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结构与编写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是对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的实施将能够有效地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该标准的规定用以指导如何起草我国标准,它是编写标准的标准。

GB/T 1.1—2009的主要技术内容为:规定了编写标准的原则、标准的结构、起草标准中的各

个要素的规则、要素中条款内容的表述、标准编写中涉及的各类问题的规则以及标准的编排格式。

一、编写标准的原则

标准的第4章规定了编写标准的原则,对这些原则的总体把握,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编写标

准的具体规定,并能够将相应的规定更好地贯彻于标准编制的全过程。

1. 统一性

统一性是对标准编写及表达方式的最基本的要求。统一性强调的是标准内部(即标准的每个部分、每项标准或系列标准内)的统一,包括:标准结构的统一,即标准的章、条、段、表、图和附录的排列顺序的一致;文体的统一,即类似的条款应由类似的措辞来表达,相同的条款应由相同的措辞来表达;术语的统一,即同一个概念应使用同一个术语;形式的统一,即标准的表述

形式,诸如标准中条标题、图表标题的有无应是统一的。

2. 协调性

协调性是针对标准之间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为了达到标准系统整体协调的目的,在制定标准时应注意和已经发布的标准进行协调。遵守基础标准和采取引用的方法是保证标准协调的有效途径。标准中的附录A给出了最通用的部分基础标准清单。遵守这

些标准将能够有效地提高标准的协调性。

3. 适用性

适用性指所制定的标准便于使用的特性,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于直接使用。第二,便于被其他文件引用,GB/T 1.1—2009对于层次设置、编号等的规定都是出于便于引

用的考虑。

4. 一致性

一致性指起草的标准应以对应的国际文件(如有)为基础并尽可能与国际文件保持一致。起草标准时如有对应的国际文件,首先应考虑以这些国际文件为基础制定我国标准,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保持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按照GB/T 20000.2—2009确定一致性程度,即等同、修改

或非等效。

5. 规范性

规范性指起草标准时要遵守与标准制定有关的基础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经建立了支撑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性系列国家标准,包括: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20000

《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1《标准编写规则》、GB/T 20002《标准中特定内容的编写》。

二、标准的结构

标准的第5章从内容和层次两个方面对标准的结构进行了规定。搭建标准的结构是正式起草

标准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

1. 按照内容划分

对标准的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要素,依据要素的性质、位置、必备和可选的状态可将标准中的要素归为不同的类别。

(1)按照要素的性质划分,可分为:

——规范性要素:声明符合标准而需要遵守的条款的要素;

——资料性要素:标示标准、介绍标准、提供标准附加信息的要素。

(2)按照要素的性质和在标准中的位置划分,可分为:

——资料性概述要素:标示标准,介绍内容,说明背景、制定情况以及该标准与其他标准或文件的关系的要素,即标准的“封面、目次、前言、引言”。

——资料性补充要素:提供附加内容,以帮助理解或使用标准的要素,即标准的“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索引”。

——规范性一般要素:给出标准的主题、界限和其他必不可少的文件清单等通常内容的要素,即标准的“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技术要素:规定标准的技术内容的要素,通常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和缩略语,要求……,规范性附录”等为规范性技术要素。

(3)按照要素必备的和可选的状态划分,可分为:

——必备要素:在标准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即标准中的“封面、前言、名称、范围”。

——可选要素:在标准中不一定存在的要素,其存在与否取决于特定标准的具体需求。标准

中除了四个必备要素之外,其他要素都是可选要素。

2. 按照层次划分

标准的层次可划分为部分、章、条、段、列项和附录等形式。

(1)部分

部分是一项标准被分别起草、批准发布的系列文件之一。部分是一项标准内部的一个“层次”。一项标准的不同部分具有同一个标准顺序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标准。部分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编号,编号应位于标准顺序号之后,与标准顺序号之间用下脚点相隔。例如:××××.1,××××.2等。

(2)章

章是标准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是标准或部分中划分出的第一层次。标准正文中的各章构成了标准的规范性要素。每一章都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编号。在每项标准或每个部分中,章的编号从“范围”开始一直连续到附录之前。每一章都应有章标题,并置于编号之后。

(3)条

条是对章的细分。凡是章以下有编号的层次均称为“条”。第一层次的条可分为第二层次的条,第二层次的条还可分为第三层次的条,需要时,一直可分到第五层次。条的编号使用阿拉伯数字

加下脚点的形式,编号在其所属的章内或上一层次的条内进行,例如第6章内的条的编号:第一

层次的条编为6.1,6.2……,第二层次的条编为6.1.1,6.1.2……,一直可编到第五层次,即6.1.1.

1.1.1,6.1.1.1.1.2……。条的标题是可以选择的,每个第一层次的条最好设置标题,如果设标题,则位于条的编号之后。

(4)段

段是对章或条的细分,没有编号。为了不在引用时产生混淆,应避免在章标题或条标题与下一层次条之间设段。

(5)列项

列项需要同时具备两个要素,即引语和被引出的并列各项。在列项的各项之前应使用列项符号(破折号“——”或圆点“·”),或在列项中的项需要识别时使用字母编号[后带半圆括号的小写拉丁字母,如a)、b)、c)等]进行标示。在字母编号的列项中,如果需要对某一项进一步细分成需要识别的若干分项,则在各分项之前使用数字编号[后带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2)、3)等]进行标示。

(6)附录

附录是标准层次的表现形式之一。附录按其性质分为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每个附录均应在正文或前言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提及。附录的顺序应按在条文中提及它的先后次序编排。

每个附录的前三行内容提供了识别附录的信息。第一行为附录的编号,例如:“附录A”、“附录B”、“附录C”等。第二行为附录的性质,即“(规范性附录)”或“(资料性附录)”。第三行为附录标题。

