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的病因
红花注射液治疗血瘀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

红花注射液治疗血瘀证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红花注射液治疗血瘀证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总结红花注射液在治疗血瘀证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献显示红花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机制治疗血瘀证。
【关键词】:红花注射液;血瘀证;综述1中医对血瘀证的认识关于血瘀证,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瘀血名称记载有“恶血”、“血凝泣”等。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首先提出了“瘀血”的病名, 《金匮要略》中对血瘀有专门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及其血瘀证的治疗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血瘀证的病因,目前的研究主要归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虚损三大方面[1]这些不同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行逆乱、血行郁滞,最终发为血瘀。
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气滞致瘀、气虚致瘀、痰浊致瘀、阳虚致瘀、血热致瘀、外伤致瘀[2]。
2 红花注射液治疗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刘金栋[3]治疗脑梗塞患者84例,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此,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得出结论红花注射液联合康复锻炼,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杨阿莉等[4]通过全面检索与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 Meta 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等对照药物比较,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劳兆友[5]用5%葡萄糖液250 ml加红花注射液20 ml静脉输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100例,每日1次,疗程均为2周,结果显示红花注射液能显著降低TC和TG(P< 0.01),且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
马延[6]等运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红花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显示: 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红花注射液可提高心绞痛疗效(RR =1.31,95% CI: 1.22~1.40,P<0.00001和心电图疗效(RR=1.40,95% CI: 1.24~1.59P<0.00001) ; 仅 4 篇文献记录了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高血压病血瘀机制探讨

21 0 1年 1 第 2 1月 4卷
第 1 1期
T M R s N vm e 0 1V 1 4N . 1 C e. oe br 1 o. o 1 2 2
减 少 症 和 痿 证 , 治 脾 之 法 调 治 冠 心 病 常 获 良 以
[] 2 邱德 文 . 国 名 老 中 医 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集 [全血 黏 度 、 血 还 原 黏度 、 细胞 、 小 板 全 血 血
微 循环 功 能障 碍 , 这样 形 成 恶性循 环 , 加重 了靶 器 官
的损 害 , 微循 环 的 功 能和 结 构 状 态 反 映 了高 血压 对 靶 器官 的损 害程 度 。微 动脉极 少 存在早 期 功能 性血
明显改 善症 状 。因 此 , 血化 瘀 作 为 治疗 高 血压 的 活
一
种主 要治 法 , 其 在 治疗 高 血 压 中的作 用 与地 位 对
1 高 血压 病血瘀 证病 因病 机
有 必要 进行 探讨 。
关 于 高血压 的 发病机 制 , 多数文 献研 究者 认为 , 主要 与情 志失调 、 饮食 不 节 、 内伤 虚 损 、 天 禀 赋有 先
第1 1期
T M R sN vm e 0 1V 12 o 1 C e. oe br 1 o.4N . 1 2
・9・
2 活血 化瘀治 疗 高血压 病 的依据
2 1 微 循 环 障 碍 .
明, 高血 压病 患 者 存 在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异 常改 变 。 丁琪 等 对 4 6例 血瘀 证 患 者 进 行 了红 细胞 变 形性 和一 氧化 氮 ( O) 检测 , N 的 结果 表 明 , 细 胞 变形 性 红 是调 节血 液 黏 度 和 保 证 微循 环 有 效 灌 注 的重 要 因
丹黄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丹黄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病因有关,其中心理因素、生活方式、遗传等都是影响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常常伴随着多种病症,如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丹黄活血方是一种由中药组成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丹参、黄芪、桃仁、红花等。
丹黄活血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对血瘀证病症有显著效果。
糖尿病血瘀证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长期不稳定,导致瘀血作用过度而出现的一系列证症,如疼痛、麻木、浮肿等。
丹黄活血方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研究仍较少,因此有必要开展本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丹黄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研究内容:(1)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如血糖、血脂等检查。
(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丹黄活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糖尿病治疗。
(3)治疗周期为6个月,每3个月评估一次患者的治疗效果。
(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及临床指标,分析丹黄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治疗效果。
2.研究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法。
(2)量化疗效评估法。
(3)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4)设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四、预期成果:(1)探明丹黄活血方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2)为全面了解丹黄活血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提出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的新方案。
五、进度安排:(1)研究设计与方法的制定及信息收集:2个月。
(2)临床实验的设计及实施:4个月。
(3)数据分析及结果表述:2个月。
(4)论文撰写及答辩:2个月。
六、注意事项:本研究中需严格遵守人体伦理学和实验室安全的相关规定,严格控制研究程序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药物――理血药 作用――活血祛瘀、止血 病证――血瘀证、出血证

