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

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
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

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

刘清元

2011-11-09 22:19:16 来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摘要】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西方世界往往以其自由主义人权观的立场对我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批评。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人权观在立场、人权类型及人权来源等方面的差异,继而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自由主义人权观曾经借鉴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某些观念,而基于人权多样性的理论,社会主义人权观也完全可与自由主义人权观并存并健康发展。社会主义人权观应借鉴和吸收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成就,以此实现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人权观;自由主义人权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的人权事业正在稳步前进,但在国际社会中仍然是毁誉参半。我们虽然并不依赖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认同,但是人权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人权事业始终是一项关涉人类自身生存和幸福的重大事业。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西方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人权观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和共通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同之处。将这二者进行对照观察,有助于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一、从两种人权观的对比看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同样是政治学上的意识形态,就其范围而言,这二者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庞大。自由主义的分支众多,学派林立,其内部之间的分歧,有时甚至比自由主义与其他主义之间的分歧还要大。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也有着不同的分类,我国所施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撇开政治制度不谈,单就意识形态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视个人、自由和效率,其核心价值是自由契约和财产神圣;后者则重视集体、平等和公平,其核心价值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与之相对应的两种人权观在理论基础上有着重要的不同。

人权的主体自然是人。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然而,正是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上,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人权观有着一个重大的区别。在自由主义人权观看来,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因之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乃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目标。在一个集体之中,个人是集体的目标,而非相反。总而言之,个人是中心,是手段,是宗旨,一切其他的集体都只是为了服务于个人而存在的。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与此相应的则是个人主义的人权观。在这种人权观指导之下,当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和社会利益有所冲突时,个人权利应当高于国家和社会利益。在极端自由主义者看来,国家甚至不应该存在,因为国家本身即构成对个人自由的侵害,这是无政府主义的观点;较为保守的自由主义则倡导一种“最弱意义上的国家”{1},只负责保护人权,而不能侵害人权,且不能实施福利,因为福利制度乃是剥夺一部分人的财产权去为另一部分人提供服务。因此其职能是极为有限的。另一些自由主义者虽然支持福利制度,但是认为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相冲突时,个人权利高于社会利益,因此个人享有依据自己的良心反抗国家、反抗法律的“违法权利”。{2}其在国际法上的极端形式是“人权高于主权”。无论其内部分歧如何,从总体上看,尽管自由主义人权观也承认对个人权利应加以必要限制,但是,不能为了社会利益而

牺牲个人权利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相反,社会主义人权观则认为,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尽管社会主义人权观并不反对个人是社会的目的,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273,但是,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脱离社会,人就不成其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人权观因此认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这些至高无上的利益,个人理应在其自身利益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做出让步,以限制自己的权利,实现公共利益。这种人权观,乃是集体主义的人权观。其重点即在于当个人权利与国家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个人权利服从于后者,人权不应高于国家利益,当个人权利的行使危及公共秩序时,国家得限制之。因此,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之下,违法的权利是不可能出现的,人权也决不可能高于主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方向上南辕北辙,二者对国家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导致了自由主义人权观与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第二个不同,即在人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问题上有重大分歧。个人主义认为人人都是有理性的,并具有利己性,人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理性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个人主义相信个人的理性选择,但在同时,则对国家权力抱有深深的怵惕之心。因为既然人人都是利己的,那么,掌握国家权力的人自然也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而私利的获得无疑将侵害普通人的人权。出于摆脱自然状态的需要,人们相约组成政府以保障人权,避免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国家是一种必要的恶。然而,权力既然有可能异化,那么,权力就是不能够完全信任的。因此,自由主义人权观极为强调传统的远离国家的自由(freedom from state),对国家权力和集体理性持怀疑态度。尽管自由主义人权观同意国家是为了保障人权而存在的,但是仍然不信任国家的积极行为能够保障人权,因此严格限制国家权力。由此也产生了著名的分权制衡理论。其另一个副产品即是,自由主义人权观同时也不大信任依靠国家方能实现的社会、经济权利,认为其并不属于人权的范畴。

围绕与此相关的福利制度,自由主义内部也产生过不小的争论,诸如哈耶克之类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反对实行福利制度,认为其侵害了自由权。但从总体而言,自由主义人权观对社会权持反对态度。同时,由于国家是作为保障人权的手段出现的,因此,其本身并不存在权利;而所谓的集体,其所代表的也只是作为个人的权利的集合,自身并不享有所谓人权。因此,自由主义人权观总体上也反对集体人权的概念。与之相反,社会主义人权观转而强调集体对于实现人权的重要性。社会主义人权观认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至上,必将导致较大程度上的社会不平等。为了使得社会实现平等,或至少使得社会两极分化不至于过于严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加以特别保护是势在必行的。而这种特别保护是个人无法实现的,因此只能求助于国家权力。有鉴于此,社会主义人权观珍视许多需要依靠国家权力方能实现的社会经济权利,并加以严格保障,以期实现较大程度上的社会公平。在对国家权力的态度上,社会主义人权观并不视国家为侵害人权的主要主体,相反,其认为国家权力对实现人权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益处,因此应视国家权力为朋友而非敌人。同时,国家和民族等集体也不单纯是个人的集合,其本身也享有人权,即包括自决权等在内的集体人权。

