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画报》工作事略

合集下载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到过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和大后方来的朋友,无不对八路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敌后抗战感叹不已,认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他们看到在艰难困苦的敌后,在荒僻狭窄的山沟里,诞生出的抗日根据地第一本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时,更加感到振奋,惊叹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那么。

这“奇迹中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呢?抗日根据地里的第一次摄影展1939年1月的一天,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晋察冀军区驻地内像赶庙会一样热闹。

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观看八路军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沙飞和他的助手罗光达举办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

沙飞拍摄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照片小样被先贴在马粪纸上。

然后缝在长条布上,挂在军区驻地的大庙里。

很多山村群众是第一次从照片上看到边区军民奋勇抗敌、选举建政、生产建设、文艺演出等场面,极为振奋。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观看后,高兴地对沙飞和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

照片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够放大。

群众会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边区群众对摄影展的热情使沙飞和罗光达深受感动,聂荣臻的一番话语更令他们受到鼓舞。

摄影展效果虽好,可受众面窄,不能对广大群众进行战时的宣传教育。

他们想,如果能把照片制成铜版在报纸上刊登或者印成画报让边区军民和国内外更多的人看到,宣传效果会更大。

沙飞和罗光达把创办画报的设想向聂荣臻作了汇报,得到了聂荣臻赞赏和支持。

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1941年3月。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开军区干部大会,专门讨论创办《晋察冀画报》的具体事宜。

5月,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光达、赵烈、裴植等开会,传达了聂荣臻的指示和军区的决定,宣布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由沙飞全面负责。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

创办画报谈何容易!在必需的设备、材料、厂房和技术人员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在战斗的敌后,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农村,到哪里去找出版画报的机器和物资。

《晋察冀画报》与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外宣

《晋察冀画报》与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外宣

099《晋察冀画报》与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外宣 ** 本文系2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近代摄影期刊及其知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276)成果;南京财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网络传播专题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项目编号:JGY057)成果。

[1] 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30.[2]参见齐峰,李雪枫.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3:35;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499.[3] 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J].近代史研究,2018(4):25.[4] 陆定一.目前宣传工作中的四个问题(1939年4月9日)[C]//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39.[5]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61.[6]参见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M].新北市:华艺学术出版社,2012:139;韩丛耀.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夏 羿 刘 洋摘要:《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研究发现,对外宣传是“山沟里”出版摄影画报重要且被忽略的关键动因。

面对国民党新闻封锁与政治话语权的弱势地位,中国共产党急需建立根据地与外界的直接宣传渠道,立足摄影画报真实性与视觉性以期实现“让外界看见”的宣传意图。

更需关注的是,艰苦条件出版精致画报具有象征意义,在政治交往中仪式化地运用画报,探索了媒体实践层面的宣传新方式。

农村地区投入消耗极大的摄影画报,反映出抗战时期根据地特殊的宣传诉求与政治境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视觉媒体的早期理解与多样化运用。

关键词 :《晋察冀画报》 对外宣传 影像政治 摄影中图分类号:G210.9《晋察冀画报》于1942年7月创刊,存在6年间出版正刊13期(抗战时期8期),其他附属半月刊、月刊、旬刊、丛刊、画刊、号外、通讯不少于86份。

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

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

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画报作者:张益帅来源:《文物春秋》2009年第01期【关键词】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摘要】1942年7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出版了《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这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本以照片为主的新闻摄影画报。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的这件珍贵革命文物,为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着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该画报为16开,94页,用重磅木造纸印刷,封面、封底彩版套印,文字说明中英文对照,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于1942年7月7日出版(图一)。

1941年3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开晋察冀军区干部大会,专门讨论创办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本画报《晋察冀画报》的具体事宜。

会上,聂荣臻司令员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文化生活是一个革命军队所不可缺少的,军队要有战斗力就一定要有文化。

”会议研究决定,尽快创办《晋察冀画报》,由朱良才和宣传部部长潘子力主抓。

5月,朱良才召集军区摄影科科长、抗敌报社副主任沙飞,摄影记者罗光达、裴植、赵烈等同志开会,传达了聂荣臻司令员的指示和军区的决定,宣布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并把军区印刷所交给由沙飞领导的筹备组直接管辖和使用。

