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文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浅谈图文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浅谈图文信息题的解题策略

浅谈图文信息题的解题策略摘要图文信息题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的一类新题型,是来自学生亲身体会的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热点题型。作为数学教师有必要去研究这类信息题,要解决这类信息题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捷径。本文从图景、图象、表格、图表、阅读理解这五方面来阐述解题策略,使学生顿悟、通透。

关键字图文信息题策略处理能力实际问题

图文信息题是通过图形、图象、图表及一定的文字说明来提供问题情景的一类中考新题实际问题型。它是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的热点,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那么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类信息题呢关键是要学会阅读信息,从中获取已知条件。所以学会读图象、图形、图表及文字说明非常重要。下面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探究这类题型的解题策略。

一.图景信息题

图景信息题是通过图画提供一定的数学背景,让学生对图画中的情景分析,抽象出数学本质的问题,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使学生读图、分析图和归纳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例1.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的面条,如图所示:这样捏合到第()次后可拉出128根面条

评析:本题的背景图设置了连续捏合、拉伸面条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解答它,并非要求具体实践操作,而是要有一定的抽象转化能力,将问题准确定位在“2n=128,求n”的数学模型上,从而求出n=7。

二.图象信息题

图象信息题是已知条件有的全部用图象呈现出,有的部分用图象呈现出,解题时需认真读图象,包括读懂两条坐标轴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各数据这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例2.如图表示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沿相同路线从甲港出发到乙港行驶过程中的路程

(1)请分别表示轮船和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轮船和快艇在途中(不包括起点和终点);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问快艇出发多长时间赶上轮船

评析: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在直角坐标系中两个变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变量的变化趋势。答案如下:

(1)设表示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kx.

由图象知:当x=8时,y=160

∴ 8k=160。解得k=20。

∴表示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20x。

设表示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ax+b 由图象知:当x=2时,y=0;当x=6时,y=160

∴ ???+=+=b a b a 616020 解得 ???-==8040b a ∴表示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40x-80。

(2)由图象可知轮船在8小时内行行驶了160千米,快艇在4小时内行行驶了160千米,故轮船在途中的行驶速度为8

160

=20(千米/小时),快艇在途中的行驶速度为

4

160

=40(千米/小时)。 (3)设轮船出发x 小时后快艇赶上轮船,则 20x=40x-80,解得x=4 ∴x-2=4-2=2

即快艇出发2小时赶上轮船。

此类探究题通常综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综合性很强。解这类问题,首先要在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获得图象给予的关键信息,找到相关的关系式。

三. 表格信息题

表格信息题是将已知条件呈现在具有表头、表行和表列的表格中,其中表头反映着研究对象、表行和表列反映着所涉及的数量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例3.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

问(1)该风景区称调整前后这五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平均日总收入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

(2)另一方面,游客认为调整收费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前,实际上增加了约%,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3)你认为风景区和游客哪一个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评析 : 表式信息的优越性就在于将所有的已知数量的对应关系明显地表示出来 。本答案如下:

(1) 风景区是这样计算的:

调整前的平均价格:

5

25

20151010++++=16(元)

调整后的平均价格:5

30

251555++++=16(元)

调整前后的平均价格不变,平均日人数不变, ∴平均日总收入持平。 (2) 游客是这样计算的:

原平均日总收入:10?1+10?1+15?2+20?3+25?2=160(千元)。 现平均日总收入::5?1+5?1+15?2+25?3+30?2=175(千元)。 平均日总收入增加了:

160

160

175- ≈9。4% (3) 游客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本题数据较多,学生可根据统计学的样本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公式分别找出风景区与游客的计算方案,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 图表信息题

图表信息题是通过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以数据形式居多,其主要训练学生对图表数据的分析、比较、判断及归纳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以下是2002年3月12日《南国早报》刊登的南宁市自来水价格调整表。

南宁市自来水价格调整表(部分)

单位:元/立方米

则调整水价后某户居民月用水量x(立方米)与应交水费y(元)的函数图象是()

