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研究
海南海岛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海南海岛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海南海岛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海南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本文将探讨海南海岛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潜力和不足进行研究。
一、旅游业对海南地方经济的贡献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风光,这为海岛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旅游业带动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酒店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酒店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其次,餐饮业也因旅游业的兴旺而繁荣起来。
各类餐饮企业纷纷涌向海南,满足游客的需求,扩大了就业机会。
此外,旅游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
海南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便利度大幅提高,方便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二、海岛旅游的经济潜力海南海岛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首先,海南的旅游品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海南的旅游品牌逐渐树立起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海岛风情。
其次,海南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美丽的海滩、热带雨林和温泉等。
这些资源为海岛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再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开始关注海南,使得旅游业受到外来投资的青睐。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海南海岛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海岛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海南海岛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旅游业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减轻了就业压力,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筑、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纷纷兴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海岛旅游还带动了文化和艺术产业的繁荣。
民间艺术、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海岛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尽管海岛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海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应加强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岛生态。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传统的文化与价值观在不断地被冲淡、淹没。
在这个背景下,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海南黎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何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文化,是海南当地政府、学者、民间团体、民众等需要共同探讨和协力解决的问题。
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黎族文化保护基地、博物馆、陈列馆等设施建设,为黎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其次,黎族文化应当被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建立黎族文化专业,开设黎族文化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黎族文化,培养黎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此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和文化艺术品牌,利用黎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需要当地政府、教育界、民间团体、民众等协力完成的任务。
首先是要通过各类社会活动,如黎族文化节、黎族龙舟赛、黎族婚礼等,丰富黎族文化活动,弘扬黎族文化精神。
其次,搜集整理黎族民间文化遗产,使用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如黎族音乐、歌舞、织染、制瓷等民俗文化。
最后,要加强黎族传统文化研究,完善黎族文化保护体系,打造黎族文化精品,提高黎族民族文化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结语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文化,是海南当地的必然选择和任务。
海南黎族具有多元文化,而文化多元化是人类文明的展示和发展。
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好、发展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黎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浅谈海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浅谈海南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海南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其中,海南红色文化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经验。
如何传承和发展海南红色文化是当前海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海南红色文化是指革命战士们在海南岛上参加革命,进行斗争的历史和过程。
这部分历史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红色文化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比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的口号激励了一代海南民众敢于革命、敢于挑战。
在宣传和传承海南红色文化方面,需要从多个方面下手。
首先,是要打造海南红色文化品牌。
海南红色文化相对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文化,其独特性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可以通过打造海南红色文化的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海南红色文化。
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是要在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发力。
海南红色文化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遗迹、革命文物文献、革命历史人物。
因此,要把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详细、深入地研究。
可以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景点,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外,要加强相关红色文化教育。
海南红色文化作为海南土地上一部分的历史,应该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相关教育。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一些红色文化的故事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海南革命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最后,对于海南红色文化评价的提高。
由于海南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多次被低估,所以要加强海南红色文化的评价研究。
