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词_改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改编

——杜牧《清明》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次句“路

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砍后之诗云:

雨纷纷,

欲断魂。

何处有?

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

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微型剧本之变体。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

取诗一句。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如有人这样行令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仿拟,修辞格之一种。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有人则仿拟《清明》诗讽刺道:

清明时节乱纷纷,

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

馆童遥指在乡村。

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

清明时节泪纷纷,

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

红墙里面出妖精。

此诗对周总理的爱与对“四人帮”的恨溢于言表,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4)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咸。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清人钱德苍《解人颐》载有一诗云:三生石上旧精魂,

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

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

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沙歌此曲,

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5)制谜。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或作谜面,或作谜底,无一不可。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6)对联。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象与意境。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画栋前临柳杨岸,

青帘高挂杏花村。”

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牛郎欲问瘟神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用典。“杏花村”最为典型。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卖酒之处。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

‘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8)故事。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城一富家设馆授业。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