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中医治疗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剖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图分类 号 : 5 42 R 7.
粘连 性 肠 梗 阻 是 剖 腹 术 后 一 中静 滴 , 日2 ; 每 次 甲硝 唑 10ml 0 , 合周林频谱仪治疗 , 日2 , 每 次 同时
种 常见 的并 发症 ,我 院 自20 年4 静 滴 , 日1 ; 00 每 次 能量 合 剂 , 溶 性 予头 孢 呋辛 钠 和 甲硝 唑 常 规抗 感 脂
1 。上方加水5 0 , 0g 0 煎取2 0m , ml 0 l
痛 , 食呕 吐 、 闭 。 进 便 查体 : 腹胀 , 压 格 ” “ 和 肠结 ” ,医贯》 出 :关 格 【《 指 “
分2 次从 胃管内注入 ,每次注入后 痛 , 反跳痛不 明显 , 呜音 减弱 。 肠 腹 者 , 忽然 而来 , 乃暴 病也 ” “ ,关者 不 夹 管 12h — 。同 时腹 部用 周林 频 谱 部 X 线见 多个 阶梯 状 气 液平 面 , 提 得 出也 , 格者 不得入 也 ” 肠道气 机 。
4 典型病 例
若再行手术 , 则松解肠粘连时对肠
21 中 医疗 法 .
予 自拟逐瘀解 粘
患 者 ,女 ,8 ,08 月 曾 管 产生 新 的损伤 和刺 激 , 6 岁 20 年8 术后 再粘
因“ 急性 梗 阻性胆 管炎 ” 院 , 住 经手 连并 梗 阻 的可能 性会 更大 , 以保 所 肠 梗 阻 在 中医 学 中称 为 “ 关
汤, 药物组成 : 大黄1 , 0g川厚朴 1 , 5g
木 香 1 , 药 1 , 菔 子 1 , 术 治愈 ,0 9 月 1 0g乌 0g 莱 5g 2 0 年2 9日因腹胀 痛4 守治疗 应是首选之方 法 。
桃 仁l , 芍1 , 硝6g番泻 叶 天人 院。主要 临床 表现 :腹 胀 、 Og赤 0g芒 , 腹
68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体会

68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体会目的对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治疗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4.6±1.4岁。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况、体征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明显的可比性(p>0.05)。
两组患者均进行禁食、禁水、抗感染、维持体内水分及电解质平衡等西医对症治疗。
观察组添加使用赤芍承气汤进行治疗。
其方剂如下:赤芍15g、桃仁15g、川朴15g、当归9g、大黄9g、红花9g、芒硝9g。
1剂/d。
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8.23%)和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61.76%)和有效率(82.35%);结论使用中医赤芍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粘连性肠梗阻中医治疗赤芍承气汤体会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等,严重者可引发患者休克、死亡。
粘连性肠梗阻首先出现肠梗阻肠段部位解剖以及功能性改变,然后发生电解质紊乱,继而发生肠壁循环障碍、肠壁坏死、继发性感染、毒血症,并最终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为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我院自2011年8月——2012年8月针对6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中医治疗,其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13——78岁,平均年龄44.6±1.4岁。
在所有68例患者中,阑尾切除手术后26例,胃切除手术后12例,胃穿孔修补手术后8例,肠破裂修补手术后7例,妇科手术4例,肝破裂修补手术后5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6例。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况、体征等方面不具有统计学上差异,具有明显的可比性(p>0.05)。
中医医案——粘连性肠梗阻(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通腑导滞、理气降逆法治愈“肠结证”病案:张某,女,30岁。
初诊:1990年12月12日。
主诉及病史:两年前曾做两次妇科手术。
此次因贪食凉物,夜间发生腹痛、干哕,凌晨就诊,以“粘连性肠梗阻”收入院治疗,经三天输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显,不宜再施行手术治疗,邀余会诊。