每个附录中章、图、表和数学公式的编号均应重新从1开始,编号前应加上附录编号中表明顺序的大写字母,字母后跟下脚点。例如:附录A中的章用“A.1”、“A.2”等表示;图用“图A.1”、“图A.2”等表示。

规范性附录的作用是给出标准正文的附加或补充条款。资料性附录的作用为给出有助于理解

或使用标准的附加信息。

三、要素的编写

标准的第6章规定了如何起草标准中的各个要素。各个要素内容的选择和编写是初步搭建标

准结构后需要进行的工作。

1. 封面

封面是资料性概述要素,同时又是一个必备要素。在标准封面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给出识别标准的信息:标准的层次、标准的标志、标准的编号、被代替标准的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I 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标准名称、标准名称对应的英文译名、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标识、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日期、标准的发布部门或单位。在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显著位置还应按GB/T 1.1—2009的规定,给出征集标准是否涉及

专利的信息。

2. 目次

目次是一个可选的资料性概述要素。如果需要设置目次,则应以“目次”作标题,将其置于封

面之后。根据标准中要素的具体情况,目次中应列出的内容为:前言、引言、章的编号和标题、附录编号(包括附录性质) [即“(规范性附录)”或“(资料性附录)”]和附录标题、参考文献、索引。除了上述内容,目次中还可列出:条的编号和标题、附录章的编号和标题、附录条的编号和标题、图的编号和图题、表的编号和表题等。具体编写目次时,在列出上述内容的同时,还应

列出其所在的页码。

3. 前言

前言是资料性概述要素,同时又是一个必备要素。前言应位于目次(如果有的话)之后,引言(如果有的话)之前,用“前言”作标题。前言中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型条款,也不应包含公式、图和表。前言主要陈述本文件与其他文件的关系等信息,应视具体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

(1)标准结构的说明:对于系列标准或分部分标准,在第一项标准或标准的第1部分的前言的开头应说明标准的预计结构;在每一项标准或每一个部分中应列出所有已经发布或计划发布的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名称。

(2)标准编制依据的起草规则的阐述:按照GB/T 1.1的规定编制的标准应包含该项内容,例如:“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3)标准所代替的标准或文件的说明,需要说明两方面的内容:与先前标准或其他文件的关系;与先前版本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

(4)与国际文件、国外文件关系的说明:以国外文件为基础形成的标准,可在前言陈述与相应文件的关系;与国际文件存在着一致性程度(等同、修改或非等效)对应关系的标准,应按照GB/T 20000.2的有关规定陈述与对应国际文件的关系。

(5)有关专利的说明:凡可能涉及专利的标准,如果尚未识别出涉及专利,应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在前言中给出有关专利的说明。

(6)归口和起草信息的说明:在标准的前言中应视情况依次给出标准的提出(可省略)、归口、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等信息。

(7)标准所代替标准的版本情况的说明:如果所起草的标准的早期版本多于一版,则应在

前言中说明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的情况。

4. 引言

引言是一个可选的资料性概述要素,如果需要设置引言,则应用“引言”作标题,并将其置于前言之后。在引言中不应包含要求。引言主要说明标准的背景、制定情况等和文件本身内容相关的信息。引言中可给出下列内容:

——编制标准的原因;

——有关标准技术内容的特殊信息或说明;

——如果标准内容涉及了专利,则应在引言中给出有关专利的说明。

引言不应编号。如果引言的内容需要分条时,应仅对条编号,引言的条编为0.1、0.2等。

引言中如果有图、表、公式,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进行编号,正文中相关内容的编号与

引言中的编号连续。

5. 标准名称

标准名称是标准的规范性一般要素,同时又是必备要素。标准名称应置于范围之前,并且应在标准的封面中标示。标准名称应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使该标准与其他标准相区分。标准名称由几个尽可能短的要素组成,通常不多于三种,依次为:

——引导要素:表示标准所属的领域(可选要素);

——主体要素:表示在上述领域内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必备要素);

——补充要素:表示上述主要对象的特定方面,或给出区分该标准(或部分)与其他标准(或

其他部分)的细节(可选要素)。

6. 范围

范围是标准的规范性一般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必备要素。范围应位于每项标准正文的起始位置,它永远是标准的“第1章”。范围不应包含要求。

范围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界定标准化对象和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在特别需要时可补充陈述不涉及的标准化对象;给出标准中的规定的适用界限,在特别需要时可补充陈述不适用的界

限。范围的陈述应简洁,以便能够作为标准的“内容提要”使用。

7.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是标准的规范性一般要素,同时又是一个可选要素。如果标准中有规范性引用的文件,则应以“规范性引用文件”为标题单独设章,以便给出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文件清单。该章内容的表述形式由“引导语 + 文件清单”组成。

(1)引导语

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中,在列出所引用的文件之前应有一段固定的引导语,即: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文件清单

在引导语之后,要列出标准中所有规范性引用的文件。

对于标准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应在文件清单中给出文件的年号或版本号以及完整的名称,对于引用的标准则给出标准的编号和名称,例如: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对于标准中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不应在文件清单中给出文件的年号或版本号,对于引用的标准则仅给出标准的代号、顺序号和标准名称,例如:GB/T 15834 标点符号用法标准中如果直接引用了国际标准,在文件清单中列出这些国际标准时,应在标准编号后给出

国际标准名称的中文译名,并在其后的圆括号中给出原文名称。

8.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是规范性技术要素,在非术语标准中该要素是一个可选要素。如果标准中有需

要界定的术语,则应以“术语和定义”为标题单独设章,以便对相应的术语进行定义。“术语和定义”的表述形式由“引导语 + 术语条目”构成。

(1)引导语

在给出具体术语条目之前应有一段引导语。只有标准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时使用下述引导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除了标准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外,其他文件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时使用下述引导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只有其他文件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时使用下述引导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术语条目

