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障碍疾病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经验

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经验(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汪受传教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所致。
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名医经验;汪受传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从事医学临床教学3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兹总结如下。
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汪老师认为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属小儿脾胃病的范畴,包括胃食道返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呕吐、非感染性腹泻、便秘、功能性腹痛等,主要因胃肠动力不足、太过及紊乱引起。
大致相当于中医的呕吐、积滞、厌食、泄泻、便秘、胃脘痛、功能性腹痛等病证。
常以纳差、恶心、呕吐、暧气、腹泻、便秘、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从病因病机而言,汪老师认为这类疾病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中焦壅塞、气机郁滞、脾气下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所致。
因而,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遵“六腑以通为用”,灵活应用运脾法、调脾法、和胃法、疏肝法等,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每获验效。
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现代药理研究,汪老师认为很多中药配伍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
常见的温中暖胃药物如附子、干姜、肉豆蔻、草果、苍术、吴茱萸、丁香、高良姜、川椒等;理气破气药,包括部分导滞药物如青皮、陈皮、木香、砂仁、厚朴、枳壳、苏梗、白豆蔻、茴香、香附、香橼皮、合欢皮、玫瑰花、柴胡、合欢花、丁香、沉香、降香、大腹皮、乌药;导滞通腑药如大黄、芒硝、枳实、槟榔等;消食化积药物如山楂、麦芽、谷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和胃降逆药物如半夏、旋覆花、生姜、陈皮等。
此外,一些运脾补脾药、清胃养胃药、疏肝理气药等均有一定的促进胃肠动力作用。
2024重症病人胃肠功能障碍肠内营养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2:
●胃肠功能障碍受病人基础疾病, 以及内、外源性多种因素影响, 根据发病机理可分 为 原 发 性AGI 与 继 发 性AGI。[推荐强度: (8.94± 0.89)分]
(三)胃排空与胃潴留的监测
● 核素显像是胃排空评估的金标准。 ● 目前临床上评估胃潴 留最常用的方法为胃残余量测量\ ● 重症病人 经胃管喂养,高胃残余量很常见,且发生时间早,尤 其在镇静或昏迷病人中更频繁,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 (一)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时机 ●(二)胃肠功能障碍启动肠内营养的速度与喂 养量 ● (三)胃肠功能损伤肠内营养的制剂与配方 ● (四)保护胃肠功能的方法 ●(五)微生物组群的调控在肠道功能紊乱中的 作用 ● (六)胃肠动力药在AGI中的应用
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肠内营养策略
(二)胃肠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 腹部外科手术(90%) ● 阿片类药 物行镇痛治疗 ● 过量液体 复苏 ● 应激病理刺激
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因素类型
影响原因
入院时因素
基础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征)现存疾病(脊髓损伤、颅脑损伤、 胰腺炎、腹腔手术)
动态内源性因素 动态外源性因素
高龄、高血糖、低血钾、疼痛、危重疾病、胃肠激素(分泌过多或抑 制)炎症
同时高胃残余量是 上消化道喂养不耐受的早期标志,与院内获得性肺 炎 、ICU 病死率密切相 关[20]。 ● 胃 残余量为150~300 mL可作为给予胃肠动力药物治 疗的临界值,胃残余量为250 mL 可作为喂 养不耐 受的早期诊断标准,需要启动早期干预治疗212]。 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 指南建议胃残 余量>500 mL/6h 应 推 迟 肠 内 营 养 。
病理生理学-第十七章-胃肠功能障碍

胃胀,腹胀,烧心
食欲不振 便秘
嗝逆,反酸,恶心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胃胀 腹胀 烧心
嗝逆 反酸 恶心
食欲不振 便秘
1、这是哪个系统的表现 2、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概述(Introduction)
肠腔胰液不足
胰腺实质破坏 导管阻塞
胰酶含量下降
腔内消化障碍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2)胆盐减少
胆盐:是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 的钠盐或钾盐
低浓度 单体
——
高浓度 微胶粒
—
—
—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Intestinal Wall
Cap.