评析 :本题以图表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通过表格给出两种拟调整水价(现用水价是过剩信息)反映到图象上则是两条一次函数的图象(第一条是线段,第二条是射线)。学生容易排除A 、B 这两个答案,其难点在于C 、D 这两个答案的确定,注意到水价的高、低对应着图象与横轴的夹角(锐角)的大、小,不难选C 。此题并不难,但其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给学生造成难的错觉,应提醒学生沉着冷静,不要只看表面误判。

五. 阅读理解信息题

阅读理解信息型是通过提供一个事件和图形的结合中揭示某种认识规律的阅读性材料进行探究的信息题。这类题内容新、文字多、题目长、难度便相应增大。要求学生找出隐藏的规律进行分析推断,并利用它解题,使学生心理素质、阅读理解及学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5.阅读下列材料:“父亲和儿子同时出去晨练,如图(1),实线表示父亲离家的路程y (米)与时间x (分)的函数图像;虚线表示儿子离家的路程y (米)与时间x (分)的函数图象。由图象可知,他人们在出发10分钟时第一次相遇,此时离家40

0m ;晨练了30分钟,他们同时到家。

x

10 20 30 x (分钟) 1 2 3

4 5 6 x

(1) (2)

(分钟)

根据阅读材料给你的启示,利用指定的直角坐标系(如图(2))或用其他方法解答问题:一巡逻艇和一货轮同时从A港口前往相距 100千米的B港口,巡逻艇和货轮的速度分别为100千米/时和20千米/时,巡逻艇不停地往返于A、B两港口巡逻(巡逻艇调头的时间忽略不计)。

1.货轮从A港口出发以后直到B港口与巡逻艇一共相遇了几次

2.出发多长时间巡逻艇与货轮第三次相遇此时离A港口多少千米

评析 :此题阅读理解与图象信息处理为一体,着实另人眼前一亮,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要求学生先明确题意,才能顺藤摸瓜,要注意题目中关键词的暗示作用。忽略了这一点,就等于失去了解题的钥匙. 此题信息量较大,应让学生多读两遍,读时要注意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要排除无关信息,确认有用的信息:结合材料中的文字和图像看懂两图象所表示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关键是深刻理解虚线与实线交点的意义,

O

O

然后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图像,并进行解答。

y(千米)

(小时)

y (千米)与时

间x (小时)的函数图象;虚线表示货轮离A 港口的路程y (千米)与时间x(小时)的图象。

所以货轮从A 港口出发以后直到B港口与巡逻艇一共相遇4次。 (2)设OC所在直线为y=mx ∵100=5m

m=20 ∴y=20x

设EF 所在直线为y=kx+b

Θ过点E (3,100)、F (4,0)

则???=+=+04100

3b k b k ∴?

??=-=400100b k ∴y=-100x+400

∴???+-==400

10020x y x y

解得:??????

?==3200310y x

即出发

310小时巡逻艇与货轮第三次相遇,此时离A港口3

200千米。 此题主要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题的能力。第(1)问由图象很直观地看出除其起点外两图象有四个交点。第(2)问则只需抓住第三个交点(EF 与OC 的交点),求出EF 和OC 的解析式的公共解即可。

从上面几例可以看出,解图文信息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材料及所给信息进行观察和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信息进行重组、整合,从而提高他们对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即使遇到新的问题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解题策略予以解决。使学生真正学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 2004。4