通过不断地研究、评估、发现,提高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南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在方方面面进行推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红色文化的表面上。
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可以让海南红色文化成为更加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中国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是一个集黎苗民俗、自然景观、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本文将从发展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对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进行研究。
一、发展现状1. 资源丰富:海南槟榔谷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景区内山清水秀,植被茂盛,有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
2. 黎苗文化独特:景区内有丰富的黎苗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黎苗民族村寨、黎苗人的生活习俗、传统工艺品等。
3. 交通便利:景区距离三亚市60公里,距离海口市160公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到达。
二、存在的问题1. 旅游设施相对落后: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游客入园游览的条件较差,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 缺乏宣传推广:景区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投入不足,知名度较低,游客流量较少,影响了景区的发展。
3. 文化保护不够:景区内的黎苗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部分传统村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三、对策建议1. 提升旅游设施:加大投入,提升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游客入园游览的条件,提高游客满意度。
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加对景区的宣传推广投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3.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健全的文化保护机制,加强对黎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开展黎苗文化的展览、演出等活动,增加游客对景区的文化体验。
4. 引入优质旅游资源:与附近的旅游景区合作,引入优质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的旅游产品,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5. 加强旅游管理:加强对景区的旅游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相信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的发展会有明显的提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推动景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海南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研究

1前言陶瓷艺术简称陶艺,是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中的特色单元,其是以可烧黏土为主要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或艺术装饰的产品及活动。
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艺术产品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本身的语言,也扩宽了陶瓷产品的运用价值同时带动了地方文化的继承与输出。
中国是瓷的发明国,在中国辉煌的陶瓷历史长河中我们有着遥遥领先的制瓷技艺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制瓷注重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结合,很多陶瓷制品都能体现出清新活泼的题材以及无拘无束的民间风范。
因此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是中国陶瓷设计得以发展的巨大潜力。
黎族是一个社会文化形态独特的海岛民族,黎族传统文化元素仿佛是一部穿越漫长历史长河的宝藏蕴含着黎族人的所用、所思、所想。
2概念分析殷健(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口571158)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满足陶瓷产品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以美术学专业《手工制作》课程中的陶瓷艺术单元环节为出发点将海南特色的黎族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艺术中,从而扩宽了陶瓷艺术的语言,通过研究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运用思路继而探讨出海南黎族文化元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价值。
文化元素;陶瓷艺术Ceramic Art陶瓷艺术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Ky2021-29,项目名称:“产学研用”模式下的海南文化特色陶瓷产品教学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黎族作为海南省最古老的民族,延续和创造了许多民族文化和特有的传统元素,这些元素符号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千百年来族人们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黎族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特色鲜明,结构立体,种类多样,层次丰富,不仅深刻的反应了黎族先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偏好等文化特点,也是了解海南黎族历史与文化的一扇窗。
海南黎族文化元素贯穿于黎族传统物质文化结构中,与他们的衣食住行相联系。
黎族元素大多源于自然,物种丰富具有民艺品朴素的美学特质,具有地方性、实用性、平常性、公有性、装饰性、程式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海南家乡风俗的作文

海南家乡风俗的作文
海南,这个阳光明媚、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不仅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当地独特的风俗习俗也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海南人,我从小就沐浴在这些传统习俗中,它们已融入骨血,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农历新年是海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
餐桌上摆满了象征吉祥如意的菜肴,如鱼、虾、蛋等。
用过年夜饭后,全家人一起玩年俗游戏,直至子时。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要给长辈拜年,以示对长者的敬重。
三月三是海南的另一大传统节日。
这一天,各家各户会举办"华当"活动,祭祖先和女娲娘娘。
活动现场种满了芭蕉叶,插上红蜡烛,祭台中摆放水果和五谷杂粮。
当晚,人们会在芭蕉叶上跳舞,载歌载舞,庆祝新的一年到来。
除了节日习俗,海南还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间传统。
比如"保太婆",专门学习传统助产知识,帮助妇女分娩。
海南人也十分看重对祖先的敬重,每家都有祖堂,供奉着家族先人的牌位。
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组织家族,前往祖坟扫墓。
当然,除了保留古老的风俗习俗,海南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现在很多海南人会穿上民族服装,欢度重要节日。
不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独特的风俗总会代代相传,让海南保留自己的独特魅力。
文化传承,匠心独具—海南椰雕工艺美术品研究

