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

1

晋江市陈埭镇总体规划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给排水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燃气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二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三章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远景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七章附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图纸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陈埭的发展与建设迎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新的发展环境与形势也对陈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反观97版总规,一方面其未能很好预测陈埭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实施中差距较大,许多方面没有得到执行,使得近几年来城镇的规划建设处于相对缺乏规划指导、管理落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陈埭城镇发展规模迅猛,远远突破了97总规的预测,规划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随着<晋江市域概念规划>、<环泉州湾中心城市与泉州都市圈概念规划>、<晋江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一层面规划的编制,陈埭城镇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思路,同时滨海大道、晋江大桥、双龙路延伸线、仙石污水厂等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确定、落地,为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良好的区域统筹思路和条件。为此,陈埭镇人民政府决定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受陈埭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的指导下,我院从 5月开始现场调研、主要专项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 12月对专项报告进行了专家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 3月提出了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并与陈埭镇和市建设局进行了讨论、沟通与协调, 6月,完成总体规划评审稿; 9月,进一步征求市直有关部门及镇党委政府及各村等单位的意见, 12月24日,组织规划成果评审会,并获得较高评价,原则经过,针对专家提出的深化修改意见,对规划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最终形成本成果,现提交陈埭镇人民政府予以上报审批。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陈埭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法定指导性文件,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和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福建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国家、省市法律法规为依据。

2、本规划以<泉州半小时城市群规划>、<泉州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环泉州湾中心城市与泉州都市圈概念规划>、<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晋江市域概念规划>、<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晋江市和陈埭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晋江城市近年编制的交通、环境卫生、旅游业发展、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市政工程、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天然气利用工程、消防、防洪防潮工程等相关专项规划为编制参考,并对<泉州市江南池店组团分区规划>、陈埭镇第二、第三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四境、岸兜村旧村改造详细规划,大鞋城详细规划,七一路、陈泉东路、鹏青路等在建、拟建市政设施设计进行有效衔接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把握陈埭经济已有优势,延展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提升,在此基础上重视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统筹与协调发展,以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要求,逐步把陈埭建设成为晋江城市分区和滨海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鞋业制造基地和商贸

中心。

第四条规划原则

规划遵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动态规划与弹性规划相结合五大原则。

第五条规划重点

1、协调发展城镇与区域、城市与村镇的关系,研究城镇集约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推动城市化进程。在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领域,把陈埭置于与晋江城市、环泉州湾城市群紧密联系的区域中统筹发展,确定合适的分期发展定位及相应策略措施。

2、研究经济与产业协调发展战略思路,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提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协调人口增长与就业需求的关系,提出解决二者矛盾的措施。

4、着眼晋江市区和陈埭镇域两个层面探讨陈埭空间发展的模式、规模、方向和布局等,提供具有远景的、弹性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合理拓展空间,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科学实施分期发展动态规划,处理好近期、远期与远景、局部与总体等关系,增加规划的实施弹性,减少规划实施阻力。

5、合理确定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模,协调好城镇空间组织与交通通道建设的关系,实现城镇空间有机生长。

6、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提出未来发展预测,制定相关保护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

第六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把陈埭镇域作为整体统一考虑,范围北至高坑、海尾、仙石村,东至泉州湾滨海区域,西到东环路、晋江机场,南至高湖、梧埭、霞美等村,规划区面积38.81km2。

第七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 近期 - ;远期 -2020年;远景2021年以后。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八条发展目标

1、发展目标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GDP5650美元,其中,工业产值290亿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30%提高到45%,外贸出口100亿元,年平均增长11%。城镇化水平达到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主要工业企业达到清洁生产。

2、2020年发展目标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鞋业制造基地、商贸中心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齐备、生态和谐的晋江城市分区与滨海新区。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60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GDP1.2万美元;

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调整至1:45:54;城镇化水平达到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表2-1、陈埭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第九条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功能定位

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集鞋材、成品鞋、鞋机为一体的鞋类专业物流市场,建成亚洲最大的休闲运动鞋制造、商贸中心。

2、战略导向

以实现宽裕型小康和构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突破口,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功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村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为纳入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巩固发展鞋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全镇经济规模和综合经济实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第十条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发展定位

总体发展方向:运动鞋、时尚鞋、休闲鞋三类休闲鞋系列;