此外,二者在人权来源问题上也存在重大的歧见。自由主义人权观往往认为人权具有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并先于国家和法律而存在。自由主义人权观中的“天赋人权”说曾经在西方世界中广为流传,并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尽管后世思想家对天赋人权说颇多批评,认为其没有合理的基础,但是,人权具有自然性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正因为具有自然性,人权也就拥有了广泛的普遍性,是人之为人必然享有的权利,因此人权在世界范围内是共通的。西方人权学者也往往以此为借口,宣称他国没有人权,其标准则是其本国的人权观。然而,当代社群主义思想家麦金泰尔认为人权这个说法本身即值得推敲,因为,第一,“权利说法不见于一切社会,亦非社会生活本身所必需”;第二,“如果有人权,在

近代以前也无人知晓其存在”;第三,“根本没有这些权利,因为所有为人权信念提供正当理由的企图均未成功。”{4}9这种说法虽偏颇地否定了人权本身,但对于反思西方主流的人权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米尔恩所言,人权本身是来源于法律、习惯和道德规范的,并非天赋的。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人权观有相似之处。社会主义人权观从不认为人权是天赋的,其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认为人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权利的性质、享受权利的主体及其范围等等是各不相同的。”{5}因此,社会主义人权观尽管也并不反对存在最低限度的人权,但认为人权应当与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相适应,具有多样性。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之中,其所享有的人权也各有不同,妄图将一种人权观加诸另一种人权观之上是徒劳的。此外,既然人权不是天赋的,那么,人所实际享有的人权就只能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而非抽象的人权。因此,社会主义人权观主张人权的实现应以现实为基础。

上述不同之处,是两种人权观的主要分歧所在。本文认为,这些分歧尽管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获得世界的认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事实上,两种人权观同样存在相容之处。

二、两种人权观的相互呼应

如上所述,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二者之间也出现了相互靠拢的倾向。

(一)从魏玛宪法到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转变

自由主义人权观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中,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形成了一种通行的人权法则,此即以“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信条。然而,自由主义本身存在着一定的自我矛盾之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些其他矛盾。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有所谓的绝对自由,正如社群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自利、理性化和良善生活的观念的要求并不是由自主的行为者来确定的,而是道德传统的产物,而这种道德传统是个体生长于其中的,他们的理想、价值、习惯和原则是他们的道德教育反复灌输在他们之中的。”{6}17易言之,个人的自由是立基于社会传统之中的,而社会传统显然不可能是个人所独立创造的。因此,自由主义人权观对自由的倡导,并不必然如自由主义者所言,会带来良善生活(good living)。事实上,对自由的过分强调将导致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体现在经济自由主义方面,完全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必然会引发财富的过分集中,而资本家追求利益的本性将会使得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无序状态。此即一部分学者所分析的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所以会发生的原因。第二,自由主义对自由的极度强调,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及平等。自由与平等始终是两个存在矛盾的范畴,一味倡导自由无疑将使得原本掌握更多资源的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并将此优势保持下去,反之,那些不占有资源的人将长期处于劣势。如此一来,社会的不平等乃是不可避免的。在目睹了资本主义世界里资本家盘剥劳动者的种种现象之后,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对之声。

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后,社会主义者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日渐加深。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努力之下,19世纪爆发了多次无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方面即在于传统自由主义的政治训条不仅无法避免剥削,反而会产生更大程度上的剥削,从而形成严重的阶级对立。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潮流之下,资本主义世界