2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0期总第823期No.20,2020Total of 8231 海南椰文化1.1椰树传说海南是我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属于热带气候,这里不仅孕育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同时也为椰子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自古以来椰子就与海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不乏许多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久之前,椰子果是越王头所变。
越王是海南岛西部部落的一个首领,他骁勇善战,深受族人爱戴。
有一天得胜归来,举行庆功宴,在越王喝醉之际,邻近部落的邑王收买了越王的部下,并且刺杀了越王,把越王的头挂在了一棵小树上。
不巧的是,小树一夜之间长成了一棵高几丈的椰子树,而越王的头变成了坚硬的椰子果实[1]。
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位黎族的姑娘阿梅,非常的美丽,勤劳能干,她和丈夫恩爱和睦,幸福美满。
不幸的是有一天头人为抢占阿梅为妻,将她的丈夫杀死。
阿梅的丈夫死后心里惦记着阿梅,身躯变成了高大的椰树,头发变成广阔的椰叶,为阿梅留下了乘凉的栖息之所。
更有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之前有一对年轻的黎族夫妇。
有一天男的出海捕鱼,至今未归,美丽的妻子在岸边带着饭食等候了很久,一直期待着丈夫的归来,不知过了多久,这位美丽的妻子变成了翘首以盼的椰树。
在这些传说故事当中,都体现着黎族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1.2物质文化椰子文化不仅体现在传说故事,也体现在黎族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椰子陪伴黎族人已经相当久远,聪明能干的黎族人也将椰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椰子当中含有充足的水分,深受海南黎族苗族人的喜爱,进而演化成了一种待客之道。
从远方来的贵宾,黎族苗族人都会爬上树梢,采摘新鲜的椰子供贵宾享用。
当代海南工业发展迅速,椰子也被做成了各种具有海南的风味小吃,以礼品的方式赠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除了椰汁和椰肉是供人食用之外,椰子的壳、椰子的棕丝在心灵手巧的海南人手中变成了许多的工艺美术品。
有椰子棕丝做的沙发床垫,也有椰子壳做的椰雕艺术品。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是海南省重点打造的旅游景区之一,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
目前该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需要加强宣传推广。
目前,该旅游区的知名度相对较低,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应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推广,如互联网推广、旅游展览等,提高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需要加强文化体验项目建设。
目前,该旅游区的文化体验项目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多样化的体验方式。
应开发更多的文化体验项目,如黎苗民俗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服饰试穿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需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目前,该旅游区的部分旅游服务存在不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应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促进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需要加强与其他旅游景区的合作。
目前,该旅游区的合作范围有限,与其他景区的连接性较弱。
应积极与周边的旅游景区进行合作,推出跨景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加强文化体验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加强合作等举措,可以有效提升旅游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海南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金峰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岛屿,景色优美,长期与内陆隔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
本文在对海南文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海南文化形成的过程和海南文化海洋性、热带性、包容性的特点,例举生活中海南文化应用的案例。
文化对于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也许我们还没能感受到这一种文化,却已经受到这一种文化的熏陶了。
本文以海南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希望在生活中能够发掘和感受到海南文化更多的影响。
关键词:海南文化;包容性;影响;人格塑造
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岛屿,岛上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人们最喜欢的旅游胜地。
除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之外,海南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也是吸引热门前往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海南文化在生活中常常也能感受到。
一、海南文化的形成
对于“海南文化”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没有定论,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难以被特定的定义所限制。
本文中所提到的“海南文化”指的是孕育、产生于海南岛及其附近地域的各类文化现象的总称。
海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根据史料记载,在海南岛生活的最早的人类应该是土著民族,黎族,因此海南文化也表现为黎族文化。
海南岛远离中原地区,在先秦时期属于蛮夷之地,鲜少有人问津。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加强了对南越的管理。
西汉时,海南岛当地的居民被称为“里”,东汉之后改称为“俚”,到唐末宋初才逐渐改称为“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地区对于海南岛的了解在逐渐增多,但是当时的海南岛仍然是蛮夷之地,蛮瘼横生,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经被贬谪至儋州,即在今海南岛范围内。
海南岛直到明朝时才逐渐得到开发,也是在明朝之后,海南岛才拜托了流放之地的历史负担,出现了文化的兴盛。
近现代以来,海南岛姐收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岛乘着经济特区的东风,积极发展自身,形成了新型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的新局面。
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海南岛与中原地区的交往都比较少,这使得海南岛表现出了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无论是语言、生活习惯或者宗教信仰等都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
二、海南文化的特征
1.海洋性
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端,周围被海洋环绕,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少,因而形成了具有海洋性特色的文化类型。
比如说海南岛信仰妈祖,传说妈祖是护卫海洋安宁的神灵。
一定地域的文化是其地域生活内容的反应。
对妈祖文化的信仰反映了海南岛当地人民以海为生的生活特点。
由于海洋的隔绝,海南岛也产生了一些封闭性,因此其文化中具有保守、封闭的一面,比如说当地人的纹身以及图腾崇拜,成为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2.热带性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从南到北依次跨过了热带、亚热带、温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海南到地处热带,气温高,无明显四季变化,空气潮湿,因此当地的建筑物并不像北方地区一样高大,人们的衣服也以简短为主,方便散热。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而且有着椰子、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
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反映在文化中便成了带有热带风情的文化氛围。
3.包容性
海南岛临海,海洋所孕育的文化有着亲水、包容的品格。
