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总结(参考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

合集下载

《和声》教学大纲

《和声》教学大纲

《多声部音乐写作》教学大纲作者:李瑞彪审核:***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和声英文名称:Harmony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 18 实验学时:14学分:一、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和声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音乐理论基础课程。

和声学使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和声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理解能力;较熟练的掌握和声写作与键盘和声弹奏能力,为学习其他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多声部主调音乐写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作多声部音乐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和研究其它音乐创作手段,如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打好必备的基础。

从四部和声听觉、四部和声写作以及实际音乐作品的和声手法分析等方面入手,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在和声听觉、和声写作以及和声分析三方面得到同时提高,为今后的的多声织体,尤其是管弦乐队的写作打好基础。

课程任务:本课程作为多声部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术理论的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大小调音乐体系功能和声的基本理论及多声部写作方法,对大小调体系以外的其它调式(中外各类民族调式,如五声、六声、七声以及其它音列组合等等)的一般和声运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以便在创作实践中不仅能较恰当地运用各种常见不同风格的和声语言,而且能将传统和声手法与我国民族音乐旋法特征相结合,逐步形成多声部音乐写作中的个人风格特点。

在音乐研究中,能分析从古典时期到20世纪前后西方一般音乐作品的和声语言,以及我国现当代音乐作品中和声运用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1了解大小调正三和弦(原位、转换、三音跳进、第一转位)的基本概念2 掌握终止式、终止四六和弦的使用方法3 了解各种和弦外音的常见类型并会处理第二章1 学习和了解七和弦(原位、转位及解决时的跳进)的定义和使用方法2 了解导七和属九和弦的基本概念及其准备和解决第三章1 掌握大小调副三和弦(Ⅱ、Ⅲ、Ⅵ、VII级和弦)的基本概念以及使用方法2 了解大小调副三和弦的各种转位、在终止式中的位置第四章1 学习和掌握副七和弦(Ⅱ、Ⅲ、Ⅵ、Ⅳ级上的七和弦)的基本概念2 在实际练习中运用各种VII级七和弦的使用方法第五章1 学习调内模进并了解调内模进的一般规律,学会分析实际作品里的调内模进2 掌握分析调内模进时所使用的常见和弦以及和弦序进的一般规律第六章1 掌握重属和弦的定义、结构以及常见使用方法2 学习各种副属和弦常见类型以及在和声进行中的作用3 了解副下属和弦的概念和定义第七章近关系调1 学习和掌握平行关系调,相差1个调号的转调方法和转调步骤2 了解相差2个调号的转调方法并进行针对性的联系3 和声习题的写作,运用所学内容做近关系转调联系第八章和弦外音1 学习经过音、换音、辅助音等弱拍、弱位上和弦外音的定义以及常见类型2 针对所学内容做一些和声习题的练习,掌握弱拍和弦外音的一般形态第九章和弦外音1 学习倚音、先现音、延留音等强拍、强位上和弦外音的定义以及常见类型2 针对所学内容做一些和声习题的练习,掌握强拍、强位上和弦外音的一般形态第十章多重外音1 了解多重和弦外音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形式2 学会分析多重和弦外音一般形态,并实际运用多重和弦外音第十一章变和弦1 了解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的概念和基本结构2 掌握属变和弦、下属变和弦的和声进行,准备和解决第十二章远关系转调1 了解远关系转调的概念和常见类型2 掌握远关系转调一般步骤和顺序3 学会使用各级变和弦进行远关系转调第十三讲和声布局与分析1 掌握作品调性布局的基本原则2 学会使用和声分析的方法进行作品分析三、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勋柏格:《和声的结构功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调性分类的依据及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_对斯波索宾等著_和声学教程_有关调性分类的阐

调性分类的依据及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_对斯波索宾等著_和声学教程_有关调性分类的阐