总发展目标:中国最大的休闲鞋制造—营销中心;建成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休闲运动鞋生产基地、商贸中心、专业物流市场。

形成休闲鞋产品、鞋材及配套、研发三大核心特色;

目标顾客定位:国际中档、国内中高档休闲鞋。

2、产业发展思路

发挥制鞋基地优势,延伸制鞋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专业型商贸业,形成具有多层面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打造运动鞋产业集群制造中心,形成运动休闲鞋产业集群制造—营销中心,提供集群配套服务,构建物流区,形成鞋材交易中心,配套发展服务业

第十一条城镇发展战略

1、确立作为晋江城市分区和滨海新区的地位,为业者、居民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功能和美好的生活、生产空间与环境。

2、按照”梯度推进、带动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推进:

巩固发展阶段( - ):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对内对外通畅的交通体系,基础设施较完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整理,为产业的提升、发展提供空间;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调整提高阶段( - ):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集鞋材、成品鞋、鞋机为一体的鞋类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全国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城镇配套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档次,建成晋江城市分区。

全面提升阶段( -2020年):发挥滨海优势与景观特色,开发滨海地带,做好商贸中心、居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规划,建成亚洲最大的休闲运动鞋制造与商贸中心,打造成为晋江城市滨海新区。

第十二条人口发展战略

对于本地居民,注重经过新区建设和旧镇改造,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结合远期滨海新区开发,积极构建城镇新居住区和公建区。

对于外来人口,以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为主,积极吸引高素质外来人口,特别是熟练技工和技术人员。一方面要重视其对陈埭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经过大力改进居住环境和文教体卫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如建设统一的外口公寓、幼托、中小学、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等,使外来人口安于、乐于在陈埭工作、生活,积极为陈埭新一轮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如政府帮助企业或者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中心、职工学校等,对外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技能,满足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要求,夯实发展后劲。

第十三条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过分散的企业改造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对污水、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实现无害化生产。

严格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

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加强大气、水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十四条城镇性质与职能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鞋业制造基地、商贸中心和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配套齐备、生态和谐的晋江城市分区与滨海新区。

第十五条人口规模

表3-1、陈埭人口规模预测汇总表

常住人口(万人) 暂住人口(万人) 总人口(万人) 现状( ) 7.75 17.13 24.88

近期( ) 8.40 19.57 27.97 远期(2020年) 9.10 23.68 32.78

第十六条用地规模

表3-2、陈埭用地规模预测汇总表

建设用地(Km2) 人均建设用地(m2)

现状( ) 13.54 54.41

近期( ) 21.90 78.28

远期(2020年) 28.67 87.47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

第十七条空间布局结构与形态

规划空间结构形成”三轴、三心、三区、三廊、三带”的布局形态:”三轴”:沿陈泉―七一路、陈泉东路的两条南北向发展轴和乌边港东西向公建中心发展轴。陈泉-七一路发展轴联结镇区南北,包括高速公路出入口、鞋业商贸中心、南部居住配套区;陈泉东路发展轴联结晋江大桥、仙石商务区、中心商贸区、滨海行政文化商务中心、东部产业区;东西向发展轴沿乌边港由西向东联结市区青阳中心、中心商贸区和滨海行政文化商务中心。

”三心”:仙石商务区、中心商贸区和滨海行政文化商务中心。

”三区”:以乌江港为界,形成北部居住区、南部居住配套区、东南部产业区。

”三廊”:即乌边港景观视廊、北部九十九溪景观视廊、东部滨海岸线景观视廊。

”三带”:即规划的城镇外围生态防护带,分别是东北毗邻江南组团的生态绿带、沿滨海发展备用区、机场南侧-西滨海滨农林生态区。

第十八条空间结构演变策略

1、近期交通导向型(TOD)空间结构转变

以对外交通主干路建设和市政道路建设推进沿线旧镇改造和新区拓展,实施交通导向型(TOD)模式推进城镇空间转变。即以晋江大桥-陈泉东路、双内路延伸线、阳光东路、陈青路延伸线、七一路等主次干道的新建扩建带动沿线旧镇区改造;以”商贸-居住”的典型商住综合用地建设方式改造旧居住区。同时结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等用地,完善城镇功能,实现产业提升。