术语条目最好按照概念层级进行分类编排。属于一般概念的术语和定义应安排在最前面。任何一个术语条目应至少包括四个必备内容:条目编号、术语、英文对应词、定义。根据需要术语条目还可增加以下附加内容:符号、专业领域、概念的其他表述方式(例如:公式、图等)、示

例和注等。

9.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是规范性技术要素,在非符号、代号标准中该要素是一个可选要素。如果标准中有需要解释的符号、代号或缩略语,则应以“符号、代号和缩略语”或“符号”、“代号”、“缩略语”为标题单独设章,以便进行相应的说明。

标准中的“符号、代号和缩略语”章中的符号、代号或缩略语清单宜按照字母顺序编排。1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为资料性补充要素,并且是一个可选要素。在编写标准的过程中经常会资料性地引用一些其他文件,当需要将被引用的文件列出时,应在标准的最后一个附录之后设置参考文献,并且将资料性引用的所有文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在列出参考文献时,应在文献清单中的每个参考文献前的方括号中给出序号。参考文献中如果列出国际、国外标准或其他国际、国外文献,则应直接给出原文,无须将原文翻译后给出中文

译名。

11. 索引

索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目次的检索标准内容的途径,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方便标准的使用。

索引为资料性补充要素,并且是一个可选要素。如果需要设置索引,则应用“索引”做标题,

将其作为标准的最后一个要素。

四、要素的表述及其他规则

标准的第7章规定了要素中条款内容的表述,第8章给出了编写标准中涉及的各类问题所遵

循的规则,第9章规定了标准的编排格式。

1. 条款的表述

标准的要素是由条款构成的,根据条款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陈述型条款:表达信息的条款,可通过汉语的陈述句或利用助动词来表述。表达陈述

型条款的助动词有三种:“可”或“不必”;“能”或“不能”;“可能”或“不可能”。

(2)推荐型条款:表达建议或指导的条款,通常用助动词“宜”或“不宜”来表达。

(3)要求型条款:表达如果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的准则,并且不准许存在偏差的条款。要求型条款可以通过汉语的祈使句或利用助动词来表述。表达要求型条款的助动词有“应”或“不

应”。

2. 条款内容的表述形式

标准中的要素是由各种条款构成的,在表述条款的内容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以下五种表述形式。

(1)条文

条文是条款的文字表述形式,也是表述条款内容时最常使用的形式。标准中的文字应使用规范汉字。标准条文中使用的标点符号应符合GB/T 15834《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标准中数字的用法应符合GB/T 1583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规定。

(2)图:图是条款的一种特殊表述形式,当用图表述所要表达的内容比用文字表述得更清晰易懂时,图这种特殊的表述形式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3)表:表也是条款的一种特殊表述形式,当用表表述所要表达的内容比用文字表述得更简洁明了时,表这种特殊的表述形式也将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4)注和脚注:注和脚注是条款的辅助表述形式。在注或脚注中可以对标准的规定给出较广泛的解释或说明,由此起到对条款的理解和使用提供帮助的作用。注和脚注都属于要素中的资料性内容。

(5)示例:示例是条款的另一种辅助表述形式。在示例中可以给出现实或模拟的具体例子,以此帮助标准使用者尽快地掌握条款的内容。示例可以存在于任何要素中,所有示例都属于资料

性的内容。示例属于要素中的资料性内容。

2. 其他规则

在编写标准时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问题,例如,标准中用到的一些组织机构的全称、简称如何表述,标准中的缩略语如何编写,涉及商品名、专利等问题的处理,还有数值的选择与表述,量、单位及其符号、数学公式、尺寸和公差的表达等等,在标准的第8章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表述规则。在标准的第9章给出了标准编排格式的要求。

组织结构设计的五大要素和八大原则

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变革设计 来源:网络 当企业出现经营业绩逐渐下滑、产品质量迟迟不能提高、浪费和消耗严重、新的管理措施总是难以实施、管理效率下降、员工不满情绪增加等等诸多问题的时候,企业家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常见的思考方式会认为,这些可能是人员素质问题、激励措施问题、绩效考核问题或者是制度不完善,更进一步的,或许还会认为是企业战略不清晰、是企业执行力不够或者是企业文化需要重塑?于是,企业往往会采取执行力培训、文化重塑、战略转型、绩效管理改革、薪资改革等等手段,甚至会解聘和更换员工。 这些措施本身毫无问题,但是却往往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甚至解聘和更换员工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 一、问题背后的问题——组织结构不合适才是根源 当企业出现病症的时候,最容易被忽视但却可能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 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在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我们通常认为,有很多合理的组织结构模型可以供选择:例如职能制、矩阵式、事业部制、母子公司体制、超矩阵式等。所以在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企业家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采取一种耳熟能详的或者公认的组织结构形式。尤其是当看到很多成功的企业也在采用类似的组织结构时,企业家们会更加安心。 但是完美的组织结构理论这一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冰冷的现实时刻在提醒我们,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绝对正确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它是让人们有效的一起工作的工具。因此,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必然需要配合不同的组织结构。 不同的战略: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的载体,战略不同组织结构必然随之调整。就像蜗牛与羚羊,蜗牛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缩进硬壳里面,所以蜗牛需要背着房子到处走;羚羊的战略是当危险来临就要快速奔跑离开,所以羚羊就需要强健的四肢。如果让羚羊背上房子,又怎么能实施快速奔跑的战略呢?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改变,组织结构也需要相应变革来适应组织的发展。在创业阶段,企业需要快速反应来保证生存,组织结构需要简单,围绕主要职能来设置部门,如果组织结构过于臃肿、部门过多,就会造成流程割裂、效率低下,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当企业发展壮大,如果仍然粗略的设置组织结构,就会造成重要职能薄弱或缺失,企业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像人小的时候,如果穿过大的鞋,就会举步维艰,怎么也跑不快;当长大成人,如果再穿小时候的鞋,跑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束缚、疼痛难忍。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GBT1.1 -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摘要)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摘要) 6.1.1 封面 封面为必备要素,它应给出标示标准的信息,包括:标准的名称、英文译名、层次(国家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标志、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部门等。 如果标准代替了某个或几个标准,封面应给出被代替标准的编号;如果标准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程度为等同、修改或非等效,还应按照GB/T 20000.2的规定在封面上给出一致性程度标识。 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显著位置应按附录C中C.1的规定,给出征集标准是否设计专利的信息。 6.1.2 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为了显示标准的结构,方便查阅,设置目次是必要的。目次所列的各项内容和顺序如下: a) 前言; b) 引言; c) 章; d) 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e) 附录;