也开始逐渐反思传统自由主义人权观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在20世纪初,德国魏玛宪法率先完成了这种反思性重构,对自由主义人权观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解读,从而标志着现代宪法的产生。在人权方面,魏玛宪法在如下方面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第一,人权并非绝对的,在人权与公共利益有可能产生冲突的场合,可依公共利益之需要,对人权进行必要限制。对财产权的限制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第二,为回应无产阶级革命的种种呼声,魏玛宪法突破了宪法只规定消极权利的传统观点,开始规定一些经济、社会权利,例如劳动权、休息权。这些权利并非保障自由,而是以保障平等为出发点,如施米特所言,这些权利“本质上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7};第三,与第二点相适应,既然政府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保障自由,而是同时兼负有实现社会公平的义务,那么,国家权力便不再是完全消极的,而是可以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进行广泛干预。这显然与传统自由主义所奉行的“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相悖。以上三点变化对自由主义人权观而言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超越,这些变化中也折射出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某些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为政治思想和人权观念的变迁提供了另一个契机。在美国,罗斯福新政对传统的自由主义人权观赋予了新的解释。美国宪法无疑是自由主义时代的产物,然而,在罗斯福新政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颇具戏剧性的转变标志着其对新政理念的认同。在此过程中居功至伟的霍姆斯大法官并不赞成新政中的某些行为,但他认为“第14修正案并未制定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1],宪法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第14修正案并未固执地宣称某一项原则是不可变更的,因此,政府可依据正当理由,改变宪法中的原有理念。当一部分法官仍抱持“契约自由”的观点不放时,霍姆斯认为新政为保护劳工利益而实行的最低工资、工时限制、劳动保护等制度是合宪的。而这些制度明显与契约自由的传统意蕴不符。在1937年西海岸旅馆案之后,[2]最高法院逐步减少

了对立法和行政分支的干预,从而使得新政的理念得以推行。在此基础之上,一系列调控市场、限制传统自由的措施顺利出台。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新政时期最高法院对新政的反对乃是立基于在一个错误的对现状的认识的基础之上,即认为契约自由、财产权保护等原则是合乎自然的,因此宪法应“因现状而中立(status quo neutrality)”,不应对此加以改变。然而,契约自由和财产权并非自然的,而是人类法律制度的产物。{8}45-47因之,传统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这些观点是有待推敲的。新政以后,美国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发展超越了传统自由主义的窠臼,从对自由的单一强调转而开始同时强调平等。不论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特殊保护而施行的“反向歧视”,还是从宪法高度承认个人从国家获得福利的权利,都与传统自由主义人权观所一贯主张的机会平等有所不同。这种强调平等的自由主义,被一部分学者称为“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6}16,或者社会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3],它“倾向于左翼,事实上它不容易与社会主义区分开来”{6}16-17。对于自由主义的这种发展趋势,另一些自由主义者如哈耶克和诺齐克并不赞同。他们坚持传统的自由主义,对政府的理性持怀疑态度。但不管如何,福利国家的广泛出现,事实上表明了此种社会自由主义的兴盛。

社会自由主义旗下的人权观受到社会主义人权观的重大影响。无论是对劳工的特别保护,还是兴起福利制度,尽管从目的上来看乃是防止革命,以维持社会秩序和既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但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呼应。世界两大人权公约之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正是在社会主义人权观影响之下产生的。

(二)社会主义人权观对自由主义人权观的回应

任何理论都必须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甚至攻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主义人权观自出现伊始,即以资本主义人权观的批判者的角色出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权的批判甚多,其观点包括:“平等地剥夺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9};“人权本身就是特权”{10}229;“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所有权”{10}57;等等。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拒不承认人权这一概念,认为其是资产阶级的虚伪的矫饰。与之相反,资本主义世界的许多学者则立基于自由主义人权观,对社会主义加以拒斥,并曾将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相提并论,统称为极权主义。而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式社会主义以及我国文革时期的混乱历史,更成为西方国家攻汗社会主义无人权的口实。

但是,社会主义并不反对人权,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来都与人权不相矛盾,它只是并不全盘赞同自由主义的人权观而已。与自由主义人权观相似,社会主义人权观同样强调人的价值,同样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只不过在手段上,二者有所分歧。其分歧之处已如上文所述。在当代世界,自由主义人权观对社会主义人权观采取了一定的借鉴措施。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之间的差异远没有那么大。

就目的而言,二者是共通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强调人的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以此实现人的自我实现。而社会主义人权观从来都是以人的解放为目的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73“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就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理论出发的解放。”{3}467社会主义人权观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而作为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社会主义人权观并非不强调自由,从终极价值追求上来看,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人权概念意在克服近代人

权概念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并不排斥以自由、平等、民主、追求幸福等权利作为自己的实在法的原则和内容。”{11}

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手段上。社会主义人权观对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批判,并非是试图反对或否认人权的存在,而是反对自由主义人权观实现人权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个人自由固然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然而,仅仅强调自由,而忽视社会的平等,则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由主义人权观所倡导的机会平等本身并不存在错误,然而,由于人生而不平等,那些所谓的机会平等在本质上恰恰是维护了不同人既有机会的不平等:一个生活于富裕家庭的孩子和生活于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可能是平等的,保障机会平等,拒绝对这种现象进行矫正,无疑将会加大社会的不平等。社会主义人权观同样赞成机会平等,但同时认为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质上的机会平等。因此,社会主义人权观更注重平等,主张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保护。因为在起跑的时候,有些人在起跑线上,但有些人却在起跑线之后。自由主义人权观认为此刻即应开始比赛,而社会主义人权观则认为应当给落后者以先跑的机会。这种不同其实不仅存在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也存在于自由主义的左派与右派之间。不论观点上有怎样的不同之处,二者的目的是同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以其自身的自由主义人权观为标准,用以衡量他国的人权状况,拒绝承认他国人权保护的历史进步和现实状况,实为一种过于自负的自欺欺人。