老子说,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海南当地人们在日复一日地感受着海洋的博大与广阔,潜移默化地学习着海洋包容的品格。
在古代,海南岛与内地的交往较少,这使得当地人民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较为缓慢。
但是黎族人民不断努力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模仿和运用汉民族的文化,使自己走出风落、落后的局面。
这样的实例在历史上多有记载,这正是海南文化中包容性的体现。
任何文化都是一定时间和地域内,劳动人民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反映,海南文化也不例外。
被海洋围绕的海南岛长期接触海洋文明的熏陶,形成了具有明显海洋性特点的文化类型,同时受制于气候和土地,形成了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文化品质,并以其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态度积极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文化,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本地区文化,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生动而有活力的海南文化。
三、海南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
1.海南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旅游业是海南省重要的产业之一,每年到海南省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人们选择海南岛,正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风情。
前文降到,海南岛地处热带,有着独特的热带景观,游客前往海南岛,能够从中感受到热带沙滩的乐趣,可以在沙滩上嬉戏,可以品尝热带水果,感受当地的节日。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海南岛仍然是温热的夏季,更是吸引无数游客前来。
另外,海南岛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岛内饮食和服饰等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人们前往海南到旅游,市场会被当地的特色饮食和特色服饰所吸引,流连忘返。
黎族当地的舞蹈也独具特色,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海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有利于发展民俗特色旅游。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游客已经厌倦了山水风光的游览,他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享受文化的层面上。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受人们青睐,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许多地区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海南岛有着特殊的民俗旅游资源,无论是饮食文化还是地域风情,亦或者是建筑服饰等等,都与其他地区不同,而且绝不可复制,因此能够充分满足了游客的猎奇心理,以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产品为吸引点,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
2.海南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文化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品格。
海南文化中的包容性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内心也曾有过痛苦。
海南这个地方夏天极度的潮湿,秋季阴雨连绵,冬天的雾气又很重,热带的气候让初到此的温带外来客难免多有不适。
苏东坡自己不无感慨道“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也曾经彷徨茫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里。
但是这种念头一闪而过,当苏轼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对于这里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又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荔枝的喜爱其实折射出的是对岭南当地的喜爱。
他后来写道:“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
”这时候的态度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由先时的困顿转变为乐天知命的从容豁达。
我们今天常说,苏轼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但当我们阅读苏轼早年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性格经历了一个丰富的过程,贬谪生涯尽管曾带给过他痛苦,但最终还是让他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苏轼来到海南,感受到当地人民务实的品行,体会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不幸的抗争,因而从心里面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好感,也因此对当地的文化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所以苏轼从海南返回汴梁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把这当成一次奇妙的旅行,冠绝平生,这份气魄独一无二。
海南文化中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能够将这样的文化品质用来教育人,对于人的发展和性格的形成一定有着很大的帮助。
3.海南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黎族文化是海南文化的主体。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以黎族的服饰为例,男女服饰有着简繁之别,反复的形式代表着女性的细腻的情感,二相比较之下,简介的形式则代表着男性的健美与刚毅。
不仅如此,黎族服饰中的图案也较为特殊,同样为传统的吉祥图案,我们常常会使用云纹,但是在黎族的习惯中,他们喜欢用蛙纹,这是黎族蛙崇拜的体现。
这些独特的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设计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中的雷同感拉低了产品的质量,许多设计人员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特色产品。
黎族文化中的纹饰能够被广泛地应用在服饰、首饰、珠宝以及化妆品等的设计中,充分凸显民俗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对于设计产品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海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生活中往往有着丰富的应用,无论是民俗产品的销售,还是民俗建筑的仿制等等,其实都是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都是文化对于生活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也因此社会生活必然体现着一定文化的烙印。
随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海南文化一定会在生活中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四、结束语
海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海南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还有许多,并不能被悉数例举,但是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够发现海南文化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文化总是能够给人以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发掘海南文化,让海南文化更好地服务生活吧。
参考文獻:
[1]《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2]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3]符和积.海南文史资料第七辑·黎族史料专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
作者简介:陈金峰(1985.10-)男,汉族,海南海口人,职务:海南省博物馆展厅管理员,职称:助理馆员,本科,单位:海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