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合集下载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汇总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汇总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汇总侵权责任法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根据侵权责任法,当他人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确定侵权人和受害人之间的法律责任时,法院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结合归责原则进行判断。

本文将对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进行汇总。

一、过错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侵权人需对其过错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过错归责原则要求侵权人的行为存在过错,即故意或者过失,并且该过错是导致实际侵权结果的直接原因。

如果侵权人没有过错,那么他不能被认定为侵权人,并不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二、无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即使侵权人没有过错,但由于其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侵权人仍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归责原则适用于一些行为具有特殊危险性的情况,例如,卖方销售危险品或者未经充分测试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他人伤害的,即使卖方没有过错,仍需承担侵权责任。

三、法定归责原则法定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依法规定的特定义务的违反,可以直接推定为侵权行为,无需证明侵权人是否存在过错。

例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对发生车辆行驶的地点或者事故的原因具有明显过失的,可以推定为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受害人所受损害与侵权人的过错具有密切关系,并且受害人难以获得证据证明其损害,法院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证明责任。

这种归责原则适用于侵权人具有特殊知识、技术或信息优势等情况。

例如,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造成他人受伤,受害人难以证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法院可以要求生产、销售方提供证明。

五、连带归责原则连带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案件中,多个侵权人共同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其各自的过错程度,法院可以根据连带归责原则判决各自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的四种归责原则是什么

侵权责任的四种归责原则是什么

侵权责任的四种归责原则是什么在我国民法理论上,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过错责任原则及公平原则。

关于侵权责任的四种归责原则的问题,下⾯由店铺⼩编为您详细解答。

⼀、侵权责任的四种归责原则是什么1、在我国民法理论上,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分为:(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过错责任原则;(4)公平原则。

2、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原则是指以⾏为⼈的主观过错作为判断标准,判断⾏为⼈对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所贯彻的基本精神是:没有过错,就没有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是⼀般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适⽤于⾏为⼈的过错⽽产⽣的侵权责任。

按照过错原则,⾏为⼈只有在主观上有过失的情况下才对其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3、过错推定原则,该原则是过错责任适⽤的⼀种特殊情况,是指受害⼈若能证明其所受损害是由⾏为⼈所造成的,⽽⾏为⼈不能证明⾃⼰对造成的损害没有过错,则法律就推定其有过错并就此损害承担侵权责任。

该原则是介于过错责任与⽆过错责任之间的⼀种中间责任。

该归责将过错的举证责任转移给了侵权⼈,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受害⼈。

4、⽆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称之为危险责任,是指⽆论⾏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应依据法律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该原则的设⽴是为了弥补过错及过错推定原则的不⾜⽽设⽴的制度。

5、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受害⼈和⾏为⼈对损害的发⽣都没有过错的,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双⽅分担损失。

如不对公平责任原则的适⽤范围作出限定,任由法官根据“实际情况”适⽤公平责任,则法官在案例裁判的⾃由裁量权过⼤,也不符合成⽂法系社会要求的确定性。

《民法典》将公平责任原则划为⽆过错责任的范畴,该规定不会导致归责原则适⽤的交叉,有利于侵权责任编的实施与适⽤。

6、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千⼀百六⼗五条【过错责任原则】⾏为⼈因过错侵害他⼈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案例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案例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案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理论的核心,该体系包括三种原则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确定赔偿责任,其构成要件为违法行为、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关系、过错,这四个条件必须全部满足。

并且其采取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

例如,甲使乙的物品破损,乙作为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

举证责任人为乙,当乙举不出证据或证据不足时,人民法院又采集不到充分的证据证明受害人主张的事实时,乙的诉讼请求将会被驳回。

而被告甲是不承担举证责任的。

二、过错推定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人赔偿责任。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构成要件与过错责任原则相同。

适用范围:1、监护人责任。

2、暂时丧失心智损害责任。

3、用人者责任。

4、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在教育机构受到损害的学校责任。

5、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责任。

6、动物园的动物损害责任。

7、除了高空抛物以外的物件损害责任。

在以上情形下,过错要件的举证责任倒置。

例如,开着机动车的甲撞了在路边的行人乙,乙去法院起诉甲,乙需要承担对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当乙成功完成举证后,法官便直接推定甲具有主观上的过错。

如果甲认为自己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则需要其自己举证。

证明成立,推翻过错推定;证明不足或不能证明,推定过错成立。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不问其有无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其构成要件相较于其他两个原则,少了“过错”。