英国学者米尔恩对此状况进行过中肯的批评。他指出,《世界人权宣言》关于人权的理想标准是“由体现了自由民主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的各种权利构成的,它暗中也就包括了这些价值观和制度。”{4}9然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事实上并未处在自由民主工业社会中,因此,《宣言》将那些西方价值加诸其他国家身上,无疑将成为乌托邦式的空想。他同时认为,西方世界所公认的人权概

念“忽视了作为个人之个性的社会基础。”{4}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乃是因为其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共同体中。假如他当初出生于不同的共同体,由于语言、观念、信仰、传统和价值观等在不同的共同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他必然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上和文化上是中性的,他总是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不同的文化文明传统是人的成长的不同途径。”{4}7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存在一种在所有地方都相同的人权观,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人权观,这是现实存在的客观状况,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诚如人具有多样性一样,人权亦具有多样性。自由主义人权观绝非人类的普遍标准,绝不能将其任意推广。

尽管人权是多样的,但其毕竟存在一个最低标准。自由主义人权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应对此进行借鉴。例如,自由主义人权观对自由的过分强调可能造成一些问题,但是,其为保护个人自由而主张对国家权力进行必要限制的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借鉴。此外,为实现人权而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例如违宪审查制度,也是为实现人权保障理念的必要手段。凡此种种,都是社会主义人权观应当慎思的问题。

三、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如上文所述,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相较于从前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一些西方国家仍对我国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其中的政治意图是很明显的。一些学者尽管未必有特定的政治意图,但是基于其固有的自由主义立场,也对社会主义提出了种种批评。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如哈耶克等人。人权观的多样性,为社会主义人权观回应这些挑战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社会主义人权观还必须面对以下一些具体的挑战。

(一)对集体主义的诘问

自由主义人权观基于其个人主义的立场,往往对集体主义进行种种责难。其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集体主义扼杀个人自由。在强调集体至上的社会之中,个人往往被淹没在集体之中,而没有独立发展其个性的机会,个人的利益让位于集体的利益,因此难以得到保障;第二,集体的理性是不可信的。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通过自然的人性来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是最适合的方式,反之,试图通过集体的方式、让那些所谓的集体智慧来解决个人的问题,不仅容易造成人权受到侵犯,而且也是一种不可信的智慧,若国家和集体认为自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自负”;第三,尽管从主观意愿看来,集体主义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由于集体主义过于强调集体的权威和集体领袖的权威,将会导致专制主义或极权主义,而专制和人权保障是很难兼容的。自由主义人权观往往会以纳粹德国的集体主义以及苏联的集体主义对人权的扼杀为例证,抨击社会主义人权观。

与这些责难相似的观点还有很多。西方世界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也集中在对集体主义价值的批评上。例如,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众多人权进行限制,其中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或以公共利益为由而侵害公民财产权,如强制拆迁。为了国家利益而限制这些权利,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显然有所抵牾。又如,为控制人口,保障公共利益,实行计划生育制度,对个人的生育权进行限制,这在自由主义人权观看来又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为计划生育制度辩护。在全球和中国人口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以某些强制手段控制人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权,然而为了使当代人及后代人生活得更为幸福,进行限制是必要的,这是从实质上保障了人权,而任由生育权的自由行使则可能导致另一些重要的人权—包括环境权、生存权、发展权等—在实质上难以得到保障。然而在其他方面,我国对人权进行限制的理由并不那么充分。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首先,在提倡集体主义的同时,也要保障个人自由。波普尔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对比{12}:

(a)个人主义相对于(a')集体主义

(b)利己主义相对于(b')利他主义

个人主义的价值与集体主义存在较大的不同,然而,个人主义显然不同于利己主义,同样地,集体主义也不同于利他主义。既存在利他的个人主义,也存在利己的集体主义。因此、个人主义远非我们所批评的那样是自私自利的。而集体主义也必然存在异化的可能性,权力的集中、出于集体利益而限制人权都是难以从理论上予以排除的。因之,在社会主义人权观之下,完全可以调和自由主义的某些理念。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也对个人人权进行严格保障,以促进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乃是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宗旨所在。提倡集体主义,不能在任何时候都将集体利益凌驾于人权之上,即便要对人权有所限制以保护公共利益,也必须采取严格的法律程序;而保障个人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宣布个人可以放弃其对集体和

