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

2.3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第2课时)

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地理组 冯 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3、阅读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讨论,总结出寒流和暖流的判断方法

2、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找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绘制出世界洋流模 式图

3、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学习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哥伦布带领船队2次穿越大西洋,为什么所花的时间不一样?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的概念

海水沿着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提问】主要动力是什么?大气运动

2、洋流的分类

判断: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 ( )

【学生活动】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

3、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

(1)看一看: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

(2)画一画:探究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成因,并绘制出世界洋流模式图。 洋流性质 暖流:水温高于流经海区的洋流。(一般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寒流:水温低于流经海区的洋流。(一般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全球气压带、风带 世界洋流模式图

【课堂小结】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除北印度洋)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

环球性西风漂流(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同向) 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注意: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学生活动】画一画:请用箭头画出各海区表层的流向和名称,并且记住洋流名称。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300 00 300 600 600 300

00 300 600 600

【学生活动】练一练

1、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印度洋海区的海水,冬季向东流,夏季向西流

B.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

2.读下面的“某大洋环流局部图”,请回答:

(1)若AB 线是30°纬线,那么这个海域位于____半球,

甲、乙、丙分属什么性质的洋流:甲______,乙_____, 丙_____。

(2)若AB 线是60°纬线,且位于太平洋,请问甲洋流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说一说:回答课堂开头情境导入时提的问题?(引出洋流的地理意义) 第一次逆流而行,费时多,第二次顺流而行,省时间。

【学生活动】想一想:

(1)看欧洲气候图,解释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可以分布到北极圈以内? 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

(2)为什么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内,却终年不冻?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

(3)中低纬度的西海岸的荒漠和洋流有关系吗?

沿岸均是寒流,降温减湿,加剧荒漠气候的形成

(4)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和洋流有什么关系?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或者上升补偿流沿岸

【课堂小结】

4、洋流的地理意义

(1)气候

① 促进高低纬间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热量平衡。

(2)海洋生物 (四大渔场)

渔 场

洋 流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来自北冰洋的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 秘鲁寒流(沿岸上升流)

②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顺流:费时费能 逆流:省时省能

(3)航海事业 (4)海洋污染 加快了原污染海区的净化速度 扩大了污染范围

甲 丁 丙 乙 B A

【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测一测

1、下图为“北半球洋流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处,最有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A.①

B.② C ③ D

(2)若在③处海域投放一个漂流瓶,若干年后到达⑤处则该

瓶的漂流路线可能是( ) A.③ — ① — ⑤ B.③ — ④ — ②— ⑤

C.③ — ④ — ② — ① —⑤

D.③ — ① — ② —⑤

2、读“海陆分布示意图”,假设阴影部分为陆地。

(1)①②③④四地点海面等温线情况( )

A.①处等温线向南凸出

B.②处等温线向北凸出

C.③处等温线向北凸出

D.④处等温线向北凸出

(2)实际调查发现①处附近有世界性的大渔场,

在此交汇的洋流是( )

A.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冷水

C.北太平洋暖流与千岛寒流

D.北赤道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

3、下图是某大洋局部的洋流环流示意.读图回答: (双选)

(1)符合图中洋流运动规律的是( )

A.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

B.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

C.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

D.北印度洋夏季大洋环流

(2)图中 E 处洋流流经的沿岸地区,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3)图中 E 洋流的名称可能是 ( )

A. 拉布拉多寒流

B.秘鲁寒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 阿拉斯加暖流

4、下面为某海域等温线图,图中箭头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海域于 半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该洋流是 (暖、寒)流。

(3)该洋流肯定位于大陆的______岸,加剧了_____

环境的形成。

(4)如该海域位于太平洋,该洋流的名称

是 ,

按成因属于 流,该海区附近形

_______渔场 。

5、下图所示区域在 23°S 附近,L 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

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洋流L 的流向。

(2)在图示海域画两条过洋流L 的等温线,分别标注

① ③ ② ⑤

T1和T2,其温度关系是T1>T2。(3)简述洋流L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 刘徐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引出洋流。 1、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I南半球:逆时针