诊查:精神疲倦,脐周围阵发性绞痛,按之加重;干哕,呕吐,下腹部胀满,无矢气,无大便,昨日灌肠见小屎块两枚,腹仍绞痛阵作。
舌苔白质红,脉沉弦而弱。
辨证:寒凝气滞之肠结证。
治法:温通理气活血,缓急止痛。
处方:白芍20g 炙甘草5g 当归12g 玄胡10g 川楝子6g 三七3g 大芸10g 上油桂2g 青皮10g 川厚朴5g 沉香6g(后下)白蔻10g3剂,鼻饲,两天服完,头两煎分4次服,每4小时一次。
二诊:药后腹绞痛消失,仍无矢气,未大便,按脐左傍局限性痛,精神好转。
据腑气未通,拟上方减青皮、大芸,加槟榔5g、1番泻叶5g。
3剂,1日1剂,口服。
三诊:药后虽大便四次,但水多屎少,矢气一次。
于昨夜腹痛又起,呕吐加剧,吐物色黄,自感粪臭气并带有块状物如枣核大。
脉象滑数,舌苔中厚黄、边薄。
此系有形之积未除,阻塞肠道,浊物腐秽上逆,病情加重。
法拟通腑导滞、理气降逆。
处方:生大黄9g 甘草5g 川厚朴10g 沉香5g(后下)白芍15g 大白6g 青竹茹15g 砂仁5g 白蔻10g 陈皮10g 油桂2g 2剂,早晚各服1次,鼻饲。
四诊:药后下栗状屎四枚,有矢气不爽,呕吐消失。
守方继进药2剂,1日1剂,口服。
五诊:药后又下栗状屎两枚,矢气爽,痛、呕消失,能进软流食,因家事,带药出院。
嘱注意饮食调养。
其母代诉,药后获满意控制。
按语本例因贪食凉物引起,一二诊用缓急止痛、理气活血之法,症状虽然缓解,但疾病癥结未除,腹痛、呕吐又复加剧。
三诊再次审证求因,辨为有形之积未除,阻塞肠道,浊物腐秽之气上逆,法拟通腑导滞、理气降逆,药后下燥屎六枚,诸症悉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0例的疗效观察

均时间为 2 7 . 8±1 . 9 d ; 粘连 原 因: 阑尾 炎术 后 1 1例 , 胃肠 部疾病术后 1 8例 , 肝胆疾 病术后 1 1例 ; 其 中: 完全 性肠梗 阻l 4例 , 不完全性肠 梗阻 2 6例 ; ( 2 ) 对 照组 : 男2 3例 , 女 1 7例 , 平均年龄 3 9 . 8±2 . 4岁 , 肠 梗 阻发病 离腹 部外 科手 术平均时 间为 2 5 . 7 4 - 2 . 1 d , 粘 连 原因 : 阑尾 炎行 外科 手术 l 0例 , 胃肠 部疾病行外科手术 1 9例 , 肝胆 类疾病行外科 手 术1 1例。其 中 : 完全性肠梗阻 1 1例 , 不 完 全 性 肠 梗 阻
需立 即手术者 。
1 . 3 治疗方法
顺利通过和运行 , 临床表 现为腹胀 、 腹痛、 恶 心呕吐 及排便 困难等一系列症 状 , 引起 粘连 性肠 梗 阻的原 因众 多 , 如先 天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等 … , 临床 中粘 连性肠梗 阻多 见于腹部手术或腹腔炎症后 , 其 中又以腹部 手术后 的粘连 为首要病 因, 如 处理 措施 不 当或救 治不 及时 , 会 导致再 次 手术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j 。当前 , 治疗腹 部术后粘 连性 肠梗阻多采用西 医常规疗 法 , 如禁食水 、 胃肠 外营养 支持 、 维持 电解 质 平衡 、 胃肠 减压 及 应用 广谱 抗菌 素 预防感 染 等, 本文在西 医常规 治疗 基础 上加 服 大承气 汤 , 通过 观察 临床治疗效果 , 探讨 中西 药结合治 疗术后粘 连性肠 梗阻 的 应用价值 . 4 J 。
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各 4 | D例。 ( 1 ) 观察 组 : 男2 2例 , 女1 8
例, 平均年 龄 4 3 . 2 4 - 2 . 7岁 , 肠梗阻发病离腹部外科手术平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气开郁 为主 , 辅以通里攻下 , 有助于消化 道功能的早期 恢复 ,
促进肠蠕动 , 改善肠壁 的血液循环 , 减少粘连 的发 生。因此 ,
腹腔镜手术联合围手术期中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安全、
有效 , 可明显降低 中转开腹手术率及肠粘连复发率。
( 收稿 日 : 1 - - ) 期 2 0 1 2 0 0 0
86 0 —22 )
・
经验 交流 ・
腹 腔镜手 术 联合 中药治 疗 急性粘 连性 肠梗 阻疗 效 观察
郭中恒 。 宋 林 , 子臻 张
( 利石 油 管理局胜 北 医院 , 东东营 27 6 ) 胜 山 5 04
20 00—20 0 9年 , 院采用 腹腔镜 手术联合 中药治 疗急 我
推注过程宜缓慢 以降低注射压力H , 一旦发现骨水 J
泥外 渗应 立 即停 止推 注 。
总之 , 采用 Sy k 膨胀式椎体成形器行 P P治疗 K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 可有效恢复骨折椎体 高度 , 改善后凸畸形, 缓解疼痛症状 , 近期疗效满意 ,
但远期 疗效需 进一 步观察 。
[ 2]C rn A,C a a ioJ r hrR,V ea .V r ba ag nai :e e t aer AR et rl umettn vr - o e o t
