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合集下载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研究论文论文摘要:引力模型被广泛的用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但该模型本身存在的问题却被忽视。

本文在零贸易量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国外学者对该模型的改进。

通过比较发现零胀模型是解决零贸易问题,使分析更具说服力的最佳模型。

论文关键词:引力模型零胀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是丁inberge(1962),该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是两国经济规模和国家距离的函数,对数表达形式为:Feenstra(xx)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引力模型由于没有考虑相对价格导致了估计的遗漏变量偏误。

Anderson(xx)指出双边贸易量不仅取决于双边贸易成本,同时以GDP比重加权的“多变抵抗因子”也会对贸易造成影响,因为它反应了进口国进口竞争产品价格与出口国的出口机会。

引力模型假设国家对之间的贸易流是对称的,即国家之间贸易每一种产品。

但是有学者研究贸易数据发现这个假设与数据不相符,即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对之间的贸易量为零。

传统上解决零贸易问题的两种方法一忽略所有双边贸易量为零的国家对以及给零贸易数据加上一个非常小的正数后将它们一起放入模型估计一都存在缺陷。

LindersandDeGroot(xx)改变样本数据是武断的,且没有理论和经验的支持。

一、Tobit模型以及样本选择模型当某个范围内的结果无法观测、实际结果无法反应需要的结果(实际贸易不能为零、或衡量的不准确性(如四舍五入)时用丁OBI下模型更合适。

该模型由James丁。

bin1958提出,用来描述非负因变量Y}和自变量Xi之间的关系。

模型假设有一个潜变量(无法观测的变量)Y,。

该潜变量通过参数声来决定其与xs的线性关系。

当潜变量大于零时,因变量等于潜变量,否则等于零:由于丁OBIT模型强行给样本加入一个审计限值(censoringlimit)后损失了被截数据包含的信息,因此其分析结果存在偏误。

有学者指出零贸易流二步决策而不是审计过程(censoring),因此合适的方法是模拟产生零观测值的决策过程而不是机械的使用丁OBI丁模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一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一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实证研究

[ 作者简介 ] 蔡 鑫( 1 9 8 9 一) , 男, 山东单县人 , 硕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向 : 农产 品贸易。
1 7
对外经
易进 行了实证研究后 指 出: 经济 总量 和人 口规模 对 双边 的农 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 , 而 自然地 理和人 均 G D P差 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 因素则不利 于双边农 产 品贸易规
亿美元升至 2 0 1 1 年的 2 6 1 . 8 亿 美元 , 涨幅超过 3 O 倍, 年
均增长率达 4 4 . 1 % 。拉 美国家是 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 口 市场之一 , 近年来 自拉 美 国家农产 品进 口额在 中国农 产 品进 口总额 中 的比例 始终 保 持在 2 7 %左 右 。由于地 理
不理想等 多方面的挑 战 。董银果等 ( 2 0 0 8 ) 认为 中国与拉
丁美洲经 贸关系的发展 可分 为 中国加入 WT O前 和加入
国的出 口潜力 , 在保持欧 美传 统市场 份额 基本 稳定 的前
提下 , 将市场重 心逐渐转 向出 口潜力 较 大的亚 洲和 拉美
WT O后两个 阶段 : 中国加入 WT O前 , 双边 经 贸关 系发展 较 为平缓 , 而加入 WT O后双 边 贸易规模 急剧 扩大 , 贸 易 品种多样化 , 产业 间贸 易和互 补 贸易特 征明显 。贾 焰等
建 议。
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
效应 。国内外学者采用 引力模 型对不 同国家和地 区之 间 的贸易流量 和潜 力进 行 了大量 的实证研 究 。然 而 , 迄今 为止 , 却较少见到专 门针对 中拉农 产 品贸易流 量 和潜力
近年来 , 许多 国内学 者采 用引力 模 型对 中 国的 贸易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

逐步演变为 “ 一带一路” 倡议的现实共建者, 中
尼达和多巴哥、 安提瓜和巴布达、 乌拉圭、 圭亚
和国、 多米尼克、 格林纳达、 古巴纷纷与中国签
署共建 “一带一路” 谅解备忘录, 苏里南、 玻利
维亚、 委内瑞拉、 厄瓜多尔与中国签署共建 “ 一
带一路” 合 作 文 件。 2019 年, 巴 巴 多 斯、 牙 买
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 迄今为止共有 19 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 “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 在 “ 一带一
路” 背景下, 中国与拉美地区经贸发展日益紧密。 本文通过 2001 ~ 2018 年数据, 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
中国与拉美 30 个国家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测算结果表明, 中国与多数拉美国家的贸易属于潜力开拓型,
No 4 ( General, No 318)
Apr 2020

