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我的尝试: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以人为本”长期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让学生写,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法灵活,引导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异义相析,启发创新。

“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可贵的创新意识之中。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张扬个性”个性是指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

在学习上。

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

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教 学 中 可 根 据 不 同 的 课 文 内 容 及 时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德 育 教
育 : 故事 中人 物 的 高 尚品 德 来 感 染 学 生 , 文 章 所 体 现 用 辟j
的 积 极 内容 来 陶 冶 学 生 。 且 语 文 教 师 要 以 自 己 的 一 言 一 并 行 来 言 传 身 教 , 用 周 围 … 切 可 以利 用 的 媒 介 来 点 化 学 生 。
活 。应 从 以下 几 方面 去 实践个 问 题 : 一 句 话 来 说 明 这 是 一 个 什 我 用
么样 的 故 事 , 家 各 抒 己见 。一 个 关 于 长 征 的 故 事 , 个 关 大 一 … 于 中 国 红 军 战 争 的 故 事 , 个 动 人 心 魄 的 故 事 , 个 发 生 一 一 在长 征 途 中茫 茫 草地 的故 事 , 个 无 名 战士 保 护 和传 递 七 一 根火 柴 的故 事 … …他 们 争 先恐 后 地 说 出 了几 十种 答 案 , 这 本 身 就 是 一种 创 新 , 样 的 发 散 思 维 中 已 或 多 或 少 的 渗 入 这
吉林教 育
浅谈 创 新教 育与 中学语文教 学
河北省 临西县 单 屯校 区 董立静
创 新教 育 需要 渗 透 到各 科 教 学 中 , 文 学科 也 毫 不例 语 去 提 炼 、 究 , 激 起 自 己 的 创 新 意 识 。 《 根 火 柴 》教 学 研 以 七
外 。只有 对 本 学 科 不 断 创 新 , 断 注 入 活 水 , 才 有 发 展 前 不 它 途 。 此 , 创 新 教 育 如 何 巧 妙 、 机 地 渗 透 到 语 文 教 学 中 因 把 有 显得 至 关 重 要 , 时 它 也可 以 给 语 文 教 学 带 来 新 的 生 机 与 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一、背景及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随之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致使了人格发展的惨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

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与此同时,经济全世界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时期精神的“主旋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材之间的竞争,培育什么样的人材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眼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名语文老师眼前的一个大问题。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来讲,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锁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许多学校,讲义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教学进程中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轻忽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轻忽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很多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致使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

咱们培育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

这与时期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各种不良现状,咱们必需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提几点意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是: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1.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

所谓“新思想”,就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如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的思想,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等等。

所谓“新理念”,就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浅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1 . 1 应让 学生在课 堂上真正 动起来 ; 教 师要让学 生成为 真正 性 的题 目, 总 怕与老 师答 案不 完全一致 , 不说 ; 总怕错 , 不说, 意义 上的学 习主人 , 需要有一定 的魅力和胆识 。 要充分发 挥学 久 而久之 成 了教 师一 人说 , 学 生的思 维能 力 、 理 解能 力 、 语 言 生 的个性 、 意愿 , 留给学 生 自由选择 的空 间 , 让学生 按 自己的 表达 能力直线下 降。 他们总期 盼别的 同学来发言 , 然后都举 双
新, 教 学观念对课 堂教学活 动起 着指导和 统帅作用 。 新课改理 难 的氛围 , 教给学生 质疑的方法 , 让学生敢 问 、 会问、 善 问。实
念 下的语文 教学具有 创新 性的特点 。学生是学 习和发展 的主 施 创新教 育 , 创设、 营造 创造性 教育环 境 , 使每 一个学 生的 创
喜欢 读什 么就 读什么 ” 。“ 你喜欢说 什么就什 么” 。“ 你喜 欢做 朗诵吟咏 、 背诵记忆 、 精读提 炼 、 速读猎取等方 法 , 以达到开 卷
育 巧妙 、 有机地渗透 到语文教 学 中, 给语文教 学带来新 的生机 与活力。
[ 关键词 ]初 中语 文 教 学
新课 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教 育
初 中语 文教 学 改革 的 前提 和关 键 是 语文 教学 观 念 的更 的课堂 气氛开 始 , 以引导者 、 合作者 、 好 伙伴 身份营造 求异 问
良好 的 自主学 习环 境 , 尊 重学生个体 差异 , 鼓励学生 选择适 合 会 , 激发学生 参与创造的兴趣 与愿望 , 激活思维 。课堂上 应把
自己的学习方式 ” 。 教育研 究告诉我们 , 关注 学生主体发展 , 提 “ 问题” 作为教学 的突破 口。这样 做既培养 了学 生发现 问题的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