b p s n yhp s [] Sm nR et nl 0 4 3 ( ) 6 — r l t adkp ol t J . e i on eo, 0 ,9 1 : o ay ay g 2 8
参考 文献 :
[ ] i e a , u ee S R i a t K e a I t l u o e n 1 Le r nI D dny , e hr ,t 1 n i t m d bm H n dM . ia o c a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26例

1g 桔梗 1g 柴胡 1g 穿山甲 1 g半夏 1g 甘草 6 。③湿热 0, 0, 0, 0, 0, g
内壅型 ( 腹痛拒按 , 胸闷不舒 , 大便秘结或溏 滞不爽 , 烦渴引饮 , 小便短赤 , 舌苔黄腻 , 脉濡数 )治拟泻热通腑。方用大 承气汤加 : 减: 大黄 1g 芒 硝 1g 厚朴 1 g 枳实 1 g 黄芩 1g 山栀 1g 0, 0, 0, 0, O, 0,
2 结 果
共 治疗 3 2 , ~3 d 平均 1. d 显效 2 例 ( 85 。 l 症状 、 体征消失 , 随 访 1 年无复发) 有效 3例 ( , 症状 、 体征明显 减轻 , 随访 1 年无复 发, 无效 2例 ( 症状 、 体征无减轻 , 至加重而转手术治疗) 总有 甚 , 效率 9 . 1 。 23%
中国中医急症 20 0 8年 1 2月第 l 7卷 第 1 2期 J T M. e. 0 8 V 11 , o 1 E C D e 2 0 , o. 7 N .2
・
1 6l ・ 7
日: 肝气热则胆泻” “ “ , 胆泻则发黄” 《 ; 金匮要略浅注》 : 肾脉 日 “
浮 , 阳 脉 紧 , 。 脾 寒 , 能 郁 而 成疸 , 归 膀 胱 之 不 化 气 , 趺 为 肾热 亦 又
溏, 舌苔 白腻 , 脉沉 紧)治拟温中散寒 , : 理气止痛。 方用 良附丸加 减 : 良姜 1g 干姜 3 , 高 0, g紫苏叶 1g 姜半 夏 1g 枳实 1 g郁金 0, 0, 0, 1 g香附 1g 陈皮 1 g乌药 1g ②气滞血瘀 型( 0, 0, 0, 0; 腹满腹痛有定
以膀胱主一身之 肌表 , 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 , 而亦成疸 。 由此可 ”
知 , 论 内 因或 外 因所 致 湿 邪 , 于肝 失 疏 泄 、 失 健 运 、 失 宣 不 均 脾 肺
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

膜造成无法修复的机械性损伤 ,炎性液体不断的渗出,最终后果就是
出现肠管 或者肠 系膜的粘连 ,结果就 是出现粘连性 肠梗 阻 。如果不 及时对粘 连进 行快速处理 ,病 情就会 由起初 单纯的肠梗 阻发展 到程度 更深的狡诈性肠梗 阻,危及生命是最严 重的后 果。
但是,现阶段只能够通过手术的治疗手段来解除肠粘连的肠段,
疗的价值所在 。
2结
果
2 . 1两组患者 的相 关肠梗 阻的症 状
观察术后患者临床表现,腹痛为4 例 ,腹胀为3 例,恶心为2 例,
呕 吐为1 N ,无排便 排气1 例 ,经过 卡方的检验可知 ,观察组 出现肠梗 阻的相 关并发症 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 0 5 ),见表 1 。 2 . 2两 组患者功能性锻炼后的活动状态和生活 品质 观 察组 的 功 能状 态 评分 ( 8 5 . 3 3 ±2 . 6 9 ) ,情感 平 衡理 论 评 分
针对腹部手 术后并发粘连性肠 根阻的患者 ,第二次手术 的修复会加大 创面 ,恢 复机 体功能 更为 困难 ,另 外一个 因素 是手 术感染 的 风险较 大 ,将腹腔 打开就一定存 在感染的风 险,因此手术治疗 也是造成粘连 性肠根 阻原因之一 ,对于 术后 已经并 发的粘连性肠根 阻的患者 ,第二 次选择手术治疗则 会再 次引起 肠梗阻 】 。
1 8 2 ・中医中药 ・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6
中医综合干预预 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 阻的临床疗效 分析
赵 林 军 许 海 云
( 甘肃省泾川县计划生育服务 站 ,甘 肃 平凉7 4 4 3 0 0 )
【 摘 要】 目的 探 究 中医综合干 预 对预 防腹部 手 术后粘 连性 肠梗 阻 的效果 分析 。方法 回顾 临床上 5 8 例 治疗腹 部 手术后 粘连 性肠梗 阻的 患者 ,
肠粘连吃什么药

肠粘连吃什么药文章目录*一、肠粘连吃什么药*二、肠粘连的典籍偏方*三、肠粘连的护理知识肠粘连吃什么药1、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
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
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
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
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
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2、中药治疗:木香12、香附12、郁金9、枳壳9、白花蛇舌草15、大黄15(后下)、白芍18、川朴9、川连6、丹参18、大枣20、白术15、延胡索6、川芎9。
