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肿瘤

合集下载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

《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较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病理上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类。

其患病率较低,总体治疗预后较好;但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部分患者肿瘤易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少见,迄今对此研究较少。

如果缺乏对此类肿瘤了解会导致延误诊治,使病情发展至棘手状态。

因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业委员会整合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经讨论制定了《中国女性乳腺分叶状肿瘤诊治专家共识》,期望推进各地医疗机构对该类肿瘤进行规范化诊治,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乳腺分叶状肿瘤(PTB)是一种由管腔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层覆盖、伴有基质细胞增多、呈叶状结构的局限性纤维上皮性肿瘤,在乳腺肿瘤中的比例< 1%。

PTB的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其中良性占35%~64%、恶性占18%~25%。

总体上,PTB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该肿瘤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并且复发率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由千该类肿瘤临床较为少见,迄今为止针对其病因、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大规模研究较少,对其治疗选择仍有较多争议。

一、PTB的诊断(一)PTB临床表现与体征PTB多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少见,多表现为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25%~40%的PTB进展缓慢;但部分患者,尤其是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其肿块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肿块过大时可伴有皮肤破溃,但多数为膨胀性生长,较少侵犯胸肌等周围组织。

(二)影像检查1.超声检查:PTB的超声及钥靶表现与乳腺纤维腺瘤(FA)类似,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结节,需与之鉴别。

2.X线铝靶检查:在乳腺铝靶检查中,良性、交界性、恶性PTB的表现无明显不同。

3. M R成像(MRI):MRI的部分特征可能有助千区分PTB和FA。

总体上,影像检查对千PTB的诊断以及分型意义有限。

本共识专家组推荐:应将乳腺超声及钥靶作为PTB病史询间、查体后的辅助评估检查(图1); MRI可以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可能有助于评估病变程度及范围,但非诊断的必须检查。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乳腺叶状肿瘤的手术治疗包括乳腺肿块局部切除和乳腺切除,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和肿瘤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效果
手术治疗是乳腺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清除肿瘤并 避免复发。
放疗和化疗
放疗
放疗可以杀死癌细胞并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但放疗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和乳房美 观有一定影响。
加强基础研究
需要进一步加强乳腺叶状肿瘤的基础研究,深入探讨其发病机 制和病理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提高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诊断能力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未来需要 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较少见的乳腺肿瘤,恶性程度较 高,但通过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生存率及复发率评估
生存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个体差异而 异,但总体生存率较高。具体生存率与病 理类型、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
VS
复发率评估
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复发率与病理类型、 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因素有关。对于高度恶 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高;而对于低度 恶性的肿瘤患者,复发率较低。
06
对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02
早期筛查技术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早期筛查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影像
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等。
03
新型治疗方法
针对乳腺叶状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
疗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乳房皮肤改变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的情况。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1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良性8例,交界性2例,恶性1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3岁。

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包含间质和上皮两种成分。

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细胞型纤维腺瘤、幼年性纤维腺瘤、癌肉瘤及原发或转移性肉瘤等鉴别,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扩大范围局部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征乳腺叶状肿瘤(phylloides tumor,PT)是一种呈分叶状结构,由乳腺纤维结缔组织和上皮成分组成的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约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0.9%[1]。

1995年~2009年,我科共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1例,现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女性,年龄3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6例,外上象限8例,内下象限2例,乳晕区1例,病程4个月~13年。

所有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依据Pietruszka和Barnes的诊断标准[2](良性:核分裂像0~4个/10HPF,膨胀性边缘,轻~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交界性:核分裂像5~9个/10HPF,膨胀性或浸润性边缘,中度间质异型性增生;恶性:核分裂像>10个/10HPF,浸润性边缘,中~高度间质异型性增生)重新进行显微镜观察;同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

