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规律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研究综述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研究综述篇一《儿童记忆策略发展那些事儿——从“记不住”到“小脑袋装得多”》咱都知道,小孩子啊,那记忆力有时候真让人哭笑不得。

就拿我邻居家那可爱的小家伙明明来说吧。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明明妈妈让他帮忙去房间拿个苹果过来。

结果这小家伙在房间里转了好几圈,一边嘟囔着“苹果在哪里呀”,一边把玩具翻得乱七八糟的,最后还是空手出来,一脸迷茫地说“没有苹果”。

其实啊,苹果就放在他小床边的桌子上,明明就是没记住妈妈说的事儿。

这就是儿童记忆策略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表现。

小孩子刚开始啊,他们的记忆大多是无意记忆,就像明明,没有特意去记住妈妈交代的任务,注意力全被那些好玩的玩具吸引走了。

他们还不懂得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自己记住东西。

不过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可就不一样啦。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明明家。

这次啊,明明妈妈又让他去拿东西,是要给他生病的奶奶拿药。

只见明明小嘴巴嘟囔着:“拿药,拿药。

”然后一边走还一边用小手比划着药盒的样子。

到了药箱前,顺利地把药拿了出来。

明明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是他记忆策略开始发展的表现啦。

他通过不断地重复“拿药”这个信息,还有在脑海中想象药盒的样子,帮助自己记住了妈妈的嘱托。

这就有点像是给记忆找了个小帮手,让信息能更牢固地待在小脑袋里。

但儿童的记忆策略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还是会闹笑话。

比如有一次学校布置作业,要背一首古诗。

明明背了好几遍,自以为记住了。

第二天上学,老师检查时,他突然卡壳了,把“白日依山尽”说成了“白日依山远”。

你瞧,这就是还没完全掌握记忆策略的时候会出的小状况。

其实啊,孩子们的记忆策略就是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的“记不住”,到慢慢学会用各种小方法让自己的小脑袋装下越来越多的东西。

搞清楚这些呀,对咱们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那可太有用啦,毕竟了解了他们的小脑袋是怎么工作的,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嘛。

篇二《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奇妙之旅——在游戏和生活中成长》要说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那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短时记忆(STM)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能够暂时存储和处理有限数量信息的能力。

过去几十年来,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综述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性质、作用以及相关的神经机制进行综合讨论。

短时记忆的定义: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记忆阶段,相比长时记忆,它的容量和时效性都较为有限。

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可以存储约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并且在信息暂时存储后很快消失。

它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短时记忆的性质:短时记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特点。

容量有限意味着当信息超过其容量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或丢失。

敏感性高表示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存储非常敏感,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易受干扰意味着当干扰因素存在时,如其他信息的干扰或记忆任务的复杂性增加,短时记忆的性能会下降。

短时记忆的作用:短时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思维、学习和决策等高级认知任务的基础。

通过短时记忆,人们可以暂时保持和操作大量的信息,以进行认知的高级处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可以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持和操作相关数字,以便进行计算和推理。

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短时记忆受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网络的共同作用。

其中,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被普遍认为是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域之一、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起着信息存储和操作的重要角色。

此外,海马体(hippocampus)等其他大脑结构也参与了短时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此外,一些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也对短时记忆的功能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奖励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影响短时记忆的保持和操作。

总结起来,短时记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性质。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

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综述一、工作记忆概述1.工作记忆的概念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从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中的短时记忆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

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

认知心理学把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简称WM)定义为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Baddeley,2000)。

它具有短暂性、可加工性等特点,区别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

通过该系统,人类进行语言理解、阅读、运算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完成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换。

工作记忆被形容为人类的认知中枢,目前已成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除了本身是研究热点,而且还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其他多种领域。

如前瞻性记忆、错误记忆和自传体记忆等领域也开始关心WM的中央执行功能的作用;有人开始用WM的观点重新解释一般智力和和液态智力;WM被新皮亚杰学派看作儿童认知发展的中心结构;在认知老化、神经分裂症、发展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的研究上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Baddeley和Hitch在其模型中把工作记忆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为: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和中央执行系统(the centra lexecutive),见图1。