肠粘连病人到了大便干燥的程度,多数已属于重症型患者。
肠粘连的典籍偏方尚不明确。
肠粘连的护理知识保健护理:肠粘连是一种顽疾。
肠粘连患者的自我保护就是相信和依靠自己在战胜疾病方面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两方面:注意饮食禁忌和注意治疗效果。
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不吃硬食、粘食以及纤维丰富的食物,不吃冷食,不喝冷饮,尽可能吃粥、馒头、蛋糕、奶类、豆浆等软食和流食。
还要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
坚持做到每餐后都要俯卧一小时。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消化吸收,避免进食不当或食物在粘连部位的狭窄肠管处受阻而导致病情加重。
肠粘连患者所以更应该在饮食上多加保护自己,就是因为其肠管形态和功能都出现了异常。
虽然粘连的部位和粘连的程度各有不同,症状有多有少,病情有轻有重,但是,无论肠管之间由于肠粘连发生了什么变化而肠管借助肠系膜固定在腹后壁上的这一生理结构没有改变。
只要患者进食后采取俯卧姿势保护自己,就能使存有食物的肠管和没有食物的肠管都同样保持下垂顺时针状态,有利于粘连部位以上肠管的食物缓慢通过狭窄部位安全进入粘连部位下端肠管,使粘连部位上下端肠管都有食物,这样,肠管内的压力就保持平衡了,装有食物的肠管也就不会发生移位,扭转和倾倒,当然就可以避免病情加重,更不会出现肠梗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中医治疗经验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常见、难以避免的手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术后肠粘连疗效欠佳,用中医治疗本病,疗效肯定,而且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于腹部手术后及早开始用药治疗,防治肠粘连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腹部外科手术;术后肠粘连;中医治疗 腹部外科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常见、难以避免的手术后并发症。西医多以加强手术中的管理,轻柔操作减少手术损伤、仔细止血、清洗及清除分泌物及血液等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减轻并发症,西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治疗直接解除粘连,则又可形成新的粘连,进入不良循环。由于本病不同程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术后患者的消化与吸收功能,所以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运用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法治疗本病,能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肠粘连的症状和体征,发挥了中医的优势。本文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辨证治疗阐述如下。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其临床症状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不同而表现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腹痛、腹胀等;重者常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打嗝、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目前认为,肠粘连形成是由于特定体质条件下,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时间过长、空气污染、动作粗糙、创面大、浆膜层受损、止血不彻底及腹部创伤等原因,使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脓液、血性、炎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以及腹腔冲洗不净等,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