转调是结构音乐作品、发展音乐材料、深化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法。

不同的调性之间具有不尽相同的关系特征,也就是调性关系。

对不同的调性关系进行分类,即本文所简称的调性分类,是学习和声及应用和声的重要内容。

斯波索宾等4人所著《和声学教程》中文译本中讲述的调性分类,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其它数量众多的和声教程不同,这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对于此问题,笔者将另文论述。

考虑到该教程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行量最大、使用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一部和声教程,因此本文对调性分类的描述也暂且依据该教程的分类标准。

该教程对调性分类及各级关系调的调性类别也作了叙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罗列,但对调性分类的依据没有作更明确和更详细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可能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如此分类,在不理解分类依据的前提下,也就不容易理解并很难记忆调性关系的类别以及每类别中所含的调性。

本文就笔者在长期应用该教程过程中发现的这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思考和理解作以下的说明和论述。

一、对教程中调性分类依据的理解调性关系分类的依据,该教程仅笼统地讲到,一为调性分类的依据及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对斯波索宾等著《和声学教程》有关调性分类的阐释□高畅(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21)摘要:斯波索宾等4人所著《和声学教程》中文译本,是目前为止在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和声学教程,但该教程对调性关系的分类,说得不够清楚,甚至是不够准确,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情况。

文章根据作者的教学思考和心得,较详细地阐述了该教程的调性分类依据,以及各级关系调的特征,并就难于记忆调性类别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一套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调性类别的方法。

关键词:转调;调性;调性关系;调性分类;依据;记忆法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5)04-0026-04两个调主和弦的功能关系,二为两个调的共同和弦的数量。

传统和声中三音跳进的分析与应用

传统和声中三音跳进的分析与应用

传统和声中三音跳进的分析与应用作者:胡玲玲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18期摘要:在学生初学和声的学习中,三音跳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位正三和弦四部和声的排列、和声连接法、旋律连接法。

在为旋律配和声中,如果旋律都是平稳进行,则枯燥乏味,需要适当跳进进行,三音跳进则为丰富旋律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和声;三音跳进;Ⅳ级五音到Ⅴ级根音之间的跳进在学习传统和声学的过程中,三音跳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三音跳进的内容中,有的教材会加上Ⅳ级五音到Ⅴ级根音之间的跳进连接,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毕竟三音跳进是四五度根音关系和弦连接时候的三音到三音,而Ⅳ级五音到Ⅴ级根音之间的跳进中,恰好是二度根音关系和弦连接时,也有一个三音到三音的过程,因为是二度根音关系,所以从三音到三音也是二度关系,造成跳进的刚好是Ⅳ级五音到Ⅴ级根音之间的跳进。

因此本文不仅分析三音跳进,也拓展了Ⅳ级五音到Ⅴ级根音之间的跳进分析。

一、三音跳进的规则那么怎样进行三音跳进呢?三音跳进就是四五度根音关系的和弦连接时,高声部或者次中声部进行从前一和弦的三音到后一和弦的三音之间的跳进。

概念里边重点词就是四五度根音关系和弦连接,比如Ⅰ——Ⅳ,Ⅰ——Ⅴ或者反之,其次,只能在高声部或者次中声部进行三音跳进,不能在中声部或者低声部,最后,还必须是前一和弦的三音到后一和弦的三音之间的跳进。

在这个三音跳进的连接中,上三声部除了三音之间跳进,其他两个声部都是平稳进行,其中一个声部保持不动,另一个声部二度进行,典型的和声连接法。

而且一旦三音跳进之后,前后和弦的排列方式必然不同,前邊和弦如果是开放排列,则后一和弦就密集排列,如果前和弦是密集排列,则后和弦就是开放排列。

二、为何没有五音跳进或者根音跳进为什么有三音跳进,没有五音跳进或者根音跳进呢?这是因为,这时候学生才学了四部和声,和弦的连接法,都是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初学和声不久,离转位和弦还有一段学习过程。

