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心包经、三焦
三焦经循行经络图穴位功效及经络疏通方法

三焦经循行经络图穴位功效及经络疏通方法展开全文三焦经循行经络图穴位功效及经络疏通方法【导读】:三焦经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它使得各个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三焦经主一身之气,是调气的大通道,换言之三焦经就是一个出气筒,经常按摩疏通三焦经具有美容解郁,调节内分泌等重要功效。
有好多女士有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的毛病,都跟气郁有关,用三焦经来调最好。
另外,三焦经不通会引起手臂麻木、肩颈酸痛、肩周炎、喉咙痛、嗓子干、偏头痛、眼部皱纹等、循行时间21点—23点,按摩和敲打可起到疏通保健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三焦经基本知识及疏通方法的详细介绍。
【三焦经定义】1、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于无名指,下接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
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2、中文名:手少阳三焦。
3、出处:《黄帝内经》。
4、经类:十二经脉之一。
5、解读: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少阳三焦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三焦,阳气少的经脉。
【三焦经经脉循行】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
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
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
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经络讲记|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经络讲记|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01《经脉·灵枢》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膳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0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01体内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膜腔间隙,联属心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络上中下三焦。
体腔内支脉:从胸腔横行沿胸胁缝隙出于体表循行。
0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上行腋窝,沿着肱二头肌两个肌腹之间的缝隙下行于手太阴、少阴之间,进入肘关节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前臂部)行于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手部)行于大小鱼际肌群之间的缝隙,沿第二、三掌骨之间上行至中指末端。
体表支脉:从掌心处分出沿第四、五指骨之间至无名指尺侧指甲角。
手少阳三焦经01《经脉·灵枢》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膈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0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01体表循行缝隙(手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指甲角,向上沿第四、五掌骨之间,行至腕部指伸肌与小指伸肌之间;(前臂部)沿尺骨和桡骨之间行于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上行至肘关节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骨沟处;(上臂部)行于肱三头肌外侧头与长头之间的缝隙上肩关节,与颈椎大椎穴处交会后行于锁骨上窝进入体内循行。
02体内循行路线进入胸腔,散布于心包周围的胸膜间隙并联络心包,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属上中下三焦。
体内支脉:从心包周围胸膜间,向上出锁骨上窝,行于头颈部体表部位。
03头项部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向上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耳后部行于下颌角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缝隙,沿颞骨乳突前方与耳后肌之间的间隙绕行至耳尖上方颞骨部骨缝处,向下经耳前至面颊,最后到达眼眶下方颧弓下缘。
三焦经人体的出气筒,解决气郁最重要的经络

三焦经人体的出气筒,解决气郁最重要的经络戌时(19:00-21:00)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是心脏的护卫,能够代心受过,替心受邪,即外邪侵犯人体时它要代替心去承受侵袭。
心包经戌时最兴旺,此时:1. 最宜步行,可增强心脏功能;2. 心情舒畅,释放压力,可祛除心脏周围外邪,以利人进入睡眠;3.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经常按摩心包经,可解除心脏所受不必要的压迫,还可化心郁,补脾气,提高免疫力等。
《黄帝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经是人体气、血、水的通道——•上焦主气,主管心肺区;•中焦主血,主管肝胆脾胃;•下焦主水,主管肾、大肠、小肠、和膀胱、女性胞宫等。
三焦连接五脏六腑与女性胞宫,对女性健康具有决定性作用!亥时(21:00-23:00)手少阳三焦经“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亥时血气流注于三焦,人如果在亥时深度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板十分有益,很多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亥时困觉。
故此时段内睡觉最佳。
亥时的属相是猪,猪的形象是什么样?吃饱了哼哼唧唧就睡,也就是说到了亥时人就要享受,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让子时的阳气得到生发。
《类经·藏象类》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一身之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三焦既控制着各种有益之气游走于经络脏腑之间,同时也是疏散体内各种郁结之气的巨大通道。
百病从气生,从另一个角度看,三焦经就是一个「出气筒」,当人之邪气从三焦经上泄走后,人就不会生病,怕就怕这个出气筒堵住,问题就全来了。
三焦不通,百病丛生例如,我们熟知的更年期综合征,就是由长期的气郁不疏造成的。
心里有郁结之气,三焦经这个出气筒又堵住了,气发不出去,就会产生各种症状。
三焦不通,五脏六腑就会出现问题,最后受苦的还是自己,所以我们要重视三焦。
01上焦不通心肺无法将气血、津液输送全身。
十二经络循行图(4)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十二经络循行图(4)三焦与心包相表里十二经络循行图(4)三焦与心包相表里2010-01-11 21:037、手少阳三焦经循行①起始于无中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②沿着手背(中诸、阳池),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读)③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④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会秉风、肩井、大椎),⑤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散络于心包,⑥通过膈肌,广泛属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一支:⑦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⑧上向后项,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⑨直上出耳上方(角孙,会颔厌、悬厘、上关),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一支:⑩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耳前(和髎、耳门,会听宫),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会瞳子髎,接足少阳胆经)。
⑾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病候】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峡肿,喉咙痛。
本经腧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小指侧的次指(无名指)活动不利。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读,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交会穴】秉风、颧髎、听宫(手太阳),瞳子髎、上关、颔厌、悬厘、肩井(足少阳),大椎(督脉),中脘(任脉)。
8、手厥阴心包经循行①起始于胸中,浅出属于心包络,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散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一支: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针灸学4、心包、三焦、胆经、肝经