2 病理检查2.1 巨检肿瘤体积差别很大,3.5cm×2.5cm×2.5cm~12cm×10cm×8.5cm。

表面呈多结节状,其中8例包膜完整,3例包膜不完整;切面呈分叶状,外翻,质韧,色灰白或灰黄,常见大小不等的狭窄裂隙,1例切面见多个囊腔,内含血性液。

2.2 镜检 11例光镜观察均可见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

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一例

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一例
一 、 临床 资料 患 者 ,女 ,42岁 ,以 “发 现 左 乳 肿 物 l0个 月 ,进 行 性 增 大 2个月 ”为 主 诉 于 2016年 9月 15 El入 院 。 患 者 lO个 月 前 无 意 中 发 现 左 乳 增 大 ,不 伴 有 疼 痛 、肿 胀 、皮 肤 破 溃 及 乳 头 溢 液 ,未 予 重 视 ,肿 物 缓 慢 增 大 ,月 经 期 间 增 大 尤 为 明 显 ,近 2个月来肿物增 大至 足球 大小 ,既 往病 史无 特殊 ,月经周 期 规律 ,经量 中等 ,无家族 肿瘤 史。乳房 查体 :双乳 不对 称 ,左 乳体积较右乳 明显增大 ,左乳 皮肤 表面血 管怒 张 ,乳头 变扁 平 ,左 乳 肿 物 直 径 约 30 cm,质 硬 ,活 动 度 差 ,边 界 尚 清 ,无 压 痛 ,右乳未见异常 ,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锁骨上 淋 巴结无 肿大 (图 1、2)。 乳 腺 超 声 :左 乳 巨大 低 回 声 肿 物 ,无 法 测 量 范 围 , 边界清楚 ,有包 膜 ,未 见强 回声 光 点 ,左侧 腋 窝淋 巴结 无 肿 大 ,右乳未见异常 ,诊断为左乳肿物 ,BI—RADS 4C(图 3)。患 者因乳房肿物过大 ,无法进行 MRI检查 ,行 CT平扫 ,结 果显 示 :胸廓不对称 ,左侧胸廓轻度塌陷 ,左肺上 叶下舌段见斑 片 状密度增高影 ,左肺下 叶局部密度不均匀 ;气管 、叶段支气 管 通畅 ,管腔未 见狭 窄及扩 张。纵 隔结 构清 晰 ,未见 明显肿 大 淋 巴 结 影 ;心 脏 不 大 ,肺 动 脉 主 干 不 宽 。双 侧 胸 膜 未 见 增 厚 , 胸腔未见明显积液 ,左乳见局 部肿块状 占位 ,大小约 24 cm ̄ 19 em(图 4、5)。CT诊 断 为 左 肺 上 叶 下 舌 段 、左 肺 下 叶 通 气 灌注不 良,左 侧乳 腺 巨大 占位 性病 变 ,左侧 胸 廓轻 度塌 陷。 术前肿瘤 标志 物 :糖 类抗 原 (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 8.08 U/ml,CA15—3 7.33 U/ml,甲 胎 蛋 白 2.43 nS/ml,CEA 4.19 ng/ml。生化指标正常 。为防止粗 针穿刺 出血过 多 、止 血困难 ,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 学病理 检查 :(左 乳肿物 )血性 背景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 中性粒细胞 ,少量 呈巢片状排 列 的 上皮 细 胞 ,细 胞 核 略 增 大 ,平 铺 排 列 ,偶 见 核 分 裂 象 ,可 见 双 极 裸 核 细 胞 。 患 者 于 2016年 9月 18 日在 全 身 麻 醉 下 行 单 侧 乳 房 全 切 除 术 。 患 者 取 平 卧 位 ,左 上 肢 外 展 90。,左 肩 部 和左 胸 部垫 高 ,常规消毒铺 巾,取 左胸壁横梭行切 El长 约 30 em,切 开皮 肤 、皮下组织 ,沿左乳 巨大肿物包膜 外潜 行游离皮瓣 ,上方 至 锁 骨下 ,下方至腹直肌前鞘 ,内侧至胸骨旁 ,外侧 至背阔肌前 缘 。从 内上 向外 下于胸大肌表面将 左乳 巨大肿物(含左侧乳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级别。

具体标准如下:
1. 良性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明显增生,肿瘤膨胀性生长,为稀疏样排列,细胞为轻度异型或无异型,无出血性坏死,核分裂0\~4/10HPF。

2. 交界性叶状肿瘤:肿瘤部分浸润性生长或膨胀性生长,细胞中度异核,间质细胞呈过度生长状态,为5\~9/10HPF核分裂表现,可见小片坏死和出血。

3. 恶性叶状肿瘤:肿瘤一般为浸润性生长,细胞有明显多形性,间质细胞为过度生长,可伴有异源性分化,核分裂在10/10HPF以上,大片出现坏死和出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病症,建议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双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报道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双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报道

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例双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报道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4月收治的1例双侧巨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资料,此病例手术前未能确诊,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结论乳腺肿块是该病的首发常见症状,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

本病多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单纯乳腺切除或者改良根治术。

本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病人仍在随访中。

【关键词】乳腺叶状肿瘤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s tumours,PTs)是乳腺的一种纤维上皮性肿瘤,以前曾称为乳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新分类中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分良性、交界性、恶性三个亚型。

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约占乳腺肿瘤的0.12-3%[1]。

因本病病因不清、临床少见、诊疗不规范,容易误诊,常复发。

但是随着临床医师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和临床报告病例的增加,对该病的手术治疗也越来越规范和统一。

本病以单侧多见,同时并发双侧者非常罕见,而同时并发双侧且均为恶性肿瘤者目前尚未见临床报道,我院所收本病例为双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现报到如下,以对其诊断和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女性患者,40岁,已婚。

发现双侧乳腺肿块10年余,近半年来,自觉肿块渐进性增大,偶有疼痛不适,乳头无分泌物及发热等症而前来就诊。

体检见左侧乳腺明显增大,其上象限扪及一约12×5CM不规则肿块,分叶状,与皮肤和胸壁无粘连,可以推动:右侧乳腺外上象限扪及一约4×3CM肿块,表面光滑,与皮肤和胸壁均无粘连,无压痛,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1.2 临床资料彩色多普勒超声图(附图1,2)示:双侧乳腺实质性非均质性占位,分叶状,其中左侧肿块部分液化,左侧乳腺导管扩张,实质部分有丰富血流。