f) 附录中的章(需要时列出); g) 附录中的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h) 参考文献; i) 索引; j) 图(需要时列出); k) 表(需要时列出); 目次不应列出“术语和定义”一章中的术语。电子文本的目次应自动生成。 6.1.3 前言 前言为必备要素,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也不应包含公示、图和表。前言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 a)标准结构的说明。对于系列标准或分部分标准,在第一项标准或第1部分中说明标准的预计结构;在系列标准的每一项标准或分部分标准的每一部分中列出所有已经发布或计划发布的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名称。 b)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提及GB/T 1.1。 c)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给出被代替的标准(含修改单)或其他文件的编号和名称,列出与前一版本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 d)与国际文件、国外文件关系的说明。以国外文件为基础形成的标准,可在前言中陈述或相应文件的关系。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程度为等同、修改或非等效的标准,应按照GB/T 20000.2的有关规定陈述与对应国际文件的关系。

CCAA国家审核员2015年继续教育通用课程-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分解

CCAA国家审核员2015年继续教育通用课程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课程依据: CCAA《认证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GB/T1.1《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1. 了解标准、标准化的基本概念;2. 熟悉和掌握标准的基本结构;3. 熟悉和掌握标准编写基本原则与要求;4. 提高认证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课程目录: 01. 概述;02. GB/T1.1标准概要;03. 02. GB/T1.1的术语和定义;04. 总则;05. 结构;06. 要素的起草;07. 要素的表述;08. 其他规则;09. 编排格式。 如何清空IE浏览器缓存,INTERNET选项,常规,浏览历史记录,删除,去除保留收藏夹网站数据,其他的都勾选,删除。 第1章概述 第一节标准化基本知识 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远古时代:狩猎工具;图形符号 古代:产生早期计量器具;手工业发展,分工细化,形成规范;秦统一中国后,文字、货币、道路、兵器、度量衡的统一。 近代:1798年,互换性原理;1902年极限表标准;1906年英国国家公差标准BS27;1914-1920年福特生产流水线。 现代:系统性;国际性;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生产力。标准概念的由来 1934年,盖拉德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提出: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方法、配络、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 197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中提出:是经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标准化成果。它可以采用下述形式:文件形式,内容记述一整套必须达到的条件;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 1982年,ISO在导则2中的定义:适用于公众的,由有关各方合作起草并一致同意,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规范或其他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取得最佳效益。 2002年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最新的“标准”的定义: 依据GB/T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依据ISO/IEC导则2:2004)5.3条款给出的标准的定义: 标准: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注1: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注2:规定的程序指制定标准的机构颁布的标准制定程序。 标准概念的理解: 特点: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

组织架构设计基础

组织结构设计的六要素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工作专门化 本世纪初,亨利·福特(Henry Ford)通过建立汽车生产线而富甲天下,享誉全球。他的做法是,给公司每一位员工分配特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员工只负责装配汽车的右前轮,有的则只负责安装右前门。通过把工作分化成较小的、标准化的任务,使工人能够反复地进行同一种操作,福特利用技能相对有限的员工,每1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 福特的经验表明,让员工从事专门化的工作,他们的生产效率会提高。今天,我们用工作专门化(work specialization)这个术语或劳动分工这类词汇来描述组织中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不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解成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就其实质来讲,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20世纪4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数生产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工作专门化来完成的。管理人员认为,这是一种最有效地利用员工技能的方式。在大多数组织中,有些工作需要技能很高的员工来完成,有些则不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好。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参与组织制造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那么,就要求所有的人不仅具备完成最复杂的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而且具备完成最简单的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结果,除了从事需要较高的技能或较复杂的任务以外,员工有部分时间花费在完成低技能的工作上。由于高技能员工的报酬比低技能的员工高,而工资一般是反映一个人最高的技能水平的,因此,付给高技能员工高薪,却让他们做简单的工作,这无疑是对组织资源的浪费。 通过实行工作专门化,管理层还寻求提高组织在其他方面的运行效率。通过重复性的工作,员工的技能会有所提高,在改变工作任务或在工作过程中安装、拆卸工具及设备所用的时间会减少。同样重要的是,从组织角度来看,实行工作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培训效率。挑选并训练从事具体的、重复性工作的员工比较容易,成本也较低。对于高度精细和复杂的操作工作尤其是这样。例如,如果让一个员工去生产一整架飞机,波音公司一年能造出一架大型波音客机吗?最后,通过鼓励专门领域中进行发明创造,改进机器,工作专门化有助于提高效率和生产率。 本世纪50年代以前,管理人员把工作专门化看作是提高生产率的不竭之源,或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那时工作专门化的应用尚不够广泛,只要引入它,几乎总是能提高生产率。但到了6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好事做过了头就成了坏事。在某些工作领域,达到了这样一个顶点:由于工作专门化,人的非经济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厌烦情绪、疲劳感、压力感、低生产率、低质量、缺勤率上升、流动率上升等)超过了其经济性影响的优势.

