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论中国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法 规 层 出不 穷 , 计 行 为 结 果— — 即会 计 准则 , 些地 方 不 能较 好 地 相 互 衔接 和 一 类 , 其 内在 的逻 辑 关 系加 以组 合 , 没 会 有 按 也 信 息 失 真 却越 来 越 严 重 。 计 信 息对 管 理 致 , 至 出现 矛 盾 与冲 突 。 为 了从 根 本 上 有 确立 各 要 素 在体 系 中 的方 位 , 会 甚 因而 不 成 者 们 和 有 关 的 利 害 集 团 或 个 人 做 出有 关 解 决上 述 诸 多 问题 , 须 认真 地 对 现 代 会 为 体系 。 必
总结 四大方面 的提升策略 , 京东商城提升 度、 行为意向影响关系研究 【 .重庆大学, [1杨波.2 网上书店 图书物 流配送模 式研 D 】 1】 BC 的总体 策略就 是从 简单 的价格 竞争 中摆 脱出
2 0. 07
究 [】武汉理工大学,09 D. 20.
来, 利用市 场占有率和融资优势 , 开启 B C商 [ 2 4 】彭柳.2 BC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信用管理研 [2戴建平. PG 1】 从 P 模式看 BC 2 的崛起[】新 J.
关 键 词 : 计 理 论 : 系 构 建 ; 方 会 会 体 西 计 理 论 : 计 环 境 会 中 图分 类号 :2 文献 标 识 码 : F3 A


构 建 我 国会 计 理 论 的 必 要 性 与 可 机 构 不 得 不频 繁 地 补充 各 种规 定 , 是 为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这 构建有 中
城物流、 服务、 技术的多元化竞争, 逐步塑造京 究[ . D 华中师范大学,06 J 20. 消费者从单纯的价格导向服务与品质导向过 模式研究… . 现代情报,06 20.

灾害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探析

灾害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探析

灾害会计理论框架构建探析作者:姚晖朱琴鲁春艳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22期一、引言灾害会计理论是人们从灾害会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有系统的结论,是在根据灾害会计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论或对灾害会计实践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灾害会计实践。

理论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理论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构成这些必要因素的是理论框架的要素,具体包括:会计目的、本质、职能、对象、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

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理论框架,才能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客观事物,并有效地指导实践。

灾害会计的理论框架是指灾害会计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

本文所建立的是以灾害会计目的为导向、假设为前提的,由灾害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框架。

其中,基本理论又包括灾害会计的本质、职能、内容、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具体框架如下图1。

二、灾害会计理论逻辑起点关于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范式,国内外大致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本质论、会计对象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目标起点论在西方会计界十分流行,这与西方会计强调信息有用性是分不开的。

灾害会计的目的是以协助灾害管理者,为实现灾害管理的目标,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保证有限的救灾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以取得灾害救助的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这一目的作为灾害会计理论研究框架的起点是合适的,理由是:(1)灾害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常见、最基本的现象。

(2)灾害管理会计的目的是灾害管理会计系统本身与影响灾害管理会计的外部因素的结合体,目的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功能。

目的具有连接外部环境和理论体系的属性,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灾害管理会计是会计在特殊环境下的一个分支,是在灾害事件频繁爆发,灾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

会计理论知识点

会计理论知识点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基本会计。

实证会计研究过程1、确立研究课题。

会计中存在大量可作的课题,如公司财务受何因素影响,公司为何采用某一策略,公司策略的选择和变更对的影响及对管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和职员的影响,选择和变更的制约因素,的选择和变更对企业、企业、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影响,制定过程2、进行文献评述。

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评述。

通过这一主要环节,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如所涉及的理论、所使用的和技术、研究结果、研究特点和缺陷、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

Gaap 安然钻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

根据GAAP的规定,对于股权不超过50%的子公司,无须合并其会计报表。

对于结构非常复杂,层级很多的安然。

而对很多层级较低的公司,在股权比例上都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来。

该做法使得安然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得惊人为什么需要国际会计准则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内地因为反倾销问题,每年资产损失超过800亿元。

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屡屡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在全球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们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趋同于国际,所以遭受了很多巨大的损失。