1942年1月,聂荣臻司令员和朱良才主任、潘子力部长在陈家院军区司令部召集沙飞、章文龙、赵启贤、唐炎等同志开会,具体研究了画报的编辑方针、任务、编辑计划及创刊号等问题。

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

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罗光达为副主任,赵烈为政治指导员。

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沙飞兼任编校股长,文学编辑是章文龙、赵启贤,美术编辑是唐炎,摄影记者有杨国治、白连生、张进学等[1]。

经过画报社100多人的共同努力,1942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这一天,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装订出来,7月7日抗战纪念日,又完成了1000本画报的装订工作,为抗战五周年献上了厚礼。

图像的政治——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

图像的政治——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
虽 然 《晋 察 冀 画报 》 迟 至 1942年 才 正式 出 版 .但 日后 与此 相 关 的讨 论 大 多绕 不 开 1939年 的上述 “事件 ” 这 个具有 起 点意义 的实 践经 验大 大 启 发 了晋 察冀 边 区 的宣 传 干部 .使 得 不 定期 举 办 面 向群 众 的摄 影 展 览 成 为 根 据 地 的一 项 常 规
江 铭言丈学研 纪 2018年第 1期
维普资讯
图像 的政治 — — 以《 Nhomakorabea 察 冀 画报 》为 中心
马娇 娇
摘 要 :本 文 以 中共 第一份 专业新 闻摄 影报 刊 《晋 察 冀 画报 》(1942—1945)为 中心 ,以此观 察 抗 战期 间晋 察 冀敌 后摄 影的 历 史缘 起 ,中共 关 于 自身的 影像 型 塑 ,以及 图像 在 政 治运 作之 下所取 得 的“动 员”势 能 。这 一过程 中 ,日文摄 影 画报《北 支》也 以“对读 ”的形式被 引入 讨论 ,以 期 在 互补 的视 野之 下 .呈现 两种 话语 逻辑 下的 两套视 觉叙 事 。
观 ①
对 当时 不知 “摄 影 ”为何 物 的农 村 群 众 而言 . 这 种新 型 的纪 实媒 介 首 先带 来 崭 新 的感 知 冲击 : “我第 一 次看 到 照片 时 觉得 这 像 一 张 画 照 片上 的人 和真 人 长得 一样 .可是 它 又 不是 画画 我觉 得 奇 怪 ,这是 什 么东 西 呀 ?”②其 次 则催 发 了 乡 民 关于 战事 细 节 的迫 切渴 求 .“他 们 看 得很 认 真 .尤 其 看 到 照片 上 拍 的缴 获 敌 军 战利 品时 .更 为 细 致 。画 面上 有几 门炮 。多少 支 枪 .多少 匹洋 大 马 . 都要 数一 数 ”⑧ 此 时摄 影表 现 出远远 超过 文字 的 “亲 和力 ”.大 部 分 的乡 民 即 便 不 通 文 字 .却 能 根 据 自身 的 日常 战争 经 验 顺 利 理 解 照 片 的 表 意 层 面 .因此展 览 现场 热 闹异 常 。而来 自群 众 的强 烈 情感 反 应 .也让 亲 临现 场 的军 区司 令 员 聂荣 臻 迅 速 确认 了图像 的宣传 动 员能 力 .在 他 个 人意 志 的 介 入之 下 .其 直接 成果 即是 解放 区第 一 份 时事 摄 影 画刊—— 《晋察冀 画报 》— — 的诞 生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在抗日战争时期,凡是到过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和大后方来的朋友,无不对八路军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敌后抗战感叹不已,认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当他们看到在艰难困苦的敌后,在荒僻狭窄的山沟里,诞生出的抗日根据地第一本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时,更加感到振奋,惊叹这是“奇迹中的奇迹”。

那么。

这“奇迹中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呢?抗日根据地里的第一次摄影展1939年1月的一天,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晋察冀军区驻地内像赶庙会一样热闹。

