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与古文经学

合集下载

1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1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摘要: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告诉我们,占卜、测字、算命,这些都曾是谶纬的一部分,本文将探究谶纬文化的流变,解构封建迷信的真实面目,以及对谶纬之学的思考。

关键词:谶纬之学发展思考一、谶纬之学的基本内涵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

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

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二、谶纬之学的发展演变从谶纬演变的历程来看,谶纬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之后,不容于庙堂,又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排斥,便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潜流,逐渐退出精英文化圈。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

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

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

谶纬经学

谶纬经学

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

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

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

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史记》中也载有《秦谶》。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

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西汉中期以前,谶纬不过是零星的只言片语,到西汉末年,方士化的儒生,大量造作谶纬,并编辑成书。

东汉刘秀以图谶起兵。

他即皇帝位后,崇信谶纬,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

计有《河图》9篇,《洛书》6篇(见河图与洛书),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30篇,再加上经纬35篇,共80篇。

谶纬书的名称都是很奇怪的,如《易纬》的《乾凿度》、《稽览图》,《书纬》的《璇玑钤》、《考灵曜》,等等。

这些名称显示了谶纬的神秘性。

谶纬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是数术迷信与经学的结合,内容庞杂,其中有解经的文字,有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天文、地理及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但它的核心则是神学。

在谶纬中,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能知过去、未来的伟大的“神圣”,并说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神人。

谶纬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论。

谶纬中的“天”即上帝,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感情,能赏罚。

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表现出来。

按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可以占验吉凶祸福,了解“天意”。

谶纬中,天人感应论被广泛应用,比附得十分细密,也极为烦琐。

谶纬在东汉时,号为“内学”,尊为“秘经”,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
经典与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
一. 经典与经学
经典的形成——六经 经典的解释——今古文经学
二.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
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 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今文经学中又分很多派别,如《易》有施、 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 小夏侯三家,《诗》有鲁、齐、韩三家, 《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严、 颜二家。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
1. 谶与纬
(1). 谶
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纬》下)的粗 俗迷信,用模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 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曾 出现过赵谶、秦谶,秦始皇时期更在燕齐 一带的方士中流行。如 “亡秦者胡也”。
Have A Break!
(2). 纬
三.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他曾经请
求建立《古文尚书》、《毛诗》、《逸 礼》、《春秋左氏传》博士,但是遭到当 时儒生的反对。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 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 谶纬
谶与纬 宇宙 孔子
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四库全 书总目题要》卷六《易纬》下),即对经 而言,是由儒生用阴阳灾异之说来解释、 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有七经 就有七纬,易有易纬,书立乾坤,以统 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 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 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 (《易纬·乾凿 度》)

《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研究

《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研究

《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研究《白虎通》中主要存在三大类文献:今文经学类文献,古文经学类文献,谶纬类文献。

三者之中,今文经学所占比重最大,重要性也较其余二者为甚;古文经学涉及较少,影响不大;谶纬在《白虎通》中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却拥有核心地位,其重要性就在于对经学和谶纬的积极的整合作用。

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白虎通》及谶纬产生之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采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自先秦至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整合潮流,在此基础上,汉代在经学,尤其是今古文经学融会贯通上所做的努力,而白虎观会议的召开与《白虎通》的成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阶段。

与此类似的是,谶纬之学也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整合的过程,而谶纬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在谶纬类文献整合中也有重大的作用,最终在光武帝时代“宣布图谶于天下”,是历史上谶纬类文献的最全面的整合本。

随着二者的发展,今古文经学与谶纬之学的整合促使了《白虎通》谶纬类文献的产生。

第二章为“《白虎通》明引谶纬类文献——三十一条引文研究”,采用图表法和分类法,以图表的形式罗列了《白虎通》文本中明引的三十一条谶纬类文献资料,此三十余条对于谶纬的主体文献——《七纬》大都有所征引,并且没有引用预言性质较浓的一些纬文,显示了《白虎通》文献的理性特点。

明引谶纬类文献资料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哲学思想与政治哲学思想,前者包含宇宙生成论、天文历法、中医理论等;后者含有三纲六纪、君臣关系、等级制等与政治关系密切的论点,同时,二者具有强烈的互动关系,自然哲学是为政治哲学服务的,在天体运行规律、灾异论等方面尤其明显。

