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动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动

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动人类是群居动物,个体人的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集体行动是指个体在某种共同目标的驱动下,通过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努力,在一个机构或共同体内展开的协调一致的行动。

这里的共同目标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但其基本原理和行动模式都是相似的。

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探究社会心理学中的集体行动: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的心理动因。

一、集体意识集体行动的前提是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愿。

这需要个体之间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识,即共同的、识别性强的构思或价值观念,这就是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又是集体行动的调节器和动力之源。

1. 群体性在群体中,人们会受到彼此之间的影响和相互感知。

一个人的行为、想法、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形成一种复杂的群体互动。

而群体性本身就可以激发集体行动的欲望,激发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归属感。

2. 理性性集体意识的理性性体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功利性结社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目标方向和相应的组织架构。

理性性也是建立集体规范和执法体系的基础。

对于集体行动来说,理性性更多地是在决策和行动计划制定中的体现。

3. 情感性集体意识的情感性是人们在共同目标上考虑和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某种程度上,情感可以推动集体行动,特别在涉及到强烈情感因素的问题上。

例如,当国家面临重大挑战时,公民的爱国热情可以推动他们团结起来,为国家的利益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集体行动的心理动因集体行动的心理动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内部的因素和外部来自群体和组织的刺激。

以下分别探究一下。

1. 希望和恐惧希望和恐惧两种情感都是驱动行动的重要内在动力。

希望呈现积极、激励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恐惧则表现为消极、抑制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在集体行动中,个体的希望和恐惧也会影响群体的行动。

当社会面临危机,人们的恐惧情绪会被特别激发,一方面它可以煽动民意,激发群众向前奋斗和迎难而上;另一方面,它也会引发社会的浮躁和不安,产生一些不利于集体稳定和团结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

群体性事件心理学分析作者:戴冕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33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群体性事件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界研究的难点。

了解群体的心理是正确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文章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为例,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类事件,以期为更妥善地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可行办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心理分析城管暴力执法近十年间,我国大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从2003年6万起、2004年7.4万起到2005年8.7万起(包括妨碍公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斗殴、滋事等)。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2012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随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规模不断扩大、发生率不断升高,这一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暴力冲突是引发群体事件的前提群体性事件构成要件有三:其一,进行抗议活动的人群;其二,为表达严重不满而采取的集体行动;其三,有重大社会影响。

三者结合构成了群体性事件特定的内涵,即特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涉及到众多人的公共事件。

近年来发生的城管暴力执法事件,起因均是执法过程中双方发生言语冲突,最终上升为肢体冲突。

按照心理学家的发现,人们会更容易被强烈的、动态的、新异性的刺激所吸引。

动态的刺激相对静态刺激来说更能引人注目。

刺激的新异性是指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刺激比常见的刺激更容易吸引人。

新异性的刺激平时难以见到,因此一旦出现,就会吸引大家的关注。

城管执法,原本是一对一的个体事件,只有执法者和违法者双方参与其中,不构成群体事件。

但是当执法过程中产生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冲突时,强烈的冲突场面对人们来说就是强烈的、动态的、新异性的刺激。

这将会吸引大量目击者围观,最终上升为群体性事件。

如果要避免执法过程演变为众人关注的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暴力转为文明,尽量减少甚至杜绝言语和肢体冲突。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事件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事件

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它们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社会热点事件,并阐述其对个体和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定义和特点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现象。

这些事件往往涉及到众多个体,引起舆论的激烈争议,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心理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意义社会热点事件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描述,更体现了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力。

1. 认知层面社会热点事件的发生往往需要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和理解。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认知偏见和信息过滤机制会影响个体对事件的认知。

比如,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个人经验等因素会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情感层面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引发个体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愤怒、忧虑、恐惧、愤慨等。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同一事件的情感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这与其个人特质、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事件对其核心价值触动的程度有关。

3. 行为层面心理学认为,个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往往会指导其行为。

比如,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可能会引发个体的抗议、示威、损毁财物等行为,而另一些事件可能促使个体进行自我救助、互助行为等。

个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特征。

三、社会热点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社会热点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引发负面后果。

1. 积极影响社会热点事件能够唤醒个体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激发个体的正义感和公平意识。

它也可能促使个体重新审视和调整自我认同,形成更独立和坚定的态度。

社会热点事件还可以培养个体的批判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

2. 负面后果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可能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大量网络用户或群体之间发生的集体行动或事件。

其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网络相互作用的过程。

以下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和理论:
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观念、信念和态度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个体的社会认知会受到网络上信息的影响与传播,从而产生行动的动机和决策。

2. 信息传播与扩散: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是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

