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因素)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
气温的时间分布为: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最高温(以北半球为例)陆地上出现在7月份,海洋上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
2、地面状况:(1)海陆分布: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陆面的增温或冷却都比海洋表面表现得剧烈。
在夏季同纬度大陆上要比海洋上气温高,等温线在大陆上向高纬凸出,在海洋上向低纬凸出;在冬季同纬度大陆又比海洋上冷,等温线在大陆上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高纬凸出(所以有1陆南7陆北的说法)。
且陆地上的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大,而海洋上的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小。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非洲沙漠地区,1月份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不在北极,而在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那里1月份平均气温为-50.5℃,绝对最低气温达-68℃(2)地形类型: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绕,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高山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冬季风的迎风坡比背风坡的气温低,例如秦岭以北冬季气温0°以下,秦岭以南0°以上。
(3)反射率:反射率越高,地面得到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赤道附近的海洋地区的反射率最低。
(4)植被覆盖:覆盖率越低,气温的变化越大。
荒漠地区的温差大,森林地区的温差较小。
3、大气环流和洋流输送热量,可以调节高低纬之间的温度。
低纬地区的热量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输送到高纬,使低纬地区温度降低,高纬地区温度升高,大大减小了高低纬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
据计算,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热带地区温度降低<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10℃左右,纬度60°以上的高纬地区温度升高20℃左右。
由此可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气温分布有多么显著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答题】假如由你来完成上面表格的填写,32℃的气温值将填在哪个时间栏内()A. 2时B. 8时C. 14时D. 20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气温的时间分布,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何时【解答】一天之中,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题目中32℃为当天的最高温,所以应该填在14时时间栏内,C对,ABD错。
故选C。
1.【答题】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与成都相比,拉萨()A. 气温日较差大B. 日均温更高C. 正午气温更高D. 气温变化曲线起伏更小【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图能力【解答】由图可知,图中拉萨的气温日较差更大,成都的日均温更高,正午气温也更高,气温变化曲线起伏更小,A对,BCD错。
故选A。
2.【综合题文】下图为徐州市某年11月3日10时至11月4日10时的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答题】一天之中,徐州市()A.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气温最高B. 12点左右气温最高C. 半夜时分气温最低D. 日落时气温高于日出时气温【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能力【解答】由图中徐州市的气温曲线图可以看出,一天中,徐州市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在14时左右,而不是12时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故A和B错误。
气温最低的时候是在日出前后,故C错误。
日落时气温会高于日出时气温,故D正确。
根据题意可知,故选D。
【答题】影响徐州气温日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云量B. 植被C. 太阳高度D. 降水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解答】影响一个地方气温的日变化主要是受太阳高度的影响,气温最高时是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后再持续两小时左右;在日落后热量散发一直持续到日出前后达到最低,云量、植被和降水量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故选C。
【答题】赤道与两极地区气温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地形B. 纬度位置C. 海陆位置D. 人为因素【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解答】离地球十分遥远,体积非常巨大的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气象学第三章

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图中19时
15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土壤本身的物理特性:
土壤含水量、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及腐殖质
外界条件: 地形起伏、地面覆盖物 天气、气候条件 纬度、季节、太阳高度角
16
海陆增温和冷却差异
同样的太阳辐射下,海洋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吸收的太 阳能; 陆地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吸收的 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d
干中性湿 不稳 绝对不稳定
35
五、大气中的逆温
概念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 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阻塞层 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
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定状
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因而又称阻塞 层。
36
逆温的分类(按成因) 辐射逆温、湍流(即乱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 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辐射逆温 定义: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 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厚度:一般为200~300m。高纬地区冬季有时可 达2,000m左右。 出现时间: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最弱。
28
绝热冷却
气块上升:体积↑,对外做功→内能↓→T↓→绝热冷却。 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冷却。 干绝热直减率(γ
d
)
在大气静力平衡的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
空气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
化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d = 0.98℃/100m 1℃/100m
最低气温
日出前后 日出前后
19
2、日较差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集体备课(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章:气温的定义与测量1.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常用单位。
1.2 教学内容: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温度,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热度。
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
气温的单位:摄氏度(°C)和华氏度(°F)是常用的气温单位,其中摄氏度是最常用的单位。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气温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定义和重要性。
演示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的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单位和转换方法,并分享彼此的看法。
第二章:气温的分布规律2.1 学习目标:了解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点。
2.2 教学内容: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气温的时间分布:气温在不同季节和不间段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让学生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并分享各自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气温的变化原因3.1 学习目标: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火山爆发和自然气候变化等,对气温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人为因素: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变化也有显著影响。
3.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间段的气温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的变化原因。
3.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处理说课稿

3.3.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二、学情分析地理对中预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中预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③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并能绘制气温曲线图,。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突破策略: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学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2)采用实验法,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一、导入:复习提问:1、小楼一夜听春雨2、终年干燥少雨3、冰城年年瑞雪飞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 、胡天八月即飞雪.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属于气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天气:短时间;多变气侯:长时间;稳定引入新课: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而活跃的组成部分,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气温和降水又是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因素