社会的责任。人权绝非无限的,一个人生在社会之中,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以宪法形式对人权进行内在限制,协调公共利益和个人自由,同时以合宪的法律对人权进行其他的必要限制,是人权保障的可行方式。

其次,对于集体理性和权力集中导致的问题,可以通过民主方式解决。集体主义与民主绝无矛盾。西方世界以苏联模式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模式抨击集体主义所导致的专制主义倾向,并不符合社会主义人权观的理论。事实上,民主乃是集体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集体民主决策,是集体主义的题中之义。而我国长期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强调集中,忽视了民主及相配套的权力控制机制,并非集体主义的本意。按照自由主义的见解,民主是个人因子发生作用的过程,因此最后决策是多元利益的加总。然而这种充满斗争和讨价还价的民主模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呢?审议民主与此不同,它主张,民主过程的参与者不是为了自己利益在进行决策,而是通过与其他参与者共同慎思、论辩、探讨,最终获得一个对所有太都有利的方案。“如果表明是为了‘整个社群的普遍福祉’的话,他们就应做好放弃自己原初见解的准备。”{8}26审议民主跳出个人利益的框架,旨在寻找一条为大众带来幸福的道路。这种进路,并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集体主义的。因此,真正的集体主义民主决策,必将更广泛地促进民主参与,并对权力构成实质性约束,使之真正成为为公众谋利益的公权力。当然,为此还必须辅以相关的权力制约机制,本文对此不加深入探讨。

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应固守原先全能政府的理论。政府毕竟不是万能的,政府的理性也不能代替个人做出判断。在这方面,自由主义人权观的批评自有其道理。在固守集体主义的某些基本原则—如为实现社会公平而限制自由权—的时候,实现国家权力的收缩,使其从不该干预的领域撤出,乃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政治宣示重于制度保障

自由主义人权观极为注重保障对人权进行制度保障。在自由主义人权观看来,为了保障人权,国家权力是必不可少的恶。然而国家权力同时又有侵犯人权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在宪法层面上确立人权保障的原则和相应制度,以切实保障人权。西方发达宪政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就很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目前的人权保障制度仍然有待完善。在宪法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我国人权保障往往偏重于对人权进行政治宣示,而欠缺相应的制度保障,尤其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缺位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此问题上,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对我国人权现状的批评也是中肯的。我们并不是因为别人的批评才要去对人权进行制度保障,而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因此,借鉴和吸收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观点和做法,对我国而言,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然而,建立健全人权保障的相关制度所涉较为广泛,本文在此不加讨论。

四、结语

从以上对于两种人权观的论述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社会主义人权观与自由主义人权观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人权始终是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论二者之间差异如何之大,至少他们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尊严和幸福才应运而生的。由于社会主义人权观曾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史,且曾遭受过一定的曲解,因此,社会主义人权观受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一些攻击。然而,这些难题绝非不可克服的。自由主义人权观既然曾经借用过社会主义人权观的某些观念,

社会主义人权观同样可以也应该借鉴自由主义人权观的众多成就,一方面坚持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以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应当对个人权利给予更大的关注度,并在制度方面予以严格保障。在反思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必将更进一步。

【注释】

[1]霍姆斯大法官在Lockner v. New York(198 U. S. 45)中的反对意见。转引自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2]West Coast Hotel Co. v. Parrish, 300 U. S. 379.

[3]此新自由主义有别于同翻译为新自由主义的neo-liberalism。前者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后者则倡导反对国家干预,崇尚自由市场,其代表人物是哈耶克。

【参考文献】

{1}[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5.

{2}[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46-2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英]A.J.M.米尔恩.人权哲学[M].王先恒,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25.

{6}[美]约翰?凯克斯.反对自由主义[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M].刘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1.

{8}[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M].宋华琳,毕竞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14.

