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深度语文”放飞孩子绚丽梦想
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

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相关推荐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通用6篇)演讲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在生活中,演讲稿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1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宇航员。
”那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本书,那本书启发了我。
那天,妈妈带我去三味书店。
一进童书区,我就被《神奇校车之“迷失太阳系”》这本书深深吸引了。
我马上打开书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从书中我知道了,地球处在太阳系,是九大行星之一。
其余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我边看边想:“要是我是一名宇航员就好了,我一定要亲眼去看看那些行星是不是和地球一样,有山,有水,有人,也有小动物……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微笑着说:”妈妈相信,只要你用心读书,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再好好锻炼身体,这个梦想肯定能实现。
“我使劲地点了点头,从现在开始,我会努力做到:多读书,读好书。
给梦想插上翅膀,让梦想与书心连心。
小学生放飞梦想扬帆起航演讲稿2在人的一生中,有梦想的人,加上以后的努力,这样的人多数会成功——实现梦想。
要放飞梦想,首先就要有梦想,要是没有梦想,“放飞梦想”这个主题就是空谈。
在查看了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梦想,在一千多人里,有30%多的人有短期梦想,但长期梦想的人仅有不到10%。
因此,我想谈谈梦想这个东西。
在外国一次实验中,拥有长期梦想的孩子长大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在没有梦想的人,长大之后成了无业游民;没有梦想的人,长大只会忧郁无乐;没有梦想的人,长大只会犯罪。
这些都是没有梦想的弊病。
因此,要在现在建立起梦想。
我个人的认为,自信也是成功的基础,有了基础,梦想的实现回近了一步。
梦想的实践过程不是每天的空想,而是努力的付出。
放飞梦想,给学生畅想的天空

放飞梦想,给学生畅想的天空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
他们的心中充盈着想象的激情,蓄积着创造的欲望,扑棱着翻飞的诗性。
对学习,对生活,对理想,对这个五彩的世界,他们有着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
——这便是儿童最初的人生。
而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
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如起了魔力,教人奇思,让人妙想。
儿童在这美丽的追梦中,固有的灵性得以迸发,原始的诗情得以生长,潜具的悟性得以唤醒——与此同时,他们对祖国语言、对民族感情开始了美好的体验。
然而不幸的是,这如许斑斓的梦尚未得以编织,即已濒临萎缩。
在“应试”与“纯工具”的导演下,理性认知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
教师们举着解剖刀,精细地肢解着美丽的童话,孩子们只能哼着“同一首歌”,日复一日地操练、训练、演练。
丰富的“语文”简化成了技艺之学,“人”的功能退化成了机器,以致出现了一批批“老态龙钟的儿童”,本该属于孩提的“梦”渐渐干涸。
欠缺了“梦”的人生,从此一路平淡。
儿童首先是今天。
教育第一位的问题“是使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
(康健语)在当今语文教学高扬人文性的旗帜下,我们以为,我们的首要工作便是让孩子在语文课堂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
为此,语文教学还有什么理由不恢复其本真面目,还孩子以“梦”的快乐与自由?“我们坐上了月亮船”——营造“梦”的支持情境这是一堂一年级语文课——《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挂在“蓝天”,轻缓的音乐在室内流淌。
女教师指着画面,动情地描述着:“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哪!你们听着琴声,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你是不是好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孩子们美滋滋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的腿好像变长了。
”“我好像身子变轻了,我飞上月亮了!”“我乘着月亮船在银河里穿梭。
小学五年级散文:把握青春,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把握青春,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五年级散文的把握青春,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欢迎阅读。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碎却不堪憔悴。
淡淡的云,淡淡的梦,
淡淡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雨,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
“太阳下山花儿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一首《青春之歌》把我带入了青春的思绪。
青春一去不再有,所以我们应该珍惜青春,拥抱青春,拥抱朝阳,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天。
把握青春,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展望未来。
为了理想去拼搏,去奋斗,去发奋图强。
雄鹰之所以能大漠鹰飞,能在干旱的沙漠中自游自在地展翅翱翔,是因为它在青春的时候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换来了现在的自由自在,写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天堂》中的“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
”
所以我们要把握青春,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放飞学生的梦想

放飞学生的梦想 冯礼尚
每一个人都有他或她的梦想,但儿童、青少年的梦想都是朦胧的、隐隐糊糊的,不能明确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工作或干什么事业,因为他们还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或天赋,因此,就不知道自己将来能胜任什么工作。一个人的梦想,就是他的理想追求,是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逐渐确立的,并非从天而降。一但他为自己确立了为之倾心的理想和信念,而且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愈加的明朗和坚定时,其生命的梦想就已经开始扎根萌发了。回想伟大人物或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他们为了追求理想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绝卓的艰辛。梦想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就有什么样的生命。一个人,因为树立了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才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的梦想就是他的志向,志向所到,所觅无穷,梦想可以给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无穷的动力。