纬度高(48°N附近), 冬季寒冷而漫长,害 虫(虫卵)不易越冬; 夏季气温日较差大, 日低温较低,不利于 虫害生存和繁殖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 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 此完成1~2题.
思考:如果某地阴雨 天气多,气温日较差 是增大还是缩小?如 果是大面积湖泊呢?
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
1.A、B两条曲线中,可能表示阴 天气温变化的是
2.如果是海陆差异,表示陆地气 温变化的是
3.若图示为我国某城市8月份两条街道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则图中代表绿化街道气温变化的是
,由此说出绿地
对城市的主要作用。
气温年较差小于10°C,海洋性显著 气温年较差大于15°C,大陆性特征明显
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
(1)陆地气温年较大; (2)海洋气温年较差较小; (3)高原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4)温带内陆干旱区气温年较大,热带沙漠区气温年较差小; (5)热带地区年较差最小,温带地区最大。
气温年较差变化的影响因素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 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 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丰雪年降水多,云 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5)下垫面性质
①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 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 远,日较差越大。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一、气温的空间分布指气温在全球各地区分布状况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叫气温的空间分布。
就全球而言,气温的空间分布从低纬到高纬递减分布规律。
全球最高气温绝对值出现在北纬30°大陆内部的沙漠中;北半球最低气温绝对值出现在西伯利亚;全球最低气温绝对值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我国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最高值达48.9℃;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的漠河地区,气温达-52.3℃。
气温的垂直变化,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二、阿济济耶有世界“热极”之称,位于北非利比亚的首都黎波里以南约50~100千米处。
这里气候炎热少雨,终年高温,1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30℃以上。
在这里测得的世界气温最高绝对值记录为57.8℃,称为世界热极。
三、气温垂直递减率又称“气温直减率”或“垂直温度梯度”。
大气近地面这层叫对流层,对流层内的温度在正常情况下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
这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热源来自地面,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首先使地温升高,地面再以辐射的形式将热传给大气,因此,越近地面的空气获得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
在对流层的不同高度,气温垂直递减率并不相同,平均为0.6℃/100米,即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减小随纬度、季节、湿度等条件不同而不同。
陆地上夏季因近地面层气温升高而使气温直减率增大,冬季近地面层气温低,气温直减率减小。
同理,白天直减率要大于夜晚,干燥地区或干燥季节直减率要大于湿润地区或湿润季节,低纬气温直减率大于高纬。
利用垂直递减率计算某地的气温或高度计算方法:分三步进行:1.求两地高差 H1-H22.求两地温差 T1-T23.T1-T2=(H1-H2)×0.6℃/100米。
4个未知数中,只要知道了3个,即可求得第4个。
四、等温线弯曲的分布规律五、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等温线变化示意图解说影响因素等温线平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或纬度)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海洋影响程度不同夏季:内陆向高纬凸冬季:内陆向低纬凸A、B、C同纬度,B处内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低层大气
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
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
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
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
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
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
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
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
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三、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1为什么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
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和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达到平衡时,地面储存热量最少,地面温度
最低,随后气温达最低值;
日出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于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地面温度升
高,当午后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和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达到平衡时,地面储存热量最多,地面温度
最高,地面辐射在把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段时间,午后2是气温达最高值;
2北半球陆地上和海洋上最冷和最热的月份?原因是什么?
陆:7月最热;1月最冷
海:8月最热;2月最冷
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7月地面储存热量最多,1月最少。
四、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1、青藏高原为什么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
太阳辐射强,温度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2、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
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地
面辐射散失热量少,近地面气温不太低,所以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3、月面温度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月球无大气,白天太阳辐射未经削弱,直接到达月面,增温高;夜间,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
面辐射散失热量多,月面温度很低;月球自转周期长;月面由岩石组成,比热容小,温度变化
快。
五、等温线图的阅读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
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气温分布特点,进而推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特点
及原因。
①根据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
②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及分析原因。
③根据等温线走向特点分析影响因素:
a.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b.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陆分布影响显著;
c.如果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
④根据等温线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下垫面状况(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洋流分布等)。
⑤找出某区域不同季节气温极值及分析原因等。
例一 读某区域气温图,图中A、B分别为陆地或海洋,1、2、3为同纬度的三个点,完成下
列要求。
(1)图中区域的位置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解析)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
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参考答案)北半球。
(2)1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2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
3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温度值。
(解析)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相同,处于两条等温线间的点温度介于两条等温线间。
(参考答案)> = <
(3)若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则图中区域所处的季节为________(夏季或冬季)。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季节。
(解析)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夏季 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冬季
(参考答案)夏季
(4)若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图中区域所处的时间为________(一月或七月)。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时间。
(解析)北半球夏季─→七月,冬季─→ 一月
南半球夏季─→一月,冬季─→ 七月
(参考答案)一月
(5)若此图为七月份等温线图,试判定A处为________(海洋或陆地),B处为________(陆
地或海洋)。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分布。
(解析)七月:等温线北凸─→陆地;南凸─→海洋
一月:等温线北凸─→海洋;南凸─→陆地
(参考答案)陆地 海洋
(6)若此图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试判定1与3两处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
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大小。
(解析)同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参考答案)3 1
例二 读“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气温差比D处________(大或小)。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温差。
(解析)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参考答案)大
(2)A点的气温在_________℃以下,该处可能为_________(山地或盆地);B点的气温在
_________℃以上,该处可能为_________(山地或盆地)。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
(解析)等温线闭合时
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
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
(参考答案)4 山地 28 盆地
(3)EF为同纬度地区上的两点,试估算EF间的相对高度是 。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两地相对高度。
(解析)在同纬度地区,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下降0.6℃。
(参考答案)4000m
小知识:
你知道气象台怎么测气温吗?区别气温日较差和日均温的差异?气温日较差与农业生产的关
系?
气温是离地面1.5米百叶箱的温度计所测的数值,一般一天测4次,分别在时间2时、8时、14
时、20时,这四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一个月的日均温的平均值是月均温;12个月
的月均温的平均值是年均温。
气温日较差是一日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有机质(或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