{12}[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27)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9.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P27) 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想阐述及其对福利思想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和延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内核,同时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福利思想。新自由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即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 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可以说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恰是其政治和经济理论的体现。他认为自由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性状态。”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入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竞争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的主导地位。 哈耶克认为保障有两种,有限度的保障与绝对的保障。他还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对于养老制度,他认为政府因其政策不当造成的通货膨胀对养老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来解决。哈耶克区分了失业的不同类型及原因,他认为失业救济制度不仅无济于失业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成为加剧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强烈反对全面的失业救济制度。哈耶克并不完全反对强制性保险。他认为,某些意外事件个人无法防范其后果,政府采取减轻灾祸的公共行动无疑是正当的,它与维护个人自由也无必然冲突。他认为,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应是为防止出现赤贫而提供适当保障,这种保障应在市场之外提供,竞争要自然进行而不受干扰。 弗里德曼的社会福利思想以其经济学和社会哲学为基础而产生,而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理论又以自由为出发点,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珍视自由和权利。 弗里德曼十分重视自由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政治自由意味着一个人不受其他人的强制性的压制,对自由最大的威胁是权利的集中,国家的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我们的自由。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政府是必要的,通过政府这一工具,我们可以行使我们的自由,但是,由于权力集中在当权者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自由的威胁。首先应该限制政府职责的范围,其次必须分散政府权利。他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垄断程度和范围的发展。 弗里德曼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他的收入分配主张基础上,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的社会里,收入分配的直接的道德原则是,按照个人和他拥有的工具所生产的东西进行分配。然而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弗里德曼关注的重要问题。他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负所得税主张。他认为,实行负所得税具有现行各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它是专门针对贫困问题的;它向个人提供最有用帮助即现金帮助;它具有一般性特点,可以代替现在已经实施的很多特殊措施;它明白地表示出社会所负担的费用;它在市场之外发生作用;如同其他缓和贫困的措施那样,它减少那些被帮助者自助的动机,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动机。 布坎南指出,古典经济学家本来就是把自己的研究称为“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门研究交换的科学,涉及对交换过程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的研究。 布坎南主张的是一种立足于事前处置社会不平等、而不是事后弥补的福利思想。它是通过建立公正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每一个人在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和努力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保守自由主义 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或更简单地说,代表自由运动中的右派。 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2] 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 两次世界大战以前,从德国到意大利,多数欧洲国家的政治阶级由保守自由主义者所主导。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等1917年以后发生的事件将较激进的古典自由主义带到较保守(温和)的自由主义。 在欧洲,不要将保守自由主义与自由保守主义混淆,自由保守主义是结合了保守主义观点与经济、社会和种族议题上的自由主义政策。 一、基本主张 主张维护17世纪以来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反对以福利国家为目标、以加强政府干预为手段的现代自由主义改革。 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保守自由市场为重点的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一类是以保守一般意义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特色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如:伯林、诺齐克、萨托利等。 在经济上,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批评国家干预所造成的经济恶果,认为政府职能的增加是对个人自由的威胁;在政治上,批评政府的低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对自由、民主、法治的破坏;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问题上,强调消极自由,认为积极自由会导致强制,破坏自由,而消极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在自由和平等的问题上,强调自由的优先性;在民主问题上,反对“平等的民主”,主张回到”自由的民主”中去,强调间接民主,把政治交给那些选举出来的精英人物,主张“精英政治”。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 2.

英国新自由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

英国新自由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这项研究源于本文作者对19世纪80年代至一战前英国最重要的两个福利意识形态——即新自由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兴趣。二者是对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所产生的种种政治、社会和伦理危机的积极回应,是那个时代的英国进步主义运动中最杰出的两个政治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英国所有政治意识形态当中,它们是最积极处理像赤贫、失业、疾病和教育等社会问题的两个意识形态,是支持英国社会改革 和福利国家的最重要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语学术界的一个 公认的、但较为初步的论断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英国新自由 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共享了大量政治概念(或者说政治价值),并且, 二者针对英国当时紧迫的社会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亦有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一同被置于"英国左派"的标签之下。然而,二者之间的重叠与差异尚未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二者之间的共识与分歧的性质也 尚未得到恰当的理解。在过去的福利意识形态研究中,无论是单维还 是二维的分析和比较,都过度简化了意识形态本身的复杂性,因此并 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阐释模式。本文尝试借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治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来对上述论断进行重新检视。从 功能的角度来看,政治意识形态被视作一套观念、信念、看法和价值,它们在公共政策方案的提供与控制等方面展开竞争,其目的是证成、 抗议或改变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社会政治安排和进程。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是政治概念以一种可持续的模式构成的复杂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的特征是通过核心概念、邻近概念和外缘概念构成独特

的意识形态场域。意识形态的内容广泛的内部结构安排为相互定义的政治概念确定了含义,消除了含义中的争议性。借助这种政治意识形态路径,本文可以把新自由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的功能视作为世纪之交英国的社会和政治转型、并为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对作为新自由主义代表的霍布豪斯与霍布森、以及作为费边社会主义代表的萧伯纳与韦伯夫妇进行细致的分本分析,并结合其他较为次要的思想家,来辨识这两个意识形态所涵盖的政治概念在各自的意识形态场域中所占据不同的位置、形成的不同排列组合和布局、以及由此生成的不同含义,来界定这两个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交叠并阐明二者之间的分疏。本文作者主张,在意识形态布局的核心区域中,新自由主义吸纳了共同体和福祉这两个要素,因此与费边社会主义产生了局部的交叠;在邻近区域中,民主和国家是这两个意识形态共同拥有的概念。然而,新自由主义者把"个性的自由发展"视作核心信念,但费边社会主义者往往把个性概念边缘化了;平等是新自由主义的另一个重要邻近概念,但在费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却处于核心地位,而且这两个意识形态还通过相当不同的邻近概念来确定平等的不同意义场域。在外缘区域中,这两个意识形态都支持福利国家政策,其中包括最低生活工资、养老金、工作权、社会保险等;但二者在福利措施的设计和制定上存在大量分歧,而这些分歧是核心和邻近区域的分歧在外缘区域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布局的核心结构、邻近概念还是周边地带,二者都既存在局部重叠又保留一定范围的差异。本文的上述论断对于政治思想研究和政治思考产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事热点专题23中国国务院发表2018年美国人权白皮书练习含解析