2.荣德基《新课表中考数学》

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12种巧妙方法

传说中的十二招 你知道选择题和大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那就是选择题只需要有一个模糊的方向,而不需要确切的答案;或者,选择题可以用一些歪招解出来,而不是像大题一样算到吐血——如果每道选择题都像大题一样算,一张卷下来,估计你所有的血小板都不够你用的……而传说中应对选择、填空题的十二招其实来自它们可抓的五个特征…… 一、答案符合题意 我们目前所学的数学,基本上是按照充分必要的套路。所以,题目可以推出答案,答案同样必然符合题意所指。以此本质的基础可以衍生出两大招。 1.特殊值法(适用于选择、填空) 1)对于问区间的题,只需分别找出可选区间中的元素,代入原题检验其真假,其实也就知道了选哪个区间;正如去到陌生的星球,一看满眼纳美人,那么此地当然就是潘多拉星。 2)特殊值一般选取容易算的,代入选项就可以判断真假,假的统统排除。 例题:y = cos(7π2 – 3x ) 是 函数(填奇偶性) 解析:代入x=0 得 y=0 答案:奇 2.代入法(适用于选择) 这个小学生都会。电池有电没电,放进多啦A 梦看看work 不work 不就知道了吗?题目算不出来,把答案代进去看成不成立不就知道了?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对一些题目无效,而且浪费太多时间;如果配合其它招式一起用效果会更强。 例题:函数f(x) = 2x ·ln(x-2) – 3 在下列哪个区间有零点() A 、(1,2) B 、(2,3) C 、(3,4) D 、(4,5) 解析:我们知道若f(x 1)<0 ,f(x 2)>0,则f(x)在x 1 ~ x 2 之间一定有零点,所以把1、2、3、4、5 代入 x ,发现f(3)<0, f(4)>0. 答案:C 二、放诸四海皆准 既然叫做“成立”,那么就是不管什么条件均能成立。我们不妨把题目当做实验品,放到苛刻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它的反应剖析其内涵。

2020-2021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图文转换】专题解析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1.下面是成人高考报名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答案】网上报名完成后,到现场刷二代身份证打印信息进行核对,9月9日至13日确认信息是否正确,错误的要修改,然后验证是否符合报名条件,不符合的要进行人工学历认证或医学资格认证,合乎条件者现场确认,结束程序。 【解析】【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流程图的能力,注意流程的主线,在确保主流程的基础上重点注意特殊情况,如此题的“信息不正确”“不符合报名条件的处理”。 故答案为:网上报名完成后,到现场刷二代身份证打印信息进行核对, 9月9日至13日确认信息是否正确,错误的要修改,然后验证是否符合报名条件,不符合的要进行人工学历认证或医学资格认证,合乎条件者现场确认,结束程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示意图的转换。根据图示转化为文字的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简洁、通顺、准确。 2.研究大国经济发展时,常会用到“大国内生能力”这个术语。根据下面的图示,给其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45个字。

大国内生能力是________ 【答案】大国利用本国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能力。 【解析】【分析】回答本题,首先确定“大国内生能力是……的国家发展能力”;然后根据图表的内容确定概念的特征:人口众多的市场优势可以拉动经济增长,物资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最后整合成单句,就是将被定义者、种差、属概念,用“是”、“叫”等一类连接词连结起来,使之符合“被定义者=种差+邻近属概念”的公式。本题最终可整合成:大国内生能力是大国利用本国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能力。 故答案为:大国利用本国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发展能力。 【点评】该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内在联系,重点把握事理上的因果关系,注意发展变化所依赖的条件。接着明确答题要求,关键明确答题范围、内容、字数、遣词造句、表述角度与表达方式等。最后精心组织语言,注意表示次序、方位、事理等词语的选用。 3.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针对这幅漫画写一则短评。(要求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 【答案】(1)一群小学生提前放学,急盼家长来接。 (2)孩子从小习惯于依赖父母,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己能做到的事自己做,从小刻苦锻炼,将来方可成有用之才。作为父母,对孩子不可娇惯和溺爱,应培养孩子吃苦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解析】【分析】(1)要求答出画面的内容。从图上看是一群小学生,从他们的语言中,可知他们提前放学了,关键是他们等家长来接,并且表现的很急切。 (2)根据画面内容写短评。从第一题中可体会到绘画的观点倾向。这么多孩子等家长来

(整理)例谈历史地图类材料选择题的解答策略

例谈历史地图类材料选择题的解答策略 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若干选项,这样的试题构成可称为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为此,在高考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怎样正确解答呢?我以高考试题中五道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为例,在解答这些试题的过程中得出解决这类试题的正确策略,期望对广大同学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试题举例】 1.(江苏)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 B.②C.③ D.④ 2.(2007年山东文综)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 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 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令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3.(上海文科综合)右图白色部分反映的是某一时期西方人所认识的世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认识应该出现于 A.新航路开辟以后 B.英国工业革命后 C.国际联盟成立后 D.冷战格局出现后 4. (上海)右图表示的是