中高纬度海区『匕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 I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4、世界洋流分布活动: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为太平洋组,第二组为大西洋组,第三组为南印度洋组,第四组为北印度洋组。 讨论:世界三大洋(除北冰洋)中形成了几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运动方向如何?每个环流圈具体的洋流名称?每个环流圈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总结: 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坏流,全球共形成了讥个刚热带坏流C 结论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地环流, 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结论4: H : ' J 夏季: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I 冬季: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 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一一寒、暖流的影响 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鱼场的形成 在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可是深层的营养物质上泛到海洋表层,浮游生物 3)对航海业的影响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会传到其他海域,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6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分类、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作业 《赢在课堂》 8、板书 洋流 一、概念及分类 二、规律 厂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r北半球:顺时针

湘教版必修一《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洋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高中地理教案洋流

高中地理教案洋流 【篇一:高一地理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附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2.掌握洋流的分布。 3.能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教学重点 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演绎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设计意图1: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河流,推测学生比较陌生的洋流, 初步感受“演绎法”。) 先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都见过河流吗?给大 家描述一下,河流一般都啥样?下面请大家据此推测一下,洋流一 般都啥样? 新课学习 一、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2:由风带的分布,推测部分洋流的成因——风海流)师:投放“风带分布示意图”和“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 请大家仔细查看太平洋中洋流的分布,然后与风带中风向相对比, 看一看两者之间有没有相关性? 生: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和信风的方向相一致,北太平洋暖流的 流向与西风的风向相一致,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的风向基本一致。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分布一致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类似的这些洋流都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由 此我们可以得出“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3:在空白图上画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风海流,加深印象,培养动手能力,并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上课前下发的的空白图上。把上述洋流 描画上去,描画的时候请注意,暖流用实线,寒流用虚线。 生:画赤道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 师:从教材图示中看,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季风洋流。这种类型 的洋流该如何画?生:答略。 师:投放“北印度洋海区图”,逐一投放冬季、夏季季风风向,洋流 流向。并提请学生注意:①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是“冬逆夏顺”,画 的时候注明是冬还是夏。 ②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也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2.影响洋流形成的其他因素 动画逐步演示:北赤道暖流向西运动到达大陆东岸,受陆地阻挡, 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这 支洋流之所以向北流,一是受陆地的阻挡,二是还受地转偏向力的 作用,三是补偿北太平洋暖流,四其它因素。 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形成阿拉斯加暖流;一 部分折向低纬,补偿赤道洋流。 师: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洋流的形成除风力作用外, 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生:盛行风向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此外,洋流的形成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轮廓的影响。洋流的成因 很复杂,任何一种洋流的形成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刚才我 们提到的“日本暖流”有人认为它的形成还和海水温度差异、密度差 异有关。 案例分析一:郑和下西洋选择的时间 (设计意图5: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学以致用,同时 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投放“郑和下西洋图”及相关材料。 郑和下西洋,出发时多选择什么时间?返回时多选择什么时间?为 什么? 生:出发多选在冬季,返回多选在夏季,顺风顺水。 师:从刚才大家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第一个问题我们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继续探究第二个问题: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 1.寒暖流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6:利用刚才所画图示,总结寒暖流的分布规律,以达 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师:刚才在绘图的时候,要求大家用实线表

洋流教案

洋流教案 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李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 1 ) 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 2) 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3) 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然通过一堂课的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

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案)

洋流的分布规律 叶曹先2012/03/31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风海流、补偿流的形成原因。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提炼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主要洋流”来归纳总结出洋流分布模 式,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洋流模式和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分析以及材料“洋流形成 的影响因素”理解,来归纳总结洋流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地理学习素养;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世界洋流的形成原因和世界洋流的分布。 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在于洋流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难点突破:设置活动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洋流的形成原因。