网络上的信息流动可以迅速影响到大量的网络用户,进而激发行动的参与和扩大。

3. 社交影响力理论:社交影响力理论探讨了个体在社交网络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影响力可以通过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信息共享而产生,推动群体行动的形成和扩大。

4. 群体动力学与动员机制:群体动力学研究了群体行为中的集体动力与行动的演化过程。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动力学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聚集、信息交流和互动等方面解释行动的产生和发展。

5.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连接和交互等社会结构。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信息流动路径和集群结构等,从而解释事件的形成和传播。

以上仅是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的一些研究方向,实际的发生机制可能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需要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虽然每个人都标榜自己有个性 , 但很多时候 , 却不得
不 放弃 自己的个性 而“ 随大 流” 因 为每个 人都不 可 能对 ,
任何 事情都了解 得一清二楚 , 对于 那些 自己不太 了解 , 没
有 把握的事情 , 人们 一般都会采取 “ 随大流” 的做法 。 社会心理学家 研究 发现 , 某种 意见 的人 数 的多少 持
成 为影响当前社 会和谐 与稳定 的重要 因素。2 0 05年 7月 7日, 中组部第一次 亮 相国务 院新 闻发布 会 , 中组 部副部
人的行为朝着与 群体 大多 数人一 致 的方 向变化 的 现象。
用 通俗的话说 , 从众 就是 “ 大流 ” 随 。从 众效 应本 身并无 好 坏之分 , 其作用 取 决于在 什 么问 题及 场合 上产 生从众
群体性事件 的社 会心理分析
雷五 明 , 陶慧芬
(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教育研究 所 武汉 4 07 ) 3 00
【 摘 要】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
某个 范围之 中反映 了一些群众的共 同愿望 , 同利 益。这一群体极容 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 , 共 反应在语 言、 情感 行为之 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 , 是正确 处理群体 性事件的重要 途径之一 。
行 为。
长李景田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 当前中国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进入 了关键 时期 , 多种矛盾 集 中显 现 , 因此 发生 了 并

美国霍桑工厂 的实 验很好 的 说 明 了这 一点 : 工人们 对 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个 标准 , 完成这 些工作 量后 , 就 会明显的松弛下来 。因为任何人 超额 完成都 可能使 管 理 人员提高定额 , 以 , 所 没有任 何人 去打破 日常标 准。这 样, 一个人干得太多 , 就等于 冒犯 了众 人 ; 干得太 少 , 但 又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及行为问题分析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及行为问题分析
心 理 变化 。
[ 关键 词] 体 性 事 件 ; 体 心 理 ; 体 行 为 ; 群 群 群 防控 对 策 [ 图 分类 号3 6 文 献 标 识 码 ] [ 章编 号] O 9 2 4 20 )5 07 一0 中 D 3[ A 文 l 0 —2 3 (0 90 — 0 O 2
群 体 即 社 会 群 体 , 是 社 会 学 中 的 基 本 概 念 , 指 一 原 泛 3 研 究 群 体 心 理 及 行 为 问 题 , 助 于 我 们 以 社 会 群 体 . 有
有 ‘ 们 属 于 这 一 群 体 的 心 理 感 受 等 等 特 征 的 人 与 人 之 间 我 的 人 群 集 合 体 。 n 群 体 性 事 件 不 仅 仅 蕴 含 着 复 杂 的 社 会 矛 ” 盾 , 时 还 蕴 含 着 复 杂 的 心 理 因 素 , 理 作 用 下 的 行 为 选 择 同 心 也 成 为 影 响 群体 性 事 件 的重 要 因素 。
革 , 会 结 构 深 刻 变 动 , 益 格 局 深 刻 调 整 , 德 观 念 深 刻 社 利 道 变 化 , 革 开 放 在 广 度 和 深 度 上 已经 涉 及 社 会 所 有 领 域 , 改 这 种 空 前 的 变 革 给 我 国发 展 进 步 带 来 了 巨大 活 力 , 时 也 带 同 来 了 各 种 矛 盾 和 问 题 。目前 , 群 体 性 事 件 为 代 表 的 社 会 冲 以 突 , 成 为 威 胁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进 程 的 重 要 不 稳 体 心 理 及 行 为 问题 作 为诱 发 、 进 群 而 推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演 化 的重 要 动 力 之 一 , 的 不 断 演 化 一 定 程 它 度 上 也 增 加 了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治 理 难 度 , 切 需 要 对 其 规 律 迫 的研 究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意识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意识研究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意识研究引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群体意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文章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群体意识的定义与特征群体意识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群个体共同形成的观念、信念和情感。

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不同,是一种团体级别的意识形态。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共同认同感:群体成员对特定价值观念、信仰或目标的共同认同,使他们感到彼此存在相似之处,并形成一种团队精神。