A.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例题解析】 1.D 根据元朝的疆域分界图可知,元朝宣政院管辖的是④西藏地区,其他三项依次是辽阳、岭北和甘肃行省。 2.C 抓住图中阴影部分的分布特点,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判断。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三大战役后解放区得以扩大,表现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连成一片。所以,ABD三项与地图描述的特征不符,都可排除。 3. A 仔细观察历史地图,抓住地图中美洲、好望角等特殊地点,以及环球航行的白色路线,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A项符合题意。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的国家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由此可以排除A、D 两项。而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没有到达不列颠岛。因此C项也可排除。 【解答策略】 通过以上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的解答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高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数学选择题在当今高考试卷中,不但题目多,而且占分比例高,即使今年江苏试题的题量发生了一些变化,选择题由原来的12题改为10题,但其分值仍占到试卷总分的三分 之一。数学选择题具有概括性强,知识覆盖面广,小巧灵活,且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深度等特点,考生能否迅速、准确、全面、简捷地解好选择题,成为高考成功的关键。 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准确是解答选择题的先决条件,选择题不设中间分,一步失误,造成错选,全题无分,所以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确保准确;迅速是赢得时间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对于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应该控制在不超过40分钟左右,速度越快越好,高考要求每道选择题在1?3分钟内解完,要避免“超时失分”现象的发生。 高考中的数学选择题一般是容易题或中档题,个别题属于较难题,当中的大多数题的解答可用特殊的方法快速选择。解选择题的基本思想是既要看到各类常规题的解题思想,但更应看到选择题的特殊性,数学选择题的四个选择支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因而,在解答时应该突出一个“选”字,尽量减少书写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题干和选择支两方面提供的信息,依据题目的具体特点,灵活、巧妙、快速地选择解法,以便快速智取,这是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 (一)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直接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正确的运算、推理或判断,直接得出结论再与选择支对照,从而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运用此种方法解题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 例1、某人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0.6,经过3次射击,此人至少有2次击中目标 的概率为( ) “ 81厂54 c 3627 A.— B.- C.— D.— 125125125125 解析:某人每次射中的概率为0.6, 3次射击至少射中两次属独立重复实验。 Ca (6)2-C33(6)327故选A。 10 1010125 例2、有三个命题:①垂直于冋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②过平面a的一条斜线 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a垂直;③异面直线a、b不垂直,那么过a的任一个平面与b都不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A . 0 B. 1 C. 2 D . 3 解析:利用立几中有关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对上述三个命题作出判断,易得都是正确的,故选D。 2 2 X y 例3、已知F1、F2是椭圆+ =1的两焦点,经点F2的的直线交椭圆于点A、B, 16 9 若|AB|=5,则|AF1|+|BF1|等于( ) A. 11 B. 10 C. 9 D. 16 解析:由椭圆的定义可得|AF1|+|AF2|=2a=8,|BF1|+|BF2|=2a=8 ,两式相加后将|AB|=5=|AF 2|+|BF2代入,得|AF1|+|BF1|= 11,故选A。 例4、已知y log a(2 ax)在[0 , 1]上是x的减函数,贝U a的取值范围是( ) A. (0, 1) B. (1, 2) C. ( 0, 2) D. [2 , +^) 解析:??? a>0, ??? y1=2-ax是减函数,T y log a(2 ax)在[0 , 1]上是减函数。 ??? a>1,且2-a>0 ,? 1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 题报告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 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 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由低到高、由认知到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做好这种题型决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学科能力,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初中生材料解析题解题失误的现状及其归因。 (2)调查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3)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 (4)探究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法指导。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中考专题图文转换题答题技巧

了解图文转换题型 1、图文转换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2、图文转换的类型: (1)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两种: ①表(格)文(字)转换题。 ②图(“徽标类”“漫画类”)文转换题。 (2)从表达角度分为两种:①直接表述图表信息。②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 2应考方法盘点 漫画类 1、漫画的构成元素 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图画:是主体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2、漫画题答题要点 a.细察画面,抓住矛盾。(人、物、景不遗漏;细致分析) b.分析细节,揣摩寓意。(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处表达真正意图) c.注意提示,抓住关键。(标题,漫画中的文字,标题中的提示)