梦想源于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源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源于身边好人好事的影响与熏陶。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树立崇高理想为目标,必须要用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以模范人物“榜样”的伟大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的情怀,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精神。平日的周会、班会或学科教学,都要渗透一些对于学生的理想教育活动,以调动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要让学生认识到或深刻体悟到学习各门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班里的书架上要多放几本伟大人物、科学家的传记,让学生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明晰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信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中放映的《美德少年》、《孝心少年》或其他美好而感动人心的实况故事剧。只有广见闻,多亲历,学生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点积所成。小学生理想的树立并非一朝一日之事,是一个从小由大、由近渐远的过程,要用他身边的好人好事,用他喜闻乐见的事例,用远近闻名的绝佳人物美德渐渐浸肺入心,才能让一个伟大的梦想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心田。 为了实现伟大而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革命前辈为之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理想教育要培养学生有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唯勤精专,善于创新,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美丽的梦想就是一个人产生不竭力量的源泉。这个规律已经在许多伟大人物和科学家的人生中得到实证。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喜欢数学以致痴迷,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了数学中蕴含着巨大的实用价值,能为人类造福,由此,他坚定了意志,把数学研究作为他终生的奋斗目标,以致产生了蜚声国际的数学成就。教育必须要让学生懂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读书。只有当学生能够自觉地热爱生活,热爱他人时,他们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这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会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呼唤!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仰望天空,脚踏实际,放飞学生的梦想! 放飞学生的梦想,要尽早努力,从小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深度语文”放飞孩子绚丽梦想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致使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语言文字中无不渗透着民族个性,它负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
”由此可见,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因此,我们不能把语文课单纯地看作是语言文字训练课。
“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涵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江苏名师陈建先语) 因此,本文提出了深度语文,主要探讨:一是如何把工具性落实得更加到位;二是如何更深层次地发挥文本的人文价值;三是如何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所以,它是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加以人文升华。
当然,其过程不是简单的“1+1”现象,而是互相参透、水乳交融的,讲求两者的和谐统一,真正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
概括地说,深度语文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主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等的同时,挖掘蕴含在文本中深层的人文内涵,使自己不断完善。
“深度”使文本更加灿烂,“深度语文”将使孩子更加绚丽多彩。
下面,我们就“深度语文”一起来作探讨。
一、启迪智慧。
打开深度语文的思维之门智慧是什么?有人这样解释:智慧是见到沙子,而不只是沙子,想到了沙子背后的一个个故事。
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授《月光曲》时,不能光让学生陶醉在“月光曲”所表现的意境中,更要让学生明白《月光曲》的创作得益于什么?下面,我们来看支老师的一个课堂教学片断:出示投影: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师:孩子们,我们再来细品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生l:从“按起琴键来”这几个字,我感受到贝多芬是很自然地弹出这首曲子的。
生2:我感受到贝多芬在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生3:我也读懂了,贝多芬在当时这样一个美景下,出现了灵感而弹出了这首曲子。
生4:我也读懂了,我也读懂了,这是贝多芬的真情流露。
师:是呀,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美景下,灵感突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创作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去读懂、去发现,支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了,从优美的语句中,他们感悟到了此情此景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月光曲》是贝多芬的情感自然流淌。
也为接下去文本价值的提升作了必要的铺垫。
师:……孩子们,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贝多芬,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州的褊狭庸俗。
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
我们再来谈一谈他的创作灵感利益于什么?生:得益于他们兄妹俩。
师:对,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得益于贝多芬爱兄妹俩,如果他不进去弹给兄妹俩听,就不会创作出这首曲子。
师:你说得很好,大家再想想兄妹俩情况,再来谈谈。
生:我觉得兄妹俩生活很贫苦,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贝多芬不歧视他们,很爱他们,我想创作灵感应该利益于这种爱!(一学生叫喊起来:“我来说,我来说。
”)生:爱能够创造出奇迹!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使他创作出了这首曲子。
师:好一个“爱能够创造出奇迹”!是呀,正因为他的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使他获得了创作灵感,他的爱成就了他音乐事业的辉煌……这里没有太多的讲解,却看到了孩子的智慧在闪光。
我们无须怀疑学生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只要我们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就会看到一片灿烂的阳光。