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应采用规范、通用的术语。如涉及特殊的术语,需提供明确定义,并写到“4.术语”部分。 (三)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检验方法各项内容的编号原则上应和性能指标各项内容的编号相对应。 (四)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文字、数字、公式、单位、符号、图表等应符合标准化要求。 (五)如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内容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中国药典,应保证其有效性,并注明相应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以及中国药典的版本号。 二、内容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产品名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产品名称应使用中文,并与申请注册(备案)的中文产品名称相一致。 (二)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产品型号和/或规格,以及其划分的说明。 对同一注册单元中存在多种型号和/或规格的产品,应明确各型号及各规格之间的所有区别(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 对于型号/规格的表述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三)性能指标。 1.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是指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评价性内容(例如生物相容性评价)原则上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 2. 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制定应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具体产品的设计特性、预期用途和质量控制水平且不应低于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应明确具体要求,不应以“见随附资料”、“按供货合同”等形式提供。 (四)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的制定应与相应的性能指标相适应。应优先考虑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需保证具有可重现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时明确样品的制备方法,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检验方法中还应明确说明采用的参考品/标准品、样本制备方法、使用的试剂批次和数量、试验次数、计算方法。 (五)对于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产品技术要求中应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要求。 (六)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为相应的注册证号(备案号)。拟注册(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可留空。 三、格式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格式见附件。 附件: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格式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一、规范性一般要素 (一)标准名称 1. 编写要求 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和标准的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使之与其他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的细节。任何其他必要的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 构成和形式 1) 构成 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的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通常,所使用的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 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 (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的特定方面) 2) 形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 3. 要素的选择 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 2) 引导要素的选择 3) 补充要素的选择

4) 分部分标准要素的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 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的内容和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的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 ——以提要求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 ——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 ——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的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 ——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的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的格式,已表明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 1.编写要求 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的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的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 2.作用与内容

1)作用标准的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和“有什么用”(界定适用的界限) 3. 表述 1)以陈述句、规范性的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是名称的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的目的。 5)范围的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的表述形式: 第一句为标准的内容概要,应表述为: “本标准 ……的尺寸。” ……的方法。” ……的特征。” ——确立了—……的系统。” ……的一般原则。” ——给出了……的指南。” ——界定了……的术语。” 第二句为标准适用性的陈述,应表述为: ——“本标准适用于……”; ——“本标准不适用于……”。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文章来源:更新时间:2011-01-04 18:48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是对标准化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它的实施将能够有效地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该标准的规定用以指导如何起草我国标准,它是编写标准的标准。 GB/T 1.1—2009的主要技术内容为:规定了编写标准的原则、标准的结构、起草标准中的各个要素的规则、要素中条款内容的表述、标准编写中涉及的各类问题的规则以及标准的编排格式。 一、编写标准的原则 标准的第4章规定了编写标准的原则,对这些原则的总体把握,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编写标准的具体规定,并能够将相应的规定更好地贯彻于标准编制的全过程。 1. 统一性 统一性是对标准编写及表达方式的最基本的要求。统一性强调的是标准内部(即标准的每个部分、每项标准或系列标准内)的统一,包括:标准结构的统一,即标准的章、条、段、表、图和附录的排列顺序的一致;文体的统一,即类似的条款应由类似的措辞来表达,相同的条款应由相同的措辞来表达;术语的统一,即同一个概念应使用同一个术语;形式的统一,即标准的表述形式,诸如标准中条标题、图表标题的有无应是统一的。 2. 协调性 协调性是针对标准之间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为了达到标准系统整体协调的目的,在制定标准时应注意和已经发布的标准进行协调。遵守基础标准和采取引用的方法是保证标准协调的有效途径。标准中的附录A给出了最通用的部分基础标准清单。遵守这些标准将能够有效地提高标准的协调性。 3. 适用性 适用性指所制定的标准便于使用的特性,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适于直接使用。第二,便于被其他文件引用,GB/T 1.1—2009对于层次设置、编号等的规定都是出于便于引用的考虑。 4. 一致性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基本原则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 基本原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设计组织架构需要遵循基本原则西方管理学家总结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企业组织变革实践活动中,西方管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些组织设计基本原则,如管理学家厄威克曾比较系统地归纳了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等人的观点,提出了8条指导原则: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阶层原则、管理幅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和明确性原则。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l5条基本原则:目标一致原则、效率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责的绝对性原则、职权和职责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权等级原则、分工原则、职能明确性原则、检查职务与业务部门分设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和便于领导原则。 国内管理专家总结的基本原则: ①战略匹配原则 一方面,战略决定组织结构,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组织结构又支持战略实施,组织结构是实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一个好的企业战略要通过与企业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去完成方能起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不适宜的组织结构必将对企业战略产生巨大的损害作用,它会使良好的战略设计变得无济于事。因此,企业组织结构是随着战略而定的,它必须根据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及时调整。通常情况下企业根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制订近期和中远期组织结构。

②顾客满意原则 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企业设计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必须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要确保设计的组织架构和流程能够以最快捷的速度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的服务,组织中各部门的工作要优质、高效达到始于顾客需求,终于顾客满意的效果。 ③精简且全面原则 精简原则是为了避免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过量投入,降低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成本和控制成本,提高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对于非核心职能,可能的话应比较自建与外包的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全面原则则是体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思想,即组织功能应当齐全,部门职责要明确、具体,这样即使出现一人顶多岗的情况,也能使员工明确认知自身的岗位职责。 ④分工协作原则 如果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工作最多只涉及到单个的独立职能,或者在可能的范围内由各部门人员担任单一或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活动,就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培训成本。分工协作原则不仅强调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使组织的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有明确的分工。还强调分工之后的协调。因此在组织机构设计时,必须强调职能部门之间、分子公司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业务上存在互补性或上下游关系时,更需要保持高度的协调与配合,以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 ⑤稳定与灵活结合原则

