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上沙村——翠亨《孙氏家谱》记录了有关史实
上沙孙氏宗祠游记〡湘南徐工

上沙孙氏宗祠游记〡湘南徐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题记说来惭愧,在东莞市的长安镇生活了那么多年,无数次经过S358省道长安上沙段,无数次看见那个高大庄严写有“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九个大字的牌坊,我皆不曾下车走进它的腹地。
但是,这一次我正式决定走进上沙,走进历史深处的孙氏宗祠。
不可否认,长安近期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那就是2016年第四届长安莲溪书香节。
值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之际,这显然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其实,我心中一直怀有某种英雄情结,仰慕英雄,崇敬英雄,既然我长期在长安生活,如果我再不借这个契机造访英雄故里,我似乎不能宽恕自己。
孙中山名闻遐迩,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既是中国的、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国际的。
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也不想浪费过多的笔墨。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缘于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原因,中山市南蓢镇的翠亨村有一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我未曾去过;广州市越秀区的东风中路上有一个中山纪念堂,我也未曾去过。
尽管孙中山的足迹遍布全球,但有一个地方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它就是位于长安镇上沙社区的孙氏宗祠。
这个与孙中山有关联而又近在咫尺的孙氏宗祠,终于在一个晴空万里、惠风和畅的上午,我真真切切地走进了她的心脏,窥探了这个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历史暗角。
这个地方与革命无关,与政治无关,与信仰无关,只与繁衍有关,当我细细打量完这栋老宅的每一个角落,感觉是如此的真实与鲜活,仿佛自己穿越到另一个世纪。
伫立于牌坊前,开始寻古探幽。
牌坊醒目处赫然写着“上沙”,在红色的“上”与“沙”两字之间印有一张孙中山遗像,两侧是一副嵌字式对联“上联:中所景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下联: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嵌的是孙中山的名字,横额是“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
穿过牌坊,转身回眸,仍是一副嵌字式对联“上联:中山支远流长念本思源由莞领;下联:大道光前裕后履仁蹈义立沙溪”,嵌的是横额“中山大道”四字,在其上面同样印有一张孙中山遗像,与正面那张遗像的位置不偏不倚。
孙中山:我是客家人

(一) 引言在广州中山大学学报上(1986年第四期•哲学社会科学版)看了一篇文章,题名为《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题下有副题,名为《罗香林教授(国父家世源流考)辨误》。
正如副标题所标明的那样,文章的主旨,在于推翻罗氏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从而证明孙中山的祖籍不是在紫金。
其实,这个聚讼纷纭了十余年的问题,自从1942年孙科明确表态之后(孙科在《国父家世源流考》序中说:“罗君所考,自国父上世入粤始祖以还。
诚赅矣备矣”。
又说:“罗君此书......贡献实钜。
”)已告完全解决。
《国父家世源流考》亦从此成为研究孙中山家世的定谳;而孙中山的祖籍是在紫金亦已明白无疑了。
然而,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一些人,生怕孙中山认错祖宗,千方百计,殚精竭虑的图谋推翻罗氏的《国父家世源流考》(以下简称为《源流考》),从而证明孙中山的祖籍不是在紫金。
这种现象,在广州出现于最近几年,这可说是近年来广东论坛上的一个奇特现象。
当然,认为孙中山祖籍有问题,自然可以各抒已见的,但是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切忌弄虚作假,颠倒是非。
也不要炒冷饭,把拾人余唾作为新发明。
如果以为谎言重复一千遍,便会成为真理,那就未免太天真了。
遗憾得很,文章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以致全文充满着矛盾抵牾,论题、论据虚假,悖理失实。
想要以这样的文章,去推翻罗氏的《源流考》,看来没有可能。
道理很简单:一个不真实的判断,不能驳倒一个真实的判断。
文章是一篇“辨误”文章,也就是一篇反驳文章。
现在且让我们言归正传,看看文章是怎样进行反驳的罢。
先说明一下文章的反驳大意。
由于罗氏《源流考》的翠亨孙氏是来自紫金的结论,据罗氏自言,是“纯以国父所述家庙在东江公馆村,及国父故居所藏《列祖生殁纪念簿》(以下简称《纪念簿》)所纪十二世祖连昌公始居香山县一史实,为研究准则”而得出来的,因而文章认为想要推翻罗氏的结论,最好是用釜底抽薪之计,根本打掉罗氏这两个研究准则。
把罗氏这两个研究准则打掉了,那罗氏的结论不就成为“不正确”的无稽之谈了吗?但是既然《源流考》成为“不正确”的无稽之谈,那么正确的有稽之谈又是什么呢?文章对此推出了《孙氏家谱》。
孙中山故居