组方思路
⑴塞流-止血药
针对性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
⑵澄源-消除病因药
⑶升 降 药
上部出血:清降药 下部出血:升提药
⑷调理脏腑功能
咳血-宣肺化痰 便血-行气导滞
吐、便-健运脾胃
十灰散
《十药神书》
止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损伤胃络
火热炽盛 气火上冲 损伤血络
损伤肺络 出血性质
呕血、吐血 咯血、衄血 血色鲜红,来势急暴
血 止
藕节、蒲黄—止血,且能化瘀
止血不留瘀
血
利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滋阴养血 当归—养血和血,防诸药寒凉太过
利尿不伤阴
尿
通 滑石、木通、竹叶、栀子—清热利水通淋
淋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 清利之中寓以养阴,利水而不伤正
小蓟饮子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血淋、尿血属实热证的 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中带血,小便赤 涩热痛,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十灰散
加减变化
气火上逆,血热较盛者,可用本方改 作汤剂使用,此时当加大大黄、栀子的用 量,作为君药,并可配入牛膝、代赭石等 镇降之品,以引血下行。
十灰散
小蓟饮子
《济生方》
止血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热郁下焦 热伤血络
尿中带血
痛:血淋(淋证) 不痛:尿血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 《玉机微义》
凉 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要 次要
当归
养血活血
川牛膝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引血、热下行
柴胡
疏肝解郁
桔梗、枳壳
宽胸行气
生地
清热
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止痛
中医诊断-气血津液辨证

“怪病多痰”
二
在脾胃— “百病多由痰作崇”
在心神—
痰
在脑— 在四肢、经络—
在皮下、肌肉—
证
在咽喉—
舌脉象—
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辨证
定义: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
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病证。
三 成因:
脏腑机能衰减或障碍。
临床表现(根据水饮出现的部位不同而有不
饮
同的临床表现)
在胃肠—
在肺—
证
在胸胁—
在心—
3、破血类药物:指有破血消瘀攻坚作用者。
包括水蛭、虻虫、三棱、莪术、血竭、桃仁、干漆、 土鳖虫、蛰虫九种。
根据药物作用进行分类的活血化瘀药:
养血活血——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 活血定痛——川芎、延胡、郁金、乳香、没药、蒲黄、
灵脂、姜黄、丹参、赤芍、当归、降香、 莪术; 活血通络——丹参、当归、川芎、姜黄、鸡血藤、乳香、 没药、桃仁、红花、地龙、穿山甲; 活血止血——三七、茜草、蒲黄、降香、大黄; 凉血散瘀——丹参、丹皮、赤芍、郁金、桃仁、紫草; 活血消痈——丹皮、赤芍、红藤、泽兰、乳香、没药、 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
思考题
1.本病例以气血津液辨证属何证型?辨证 依据是什么?
2.简要归纳其病机特点。 3.试分析本案病因病机。
病案讨论
(1)属津液不足证(吐泻伤津) 辨证依据: 1.有发热吐泻伤津耗液的病史 2.有口渴、唇干、眼眶凹陷,皮肤干燥,
舌红少津等伤津耗液的临床表现。
病案讨论
(2)病机特点 感受暑湿,伤及肠胃, 吐泻伤津,津液亏虚。
成因: 病邪内阻,七情郁结
滞
阳气虚弱,温运无力
用力闪挫等
证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嗳气,或矢
耳穴贴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心得体会