即把工作记忆分为一个负责加工协调计划以及监督管理的执行性控制系统一个分别储存不同信息的存储系统在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中注意主要与执行性控制有关而与存储无关存储被认为是一个自动起作用的过程。

图1 Baddeley的工作记忆三成分模型①语音回路:亦称为语音环路或发音环路,主要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储存与控制,包含语音储存和发音控制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语音储存,能保持语音信息1至1秒,其中的项目均由语音结构来表征;另一部分是发声控制,类似于内部语言,能通过默读重新激活趋于消退的语音表征,防止衰退。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

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集体记忆,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集体记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集体记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集体记忆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我们还将对集体记忆研究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动集体记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集体记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框架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有几个核心概念值得深入探讨。

集体记忆被定义为一个特定群体或社会共享的记忆系统。

这种记忆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经过群体内部交流、协商和认同的过程后形成的。

集体记忆的核心是群体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它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如教育、传媒、仪式等)得以传承和强化。

集体记忆具有建构性和动态性。

这意味着集体记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是由群体成员根据现实需要和文化背景进行建构的。

同时,集体记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运动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表现为记忆内容的增减、记忆重点的转移以及记忆解读的多样化。

在集体记忆的理论框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记忆的遗忘与重构。

遗忘并不是记忆的缺失,而是记忆选择性的结果。

某些记忆可能因为不符合群体利益或价值观而被刻意遗忘或压制。

而重构则是对记忆进行再次解读和加工的过程,它可能使原有的记忆得到强化或弱化,甚至产生全新的记忆内容。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涉及信息的暂时存储与加工。

本文旨在对短时记忆的研究进行综合性评述,探讨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我们将首先回顾短时记忆的经典理论,如Atkinson和Shiffrin的记忆模型、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等,然后分析近年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领域在短时记忆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我们还将讨论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内隐记忆等其他记忆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短时记忆的框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短时记忆的理论模型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信息的暂时存储和加工处理。

关于短时记忆的理论模型,心理学界提出了多种有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人脑如何在短时间内处理并保留信息。

Atkinson和Shiffrin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即Atkinson-Shiffrin模型。

该模型将记忆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在短时记忆阶段,信息经过编码后被暂时存储,同时受到注意的控制。

该模型强调了复述在短时记忆中的重要性,即信息需要不断被重复以保持其活跃状态。

Baddeley和Hitch在1974年提出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模型,这是对短时记忆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

该模型认为,工作记忆是一个有限容量的系统,用于处理正在进行的任务,它由中央执行系统、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和情景缓冲器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中央执行系统负责信息的控制和协调,语音环路负责存储和复述言语信息,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和空间信息,而情景缓冲器则提供了与其他长时记忆系统交互的界面。

Cowan在2001年提出了嵌入过程模型(Embedded-Processes Model),该模型强调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动态交互。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

动作记忆研究综述1动作记忆的定义动作记忆是一种生物学重要的记忆方式,它是人们经过训练后学习一种新能力,存储和重新检索新的运动技能的过程。

动作记忆可以用来描述一系列动作序列,也可以表示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过程。

它可以被细分为短期动作记忆和长期动作记忆两部分,短期动作记忆指的是被记忆的动作,而长期动作记忆指被记忆的动作所激发的特定反应。

2研究简述近年来,动作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通过模拟生物机制来研究动作记忆的演化和发展过程。

考察动作记忆的过程对于分析人类行为的认知复杂性和不同动作用途之间差异有着重要意义。

各个研究报告研究者一致认为,动作记忆可以用状态切换机制来描述,表现为从“知道”到“学习”的状态变化,也就是说,有一系列过程用于将新的动作记忆转化为熟记密码。

这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人们需要接受实践和反复练习,从而获得自己的动作技能的原因,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作记忆的机制。