1.2 集体决策:群体意识会影响群体中个体的决策行为,使其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这种从属于群体的行为模式被称为“羊群效应”。

1.3 社会认同:群体意识使个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会把自己的身份与所属群体联系在一起,并借此获得自我肯定。

二、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1 群体的互动和交流:群体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群体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共同的经历和交换意见,群体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情感。

2.2 领导者的引导作用:在群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领导者的角色不可忽视。

领导者通过言行、行为示范等方式对群体成员进行引导,使其共同形成一种群体意识。

2.3 群体事件的共同影响:一些特殊的社会事件也会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例如,自然灾害、社会运动等,都能使群体成员感受到共同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三、群体意识对社会的影响3.1 社会凝聚力的增强:群体意识使群体成员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积极互动和协作。

这对于维持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3.2 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意识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过度的群体意识也可能导致个体对其他群体的排斥和偏见。

3.3 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推动力:群体意识在社会政治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社会运动的兴起往往源于群体意识的觉醒,群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行动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卷!第#期!!总第%$期"&’()!"##!!!!!!!!!&*+,(’-*./+0-0(1*,2’-3*--4546*-)!$1*)#!!7+21*)%$"

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黄立辉!张姗姗!石文典!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

"摘!要#!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影响"文章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从社会心理机制角度出发!分别从相对剥夺感#不信任感#从众#法不责众#谣言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并为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相应策略""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对策"中图分类号#!/88!"文献标识码#!9!"文章编号#!#""#:;";"%!"##&"#:"#!#:"<

!!近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手段方式趋于激烈#后果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据调查#仅!""=年就发生近=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如江西省南康事件’湖北省石首事件’吉林省通钢事件等&这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社会和政府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也加剧了社会各矛盾&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为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应对提供理论依据&!!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在西方#社会学家通常把(群体性事件)称为(集群行为)或(集合行为)&最初对集群行为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他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戴维*波普诺同样也指出#集合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而发生的行为$<%&结合前人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一种个人或团体组织在为保护其特定利益而采取的’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性指导与控制的群体性行为&!!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社会心理是指一定时期社会群众所持有的某种共同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社会心理机制是指在引起
某种社会心理的内外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
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具有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的社会
心理体系&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原因很多#本
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而产生社会经
济地位低于他人的感受&主要是指个体或团体’组织
与不同的社会参照系或与相似!同龄’同地’同学历
等"的人相比’自己对未来的预期相比产生的挫折感&
在本文中#主要是指由社会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相
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的<"多年#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巨大
发展#但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分配与占有社会财
富多少的差距却越来越明显&在改革之初#我国采取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经济政
策#这些政策在改革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
梏#让经济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
却看到#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
裕&发展了效率#却忽视了公平#导致了经济发展收
益分配向个人资本倾斜#致使东西部’城乡间’不同阶
层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此外#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行业间不平
等竞争的存在等#所有这些都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
加速了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当人们在生活中某些利
益受到威胁#却没有得到适当解决#很容易在心理上