耳穴贴压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心得体会痛经是女性常见疾病,寒凝血瘀证是中医学痛经病中最常见证型之一,寒凝血瘀型痛经又称闭经,指经期、经前或者产后,冲任受风寒湿邪侵袭,血凝滞不通,堵则经脉闭阻不行。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中提到妇人月水来腹痛为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是以损伤冲任之脉[1]。
”寒凝血瘀证属实,血凝聚胞宫,瘀阻通道,损伤脉络,发病为痛,痛若如针刺。
[2]耳与全身经络联系密切,通过刺激耳部输穴,达到通经活血散寒。
寒凝血成瘀的病因:女子感受风寒湿邪,如:天气突转凉、腹部受凉、平素喜食寒凉之品、久居湿地、冒雨游泳、产后受凉等,寒邪客于胞宫,寒结于血,寒性收引,发而为瘀,阻滞脉络,血行不畅,故而发病。
我国因地势差,冬季南北地区证型各有不同,南方地区地处寒湿,因此南方地区治则偏通经活络,袪湿散寒,北方地区寒冷而干燥,故治当温经散寒,袪瘀止痛。
寒凝血瘀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且少腹按之有硬痛,拒按,痛如针刺,得热后痛感减退,四肢冰凉,或月经周期后延、月经血量减少、色暗有块;畏寒四肢冰凉,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等症状。
以通络化瘀止痛为治则。
耳穴贴压选取主穴:子宫穴、卵巢穴、交感穴、内分泌穴、皮质下穴、肝穴、肾穴;次穴:盆腔、神门、脾、胃等,余选穴随患者的兼症加减。
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 通过刺激耳穴调治相应的脏腑,择子宫行气活血止痛;皮质下安神止痛;内分泌调节机体激素水平[3];交感调整植物神经功能;肝穴疏肝理气止痛;肾穴调理冲任[4]。
卵巢养血调经,补益肝肾,盆腔穴清热利湿,理气调经。
诸多穴位共同起调理冲任,舒筋活络、通经止痛、镇静安神等作用。
痛经发作期疼痛时可随时按压,以及时缓急止痛。
[5]1 病案举例病人徐某某,女,21岁,学生,经前或者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反复性发作,近半年因感受寒邪和受情志变化的影响,上诉症状加重,曾于个体门诊予以汤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瘀血致病机理拾遗

从病证的说明关系而论,可以由疾病对证候做出全面彻底的说明。
因为证候只是疾病的表现,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相关的体质因素支配了证候现象;从病证的实践关系而论,如果消除了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了体质,证候就会随之消除。
从这一意义来看,可以由病因、病理和体质因素对病证给出统一的说明。
这里,病因、病理和体质因素既是疾病的本质,也是证候的本质,超出疾病本质之外的独立的证候本质是不存在的。
这是由病证从属关系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证候,那只是同一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体质因素变化差异引起的;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那也只是因为不同疾病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共同病因、病理和体质因素。
我们即使揭示出了证候的实质因素,也只是对疾病之间的同一和差异认识更加细致了,在治疗上也只是提示人们在同一疾病中补充一点不同的治法,在不同疾病之间补充一点共同的治法而已,不会再有更大的意义。
与其如此耗费巨大的人、财、物力研究没有多大意义的证候实质,莫不如认真研究对确定疾病治疗的中医药经验实在和实际。
故弄玄虚只会把中医引向神秘,还会造成虚假和欺骗的学风,以及巨大的人、财、物力浪费。
参考文献:[1] 郭蕾1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 ]1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1[2] 吴斌1证候-基因组的方法学及家系虚寒证的代谢基因表达谱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5:7.[3] 蒋力生1确定证候标准的原则和方法[J ]1江西中医药,1990,2(5):551[4] 逯敏1证候-体质-基因组学研究模式的探讨[J ]1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31[5] 柯雪帆1中医辨证学[M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91[6] 尹必武1证候临床诊断标准规范刍议[J ]1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5(3):71瘀血致病机理拾遗周唯(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摘 要:认为除气机阻滞、血脉痹阻影响新血化生以外,阳气阻遏、郁热内伏、营卫失调、水津失布、升降乖违、心神逆乱等,亦为血瘀证常见的病理变化。
硬皮病血瘀证机制研究述评