五、课前反思 本节课其实是上次在威坪开课的时候上过的,这次思来想去还是想拿来再上一次。原因主要有:1、上次的课没有成功,因为对各个环节把握的不够准确,所以没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2、在评课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之后一直没有机会把它们付诸实践;3、自己觉得这样的课还是很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方面。 本节课的流程大体没有变化,主要是在部分环节的处理上作了一些改变。比如说,1.在引出太平洋的洋流分布之后,将把发现的规律放在大西洋去印证(上次是让学生再去画出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安排后面的内容。 2.突出课堂的重难点:把课堂的重中之重放在分析洋流的成因这样一个难点上面。 3.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来做,来表达,来评价。(这一点确实难)本节课一个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生对于这节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再把它当成一堂新课来上有点作秀的感觉,而且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在本次比赛的选拔过程中,各位老师在听我课的时候提过很多的意见,也让我意识到其实我在有意识的想把时间交给学生,但完全没能真正的做到放手。所以我这次还想试试这堂课!希望各位老师不会听烦了,谢谢!

洋流县优质课教案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洋流的含义洋流和性质类型;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概念图归纳知识要点,养成探究地理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体验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设计 展示学案填写情况 1.复习七个气压代六个风带分布模式图 2.洋流的概念和主要动力。暖流、寒流定义一般分布规律 3.世界洋流分布图 合作探究 读教材图2-3-7“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1)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流向如何?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 (2)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东西两侧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3)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流向是怎样的?东西两侧的洋流性质有何差异? 4.结合太平洋洋流分布状况,总结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在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中验证洋流分布模式是否正确 5.结合气压代风带分布模式图探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的成因。 6.洋流的地理意义 合作探究 案例:根据下图,利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回答: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受到不同性质洋流的影响的结果。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高,圣约翰斯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气温低。 (2)在图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①(纽芬兰)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海水上下翻动,营养盐类上泛。 ②位于大陆架海区,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③圣劳伦斯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 以上条件使纽芬兰岛附近的海域,饵料丰富,鱼类云集,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A线路逆流又逆风,航速慢。逆着北大西洋暖流,逆盛行西风。 B线路顺流又顺风,航速快。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顺东北信风。 (4)2010年5月5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海底部油井漏油量从每天5000桶,到后来达2万5千至3万桶,演变成美国历来最严重的油污大灾难。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受石油污染的海水会顺着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到达欧洲和非洲西海岸,使石油污染范围扩大。 【考点基础达标】

3.3洋流的分布规律

考点一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考情分析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命题可知,水循环及地理意义、洋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以图表为载体,突出考查人类活动与水体的关系,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 二.主干梳理: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如图所示: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大洋环流,大洋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如图所示: (3)南半球40°S海域: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索马里半岛沿海出现暖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索马里半岛沿海出现寒流。如图所示: 三.典型例题:(2014·高考安徽卷)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1.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