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中医无肠粘连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属于腹痛、积聚、肠痹等范畴。《素问、五脏别论》:”六脏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中医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和降为顺。腹部疾病的手术治疗,由引起肠粘连的各种因素,直接对腹膜及肠管产生了侵袭损伤,瘀血及分泌物滞留,使得腹壁及肠腑瘀阻气滞;腑气不能畅行下降,故出现腹胀、腹痛、排气不畅、腹内有气块乱窜,嗳气、大便不畅、便秘等,甚至引发肠梗阻。所以,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是瘀阻气滞,腑气不通。病位在肠,病性属实。病变发展最终导致肠痹(肠梗阻)。随着不同原发病、体质、病程、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病情可热化、寒化、以及损伤正气。如过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等可化热化火;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以及火热体质,均可出现口干、口苦,胸胁胀痛,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若术中或术后受寒,或术后过食生冷,损伤人体阳气,阳气伤而寒凝气滞,腑气不通,以及虚寒体质,可伴出现腹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倦怠喜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平素体质较差,加上手术所伤气血,或本病 日久,耗损正气,也可致机体气血两虚,虚实夹杂,出现腹痛绵绵,活动后加重,消瘦乏力,面色晦暗,头昏眼花,心悸气短气血两虚等表现。在治疗上,化瘀行气通腑,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可根据情况,合以清热解毒、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等治法。
2 辨证论治 2.1血瘀气滞型 腹痛较甚,疼痛部位多较固定,持续时间较长疼痛部位拒按。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舌质淡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腑。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 处方: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柴胡15g、桔梗6g、枳实20g、怀牛膝20g、厚朴20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5g、芒硝(分次兑入药汤中化服)24g、制没药15g、元胡15g、甘草6g。
大便无燥屎,减芒硝;大便秘结解除后,减芒硝,大黄改用酒制大黄6g。 2.2瘀热气滞型 腹部灼热胀痛、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甚至肠梗阻。口苦咽干,渴饮、烦躁,面唇红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瘀,行气通腑。 方药:银黄蒲红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 处方:银花30g、黄连15g、蒲公英30g、红藤3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柴胡15g、枳实20g、怀牛膝20g、枳实20g、厚朴20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5g、芒硝(分次兑入药汤中化服)24g、甘草6g。
2.3血瘀寒凝型 腹痛缠绵,喜暖喜按。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嗳气、呕吐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脉弦、或紧。
治法:化瘀散寒,行气通腑。 方药:少腹逐瘀汤合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干姜15g、元胡15g、肉桂12g、小茴香20g、乌药20g、五灵脂15g、蒲黄15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15g、制没药15g、枳实15g、厚朴15g、酒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10g、甘草6g。 2.4气血两虚、血瘀气滞型 腹痛缠绵,腹胀、腹中气窜、包块、便秘、恶心、嗳气、呕吐等。面色不华,神倦乏力,气短懒言,食少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虚缓、或细涩。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通腑。 方药:八珍汤合桃红小承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60g、潞党参30g、白术15g、茯苓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枳实15g、厚朴15g、大黄(开水泡,兑药汤服)6g、制没药15g、元胡15g、皂角刺30g、甘草6g。