穿刺细胞学检查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可能(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行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乳腺分叶状肿瘤1ppt课件

乳腺分叶状肿瘤1ppt课件



根据WHO2003组织学分期:乳腺叶状囊肉瘤重 命名为乳腺分叶状肿瘤,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 和恶性。 目前的倾向是PTs仅指由良性腺上皮成分(有时上 皮成分可呈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和恶性间叶组织混 合组成的恶性肿瘤。如上皮和间质均为良性的称 为分叶型腺纤维瘤或巨纤维腺瘤。
2.发病情况




转移和术后复发是恶性PTs的临床表现。转 移发生率通常为3%~17%,且大多出现在 诊断后的5年内。 和其它肉瘤一样,主要通过血行转移,转移的 主要部位是肺(66%),其次是骨(22%),再 其次是肌肉和软组织,少数病例亦可转移到 肠系膜、胸膜和皮肤等(约占15%)。淋巴 转移很少见。


转移一半在术后5至10年内,约10%的转移 率 良性:0%; 交界性:4%; 恶性:22% 局部复发主要取决于最初手术的类型,局部 切除者远高于单纯乳腺切除术。 复发多在两年内,复发率在良性,交界性 和恶性分别为17%、25%和27%。
乳房彩超 呈球形或结节状的实体图像,为低回声 反射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囊性者有囊和 实性混合图像。 PTs多边界清楚规则,易误为良性肿物(腺纤 维瘤) PTs体积较大,合并坏死、液化、出血,很难 与癌区分。


本病的可靠诊断是病理组织学检查,鉴于本 病的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同一肿瘤的不同 部位其组织学表现不一定相同。故取材应 多部位、多切片,以免漏诊。
8.预后


PTs经手术治疗的预后良好。其5年生存率 为82.9%, 10年生存率为92.9%。 有关PTs预后因素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年 龄、症状持续时间、未产妇、皮肤改变和 外科手术类型对预后无相关。肿瘤的大小 一直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对 PTs的预后意见尚不统一。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需要进一步研究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探讨其与乳腺纤维腺瘤 等其他乳腺肿瘤的异同点。
需要加强临床实践与病理诊断的结合,提高对乳腺叶状肿瘤的认识和诊断 水平。
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评估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 后,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乳腺叶状肿瘤概述 •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表现 •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 • 乳腺叶状肿瘤的治疗方法 • 乳腺叶状肿瘤的预防和护理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评估对 于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乳腺叶状肿瘤。
心理护理
心理疏导
对于患有乳腺叶状肿瘤的患者,心理疏导和安慰非常重要,可以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增强信心
向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信息,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有助 于提高治疗效果。
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更多 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07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乳腺 肿瘤,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与乳腺 纤维腺瘤有所不同。
乳腺叶状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容易 复发。
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病年龄范围较广, 但主要集中在40-50岁的女性。
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需要结合组 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短棒状静脉血流信号,内径多 >3 mm。
• 部分恶性叶状肿瘤可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出现局部边 界模糊不清。
• 鉴别诊断乳腺叶状肿瘤主要与乳腺纤维腺瘤进 行鉴别:
• 叶状肿瘤内部常可见小的囊性暗区,这是叶状 肿瘤有别于纤维腺瘤的重要依据。
• 肿块内部静脉曲张:因为叶状肿瘤有短期内迅 速增大的特点,常对周边组织进行挤压,易引 起肿块内的静脉曲张。
病例分析
病例一
病例二
临与病理
•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妇 女,但以中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常 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少数伴局部轻度疼痛。 肿瘤增长缓慢,病程较长,但也可在短期内突然增 大。肿块边界多清楚,活动。在大体病理上,叶状 肿瘤多较大,外形常呈分叶状,质地韧,界限清楚, 多有较完整的包膜。小的肿瘤呈实性,大的肿瘤内 可有囊腔,内含棕色液、清亮液、血块或胶冻样物。 根据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密度、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 多少,分为良性(I级)、交界性(Ⅱ级)及恶性(III级)。 无论良性还是恶性,叶状肿瘤都易术后复发。叶状 肿瘤主要是发生血行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甚少
超声表现
• 典型良性乳腺叶状肿瘤的常见超声表现包括: • 1. 乳腺腺体内较大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物,边界清
晰,可见包膜回声及侧方声影. • 2. 肿物内部呈中低回声,多欠均匀,部分伴小片不
规则囊性无回声,后壁回声有不同程度增强。 • 3. 由于肿块多体积较大,其局部及周边皮肤变薄。 • 4. CDFI 可见肿块内部静脉曲张,肿块内部显示 2 条
• 然而,由于叶状肿瘤的临床过程及影像学表现 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临床、影像检查 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都很难与纤维腺瘤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