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期短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 四.方法归纳: 1.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 (1)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西风带影响的洋流大致自西向东流;信风带影响的洋流大致自东向西流。 (2)洋流性质法:洋流水温低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洋流水温高于所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寒流由较高纬度流向低纬,暖流由较低纬度流向高纬。 (3)海水等温线弯曲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4)地理位置法:中低纬大洋东岸洋流流向低纬方向。西岸洋流流向高纬方向;中高纬大洋东岸洋流流向高纬方向,西岸洋流流向低纬方向。 五.变式训练:(2015·高考四川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D.台湾海峡→青岛 六.课后作业:(特训30天)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3,4,5 选做:9,10 七.教学反思: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洋流教学设计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形成和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 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洋流分布规律,能够说出主要洋流的名称和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中油污扩散方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油污能扩散到其他海域。 讲授新课: 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57页内容,找出答案。(----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归纳的能力。) 教师总结:洋流的定义,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成因是什么?(——学会简单判断寒、暖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过渡:既然盛行风是洋流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要掌握洋流的运动,就要知道地球表面盛行风的分布。 自主探究: 结合导学案,以及课本58页的活动,复习前面学习的风带的知识,结合分析学生情况总结理想模式下形成的世界洋流模式图。 【活动探究】: 展示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印度洋海区洋流分布,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形成对比进而总结大洋分布规律及大洋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并分析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不同季节的大洋环流。 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南北半球大洋环流的成因:在南北半球的信风带驱动下,海水由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风海流),西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东流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向高纬流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转(右偏或左偏),至中纬海区再由于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风海流),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形成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同时形成中低纬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后在极地东风带驱动下向低纬回流,从而构成中高纬大洋环流。 ①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这叫赤道洋流,即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的阻挡,除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外,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转化为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也即形成了中低纬度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中高纬或极地环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即气旋型大洋环流。其形成过程接上;北半球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和地形因素制约,到大洋西岸又补充回西风漂流,这就构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③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性质属寒流,是由于该地区海面广阔,受来自南极大陆极端寒冷的东风气流影响而变成冷性的,并且是全球热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寒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在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从10月至来年3、4月份,即北半球的冬半年,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这时海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主要向西南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和沿北印度洋西岸南下的东北季风海流汇合东转,形成赤道逆流,又补充回北印度洋东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逆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从5月至9月,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其时,在索马里沿海,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形成相当强大的上升流。洋流到北印度洋东岸折向南再汇入赤道暖流,补充回到大洋西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夏季这里又形成了顺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影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 ①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再如,我国东南部降水之所以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从高纬向低纬流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叫做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是形成渔场。全球四大渔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另一类是分布在上升补偿流的地方(秘鲁渔场)。因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都能把营养盐类带至表层。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上下翻腾,于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这就形成了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它们是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渔场(英国)、纽芬兰渔场(加拿大)。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这样,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④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在这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们平常顺风、顺水走的速度要比逆风、逆水走的速度快的多的道理一样。又如,当年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冬季出发,次年夏季反航,充分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 三、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三分之二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5倍。海流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和热惯性。在海洋上海面温度发生异常变化的区域空间尺度大,持续时间长。这些海洋的物理特性与陆地和大气之间的显著差异,对大气环流和长期天气气候变化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表现为明显的季风气候,就是由于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作用而造成的。地球上海陆分布在南北半球有明显不同并随纬度而有差异。这对覆盖其上的大气的状态和运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在高纬区域和低纬区域,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天气系统的发展,都表现出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 1、大气对海洋的影响 突出地表现在海洋的流场、温度场和盐度场中,它们均受到低层大气的风和温湿层结的影响,其中以动力性的作用为主。海洋在大气的影响下,由于动量和动能的下传,直接产生漂流、倾斜流、海浪和增水减水现象,配合地形与海岸效应形成上升流、沿岸流和风暴潮等。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表层,还可以传到海洋中较深的水层。人们从现场调查和理论模拟,都已证明了大尺度风场对大洋环流的作用,例如西风漂流、信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等,都是与大气环流相对应的海洋环流。同时还发现,异常的大气环流也可以导致异常的海洋环流。至于海温的高低、海面蒸发的强弱及海冰的生成和移动等,无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海洋对大气的影响 多属热力性的。不同海区,由于所处纬度和海陆配置的差异,海洋对大气影响的程度和特征不尽相同。其中突出的是赤道太平洋海区所存在的海温的东西差异,这对上空大气环流、云和降水等均有显著作用。著名的埃尔尼诺现象与大范围的气候有密切关系(见厄尔尼诺、海-气关系、太平洋)。海温对于台风和温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频率及移动路径,均有显著的影响。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海洋和大气既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和运动体系,又是在地球运动统一影响下的相互作用着的耦合系统。海-气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调整和相互制约的反馈过程。只要一方出现异常,就有可能

