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一、作图成像法

光学作图,是掌握光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完全可以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而找到像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实验后,强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可以为那些要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一种拓宽。方法是过物体上的一点,画出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然后找到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的点,或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上该点的像点。再根据物体与主光轴的垂直关系,画出像也与主光轴垂直,就可以画出虚实像。还可以借此介绍虚实像。

本文列举两种利用作图法探究成像规律,作图在下:

两条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光线通过焦点

(1)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像叫实像

..

(2)u<f,v>u,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由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像叫虚像

..

这种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初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可以在初三第一轮复习时,帮助学生记忆,减轻复习时的学生的记忆压力。

二、光路可逆法

光路可逆性是光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对这个知识也是记忆犹新。具体方法是先根据作图法作出一种成像规律的图后,提醒学生从光路可逆性来考虑问题,把作出来的图,从反面看一下,又是什么成像规律?这样所有的成像规律,就可以从光路可逆性来记住规律。下图中就是利用光路可逆性,完成两个成像规律

(1)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2)f<u<2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

这种方法理解层次较高,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可以作为新课以后的辅助练习

三、童话故事记忆法

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冬天,唐僧师徒一行四人,为取真经,他们继续向西方徒步前行。他们来到一个山洞中休息吃饭。山洞前有一个大的冰山,冰山中间厚、边缘薄。孙悟空到外面弄了一些吃的回到山洞前,他看到冰山后面的山洞里,也有一只倒立、缩小的孙悟空,他以为是妖精,又来吃唐僧的肉了,连忙拿出金箍棒,准备降服妖精。这时,冰山后的孙悟空也拿出小金箍棒。孙悟空连忙向前冲去,准备与之决斗。这时,孙悟空发现,妖精好像怕自己似的,连忙向远处逃去,而且变得很大,但还是倒立的。孙悟空大声呼道:“妖精,哪里逃?”忙连翻几个筋斗,但有冰山挡着,翻到冰山前时,山洞中的“妖精”没有了!

这时,在山洞中刚睡着的猪八戒被孙悟空的叫声惊醒了,连忙从山洞中出来叫道:“猴哥,哪里有妖精?”出来一看,看到冰山外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孙悟空,哈哈大笑到:“猴哥,你又在变戏法哄人了,让我来教训你一下!”连忙拾起钯子,向孙悟空打去,没打到孙悟空,把冰山打碎了,孙悟空又变成了原来一样大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师哥俩分别看到了什么吗?同学们,谁能把刚才的故事重述一遍?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初二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游戏法记忆法

游戏准备:卡片五张,上面印有图案,一张较大的,一张较小的,一张放大的虚像,两张等大像!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凸透镜,主光轴,焦点,二倍焦距!方法是:让一个学生拿着卡片1,站在凸透镜的一边的任意一个位置,再让一个学生找到合适的卡片(卡片1),让他站在估计的对应位置,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成像。可以让其他学生说出他们做的成像规律,以及物距(u)和像距(v)。在我多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此方法也是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他们课后自己去准备卡片,去练习完成这样的游戏,此方法还可以用于新课复习,也可以用来做本节课的当堂练习!游戏的方法图如下

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学生记住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以比赛的方式举行,加强竞赛能力的培养。

五、口诀记忆法

总结归纳口诀,一直是我们教师追求高效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列举一些简单的口诀,有的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供大家参考:

口诀一:凸透镜成像,远缩小近放大!(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像,近处的物体成放大的像)

口诀二: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物体近的,成像远,而且放大,反之) 口诀三:物远成实像,倒立缩小放大;物近成虚像,正立虚像放大。(成实像时,像是倒立的,先是缩小的再是放大的;成虚像时,像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虚像)

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是比较好的。学生也设计了适合自己的口诀。由此推广,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大多可以利用这种方法。

六、实际应用法

(一)准备一张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图,分析成像的特点,这时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即u>2f,让学生比较像的大小、正倒立情况,然后总结出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眼睛也是一个凸透镜,眼前的物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拍了照”,我们才看到了物体。