3、一般命题形式 a.画面描述; b.揭示寓意; c.拟写标题; d.编拟公益广告。 4、解题指导 (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描述原则:整体意识,注意细节,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要仔细观察,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并揭示画面的寓意,以拓展答案的深度) (2)解题方法与步骤: a、观察:对象--细节--关系 b、思维:由果推因,由表及里,由画面到生活 c、表达:看清要求,准确表达 5、解答此类试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a.描述画面时观察不准,从而不能准确地概括漫画有关内容等。 b.概括寓意、说明启示时就事论事,不能上升到道德、哲理、人性等层面阐述事理。例:画面描述

解题思路: 观察、读懂漫画是正解解题的前提。 对象:四只小狗 细节:上图中第四只小狗戴墨镜,拄拐杖,可见它是一只盲狗。第一只狗戴着望远镜,前三只都抬头看天不看地。下面杂乱的脚印到窖井前消失,盲狗绕过了窖井。 想象:长着好眼睛的狗都落到窖井里 关系:对比 答题关键:1、顺序;2、描述性语言 【答案】对象是几只小狗,画面由两幅图组成,应该用描写结合说明的表达方式。可描述为“一只戴着望远镜的小狗领着几条小狗,昂着头,雄赳赳地走在马路上,结果前几只都掉入了窨井,而戴着墨镜,靠拐杖探路的盲狗却幸免于难”。

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选择题是各种考试当中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选择题可以加深我们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加强运算的准确度,提高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一般来说,选择题可供选择的答案比判断题更多,而且各种内容几乎都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选择题在练习或测验中出现得比较多,也比较灵活。要迅速准确地解答选择题,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直接法 根据题目的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把你得到的答案与供选择的几个答案对照,从中确定哪个是正确的。 【例1】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5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8段一共需要()分钟。 A.15 B.30 C.35 D.60 【分析】一根木料锯成4段只要锯3次,锯成8段只要锯7次,由此可列出算式算出正确答案。 15÷(4-1)×(8-1)=35(分钟) 所以应选“C” 。 二、举例法 有些题目我们可以随意举出适当的例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称为举例法。 【例2】在一道减法算式中,如果被减数减少3,减数增加3,差()。 A.不变 B.增加3 C.减少6 【分析】这题可以根据题意随意列举一些数,假设被减数是28,减数是7,那么原来的差就是21。被减数减3是25,减数增加3是10,差为15,与原来的21比较,减少了6,所以选择“C”。 三、排除法 通过推理、演算,逐一分析每个备选答案,把一些不合理、错误的答案一一排除,排除掉不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例3】一支铅笔长18()。 A.毫米B.厘米C.克D.平方厘米 【分析】对照题意,C 是重量单位,D是面积单位,应该排除,要从剩下的“A”或“B” 中选择,一支铅笔长18毫米不符合实际,也应该排除,所以这道题应该选择“ B ”。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中考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标准化试题的漏洞 除了用了知识点之外,用选择题本身固有漏洞做题。大家记住一点,所有选择题,题目或者答案必然存在做题暗示点。因为首先我 们必须得承认,这题能做,只要题能做,必须要有暗示。 1)有选项。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答案是选或不选。如两个选项意思完全相反,则必有正确答案。 5)选择题只管结果,不管中间过程,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大胆的简化中间过程。 6)选择题必须考察课本知识,做题过程中,可以判断和课本哪个知识相关?那个选项与这个知识点无关的可立即排除。因此联系课本 知识点做题。 8)选择题必须保证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可以做出来的,因此当大家花很多时间想不对的时候,说明思路错了。选择题必须是由一个简 单的思路构成的。 2.选择题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达到题目要求。这种直接根据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判断或推理 而得到的答案的解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直接法。 二、间接法:间接法又称试验法、排除法或筛选法,又可将间接法分为结论排除法、特殊值排除法、逐步排除法和逻辑排除法等方法。