推荐音乐老师看的书籍作文

推荐音乐老师看的书籍作文

推荐音乐老师看的书籍作文《音乐老师的精神食粮:值得一读的书籍推荐》一、《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音乐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雷默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价值和目标。

书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如音乐教育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

通过阅读这本书,音乐老师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探索和成长。

二、《和声学教程》和声学是音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老师来说,掌握扎实的和声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是一本系统、全面的和声学教材,书中详细介绍了和声的基本原理、和声进行的规律以及各种和声技法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音乐老师可以提高自己的和声分析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和声的学习和创作。

三、《西方音乐史》了解音乐的历史发展是音乐老师的必备素养之一。

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史》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西方音乐史教材,书中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家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音乐老师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西方音乐作品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介绍了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方法,如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手势教学等。

通过学习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老师可以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中国音乐教育史》除了了解西方音乐史,音乐老师也应该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

陈秉义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是一本系统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的著作,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浅谈姜之国与斯波索宾小组《和声学教程》的比较与学习建议

浅谈姜之国与斯波索宾小组《和声学教程》的比较与学习建议

浅谈姜之国与斯波索宾小组《和声学教程》的比较与学习建议徐悦栋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4()5
【摘要】姜之国教授的最新著作《和声学教程》是基于斯波索宾小组《和声学教程》的一次重大改进,其上编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功能和声,有着与“小组”《教程》共同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本文试从教学顺序与篇章布局、和弦标记的呈现与具体写作技术内容等方面,对姜之国《和声学教程》(上编)与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下册)进行比较,浅评两者的优劣之处,并试图提供一定的学习建议。

笔者认
为,“小组”《教程》在教学顺序上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而姜之国《教程》本着作者对历史上的和声现象追根溯源的学术态度,体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只有同时吸收两本教程的精华,才能更好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掌握传统功能和声。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徐悦栋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四部和声写作中副属和弦的运用与实践r——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第三十二章习题一为例
2.自然音体系内的和声基础比较
——以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与《勋伯格和声学》为例3.论桑桐《和声学教程》与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之比较分析4.和声写作中变和弦的实践与运用——以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课后习题为例5.学习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之宏观
把握——以非作曲专业学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作曲的书籍

关于作曲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作曲的书籍推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作曲的基本原理》
作者:[美] 保罗·欣德米特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了作曲的基本原理和技巧,适合初学者阅读。

2. 《作曲技法》
作者:[英] 艾伦·科普兰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作曲的基本技法和原则,包括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

3. 《音乐理论基础》
作者:[美] 约瑟夫·马克利斯
这是一本经典的音乐理论教材,涵盖了作曲所需的基本知识,如音程、和弦、调式等。

4. 《和声学教程》
作者:[俄] 斯波索宾
本书是和声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和声的理论和应用,对于深入学习作曲非常有帮助。

5. 《20 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
作者:[美] 罗伯特·摩根
本书探讨了20 世纪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介绍了现代作曲的各种技法和风格。

6. 《流行歌曲写作》
作者:[美] 杰克·帕蒂斯
本书专注于流行音乐的作曲,讲解了如何创作吸引人的旋律和和声进行,适合对流行音乐感兴趣的作曲者。

7. 《电子音乐作曲》
作者:[美] 戴维·比尔顿
随着电子音乐的兴起,学习电子音乐作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介绍了使用电子音乐软件和硬件进行作曲的方法和技巧。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黄虎威,1932年1月生于四川内江,中国著名作曲家、资深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专业并留校任教。

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作曲家鲍里斯·阿拉波夫教授专家班进修作曲理论,曾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是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在中国学习钢琴的人和学术界一般都对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有深入研究,这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部钢琴经典作品。

而黄虎威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和《转调法》等书籍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重印。

近年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黄虎威系列专辑——《黄虎威钢琴作品选集》《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和《〈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等,成为传统和声应用的典范。