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观看八路军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沙飞和他的助手罗光达举办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

沙飞拍摄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照片小样被先贴在马粪纸上。

然后缝在长条布上,挂在军区驻地的大庙里。

很多山村群众是第一次从照片上看到边区军民奋勇抗敌、选举建政、生产建设、文艺演出等场面,极为振奋。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观看后,高兴地对沙飞和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

照片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够放大。

群众会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边区群众对摄影展的热情使沙飞和罗光达深受感动,聂荣臻的一番话语更令他们受到鼓舞。

摄影展效果虽好,可受众面窄,不能对广大群众进行战时的宣传教育。

他们想,如果能把照片制成铜版在报纸上刊登或者印成画报让边区军民和国内外更多的人看到,宣传效果会更大。

沙飞和罗光达把创办画报的设想向聂荣臻作了汇报,得到了聂荣臻赞赏和支持。

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1941年3月。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开军区干部大会,专门讨论创办《晋察冀画报》的具体事宜。

5月,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光达、赵烈、裴植等开会,传达了聂荣臻的指示和军区的决定,宣布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筹备组,由沙飞全面负责。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

创办画报谈何容易!在必需的设备、材料、厂房和技术人员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在战斗的敌后,在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农村,到哪里去找出版画报的机器和物资。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第4~5章)【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 第4~5章)【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章节题库第三编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总发行量近70万份。

它的创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摄影出版事业有较大影响。

3.洋旗报[复旦大学2011年研;四川大学2005年研]答:“洋旗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它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

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利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寇之间的矛盾,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报道抗战实况,宣传爱国主张。

文艺创作怎样服务人民——《晋察冀画报》的时代精神

文艺创作怎样服务人民——《晋察冀画报》的时代精神

人民论坛 / 2017.04 下134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多种启蒙,视觉启蒙便是其中之一。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视觉化的过程。

从193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已经使得影像媒介融入民众的日常文化消费中。

影像媒介拥有了广大受众,自然也成为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角斗场。

影像,变成了一种可以接近民众的手段和方式,而这在一个大众文化逐渐发展、政治势力寻求壮大的时代,十分重要。

时代精神的现实化,即发挥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将时代精神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使得民众受到时代精神的鼓舞和号召,这和战争情境中的民众动员一脉相承。

时代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表达,以及时代精神的大众化表达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故而,我们在探讨《晋察冀画报》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所做的贡献时,也必须从时代精神的主题表达和时代精神的大众化表达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抗战建国的时代主题作为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第一份画报,《晋察冀画报》于1942年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由晋察冀军区总政治部出版。

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也由于战争动员和征兵需要,《晋察冀画报》的全部内容都围绕着战争这个主题进行,服务于“抗战建国”的总体目标。

作为《晋察冀画报》创办者之一,沙飞在1939年的一篇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的过程中,一切都必须为抗战建国而服务”。

这份画刊的内容就是要告诉人们,在五年的抗战中,晋察冀的遭遇和成绩。

无论是遭遇还是成绩,都是围绕着“抗战”这个核心主题展开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晋察冀边区新闻宣传的内容看出来。

1941年4月,晋察冀军区的官方报纸《抗敌三日刊》正式刊登了第一张新闻照片,这也是晋察冀报纸上发表的第一张新闻照片,照片的标题为《边区人民反对反共内战》。

这张照片实际上代表了晋察冀军区影像生产的基因。

而这个基因实际上也跟画报的官方属性有很大关联,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总政治部出版,其组织关系也隶属于这个机构。

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政治、宣传与摄影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晋察冀画报》的深入研究,探讨政治、宣传与摄影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互动关系。

作为一份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报,《晋察冀画报》不仅记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也通过其独特的宣传手法和视觉呈现,塑造了抗日根据地的形象,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晋察冀画报》进行分析,包括其创刊背景、内容特点、摄影风格、传播方式等,以期揭示这一历史时期政治、宣传与摄影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晋察冀画报》的考察,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公众的认知和态度。