带一路” 建设备忘录的国家。 随后 2018 年, 特立
作经历了累积期、 跨越期和主动构建期 3 个发展
那、 哥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 智利、 多米尼加共
并提出 “力争实现 10 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 5000
亿美元” 的目标
[1]
—拉共体论坛。 2015 年 5 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拉
《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 ( 优先领域) 共
了重点领域合作的具体措施, 明确了中拉合作共
美四国时, 提出中方愿意 “ 以国际产能合作为突
赢的路径, 开启了中拉整体合作的新篇章。 2017
路” 同时对非洲、 拉美等其他地区开放。 2018 年 1
月, 中拉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 《 “一带一
路” 特别声明》, 正式确认拉美为海上丝绸之路的
其中 “3” 是指贸易、 投资、 金融三大 “ 引擎” ,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

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

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

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

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

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

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表1国家香港贸易总额(亿美元)3414.9GDP(亿美元)2436.7距离(公里)1973印度664.7 19467.7 3781 日本3294.5 59844 2102.4 韩国2563.3 11512.7 1106 台湾1689.6 4740.2 1700 印尼662.2 8948.5 5228 泰国697.4 3769.9 3207.9 英国631.1 24337.8 8146.7 德国1611.3 33666.5 7364 法国510.2 25804.2 8225 意大利417.3 19804.4 8136 荷兰676.1 7702.2 7828 俄罗斯881.6 19535.6 5801 南非599.5 3909.1 12974 巴西857.2 24250.5 17330 加拿大513.7 17700.8 8460 美国4846.8 156760 11159.4 澳大利亚1223 15420.6 9028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引力模型下中美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探究

引力模型下中美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探究

体的贸 易 . } ∈ ,从而影
…l J 、 】 外 、 : 者关 ㈠} 羹 易的 1 : 响国际 易 聪
1 ) f 1 d c l ( 2 1 ) O 7 ) i A , 为巾菱
四 、实证检验
( 一 )引力模型介绍
Ti nb e r g e n (1 9 6 2) 雨l I o y h …1 L
,发现其
¨忖 寺久稳
5 . 1 ,远 高 这一时 圳 贸 易增速 一 掘L I I … 宋 计局统计 ,2 O 1 6 年中菱
定的 贸易 补性 师传敏 ( 2 ( ) ( ) 9 ) 运用 引
』 j 模 釉 定效』 、 假设分析 『 I 炎之 的
图1中 美1 9 7 9。 2 0 1 5 年 进出 口贸易 额
林( 2 o 1 ( ) ) 运川 1 0 『 模 型 、协祭 分折及
_ 1 ] 图1 可 有 … ,I { J 冀两 的 进 k 2 2 6 倍 j 1 .
…现 了影响 t I I 贸 l 常 水 牵修 r 等办法分 出在汇率 } { i 美G I ) P …【 1 已从 1 9 7 9 { [ - [ ' 1 < j 2 4 5 ; 亿 元增 』 j 1 】 此 本文运 川l j 模型得} } 1 f J 1 关贸 易提} 政 策建 i 义 l 。 5 7 0 2 3 f g羲元 , 响 因 尜的 拭础下 ,叶 1 t 随专业 5 化会加 副f f 1 芰贸 的 不丑 t 衡 林忠 帆 ( 2 O I 3 ) 对L j J 荚 、I …{ 易总 进 行实 仃 I f 1 { r 1 袖总进 1 f j [ ,} , 数 , 】 I I 1 I I 对荚进 j t … 址减 ,
丛5 1 9 6 . 1 4 f k美 .1 }/ -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doc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一一基于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彭景文章采用20022015年,屮国与世界上173个国家的农产品出门相关数据,运用加入固定效应的引力模型来分析影响区域贸易协议签订的因素以及测算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带来的贸易效应。

这解决了传统引力模型估计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分析结果表明,CAFTA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增长主要来自贸易创造。

关键词:CAFTA;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W定效应;贸易效应;基金: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创新基金资助一、引言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己经证实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井同繁荣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到2015年底,地区或双边层次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己达299个,区域经济组织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來,随着对外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与周边相邻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国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其中区域贸易合作占非常重耍的地位,而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贸易合作组织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早在2000年11月,我国就提出建立CAFTA的设想,但直到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屮国 ----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才正式开始了自贸区的建设。

CAFTA的建设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共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动阶段:2002~2010年,从2002年11 双方签署以CAFTA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到2010年1月1H,中国对东盟有93%的产品贸易实现零关税;2.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201广2015年,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緬甸四国在内的东盟成员国与中国贸易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为零,与此同时,双方也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3.巩固阶段:2016年至今,自由区功能不断优化升级。