淋 甘油三酯 巴
第三节 屏障功能障碍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一、概念
肠道屏障
肠道具有的超强抗损伤 能力及阻碍各种有害物 质进入机体的功能
1、机械屏障 2、生物屏障 3、化学屏障 4、免疫屏障
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二、发病机制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正常吸收功能
1、肠腔内消化 依 2、肠黏膜吸收面的功能结构 赖 3、正常的淋巴、血流
4、正常的肠运动功能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1. 消化不良 (1)胰腺功能障碍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十三分。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

浅谈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动力诊查方法消化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消化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有日渐上升趋势。
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约有近50%患者因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就诊,其中30% -40%最终确诊为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该疾病几乎占胃肠道疾病的半数以上。
人体消化道疾病与消化道生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研究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都直接依赖于消化道生理参数的检测。
如前所述,到目前为止,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对整个胃肠道多项参数进行长时间的动态监测和分析。
胃肠道动力检测是消化道腔内压力测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用于研究和诊断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肠疾病其它检查方法的补充和综合应用,显示了较高的临床意义。
本文根据实际的医用要求,探讨胃肠动力诊查方法。
一、胃肠道功能性疾病的概念功能性胃肠病(FGIDS)罗马Ⅲ体系与胃肠动力疾病(DGIM)新概念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例如最常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原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
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餐后饱胀、腹部胀气、暖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嘈杂、胸骨后痛、反胃等症状,且经胃镜等多种检查无特殊异常,病程超过12周以上而未发现器质性疾病。
现已获悉:新发消化不良患者中,能从组织结构方面作出解释的只是少数,多数病人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三分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病不能工作而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显著,并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
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胃肠道功能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于检查和评估这类疾病的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与提高。
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理、病理和胃肠动力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造成胃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胃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胃肠出现问题,我们的健康状况就会紧接着发生问题,而常见的胃肠问题主要胃肠动力不足,并且也是造成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
因此,了解造成胃肠动力不足的原因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进行治疗和有效的防范,避免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那么,造成胃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1、胃分泌功能紊乱:人的胃壁中有两种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一种分泌消化酶,另一种分泌胃酸。
当这些细胞的功能下降时,消化酶和胃酸分泌亦减少,这样会反射性地抑制胃部肌肉的收缩和蠕动,从而产生胃动力障碍。
2、精神情绪变化:精神紧张和情绪悲伤可使胃电活动紊乱,影响到交感神经从而造成胃肌收缩频率缓慢,胃中食物不能及时排到肠道中,形成胃内食物和气体滞留,产生腹胀、嗳气、恶心等诸多症状。
3、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速度减慢,引起了一系列消化
不良的症状,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因为人的近端胃容纳及
贮存食物的功能下降,不能在进食后正常舒张,患者就会出现饱胀感,通常还会伴有嗳气、腹胀,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4、进食不当:进食过多的萝卜、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
暴饮暴食,饮食过量,使胃的负荷超过常态,胃部肌肉蠕动力量不足,胃不能按时排空,胃内积存食物过久,会导致胃动力不足。
5、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度会使幽门括
约肌松弛,造成胆汁反流,饮酒使胃黏膜受损,也会引起胃动力障碍。
认识胃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后,如果有这方面问题的朋友,可以根据病因积极地进行调整。
一般,出现胃肠问题之后,平时的饮食就不是很正常,除了要积极地进行医治之外,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饮食习惯,争取尽快从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中摆脱出来。
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血 糖 为 特 征 的代 谢紊 乱 。糖 尿 病 系 全 身 性 疾病 , 而 胃肠 道 并 发 症 是糖 尿病 最常 累及 的器 官 之 一 , 糖 尿 病 上 胃肠
表 现为远端 胃排 空 延迟 , 排 空速 率 减慢 、 胃 中间横 带
增 宽 。而 胃液体排 空则有排 空延迟 、 加 速和 无 明显变
化等, 上述 可能与疾病处 于不 同病 期有关 ] 。
层之间, 肠 神 经 元 中氮 能 神 经 元 分 泌 的 一 氧 化 氮
( NO) , 是 E NS主要 的抑 制性 神经 递质 , 介 导平 滑肌 松 弛效 应 , 在 胃肠道 的蠕 动 反 射 中介 导 下 行 性 抑 制 作用, 氮能 神经 体 系 的紊 乱 可 导 致正 常 的兴 奋 与 抑
2 . 2 胃 肠 神 经 元 病 变
国 内外 的研 究表 明 , 患者 的 胃 固体 排 空 率减 低 ,
胃半排空 时间 ( T1 / 2 ) 明显延 长 。核素 胃排 空 研究 显 示 有 胃肠症 状 的糖尿 病 患者 的 胃固体排 空 异 常 主要