2、远期相对完善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提升,形成”三轴、三心、三区”的布局结构,既考虑与泉州东海组团、池店江南组团的呼应,又在区内乌边港沿线形成商贸和综合中心,以相对完整的城市分区纳入到晋江市区中,并为远景向滨海拓展形成滨海新区构筑基础。

3、远景滨海新区发展,进一步沿乌边港南北两侧拓展发展滨海新区,做大第三工业区,提升北部产业区功能,做大仙石商务区。

第十九条空间发展布局策略

1、镇域城镇化到城乡一体化

改变当前村庄无序蔓延、中心城镇极化效应弱的现状,实现从村镇向城镇再向镇域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商贸区,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第三产业提升,调整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工业区的集聚、整合与拓展,做强第二产业基础,继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改进、完善作为城

镇或晋江城市分区的职能,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帐;加大对外交通和内部市政道路建设力度;保护、改进城乡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空间拓展模式

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采用内聚式、外溢式、跨跃式三种不同的空间拓展模式:旧镇区改造采用内聚式,近期的空间拓展采用外溢式,远期特别是城镇或城市分区中心的建设,采用跨越式。

3、用地空间管制

对土地利用和空间拓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制,规划先行,有序拓展,弹性推进。先期依托现状镇区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与建设水平,强化与晋江市区、池店组团、西滨镇的有机对接与融合,并加强对东部、北部以及沿江、滨海用地的严格管制,等时机成熟再按照规划推进这些用地的开发建设,严禁时机未到之前的无序利用和随意占用,保证战略性空间资源在理性的开发建设时机选择和时序安排下有序、合理利用,动态、弹性拓展,从而为远期、远景环泉州湾都市区和晋江城市向陈埭拓展、构建陈埭滨海新区预留用地、储备空间,滚动式向东扩展城市用地,构筑城市新区。

第二十条城镇更新与改造

1、积极推进旧镇区的改造和更新

陈泉公路第一工业区周边和四境村周边的工业集中区,结合路网进行旧镇改造,形成围绕镇区居民区的工业集中区域;如在北组团,将庵上、洋埭、涵埭、霞村等村集中整合,结合道路拓宽改造,配建沿街商店

和公共配套设施,工业用地由洋埭工业小区向南,沿涵埭村向东拓展,除利用已有旧村居民建筑作工人公寓外,在庵上村东北集中建设社会化、专业化的工人工业区。

鹏头村、岸兜村东侧、花厅口村的工业小区整合聚集成为南片工业区,并向东第三工业区拓展,鹏头村、岸兜村、花厅口村作为相应配套居住公寓区。

涵口村以西、苏厝村以东用地结合大鞋城建设成为鞋材、鞋机、鞋成品物流基地,并沿陈泉公路、七一路沿线至坊脚村,形成公建街。

第五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第二十一条用地布局规划原则

衔接土地利用规划,在基本确保耕地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经济产业和城镇用地、人口发展需求,统筹布局各类用地;根据定位,大力补充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需求;按照分期、分片方式,经过旧镇改造、交通导向(TOD)、新区成片拓展等整合用地,逐步形成合理、协调的用地布局;重视开放空间和生态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十二条规划期建设用地平衡

1、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平衡

表5-1、陈埭镇远期用地平衡表(2020年)

2、各类用地分期发展态势

总用地规模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持续增加,居住、工业用地的比例持续下降。

表5-2、陈埭规划期内主要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第二十三条居住用地

1、近期居住用地以旧镇旧村改造为主,同步结合新商贸、商务区、产业区的发展配套建设新居住,即遵循”改造为主、新建为辅、集聚成片、成区”的整体发展思路。用地规模略有上升,但用地比例大幅下降。

2、远期加大改造力度,基本形成南北两个区,主要为商贸、商业、商务、行政文化中心服务,南区兼顾为工业产业区配套居住。用地规模达916.8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1.97%,人均27.97m2,较现状、近期均有下降,属于国家规划用地规范的中等水平。经过旧镇改造将大量居住用地提升为公建用地、配套用地、道路用地、绿地等。二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双龙路以北、六源支流以南以及陈青路以南、陈泉路以西;三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现状洋埭、涵埭、横坂、花厅口、脚坊、江头、

桂林等村;四类居住用地则主要分布在现状高坑、海美、南霞美、梧埭等村。

3、规划期内分类居住用地发展变化态势

表5-3、陈埭分期规划居住用地结构变化表

现状( ) 近期

( )