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要求,确保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质量,有利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下统称为标准)的编写。工程建设企业标准的编写,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标准编写应做到格式规范,逻辑严谨,结构清晰,用词简明,规定明确。 第四条在编写标准条文的同时,应编写标准的条文说明,并应同时出版,配套使用。 第五条标准的正式文本应由标准批准部门指定的出版机构出版。标准局部修订内容和强制性条文的正式文本,可在标准批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刊登。 第二章标准构成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六条标准应由前引部分、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构成。第七条标准各部分的构成包括下列内容: 一、前引部分 1、封面; 2、扉页; 3、公告; 4、前言; 5、目次。 二、正文部分 1、总则; 2、术语和符号; 3、技术内容。 三、补充部分 1、附录; 2、标准用词说明; 3、引用标准名录。 第二节前引部分 第八条标准封面应包括标准类别、检索代号、分类符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英文译名、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机构等要素。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封面还应包括标准备

案号。 第九条标准编号由标准代号、发布标准的顺序号、发布标准的年号组成。同一类或同一领域标准的代号应统一。当标准中无强制性条文时,标准代号后应加“/T”表示。例如:某项有强制性条文的国家标准编号采用“GB 50×××-20××”表示,某项无强制性条文的国家标准编号采用“GB/T 50×××-20××”表示。 第十条标准名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标准名称应简练明确地反映标准的主题内容; 二、标准名称宜由标准的对象、用途和特征名三部分组成;例如:钢结构设计规范 (对象)(用途)(特征名) 三、标准应根据其特点和性质,采用“标准”、“规范”或“规程”作为特征名; 四、标准名称应有对应的英文译名。 第十一条标准发布公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标题及公告号; 二、标准名称和编号; 三、标准实施日期; 四、有强制性条文的,应列出强制性条文的编号;全文强 制的,用文字表明; 五、全面修订的标准应列出被替代标准的名称、编号和废止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docx

GB/T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摘要) 封面 封面为必备要素,它应给出标示标准的信息,包括:标准的名称、英文译名、层次(国家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 标志、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 ICS 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 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部门等。 如果标准代替了某个或几个标准,封面应给出被代替标准的编 号;如果标准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程度为等同、修改或非等效,还应 按照 GB/T 的规定在封面上给出一致性程度标识。 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显著位置应按附录 C中的规定,给出征集标准是否设计专利的信息。 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为了显示标准的结构,方便查阅,设置目次 是必要的。目次所列的各项内容和顺序如下: a)前言; b)引言; c)章;

d)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e)附录; f)附录中的章(需要时列出); g)附录中的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h)参考文献; i)索引; j)图(需要时列出); k)表(需要时列出); 目次不应列出“术语和定义”一章中的术语。电子文本的目次应自动生成。 前言 前言为必备要素,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也不应包含公示、图 和表。前言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 a)标准结构的说明。对于系列标准或分部分标准,在第一项标准或第 1 部分中说明标准的预计结构;在系列标准的每一项标准或分部分标准的每一部分中列出所有已经发布或计划发布的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名称。 b)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提及 GB/T 。 c)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给出被代替的标准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 文章标题: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编写规则及具体要求1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 包括封面、目次、前言、安全操作规程名称、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工艺原理和流程、物料组成及性质等部分(具体结构形式见后)。 2编写规则 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Q/SHCL1004—2002《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写,“3.9~3.18”中具体内容视凡本单位实际而定。 3结构及具体要求 3.1封面 封面中标准号由企管处给出。封面设计可套用TDS模板。 3.2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在目次中应列出完整的标题。“术语和定义”一章的术语不应在目次中列出。 3.3前言 每项标准均应有前言。前言中不应包含要求、图表。前言由特定部分和基本部分组成。具体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6.1.3,样式可参照Q/SHCL1004—2002《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前言。 3.4引言 引言部分为可选要素,可省略。 3.5名称 XX车间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置于正文首页和标准的封面,力求简练,体现主题。 3.6范围 范围为必备要素,范围应明确标准的对象及涉及的各方面。可采用下列表述形式: ——规定了XXXX;

——确立了XXXX; ——给出了XXXX的指南; ——界定了XXXX的术语。 举例: 本标准对XX装置工艺原理、工艺流程、物料性质、常见的安全术语、有毒有害因素的分布等进行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XX车间的HSE管理,同时可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事故预案演练教材。 3.7规范性引用文件 参见GB/T1.1中6.2.3。凡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注明时间的其修订版不适用本标准,不注明时间的适用于本标准。 3.8术语和定义 包括安全方面的常用术语和定义,可从HSE管理手册中摘录。 3.9安全生产概况 包括生产工艺原理、生产流程介绍、生产特点等。 3.10原料、产品性质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生产的产品性质(主要从安全上叙述)、防范措施。 3.11要害部位分布及安全监控管理 包括要害部位平面分布图、日常监控的主要内容、可能产生的危害、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理措施、管理要求等。 3.12安全装备操作(使用)方法介绍及管理要求 包括本单位所使用的安全装备的种类、数量、作用(用途)、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如灭火器、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可燃性气体报警器、稳高压消防水泵、FSC、UPS等。 3.13联锁、自保系统管理 包括名称、型号、数量、安装部位、联锁条件、作用后果、管理上安全要求等。 3.14应急处理预案 包括水、电、汽、风、燃料气停运后对本单位的影响,超温、超压、炉管爆裂、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程序、日常重

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考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 目的不同 , 试卷编制的结构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章节单元检测主要是诊断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期中、期末考试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 , 初中毕业考试的目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 中考是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提供依据。命题者在命题前要明确考试的目的,制订命题计划。 (二)科学性、有效性原则 合理的考试目标,需要由具体的试题来体现,因而,试题的科学性极其设计的有效性自然是评价试题质量的一个标准。试题的科学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试题本身是正确的、可解的,没有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其二是试题的表述要简洁、明确、规范 , 图形准确,不存在歧义。试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试题设计应能完成命题的考查目标,命题者应关注试题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可达成性等方面,也就是试题设计应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 (三)教育性、实践性原则 试题的内容包含了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时期对数学的教育性有不同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数学试题应体现时代特征。而在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真实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试题命制中所用的材料、情景都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密切相连,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理解的素材。 2. 注重试题背景的选取,应以具有正面教育影响的背景为主,特别是要选取学生能感受到的有影响的背景,这样可以提高考试的思想教育