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学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中学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中学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语文写作教育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

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目前我国中学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中学大大小小的考试。

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

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

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

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中学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中学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些 教 师 在教 学 中缺 乏对 教 材 真 正 力 度较 大 的创 新 处
的 关注 点 , 为 已置 身 课 程 改 革 的教 师 , 该 具 有 独 特 创 新 作 应
意 识 。但 在具 体 的教 学 实践 中, 中学语 文 教 师容 易 走 向 以下
几 个误 区 :

理。 教材 只 为教 学提 教
有机结 合不够 在教 学实践 中 ,不 少教 师虽然也 能大胆 地运用 发散思 维 ,
但效 果并 不理 想 ,原 因在 于只 抓住 了发 散而 忽视 了聚合思 维
的返流 作 用 i只 抓住 了培养 某 一种 思维 的单 项训 练而 忽视 了
聚合 与发散 思维相 互结合 的综 合训练 。

重视 了过程 教学 , 创新 学 习方 法 的指导不 够 但
知识 既可 以成为创造 力的翅膀 ,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
传统课堂教学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 , 在知识 的传 授
上一直侧重于教 师讲授、 学生静止地接 受那些满意的结论 , 从创新 角度看 , 向过程动态的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 。 面
心理 学家 认为创 造 是一 个人 的 多种 心理 要素 经过 复 杂的
心理整 合 而构 建起来 的综 合功 能效 应 ,如创造 性 思维 就需 要
方法的指 导还 明显 不够 。教 师应切 实 加强创 新 学 习方 法的传 授, 把独 立地 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多种 新 途径 和
新课 程 改革 实际 上是 以尊 重 个性 、弘 扬个 性 为核 心 的教
学 变革。 个性 孕育 着创 新 , 新体 现着 个性 。 性化 教 育将成 创 个 为 未来 教 育 的必 然走 向 , 绎教 学 的独 特 新 , 演 创 将成 为教 学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65周刊教学创新|教改前沿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育模式也迎来了新的转换。

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将传统应试教育逐步转化为素质教育,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承上启下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新的教学模式涌入课堂,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国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促进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型教育模式极为重视。

在教育方法上,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对于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标准。

这样做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与学习方法和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也导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疲惫感和乏味感,从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科学习当中去。

而采取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唤起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受教育的兴奋,抓住了兴趣就抓住了课堂学习效率,使得学生热爱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创新的意义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已经逐步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位置设置为学生。

这样能够有效让学生感受到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真正的受益人,调动其课堂兴趣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高的学科,它强调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在课堂过程中对于学习问题的自我探究与思考。

而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多维度对不同性格特性的学生展开不同层面的语文教学。

这种新型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快乐的翱翔在语文课堂学习的海洋中,帮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表达学会创作。

在学习中不断为学生注入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二、新课改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来到了教室,作为老师要灵活的运用这些教学设备,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因为在以往的课程中,老师通常是采取灌输式教育,部分学生在课程的后半期只有耳朵在听眼睛无法聚集地老师所讲的位置,而学习的过程是讲究眼睛与耳朵的同步,如果做的不好就会在课堂中出现走神思想不集中的现象。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索

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索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序、全面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即将拉开帷幕。

时下,人们在谈话中经常会提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问题,这是新课改理念之一,这也是向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

传统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死板”。

如果更为理性、历史和辩证地看,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还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因此,现在的创新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是向教学本真的回归,是往尊重教学规律的可喜的进一步迈进。

这里,我们所谓的教学创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超越了所有前人的教学创造。

我们认为,教师克服自身的陈旧思想和经验的影响,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使之更符合青少年成长的需要,这些观念和方法上的改进都应该视为教学上的创新。

状况,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

这种状况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做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操作性的训练,而且太多太滥。

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语文,不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

他们的语言基本功差,语文水平不高,已经或正在影响其继续学习的质量,影响到思维的发展,影响到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基于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新时期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核,它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语文教育的特点、应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等思想。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那些语文基本功扎实、语文素养好的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上也比较轻松自如。

因此,教师把握好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不仅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现代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融入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1.1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意识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

当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的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千万不能放弃“首席”的权利和责任,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

1.2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中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创设开放性课堂学习环境,关注在生长、成长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要忘记提醒学生“你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你喜欢说什么就什么”。

“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要对学生提出强制性的要求,更不要强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或教师的答案去说、去做。

还要注意将个体学习推向群体学习。

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指挥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价值。

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意愿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

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低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

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学习主动探究,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3.拓展创新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
传统的教学就是正统的课本教育。

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全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3.1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中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

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

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

一篇文章也同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3.2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