环 跳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
(GB— 30) 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 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
1、腰腿痛:下肢痿痹,腰痛(坐骨神经痛放射到下 肢者),膝踝肿痛,髂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
2、风疹,多发性神经炎。 操作:
腰臀 下 肢
肩颈病证
乳痈难 产
期门
(LR — 14) 在胸部,当
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 线旁开 4 寸。
功用:疏肝健脾。 主治:
1、胸胁疼痛; 2、肝脏病:经期感冒(少腹痛、发热、寒战); 3、脾胃病:呕吐、呃逆、泄泻;胃肠神经官能症。 操作:斜刺0.5-0.8寸,避免损伤肝、肺。
缺乳 痛 经
操作注意事项 内关穴,针刺时如出现触电样麻感向中指端放散,应立即退
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或透刺阴陵泉时,注意针尖方 向和感觉,遇针阻碍时,须稍改变方向,以免损伤血管、神经。
胆腑疾病
胸胁 病 证
关节 痹 痛
下肢 痿 痹
悬钟
(GB — 39) 在小腿外
侧,当外踝尖 上 3 寸,腓骨 前缘。
功用:强筋壮骨,通经活络。 主治:
1、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 腿痛、腰痛、肩痛
曲泽
(PC — 3) 在肘横
纹中,当肱 二头肌腱的 尺侧缘。
功效 清心镇痛,和胃降逆 主治
⑴、与心脏有关的疾患:心烦、心悸、心痛、风湿性心脏病 ⑵、近治作用:肘臂挛急、疼痛、手指麻木、臂神经痛、上 肢颤动 ⑶、急性热病、中暑、神志病(放血) ⑷、经脉所过之处疾病:胸胁痛、胸闷、气喘 ⑸、胃疾:胃痛、呕血、呕吐、急性胃肠炎 ⑹、现多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小儿舞蹈病、中暑等。 操作:
经络仪分析12经

