远,这里风俗文化与那里相似之处很多。

来常熟谈张承志读鲁迅的札记,别有风味。

我这个题目,主要想谈的是:当代小说家的读书,对他性格、写作和文章的风格有直接、间接的影响。

他们的读书,有时候是在开始创作前,有时候是在其文学世界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我这心里啊,那真是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浪花!这书里说的“清洁的精神”,可能刚开始我觉得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呗,但越读越觉得,这简直就是在深挖我们灵魂的深处啊!我就在想,如今这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是不是早就把这种清洁的精神给抛到九霄云外了?也许我们每天都在为了一点点小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却忘记了内心最初的那份纯粹和干净。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经历,那次为了能在考试中多得几分,我居然想着作弊,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哪里还有一点“清洁的精神”?简直就是被欲望蒙住了双眼!不过呢,又转念一想,难道所有人都这样吗?我觉得也不一定。

可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是有那么一群人,坚守着这种清洁的精神,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就像那些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们,他们不图啥回报,就为了能让孩子们有个更好的未来,这难道不是一种清洁的精神吗?我不禁反问自己,我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吗?说实话,我心里没底。

但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可能得试着去改变,去寻找那份被我丢失的清洁的精神。

这一路寻找,可能会很难,也许会充满挫折,但我觉得,只要我愿意迈出第一步,总是有希望的,你们说对吧?篇二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书真的把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给狠狠地揪了出来!书里讲的那种清洁的精神,我一开始还不太懂,觉得这东西是不是太高大上了,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错得离谱!这清洁的精神,不就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吗?比如说,在学校里,有些同学为了能当班干部,各种讨好老师和同学,这算清洁的精神吗?肯定不算啊!我就想,我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不地道的事儿呢?可能有吧,有时候为了让老师喜欢我,我也会故意表现得特别乖巧,现在想想,这多虚伪啊!再比如说,在社会上,那些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人,他们心里还有清洁的精神吗?我觉得肯定没有!他们可能觉得钱最重要,啥道德啊,良心啊,都可以抛一边。

“你不能再回家”

“你不能再回家”

“你不能再回家”张承志在他的《清洁的精神》一书中曾经说到,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叫做“你不能再回家”。

他是针对那些远离了祖国,在异国打拼的人而言。

但即使在自己的土地上,对离开了故乡的人来说,你还能回得去吗?你回去的地方,是现实中的故乡还只是心理的想像?孙少山用他的还乡系列小说,早已无情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研究者们通常把孙少山的创作分为两个系列,黑色系列和还乡系列。

前者探讨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后者则努力在寻找人的生存位置。

写离乡之人的精神在两处间的漂泊,那种陌生和疏离的感觉,无可依附的孤独,无处认同的文化失落。

如果说生存是个严峻的话题,那么还乡应该是个温馨的话语。

有人仔细分析了还乡的内涵。

“还乡就是对于童年和故土的怀想。

它是以回忆的方式,以个体的亲历性体验去亲近文化,感知文化,并在这种亲近和感知中获得一种快乐幸福与精神上的寄托,甚至唤醒了生命力激情。

所以这种还乡本质上是诗性的,它具有别的文化经验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人生内蕴和审美价值。

”所以故乡,以及因此而衍生的思乡/还乡等,一直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讴歌不衰的话题,成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统美学追求,千古流传,圣洁得不可侵犯。

《诗经・东山》写归乡的诗: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不断传承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礼赞,让“故乡”具有了神性的意义,形成了一个集体无意识:还乡是每个飘泊在外的人共同的愿望和渴望。

故乡是你剪不断的脐带,永远和你的血脉相连;故乡是人的精神家园,永远是人的灵魂渴望归宿的墓园。

很多人在外面闯荡的勇气都因为有个故乡做自己精神的根据地。

一个人在异地生活了许多年,经历了一生,非常奇怪的,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有一天,还归故乡。

还乡是游子终其一生梦寐以求的努力,并因这种努力的艰辛与执著备受歌颂,成就令人惊叹的人生境界。

但在孙少山的还乡系列里,他彻底粉碎了人们这种习惯了的故乡意识,从离乡――思乡――还乡――直到再一次黯然离去,与故乡彻底诀别,一个人完成了他一生的故乡旅程,一个作家也颠覆了一个古往今来的人间神话。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张承志写的这玩意儿,不像是那种干巴巴的说教文章。