适用范围为:1、产品责任。

2、环境污染责任。

3、高度危险责任。

4、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5、工商事故责任。

在该原则下,也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

例如,甲企业所生产的高压锅,对乙造成了伤害。

乙向法院提起诉讼,乙仅需举证证明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三个要件,甲不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侵权的归责原则名词解释

侵权的归责原则名词解释

侵权的归责原则名词解释侵权的归责原则是一种法律原则,旨在确定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由谁负责,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赔偿或补偿。

该原则在法律领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确保社会正义和公平,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侵权的归责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行为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侵权行为的责任应由实施行为的人承担。

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公司,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只要其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或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就应承担责任。

例如,在道路交通领域,如果某人违规驾驶造成交通事故,他应负有侵权责任。

2. 损害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由侵权人承担。

当侵权行为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人身伤害或精神痛苦时,侵权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受害人可以提出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近因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侵权的归责主要以最近的原因为准。

即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的次生损害,责任应由侵权行为造成的最后一环节承担。

例如,某公司生产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身体受伤。

在责任追究时,主要依据是该公司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而非其他环节。

4. 预见义务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侵权行为的责任应当由能够预见到侵权后果的人承担。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可能不具备法律上的责任,但如果有其他人能够预见到该行为的后果,而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他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5. 共同侵犯归责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多个人共同实施侵权行为并导致损害时,这些人应共同承担侵权责任。

这意味着,在多人联合侵权的情况下,每个侵权人都应独立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论他们的实际行为在侵权中起到何种作用。

侵权的归责原则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明确责任的归属,它可以有效地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为受害人提供公正的赔偿。

同时,侵权的归责原则也要求个人和组织在行为中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法律规范下遵守法律法规,以避免违法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1.主体责任原则: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主体责任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
基本归责原则。

侵权行为的主体就是行为人,即实施侵权行为的个人或组织。

根据主体责任原则,行为人有能力和行为意愿的,应当对其侵权行为
承担责任。

2.独立责任原则:独立责任原则是指,在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侵权行
为的情况下,每个行为人都应独立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这种原则适用于
多个行为人同时实施侵权行为或者连续多个行为人依次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

3.连带责任原则:连带责任原则是指在多个行为人共同实施侵权行为,但无法确定各自责任份额的情况下,各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据这个原则,受害人可以选择向任意一个或多个行为人主张连带责任,并
获得相应的赔偿。

4.担保责任原则:担保责任原则是指在法律规定特别情况下,行为人
对他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无论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都应该以担
保的形式去赔偿。

这种原则适用于一些特殊行业或者特定情况下的责任追究。

5.行政责任原则:行政责任原则是指在一些情况下,行政机关对侵权
行为的主体进行行政责任的追究。

行政机关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侵
权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或其他行政处理措施。

总之,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是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侵权行为
的主体或行为人进行责任追究。

通过明确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责任、责任的
性质和范围以及若干行为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合法权益的衡平。

侵权责任法——论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论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论归责原则归责原则是指,在侵权责任法中,法律对违反侵权规定的行为进行归责,即通过确定违法者承担责任,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归责原则体现了法律正义和公平的要求,构建了承担责任和补偿义务的基础。

首先,归责原则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在侵权行为中,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归责原则保证了受害人的权益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

侵权行为可能给受害人造成经济损失、身体伤害、精神痛苦等,通过归责原则,迫使侵权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使受害人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和救济。

其次,归责原则强调了侵权者的违法行为应承担责任。

侵权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归责原则将侵权者与受害人的法律关系明确化,便于责任的确定和维权的实施。

通过归责原则,可以有效地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

第三,归责原则推动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侵权责任法的适用中,依据归责原则,要求侵权者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责任。

这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使侵权责任的承担更加公正合理。

归责原则迫使侵权者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起责任,确保了法律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并为社会公众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

然而,归责原则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在具体的侵权案件中,确定违法行为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简单明了的。

根据归责原则,侵权责任应由违法行为者承担,但对于责任的量化和补偿标准的确定,仍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另一方面,归责原则也可能导致责任的过重或轻微,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是否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如何确定等问题,也需要权衡利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压力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总之,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是维护公平正义、保护受害人权益的重要原则。

它通过确定侵权者的违法行为与责任承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但在具体应用中,也需要考虑到个案差异和情况特殊性,综合判断违法行为和责任的大小,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简述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

简述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

简述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主要分为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过失责任原则。

1. 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侵权责任承担的基本原则之一。

根据过错责任原则,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以侵权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