早在1981年7月的暑假里,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舞蹈系的几位老师去新疆石河子某团宣传队辅导节目,笔者也被邀请前往,团里教员拿来黄虎威《和声写作基本知识》作为指定教材,那是迄今为止笔者见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唯一的简谱传统和声学教材。

通过深入了解,才知是基层音乐人希望能学习传统和声学理论,更渴望用简谱学习音乐理论,他们认为,这样学习和声学理论更为便捷,认为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与黄虎威联手打造的这部教材是当时社会音乐教育普及和自学成才的一个好帮手。

而另一本在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的《转调法》,则是针对作曲、指挥和表演等专业人士的力作。

这本书集中介绍了如何将西方传统和声学转调技法用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并有许多转调示范例题,“是一本切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好书”。

①这些学术成果对传统《〈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的成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教授的《〈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与2007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桑桐教授的《250首和声习题解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都以海量般的题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例,让很多师生在学习传统和声学的同时,看到、见证了现代作曲家、教授们的和声理论实践过程和其明晰的和声学教学思想体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学辅助教材。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

黄虎威《〈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解析黄虎威,1932年1月生于四川内江,中国著名作曲家、资深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专业并留校任教。

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作曲家鲍里斯·阿拉波夫教授专家班进修作曲理论,曾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是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音乐学院教授。

在中国学习钢琴的人和学术界一般都对黄虎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有深入研究,这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部钢琴经典作品。

而黄虎威的《和声写作基本知识》和《转调法》等书籍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重印。

近年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黄虎威系列专辑——《黄虎威钢琴作品选集》《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和《〈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等,成为传统和声应用的典范。

早在1981年7月的暑假里,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舞蹈系的几位老师去新疆石河子某团宣传队辅导节目,笔者也被邀请前往,团里教员拿来黄虎威《和声写作基本知识》作为指定教材,那是迄今为止笔者见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唯一的简谱传统和声学教材。

通过深入了解,才知是基层音乐人希望能学习传统和声学理论,更渴望用简谱学习音乐理论,他们认为,这样学习和声学理论更为便捷,认为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与黄虎威联手打造的这部教材是当时社会音乐教育普及和自学成才的一个好帮手。

而另一本在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的《转调法》,则是针对作曲、指挥和表演等专业人士的力作。

这本书集中介绍了如何将西方传统和声学转调技法用于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并有许多转调示范例题,“是一本切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好书”。

①这些学术成果对传统《〈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的成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虎威教授的《〈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下册)》,与2007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桑桐教授的《250首和声习题解答》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都以海量般的题解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例,让很多师生在学习传统和声学的同时,看到、见证了现代作曲家、教授们的和声理论实践过程和其明晰的和声学教学思想体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学辅助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篇
1.和弦的类型及名称
三和弦按照音程叠置的不同,可分为三度叠置的和弦和非三度叠置的和弦(多为四度、
二度等)。

常用的和现有三种:三和弦、七和弦和九和弦。
2.和弦中各音的名称
和弦依次从下向上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九音等,无论和弦如何的转位其各音的
名称固定不变,而和弦的低音随时都在变化(和弦中处于低声部的音就是低音)。

3.转为和弦的名称(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例)
三和弦的第一转为用三音作低音,叫做六和弦;三和弦的第二转位以五音做低音,叫做
四六和弦。

七和弦的第一转位(三音为低音)叫做五六和弦;第二转位(五音为低音)叫做三四和
弦;第三转位(七音做低音)叫做二和弦。

4.和声的写作形式
和声的写作形式有四部和声(合唱体、重奏体)和键盘和声两种形式。依次为高声部、
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部,其中高声部(旋律声部)和低声部(它们统称为外声部)最为
重要,在写作时低声部也要使其具有一定的旋律性。内声部的符尾朝内,外声部的符尾朝外。