价值。设计实际问题的试题不一定都是难题,命题者在设计这类试题时,适当编制一些简单的实践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新颖性上 , 而试题的新颖性则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颖性、创设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在考查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要注重试题背景、考查的角度和设问的方式的变化。 (五)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 编制的试卷必须具有一定的梯度。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试题本身要具有层次性 , 要入口宽、方法多、有梯度,这主要体现在解答题中 , 即每一题中的各个小问题难度应有区别 , 要有一定的梯度。 2. 整卷试题难度的分布要有层次性 , 通常是由易到难排列。 高质量数学试卷的编制及命题原则 一、衡量试卷质量的指标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指对企业的组织等级、运营结构及管理模式等进行再造的过程,EMBA、MBA等常见经营管理教育均组织结构设计方法有所探究。 一、定义 组织结构设计,是通过对组织资源(如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确立企业某一阶段的最合理的管控模式,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大化。狭义地、通俗地说,也就是在人员有限的状况下通过组织结构设计提高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是这样的一项工作:在企业的组织中,对构成企业组织的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明确管理层次,分清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和相互协作关系,并使其在企业的战略目标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工作业绩。 从最新的观念来看,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它是把企业的任务、流程、权力和责任重新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根据时代和市场的变化,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或组织结构变革(再设计)的结果是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目的 创建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在组织成长过程中,有效地积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人员与任务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 三、主要内容 1、职能设计 职能设计是指企业的经营职能和管理职能的设计。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单位,要根据其战略任务设计经营、管理职能。如果企业的有些职能不合理,那就需要进行调整,对其弱化或取消。

2、框架设计 框架设计是企业组织设计的主要部分,运用较多。其内容简单来说就是纵向的分层次、横向的分部门。 3、协调设计 协调设计是指协调方式的设计。框架设计主要研究分工,有分工就必须要有协作。协调方式的设计就是研究分工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协调、联系、配合,以保证其高效率的配合,发挥管理系统的整体效应。 4、规范设计 规范设计就是管理规范的设计。管理规范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它是管理的规范和准则。结构本身设计最后要落实并体现为规章制度。管理规范保证了各个层次、部门和岗位,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标准进行配合和行动。 5、人员设计 人员设计就是管理人员的设计。企业结构本身设计和规范设计,都要以管理者为依托,并由管理者来执行。因此,按照组织设计的要求,必须进行人员设计,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人员。 6、激励设计 激励设计就是设计激励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其中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包括工资、福利等,负激励包括各种约束机制,也就是所谓的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既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防止一些不正当和不规范的行为。 四、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图设计方案(含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vsd图)

一、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1.1企业组织结构图 企业集团的运营规划是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取得的成果,需要企业规划部门、市场部、仓储部、财务部等共同完成,各工作岗位主管监督、指导下级工作人员共同完成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规划工作。其组织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董事会 (设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 总经理1人 技术信息部 技术经理 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 市场经营部 市场经理财务部财务经理 物流部 物流总经理 物流部 采购部采购经理 客户服务部客户经理 库场业务部配送管理部运输调度部 仓储管理部图1:组织结构总图 1.2部门职能介绍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模型以及其职能介绍如下所示 (1)总经理办公室 负责实际事物管理、重要文稿材料起草、建章建制;承担文档管理、后勤管理、资产管理、审计和公务接待等工作;协调督办各部门的工作。 (2)市场经营部 负责市场调研、市场开发、市场信息搜集、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负责市场开拓、营销管理、项目开发和资源整合;搜集客户日常资料。制作客户资料卡,建立大户档案,并和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统一签订销售合同。

(3)客户服务部 负责围绕市场需求,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4)库场业务部 负责对仓库和中转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5)仓储管理部 负责对物品进行储存和保管的主要任务,针对物品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养护策略,并制定最佳储存业务流程;对仓库以及储位及其储位上的货物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仓储资源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 (6)配送管理部 负责根据公司制定的运输计划、销售情况和公司运力情况组织运输;负责对公司车队的管理以及对合作运输企业进行协调和监督,对吸收的社会闲散运力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和铁路部门沟通协调,保证铁路运输计划的完成。 (7)运输调度部 负责根据销售合同和公司所指标编制采购计划、销售计划以及公路、铁路运输计划,负责根据计划安排运输和销售 (8)采购部 负责明确企业需求、对供应市场精心分析、制定出适合的采购策略,以此为依据进行供应商评价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签署供应合同。 (9)财务部 负责产品划价、贷款结算、票据管理、资金划拨、财务管理、税务上报。 (10)技术信息部 负责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改进和创新;解决运营中的技术和设备问题;负责新产品、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究,并且对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负责维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保护信息,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以帮助公司决策。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标准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技术文件,为了便于编写,审查和使用,ISO/IEC和各国际标准团体,以各国际标准机构对编写标准都与一套基本规定,也就是说,都有统一的编写方法。 如 ISO/IEC技术工作导则,BS 0.3《英国标准导则制订标准用标准第3部分英国标准的起草和编排》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等都是指导编写国际标准及英国、中国标准的标准文件。 标准的编写方法是标准内容的叙述方法,编排方式和各种图表、注解的表达方式等。 标准编写得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标准的贯彻,也影响到标准之间的交流,是标准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标准的编写方式。 一、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 各类标准的编写方法是不相同的,但下列一些基本要求都必须遵循的,否则就不能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 1、正确 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参数、公式以及其他内容都要正确可靠。 规定的指标必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基础,并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精确的数学计算而得出的数据编写时,必须再次核实,对标准中的图样、表格、数值、公式、化学分子式,计量单位、符号、代号等均应进行仔细复核、消除一切技术错误、保证其正确无误。 2、准确 标准的内容表达要准确、清楚、以防止不同人从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 标准是经济和技术活动的依据,是管理法规和技术法规,并往往被法律、法规和经济合同所引用。因此,必须具有法律和法规条文那样的措词准确、逻辑严谨的特殊文风,用词禁忌模棱两可,语句结构紧凑严密。为了达到表达准确的目的,标准中常用的典型词句,可以另行制订成标准来统一执行,也可以制订指导性文件推荐采用。 3、简明 标准的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要使用生僻词句或地方俗语,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使大家都能正确理解和执行,避免产生不易理解或不同理解的可能性。