中国国务院发表2018年美国人权白皮书 【背景材料】 2019年3月1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对美国侵犯人权的状况进行揭露。人权纪录分为导言、公民权利屡遭践踏、金钱政治大行其道、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种族歧视变本加厉、儿童安全令人担忧、性别歧视触目惊心、移民悲剧不断上演、单边主义不得人心,全文约1.2万字。美国侵犯人权事记全文1万余字。人权纪录说,当地时间3月13日,美国国务院发布《2018年国别人权报告》,继续对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抹黑污蔑,而对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如果人们对2018年美国的人权状况稍加检视便不难发现,自诩为“人权卫士”的美国政府,其人权纪录依然是劣迹斑斑、乏善可陈,其奉行的人权双重标准昭然若揭。人权纪录指出,2018年美国共发生涉枪案件57103件,导致14717人死亡、28172人受伤,其中未成年人死伤3502人。2018年美国发生94起校园枪击案,共有163人伤亡,是有记录以来校园枪击案数量最多、伤亡最重的一年。、人权纪录称,美国网络监控司空见惯。美国政府的“棱镜”项目24小时运行,未经授权恣意对公民的电子邮件、脸谱网消息、谷歌聊天、Skype网络通话等进行监听监控。人权纪录强调,美国悍然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大西洋月刊》网站的报道文章分析认为,美国此举最阴险的意图是为了防止自身受到侵犯人权的指控。 【考点链接】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性质决定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把人权概念转变为国家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它对内以少数人统治、剥削、压迫多数人,对外则侵略、干涉和践踏其它国家的主权,充满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具有明显的欺骗性和反动性。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冲突的根源。美国对中国人权事业视而不见,全面抹黑中国人权状况,体现了国家间利益的对立。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中美应加强合作对话。 3.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新闻周刊》网站6月26日报道,民意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美国的民主“很薄弱”,6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民主正在“变得越来越弱”。美国公民政治权利无法得到应有保障。 4.人权是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统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是实现多方面人权的政治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享有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物质基础。这两大类权利是不可分割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保守主义 本堂课所讲的主题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之保守主义,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保守主义的特征;二、保守主义的内涵;三、保守主义的类型;四、当代保守主义。 近代以来的主要意识形态或政治思潮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宗教基本教义派。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文艺复兴以来的乐观主义认为: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只要改造社会,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保守主义的内涵指出,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能力有限;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保守主义两个基本涵义是:不完美主义和政治的有限性。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在这点上,保守主义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保守主义,不是改变现状,也不是怀恋过去,而是保持现状。历史上的保守主义有:法国式,以梅斯特尔为代表的极端保守主义以及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温和保守主义;德国式,发端可以追溯到早期政治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诺瓦利斯;英国式,代表人物是柏可,其理论展示了保守主义的一些一般特性,如尊重传统,强调社会是有机体,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保守主义的类型有,政治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社会保守主义。政治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反对革命,维持现状。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反对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理念,拒绝所有文化都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预测,拒绝承认某种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保守主义,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表现得最为典型。保守主义者厌恶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后果,如人与人关系的淡漠,城市化,环境污染等,他们憧憬田园诗般的生活,憧憬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没有一个自由主义者具备自由主义者的所有特征,其他主义者亦同。从1950年开始,出现了一场持续的保守主义革命,特别是美国。构成这种保守主义革命有多重势力: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这些即为当代保守主义。在非西方国家中,则是世界范围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对启蒙运动的反动。当然在这些西方政治中的各种思潮,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我们不是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对于这些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