二、激发情感,走进深度语文的精神家园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每篇课文都加载着情感,只不过感情深浅藏露的程度不同而已,完全脱离感情的课文是没有的。
情感是深度语文的精神支柱,离开了情感,语文教学就无法以走向深处。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点化…来,展示在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情感的共鸣,并引领学生走人情感的深处,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我校一位老师“复课”学习听来的《爱如茉莉》一文中的一个片段:师:能不能把爸爸妈妈联系起来呢?生2:“我睡得沉……她一动我就惊醒了”我体会到妈妈不仅体贴爸爸,爸爸也很爱妈妈。
生3:“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便直奔医院”,我体会到爸爸很着急,很担心妈妈。
师:“奔”有两个音,他们有什么区别?生4:第四声表示跑有明确的方向,第一声表示跑不一定有明确的方向。
爸爸“直奔”妈妈住的医院,可见爸爸非常牵挂妈妈。
师:你谈得好!从“直奔”中你还体会到什么?生5:可以肯定爸爸平时就对妈妈关心,他非常了解妈妈。
生6:“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愣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电影有很多“紧握”的镜头,我从中品尝了平淡生活中的温馨。
师:对呀,平平淡淡才是真!生7:我认为爸爸不仅是握住妈妈的手,更是握住了妈妈的心!生8:“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
这句景色的描写恰恰发射出爸爸、妈妈之间爱的光泽。
师:你说得真好,这里的物是有感情的,是景语、情语,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自由读第9节,你还能读出一些东西。
生1:“浸润”这个词写出了爸爸、妈妈的爱是相互交融的。
生2:从“紧握”还可以想出爸爸、妈妈之间的相互信任,他们仿佛是在传递爱的力量。
生3:不起眼的语言,不平凡的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正是老师营造出的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不断进发。
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张扬,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的精彩发言源于老师先前对问题的预设,是学生对文本逐步理解后感情的宣泄,学生这时是真正走进了文本。
案例二: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
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
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老顽童”于老师的幽默细节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他不仅用口头语言,而且用眼神、动作等态势语,来制造诙谐有趣的情景,通过智慧的引领、无痕的指导,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尤其如此。
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最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情绪和情感具有情境性,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培养特定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是与对情境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过程是:情境一评价一情绪。
所以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课文所需要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以情促学,走入深度语文的精神家园。
语文文本中无不蕴含着情感,或一个标点,或一个词,有可能是一个句子、一个情节,我们教师要善于去捕捉,挖掘情感点,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世界中畅游。
三、张扬个性,调动深度语文的灵性感悟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其实,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是如此,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之一的不足,就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看作了生产、加工统一型号的“标准件”。
因此,新课程下,学生个性化发展讨论的热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点,鼓励学生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思维得到启迪,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深度。
我们再来看个案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县名师胡训忠教师执教)。
胡老师在执教之前,对文本的解读是相当有深度的,他挖掘了文本中的“一点、二气、三带”,使文本更显张力,使课堂更显精彩,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一点”师:白骨精“还差点丢了性命”,这里的“差点”你认为到底是差哪一点?生:唐僧的是非不分的阻拦。
生: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这一“点”,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的独特感悟,分明是在对文本作深度的解读。
“二气”师:“悟空气得毛发直竖”,悟空“气得”是什么?生:气师父的“人妖不分”,自己不能让师父回心转意。
生:气自己没能一下子把妖精打死。
生:气师弟们不争气。
“三带”师:尽管孙悟空打妖怪很得力,但是还是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他是带着什么回花果山的呢?生:带着没能除妖的遗憾。
生:带着对妖精的愤怒。
生:带着对师弟们的希望。
很惊叹于胡老师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在教学中,他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想法。
这时的语言,已不仅仅是文本的语言,而是学生的灵性感悟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鲜活语言。
四、放飞想象。
步入深度语文的自由殿堂“想象能使儿童生活丰富,情感深化,它是儿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中,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其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得生活活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如何画龙点睛的体现扫路人的精神。
师:课文最后一句写道:“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笑声真的能陪我回到住地吗?”生:是老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影响着“我”。
生:是老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着“我”,师:体会得真好!现在我发现这最后一句还不太好,你能改一下,比作者的更好吗?学生练笔,在书上改写。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将陪伴我一生一世。
生: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教育我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鼓掌)师:同学们的改写非常精彩,比作者的还要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