中美在亚太地区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基于改进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

中美在亚太地区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基于改进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

中美在亚太地区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测度与分析--基于改进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周丹;远铜;何君【摘要】本文在测度贸易成本弹性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贸易国民主水平作为政治因素对模型加以改进,并以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亚太地区21个国家为观测样本,对中美28章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进行测度与分析。

结果显示:第一,中美农产品贸易成本弹性均为“正”且农产品贸易存在一定潜力。

第二,中美贸易成本弹性差值排名前三,通过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将使双方获益较多。

第三,在亚太地区,中美不仅具有共同的贸易优先国,且具有相同的降低贸易成本优势产品。

因此,中美可以通过降低贸易成本,与亚太地区第三国在具体农产品贸易领域加深合作,实现亚太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名称】《世界农业》【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中美农产品贸易;亚太地区;贸易成本弹性;改进的超越对数引力模型【作者】周丹;远铜;何君【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北京 100125;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北京 1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美两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地区农产品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竞争与合作并存,两国在亚太地区角力的核心也是经贸主导权之争。

目前,亚太地区各类自由贸易协定呈现重叠化和碎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贸易成本,仅技术性贸易措施和保护性措施在2011—2013年就分别增加了80%和48%。

2014年9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三届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北京宣言》,强调亚太地区各经济体需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努力促进本区域的农产品贸易,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推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未来旨在降低亚太地区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各项措施将陆续出台。

然而,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分布在4大洲,在资源禀赋、经济规模和国内制度等方面的异质性显著,进而导致同一项旨在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的措施对该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_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_孙林

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_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_孙林

表# 变量 ’F:+ ’F:I :J:+ :J:I F+I K?C+I ?/(01(+I :3K+I 含义 + 国的名义国内生产 总值 (百万美元) I 国的名义国内生产 总值 (百万美元) 国家 + 的人口数 (千人) 国家 I 的人口数 (千人) 两国之间的绝对 距离 (公里) 两国人均 ’F: 之差的绝对值 虚拟变量, 表示是否拥有共 同的边界, 是取 #, 否则取 % 虚拟变量, 当两国属于相同的 贸易集团时取 #, 否则取 %
! "# !
经济学家
……
!""#$ %
发现不同行业的回归系数差别很大, 但 $%&’、 $%&&、 $%"’、 $%"& 年 ()*+ 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行业分析, 单个行业的历年回归系数相对稳定。 当然,引力模型也被部分研究者指责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但是在 ,-./012- 3 $4 5 、 6/789:- :-. 以及 )B/-/?? 和 ;/77/0 3 $C 5 等人的长期努力下,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 ;0<=9:- 3 $$ 5 、 >/0=1?0:-. 3 @ 5 3 % 5 、 +/:0.20AA 3 $# 5 、 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基于引力模型关注影响贸易量的因素。谷克鉴 3 $D 5 指出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 型时 E 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 3 $’ 5 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 从总量和部门两个 素。盛斌和廖明中 3 $& 5 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 层次就中国对 D4 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前人的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与盛斌和廖明中 3 $& 5 的研究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 ) 本文解释对象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 而盛斌和廖明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7- 48 -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帅传敏内容提要:本文采用中美两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假设,分别对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1)中国加入WTO给中美两国农业贸易都带来了机遇,美国从双边农业贸易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大的利益。

(2)影响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

(3)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和区域特点:中国对美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长型和贸易潜力待开发型的国家和地区,而美国对中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熟型和贸易潜力成长型的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农业贸易潜力中国美国引力模型一、引言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互为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

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第四大海外市场,美国也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主要进口来源国。

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间,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从1997年的32.19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35.79亿美元,增加了4.22倍,年递增率为15.48%,超过同期中国农产品贸易12.05%的年增长速度。

然而,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很不平衡,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的2~3倍。

例如199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23.83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8.36亿美元。

200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91.52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44.27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农业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逐年扩大,从1997年的15.4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47.26亿美元,增加了3.05倍,年递增率为11.81%(见表1)。