明引谶纬类文献的意义主要为两种,即“以谶断礼”——裁定、评判之作用,“以纬俪经”——解释、说明之功效。

第三章为“《白虎通》暗引谶纬类文献——两种整合模式研究”,采用分类法与举例法,对《白虎通》暗引谶纬类文献作两大类分析:一是将谶纬类文献与五经类文献关于某一主题进行重新整合、解释所形成的文本资料,二是将不同谶纬类文献或同一谶纬类文献关于某一主题进行重新整合、解释所形成的文本资料。

古今文经学之争

古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今文经学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这些传授和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称为今文经学。

第一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中后期,一些古文书写的经书陆续发现,并在民间传授。

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内容、解释和观点等方面多有不同。

与今文经着重于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不同,古文经偏重于史实的解释。

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受召领校皇家藏书。

刘向卒后,哀帝又命刘歆继父业。

刘歆在校中秘书时阅览并研究了许多古文经籍,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

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基于此,在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请立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

因遭到太常博士(今文派诸儒所拒绝)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

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第二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

《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

王莽秉政后,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

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

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五经十四博士,而不立古文经。

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

当时古文经学在朝野势力和影响均已较大,治古文经者迫切要求立古文经学于学官。

建武四年(28),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谶纬文献与东汉经学——论《春秋纬》对《春秋》经的阐释

谶纬文献与东汉经学——论《春秋纬》对《春秋》经的阐释

《 春秋纬》 经的内容十分 复杂 , 中有 直接解经 之语 , 解 其 亦有间接释经之 辞。如 “ 元者何 ?元宜谓 一。谓之 元何 ?君 之始 年 也 ” … ,以 及 “王 者 往 也 ,神 所 向 往 ,人 所 归
乐” … ,明显都是直接针对《 春秋》 元年 春王正月 ” 经“ 的解 释。但《 春秋纬》 毕竟 不是 《 公羊 传》、《 梁传》 谷 之类 完全 以
佚, 仅从辑佚 的条 目中去分析《 春秋 纬》 解经的整体思路已不 可能 。 然而 , 我们可 以将《 春秋》 三传注疏所引《 春秋纬》 目 条 进行分析 ,以此来 了解《 春秋 纬》 解经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时, 故只能为汉代而制 法,途 径就是 著作 《 春秋 》 。如 “ 丘水 精 ,治法为赤制功” ③,“ 圣人 不空 生 , 必有所 制 ,以显 天心 ,
解经为 目的的训诂之作 , 其解经 内容 中更多 的部分是间接解
之后 , 所以《 春秋纬》 便将孔子与水德联系在一起 , 并编造 了
很多关 于孔 子为 黑帝 之后 的感 生 神话 。 由于孔 子生 不 当 ②
经, 如对《 春秋》 成书原因进行讨论 , 或对《 春秋》 中的星象灾
异进行引 申解 释等 等。由于 《 秋纬 》 春 在流传 过 程 中逐 渐散
二 、 《 秋》 解 春 星象 、灾 异
《 春秋》 中对 于星象 、 灾异记载颇多 , 中日食 3 其 6次,星 变 5次 , 地震 5次 ,山崩 2次 ,大水 9次 ,大雨雪 3次 ,雹 3 次, 虫灾 1 4次 , 火灾 1 0次 , 但并不与天命以及人 事相联系 ,
与赤色 相 配,所 以孔子 又 被称 为 “ 精 ” 墨孑 春秋》 三传相补充 , 是汉代《 春秋》 学研 究不可 忽视 的组成部 分。

谶纬与东汉学术

谶纬与东汉学术
谶纬与东汉学术
曾德雄
内容提要 东汉学术约略可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学。今文经从西汉即立为 博士, 东汉延续了前世的传统。古文经虽 不立于学, 却也甚 受官家重 视。不论 是今文经 还是古文经, 其地位都在谶纬之下。本文阐述 了谶纬 在东汉政 治与学 术中的作 用、地位 及其与今古文经学的勾连、纠结、融通, 从一个侧面剖析了儒学在东汉时期的复杂思想面相。
∀赤伏符 ∃预言刘秀当起, 这 在当时 却引起了 一 桩公案: 刘歆此时早已改名刘秀, 谶记中的刘秀到底 指谁呢? 袁宏 的 ∀后 汉纪 ∃记 载: 光 武微 时, 有道 术 之士蔡少公说: % 刘秀当为天子。&有人说: % 是国师公 刘子骏也。&光武说: % 何知非仆耶? &( 刘子骏即 刘歆, 王莽封他为国师公。显见当时人们就对谶记中的刘 秀到底指谁有不同的看法。据 ∀汉书 # 王莽传 ∃:
光武与公孙述辩论权 力正 统, 居然 都以 谶纬作 为思想资源。孔子作 ∀春 秋 ∃、为汉 赤制的说 法在纬 书中非常多见, 如 ∀春秋 演孔 图 ∃: % 孔子 论经, 有乌 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 赤爵集书上, 化为玉, 刻曰: 孔提命, 作应 法, 为赤 制。&/孔子 作 ∀春 秋 ∃断 十二 公, 隐喻汉十二 帝, 公孙述因 此认为刘汉 % 不得再受 命 &。又引 ∀河 图录运法 ∃、∀河图括 地象 ∃、∀孝经援 神契 ∃, 0 以为自 己权 力正 统张 目。这些 篇章, 很可 能是当时的人为了取媚于公孙述而制作、奉献, 借以 邀功取赏。值得注意的是, 公孙 述还用 上了 五德转 移的理论, 照他看来, 汉为火德, 火生土, 因此新莽为 土德; 土生金, 因此他是 金德, 金主白, 据西 方, 恰与 成都所在方位相应。后世称成都 为 % 白帝 城 &, 盖源 于此。