二、《晋察冀画报》的政治宣传功能《晋察冀画报》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具。

它紧密结合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通过图片和文字,传递了坚定的抗战信念和革命理想,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动员和教育。

画报中的摄影作品,无论是战斗场面的纪实,还是军民生活的描绘,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内涵。

它们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斗争和艰苦生活,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

同时,通过对比战前战后的变化,画报也展示了革命斗争的积极成果,增强了人们对胜利的信心。

在政治宣传方面,《晋察冀画报》还通过发表评论、社论等文字性内容,对当前的政治形势、政策方针进行了解读和阐释。

这些文字不仅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指导性,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

它们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和战略意图,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和支持革命斗争。

《晋察冀画报》还通过举办摄影展览、摄影培训等活动,推动了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斗争的艰辛与意义,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革命意识和政治觉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察冀画报》工作事略1937年10月至1938年1937年10月,太原告急,沙飞再返五台。

聂荣臻安排仍是全民通讯社记者的沙飞随骑兵营前往杨成武独立团采访。

沙飞拍摄了《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沙原铁骑》、《战斗在古长城》系列等传世之作。

1937年12月,聂荣臻电召沙飞速返阜平,批准其参加八路军,任命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任编辑科长兼“抗敌报”副主任。

1938年4月,抗敌报从军区政治部划出,成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任主任。

沙飞辞去副主任及编辑科长职务,专职搞摄影。

1938年6月,白求恩从延安抵达晋察冀。

沙飞拍摄聂荣臻会见他的消息,并结下深厚友谊。

1938年12月,彭真带几十名干部从延安来晋察冀,沙飞提出增加摄影干部的要求,聂、彭把懂摄影的罗光达留给沙飞当助手。

1939年1939年元旦,沙飞在司令部所在地蛟潭庄大庙举办大型展览,取得良好效果。

1939年1月,吴印咸随电影团到晋察冀,沙飞请他写了一本培养摄影干部用的教材“摄影常识”,当年11月铅印出版。

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摄影科成立。

1939年2月,沙飞跟随120师采访,4月拍摄齐会战斗,9月拍摄陈庄战斗,拍摄三五九旅王震旅长与即将被释放的日军俘虏合影、日俘唱歌告别的珍贵镜头。

1939年春,八路军总部派雷烨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冀东前线采访,后留冀东工作。

1939年4月,罗光达拍摄大龙华战斗。

1939年,吴印咸、罗光达在河北涞源,拍摄了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

1939年深秋,石少华随抗大队伍抵达晋察冀。

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向罗瑞卿校长要摄影干部,并以支援抗大一批武器和小麦为交换条件。

12月,石少华随吕正操到了冀中。

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沙飞、罗光达拍摄了白求恩遗容,和聂荣臻向白求恩遗体告别的照片。

1940年1940年春,罗光达随聂荣臻到晋东南左权县八路军总部采访,拍摄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左权诸将领的活动。

1940年春,赵烈从延安调来新闻摄影科,任沙飞助手。

1940年4月,吕正操找石少华研究开展冀中摄影工作问题。

石少华提出首先培养干部。

6月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学员从各分区抽调。

1940年6、7月,沙飞亲自为三分区培养摄影人。

从三分区调来张进学、冀连波、闫麟书参加学习,白连生也一起学习,百团大战期间到前线实习采访。

百团大战结束后送他们回去建立摄影组,派叶曼之担任摄影组长。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太战役开始,参加这次采访的有沙飞、罗光达、赵烈、叶昌林、李途、周郁文、冀连波等。

沙飞在井径洪河漕村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拍摄了聂荣臻将军爱护日本幼女照片。

8月底,罗光达把从正太战役娘子关汉河滩战斗中认识的,原故宫印刷厂技师康健带回摄影科。

《晋察冀画报》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10月,康健在阜平万人大会上碰上同在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工作的师兄弟刘博芳,马上向沙飞、罗光达汇报。