公开课洋流教案

公开课洋流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水圈——洋流》教案开课时间:2001年11月27日星期一第1节上午7:40——8:20 开课地点:四号楼1楼高二(2)班 开课内容:第二章第4节水圈-----洋流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知道洋流的含义、分类,了解洋流的多种成因,理解世 界洋流分布的规律,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技能目标]:对比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海洋生物分布等 的影响 3、[德育目标]:通过气温、洋流对海水表面盐度分布的影响,盛行风等 对洋流形成的影响,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使学生了解 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漂流瓶的故事和哥伦布航海引出海水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洋流的分类 1、水温分类(强调是与流经海区附近的水温相比) (1)寒流(2)暖流 [引导学生思考]:佛罗里达海峡水量900亿吨/小时,为全部大陆径流总和的20倍,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海水常年稳 定地定向流动? 2、按成因动力分类(Flash动画演示) (1)风海流 (2)密度流 (3)补偿流 [举例]:风海流——南赤道暖流 补偿流——秘鲁沿岸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附近密度流的形成 三、洋流分布的规律 以北太平洋为例,总结出世界洋流模式图,并进行讲解通过世界洋流模式图讲解世界洋流总体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方向气旋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西风漂流 以明代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都选择在冬季启航,夏季返航引出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洋流教案设计

洋 流 教 案 姓名:王鹏 学校:武安一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引出洋流。 1、概念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 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按主导因素分类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①风海流: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风海流。(世界上的洋流大多数是风海流) ②密度流:不同的海域因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 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密度高,而相邻的大西洋海水密度低,于是形成密度流,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

洋流分布规律的突破与应用 专题辅导

洋流分布规律的突破与应用 洋流是海水运动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洋流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部分,而要掌握和应用好洋流知识,可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知识的有效突破。 一、洋流成因明确化 所谓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可包括: 1. 由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而形成的风海流。如: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半球中纬西风);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西风);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北半球极地东风);极地环流(南半球极地东风)。 2. 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形成的密度流。(1)由于盐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如:大西洋表层海水流向地中海、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红海、地中海表层海水流向红海、印度洋表层海水流向波斯湾、波罗的海表层海水流向北海、北冰洋表层海水流向太平洋。(2)由于温度差异形成的密度流。如:墨西哥湾暖流、巴西暖流、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3.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1)水平补偿流。如:与上述2(1)中由于盐度差异形成的与表层密度流流向相反的海洋底层洋流。(2)垂直补偿流。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明确了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助于理解洋流的具体分布。 二、洋流分布清晰化 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明确洋流的成因以后,可结合风带、气压带的分布图,来掌握洋流的具体分布。 1. 低纬赤道附近为南北赤道暖流。 2. 中低纬:北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南太平洋西岸为东澳大利亚暖流,东岸为秘鲁寒流;南大西洋西岸巴西暖流,东岸为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东岸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3. 中纬度:北太平洋为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均为西风漂流。 4. 中高纬:北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北大西洋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 5.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 三、分布规律显性化 通过这种局部分布到整体分布的认识,并结合世界洋流模式图和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流动方向图,可以抽象概括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 (1)中低纬大洋西岸为暖流,东岸为寒流。具体地说,中低纬太平洋西岸为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大西洋西岸为墨西哥湾暖流和巴西暖流,印度洋西岸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和莫桑比克暖流;中低纬太平洋东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大西洋东岸为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2)中高纬大洋西岸为寒流(太平洋西岸为千岛寒流,大西洋东岸西岸为拉布拉多寒流),东岸为暖流(大平洋东岸为阿拉斯加暖流,大西洋东岸为北大西洋暖流。) 2. (1)中低纬洋流呈反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2)中高纬洋流呈气旋型流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 北印度洋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四、规律应用程序化 规律的应用应该掌握正确的思维流程,遵循正确的思维程序: 1. 先想想“在哪里”。遇到问题时要先考虑所要解决的问题分布在“中高纬还是中低纬”;“位于大洋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洋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洋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洋流的学习,简单地了解洋流的概念,掌握洋流的分类方法。 2.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电子教鞭 七、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启发式讲授 八、讲授提纲