此外,动作记忆的研究还受益于仿生学的发展,研究者运用仿生学的方法,将这种动作记忆的能力应用于人工智能,从而提高人工智能计算机对于不同任务的执行能力。

3动作记忆的研究方法研究动作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病例与数据分析法。

实验研究可以用来检测受试者在动作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以确定动作记忆的发展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而病例研究法更多的是用来探讨动作记忆损伤后对受试者行为的影响情况。

数据分析法则是利用现有的观察数据来进行分析,以考查动作记忆中某些趋势和方面的发展。

4动作记忆的重要应用动作记忆是一种极其重要且延伸广泛的记忆行为,它具有预测、规划等多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也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运用动作记忆能力可以更准确地控制自己的运动节奏和形式,而实施运动技能训练时也时常受到运动记忆能力的调节。

这种调节过程也可以运用于机器人领域,机器人可以通过实现动作记忆的能力,来实施聪明化的行为控制,大大增强它们的对于任务的执行能力。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记忆理论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旨在探讨集体记忆的形成、传播、维持和变迁过程。

它关注的是社会成员如何共同构建和分享过去的历史和经验,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本文旨在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其主要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在综述过程中,我们将首先介绍社会记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阐述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接着,我们将分析社会记忆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集体记忆的形成机制、记忆的选择与遗忘、记忆的传播与分享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社会记忆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社会认同等。

我们将总结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资源,同时为社会实践者提供一个理解社会记忆、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工具。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记忆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记忆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其根基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对于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初步理解。

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社会记忆理论才开始真正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和评价。

早期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概念。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并指出集体记忆是社会成员共同构建和分享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社会交往和文化实践不断塑造和重构的过程。

哈布瓦赫的理论为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记忆理论逐渐扩展到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和政治记忆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规律研究综述摘要: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它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现有的记忆规律、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记忆的界定记忆的分类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的科学方法记忆和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记忆力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我们都深有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它又有什么规律呢?一、记忆的界定从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1885年采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记忆过程以来,学习和记忆一直是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同的学派对学习和记忆的现象和规律也有着不同的论述和研究。

以艾宾浩斯为代表的学派所涉及的研究多是可以容纳大量材料,并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因此,他们对记忆的限定只局限于长时记忆。

二次大战后,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只容纳有限几个项目并保持短暂时间的记忆的研究。

由此,人们对记忆开始新的认识,即人的记忆不仅包括长时记忆,也包括短时记忆。

目前,国内不同权威版本的《普通心理学》对记忆的定义如下:A.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8.204)。

B.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C.记忆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D.记忆是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之行为,在需要时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

国外关于记忆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信息的能力 (Matlin, 1998);(2)获取信息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使之保持或修复的心理过程 (Ashcraft, 1994)。

(3)“我们叫做记忆的东西,乃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无意识内容的能力,并且它还是我们可以清晰地辨别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内容联系的第一种功能。

”(C. G. Jung writes)分析以上几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记忆就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记忆至少包含着两种事实存在,一是物化的记忆内容,二是动态的记忆过程,对这两点的不同认识和重视是认知心理学出现前后心理学界对记忆的不同研究侧重点,也正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记忆的两种事实存在才更明显地为人所知,分清这两种存在可以对今后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大有裨益。

二、记忆的分类记忆分类的研究为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记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记忆研究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学家们对记忆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形式,目前最主要的几种分类及其特点是: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它与个人亲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与此相对,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区分大大地扩展了研究者致力于记忆过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的范围,打破了艾宾浩斯所建立的传统中大部分研究只关注信息的外显获得的现象。

(《心理学与生活》,[美]理查德&菲利普)(3)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0世纪80年代,斯夸瑞(L R.Squire)等人经过分析和总结将两类记忆系统称为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所谓陈述性记忆,即对事实和事件的回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即对做事方法的记忆,学习者将做事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它常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