中国的会计准则在几年之内势必要跟IFRS保持一致。

为此,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资深学术会员苏淑欢教授根据中国的国情,把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IFRS文凭引进了中国,并且亲自做了中文的翻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资产负债观的相关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收入费用观不一致先进先出法转变为后进先出法如果企业最初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期改用后进先出法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因为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收发比较频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合理地确定其累计影响数,所以通常的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会计新假设持续经营

会计新假设持续经营

会计新假设持续经营所谓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报告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规模削减业务。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本⽂围绕持续经营假设的主要争议作了探讨,提出“持续经营”假设仍适⽤于现⾏的经济环境。

持续经营的保证责任,主要应由企业管理层来承担;对持续经营期限的判断不应局限于“⼀年”或“⼗⼆个⽉”。

【关键词】持续经营;经济环境;保证责任持续经营假设作为四⼤会计假设之⼀,在财务会计中⼀直占有⾮常重要的地位。

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IAS1)规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管理层应对主体是否仍能持续经营进⾏评估。

除⾮管理层打算清算该主体,或打算停⽌经营,或别⽆选择只能这样做,否则财务报表应以持续经营为基础予以编制”。

2008年10⽉9⽇,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项名为“持续经营”(GoingConcern)的征求意见稿,笔者拟结合该征求意见稿和相关国际准则的内容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以下看法。

⼀、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所谓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报告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规模削减业务。

但从其本意来讲,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是假设特定的报告主体可以⽆限期地⽣存下去,⽽只是假设其将持续经营⾜够长的时间,以使之可以履⾏其现存的应予承担的义务。

同时,这种默认是有条件基础的,即在没有“反证”表明其⽆法持续经营的情况下,⽅有此假设。

⽽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报告主体经营活动将会中⽌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报告主体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

持续经营假设作为⼀项会计假设,是⼈们对会计系统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在主观上达成的⼀种共识或约定,是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建⽴所依循的逻辑起点,也是组织会计核算⼯作的前提条件之⼀,它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法得以建⽴在⾮清算基础上,解决了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分配等问题:只有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够继续存在并实现其既定的各项⽬标,企业才能采⽤历史成本⽽不是清算价值来计量其资产等要素,从⽽保持会计信息处理的⼀致性和稳定性;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能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并按预定的⽤途去使⽤现有的资产,按现时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其各项债务,才有必要和可能进⾏会计分期,并将企业发⽣的有关费⽤在受益期间进⾏合理分配。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一)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一)

浅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一)摘要:在会计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会计如何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体制,这样的会计体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结构,怎样对待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西方关于会计理论的供求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受到关注。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资源还不够充足,在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尤其要关注成本效益的对比问题以及供需平衡问题。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目标;会计环境1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

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

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

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

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

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

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兼议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起点论”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兼议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起点论”

理论体 系 的建 立 与 发 展 必 须 有 一 个 恰 当 的起 点, 否 则该 体 系会 因后 续 缺 陷 而 导 致 实 践 的失 误 。 虽然 目前 主 流 的会 计 理 论 源 自秉 持 “目标 起 点 论 ” 的美 国的 F A S B( 财 务会 计 准 则 委 员 会 ) , 但 有 关 会
会 计 理 论 硼 夯 起 点 颜 比 较 与 评 价
兼议 会 计 理 论 研 究 的 “ 基 础起 点论 ”
黄 申
( 浙江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 杭州 3 1 0 0 1 8 )

要: 理论 体 系的构 建须有 一 个恰 当的起 点 。会 计 理论 研 究 的起 点 应 能 够适 应 会计 环 境 的 变化 、 能
视, 进 而成 为会 计 理 论 研究 起 点 的一 种 学说 。事 实 上, 会 计假 设 本 身 源 自经 济 和 政 治 环 境 , 支 撑 着 会 计原 则 和其他 会计 规 则 , 并 以此 建立 起 整 个 会 计 学
方法 。……会计理论 研究 的逻辑起 点应是会计环
境 。会计 环境具 有 高 度 的综 合 性 , 包 含 了会计 实 践 的全 部 内容和 孕育 着会计 理 论 要 素 的全 部 ‘ 胚胎 ’ 。 由此 出发 构 建 的会 计 理 论 体 系可 以 揭 示 会 计 发 展 过程 的全 部 因素 和 客 观 规 律 , 从而是全 面的、 完 整 的会计 理论 体 系 。 ”
计 理论研 究 起 点 的 探 讨 依 然 难 获 共 识 。我 国 曾 出
二、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现有观点概述
有关 会 计 理 论 研 究 起 点 的 论 文 , 以 吴 联 生 ( 1 9 9 8 ) 的《 会计 研究 起 点 理论 评 述》( 以下 简 称 “ 吴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论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论文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223-02摘要本文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研究思路如下,首先追溯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其次追踪国内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最后通过上述综述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原因。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一、引言自从1978年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发布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就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