5 2例 [ ] 陕西 中 医 ,0 5 2 ( ) 1 1 5 . J. 2 0 ,6 3 :5 —12 [ ] 阳. 证 治 疗 多 发 性 硬 化 3 6陈 辨 2例 临 床 观 察 [ ] 国 医 论 J,
[ ] 丽波 , 拥 军 , 星 虎 , . 发 性 硬 化 的 免 疫 遗 传 学 3方 王 张 等 多 研 究 进 展 [ ] 中 国 康 复 理 论 与 实 践 ,07 1 ( ) 4 J. 2 0 , 3 1 : 2—
4 4.
[6 王 殿 华 , 1] 陈金 亮 . 发性 硬 化 的 中 医药 病 因 病 机 [ ] 时 多 J. 珍 国 医 国 药 , 0 7 1 (0 :55~ 5 6 2 0 ,8 1 )2 6 26 . [7 杨宁 , 敏 , 聪. 黄合 剂对 多发性 硬化 患者外 周 血 1] 高 高 地
中医 ,0 0,2 8 9—1 . 2 0 3 ( ): 0
[ 0 胡 学 强 , 卫 华 , 敦 敬. 发 性 硬 化 4 3例 患 者 的 临 1] 麦 王 多 1 床 表 现 特 点 [ ] 中华 神 经 科 杂 志 ,0 4 3 ( ) 7—1 . J. 2 0 ,7 1 : 0
坛 ,0 0, 7 5):2—2 . 20 2 ( 2 4
[8刘 时觉. 肾益 髓法 治疗 脑病 的 体会 [ ] 中医研 究 , 1] 补 J.
1 9 , 3):5—2 . 9 14( 2 8
[9 袁 拯 忠 , 陵 群 . 谈 解 毒 法 治 疗 中风 病 [ ] 中 国 中 医 1] 朱 浅 J.
[ 2 樊 永 平 . 医 药 辨 证 治 疗 多 发 性 硬 化 的 优 势 与 不 1]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
:BJ624
云南日报/2000年/12月/01日/第B02版
/
科普
血瘀证的病因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
这里说的血瘀证不光是人们想像中的外伤引起的血肿,而是泛指人体气、血、津液正常运行,受到气虚、气滞、寒凝
、火热、外伤等原因,导致气滞、痰湿、血行不畅,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其临床表现为唇舌爪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疼痛而有定处,尤其为刺痛者,出现肿块、出血、肌肤甲错及温脉等特征者,由于瘀阻部位的不同,症状可以各异,如胸
闷心痛(心)、咯血胸痛(肺)、呕血便血(胃)、胁下痞块(肝)等统称血瘀证,临床上可分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等。
血瘀证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而形成血瘀后又可以引发多种病变,中医对血瘀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因于寒。寒凝血脉是血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血“得温而行,逢寒则凝。”临床常见的内寒引起的血
瘀阻络,多见于心、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等。
二、因于热。热邪内蕴,煎熬血液,血脉凝结亦可成以瘀。临床上可分扑感邪热和内生邪热。临床可见肺部感染、急
性肾功能衰竭等。
三、因于气。临床可见气滞血瘀,是因气机失调,情志异常,肝郁等均能导致该病。还有气虚血瘀,气虚无力推运血
行,血管天气,必停留而瘀。
四、因于血。临床上有血虚血液、出血血痕、污秽血瘀之分。
血虚血瘀是指出血之源障碍,或慢性耗血而血虚脉道干湿,临床上常指不通则痛,血有虚而滞者。
“瘀血不会,新血难生”,故治疗上应采用祛瘀生新,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活血化瘀。
出血血瘀:指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形成的病理性瘀血,外伤性出血,脏器出血等。
污秽性血瘀:常见于指有外邪、内伤、自身代谢产物堆积体内不能排除,均可导致血瘀。《证治准绳》首倡“百病之
源,来自血瘀”之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