#!#
"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黄立辉!#=%$:!"#男#宁夏中宁县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心理学,张姗姗!#=%8:!"#女#
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与管理心理学&
产生自己权益被他人剥夺的感觉!这种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则可能引发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进而发生反社会行为"危害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就是这些自认为是弱势群体和认为自己的权利与价值被否定的人们的一种#压迫性反应$%8&!!二"政府行政不公而导致的不信任感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但漠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自恃垄断的政治社会资源与民争利"再加上一些政府官员贪污腐化"自视甚高"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各种权益"使得官民关系恶化"冲突加剧!一些利益受到侵害的群众要表达利益诉求却没人理会"没人解决"导致这些群众对地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心理"他们不相信政府会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也同样怀疑政府的行政措施是否具有诚意"是否有效!他们普遍认为#不闹什么都没有$"寄希望于通过群体性上访或闹事的形式向党委’政府施压"迫使党委’政府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在#瓮安事件$的背后是当地干部经商办企业现象的普遍化"是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国企改制中侵犯群众利益等诸多问题的长期积累沉淀!!三"自主人格消失而导致的从众心理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舆论’气氛和压力下"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的多数相一致的现象!#=世纪末"勒庞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发现(当个人集合成群时"往往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人固有特征的群体性特征"这些群体性特征主要有#个人意识和精神被群体的意志和精神取代$’#自觉的个性消失’无意识的个性占据主导地位$’#感情和观念由于受暗示和感染而倾向于一个相同的方向$’#失去理智和个人责任感’情绪易冲动$"特别是#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群体的其他成员"使得处在群体中的个人表现出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一旦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受损"诉求时又得不到满足或长期都难以满足"他们往往不诉诸理性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而是在心理暗示的驱动下"仿效他人做法"通过集群行为来寻求解决办法!在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下"甚至很多没有直接利益的相关者"在群体的舆论’气氛和压力影响下"为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避免群体成员超出群体规范的范围而产生一种背离群体的感受"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的多数人意见相一致"思想上无主见"行为上随大流!!四"匿名性而导致的法不责众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通常聚集群众较多"少则聚集几十人"多则几百上千人"甚至更多!如在江西
省南康事件中参与者多达数千人"其中"除少数带头
的人外"相当一部分群众是不明真相盲目参与的!在
群体中"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人们似
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
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
行为!其次"由于匿名效应的作用"不但减少了对个
体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个体降低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和约束"在群体事件中"参与者个体并非以#个人$面
目出现"而是作为该群体的一分子活动"主观上把发
生的行为责任转嫁给整个群体或者其他人!群体性
事件参与者人数众多"且情境往往相当混乱"在群体
中"个体的特征被融人了大家共同行动中"平日的责
任感"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已经丧失!这种责任模糊’
责任分散强化了匿名心理"使群体中的个体丧失正常
行为的责任感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个体潜在的
恐惧感消失了"个体依靠群体壮胆来发泄内心的不
满!
!五"信息不畅而导致的谣言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底层民意
不能有效传达"政府与当事人不能有效沟通"个别别
有用心的人编造’散布谣言所造成的!在群体性事件
中"并不是所有相关情况信息都能够迅速’准确地传
达到每一个受众"故而群体性事件在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中出现流言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奥尔波特等学者
所言(#谣言的散布"一直是重大的社会和心理问题"
在危机时刻更是如此"每当社会局势紧张"不实的报
道便恶毒地增长"谣言或散布不必要的担忧"或夸大
希望"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尤为
有害的是"它们传播敌视和仇恨等有害偏见!$%>&在群体性事件中"矛盾的激化以及事态的升级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传播失真的影响!由于缺乏可靠’权威的信息"事实真相在当事人与局外人之间被层层扭曲"甚至面目全非"场内场外传言与谣言竞相传播!不但广大群众对事件错误解读"激昂群体情绪"增强了群体行为的烈度和幅度"还扩大事态"激化事件的发展"也可使已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改变性质"走向极端!

!!三#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预防对策与疏导方法

!一"调整政策$着力解决分配不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等并没有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为此"我们必需调整政策"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如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完善社会保障"!!#

!"##年#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卷第#期)总第%$期*使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健全财税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奢侈消费税等"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消除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二"加强执政力度#着力消除执法不公要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我们党的基层干部必需有较强的党性观念$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办事能力!狠抓官员腐败$执法犯法等不良行为#为群众树立一个亲民$廉洁$公正的干部形象#这样!群众才会从心底拥护基层组织的领导!支持基层组织的工作#遇到什么问题也会相信政府的判断!不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从而有效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几率#!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保持信息畅通#杜绝谣言传播要完善民意收集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对话机制!规范信访工作!建立多渠道的民意诉求途径!使社会各阶层群众!尤其是处于底层的群众!能够及时把内心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在社会舆论方面!不仅要大力宣传党的各种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将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及进展!真实$适度$合理地向外界传达!使人民群众了解真相!有自己的判断!消除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四"分化瓦解#消除从众心理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可以分为四类人群!第一类是属于与事件直接相关的当事人"第二类属于借机发泄心中不满!起哄$甚至产生暴力行为!希望事态扩大而乘机得利者"第三类人属于同情当事人!在公平心$正义感影响下!希望事件得到合理解决的参与者#第四类人属于不明真相!在好奇心$看热闹心理驱使下的围观者#因此!政府当局必须分清四类人!采取不同的策略予以对待!对当事人!应该平等沟通!耐心安抚!对乘机得利者!应严厉打击!尤其对于采用暴力手段者!必须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迁就!对于第三类和第四类人!立足说服教育!帮助他们分清是非!使其遵纪守法!总之要积极争取大多数群众!严厉打击少数不法分子#!五"保持震慑态势#消除法不责众心理使用法制措施!发挥强制措施的威慑作用!在群体事件防治上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群体的匿名性!个人在群体中越隐匿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行为负责!所有的一切%无论善恶&都应该归结于所服从的群体#因此!必须采用标杆效应!即当群体性事件矛盾激化$出现闹事苗头时!要出动足够警力!以震慑或逮捕少数不法分子"当少数人蠢蠢欲动时!可以采取跟踪摄像$拍照!固定其面目等方法固定证据!并使其知晓!其行为已在监控之中!打消其匿名心理!同时为打击处理提供有力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