换句话说,侵权行为人只有在存在过错行为的情况下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其行为应当是有故意或者过失的。

2. 严格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人无需证明其有过错,只要其行为导致了侵权结果,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严格责任原则适用于一些特殊的侵权行为,例如产品责任、动物侵权等。

在这些情况下,侵权责任的承担不依赖于侵权行为人是否有过错,而是基于其行为导致的结果。

3. 过失责任原则过失责任原则介于过错责任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之间。

根据过失责任原则,侵权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侵权行为人的过失程度。

侵权行为人虽然没有故意为之,但由于疏忽或不当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到损害,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的承担原则是我国侵权法律体系的基础之一,通过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过失责任原则的规定,区分了不同侵权情形下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侵权行为而触犯法律,防患于未然。

同时,对于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要谨慎对待,确保自身行为合法合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法律责任。

以上为对侵权责任承担原则的简要概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

论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侵权责任法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在民事活动中发生的侵权行为进行了规范和处理。

侵权责任法明确了侵权行为的主体责任和法律后果,其中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归责原则是指根据侵权活动的性质和后果对侵权责任主体进行法律上的归责。

在侵权责任法中,归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侵权责任的主体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侵权责任的主体,明确了实施侵权行为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权责任法对不同主体的归责进行了界定,例如对于个人的侵权行为,法律规定了个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侵权行为,法律也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侵权活动的主体明确了责任的界定和承担。

其次,侵权责任的程度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侵权责任的程度,即侵权行为的后果和损害程度与侵权责任的大小成正比。

法律明确规定了若干情况下,侵权责任会被认定为过错责任,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损害但依然进行,责任会相对加重;反之,如果侵权人不能预见或者不能避免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责任可能会相对减轻。

这样,侵权责任的程度将根据侵权行为的后果进行归责。

再次,侵权责任的追溯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追溯侵权行为的归责,包括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期限、诉讼时效等。

法律规定了一定的诉讼时效,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以保护合法权益的受损主体。

这样,归责原则将侵权责任的追溯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最后,侵权责任的补救归责。

归责原则规定了在侵权行为发生后,侵权责任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不同种类的损害赔偿和追究方式,例如经济赔偿、精神赔偿等,以补偿受害主体的损失和伤害。

归责原则通过补救措施实现了侵权被补救和追究的过程。

总体来说,归责原则在侵权责任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明确了侵权责任行为主体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追究,维护了公平公正的法律秩序。

归责原则还能够制约侵权行为的发生,增加了违法主体的法律责任和追究成本,确保了侵权行为的补救和赔偿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 归责 , 就是 确定责 任的归属 。因侵权 行为造 成受 害人
原则 古老 体系 的进 程 。 过错责 任原 则作 为 一般 归责 原则 出现 , 是在 1 8 0 4年 《 法 国民法典 》 中。 法 典第 1 3 8 2 、 1 3 8 3条对 过错责任 原则进 行 了高
人 身或财产 受到损 害 , 由谁来 承担 责任后 果 , 应 当依据 什 么来 判断, 这就是 归责原则 。此种 依据 体现 了法律 的价 值判 断 , 即
二、 过 错 推 定 原 则
定: 若 自由 民以其船租 与船工 , 船 工不慎 , 致 船沉 没或 损坏 , 则 船工 以船赔偿 船主 。⑦ 在 罗马法 时代 , 《 十二 铜表法 》 也出现 了
过错 责任 原则 的雏 形 , 在有 关私 犯 的条文 中 , 多处 使用 了 “ 过 失” 的概念 。之后 , 商 品经济进 一步发 展 , 在罗 马法 的基础 上 ,
造成 损害结 果 ,就 应 当承担全 部责 任 。这 种完 全不 分是非 黑 白、 一味 追究 赔偿 的 归责原 则 , 使 得 正 当防卫 、 紧急 避 险 等正 当行为造 成的结果 也必 须承担 民事责 任 , 这显 然是 不合 理 的。
素 就是 “ 主 观过错 ” , 无过 错 , 即无责 任 , 这 是过 错 责任 原则 的 真谛 。所 以要适 用过错责 任原则 , 就必须 证明对方 存在 过错 。
③此后 各 国民法纷纷效 仿 , 陆续 确立 了过错责 任原则 为主导 的
归责 原则体 系。 ( 二) 过错责 任原则 的概述
系 的证 明 、 举证 责任 的分 配 、 免 责事 由等一 系列 问题 , 它 贯穿
于整个 民事侵 权案件 , 是 司法机 关办案 的基本 准则 。