罗光达知道平西有一批印制钞票的机器未能使用,他们马上向军区请求将人和机器调来。

年底,平西派人把机器和技术人员一起护送到军区。

1940年12月,冀中军区摄影科正式成立,石少华为科长,成员有刘长忠、宋贝珩、王军等。

1941年1941年4月14日“抗敌三日刊”第四版正式刊登了试验成功的第一幅新闻照片,上边特别注明“铜版插图”字样。

1941年5月初夏,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光达、裴植开会,明确指示集中全力筹备画报,军区印刷所划归画报筹备组领导,沙飞全面负责,裴植担任支部书记。

1941年6月,石少华随吕正操来军区开会,在平山陈家院军区摄影科与沙飞第一次见面。

他们畅谈一夜,对新闻摄影的方针、任务、发展方向、摄影艺术的美学观念看法一致,相见恨晚。

1941年6月,聂荣臻要求吕正操、程子华帮忙购买专业器材,他们马上答应。

年底罗光达跟随吕正操,程子华一同到冀中。

1941年7月,沙飞学习石少华经验,在军区所在地陈家院开办第一期摄影训练队。

他亲自担任教员,赵烈任队长,学员从五个分区抽调,共20余人。

1941年11底,晋察冀日报社支援画报筹备组一整套铅字,由南滚龙沟运来支角沟,又支援一批排字工人。

1941年12月,军区军工部特为筹备组制造了一台印制铜版画报的八页铅印机。

1942年1942年2月5日,平西上调军区的制版、印刷技术人员胜利到达军区,机器也随后运到。

军区首长设宴迎接。

2月中旬,罗光达从冀中采购及冀中军区卫生部支援的大批印刷物资运抵陈家院。

吕正操先后派两个加强营护送。

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于1942年3月20日出版。

1942年5月24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宣布成立。

朱良才、潘自力亲临大会祝贺,并讲了话,军区和地方许多单位来人参加。

1942年8月28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赵烈的文章,详细介绍晋察冀画报的出版经过。

1942年6月,沙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1月转正。

1942年6月,日寇把长城内外700多里变成了无人区。

中央决定冀热辽根据地与晋察冀合并,从各单位抽调干部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

画报社派张进学、陈明才前往冀东。

1942年6月间,军区政治部委托画报社在碾盘沟召开了第一次全军区摄影工作会议,各区派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加强全军区摄影工作,依靠全军办好画报。

会议明确规定:必须寄交底版。

从此晋察冀画报社成为全军区摄影工作的中心。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在抗战爆发五周年纪念日正式出版。

画报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聂荣臻对画报社给予表扬,朱良才、潘自力亲自到会祝贺、表扬、鼓励,边区政府给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和奖金。

创刊号首印一千本,除发到军区、边区、军分区、专区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外,还寄到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其他根据地、重庆、并托外宾带到国外,还经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全国各大书局经售,定价道林纸每本10元,白报纸每本7元。

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很快重版一次。

沙飞为保证画报连续出版,派王秉忠回北平采购印刷物资。

王很快把买到的东西运出北平。

但有汉奸告密,王被日军抓起来,以私通八路罪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压杠子。

经地下组织营救,用黄金赎回。

石少华从1940年到1942年在冀中军区共举办摄训队四期,培养摄影干部100余人,冀中军区所辖5个分区先后建立了摄影组。

1943年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温塘召开。

摄影界沙飞、雷烨被聘为参议员。

1943年2月,晋察冀画报第二期出版。

这期画报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报导了第一届参议会的实况。

2月底,因敌人向根据地蚕食,画报社迁到曹家庄。

第一期、第二期画报在这里重印。

军区派一个工兵班给画报社打山洞,坚壁东西。

1943年4月,军区派出第二批干部加强冀东工作,画报社派齐观山、于舒赴冀东,与张进学、陈明才汇合。

4月20日,画报社在平山曹家庄遭敌奔袭,张志、李明、牛宝玉、焦卓然四人负伤,留社编稿的雷烨牺牲。

1943年5月,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在曹家庄出版。

这期画报用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刊登雷烨作品,其中摄影作品50幅、诗一首和一篇文章,还刊登了雷烨遗言和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悼念雷烨的文章,这期画报实际成了雷烨的纪念专辑。