肠神 经系 统 ( E NS ) 是存在 于 胃肠壁 内完 整 的神 经 网络 , E NS神经 元 主要集 中于 黏膜 下 层 和 环纵 肌
运 动 障碍 、 胃排 空延 迟 又 会 影 响降 糖 药 及 其 他 药 物
的药代 动 力 学 , 使 降糖药 的吸收迟滞 , 与 进 食 后 血 糖 的 高峰不 匹 配 , 造 成血糖控制 不 良; 与此 同时 由 于 血药 浓度 高 峰 的迟 滞 又 可 能 引起 低 血 糖 , 造 成 血
5-羟色胺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

5-羟色胺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俞媛洁(综述);陈继红(审校)【摘要】正常的肠道动力对生命至关重要。
肠道动力紊乱,尤其是结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如慢性便秘等,发病率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日趋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胃肠道5-羟色胺(5-HT)(血清素)由肠神经系统和肠黏膜嗜铬细胞参与合成与分泌,参与胃肠道多种功能调控。
5-HT信号通路异常参与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
该文主要围绕5-HT与胃肠动力障碍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Intestinal motility is essential to life.The prevalence of intestinal dysmotility,particularly the colon dysmotility,for example chronic constipation,has been increasing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recently,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ir social function with heavy medical and social burden . 5-hydroxytryptamine(5-HT)/serotonin in the gut is synthesized and secreted in the enteric nerves system and the intestinal enterochromaffin cells,and it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s.Abnormalities of 5-HT receptors′pathways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Here is to make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5-HT an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4【总页数】4页(P636-639)【关键词】5-羟色胺;5-羟色胺受体;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作者】俞媛洁(综述);陈继红(审校)【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武汉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4△在读研究生※通讯作者E-mail:***********************.cn constipation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即血清素,是胃肠道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旁分泌信使,是胃肠道运动及感知功能调节的重要的信号分子[1]。
小剂量红霉素对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

小剂量红霉素对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目的:观察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患有胃肠动力障碍的4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3~5mg·kg-1·d-1的小剂量红霉素进行干预,对照组予少食多餐、体位疗法等非药物治疗,两组比较治疗后呕吐、腹胀消失时间。
结果:治疗组效果较好,两组在呕吐及腹胀消失方面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
观察中未发现红霉素对患儿肝功能有毒副作用。
结论:有胃肠动力障碍的新生儿子红霉素治疗可促进其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
标签:红霉素;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胃肠动力障碍时可出现胃食管反流、消化不良等现象,在新生儿表现为各种喂养困难问题,临床上出现溢乳和(或)呕吐、腹胀,进食少。
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动力作用,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喂养困难问题。
为了解红霉素对新生儿胃肠动力障碍的影响,笔者对46例喂养困难新生儿分组治疗,并对比观察两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46例患有胃肠动力障碍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频繁呕吐和(或)溢乳、腹胀、奶量不增或减少。
所有患儿均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足月儿13例,早产儿10例;基礎疾病包括窒息10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呕吐待查3例。
对照组23例,男12例,女11例;足月儿15例,早产儿8例;基础疾病包括窒息12例,早产低体重儿8例,呕吐待查3例。
两组胎龄、出生体重见表1。
1.2方法1.2.1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3~5mg·kg-1·d-1,加入k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
对照组予少食多餐,喂养后竖起拍背,体位疗法(头侧床脚抬高30度)等非药物疗法。
两组均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予静脉营养、口服吗丁啉等综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上海信谊医药有限公司
消化性疾病治疗新进展
X IAOHUAXING J IBING Z HILIAO X IN J INZHAN
2011关注热点:胃肠动力障碍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科马欢侯晓华
胃肠动力障碍疾病包括胃肠动力性疾病
(GIMD)和功能性胃肠病(FGID)两大类,全
消化道几乎均可受累,主要涉及胃食管反流病
(G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
合征(IBS)和慢性便秘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胃肠动
力障碍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该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
的关注。
据最新发表的文献报告,2005年以前
东亚地区GERD患病率为2.5%~4.8%,而2005-
2010年该患病率上升至5.2%~8.5%,并且反流性
食管炎(RE)的患病率自2005年以后也已升至
4.3%~1
5.7%。
在日本,医院门诊患者的IBS患
病率高达31%。
美国研究者的调查亦显示,胃肠
动力障碍疾病患者在美国消化系统疾病就诊者中
的比例高达40%。
因此,在2011年,无论是基础研究领域还是
临床研究领域,胃肠动力障碍疾病都是国内外学
者关注的热点。
探索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