过错责 任原则 , 是 以过 错因 素作 为法律 价值判 断 的标准 , 确定行 为人 是否 应 当承担不 利后果 的原则 。侵 权责 任构成 要
与 法律 地位进 行 了讨论 。
关键词 : 侵 权 责任 归责原 则 ; 过错 责任原 则 ; 过 错推 定原 则 ; 无过 错责任 原 则 ; 公平 责任 原则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2 .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4) 0 7 — 9 6— 0 3
断, 抑 或 以公 平考 虑作为判 断标准 使行 为人承担侵 权责 任 。① 侵权 责任 的归责 的核心 问题 是标准 问题 ,即对 损害 结果 的承 担 应 当依 据什 么标 准 。 学 理上依 据不 同的法律 价值判 断因素 ,
建 立 了不 同基本 归责原 则 。 归 责原则决 定 了构 成要件 、 因果 系 , 其 核心 要

过 错 责 任 原 则
( 一) 过错 责任原 则 的历 史沿革 在原 始社 会 , 解决 矛盾 与侵害 的方式 主要 是复仇 与杀 戮 。 随着 劳动力 的发展 与货 币的出现 , 复仇方 式逐 渐淘 汰 , 取而 代 之 的是物 的赔偿 。 在 早期 的成文法 中 , 侵权 责任归责 原则 采取 结果 责任原则 , 即行 为人无论 有无 过错 , 只要存 在加 害行 为并
学 术 的发 展和判 例的 丰富加 速 了过 错责任 原则 瓦解 结果责 任
( 一) 过错 推定原 则 的历 史沿革
“ 对偶 然事件 谁也不 负责任 ” 、 “ 偶然 事件应 落在被 击 中者
的身上 ” , 这 些古 罗马 的训 条 中当 中就 已经 包含 了过错 推定 的
①王利明 : 《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 究》 , 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 1 9 9 2 年 版, 第1 7 ~ 1 8页 ② 彭俊 良: 《 侵权责任法论》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 0 1 3 年版 , 第9 3 页. ③ 同上.
从 历史 的沿 革看 待过错 责任原则 ,之 所 以其 取代 结果 责 任 原则 , 最 重要 的原 因是其 满足 道德 要求 、 能够平 衡利 益 。行
为人对 自己过失 造成 的后果 负责是 社会 正义 的要求 , 反之 , 若
非 出于过 失 , 行 为人 已经 尽义 务 , 则 在道 德 上无 可 非难 , 自不 应负责 。过错 责任 原则通 过损 害赔偿 的方 式使受 害人 权利 得
浅 论 侵 权 责 任 归责 原 则
沈 雪 平
摘 要: 侵权 责任 的归责 是 民事侵权 案件 中最 关键 的环节 , 与之 密切 联 系的就 是侵 权责任 归 责原 则。 我 国关于侵权 责任 归责
原 则的规 定 有四类 , 分别是 过错 责任原 则 、 过错 推 定原 则 、 无过错 责任 原 则和公 平责任 原则 。 笔 者分 别从其 历 史沿革 、 概 述、 特征
到补救 , 而使加 害人对 不法行 为 承担不 利 , 使得 双方 当事人 利 益得 到衡平 , 从 而体现法 律 的公 平价值 。④ 过 错责任 原则 为民 事 主体确 立 了标 准 , 它 要求行 为人 谨 慎小 心 , 尊重 他 人权 益 ,
为行 为人确 立 了稀有 行 为的范 围 , 有利 于预 防损 害发生 , 充分 协调 了个人 自由与社会安 全两种 利益 的关 系 。
随 着人类 文 明发 展 , 公元前 1 8世纪 的《 汉穆 拉 比法 典 》 就 已经 有 了过错 责任 的萌芽 。 如 法典第 5 3、 5 4条 规定 : 自由民怠 于巩
固其 田之 堤堰 , 而 因此堤 堰破裂致 邻地 损失 者 , 或 自由民开启 渠, 不慎 而使水 淹邻人 之 田者 , 均需 负赔偿 之债 。第 2 3 6条规
法 律应 当以行 为人 的过 错还 是 已经 发生 的损 害结果 为价 值判
度概括 : “ 任何 行 为使 他人 手损 害时 ,因 自己的过失而 致行 为 发生 之人对该 他人负 赔偿 的责任 。” “ 任何 人不 仅对其 行 为所
致的损 害 , 而且对 其过失 或懈怠 所致 的损 害 , 负赔偿 的责 任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