(二)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把上面的反光的平面镜解下来,让像呈现在天花板上。让学生去感受投影仪上的透镜也是凸透镜,然后去观察成像特点,请学生说出物距、像距,以及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上课之前,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放大镜。一般的学生都能准备一个或大或小的凸透镜。让他们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字,让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当然学生有许多答案,如正立、放大的像,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像。老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让他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得出成实像规律的前三点规

律,再让学生比较正立、倒立像的视觉感受有什么区别。倒立的像是在眼前的,而正立的像和物体在同一侧。我们平常所说的放大镜实际上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应用,只不过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一种情况。所以我们不能把凸透镜就等同于放大镜。凸透镜应用于放大镜时的成像特点及条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应用法把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结合起来教学,既让学生知道了知识,还记住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是一举两得!您不妨也试试!

七、辅助线记忆法

作辅助线,按照物体的运动轨迹,把像点的运动轨迹用辅助线描出来,具体辅助线的作图方法是:过倒立、等大实像的顶端和焦点画出辅助线,所有的像的顶端的轨迹都在这条线上。详细图作图如下:

(1)u=2f,缩小、放大像的分界点。

(2)u=f,倒正、立像,实、虚像的分界点。

辅助线帮助学生记忆,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验后引入,可以解决一些变化类题型。

八、实验探究法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因此,讲授本节课时,最根本的方法还应该是实验探究法为基础。在光学实验的教学中,做好每一个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因此,探究过程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应该着重介绍的重点。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本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自己找到成像的规律。在实验时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会观

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能力。如,凸透镜被挡住一半时成像变暗;成像时为什么有三个像等一些开放性问题.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多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多见的高效记忆方法 规律记忆法 事物是有规律的,掌握其规律,好理解,易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词汇记忆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构词规律,把某些单词分为词根、前缀、后缀来记忆,往往能很快记住单词。学物理时,掌握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对理解力学、热学等例外运动形式有着共同的意义,也便于记忆。 系统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知识放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去理解、去记忆,而不是孤立地记单个事物。 心理学家作过试验,让学生读80个独立的词,读80遍后才能记住,并且很简易遗漏和颠倒。但是,读由80个词组成的一首诗,8遍就能背熟。同理,同学们要记住英语单词,记忆语文中的柔美词句,不妨放在课文中去记忆。 实验记忆法 中学物理、化学中有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同学们对学科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观察实验,亲自操作,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因而记忆牢靠。可见实验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 协同记忆法 把眼、耳、口和手等几个感觉器官都动员起来,集中记忆一个目标,往往会在脑子里留下比较牢靠的记忆。实践证明,边读边写,手脑并用,比单独用脑记忆得牢;而视、听、读、写并重,效果更好。 多见的记忆规律

1.时间xx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xx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合适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xx 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 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4.转化xx 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 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靠地保存在脑海中。 5.干涉xx 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6.强化xx

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一.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大小变化的光斑。 17.如图所示,若光屏上有像,像必定是倒立、缩小、实像。这时候把凸透镜固定,把光屏和蜡烛调换,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实像。(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实像)

记忆的基本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编著严泽绵 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的知识背景和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大很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排除记忆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存在,对于下面的一些关于记忆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每个志立于从知识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人来说,其帮助是无容质疑的。 一.兴趣是记忆的前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后,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这场球赛各方队员的表现及进球情况,甚至一此细节也历历在目。同样,当你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的时候,你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内容,而且很快容易记住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的接受信息的准状态:轻松、愉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你可以对周围的喧嚣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的全部智能会集中于一点,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学习的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对这此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你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它,这里你一定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人类……。那么,你就想象一下,你通过学习达到这些目的后的美好情景吧,它一定会使你激动不已,充满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妨经常对自己说:学习是艰苦一点,但没有今日艰苦的学习,那有明天成功的喜悦?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战胜艰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同学们有过冥思苦想之后成功地解答一题几何题的体会吗?那种心情的愉悦和舒坦,恐怕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就试一试吧,它会使你的学习充满欢乐。 其次,要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决定于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你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艰苦的事,而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因为通过学习,许多人类和自然的秘密在你面前揭开了神秘了面纱,智慧的大门向你敞开了,你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加上你在该学科成功的体验,你的兴趣就一定会大大增强。为什么我们对某些学科会越学越有趣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科会越学越没趣呢?同学们,你不妨用对待有趣学科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无趣的学科,试试看。当然,兴趣是与成功的体验相伴随的。如果你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吗?这时,希望你能分析一下,没有成功的原因,你的方法是否恰当?你是否比其它同学更努力?请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吗?请相信:一分汗水,必有一分的收获! 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知识我们如果很好地理解了它,就无需有意的去记忆,我们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记得很牢。这是因为理解有助于记忆。 为了证明理解对记忆的作用,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工学生们分别去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和有意义的音节,并将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要复习54次,而为了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复习大约8次就能背诵。 理解在记忆中的作用经常使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解,有人说:数理化知识不需记忆就是误解之一。在学习数理化知识时,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一知识很好地理解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需再花时间去进行记忆,对于那些理解