1943年6月,日军前哨推进到离曹家庄只有十来里的地方,画报社由平山曹家庄转移到阜平的上庄村。

1943年7月,画报社第二次大整编。

罗光达带领部分技术骨干和工人支援边区政府,一批同志调延安,部分同志回家。

画报社从高峰时的120余人减员到六七十人。

1943年9月,晋察冀画报第四期在上庄出版。

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首次刊出。

这幅作品数十年来不断在海内外各报刊杂志登载,成为沙飞最著名的摄影作品。

1943年9月,冀中军区摄影科与晋察冀画报社合并。

石少华带宋贝珩、刘萤等抵达上庄。

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画报社召开大会欢迎。

正热闹,军区政治部电话紧急通知:反“扫荡”开始。

社部连夜研究战斗部署:赵烈负责坚壁清野,石少华负责在附近山上打游击;裴植负责老弱、家属安置,沙飞掌管全局。

三个月的北岳区反扫荡将近结束,花塔山周围布满了敌人,画报社接到军区命令立即向外转移。

沙飞带领技术骨干和年轻力壮的由工兵班掩护,跟随军区向北转移。

石少华自告奋勇带一些人留花塔山坚持斗争,保护机器物资。

12月8日傍晚,沙飞、赵烈带领30余人在距上庄30余里的柏崖住下。

次日拂晓,军区保卫部和警卫连赶到,大家准备吃了饭赶路,不料敌人悄悄包围了村庄。

沙飞、赵银德每人背了两皮包底片向外冲,军区警卫连与敌人展开激战。

这次遇袭,画报社赵烈、何重生、陆续、孙谦、石振才、李明、张梦华、李文治、韩拴仓九位同志牺牲,沙飞、杨瑞生、赵银德、王友和负伤。

杨国治、张四、赵华堂等把九位战友掩埋起来。

军区政治部后又买棺木把在柏崖牺牲的一百多位烈士全部重新安葬。

反“扫荡”刚结束,画报社进行第三次精简,大批人员调走,只留制版和石印两部分,画报社由70余人锐减到26人。

12月中,日军在华北日报上登载,在伪电台广播:大日本皇军已彻底摧毁了《晋察冀画报》。

朱良才通知石少华,立刻连人带机器搬到洞子沟,尽快把画报搞出来。

1944年1944年初,画报社搬到洞子沟,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不到一个月,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在1月28日出版,不久又出版了第五期画报。

画刊、画报出版后,马上通过城工部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

敌人看了非常惊慌,将保定城门四闭大搜查,一连三天三夜,结果一无所获。

1944年2月春节后,石少华、罗光达一起到和平医院看望沙飞,他们在病床前研究如何加强画报工作,并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办全军、全国大画报的设想。

沙飞报请聂荣臻同意,将罗光达从“点滴社”调回加强工作。

1944年4月,沙飞的脚伤经专家医治,双脚保住。

他不等痊愈就要求出院,用担架抬回洞子沟,一面疗养,一面参与工作。

章文龙积劳成疾住院,一面养病,一面仍肩负繁重的编辑工作。

石少华带杨国治、白连生等多次到阜平大沙河沿岸、神仙山、涞源一带采访农村大生产运动、八路军开荒生产的活动。

1944年夏,高帆从晋冀鲁豫来画报社交流经验,学习制版技术,协助赵启贤编辑第六期《晋察冀画报》。

画报社把他带来的照片制版,高帆返回后在“战场”画报第十二期发表。

1944年5月,罗光达带领部分技师回画报社。

但不久,军区决定派罗光达赴冀东开创晋察冀画报社分社工作,任命他为分社主任。

画报社举行了欢送会,他们于6月10日向冀东进发。

1944年6月,《晋察冀画报》第五期出版。

这期画报是北岳区反扫荡战役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即第一届群英会)专号。

1944年6月,石少华带张永华、纪志成到冀中采访,深入到津蒲沿线,东海之滨,一直摸到天津近郊,拍摄了大批重要镜头。

1944年夏,画报社根据全边区机关的统一部署进行整风运动。

1944年8月,第六期画报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