gbt1.1 -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摘要)封面 封面为必备要素,它应给出标示标准的信息,包括:标准的名称、英文译名、层次(国家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字样)、标志、编号、国际标准分类号(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备案号(不适用于国家标准)、发布日期、实施日期、发布部门等。 如果标准代替了某个或几个标准,封面应给出被代替标准的编号;如果标准与国际文件的一致性程度为等同、修改或非等效,还应按照GB/T 的规定在封面上给出一致性程度标识。 标准征求意见稿和送审稿的封面显著位置应按附录C中的规定,给出征集标准是否设计专利的信息。 目次 目次为可选要素。为了显示标准的结构,方便查阅,设置目次是必要的。目次所列的各项内容和顺序如下: a) 前言; b) 引言; c) 章;

d) 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e) 附录; f) 附录中的章(需要时列出); g) 附录中的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h) 参考文献; i) 索引; j) 图(需要时列出); k) 表(需要时列出); 目次不应列出“术语和定义”一章中的术语。电子文本的目次应自动生成。 前言 前言为必备要素,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也不应包含公示、图和表。前言应视情况依次给出下列内容: a)标准结构的说明。对于系列标准或分部分标准,在第一项标准或第1部分中说明标准的预计结构;在系列标准的每一项标准或分部分标准的每一部分中列出所有已经发布或计划发布的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名称。 b)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提及GB/T 。 c)标准代替的全部或部分其他文件的说明。给出被代替的标准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标准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技术文件,为了便于编写,审查和使用,ISO/IEC和各国际标准团体,以各国际标准机构对编写标准都与一套基本规定,也就是说,都有统一的编写方法。 如 ISO/IEC技术工作导则,BS 0.3《英国标准导则制订标准用标准第3部分英国标准的起草和编排》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等都是指导编写国际标准及英国、中国标准的标准文件。 标准的编写方法是标准内容的叙述方法,编排方式和各种图表、注解的表达方式等。 标准编写得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标准的贯彻,也影响到标准之间的交流,是标准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标准的编写方式。 一、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 各类标准的编写方法是不相同的,但下列一些基本要求都必须遵循的,否则就不能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 1、正确 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参数、公式以及其他内容都要正确可靠。 规定的指标必须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基础,并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精确的数学计算而得出的数据编写时,必须再次核实,对标准中的图样、表格、数值、公式、化学分子式,计量单位、符号、代号等均应进行仔细复核、消除一切技术错误、保证其正确无误。 2、准确 标准的内容表达要准确、清楚、以防止不同人从不同角度产生不同的理解。 标准是经济和技术活动的依据,是管理法规和技术法规,并往往被法律、法规和经济合同所引用。因此,必须具有法律和法规条文那样的措词准确、逻辑严谨的特殊文风,用词禁忌模棱两可,语句结构紧凑严密。为了达到表达准确的目的,标准中常用的典型词句,可以另行制订成标准来统一执行,也可以制订指导性文件推荐采用。 3、简明 标准的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不要使用生僻词句或地方俗语,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大众化的语言,使大家都能正确理解和执行,避免产生不易理解或不同理解的可能性。 标准中只规定“应”怎么办,“必须”达到什么要求,“不得”超过什么界限等,一般不讲原因和道理,凡能定量表达的都要定量表达。 根据标准内容的具体情况,在表达准确简明的前提下,选择文字,图表,或文字和图表并用的表达方式,宜用文字的用文字,宜图表的用图表。 4、和谐 编写标准时,首先要注意不能与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和法规相违背,相反,应使这些法律、法令和法规在标准中得到贯彻。如标准中的计量单位名称、符号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 其次,编写标准时要与规定的上级、同级有关标准协调一致,要与标准所属的标准体系表内的标准和谐一致,以充分发挥标准化系统整体功能。 5、统一 标准编写时,表达方式始终要统一标准,同一标准中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要前后统一标准,相关标准中的名词、术语、符号、代号也要统一。 同一名词或术语始终用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应始终采用同一名词或术语,不能在一个标准中出现其他同义词,即不能出现一物多名词一名多物的现象。 其次,同级标准的书写格式、幅面大小、章条的划分以及编号方法等都要统一;同类标准的构成、内容的编排也要统一,都要符合GB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最后,标准中使用的汉字和翻译的外文也要统一,汉字要推广使用国家正式公布的简化汉字,注意杜绝错别字。 上述五条基本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标准的内容应正确,文字要表达得准确、简明、通俗易懂,并做到与国家法规、有关标准协调一致,编写方法必须规范化”。 二、标准的主要构成及其内容 任何标准都由概述、标准和补充三个要素构成。 上述构成部分的内容不是任何一项标准都要写的,某一项标准究竟应包括其中那些内容,应根据标准化对象的特征和制订标准的目的而定。其内容和编写顺序如下: 概述要素:封面、目次、前言、引言、首页 标准要素:一般要素、技术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