凸透镜成像规律练习题全

“靠近”,则对光线起会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透镜焦点。

像清晰 五.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明几点: ① 焦点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时不成像,成实像,成虚像。 f u =f u >f u <② 二倍焦距处是像大小的分界点,时,成等大实像,时,成缩小的实像, f u 2=f u 2>时,成放大实像或放大虚像。 ③ 成实像特点:成实像时,物、像在镜的两侧 f u 2<且倒立,同时,,像变小,,像变大,物像移动方向一致。 ④ 成虚 ↑u ↓v ↑↓v u 像的特点:成虚像时,物、像在镜同侧,且正立、放大,同时,,像变大, ↑↑v u 像变小,像物移动方向也一致。 ↓↓v u ⑤ 成实像时,物、像距离最小值为4倍焦距(即)。 f 4口诀:一焦分虚实,分正倒;二焦分大小;物近(与焦点的距离)像远大,物远(与焦点 的距离)像近小;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像距大(于物距)像放大,像距小(于物距) 像缩小。 例7: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凸透镜前30cm 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等 大的像。若把蜡烛从原来的位置向此透镜方向移动20cm ,则此时蜡烛经该透镜所成的像是 ( ) A .放大的虚像 B .等大的虚像 C .缩小 的实像 D .缩小的虚像 例8、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 、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D 、实像是实 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是人的幻觉形成的 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探究题 例9: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 处,屏上呈现出最 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____cm ;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7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 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_清晰 的实像,_______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 “幻灯机”或“放大镜”)。 巩固练习: 1.如图8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 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 B.会聚 C.发散 D.无法确定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凸透镜成像规律 记忆口诀

送给青少年一个建议 以“凸透镜成像规律”例说记忆口诀(精粹版) 中学生理科学习成绩高、中、低,除了勤奋、兴趣和智商有别外,尚有一些被忽视了的“技巧”。各科目中,往往都有一些超越的内容,这往往就是你学习成绩可以从低,跃上中、高的台阶。 往往许多场合的考试、考核,都喜欢出这类题目来选优,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毫不犹豫地给出正确答案,此时你不一定不“锁眉”。你的成绩·级别,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类似的不确定中,被拉开了。如果你能将某些超越一般的内容,花点精力,编成口诀(顺口溜),并把它用趣味的方式背下来,那么以后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侯迂上了它,你们就会“老友相见”,“笑逐颜开”了。 六十几年前,本人读初中时背下的关于植物的、生理卫生的、化学的和物理方面的几多口诀,它们在我生平的重要时刻,都起过一定的增益的作用。因此我送给青少年们一个建议: 【青少年时期,记忆力强。背一些有益的口诀——犹如背诵诗歌、公式、外语单词等一样——将可使你终生受益】 以?凸透镜成像规律?来例说:?从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出,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很复杂,也很有趣;但当你离开了实验台,你就难能梳理出1、2、3来了。

