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合集下载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文不同:
- 字体不同:今文经多用汉代通行的隶体,古文经多用秦汉以前的大篆(籀)、小篆体。

- 内容不同:现存的经书主要依靠老儒依靠记忆背诵记录,字体为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有的经书发现于私人收藏或屋壁之中,用汉代以前的字体写成,便称为古文,导致内容上的不同。

- 解释不同:古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朴实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讲法。

今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浮夸,喜欢讲阴阳五行、谶纬灾异,解释篇目时存在“支叶繁滋”的问题。

以上是今古文经学的对比举例,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斗争自西汉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

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

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

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

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

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此两汉经学之别也。

……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

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汉书・夏侯胜传》:“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

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

《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

《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黄丽丽(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200001)提要: 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

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

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

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斗争;性质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2-0094-08一、目前学术界的六种意见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极予人启迪的经典个案。

前贤时哲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建树甚多。

但在这两大学派的斗争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上,则见仁见智,观点至今仍有分歧。

目前主要有六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学术观点之争。

如清季廖平认为今古两派学术观点截然不同,各自为家,今文学派宗奉孔子,以 王制为本,谓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古文学派宗奉周公,以 周礼为本,谓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史学家,故两派壁垒森严,势如水火、阴阳!。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利益之争。

如蒋逸雪说:∀汉代今、古之争,自来视为学术论难,今观武帝之于河间献王,光武之于桓谭、尹敏,以及经师之作伪篡易,是属于学术问题者少,而属于政治问题者多也。

#∃范文澜也指出:∀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

#&孙筱则认为今文学派是维新派,其观点是王权专制政治的反映;古文学派是守旧派,其观点是宗法政治的反映,代表了两汉时诸侯王国和豪门世族的要求;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各种政治斗争的表现。

古今文经学之争

古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今文经学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这些传授和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称为今文经学。

第一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中后期,一些古文书写的经书陆续发现,并在民间传授。

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内容、解释和观点等方面多有不同。

与今文经着重于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不同,古文经偏重于史实的解释。

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受召领校皇家藏书。

刘向卒后,哀帝又命刘歆继父业。

刘歆在校中秘书时阅览并研究了许多古文经籍,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

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基于此,在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请立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

因遭到太常博士(今文派诸儒所拒绝)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

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第二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

《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

王莽秉政后,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

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

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五经十四博士,而不立古文经。

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

当时古文经学在朝野势力和影响均已较大,治古文经者迫切要求立古文经学于学官。

建武四年(28),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经今古文之争名词解释

经今古文之争名词解释

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清代经学中的重要派别之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本是指经书的文字和篇章结构,并没有什么政治内容。

但到西汉末年,两种经学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东汉的古文经学家贾逵、许慎等认为刘歆将“左氏传”、“毛诗”、“周礼”等归入官学是“颠倒五经”,“离其宗旨”,并指责刘歆“非毁先帝,嫉害圣人”。

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著《六艺论》批评“今文师说立于学官,而古文之学,至郑犹不绝”。

清初学者黄宗羲、朱权、毛奇龄等都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们反对明末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认为,今文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古文经学注重训话名物,两者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应互相攻击。

但是到了康熙后期,清代中叶以后,王阳明学说流派占据统治地位。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金鑫【摘要】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方学说.当时由于古文版儒家经典的出现,有些儒者开始对今文经典以及今文经学家的治经方式产生质疑,今、古文经学家的争论由此而始.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给予《左氏传》官学地位.这一阶段的论战虽然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但《左氏传》的地位得以提高.东汉初期,光武帝设立《左氏传》博士,《左氏传》的地位得到官方承认.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取得了这场论战的胜利.【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儒学;春秋【作者】金鑫【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经”原指纺织物上的纵线,与“纬”相对。

“经”字后来引申为揭示根本正道的书籍,成为上古时代典籍的统称。

“纬”字也引申为对于经加以阐发和解释的一种文体。

作为“五经”的上古典籍,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经过孔子的整理、修正,五经逐渐成为儒家专门研习的经典并且传承至今。

在儒家传承诸经的过程中,对于诸经之间的地位、关系、注疏、以及解释等诸多问题都曾发生过争论。

总体来说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儒学的内部纷争。

汉代是将儒学确立为官方学说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在那个时代尤为重要。

本文试图以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发生、发展至终结为脉络梳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整个过程。

一、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之背景诸子争鸣之后,儒学在汉代武帝时期被尊为官方思想。

汉武帝为进一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改革了以前的博士制度,设立专门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成为当时政府所设立的学官,“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到了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

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

在汉代今、古文学派长期的对立斗争中,起先壁垒分明,各不相让:在政治上,今文学派配合时务,关心世事,古文学派则主张复古,专心学术,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今文学派倡言阴阳五行,以谶纬图书附会政治人事,古文学派则讲究典章制度,论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学术上,今文学派喜就经文以阐发微言大义,古文学派则多按字面以训解经文本义。

演变到后来,不论是今文学派或古文学派,学者多株守一经,家有家法,师有师法,陈陈相因,牢不可破矣。

起码在西汉末年已是如此。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

始于汉朝仁宗时,大致到晚汉时期完结,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涉及着汉代学术史上重大的风气,即今古文道斗争,及其产生的折衷思想的兴起。

此次争论,有两个重要派别,即今古文运动和经学运动,这两个派别代表着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道路,都以辩证解释经典和文献,互相争辩,斗争不断。

今古文学家的主张,像车老师、司马迁等人,提倡“今字古意”,即以今人的字形用古之意
思来解释古文,不拘泥于字形的真实意义,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的差异性文化,他们的强调
是要维护古代文献的神髓,一定要加以充实,使古文成为有意义的“今人”的语言文字,促
进今古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学家们,比如谢灵运、刘义庆等人,认为,古文译以“古字古声”为根本,力
求维护古经的完整性,以维护"古<经"的真实形象,他们主张弘扬古代文献真实意义,把
其真实形象呈现给人们。

今古文经学争论,一方是提倡“今字古意”的古文译法;另一方是提倡“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

在古代,“今字古意” 大多成功,比如山海经、太玄经等宋朝的译本,“今字古意”的新译,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

但是,“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因为这种文献译法可以维护古经完整性,解释古经的至源,对提高中国文学理解水平有明显贡献。

总之,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考古篇章。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就在于汉代文化发展中,经学古文的反思和研读,才把古文思想和道义形态化,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上:“今文经学”,是指运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字体记录下来的儒经;“古文经学”,是指运用古文字(即先秦六国文字)记录下来的传本。

2、学统上:均视“六经”为正宗。

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政治家,改革家,“六经”为其“托古改制”之作,因此研究和传授“六经”的目的在于阐发其“微言大义”,寻求治国安邦之道,所本者为《春秋》;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历史学家,认定“六经皆史”,研究与传授“六经”,应遵循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原则。

所本者为《周礼》、《尚书》。

学风上: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之阐发,故奔放、开阔,但缺乏实在,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古文经学则重论据、训诂,学风朴实。

3、政治态度上:今文经学家竭立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儒学中渗入大量阴阳五行思想,相信并宣传灾异、谶纬迷信。

一般为社会改革派人物,思想较为激进;古文经学家则相反,讲求实学,注重训诂,恪守传统,思想较为保守。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
今古文经学的公开对立,始于刘歆向朝廷建议设立“古文经”学官(博士),而其水火不容的发展态势,则有着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暂告结束:
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杂糅了今、古两派的经说,今、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暂行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