(15分)17世纪以来,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相继爆发,从中萌发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革命的领袖们为了从欧洲旧政权的猛攻中逃生.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法国革命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它建立公立小学网,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现,粗浅通俗的读物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由主义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有密切关系……从其信条和支持者来说,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自由主义学说在英国革命期间首次被明确地提出来,当时这些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自由主义随着美国革命而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美国革命在确立立宪政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法国革命比美国革命更进步,它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即《人权宣言》)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典范陈述。 材料三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显然,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其推动力和普遍的吸引力而言,可与民族主义相匹敌。 (1)据材料一,归纳法国革命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民族主义? (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与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扩散息息相关?(2分) (2)结合英国革命爆发的原因说明当时自由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在确立立宪政体方面取得怎样的进展?(1分)为什么说《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自由主义的典范陈述?(2分) (3)据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分)根据中国近代从维新变法的实践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有关史实,分析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的原因。(2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说明社会主义就其推动力和普遍的吸引力而言,可与民族主义相匹敌。(2分) [解析】 (1)①组成为祖国而战的国民军队。教授法语灌输对国家的热爱。出版报刊,传播民族主义思想。创立象征国家的仪式。②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许多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掠夺各国人民,促使欧洲各国民族主义萌发。 (2)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厉行君主专制,触犯资产阶级利益。②根据三权分立原则把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3人权宣言宣称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学生答出任一点或回答“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均给满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回答“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也给满分)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3)①资本主义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为改变自身的劳动状况和生活状况,开展多种斗争。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随后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帝国主义侵略加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无法救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③只要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方面说明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即可给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

浅谈中美人权观差异 周齐力 201001417 一.美国人权观 《独立宣言》把“天赋人权”作为其理论核心,因此美国一直认为人权是天生的,绝对的,一味强调人权的普遍性,认为这个世界只存在一个人权标准,即按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确定的标准,因此美国具有一种以自由人权为基础的道德优越感,并希望其他民族分享他们所享有的自由民主与人权希望“解放全人类”。九十年代初,美国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认为人权问题在本质上不再属于任何国家内部管辖的,因此当一国的人权状况存在问题时,其他国家可以超越该国主权进行直接干涉。美国对国际事务的这种干涉,既与美国所理解的自身利益有关,也与这种美国价值观念有密切关联。美国受人权原则影响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干预主义,例如台湾问题,这显然违背中国一直信奉的大一统价值取向,因此就会十分容易引发中国人对自身心腹之患的担忧,并激活中国人深层的“受害者意识”,形成两国对峙局面。冷战结束以后,制约美国国际行为的另一极的消失,美国国力的空前膨胀,都使美国的干预得以在世界事务中长驱直入,更使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人权观显示出巨大的影响。 二.中国人权观 中国方面则认为,人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性的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近代以来是一个不断由于被迫失去主权而遭受外族侵凌的国家,这就使中国人对“主权”保持着高度珍视的社会价值理念。“没有主权就无所谓人权”的观念被中国当代政治家接受。中国认为主权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政,人权在本质上试主权范围内德事情,因此要维护主权,反对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中国人近代的苦痛的历史经验使之对“主权”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理解,认为主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权”。中国人的集体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强烈的集权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对人们深层的影响力有关。 三.浅谈中美人权问题实质 中美两个在人权看法上的分歧,我认为主要是两国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发展水平,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美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崇尚自由民主,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美国把人权当作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最高准则。而我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我国最基本的人权,因为我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比重大,尽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状况很差,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才是政府面临的最大人权问题。正因为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关注的人权焦点才不同。中美之间始终存在着的这些政治文化差异,在当某种国际矛盾出现时会特别明显,中美两国将会以自己特有的政治文化来对国际冲突与事态作出不同的解读,从而引发严重的信任危机,形成与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希望两国能进行更多的了解和对话,这必将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起源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起源及其在 现实国家中的运用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探讨在中国重新兴起。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探讨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在现实国家中的应用,以此来阐述两者的关系。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自由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不是好的社会主义,而没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自由主义也不是好的自由主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关系 一、关于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一些观点: 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研究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本文只择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观点。 1.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夏为《国家利益》杂志攥写的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中认为,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换句话说,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自由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失败。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终结于自由主义。很明显,福山是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大对立派来看待的,认为两者水火不容,不可能共存。 2.台湾学者朱高正所持观点与福山相反。在朱高正看来,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实质性的涵义在于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对立与互动。首先,从理念角度讲,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自由,而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平等。朱高正认为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若一方压倒另一方,都会给彼此带来伤害,如同经济上的公平和效率一样。明智的做法是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其次从现实实践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其原因是对自由主义采取一刀两断的措施,完全拒绝自由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必要的补充。而西欧北美的资本主义之所以垂而不死,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其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如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法国的左右两党的折衷共治以及美国的“新政”。他认为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以自由主义标榜,但实际上却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的对峙与对话的互动发展。同时他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自由和平等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 3.童世骏教授在《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给我们的一些启发》一文中,对西方左翼思想家将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结合起来的观点进行了研究。他讲道:“在当代西方许多左翼思想家当中,…社会主义?的观念与…市场经济一法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他在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相关论述后,还讨论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观念——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他说:“如果说自由主义的重点是…消极自由?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重点不妨说是…积极自由?”,他还讲自由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平等,而社会主义是在追求实质平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