2006年以前,对于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诸如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等众多观点。

本文正是建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追溯国内外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历程,来探讨和分析我国采用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的原因。

二、国外(主要是美国)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逻辑起点的研究综述1936年6月,aaa正式发表了由佩顿和利特尔顿执笔第一份重要报告——《试论公司财务报表编报的会计原则》,引起了大量的争议和批评。

两位学者在仔细分析了各种批评意见后认为,应当提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作为该报告的理论依据。

在1940年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一书中,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通过构建一个框架,将会计的基本理念编织成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

该书的观点构成了后来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以及fasb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基础。

在1961年和1962年,asb发布了第一、三号会计研究论文集,分别讨论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并力图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以“假设一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思路初步形成。

但以会计假设作为起点存在假设数目的多少以及假设与原则逻辑关系不严密等缺陷,因此,探寻区别于“假设—原则”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就成为必然。

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解析

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解析

何一 种 自然 语言 。我 国 自1978年 改革 开放 以来 , 已经 整整 走过 了 独 立 于业 主 之外 。这 一假 设 明确 了会 计 活动 的 空 间界限 , 使 得 会
30年 的历程 。会计作 为一 种管理 活动 , 一个成 熟 的管理学 科 , 也 计 活动 能在 清晰 的范 围之 内得 以进 行。持 续经 营假设 是假 设企业 在
理 层 受托 责任 履 行情 况 , 有 助 于财 务报 告使 用者作 出经济 决 策 。 围内进 行更 具体 的归类 。复式 记账 是把 已发生 的经济 业务记 录到 账
这 些相 关 的信 息 的总 和我 们 称 为财务 报 告 , 即财务 报 告应 该提 供 簿中 的具体 方式 。复式记 账 方法使 得会计 上 的任何一 笔业 务都能 在
与活动 相关过 程 的不 同。会计 目标 随着经 济活 动的 发展 和社会 的需 制和 审核凭 证就成 了会计 核算 的方 法之 一 ,也 是会计 核算 必须 要经
求有 所 变化 , 会 计活 动就 要根据 目标 的变化进 行调 整。
过 的一个 基本 环节 。账 户的具体 表现 形式 就是 账簿 ,账簿 是会计 信
贝jl会 探 祈
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 的逻辑关系解析
● 卢 敏 山东省枣 庄市薛城人民防空办公室
[摘 要 ] 主要 从会 计 目标 、 会计 基本假 设 、 会计 基础 、 会 计要 素 、 会计 程序 、 会计 信 息的基 本质 量要 求 、 会 计 过程 的具体 要 求 、 会计过 程 的具体 方法等 方面 阐述 其 内在 的逻 辑 关系。
辑关 系进行 解析 , 也 即是对企 业会计 基本 准则 的学 习体 会 。
的 。这一 假 设 为会计 分 期提 供报 告提 供 了依 据 , 进而 为确 立会 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也就是研究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是一
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
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历
史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它所含的内在矛盾,是这个理论体系
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可反映理论与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能推动实践和理
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和推衍的能力。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时
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变
化,下面以时间顺序来论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
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
为,现代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
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
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
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企业会计原则》,遵循
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
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
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艺术论”,把会计看成
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
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
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
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目前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
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
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
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 Trueblood委员会成立的起因。在50年代以前,
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没有什么理论的,认为会计只是一套程序。所以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195—1972)前身称之为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8—1958)。APB负责对美国会计师的
会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给予答复,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一套可供参考、借鉴的惯例。
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原则(GAAP),APB对如何限定备
选会计方法的应用,经常存在分歧,争辩不休。美国会计师协会又担心对于迫切的具体问题
如果不能在较短时期内拿出满意的答案,证券交易委员会可能会自己采取行动。因此,APB
在没有系统地研究会计理论的情况下,采用“救火式”的工作方式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其
所发表的“会计研究公报”,基本上只是对现行处理事例加以选择和认可。大部分的研究公报
都是就事论事,在理论上前后缺乏一贯性,以至引起了混乱。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产生危
机,会计职业界再次受到指责,SEC公开批评一些会计公司未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美国国
会还成立了两个委员会,直接调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运行。这样的形势,迫使会计职业界必