3 病案举例 罗付芝,女、45岁,农民。首诊日期:2012年3月4日。主诉:腹部手术后腹痛1月余。
患者在外地打工,2012年1月10日因车祸致脾破裂等,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腹胀痛,腹中气窜,排出矢气后,腹胀减轻。不思饮食,食极少,气短头昏,大便数日一行,干燥硬结。疼痛持续,并不断加重,经治疗月余无效,今特返回家乡前来诊治。刻诊:患者消瘦,面色晦暗,语音低弱,气短乏力,头昏眼花,由家属扶助行走,行动缓慢。左侧腹部可见一斜形手术疤痕,长11cm。腹胀,腹壁软,腹中无包块,左侧腹部的压痛,拒按,叩诊呈鼓音。肠鸣,嗳气,时有恶心。舌质淡,苔薄腻,脉细涩。辨证分析:患者因车祸腹部受伤,脾破裂及手术等因素,使腹膜、脏器损伤,肠腑血瘀气滞,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腹中气窜、腹痛胀,大便秘结;肠气不通,腑气上迫,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恶心、嗳气、不思饮食、纳食极少。后天生化乏源,气血双亏,故见消瘦、面色晦暗,气短头昏,语音低弱,倦怠无力,不能自持。气滞湿阻,痰湿内生,故见舌苔薄腻,脉细涩为气血两虚,瘀血内滞之征。
西医诊断:脾破裂手术后肠粘连;中医诊断:腹痛(气血两虚、血瘀气滞)。 治法:补益气血、化瘀行滞。 方药:八珍汤合桃红承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60g、白术15g、茯苓30g、当归20g、赤芍20g、川芎15g、桃仁20g、红花15g、桂枝15g、酒大黄(泡,兑服)15g、芒硝(分6次兑服)24g、枳实20g、厚朴20g、法夏15g、陈皮15g、竹茹15g、皂角刺30g、甘草6g。
方义分析:方中八珍汤补益气血,因患者食少苔腻,故去参、地黄,重用黄芪益气生血、用二陈汤以健脾燥湿运脾,以扶正固本;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解除病因;大承气汤行气通腑。皂角刺化瘀散结,助桃红 等化散瘀滞。患者体质较差,配以桂枝温经散寒,温运气血。 三剂,水煎服,2d服1剂,3次/d,100ml/次。饮食宜清淡、软,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肥甘食物,调畅情志,适当活动。
二诊:2012年3月11日复诊。 服上方后,腹痛胀略减,饮食增加,大便调畅,精神好转。上方减芒硝,将大黄改用酒大黄6g、桃仁减为15g、续服10剂。
2012年7月30日来诊:患者现因腰痛复发1w(原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乏力,活动受限,特来就诊。腹痛胀、嗳气、恶心均已经消除,手术切口部无按压痛,大便通畅,饮食大增,面色红润。肠粘连基本治愈。
4 结语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是常见、难以避免的手术后并发症,中医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中医认为,本病是手术损伤、出血及其它因素,导致肠腑血瘀气滞,影响了六腑”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腹痛为主 “痛、胀、满、实” 的一系列症状。其病位在肠,病因为血瘀气滞,病性属实。基本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在本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因患者体质、情志、饮食等因素影响,又可热化、寒化、夹虚,分别合以清泻火热,用温里散寒、补虚扶正等治疗方法。热化者用桃红承气汤合银黄蒲藤逍遥散加减;寒化者用少腹逐瘀汤合承气汤加减、气血虚弱者用补阳还伍汤合承气汤加减。瘀滞重者加土鳖、水蛭;便秘解除后用小承气汤,用酒大黄,量宜小,取其行气化瘀之意,脾胃虚弱者合入四君,痰湿者合用二陈汤、焦三仙等。新病多实,病程早期,血瘀气滞型、瘀热气滞型多见;而后期损伤机体正气,寒瘀气滞型、气血两虚血瘀型多见。在临证治疗中,若大便不硬结,去芒硝;便秘除,用小量酒大黄,以取化瘀行滞之功。皂角刺化瘀散结,软化和吸收机化组织,有切实的效果。对于严重的肠粘连,形成完全性的肠梗阻,则须及时转西医手术治疗,术后再及时按瘀阻气滞诊治。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积极治疗已经发生的肠粘连外,更重要的是未病先防。即在腹部手术1w后,对可能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患者,在还未出现或刚出现肠粘连症状时就及早开始用药防治,可避免或大大减少术后肠粘连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要瘥后防复,对治疗后症状消除的,还要结合饮食、情志、起居、锻炼等方法,以防止本病的复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