1)结论排除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排除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这一逐一验证所给结论正 确性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称之为结论排除法。 2)特殊值排除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在解决这类解答题,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 殊的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排除错误的,保留正确的,这 种解决答题的方法称之为特殊值排除法。 3)逐步排除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即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办法,每走一步都与 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排除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 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排除掉了。 4)逻辑排除法:在选择题的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四个选择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尽量避免等价、包含、对抗等关系的出现,但实 际上有些选择题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原则,致使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解 答选择题的方法。它是抛开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四个选择答案之 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取舍的一种方法,当然最后还有可能使用其他排 除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逻辑排除法使用的逻辑关系有以下几条: 如果在四个结论中,有A=>B,则A可以被排除,若A、B是等价 命题时,即A<=>B,那么根据选择题的命题结构,则A、B可同时被 排除。 若A、B是对立的,即A<=>B,A、B中必有一真一假,则另两个 选择答案C、D可以被排除。 对逻辑排除法要慎用,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所学的命题及逻辑知识有限,又由于是命题本身造成的,并且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题目 很少。 总之,这几种方法中,采用直接法、结论排除法的题型较多。 5)通过猜想、测量的方法,直接观察或得出结果。这类方法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常被运用于探索规律性的问题,此类题的主要解法

(推荐)高考文科综合选择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高考文科综合选择题答题技巧及策略 由于高考文科综合题量较大,那么做题过程就非常依赖题目信息的提示,特别是选择题,文科综合选择题的答题原则只需简化为:题目暗示及选项暗示原则。因此在处理文综选择题方面,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文科综合选择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寻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也就是寻找题目的暗示点。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在信息转换上,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剩下的是如何选,如果你知道文综选择题的命题方式,那么就能轻松的解答,那是因为: 1.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即一个中心思想。因而,看到试题后应认真阅读,并很快归纳出中心思想,最后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出立意。然后再看设问,就能很快找出答案。 2.题目几乎都有明显的暗示信息。一般情况下,每道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如“范围关键词”: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表明……、说明……、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3.选项之间的对比可以帮助做题。高考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甚至有些设置考生一时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可以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4.高考文科综合选择题非常容易猜测。特别是难题,如果这些题大多数人都不会,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一般比较容易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而我们只要看哪个选项和题目表述的内容更加契合,就有非常高的概率选对。 高考文综大题解题技巧 高考是考生之间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也是解题策略与技巧的竞争。大题(非选择题)占据文综试题的"半壁江山",这一部分最容易拉分,即大题(非选择题)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分,因此很多考生将非选择题视为"拦路虎"。怎样才能做到答题要点清晰明了,避免少失分、争取多得分呢?下面从政史地三科谈一下大题冲关的技巧。 1.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大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大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大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大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

2020-2021高考语文综合题专题复习【图文转换】专题解析附答案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五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智能+”的提出比“互联网+”更进一步,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智能+”的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意义。“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但是,要想推进它的产学研用结合,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答案】①提出的背景;②战略意义;③推动制造业转型;④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 ⑤突破核心技术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叙述的顺序,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首先明确说明的对象是智能+,接着结合材料可知接下来从提出背景、战略意义,需解决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所以①处填“提出的背景”,②填战略意义;③④处是战略意义的具体化,从“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可知③处应为“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又由于字数限制,所以概括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即可;④处填“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即可。⑤处是需解决的问题的具体化,结合最后依据可知是“突破核心技术”。 故答案为:①提出的背景;②战略意义;③推动制造业转型;④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 ⑤突破核心技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需要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提炼关键词。找关键词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填入即可。依据语段意思,依次填入的是:提出的背景;推动制造业转型;突破核心技术。 2.研究大国经济发展时,常会用到“大国内生能力”这个术语。根据下面的图示,给其下一