九、教学过程 【播放案例】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上述案例中为什么哥伦布第二次走的距离较长的路线反而比第一次花的时间更短呢? 答案:顺风顺水 这里所指的水就是洋流 【导入新课】 【板书】 洋流 【教师讲解】 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板书】 一、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教师导学】

模拟实验与洋流教学

模拟实验与洋流教学 实验用品:圆形盛水器、碎茶叶末(一部分要预先浸透)、吹风机、橡胶管。 实验的做法:在盛水器的表面标注出赤道、两极和南北半球的西风带。把盛水器注满水,放入茶叶末(两种一起放入)。 (1)演示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形成 用吹风机通过橡胶管向赤道表面吹风(类似于赤道地带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记录现象,并分析: 水面现象及分析(如图1): 分析:在赤道地区,由于信风的吹送,水体从东向西流,形成风海流;在图中A、B两个地区的水流是由于赤道地区洋流的流动,引起水体的减少,引起补偿,形成补偿流。 水槽剖面现象及分析(沿赤道剖面,如图2): 分析:由于表层水体自东向西流,E地水面降低,底层水体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相反,F地水体下降补偿,形成下降补偿流。 (2)洋流分布的演示 用吹风机在赤道、西风带位置同时向水面吹气,观察水面茶叶末的运动方向(如图1)。 分析:图中形成四个环流,其环流方向分别类似于气旋和反气旋,形成了分别以C、D 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反气旋型环流,以及以G、H为中心的气旋型环流,由于南极地区为陆地,南半球缺少了气旋型环流(可在南极地区的位置上放上石块演示)。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航海业的影响:在水面上放一个纸船,纸船顺流而动,很明显,船舶顺流航行则快,

省燃料,用时短;逆流航行则慢,消耗更多的能源,用时长。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在水流比较显著的水面上滴上一滴红墨水,我们会看到,红墨水随水而流,浓度越来越小,而面积越来越大。可以说明,对于洋流,它一方面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起到净化污染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又加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注意观察水面,可以看到,在I、J两处,两支水流交汇,漂浮物较多;在B处,水下的漂浮物上涌。在海洋上,类似上述的地带饵料丰富,海洋生物较为集中,形成了一些大型的渔场。 (4)洋流的成因 实验项 目 实验器物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图解 风海流及其补偿流水盆、胶管、纸屑、 自来水 在盛水的盆上洒 些纸屑,用胶管 一端对着水盆中 间平行连续吹气 吹气时水带动纸 屑形成环流运动, 图中实箭为风海 流,虚箭为补偿流吹气 盐度差异引起的密度流两个入口的方型透 明玻璃管(本校物 理实验室器材)、 食盐、自来水、墨 水 在盛满水的玻璃 管一口放入一些 食盐,随后在两 口各滴一点墨水 加入食盐的一侧 水下沉,而另一侧 水上升,并对流循 环。 加盐 温度差异引起的密度流一个入口的方型透 明玻璃管(本校物 理实验室器材)、 自来水、墨水、酒 精灯 在盛满水的玻璃 管一侧底部放在 酒精灯上加热片 刻,,随后在入 口滴一点墨水 加热的一侧水上 升,而另一侧水上 升,并对流循环。 酒精灯 世界洋流形成与分布模式自自制投影教具: 透明玻璃水槽,两 侧有三个小孔,分 别插入胶管,表示 信风带、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在盛满水的槽里 洒些纸屑,三个 学生对着胶管同 时连续吹气 吹气时水带动纸 屑形成两个环流 运动,很清楚地投 影在屏幕上,分别 表示低纬环流和 中高纬环流 中纬 西风 低纬 信风 极地 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