他笔下的“清洁的精神”,刚开始我还迷糊呢,清洁不就是把东西弄干净嘛,精神咋还清洁呢?后来才慢慢咂摸出味儿来。

他从古代那些侠客说起,像许由这种人,拒绝尧的禅让,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

这在咱现代人眼里可能觉得有点怪,放着大好的权力不要,跑去做这种事儿。

但张承志就从这儿挖掘出一种“清洁”,那是一种对自己内心坚守的纯粹追求,不被世俗的权力、利益所沾染。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里可太稀缺了,就像珍稀动物一样。

咱们现在周围,好多人都在追逐功名利禄,忙得晕头转向,早就把内心的那点纯粹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还有那些古代侠客的侠义精神,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心中的道义,拔刀相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这可不像现在有些人,看到个老人摔倒了,还得犹豫半天扶不扶,生怕被讹诈。

这些侠客的清洁精神就是不图回报,纯粹是为了公平、正义,是一种骨子里的高尚。

我就想啊,咱们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这种清洁的精神怎么就变得这么微弱了呢?是因为诱惑太多了?还是咱们都变得太世故了?比如说在工作里,很多人为了升职加薪,就不择手段,什么背后捅同事刀子啊,拍领导马屁啊,这些事儿干得那叫一个溜。

跟古代那些有清洁精神的人比起来,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这文章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得反思反思。

我平时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呢?比如说真诚待人,比如说坚守自己的小原则。

有时候为了合群,就跟着别人一起做一些其实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儿,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对“清洁精神”的背离呢?不过呢,张承志这文章也不是让咱看完就灰心丧气的。

他像是在黑暗里点了一盏小灯,告诉咱们,这种清洁的精神虽然在现代社会被挤到角落里了,但它还是存在的,而且值得咱们去寻找、去坚守。

就像在一堆假名牌里,咱们要努力去找到那一件真正的好东西一样。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最近读了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被人在脑袋上狠狠敲了一棒子,一下子把我给敲醒了!张承志笔下那种对清洁精神的追求,真的让我深受触动。

也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太容易迷失自己,变得世俗、功利。

可张承志告诉我们,还有一种更高尚、更纯粹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坚守。

我觉得吧,这种清洁的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内心那些黑暗的角落。

它让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时,丢掉了最珍贵的品质?比如说真诚、善良、正直。

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择手段,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还沾了一身的污泥。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为了一次考试能取得好成绩,动了作弊的心思。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多傻呀,就算靠作弊拿到了高分,又能怎么样呢?我丢掉的可是自己的良心和尊严!这不就是背离了清洁的精神吗?不过,追求清洁的精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一路上可能会有很多诱惑,很多阻碍。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些,能赚到钱才是真本事。

可我想说,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肮脏和丑恶,就算拥有再多的钱,又能快乐吗?总之,读了这篇文章,我真的是思绪万千。

我觉得自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努力去追寻那种清洁的精神,哪怕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也不怕!你们呢,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篇二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读后感哎呀,读完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你说这清洁的精神,到底是个啥?我一开始也有点懵,读着读着,好像有点明白了。

也许它就是在这乱糟糟的世界里,能让我们的心保持干净的那股劲儿。

我就想啊,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诱惑,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

就像那只扑火的飞蛾,明知道危险,还是控制不住自己。

比如说,看到别人有名有利,心里就痒痒的,也想去争去抢,哪还管什么道德底线啊!可张承志说的清洁的精神,好像在大声告诉我们:“别瞎折腾啦,守住自己的本心!”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为了能在朋友圈显摆一下,买了一堆贵得要死的东西,结果呢,钱花了不少,心里却空落落的。

汉家寨说课稿

汉家寨说课稿

《汉家寨》说课稿萧县中学段静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萧县中学的段静。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张承志的散文《汉家寨》,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一、说教材:《汉家寨》选自张承志的作品集《清洁的精神》。

它也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文章。

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

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候。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张承志的散文还是比较陌生,作品中“表达心灵”的理解,对生活安逸、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是:在诵读中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根据大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目标: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能力目标:继续学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诵读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

情感目标: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四、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应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我是一位来自宁夏的女孩,最初了解张承志的散文是因为我要写关于伊斯兰教这方面的毕业论文。

罗永老师就给我介绍了张承志这个作家,他写了很多关于伊斯兰教文化的作品,尤为散文居多。

因此,我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这些作品给了我很多感触,让我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到伊斯兰教文化。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客观表现, 又是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

只要世界上存在民族, 文化就必然要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 产生出的一种既有别于正宗伊斯兰文化, 又有别于纯粹的中国文化的新的多元性亚文化体系。