生物主观题解题策略例谈

生物主观题解题策略例谈 在生物试卷中,无论是理综卷还是单科卷,非选择题所占的分数比例都比较高。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非选择题失分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外,更主要的是在答题中解题的准确性、规范性不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概括了四个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学生解答主观题的准确性,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一、提高审题的准确性 要做到答题准确,首先要准确审题、正确理解题意。通过阅读试题的文字,观察图示、图表,并经过加工整理,找出题中的关键字、词(如题目要求的“最大”、“最小”、“最多”、”最少”、“除外”、“还有”等一些条件或隐含提示以及限制条件等),把题中给出的生物现象、过程与所学生物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相应的生物知识解题链条,就有可能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案。 例1 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______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______,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 【分析】本题利用相应的文字和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解题第一步:审题,明确题干中关键词“种子、广口瓶密封”,说明要涉及考查细胞(无氧)呼吸知识;在第(1)问中要注意要求在“t1~t2” 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消耗氧气的速率快,所以A种子比B种子呼吸速率快。因为每消耗1 mol氧气,就产生1mol CO2,所以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递增后递减。 第(2)问,题目限制在“0~t1” 期间,也即在氧气没有减少的情况下,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审清了题干要求,很容易回答出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但是在练习中发现,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①除进行有氧呼吸外,还进行了无氧呼吸;②消耗氧气的速率小于释放CO2的速率;③微生物呼吸;④只进行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等。说明这些学生在题意理解准确性上出现了较大误差而导致非智力因素失分。 【参考答案】(1)有氧呼吸快先递增后递减(2)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发表时间:2013-12-23T16:00:43.1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2期供稿作者:肖巍 [导读] 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 肖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长山中学256206 先来看2013年山东高考题第30题第一问: 30.(22分)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3为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情况。 表3 注: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该指标平均水平为3%。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30.【答案】(1)2008-2012年我国R&D经费支出不断增加,GDP持续增长,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例如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第38题8分,全国卷III第39题20分,江苏卷第35题9分,天津卷第40题12分,四川卷第39题20分,广东卷第39题17分,上海卷第37题20分;2005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第38题(32分),全国卷III第39题第7小题(8分),北京卷(文综)第38题(31分),上海卷第33题(15分),广东卷第34题(10分),江苏卷第39题(18分)等;2004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I第38题(32分),北京卷(文综)第41题第3小题(4分),江苏卷第39题(18分);2009年山东卷28题第一小题(4分)、第三小题(3分)等。在备考环节中,这种题型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类型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下面我从试题特点、解题思路、例题解析、常备知识等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类型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图表题。图表题是指用图(柱状图、坐标图、曲线图、饼状图、扇形图等)和数据表格作为试题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其中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有表表结合式、图表结合式、文表结合式等形式。图表题是经济学表达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较多的是考查经济常识。它要求考生从所提供的数据、变量、比例等信息中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原因和趋势,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这种题型因其容量大、概括性强、富有条理,近几年来一直是高考的热门命题方向。 一、设问特点 设问体现了对问题考查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常见的设问形式有: 1.图表(或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或显示)了什么经济现象(经济信息)?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图表反映的问题如何认识、如何解决、有何启示等。 一般来说就这三种形式,不过有时候求新求变可能会有一些改变,但基本设问方向不会有太大变动。 二、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 1.审图表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设问,通过对各图表式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联系。 2.审读图表内容:通过对图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综合,把握其内在联系,归纳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结论。 3.读标题:一定要明确各图表的标题,因为标题往往就是该图表式材料的中心意思,对理解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4.审设问和审读材料相结合:根据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带着问题审读图表式材料,使审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更准确地把握图表式材料的中心观点。 5.读附注或注释:附注或注释是图表式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忽略之,则不能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揭示图表间的内在联系。 6.特定年份的意义及其对准确把握图表中心观点的启示:图表式材料中有的年份有特殊意义,须准确理解。 第二步,联系教材。 审题主要是明确材料的中心观点,根据这个中心观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中心观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即确定论据,这就是选材。同时,这一思维过程也反过来有助于准确审读图表式材料。 第三步,组织答案。 1.组织答案时必须做到两个统一: 第一,现象和本质的统一。由图表式材料概括归纳出其反映的经济现象,用理论知识对这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揭示其所体现的本质。 第二,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运用理论知识,紧扣材料,分层论述,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论证观点。要避免观点材料相脱节的两种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数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保持高度自信和旺盛斗志。 在保证充足休息的同时,重点背记认为可能会考的内容,也可以模拟中考考卷进行训练,以增强应考自信心。一定要回归考试说明,回归课本要求,回归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考试说明是命题专家编的,通过它找到中等、难题的感觉。近期要特别注意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近几年中考的主干知识,在最后阶段还要特别注意数学知识网络的梳理和完善,不要做难题、偏题,要把握正确的初中数学学业要求。同时可以再一次检查还有什么公式、定理、概念没有复习或遗忘了。对中考数学“考什么”、“怎样考”有一个全面了解。 二、有选择地做题,从数学思想上进行总结。 现在,已没有必要拿到题就做,可选择三类题认真做。第一类是初看还没有解题思路的;第二类是最近做错的;最 后一类是以前做得比较慢的。做完后,还要从数学思想方法上进行总结,比如它的解法中用到了初中数学中的哪些数学思想?一道题的解法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往往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明了方向。通过挖掘数学思想,我们就会形成一类问题的解题理念,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平时坚持使用的“病例卡”。