表1 中美农业贸易的发展趋势(1997~2007年)单位:万美元年份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国从美国进口中美农业贸易总额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比上年增长率(%)1997 83576.55 238311.40 321887.95 -154734.85 —1998 88530.27 182686.48 271216.75 -94156.21 -15.741999 94582.03 174087.67 268669.70 -79505.63 -0.942000 118462.06 259101.24 377563.30 -140639.18 40.532001 126120.26 279199.02 405319.28 -153078.76 7.352002 168158.72 272044.11 440202.83 -103885.39 8.61*本文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研究计划2008~2009(No. G-1-00005)的资助。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2003 208464.44 501270.44 709734.88 -292806.00 61.23 (续表1)2004 239605.96 768900.49 1008506.45 -529294.52 42.10 2005 295951.96 672263.51 968215.47 -376311.55 -4.00 2006 384844.04 759537.93 1144381.96 -374693.89 18.19 2007 442657.50 915238.75 1357896.24 -472581.25 18.66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编)《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8~2008年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出版)计算整理而得。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中美贸易关系的逐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美农业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引起了中美两国政府及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在中美贸易关系中,农业贸易是最敏感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互补性与潜力同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形势下,开展对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利益格局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美两国农业贸易平衡增长、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潜力的文献综述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

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

引力模型被广泛用于评估贸易影响因素、鉴别贸易集团效果、分析贸易模式以及估计贸易壁垒的边界成本等。

由于引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要素禀赋理论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这一方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流量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Rahman(2003)采用面板数据和引力模型,对孟加拉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后发现:孟加拉国的贸易流量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总量、人均GNP差分和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距离和运输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Longo et al.(2004)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非洲内外部贸易流量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除了传统的引力模型变量之外,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政策失灵和国内政治局势动荡都对非洲国家的贸易流量产生负面影响。

Frenkel et al.(2004)采用引力模型对新兴国家双边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

Roberts(2004)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流量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需求结构和人均收入相似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可能会增加,由该自由贸易区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很小。

Peridy(2005)对地中海国家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是:由贸易协定签署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地中海国家向欧盟的出口增长了20%~27%。

Antonucci et al.(2006)认为,引力模型适用于分析土耳其的对外贸易模式,但它与欧盟间的贸易并未由于关税贸易协定的签署而得到改进。

Bussière et al.(2006)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融入WTO贸易体系的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融入了北美市场、拉美市场、东亚新兴市场以及大部分欧洲国家市场。

Bhattacharya(2007)对印中贸易合作的利益分配进行了分析,结论指出:短期内印度的潜在贸易利益比中国少,但从长期来看,印度将会获得比中国更大的贸易利益。

Huang(2007)采用引力模型解释了运输成本和不熟悉情况是造成地理距离和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的原因。

Zhang et al.(2009)采用引力模型对1995~2004年中国木材制品贸易的决定因素- 49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50 - 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伙伴的林业资源禀赋和中国的禁伐政策对其木材制品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国内也有许多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

盛斌、廖明中(2004)分析估算了中国对40个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在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对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或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

叶徳利(2005)对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后,指出: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在许多领域拥有很大的贸易发展潜力。

吴凤娇、陈炳华(2007)分别对台海两岸之间的贸易潜力进行了估计,得出了总体而言海峡两岸存在较大的贸易潜力空间的结论。

赵雨霖等(2008)分析了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结论显示:中国与多数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贸易不足”,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 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大。

曾国平等(2008)实证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后指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距离相对较近、GDP 较大且与中国属于同一贸易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国际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间接作用较弱。

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出现了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优惠贸易安排对农产品贸易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贸易伙伴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越大,农产品贸易量越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美两国农业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ij i j ij EXP A YY DIST = (1)(1)式中,ij EXP 表示国家i (出口国)对国家j (进口国)的出口额;A 是常数;i Y 表示国家i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j Y 表示国家j 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ij DIST 表示国家i 与国家j 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经济中心或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为了满足线性估计的需要,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0123ij i j ij ij LnEXP LnY LnY LnDIST u ββββ=++++ (2)(2)式中,ij LnEXP 、i LnY 、j LnY 和ij LnDIST 分别是ij EXP 、i Y 、j Y 和ij DIST 的自然对数形式;0β、1β、2β和3β是相应变量的回归系数;ij u 是标准随机误差。

由于人均GDP 、农业增加值和WTO 自由贸易政策环境等均对农业贸易流量产生积极影响,故在上述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加入了反映出口国和进口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量——人均GDP (/i i Y P 和/j j Y P ),反映农业总产出的变量——农业增加值(i AgY 和j AgY )和WTO 虚拟变量,共8个自变量,构成了以下引力模型:ij 01i 2j 3i 4j LnEXP LnY LnY LnAgY LnAgY βββββ=++++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51 -//5i i 6j j 7ij 8ij ij LnY P LnY P LnDIST WTO u ββββ+++++ (3)(3)式中,因变量(被解释变量)ij LnEXP 为中国大陆(或美国)对美国(或中国大陆)、加拿大、欧盟27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乌克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越南、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南非、阿联酋、巴基斯坦、摩洛哥、沙特阿拉伯25个国家和地区2001~2007年的农产品出口总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