须采取更有效的行动,以改善自身的形象,稳定职业界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971年4月,
AICPA出资成立Trueblood委员会,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Trueblood委员会提出了4个课
题:①谁需要财务信息;②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③哪些财务信息能由企业会计师提
供;④为了提供这些信息,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报表结构。针对这4个课题,Trueblood委员
会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10月提出了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
的目标。如下图:[!--empirenews.page--] 从这个研究报告可以看出,已经以会计目标
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三、1973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西尔特(RichardM·Cyert)
和井尻雄士(YwiIyiri)在《提出财务报表目标的理论框架》一文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可
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目标、总目标、操作性自标和指令性目标。基本目标是:确保经管责
任(受托责任),是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一个学派。 1973年会计原则委员会停止工作,
新的准则制定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成立,1974年,FASB发表了关键性论
文《会计与报告的概念性结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会计目标为会
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从而形成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的另一学派。 其中会计原则和会计
准则是有区别的,利特尔顿曾经指出:“首先,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工具,是比较和判
断会计处理的基础,它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对待。而会计原则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不变性;其
次,会计准则准确地指导会计行动达到会计目的,而会计原则只说明会计目的与达到目的的
方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会计原则构成会计理论,而会计准则只应用会计理论去指导会计实
践。”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正式发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辑
(SFAC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搭起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公
告中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广泛集中于“提供对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
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投资和信贷决策
有用的信息;②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③关于企业资源、资源上的权益和它们变
动情况的信息。这些包罗经济资源,债务和业主权益的信息,收益和企业业绩的信息,变现
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转的信息,经管责任和业绩的信息等。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
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是有其社会经济背景的。因为从60年代后期以来,随“系统论”、
“信息论”、“控制论”三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定位在“经济信息系统”的基调
之上,既然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如果不明确自己的目标,这种人造系统是难以想象的。
再加上当时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也不尽如人意,于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
起点转向会计目标,他们把会计假设作为概念体系的前提而不直接纳入概念体系之中。 四、
至80年代,人们对于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如1982
年,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ARF)出版的该国著名会计学家艾伦·D·巴顿(AllanD·Barton)
所著的《会计的目标和基本概念》一书中提出:会计系统和财务目标只有一个:满足使用者
关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 使用者关心有关企业资源、负债等信息是基于三方面的需要:
①决策;②控制;③落实经管责任。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阿米德·贝尔科里(AnmedBelkaolli)1985
年再版的《会计理论》提出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结构。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
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财务报表的目标:①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
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
②为此目的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
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描绘事件的财务影
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③财务报表还反应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经管
责任或受托责任的成果。使用者之所以评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管责任和受托责任,是为了能
够作出经济决策。例如,是持有还是出卖其对企业的投资证券,是续聘还是调换管理者(董事、
经理)。[!--empirenews.page--] 五、90年代,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1年发表的
《财务报表目标和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文件中认为:财务报表要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
财务适应能力的信息。1991年英格兰威尔土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EW(InstituteotCharteredAccountantofEnglandand Wales)和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JCAS(Instituteof CharteredAccountantofScotland)两协会联合发表《未来财务报告的模
式》中认为:财务报告有两项主要目标:①向股东、债权人或其它方面提供一个组织有关评
估过去业绩的信息,以便作出对未来业绩的期望,从而作出与该组织有关的决策、②使那些
包括参照会计信息为条件的契约能够执行。 从以上各国有关文件可以看出,自70年代以
来,以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基本上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会计理论体系
逻辑起点问题上还有几种观点:(1)会计对象起点论;(2)会计本质起点论;(3)会计环境起点
论。这些观点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又都有其致命的缺陷,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因而不为人
们所普遍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