张承志的散文作品大多篇幅不长, 但凝练的笔墨中流荡着旷达之风, 跳跃的视点又展示着同一重深沉的思想意蕴, 它们不仅展示了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 也昭示着作家创作精神的底色和心灵世界的脉动。

可以说, 隐现在散文作品字里行间的精神脉络, 大致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坚定的平民意识、独特的民族情怀和神圣的理想主义。

如果说作家是民族精神的塑造者, 那么我们就应当说, 作家对普通人群和底层社会的看法与联系, 作家的声音是否从不同侧面代表着平民社会的心声, 这也应当是衡量一个作家内在含金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可以说,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在本源上就起始于自己来自底层社会生活经历的体验与感受, 而且它始终构成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根本支撑。

在这里, 我可以为大家推荐他的一篇很美的散文《夏台之恋》。

这是一篇充分体现作家特有的底层情感的作品, 它被作家醒目地置于《清洁的精神》这篇散文居于散文集之首, 也显示了作家对它的一份厚爱。

阅读这篇作品, 你可以了解到张承志与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群的最初交往。

你会凭悟性多少感受到作家对新疆神秘感受的心理起源, 鲜活的记忆和浮沉着的体验被一种回想的笔触串连着。

在张承志最初创作的散文中有一篇《一苗微火,它一旦燃起就不会熄灭》。

在这篇写于早期未引起人们关注的散文中, 作家埋下了一条长长的情感伏线, 它像一支地脉忽明忽暗却始终未断。

这一对本民族的深沉情怀成为影响作家后期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他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走向。

这在散文中有着鲜明的凸显,其中主要的作品有《回民的黄土高原》、《离别西海固》、《潮颂》等, 这些作品把张承志散文创作中的民族情怀推向了一种极致。

他深情地描写了回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看到黄土高原穷乡僻壤的农民面对黄土壁崖在清晨和深夜诵颂经典, 在回族兄弟的泥屋土坑上领略了他们的神秘体验和超越物质和现实的心灵之美, 从民间的口头流传和驳杂的手抄文本解读了一代代回族儿女前赴后继为信仰而成全自我的牺牲和付出,也真实地表现了
他们反抗封建统治者残暴、为维护精神生活的神圣所付出的流血牺牲。

他被这种宗教心理深深震憾和折服: 没有人具备与他们对话的水平, 因为他们沉醉的是一切哲学最深奥最古老的概念。

草原的经历最初孕育了张承志的文学生命, 而他的民族血缘, 又使他具备了理解与把握宗教、民族与文化的心理素质, 这一切综合着时代经历形成的合力, 就像阳光、雨水和泥土一样孕育并造就了张承志。

谈论张承志的散文, 不能不谈他的理想主义, 这当然也是他的所有作品一贯拥有的一种思想标识。

尽管我看到很多人评论,并不断指出他作品中的某些激烈与过火, 但是在理想主义这一点上, 张承志无疑是找到了和我们最终在精神上得以结盟的一个共同点。

尽管他总是在自己超俗的跨越中会丢失不少读者, 但这一精神内核又使他能够再度找回他们, 张承志以此而找到了一条和这个时代结缘的精神纽带。

他的理想主义精神都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 又凝结为一种个性化的气质和风格, 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

在作家对生活和创作的不断追求中我们发现,张承志原本就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 其理想的光辉中总会充满着一种浪漫的诗情: 草原上牧人的背影、奔放的黄河、优美的古歌、雄奇的大坂、天山的日出景象和奔腾的马群景观等等, 这一切都成为作家刻意描写的对象, 它们显得超凡脱俗, 都是人与生活和自然动情拥抱时生发的《美丽瞬间》。

这些作品体现的理想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一种优美和崇高相融, 奔放与舒缓相伴的审美风格和精神气质。

这也体现了张承志是一位非常热爱自己母族的作家, 他曾在散文中这样表达了对母族的深厚感情:“这毕竟是我的根, 毕竟是我心灵的一笔财富和欠债。

当我愈来愈多地了解了她的过去, 了解了她的牺牲与屈辱, 特别是了解了人们对她的无知、不尊重、愚蠢的猜测和议论之后, 我开始问自己,哪怕是为了科学吧, 难道你有权利对她不负责任么?”从这种对母族的关爱出发, 张承志在散文创作中表现出对有关母族的人、事、物的敏感和热情, 血统的力量和散文文体的便利使他的回族文化思考更具“自我”和“抒情”。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其前地者的姿态一直为当代作家所推崇。

在八十年代,张承志主要以一个小说家、散文家的形象出现。

但是,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还不仅仅是他的小说、散文的独有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小说、散文正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