凸透镜成像试验图 图上:F1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 F2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 F4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4倍焦距。 每一个既定的、对称的凸透镜,都有一个?焦距?。焦距是不变的!?物距?,是人施变的作为。 凸透镜成像,?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就是?玩??物距?和?焦距?这两个参数的?距?。凸透镜的?光心?是?物距?和?焦距?的起点。?焦距?是定准,?物距?是变数,?像?是结果。 记忆口诀: 前言:口诀中,每一句的前面系指“物”所处的位置;后面系指“像”所处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句中后面虽无?像?字,但其义系指?像?的变化状态。背口诀时,括号内字应不读出声。) 1焦,2焦,分水岭; 1不成像,2孪生。 1向2移,大趋孪; 2后远走,像缩行。 1大:实像,倒,两边; 1·物愈近,像远、大。 1小:虚像,立,一边;心·物愈近,像小、近。 注:⑴、远、近,是指?物?或?像?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像?大、小,是指

凸凹透镜成像光路图规律总结(精.选)

凸凹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总结 实像可用承接物接收到,虚像承接不到,只能眼睛看到。 一、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焦点:平行光线(太阳光)通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通过透镜后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焦点一般有两个,并且一般关于透镜对称)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光心:透镜的几何中心 *三条特殊光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通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正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 通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通过光心的光线通过透镜后方向不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u>2f 2、u=2f f u2 v , = 2= >,f < v f 2< f f u2 在异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3、2f>u>f 4、u=f f v f u f 2,2><< 5、u<< 在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 u = 不成像

记忆的7大规律 6个要素 3个境界

记忆的7大规律6个要素3个境界 不记则思不起。记忆对于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认为,记忆是有技巧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哲学不是说吗,世界是发展的,发展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掌握的。只要我们在认知上了解记忆的规律,运用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的效果就会更好。在工作中,思考的质量就会更高。文章略长,试着耐心读完,笔者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一、记忆的六要素 1.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这和认识论所说的原理是相通的,即理性的认识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2.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倘若只记忆而不理解,就像吃食物而不咀嚼,囫囵吞枣,不能消化,毫无益处。 3.联想是记忆的关键; 4.方法是记忆的途径。记忆讲究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到死记硬背的死循环当中。 5.奇特是记忆的秘诀; 6.动脑是记忆的灵魂。 二、记忆的七大规律 ① 主体律: ⑴记忆的时间越长,记忆的效果越好。 ⑵记忆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记忆效果越好。 ⑶在记忆的活动中自信心越强,记忆的效果越好。

⑷在记忆的过程中,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越好。 ⑸在记忆的活动中,动脑思考越积极,记忆效果越好。 ② 客体律: ⑴识记有意义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的材料效果好。 ⑵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枯燥抽象的材料效果好。 ⑶记忆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比记忆无节奏、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 ⑷识记系统条理的文章比识记杂乱无章的文章的效果好。 ⑸识记使人感兴趣的材料比识记使人厌倦的效果好。 ③ 方法律: ⑴意义记忆优于机械记忆。 ⑵形象记忆易于抽象记忆。 ⑶奇特记忆优于一般记忆。 ④ 干涉律: ⑴在记忆过程中,识记材料的首尾部分易记,而中间部分易遗忘。 ⑵在记忆过程中,两种材料相类似,会影响记忆效果。 ⑶识记两种材料或一段较长的材料时,中间安排间隔时间的记忆效果好。 ⑤ 强化律: ⑴在记忆活动中,各种感官同时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好。 ⑵在识记材料达到熟记后,适当增加学习次数,记忆保持效果好。

(完整版)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像规律 二.记忆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和像的移动方向一样) 三.考点归纳: 1.凸透镜焦距的测量:用平行光(太阳光或远距离的手电筒)垂直照射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承接到最小最亮的亮点,用刻度尺测量出亮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是凸透镜的焦距。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2.实验器材的摆放顺序:先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 3.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像的原因: (1)烛焰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2)烛焰在一倍焦距处不成像; (3)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5.成像变化情况: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大,物体靠近凸透镜,同时光屏远离凸透镜;(物近像远像变大); 6.成实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越大;成虚像时,物体越靠近焦点处,像也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蜡烛燃烧后会变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位置会上升。 8.实验中选择蜡烛的缺点:蜡烛燃烧会变短,光屏上像的位置会上升;烛焰会晃动,成像不稳定。改进:选发光二极管,优点:成像更稳定,容易对比大小。 9.发光二极管图案的选择:最好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 10.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凹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大,光屏需要远