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会做的题做错的现象,特别是基础题。究其原因,有属于知识方面的,也有属于方法方面的。因此,要加强对以往错题的研究,找错误的原因,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列举、易误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同学们可几个人一起互提互问,在争论和研讨中矫正,使犯过的错误不再发生,会做的题目不再做错。比如哪些是会做但做错了,哪些是会做做不到底的,要非常清晰地把原因整理出来。曾经犯错误的地方往往是薄弱的地方,仅有当时的订正是不够的,还要适当地进行强化训练。 四、要训练各种考试能力。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时发挥不出来,这个问题可通过加强训练来解决。用与中考试卷结构相同的试卷进行模拟训练,并对每次训练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提高适应考试的能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上了考场后,在接到考卷和允许答题之间,一般会有几分钟的空档,考生应该很快地把题目浏览一遍,找题目最薄弱的环节下手,寻找突破口。首先是认真审题,要一字一句地“读题”,而不是“看题”,读懂题意后再着手解。其次在解题时思想要高度集中。运算时不妨一边计算一边默读,从草稿纸上抄到试卷时也这样做。 慎做容易题,保证全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巧做较难题,力争得满分。也就是把该拿下的分数全部拿下来。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 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 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 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 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 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 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 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 的《韩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 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 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 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 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 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 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 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 答问题就不难了。 3. 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例谈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精品文档9页

例谈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一般来说,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的类型有两种:单一型选择题和组合型选择题。在目前的高考试卷中,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分值约占全卷分值的50%,选择题得分多少,直接关系到考生分数的高低。在解答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直选法 所谓直选法,就是从几个选择肢中直接选出和材料中心思想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直接的联系的选择肢、选择项。 例1 (2011?江苏政治)为解决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我国某钢铁集团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投资8个铁矿资源项目,争取在2015年实现铁矿石的自给自足,并使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该事例说明,我国扩大海外投资() 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②使对外开放上升到一个新层次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④因原材料价格上涨面临巨大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为了解决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我国某钢铁集团到国外组建跨国公司,以期实现铁矿石资源的自给自足。这是我国坚

持对外开放、落实“走出去”战略的表现,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故②、③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C。 二、排除法 在使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时,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淘汰明显错误的或与题意无关的选择肢、选择项,如排除属于间接推理关系的选择肢、选择项,排除属于二级引申的选择肢、选择项等。在解答组合型选择题时,应排除所有包含明显错误或与题意无关的选择肢、选择项。 例2 (2012?北京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人民来访接待室”、“政法民生热线”等民意渠道,对收集的民意进行分析,做到“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警力围着群众工作转”。这些做法强调() ①坚持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 ②重视代表提案,维护群众权益③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 ④加强公民参与,主动接受监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以北京市公安局拓宽民意渠道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①项正确,开辟民意渠道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②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出人大代表提案权的行使;③项错误,材料强调社情民

(推荐)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选择题解题方法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者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少用绝对化的句子。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客观题的选择阶段: 选择题共42分 1. 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一般考辨析,不考拼写,不考查汉语拼音方案。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 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 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 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意,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多使用结构分析法:字形结构及词语结构分析法。看词语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对的都象错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3.词语运用题 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实词辨析题 答题技巧: 对词义的理解,有相同语素又有不相同语素的词语,重点是分析理解不相同语素,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也可以找出反义词来理解,还可以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理解。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