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决定因素
贸易的引力模型名词解释

贸易的引力模型名词解释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贸易的引力模型则是揭示贸易发展的规律与原因的一种分析工具。
下面,我们将对贸易的引力模型进行详细解释。
引力模型是由经济学家 James E. Anderson 在 1979 年提出的,利用物理学中的引力概念来描述国际贸易的现象。
引力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贸易活动的规模与双方国家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之间存在一种类似地球物体之间引力关系的影响。
首先,引力模型中的经济规模因素指的是两个贸易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之和。
一般来说,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其市场潜力也就越大,能够吸引更多的贸易伙伴。
因此,两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往较为频繁。
其次,地理距离是引力模型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地理距离对贸易活动有直接影响,距离较近的国家更容易进行贸易往来,因为距离短意味着交通运输成本较低,物流更加便捷。
例如,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就受益于地理距离的优势。
此外,引力模型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其中,国家之间的人口差异、文化和历史联系等因素对贸易活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相似人口规模和文化背景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些因素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共同利益。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是预测贸易流向。
通过计算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我们可以对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和方向进行预测。
这对于制定贸易政策、资源配置以及预测经济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引力模型还有助于了解国际贸易的不平衡现象。
根据引力模型的原理,经济规模越大、地理距离越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活动越频繁。
这可能导致一些小国家的贸易依赖度较高,而大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于小国家来说,选择正确的贸易伙伴和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尤为重要。
总结来说,贸易的引力模型是一种解释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考虑经济规模、地理距离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揭示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规律和原因。
美国在华服务业FDI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检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l O O—108页美国在华服务业FD I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检验刘庆林陈景华摘要: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以及美国在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数据,检验国际投资理论中所涉及的东道国因素对美国在华服务业FD I的影响,结果发现: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优势、服务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东道国的市场开放程度以及投资国在东道国的商业存在都和美国服务业对华F D I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各个变量都是美国服务业在华FD I的格兰杰原因。
关键词:美国服务业;引力模型;FD I;影响因素一、引言目前,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将发展制造业当作可持续经济复苏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部分美资企业正从中国搬回美国,中国正失去生产成本低廉的吸引力。
部分美资企业发现在本土生产能减少库存成本并提高生产率。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 I)输出国,2009年美国对外FD I总额达到35081.42亿美元,占全球FD I总额的18%。
而且美国对外投资的行业结构呈现逐步高级化的趋势,2009年美国制造业FD I 总额为541.08亿美元,自1994至2009年,制造业对外FD I占美国对外FD I的比重由32.79%下降到15,42%;而同一时期,服务业在美国对外FD I存量中的比重由56.18%上升到79.7%,其中200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FD I的总额达到27959.55亿美元。
尽管中美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美国对中国FD I的比重却相对较低。
2009年,美国对中国的FD I总额为494.03亿美元,只占美国在全球投资的1.4l%;其中,美国服务业对中国FD I总额为231.37亿美元,占美国服务业在全球FD I的比重为0.83%①。
可见,在这一经济背景下,中国作为美资目的地的地位非常低,与中美间的经济地位以及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中国吸引美国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优势在逐渐减弱,但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吸引来自美国的服务业产业转移。
贸易引力模型名词解释

贸易引力模型名词解释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odel)是一种描述国际贸易流
动的经济模型,通过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距离、语言、文化等因素对贸易流动的影响,来解释和预测贸易的模式和趋势。
贸易引力模型依据物理引力模型来构建,类似于地球上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根据此模型,贸易流动与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对贸易流动的吸引力越大,而距离越远的国家对贸易流动的阻力越大。
在贸易引力模型中,经济规模是指国家的GDP,是衡量一个
国家市场规模的指标。
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拥有较多的消费者,可以吸引更多的进口,并且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益,从而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距离是指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是衡量贸易成本和交易附加成本的指标。
距离较远的国家之间运输成本较高,贸易往来的交易成本也较高,因此距离对贸易流动产生了阻力。
此外,距离还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成本和效率,进一步影响了贸易流动。
此外,贸易引力模型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对贸易流动的影响。
例如,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影响贸易流动。
政治稳定、法律体系以及贸易政策等因素也会对贸易流动产生影响。
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广泛,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的模
式和趋势。
该模型可以帮助国家和企业在制定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时更好地理解贸易流动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
此外,贸易引力模型也可以用于评估贸易自由化政策对贸易流动的影响,并为贸易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地理因素对宁波市贸易发展的影响

