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政治理论作业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的重大意义。

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的理论来自于好几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国家的建设中国人没有前人的经验,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实践摸索总结,虽然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短短的立国时间里却走了不少弯路,即使是成绩斐然的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也认识到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建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现在的习近平主席30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改革,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逐渐认识到经济与思想理论并重,再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都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者都重视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者的必备品质,邓小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典范,他与时俱进, 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认识。邓小平是一位具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领导者,他一生的活动领域涉及党、政、军以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一直是处理全局的领导者。他把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人们的实践。

习近平主席领导下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以实践为标注,紧抓前人改革成功的实践理论经验,继往开来,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些都说明“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只有如此,实践认识实践,才能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变成指导实践的理论。

2.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理解。

答: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合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发展趋势的,合乎辩证发展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黑格尔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使保守派感到欣喜若狂,而使激进派感到愤怒,因为黑格尔并没有得出“凡是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结论,这是黑格尔的保守性,但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要得出这样的革命性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其实,黑格尔用保守性的话语说出了非常革命性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性(保守性与革命性),与德国资产阶级的双重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反映。

因此,我们从黑格尔给出的结论作为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凡是合理的都具有历史必然性,都是要变成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即使是现实当中我们认为它不合理的,也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2)按照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现实的东西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现实的东西不具有历史必然性,它就是要灭亡的。这告诉我们,对于现实之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东西,要相信它终有一天是要灭亡的。

(3)黑格尔的保守性却得出现存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都是要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实的合理的东西即使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终有一天会丧失其历史必然性,变为不合理的东西,矛盾的一方走到它对立的一方,即合理的转化为不合理的,然后不合理的也是必然要灭亡的。

(4)现实的一切,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是要灭亡的,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不变化发展的。这个推论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必然结论。

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表述了以下基本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马克思前瞻智慧得出来许多划时代的思想!马克思为了清楚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开创性的提出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社会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在《序言》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同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又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样,马克思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论证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在《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客观进程,“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与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合乎规律自然历史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命运。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

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4.根据《费尔巴哈论》谈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及其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不要把它误解为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二章第九段揭示:黑格尔哲学基础的“绝对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不过是“上帝”的代名词;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世界,此外并不存在任何精神世界;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物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在于阐明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要准确把握《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区别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才能真正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实质。

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一样认为物质具有可感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含义指自然界和历史的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客观实在性和可改造性。这是辩证思维的结论,即从个别与一般的对立统一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物质的。

“在黑格尔那里 ,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世界的发展“只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即发展的本体是精神。马克思哲学认为“概念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 ,即发展本体是物质世界。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宣布发展有终点,即绝对概念的运动“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地达到自身为止。”所以,黑格尔的发展观( 宇宙观) 是形而上学的。合理内核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发展观中的一个辩证观点和方法,它被“过分茂密”的体系“闷死”,是不彻底的,“这个方法在黑格尔的形式中是无用的。”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发展观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唯物辩证性质是彻底的,它是有用的。合理内核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并不是拿过来就行了,而是“扬弃”,即根本否定它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质的规定性,吸取其辩证观点方法作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材料。

可见,马克思哲学是新世界观,与基本内核、合理内核有本质区别。同时,马克思哲学以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思维方式的变革,根本区别于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和一切旧哲学,成为哲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5.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

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 这两对矛盾是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展开,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基本结构的三大领域,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第二,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是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三, 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这两对矛盾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第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因此,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利用理论,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论是处于改革的哪个阶段,我国领导阶层都牢牢抓住生产力这一根本。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往复过程,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过程,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社会不断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递进,形成了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有矛盾,导致我国在发展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而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事实证明这点。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