远期

(2020年) 远景

二类居住用地

面积(ha) 0 73.64 249.34 905.90 占居住用地的比重(%) 0 9.86 29.55 100

三类居住用地

面积(ha) 445.89 369.78 334.00 0 占居住用地的比重(%) 60.54 49.51 39.59 0

四类居住用地

面积(ha) 290.68 303.52 260.38 0 占居住用地的比重(%) 39.46 40.63 30.86 0

4、中小学的规划布局

表5-4、陈埭镇中小学分布情况(2020年)

第二十四条工业用地

规划至 ,工业用地为591.4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7.01%,人均21.15 m2,用地比重降低,增长的用地规模旨在确保大型生产企业的建设用地需求,主要是已上报的第三工业区项目用地。规划至2020年,工业用地为627.58公顷,占建设用地的21.89%,人均19.15 m2,比重较现状、近期均有大幅下降,属于规划用地规范的较低水平。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第一、二、三工业区,为了满足远景工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在第三工业区两侧预留284.77公顷的工业发展备用地,保证工业用地具有弹性扩展的空间。

第二十五条公共设施用地

大幅度增加公共设施用地,按合理的服务半径分级、均衡配置公共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满足生产、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优化城镇发展的软硬环境。规划至 ,公共设施用地增至141.4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46%,人均5.06 m2。规划至2020年,用地规模增至361.2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2.60%,人均11.02 m2。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陈青路与陈泉东路交叉口乌边港岸南东侧;商业金融用地主要分布在七一路、四境街、北横三路、纵三路北段沿线以及仙石沿晋江、乌边港东端滨海区域;文化娱乐用地主要位于陈青路与陈泉东路交叉口乌边港岸南西侧;教育科研用地主要在北横三路东端、和平路与七一路交叉口东北处;体育用地主要在乌边港东端岸北,总面积10.37公顷;医疗卫生用地主要在南环路南侧、南横二路南侧以及乌边港中段南岸、七一路东侧,在涵埭建设一个综合医院,结合现状陈埭卫生院建设一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新增洋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总面积12.32ha。

表5-5、陈埭镇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2020年)

第二十六条仓储用地

适度增加仓储用地,提高比例,规划至 ,仓储用地为28.79ha,占建设用地的1.31%,人均1.03 m2;至2020年,仓储用地小幅增至31.14ha,占建设用地的比例降为1.09%,人均0.95 m2。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三工业区中部。

第二十七条对外交通用地

规划至 ,对外交通用地主要为晋江大桥及其连接线用地,面积9.3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43%,人均0.33 m2;规划至2020年,对外交通用地达30.5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6%,人均0.93 m2。用地主要集中分布

在沿海大通道、晋江大桥、长途客货运站、机场导航台等处。

第二十八条道路广场用地

至 ,道路广场用地为266.8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2.19%,人均9.54 m2。规划至2020年,用地增至355.34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2.39%,人均10.84 m2。规划公交汽车站6处,公共停车场9处;加油站4处,分别位于东环路、陈泉路、双龙路和陈青路上。

第二十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至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45.2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 2.07%,人均

1.62m2。至2020年,用地增至73.6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

2.57%,人均

2.25m2。

选择六源河为水源地,主要依托现有陈泉路上的陈埭一水厂;设置污水处理厂1个,位于晋江大桥南侧、沿海大通道西侧;设置垃圾处理厂5处,分别位于六源支流南岸纵三路东侧、北横三路东端、六源河南岸高速公路连接线东侧、花厅口以及南外环路与陈泉路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变电站5处,分别位于洋埭、岸兜、四境、西坂和江头。

第三十条城市绿地

大幅度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比重。至 ,城市绿地为140.22公顷,占建设用地的6.40%,人均5.01 m2。至2020年,绿地增至296.0公顷,占建设用地的10.32%,人均9.03 m2。规划城市公园6处,分别位于俺上、涵埭、溪边、四境、鹏头、宫口。