程序性记忆理论通常关注的是学习的时间进程。

(Anderson,1996)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人们研究发现作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人可以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更长的行为序列,Anderson将这一工作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但,知识编辑一旦实现,它将使得你与他人分享你的程序性知识变得困难,并且会导致习惯性错误发生。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o.25秒一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由于与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

必要时还能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分析以上几种分类,每一种都各有道理,尤其是第四种分类方式,符合记忆的变化规律,得到目前的公认,被称为记忆的三存储模型。

对于这三种记忆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其特点以及如何提高记忆的存储能力。

一、对于感觉记忆的研究主要通过映像记忆(iconic memory)(即视觉记忆)和回声记忆(echoic memory)即声音的感觉记忆来进行。

研究发现,感觉记忆具有短暂和容易被取代两个基本特性。

其中映像记忆使得大量信息在非常短的时间被存储,回声记忆保存的短暂信息比被试在它消失前所能报告的要多(Crowder&Morton 1969;Darwin et al.,1972),且回声记忆依赖于怎样组织听觉经验(LeCompte & Watkins,1995).二、短时记忆是大量可能成为意识焦点的信息的即时结果。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能够通过复述和组块得到提高。

Peterson于1959年提出当没有机会复述信息时,短时记忆会随时间而削弱。

下图显示了当没有复述发生时短时记忆会在3秒钟后,丧失相当多,到18秒钟近乎全部丧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复述会帮助你保持信息不从短时记忆中衰退。

但是,当人们想要获得的信息太繁重以至于不能被复述时就要转向使用组块策略。

组块这一概念,由Baddeley 于1994年给出明确定义,即:组块(chunking)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他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其中,Anderson于1996年指出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块可以是单一的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他项目,或者一组单词或一个完整的句子。

组块策略的提出使人们能够通过将大量可用信息组成少量的块而大大增加了记忆的广度,减少了记忆的负荷。

三、长时记忆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几十年来心理家们主要致力于解释长时记忆怎样被获得而又是怎样被毕生保持的研究,主要理论有编码特异性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系列位置效应、提取线索、和加工水平理论等。

其中,编码特异性原则指出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图尔文和汤姆森(Tulving & Thomson,1973)通过颠倒回忆和再认之间的关系首次证明了编码特异性的力量。

(实验中发现被试在train的背景下学了单词black后,当背景变为white时很难恢复记忆表征。

)另一项研究表明当背景音乐的节奏在编码和回忆时保持一致时,人们在记忆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Balch & Lewis,1996)。

Schab于1990年又研究发现当巧克力的气味在编码和回忆时都出现的话,记忆成绩会大大提高。

由此可见,现实背景会对人的记忆产生显著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要尝试不断变换学习背景,提高自己记忆的适应能力。

系列位置效应即记忆中首尾效果远好于中间记忆,它是由每个体验相对于回忆发生背景的区变性不同而引起。

其中,我们认为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是“背景区辨性”(Knoedler et al.1999)可以这样理解背景区辨性:你可以把输入记忆的项目看作火车铁轨。

在A部分,你可以设想时间上越早的记忆变得越模糊,就像远距离的铁轨。

在B部分,你看到防止这种效果的一种方法是使“早期的铁轨”在物理距离上隔离更远。

同样的,你可以通过在心理上把它们分隔开使早期记忆更具区辨性。

其实,早在1990年Neath & Crowder 所作的一项研究中就发现当记忆的系列项目被分得更开时,被试表现出对这些项目更好的记忆成绩。

另外,加工水平理论指出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越大(Craik & Lockhart,1972;Lockhart & Craik,1990)。

如果加工设计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综上所述,记忆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每一种分类都对后人的研究具有促进和指导意义,尤其可以促进我们对记忆的深入了解和如何提高记忆能力的研究。

但,目前的记忆分类尚且不够细致,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记忆的生理机制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一般人只把记忆看成一种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很自然的现象。

古代的医学家和哲学家们,在考察记忆现象的时候,只把它作为心的一种功能。

古典中医学,把记忆当作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的本源在心。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解剖学的诞生,人们对记忆的本质便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