目录心包经:心脏包膜血管,全身血管; (1)三焦经:全身淋巴系统,淋巴结,免疫系统; (1)脾经:消化道,免疫及内分泌,糖尿病,肌肉; (1)胃经:胃肠道,乳房,膝关节; (2)肾经:生殖泌尿系统,腰,足后跟,耳,脑,肾脏; (2)膀胱经:脊椎病变,泌尿系统,骨关节病变 (3)心经:头,脑,神志,心脏; (3)小肠经:小肠,十二指肠,肩关节; (3)肺经:下呼吸道,甲状腺,皮肤; (3)大肠:大肠,上呼吸道,鼻咽部,皮肤; (4)肝经:生殖系统,眼,肝,神经,头,筋; (4)胆经:胆,胃肠道,脖子,(偏头痛); (5)心包经与三焦经的白话概述心包经:心脏包膜血管,全身血管;心包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心包经主心脏与血管,左侧出现虚症则是心脏本身的慢性病变如心脏的功能下降。
2、心主喜,心情郁闷引起;则心脏供血不足,功能下降;心包经实症:近期形成的症状1、心包经主心脏与血,左侧出现实症则是心脏本身的慢性病变如心脏节律加快或心律不齐。
2、心主喜,心过喜引起情感的兴奋,心律不齐;注意:心包经交叉提示心情的不舒畅,郁闷,心脏气血不通(冠心病前兆)。
心包经与三焦经的白话概述三焦经:全身淋巴系统,淋巴结,免疫系统;三焦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因慢性炎症或疲劳引起的免疫机能下降,抵抗力下降。
三焦经实症:近形成的实症1、身体近期全身的炎症反应,如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2、淋巴结的近期发炎注意:三焦经交叉有正在发炎症状。
脾经与胃经的白话概述脾经:消化道,免疫及内分泌,糖尿病,肌肉;脾胰经虚症:长期形成的症状1、脾胰主运化,脾虚(胰岛素分泌不足)则人能量(糖,蛋白质,脂肪)的转化太慢,全身各大器官(心肝脾肺肾)营养的输送太慢,人出现全身无力状态;2、脾胰主升清,营养物质向上输布能力差,所以头晕,面唇发暗;3、脾胰主统血,脾虚则人易出现皮下出血如大腿部皮下青紫斑;4、脾胰主肌肉,脾虚多见于肌肉松弛;内脏下垂(胃下垂);5、脾胰在情志主思,脾虚的人则思虑多而行动实干少,且多梦;6、脾藏意,脾虚则此人行事易出现犹豫不定的状态,做事不能持久。
【经络养生】搞懂了人体“三焦”,所有疑难杂症,都迎刃而解

【经络养生】搞懂了人体“三焦”,所有疑难杂症,都迎刃而解很多朋友都去看过中医,也经常听医生说过这样的话:“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那什么是上焦,什么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么呢?“三焦”是藏象,首见与《黄帝内经》,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腑”,与“心包经”联系。
包含“上焦、中焦、下焦”。
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因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医里说的上焦、下焦,都是从“三焦”引出来的。
那什么是三焦呢?熟悉中医经络的朋友都知道手少阳三焦经。
而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当中,也提到了三焦。
那么如何划分三焦?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膈以上为上焦,即心肺为上焦,脾与胃为中焦,脐以下,也就是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三焦具有通行元气、水谷和水液的功能,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形质为基础的。
但此形质并非是一个具体的确定的脏器组织,而是对一些脏器组织及其功能的概括。
因此,三焦是无形之说,形象地说,“三焦”其实就是人体躯干的一个大通道。
经络主要在四肢上走,而且走的是双向两车道;相比,三焦就是在人体的躯干上走的是双向八车道。
三焦的划分所谓“部位三焦”说,认为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用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
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病理区域,将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见下图图示。
三焦的总功能1、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
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09心包经

1.天池* Tiānchí (PC 1) 【定位】 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 ● 咳嗽,气喘 2.天泉 Tiānqu á n(PC 2) ● 乳痈,乳汁少 【定位】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 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 ● 胸闷,胁肋胀痛,瘰疬 【操作】 斜刺或平刺 0.5 ~0.8寸。 3 .曲泽* Qūz é (PC 3) 合穴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 ● 心痛,心悸 ● 热病,中暑 ● 胃痛,呕吐,泄泻 PC 1 ● 肘臂疼痛 PC 2 【操作】 直刺1~l.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PC 3
6.内关* 【定位】 7.大陵* 【定位】 【主治】 【主治】
【操作】 【操作】
Nè iguān(PC 6)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 D à lí ng(PC 7) 输穴,原穴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心痛,心悸,胸闷 ● ● 心痛,心悸,癫狂,疮疡 眩晕,癫痫,失眠,偏头痛 ● ● 胃痛,呕吐 胃痛,呕吐,呃逆 ● ● 手腕麻痛,胸胁胀痛 肘臂挛痛 直刺 直刺0.3 0.5~ ~0.5 1.0寸。 寸。
PC 5
8.劳宫* Lá ogōng(PC 8) 荥穴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 ● 口疮,口臭,鼻衄 ● 癫痫狂,中风昏迷,中暑 ● 心痛,呕吐 【操作】 直刺0.3~0.5寸。
PC 8
PC 9
9.中冲* Zhōngchōng(PC 9) 井穴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 中风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热病 ● 心烦,心痛 ● 舌强肿痛 【操作】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