第六章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第三十一条规划原则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建宁县濉溪河岸生态修复与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三明市建宁县濉溪河段,全长为13.4公里,濉溪属金溪水系,在袁庄注入金湖后,经将乐至顺昌,汇入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富屯溪。建宁县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景色优美,素有“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等美誉。 二、设计任务与规模 设计任务:本项目旨在于利用现状滨水自然基底、结合原有和设计防洪设施,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整治提升,充分发挥建宁县的特色和文化,塑造一个集生态、安全、自然、科教、玩赏、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河生态走廊。 设计规模: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宁县渡头大桥,终点为建宁县高沙洲,改造设计河道总长13.4公里,本项目将结合建宁县的历史文化和现有的自然景观,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方式,对河道沿线景观进行综合整治,力求实现水系、道路和绿化三通,打造安全、生态、自然、优美的建宁县安全生态水系示范河段。 三、相关规划及解读 1.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市域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项目区定位为安全、生态、自然的示范河段。本项目属于建宁主要重大河道。根据区域规划要求,城市建设生态区应加强公园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强化和提升生态功能。设计将对区段进行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河道两侧设置滨水步道的同时进行生态净化涵养,并对其中的农田耕地进行保护及提升。

2.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建宁县将大力促进红色旅游和客家祖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故项目将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功能区,延续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革命文化精神。 3.《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周边山体生态绿地相融,内外联动、共同交织渗透。 (1)一带:纵贯濉溪溪河沿岸的滨河绿地。 (2)四廊:四条连接建宁县城区绿色交通廊道,包括西部快速通道、东部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和江滨路。 (3)多斑块:城区和组团之间的生态控制斑块。由此可以看出,项目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濉溪生态绿廊,连接濉溪水源保护区与下游河道。 4.根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年)中心城区景观风貌与城市设计规划构建“一带、五楔、多廊道”的景观结构。 (1)“一带”是指贯穿中心城区的沙溪景观带。 (2)“五楔”是指依托城区周边的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绿地,构建五个大型山体景观绿楔。 (3)“多廊道”指以道路或控制绿化带为依托,规划多个城市中心区节点和自然山体背景之间形成的景观廊道。根据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的规划定位,设计依托河道宜打造生态滨水型景观,串联区域内的生态节点,形成连续的生态绿色链条,同时满足周围人们郊野游憩、休闲、亲水等功能需求。 四、基地分析 (1)溪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

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的城市扩张策略。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总篇 节选自《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纲要 4月29日贵阳市通过了2007-2020年的《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鉴于纲要篇幅巨大且晦涩难懂,本人特重新筛选归纳以飨读者。一、关于贵阳市的城市性质 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 二、关于贵阳市的城市职能 (1)贵州省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龙头,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旅游服务中心。 (2)西南地区联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 (3)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中药及特色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以铝、磷、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加工基地。 (4)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避暑胜地及休闲旅游目的地。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460万人,城镇人口345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5%;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80%,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配合厦蓉、贵广、沪昆、兰海高速公路及贵广、成贵、渝黔、长昆快速铁路等区域性重大交通干线建设,完成贵阳市铁路枢纽建设。