离凸透镜,相当于近视眼的原理。 11.实验后,在凸透镜前加凸透镜后,像和像距都变小,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的原理。 12.实验中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果用遮光布遮住透镜的一半,则屏上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的像。 13.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则人眼在图示位置能观察到蜡 烛的像。 14.完成实验后,给透镜戴上远视眼镜,调节光屏的位置,使烛焰在 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取下远视眼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 不变,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该远离透镜。 1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处,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有大小 不变的光斑。 16.把蜡烛放在一倍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光屏上无像,但是会出现 大小变化的光斑。

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知识(1分)(2)有效运用记忆术(1分)(3)进行组块化编码(1分) (4)适当过度学习(1分)(5)合理进行复习(1分) 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4、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6、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7、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8、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9.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10、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1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14、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5、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06?潍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 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 清晰的放大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2、(2008?柳州)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透镜较远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成一 缩小实像,然后只将蜡烛向透镜逐渐移近,那么() A、光屏上出现等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放大的实像 C、光屏上出现缩小的实像 D、透过凸透镜可能会看到放大的像 3、如图是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屏 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通过移动光屏, 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 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则() A、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C、移动光屏,可以在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D、不论光屏移到什么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2010?乌鲁木齐)物体S(未画出)经凸透镜L成像于M处的光屏上.若将光屏移至N处,仍要在屏上得到物体S的像,则在凸透镜L左侧P处放置的透镜是()

A、B、C、D、 5、(2009?江西)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在() A、图中Ⅰ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B、图中Ⅱ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下 C、图中Ⅲ区域,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 D、图中Ⅳ区域,比A′B′小,箭头方向向下 6、(2006?沈阳)在阳光充足的教室内.小阳手持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在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可以在墙上看到窗户的像,这个像是() A、倒立、等大的 B、倒立、缩小的 C、正立、放大的 D、正立、缩小的 7、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8、(2010?河南)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9、(2008?辽宁)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 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 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初中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初中物理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八种记忆方法 一、作图成像法 光学作图,是掌握光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凸透镜成像规律完全可以利用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而找到像点,这种方法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作为实验后,强化知识的一种补充,也可以为那些要参加各种物理竞赛的学生,作为知识的一种拓宽。方法是过物体上的一点,画出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意两条,然后找到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的点,或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物体上该点的像点。再根据物体与主光轴的垂直关系,画出像也与主光轴垂直,就可以画出虚实像。还可以借此介绍虚实像。 本文列举两种利用作图法探究成像规律,作图在下: 两条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2)平行于主光轴光线通过焦点。 这种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初二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可以在初三第一轮复习时,帮助学生记忆,减轻复习时的学生的记忆压力。 二、光路可逆法 光路可逆性是光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对这个知识也是记忆犹新。具体方法是先根

据作图法作出一种成像规律的图后,提醒学生从光路可逆性来考虑问题,把作出来的图,从反面看一下,又是什么成像规律这样所有的成像规律,就可以从光路可逆性来记住规律。下图中就是利用光路可逆性,完成两个成像规律! 这种方法理解层次较高,学生理解起来也很难,可以作为新课以后的辅助练习。 三、童话故事记忆法 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冬天,唐僧师徒一行四人,为取真经,他们继续向西方徒步前行。他们来到一个山洞中休息吃饭。山洞前有一个大的冰山,冰山中间厚、边缘薄。孙悟空到外面弄了一些吃的回到山洞前,他看到冰山后面的山洞里,也有一只倒立、缩小的孙悟空,他以为是妖精,又来吃唐僧的肉了,连忙拿出金箍棒,准备降服妖精。这时,冰山后的孙悟空也拿出小金箍棒。孙悟空连忙向前冲去,准备与之决斗。这时,孙悟空发现,妖精好像怕自己似的,连忙向远处逃去,而且变得很大,但还是倒立的。孙悟空大声呼道:“妖精,哪里逃”忙连翻几个筋斗,但有冰山挡着,翻到冰山前时,山洞中的“妖精”没有了! 这时,在山洞中刚睡着的猪八戒被孙悟空的叫声惊醒了,连忙从山洞中出来叫道:“猴哥,哪里有妖精”出来一看,看到冰山外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孙悟空,哈哈大笑到:“猴哥,你又在变戏法哄人了,让我来教训你一下!”连忙拾起钯子,向孙悟空打去,没打到孙悟空,把冰山打碎了,孙悟空又变成了原来一样大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师哥俩分别看到了什么吗同学们,谁能把刚才的故事重述一遍