G E R D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
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构成的一组疾病。
依据内镜下食管黏膜的改变分为非糜烂性反流
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及巴雷特
(Barrett)食管。
研究发现,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TLESR)有可能是轻度GERD的主要病理生理
基础,而重度GERD可能与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
交界处(EGJ)的屏障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2011年我国多家医院开展了高分辨食管测压
和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技
术,前者使我们对食管功能有了更准确的了解,
不但可以指导病人动力药的使用,还可以判断病
人的预后;后者既可以提高反流事件的检出率,
尤其是对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后仍有症
状的病人,又可以对反流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分
辨是液体反流还是气体反流,从而有助于GERD
发病机制的研究。
细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基础
FD是一组以上腹疼痛、上腹烧灼感、餐后
饱胀不适以及早饱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认为胃肠道动力紊乱和内脏高敏感是FD的
病理生理基础。
Cajal间质细胞(ICC)作为胃肠道慢波的起
搏细胞,与胃肠道神经和平滑肌细胞组成了胃肠
神经—ICC—平滑肌网络,并构成胃肠动力的基
本功能单位。
ICC在推进电活动传播、介导神经
信号传递以及控制胃肠自主节律性运动方面发挥
关键作用。
研究者发现,当糖尿病小鼠出现胃肠功能紊
乱时,回肠中ICC的数目显著减少,ICC之间以
及ICC与神经末梢和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
明显减少且松散,并且肠道慢波消失。
因此ICC
数量、分布以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胃肠动力
失调的病理生理基础。
美国学者对胃肠壁内间质细胞进行的最新
39上海信谊医药有限公司
研究表明,成纤维样细胞(F L C )是一种新的间质细胞,其在体内的分布区域与密度均与ICC 相似。
这种细胞在结构上通过神经末端与肠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连接,其生物学特性表现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R )α+和c-Kit+ ,在功能上表达高密度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3),参与胃肠感觉运动功能的调节。
FLC 、ICC 均可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 )+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
此外,研究发现,在FLC 与ICC 间存在更密切的相互作用,因此胃肠道神经元与FLC 和ICC 之间形成的网络状连接可能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纵览肠易激综合征研究动态
IBS 是与肠道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相关的功能性疾病,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特征,并且是一种无形态学及生化代谢异常的器质性疾病。
最新的研究发现,IBS 患者存在肠道气体异常。
韩国学者的研究显示,与正常人比较,IBS 患者肠腔内存在更多气体,其中便秘型IBS 患者以肠道内甲烷增多为主,腹泻型IBS 则以氢气为主。
肠腔内灌注甲烷可降低推进型蠕动波的波幅和传导速度,增加肠腔压力,从而诱发腹胀、便秘等症状。
而氢气可加速肠腔排空,并因此导致腹泻。
有关口服活菌制剂或抗生素治疗IBS 的研究发现,如果肠道内气体减少,则肠道症状有所改善。
该结果表明,异常气体的产生可能与肠道细菌的过度增殖相关。
但对于气体的具体来源,目前尚存争议,还需进一步研究。
IBS 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肠道微生态。
随着人们对IBS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减少以及肠球菌增加,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增高)认识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对IBS 的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
研究显示,益生菌能够纠正肠道菌群失调、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并通过炎性因子的下调和抗
炎因子的上调来抑制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益生菌可使白介素(IL )-10与IL-12的比值恢复正常。
另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与复合益生菌制剂可有效减轻腹痛和腹部不适,并且能够改善大便性状,治疗组患者的IBS 症状评分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然而,对于益生菌制剂的研究还不充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而且有关疗效、剂量等相关报告的结论不一,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术交流活跃,新共识相继推出
2011年3月3-5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承办了“第二届亚洲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ANMA )学术会议”,大会的主题为“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的前沿与展望”。
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专家讨论并发表了《亚洲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
该共识意见指出,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中的FD 诊断与分型标准,如在亚洲地区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同时提出应对亚洲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 )检查。
此外在控制症状方面,专家们认为大剂量PPI 并不优于标准剂量PPI 。
为了规范我国巴雷特食管的诊断和治疗,2011年6月4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巴雷特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
会上专家们指出,只有在经病理学证实有柱状细胞存在时方可诊断为巴雷特食管,并达成巴雷特食管诊治共识。
2011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 )解读并讨论了美国胃肠病学会(AGA )2011巴雷特食管诊治指南,强调巴雷特食管的诊断必须以肠化生为依据,建议对高度异型增生患者采用消融术等内镜疗法。
胃肠动力相关疾病的研究发展迅速,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组在未来几年里将进一步加强各项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以期取得更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