(2)完成贵阳龙洞堡机场扩建工程,在省域内加快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协调运行的民用航空网络。 (3)积极配合贵州省黔中水利枢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资源不足的问 题,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水源储备。 (4)加强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市域水能资源,提高区域用 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 (5)启动开阳港建设,形成乌江至长江的重要水运通道,提升城市水运能力, 推进贵阳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 (6)积极配合中缅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川气入黔工程建设,建成市域主要城镇天 然气输配系统。 (7)加快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完成轻轨交通网络建设。 五、城市布局 (1)待轻轨修建完毕,对修文、开阳、息烽、清镇等地,实施撤县(市)设区。 届时贵阳市将由云岩区、南明区、金阳区、白云区、乌当区、小河区、花溪区、修文区、开阳区、息烽区、清镇区等构成。 (2)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北拓、南延、西连、东扩” 的城市扩张策略。 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北拓”到麦架、沙文、扎佐区域;推进花溪、小河等区域城镇化进程和产业集聚,实现城市南延;以三桥马王庙片区整体改造为重点,实施“西连”战略,促进老城区与金阳新区联系与融合,远景城市空间向西与清镇连片发展;以龙洞堡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打造临空经济区为重点,实施“东扩”战略,建设龙洞堡东部新城,远景向龙里方向推Shen Longbao look in the eyes, for a chance to kill him. Shen Longbao behind smart to keep gendarmes, picked up a brick reservoir in cotton vest, walked into a small alley corner, seeing four weeks nobody will step up and pulled out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5年) 福建省永安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2年-2015年) 建设规划课题组 二〇一二年五月 十一五期间,永安市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实践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以稳定提升粮食基础产业为前提,在特色种植基地化、畜禽养殖标准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农业产品品牌化、农户经营组织化等方面典型示范初显成效。2011年,永安市政府正式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永安市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现根据国家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2012年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永安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意见》,编制永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2-2015)。 一、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永安市隶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上游地段,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大约界于东经116°56'-117°47',北纬25°33'-26°12',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71公里,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380多万亩,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貌概况为“九山半水半分田”。东靠大田县,西邻连城、清流,南毗漳平、龙岩,北接三元区、明溪。市中心距三明市区50公里,离福州340公里,到厦门360公里。 (二)自然资源 永安市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全市土地面积441.17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68.97万亩,占总面积83.6%,耕地28.12万亩,占6.37%,水域6.86万亩,占1.56%,道路、石山及其它用地37.22万亩,占8.47%,人均占有耕地0.88亩。永安市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特点。海拔高度为150-1705.7米,垂直气候明显,常年平均气温14.3-19.2摄氏度,无霜期302天,年降雨量1484-2040毫米,日照充足,区域生物生长量较高。永安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县(市)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8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2%,林木蓄积量2200多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100.7万亩,竹林面积100.2万亩,人均竹林面积6.7亩,居全省第一位。境内水系丰富,流量充沛,主要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达9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0.98万立方米,为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2011]84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15 【实施日期】2011.11.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周政[2011]8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周口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市政设施保护和管理,保障市政设施完好,充分发挥市政设施功能,根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8号)和《河南省市政设施管理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与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市政设施是指城市道路设施、城市桥涵设施、城市排水设施、城市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 (一)城市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及护栏、路肩、广场、临时停车场、代征道路用地、退让道路用地及其附属设施; (二)城市桥涵:桥梁、人行天桥及其附属设施; (三)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明渠、暗渠; (四)城市照明设施:城市道路、广场、桥梁、楼体、河道、街道树、户外广告等处的照明设施。 第三条市政设施必须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适度超前、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并实行有偿服务。 第四条周口市城市管理局是本市市政设施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政设施的建设、养护、管理工作。规划、住房与城乡建设、公安、工商、交通、水利、环保、电力、通讯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配合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搞好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三明新区临近沙县城区)

[2002]204号) 8)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9)《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上位规划与相关规划依据 1)《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三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其它各类专项规划 第3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确定的三明城区和沙县城区南部的三明新区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以下统称规划区),其中三明城区范围包括梅列-三元主城区(以下简称主城区)、洋溪组团、荆西组团、莘口组团和岩前组团;三明新区范围包括沙溪河南岸的铁西、水南、琅口以及沙溪河东岸的金古;规划区具体范围为:北起金古工业园,南至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和薯沙溪水源保护区,东起东部快速通道东侧200米,西至三明台商投资区吉口新兴产业园,近期规划建成区范围总面积约54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2011年—2015年。 第5条规划编制重点 1、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检讨和滚动完善机制。 2、为以政府投资主导的公共开发项目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设空间保障。 3、明确规划区近期不同区域的重点发展策略。 4、提出规划区近期道路、市政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安排。 5、处理近期与远期发展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第6条本规划的成果由规划文本、图则和说明三部分组成。文本和图则为 法定有效组成文件,规划说明是对文本和图则的说明。 第7条强制性条文 本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发展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策略 第8条近期建设目标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 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市政公用与路桥 【发文字号】周政办[2016]71号 【发布部门】周口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8.10 【实施日期】2016.08.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的通知 (周政办〔2016〕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东新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全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我市将实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九项工程”行动计划。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及省委、市委城市工作会议精

神,继续深入实施周口崛起方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完善功能、提升质量”的原则,围绕“一区两极三中心”发展定位,积极融入整合高铁沿线经济发展轴带和中原城市群,着力构建“一中心四组团五支撑”发展格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市。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心城区和项城市城市道路网密度力争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燃气普及率达到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5%,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 全市县城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6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燃气普及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9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 二、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的总体要求,抓住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快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着重实施9项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一)实施海绵城市工程。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5%以上、县城10%以上的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