5.和弦的排列法
和弦按照上方三声部各音的距离以及音响的清晰度,可分为密集排列法、开放排列法和
混合排列法。

凡是上方三声部之间不可以插入一个和弦音(各音距离为三度或四度音程)的排列方法,
就是密集排列法,声部较融合,音响较浓,但各声部不突出;

凡是上方三声部之间可以插入一个和弦音(各音距离为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的排列方
法,就是开放排列法,音响较亮,声部清晰,分布均衡;

无论是何种排列法丝毫不影响与低声部的音程距离为可以到三个八度。
二、三和弦
1.三和弦的种类
a.按照和弦的性质可分为:
大三和弦(大三+小三,色彩明亮,最能体现大调的特性)
小三和弦(小三+大三,色彩暗淡,最能体现小调的色彩)
减三和弦(小三+小三,音响较紧张,具有收缩的特性)
增三和弦(大三+大三,音响很紧张,具有扩张的特性)
b.按照在音乐中的作用可分为:
正三和弦:Ⅰ(T)、Ⅳ(S)、Ⅴ(D),又称为功能组和弦。
副三和弦:(S)Ⅱ、(TS)Ⅵ、(DT)Ⅲ、(D)Ⅶ,又称为色彩组和弦。
2.和声的进行及其终止式
a.有主属功能构成的进行是正格进行,其构成的终止是正格终止,如T-D、D-T、T-D-T、
T-D-D-T.

b.有主和下属功能构成的进行是变格进行,所构成的终止是变格终止,如T-S、S-T 等。
c.包括三种功能的进行是完全进行,所构成的终止是完全终止,即T-S-D-T。
d.完满终止的条件:结束的主和弦处于强拍强位并重复其根音,而且也是原位的S或D
进行到原位T.

3.终止四六和弦及经过辅助四六和弦
4.正三、六和弦的连接
5.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6.原位和弦的连接
和声的进行构成了和弦连接。
a.单个声部的进行
声部作同度保持、二度三度(级进)的进行叫做平稳进行。
声部作四度小跳、五度以上的大跳的进行叫做跳进。
b.多个声部的进行
多个声部向同一个方向的进行叫做同向进行;若作相反的方向的进行叫做反向进行;若
一个保持,一个向相反方向的进行叫做斜向进行。

c.和弦关系及其共同音
四五度关系的三和弦之间有一个共同音(下五上四的进行为强进行,下四上五的进行为
次强进行);

三度关系三和弦之间有两个共同音(弱进行);
二度关系三和弦之间没有共同音,和声力度较强、音响对比鲜明。
d.和弦连接法
和弦连接时,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的连接法称为和声连接法。(适用于三度、四度、
五度关系和弦连接)

写作步骤:
1.写出一个正确的和弦;
2.低音按级数作四五度进行;
3.将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
4.其余声部作平稳进行。(上四下五)
和弦连接时,不把共同音保持在同一声部的连接法称为旋律连接法。(二度、四度、五度
关系和弦连接)

写作步骤上述步骤相近,在四五度的连接中低音作四度进行,二度的连接中低音作二度
进行,上方三个声部于低音声部做反向级进进行,低声部级进到最近的和弦音上。

7.和弦的转换
A.作用:
a.改变了排列法和旋律位置;
b.避免了频繁的和弦变换。
B.方法:
a.当旋律做三四度进行时,有两种情况:中声部和次中声部(内声部)同向转换到最近
的和弦音上,排列法不变(平行转换);中声部保持不动,次中声部与高音声部做反向转换(反
向转换)。

b.当旋律做五六度进行时,只保持次中声部,上方的两个声部同向转换到和弦音上(斜
向进行)。

8.和弦连接中的跳进问题

9.
10.(S)Ⅱ六和弦
11.TS)Ⅵ三和弦、阻碍终止及乐段的扩展
三、七和弦、九和弦
四、重属和弦及变和声
五、调式关系及调性转换
六、和弦外音
七、和声布局及和声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