谶纬与两汉经学

谶纬与两汉经学


神 化 经 典
作 为儒 学 之根 本 的五经 ,随着儒 学 向统 治 哲 学— — 经学 的演进 ,其 地位 日益提 高 。 至谶 纬 说 解 的 出现 ,五 经 的地 位 之 高 更 是 达 到 了 登 峰 造 极 的地 步 。 说 《 诗》 则有 《 秋说题辞 》 诗者 ,天地之 精 ,星辰 之度 ,人 心之操 也 。在事 为 春 :“ 诗 ,未 发 为煤 ,恬谈 为心 ,思 上世 为志 ,故诗 之 为言 志也 。 诗 纬含 神雾》 诗者 ,天 ”《 :“ 地之心 ,君祖 之德 ,万 福之宗 ,万 物之户 也 。集微 揆著 ,上统 元 皇 ,下序 四始 ,罗列 五 际 。 ‘诗》之 为学 ,情 性而 已” … 《 ,然欲知 情性 ,却须 “ 之 以六台 、五行 “ 参 ,于是 喜 、 怒 、好 、恶 、哀 、乐之情性 就融 人 了神秘 的天人 台一 之 中 。 《 书》本是 历 史文献 的汇编 ,汉谶 纬亦 赋之 以神性 。《 经纬援 神契》 孝 :“《 书》考命 符授 河 。 ”渭 《 书》 记授 《 图》 洛 书》事 ,以考命 符 ,《 河 、《 书》不仅 是先王 的陈述 ,同 时也成 了天命 的记 录。 《 书纬 璇玑 钤》 云 : “ 尚 尚者 ,上也 ,上 天来 文象 ,有 节 度 :书 者 ,如 也 ,如天行 也。 ”又云 :“ 书》 务 以天言之 ,因 而谓 之 《 ,如 ‘ ’以尊之 《 书》 尚 ” 《 秋说题辞 》 云 :“《 春 尚书》者 ,二帝之迹 ,三 王之 义 ,所 以推期运 ,明命授之 际。 书
[ 中周 分类 号 】K 3 [ 献标 识 码 】 A 24 文 [ 者 】 山 东 太学 文 学院博 士研 究 生 作 济南
[ 章 编 号 】10"0 3 (O 2 0—02 文 04 '63 20 )0 1 9—∞ ' 200 5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谶纬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在天命观方面,今文经学认为天是自然之天 是道德之天,是命运之天,具有绝对的权威。 而谶纬则注重天的人格形象和神话迷信。 在如何看待上古圣王方面,今文经学十分推崇 上古圣王,但更多的是推崇他们本人所具有的 德性和所创建的功勋,是出于对祖先的祟拜。 而谶纬则是将圣王纳入神话系统之中作为人格 神来加以推崇。 在看待孔子问题上,今文经学宣扬孔子是受命 为汉制法,而在谶纬中则完全将孔子神话了。
谶纬迷信的流行的原因 谶纬迷信的流行
首先,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汉代社会是一 个神学迷信气氛十分浓厚的时代,尽管经过了 先秦诸子百家的理性反省和批判,经过了秦汉 之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还应认承认, 这个时代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还不足 以战胜和推翻神学迷信的统治。
其次,汉代的今文经学本身就拥有大量的神学 成分,与谶纬有相通的地方,因而谶纬得以依 托经学得到发展,反过来,得到极大发展的谶 纬又成为今文经学阐释经典的指异和权威。今 文经学的政治观和历史观都是以天命为根据的, 朝代的更换和历史的发展都是天命的体现,社 会政治生活也都是以天命为最高的权威。
谶纬
坤灵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著录《易纬·坤灵图》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著录《易纬 坤灵图 附按语称: 卷,附按语称 儒者多称“谶纬” 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史记·秦本纪 秦本纪》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 秦本纪》称卢 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 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 旁义……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 盖秦汉以来, 旁义 盖秦汉以来 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 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 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 仲舒《春秋阴阳》 核其文体,即是纬书。 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 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 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 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 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 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 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
问题:古今文经学的区别