基于引力模型研究地理因素对宁波市贸易发展的影响[摘要]本文采用引力,借助spss软件,实证分析了宁波地理各因素对贸易发展的影响程度。
结果显示,宁波市的GDP对其贸易规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语言共同与否会对宁波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距离是阻碍宁波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据此提出本文的建议:宁波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发展重点;在发挥区位优势的同时,弥补地理劣势;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链升级,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
[关键词]引力模型地理因素宁波贸易发展一、文献综述1.贸易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
引力模型的最早导入,可追溯到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现象解释社会现象。
最初引力模型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自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
而最早把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中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noben(1963)。
他们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
在过去50年中,引力模型在实证贸易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而造成引力模型流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其在预测各种变量(国家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远近等)对于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大获成功。
比如,经过引力模型的验证,确实可以说明地理因素与贸易路径有其相关性,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之间的经济大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之间的地理上或文化上距离成反比关系。
二是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在诸多教授如Tinbergen、Anderson、Bergestrand、以及Krugman等学者的经营之下,理论基础越见稳固;三是经济学家对于地理与贸易的关系产生了新兴趣,即国家和地区“爹娘给的、无法更改”的地理位置对于贸易是否是毫无意义的因素。
贸易引力模型

• Tinbergen 方法可以概括为: 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 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
• 双边贸易流量
引力大小Βιβλιοθήκη • 各国经济规模物体质量
•
距离
物体之间的距离
•
常数
万有引力常量
➢经济规模多用GDP来衡量
➢距离分为绝对距离、相对距离以及引申的距离(双边贸易壁垒)。
➢绝对距离指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
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 决定性作用。同时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 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 • Dearforf(1995)从无摩擦贸易和有摩擦贸易的 H- O 模型推导了 引力模型。针对无摩擦贸易,两国不存在贸易成本,各国消费者在购 买商品时不会考虑是国内还是国外生产的,生产者也不会考虑其产品 销到国内还是国外。再假设消费者有同质偏好,Dearforf也同样推导 出了引力模型(4)。
• 在实证研究中是采用线性引力模型还是非线性引力模型更易于解决计量问题, 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强有力的支撑, 都是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进行的 选择。
三、基于理论角度的引力模型的推导
• (一)完全分工理论 • 分工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核心。这个理论假设:(a)一国只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b)
消费者对同一产品具有相同偏好;(c)不存在贸易成本,如运费,关税,以及边境效 益等等。基于这样的假设,Anderson(1979)运用 Cobb- Douglas 支出系统的重组, 构造了一个“纯粹支出系统模型”并推导出了贸易引力模型的最简化形式:
四、基于实证角度的引力模型应用
• 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它不是首先从各种贸易 理论中推演而来,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 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许多学者 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主要有 Tinbergen(1962)、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 (1995)、Balistrer(i2003)、Anderson 和 Wincoop(2003) 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他们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 但他们的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是经济学中用来分析贸易流动的两种引力模型。
这两种模型都是基于经济学中的引力理论,但在模型结构和方法上存在不同。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是由托宾和波登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
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贸易流动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国家之间的距离。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贸易流动是由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决定的。
它认为,生产成本是决定贸易流动的关键因素,而交易成本则是限制贸易流动的主要障碍。
在这个模型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决定了其生产成本,而国家之间的距离则影响了交易成本。
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交易成本会促进贸易流动。
与此不同,贸易引力模型是由安德森和芬奇在1973年提出的。
贸易引力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贸易流动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和经济距离。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贸易流动是由国家经济规模的吸引力和国家之间的经济距离的阻力来决定的。
它认为,国家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其对贸易流动的吸引力,而国家之间的经济距离则会对贸易流动产生阻力。
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小的经济距离会促进贸易流动。
在实际应用中,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都被广泛用于分析贸易流动。
其中,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更注重生产和交易成本的考虑,适用于分析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的商品贸易。
而贸易引力模型更注重经济规模和经济距离的考虑,适用于分析较为一般的商品贸易。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都有其局限性。
首先,这两个模型都基于一些简化的假设,比如不考虑非贸易因素对贸易流动的影响。
此外,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都是静态模型,不能分析贸易流动的动态变化。
总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引力模型是两种常用的引力模型,用来分析贸易流动。
尽管这两个模型在模型结构和方法上存在不同,但它们都为我们理解贸易流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型来进行分析。
出口引力模型