光路图解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光路图解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设计理念★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是光学部分重点和难点,此部分内容的同样是八年级物理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了成像规律,学生就能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进一步了解,达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及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一般是通过实验得出相应规律的。有不少同学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同学以背的方式强记住了成像规律,时间长了容易遗忘。其实只要同学们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正向(反向)相交而形成的,那么通过从物体的某一点发出的两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就可以很容易找到这一点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本课通过运用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的方法来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熟练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物距的关系,能应用光路图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通过作图,加深对成像大小、倒正、虚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过程★ 本节微课我们学习用光路图来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这里要运用到三条特殊的光线,它们是: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 ②过焦点的入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下面我们将应用这三条光线中的任意两条来解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物体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经过另一侧的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两条光线的交点就是物体所对应的像点。这个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实像。可以发现此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所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减小物距,可以看出像距增大但仍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所成像变大但仍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以看出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常常听到有些年轻人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说不如以前等等。他们往往认为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二十多岁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几个实验可以告诉诸位朋友。 第一个实验是念数字。要求被试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多位数字,只念一遍不重复,念完之后要求按顺序回忆,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在儿童期是随年龄增长的、到少年期达到成人水平。如三岁时平均短时记忆广度为2,5个数字,六岁时为4个数字,九岁时为4.5个数字,十二岁时为6个数字,十五岁至成人为7个数字。 第二个实验是让中小学生记忆诗词和英语音节,各记15分钟,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记忆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对诗词的平均记忆,七岁时是9.17句,十岁时是16.02句,十八岁时是22.14句,十八岁时记忆的数量是七岁时的2.41倍。英语音节的记忆结果是:七岁是4.73个,十岁是6.43个,十八岁是8.6个,十八岁学生是七岁学生的1.82倍。

上述实验表明,无论是记忆数字,还是记忆有意义或无意义材料,在未成年以前都是逐年增加的,二十多岁正是记忆的全盛时期。另有实验证明,四十五岁以前人的记忆力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四十六岁以后才有明显的减退,五十六岁时的记忆虽然衰退较多,但仍比十一岁儿童好。所以说青年时期应该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但有些青年人为什么会觉得记忆力今不如昔呢?这主要是因为成人要记忆的东西增多了,如社交活动、工作环境、家务等。学习的时间也减少了,不如童年那样单纯、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更主要的是其他事情的干扰比童年时多,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年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记忆力的好坏程度,与我们的主观态度、认识、采取的记忆方法、是否及时复习、外界的干扰程度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青年朋友不要单单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应从各个方面找找原因,采取一些识记技巧、增强记忆力。 可见,化整为零,化大为小,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好方法。|中华励志网|为您提供学习资料|

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规律

中学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规律

物理凸透镜成像原理及归率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重点: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会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总结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

(u ) 倒正 实虚 放大或缩小 (v) u >2f 倒立 实像 缩小 f <v <2f 照相机 u=2f 倒立 实像 等大 v=2f 特点:实像大小转折点 f <u <2f 倒立 实像 放大 v >2f 幻灯机 u=f 不 成 像 特点:像的虚实 转折点 u <f 正立放大虚像 v >u 放大镜 规律方法指导: 一、要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同学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 2.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跟主光轴平行; 3.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现在,我们利用这三条光线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作法:

①画一直线表示主光轴; ②把透镜放在主光轴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轴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③物体分别放三个位置(u<f、f<u<2f、u>2f); ④画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的光线.; ⑤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相交于一点; ⑦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这就是物体的像; ⑧若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不相交,反向延长,交于物体与透镜的同侧; ⑨过这一点作垂直主光轴的线,用虚线表示其成的像为虚像,如图所示: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53846

凸透镜成像规律 1透镜区别 1. 1.1 结构不同 2. 1.2 对光线作用不同 3. 1.3 成像性质不同 4. 1.4 透镜与面镜 2成像规律 1. 2.1 成像距离 2. 2.2 文字总结 3成像实验 4应用 1. 4.1 人眼 2. 4.2 照相机 3. 4.3 其他 5测量焦距 6推导方法 1. 6.1 几何法 2. 6.2 函数法 7规律记忆 8应用例题 简介 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且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实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且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称为虚像。讲述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时,往往会提到这样一种区分方法:“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如果是厚的弯月形凹透镜,情况会更复杂。当厚度足够大时相当于伽利略望远镜,厚度更大时还会相当于正透镜。 1透镜区别

结构不同 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可分为双凸、平凸及凹凸透镜三种。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可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对光线作用不同 凸透镜主要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主要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成像性质不同 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正立、倒立;虚像、实像;放大、等大、缩小。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透镜与面镜 透镜(通常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能透过光线,当平行光源照射时,能使光线发生折射,光线均遵守折射定律。 面镜(通常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当平行光源照射时,能使光线发生反射,光线均遵守反射定律。 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的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可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也可把焦点发出的光线折射成平行光线。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主要用于扩散光线。 2成像规律 成像距离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物镜、像的位置 关系 u>2f f2f 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 物、像在镜的两 侧 u=f 不成像- - - 平行光源 测焦距 实虚分界点- uu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物、像在镜的同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 规律记忆法 事物是有规律的,掌握其规律,好理解,易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词汇记忆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构词规律,把某些单词分为词根、前缀、后缀来记忆,往往能很快记住单词。学物理时,掌握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对理解力学、热学等不同运动形式有着共同的意义,也便于记忆。 系统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知识放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去理解、去记忆,而不是孤立地记单个事物。 心理学家作过试验,让学生读80个独立的词,读80遍后才能记住,并且很容易遗漏和颠倒。但是,读由80个词组成的一首诗,8遍就能背熟。同理,同学们要记住英语单词,记忆语文中的优美词句,不妨放在课文中去记忆。 实验记忆法 中学物理、化学中有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同学们对学科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观察实验,亲自操作,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因而记忆牢固。可见实验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

协同记忆法 把眼、耳、口和手等几个感觉器官都动员起来,集中记忆一个目标,往往会在脑子里留下比较牢固的记忆。实践证明,边读边写,手脑并用,比单独用脑记忆得牢;而视、听、读、写并重,效果更好。 常见的记忆规律 1.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律 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记忆的规律

记忆的规律 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 然,还要因人而异、并针对不同环境灵活运用,比如在当天的作业或练习前做回顾,老师在上课开始后习惯做回顾的,这都可以做适当代替。另外,预习也可以作为首次记忆输入。 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 很多学生都说,内容那么多、科目那么多,怎么有时间反复回顾呢?数量律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选择的加以记忆,这个选择就是总结归纳出主干的、重点的内容,浓缩成短句或者词组,甚至顺口溜。另外,回顾的方式也要有区别,主干的、重点的一般要背出来,其它比较详细的、繁琐的内容可以快速的看看书(或笔记),而且不需要每次都全面回顾。 在一定的阶段,学生要有大局观,尽快将该学期或者整个科目的知识架构搭建起来,让自己的记忆更有条理,不致于多、杂、乱。 (有序整理才能有效记忆) 联系律: 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有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转化律: 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固地保存在脑海中。 利用规律加以记忆,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方面。理科的记忆量为什么少?因为理科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相互推导,不需要死记硬背。其实文科,如高中地理、甚至是历史,也都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或者是抓住了本质就可以做简单直接的推导。比如自然地理就不需要多少记忆,只要抓住本质、联系和规律,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 干涉律: 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上述规律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学生在运用这些记忆规律时要因人而异、 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