经书的文字、版本、目录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 经书的文字、版本、目录不同。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 经用六国古文书写。今文经最重《春秋公羊传》 经用六国古文书写。今文经最重《春秋公羊传》,古文经 最重《周礼》 最重《周礼》。 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 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讲阴阳灾 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 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文的视角是历 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 史,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前 者主张合时,后者主张复古。 者主张合时,后者主张复古。 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经文经学崇奉孔子,古文经 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经文经学崇奉孔子, 学崇奉周公。经文经学以孔子为“受命” 托故改制” 学崇奉周公。经文经学以孔子为“受命”的“托故改制 素王” 古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的“素王”;古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的史家。 的史家。 二者学风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 二者学风不同。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学风活泼,有往 往流于空疏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 往流于空疏荒诞;古文经学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却 常常失之繁琐。 常常失之繁琐。
再次, 再次,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统治者不仅在生活上追求长 生不老,导致各种神仙方术的盛行, 生不老,导致各种神仙方术的盛行,助长了神学迷信 的流行, 的流行,而且在政治上还迫切地需要天命观和神话来 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权威性的论证。 为自己的统治提供权威性的论证。 最后,经学理论上的残缺, 最后,经学理论上的残缺,使得儒学无法满足时代的 要求,这就为谶纬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空间。 要求,这就为谶纬的出现提供了理论空间。经过焚书 坑儒,先秦儒学受到极大的打击。汉初儒学复兴时, 坑儒,先秦儒学受到极大的打击。汉初儒学复兴时, 儒家的经典已经残缺不全了, 儒家的经典已经残缺不全了,上古三代的历史和制度 也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 也有许多解释不清的地方,而今文经学本身又受到家 法的局限,无法弥补儒学理论上的不完善。 法的局限,无法弥补儒学理论上的不完善。谶纬神学 在解释经典过程中,则不受家法的局限,在天命观、 在解释经典过程中,则不受家法的局限,在天命观、 政治观和历史观方面系统地建构一套神学理论。 政治观和历史观方面系统地建构一套神学理论。
The End
Have A Break!
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在两汉兴起的原因 古今文经学得区别
古文经学在两汉兴起的原因
一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这是两汉经学, 一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这是两汉经学,包括今文经学 和古文经学竭力增置家法于官学的重要原因。 和古文经学竭力增置家法于官学的重要原因。如果被 立为博士之学,不仅其经说的权威性得到官方的认可, 立为博士之学,不仅其经说的权威性得到官方的认可, 而且还成为仕途之一。二是学术上出于保全道术、 而且还成为仕途之一。二是学术上出于保全道术、实 事求是的精神。今古文经学家们在这一点上相互攻击。 事求是的精神。今古文经学家们在这一点上相互攻击。 今文经学家认为自己的经说亲得孔子真传,家法传授 今文经学家认为自己的经说亲得孔子真传, 真切可考,而古文经则来源不清,传授不可考, 真切可考,而古文经则来源不清,传授不可考,不是 孔子的真传。古文经学则认为古文经版本古老、可靠、 孔子的真传。古文经学则认为古文经版本古老、可靠、 完整、左氏亲见孔子,因而其注《春秋》 完整、左氏亲见孔子,因而其注《春秋》比孔子弟子 相传的公羊经说要高明, 周官》乃周公所作, 相传的公羊经说要高明,而《周官》乃周公所作,更 是三代文明的真谛所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 是三代文明的真谛所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 多十六篇, 左传》更是详于史实, 周官》 多十六篇,《左传》更是详于史实,《周官》则详于 制度,因而与今文经学相比, 制度,因而与今文经学相比,古文经对上古三代历史 的了解比今文经学要完整和详细得多。 的了解比今文经学要完整和详细得多。由于今文经的 残缺和今文经学流于谶纬, 残缺和今文经学流于谶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文化发 展的需求,古文经学详于上古三代的制度和礼仪, 展的需求,古文经学详于上古三代的制度和礼仪,注 重现实的道德批判,适应了两汉社会儒者的需要。 重现实的道德批判,适应了两汉社会儒者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