出口引力模型出口引力模型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发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国际贸易引力模型。
根据此模型,国家间的贸易取决于它们相对的经济规模,经济距离和贸易成本。
经济规模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总体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
大国拥有更多的生产能力和更广的市场,因此更容易吸引外国生产商和消费者前来开展贸易。
例如,中国的经济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二,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其视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经济距离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它们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贸易交流的成本和效率。
例如,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货运成本通常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国家选择与邻国进行贸易交流。
贸易成本包括许多因素,例如海关税,贸易协议,交通运输成本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贸易流动性和成本。
例如,欧盟的贸易政策可以促进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并通过减少跨境贸易的成本来提高整个区域的经济成长。
基于这些因素,出口引力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国家之间会发展大量的贸易关系,而另一些国家之间则很少进行贸易。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这部分是因为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当,距离较近,交通运输成本也较低。
在另一方面,非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较少,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经济规模小、交通运输不便和政治环境较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践中,出口引力模型已经帮助许多国家制定其贸易政策和战略,以便更好地扩大其贸易。
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进口替代政策,希望通过国内生产替代进口商品来提高其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
综上所述,出口引力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发展的模式如此多样化。
通过理解经济规模、经济距离和贸易成本等因素,国家可以采取更有效的贸易策略,以便扩大其市场规模,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
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
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
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
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
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
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
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
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决定因素分析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 服务贸易总额从 1985 年的 51. 9 亿美元上升为 010 年的 年均增速约为 32. 77% 。 中国服务 3646 亿美元, 2010 年, 贸易出口达 1712 亿美元, 服务贸易进口达 1933 亿美元, 较 2009 年分别增长了 26% 和 22% ; 实现逆差 221 亿美元, 比 2009 年下降 25% 。 与大额的货物出口和 贸易顺差相 比, 服务贸易出口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偏低,
[ 关键词 ] 服务贸易; 引力模型; 经济规模; 决定因素 [ 中图分类号 ] F740 [ 作者简介 ] 肖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 5024 ( 2012 ) 04 - 0005 - 05 “R&D 国际化背景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培育研究 ” [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批准号 : Y6110226 ) 文,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 服务贸易与技术创新 。 ( 浙江 杭州 310058 ) Abstract: Service trad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services, and to find a reasonable pat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in services. The study found the gravity model was suitable to explain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 s foreign trade in services. Bilateral trade in servi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GDP, and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istance. The small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countries economic scale, the greater the volume of bilateral trade. Furthermor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service sector output in trading partners countries would help increase China s imports of their services, but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China s service sector output did not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China s export of services. Therefore, much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service secto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enterprises to create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develop knowledgeable, technological and capital - 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 services trade; gravity model; economic scale; determinants
Enterprise Economy 2012 年第 4 期 ( 总第 380 期 )
不仅 2010 年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11. 1% , 远远低于服务贸易发达的美国, 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从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 型为主, 相关优势部门仍主要集中在旅游 、 海运等传统 行业, 而保险 、 金融 、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国 际竞争力较弱, 这与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 、 知识密 集化发展的大趋势相违背 。 在服务贸易成为世界经济新 增长点的背景下, 中国必须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大力促 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 增强国际竞争力 。 为此, 本文将引入
Focus | 特
稿
基于引力模型的服务贸易决定因素 分析
□肖
[摘
文
要 ] 近年来,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研究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 并探寻合理化的路径以 引力模型适用于中国对外服务贸易决定因素的解释, 双边服务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研究发现, 贸易额与两国的 GDP 成正比, 与距离成反比 。 而且, 两国的经济规模差异越小, 双边贸易量就越大 。 另外, 贸易伙伴国 服务业产值占比的上升, 有利于增进中国对其服务进口 。 但是, 中国服务业产值占比的增加, 并未提升中国服务贸易 的出口能力 。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工业与服务业关系的互动协调, 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大力发展知识 、 资本 、 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