一、孙中山故居1.概括介绍这就是孙中山故居,由前院、主体建筑和后院等三部分构成,它位于翠亨村的西南边缘,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40平方米。
主体建筑是1892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与翠亨村的其他民居相比它有三个特点:第一、中西合璧。
它的正面是西式的,内部结构与陈设是当地传统形式;第二、坐东向西。
这是因为翠亨村民间房讲究风水,建房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孙中山为了使他家门前宽阔,所建的房的坐向与其它民居恰恰相反;三、窗多门多,周围连通。
这座楼房有30多处门和两条楼梯,不但便于居住,而且给我们今天参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们只要按规定路线行走,就可以参观每一间房子。
2.酸子树这棵树叫酸子树,是孙中山在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的树种种植在这里。
它原来是直生的,1931年以后被台风刮倒,但它仍然存活下来了,而且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1962年,郭沫若先生前来这里参观,曾以“酸豆一株起卧龙”的诗句来形容它的姿态。
3.水井这口水井旁原有一间4米宽、8米长的房子,1866年11月12日孙先生诞生在那所房子里。
他的父亲孙达成的一个普通的农民,除租耕外,还当村里的更夫,赚钱帮补家用。
由于生活贫困,孙先生的大哥孙眉在1871年跟随同乡去檀香山谋生,后在那里开垦荒地,逐渐致富。
1878年,孙眉召12岁的弟弟孙中山去檀香山,并送他去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因此孙先生才有机会打开眼界,系统地接受西方文化与思想教育。
1885年前后孙眉在檀香山茂宜岛租得6000亩荒地开垦,经营畜牧业,成为当地著名的农场主,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深得当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重,被尊称为“茂宜王”。
1892年孙眉寄钱回家建房子,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孙先生便回乡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这所“新”房。
以后孙家把旧房拆掉。
在翠亨民居展览里,我们利用一所旧民房模拟了孙家拆掉的那所房子,让人们了解孙中山出生前后孙家的生活状况。
4.大厅这叫正厅,是孙家进行家庭活动、待客的主要场所。
孙姓的来源和历史作文结尾

孙姓的来源和历史作文结尾
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
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
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
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
明初,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在山东东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2.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
然后,向西、向南这一比例逐渐地降低,向西到河北河南中部,向南到安徽江苏中部,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95%-2.6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6%。
再向西至青海东部、西南到四川北部、南到湖北江西北部、闽浙交界处,此比例在0.65%一1.9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9%。
其他广阔地区,此比例在0.6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4.6%,其中比例不足0.3%的覆盖面积占了24%。
近现代孙姓名人: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
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家庭。
孙中山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早已尘埃落定

孙中山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早已尘埃落定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伟人,其思想功业彪炳千秋。
关于他的民系属性,众说纷纭,那么,他究竟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呢?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联合声明:“翠亨村是孙中山的家乡,依据多年来对翠亨孙氏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对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本馆认同“翠亨孙氏的先祖来自东莞,孙中山不是客家人”的观点。
孙中山的民系属性有争议是民国时期的事,建国后,随着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一纸联合声明,孙中山属广府民系已尘埃落定!博物馆的观点不仅是学术界的观点,亦代表政府的立场与观点,其权威性不容怀疑。
有人茫茫混沌了,孙中山的祖籍不是紫金吗?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还到紫金寻根祭祖,央视也曾报道过,怎么政府层面却承认孙中山是广府人呢?关于这些问题,笔者就从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维度来剖析孙中山的祖籍问题。
翠亨的广府式建筑翠亨村的广府式建筑翠亨村的广府文化习俗。
翠亨村的宗祠是一座典型的广府风韵宗祠:错落有致的青砖墙,檐板花鸟贴金桐,墀头花卉图案灰朔,檐墙有人物、山水、花鸟和诗词壁画。
孙中山祖居主体为三间两廊结构的广府建筑结合一些澳门西式风格,外加蠔壳砌墙,这些建筑元素都是广府侨乡的特色。
这些建筑风格是广府民系特有的,完全迥异于客家特色的围龙屋。
关于翠亨孙氏所用的语言,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裔孙满、孙乾给出答案:“或有人言,翠亨孙氏为客家人,讲客家话。
翠亨附近确有客家村,村民讲客家活。
唯吾翠亨孙氏并非客家人,也不讲客家话。
国父同吾辈谈话讲广州粤语,与部下讲话或用国语。
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国父讲半句客家话。
”翠亨孙氏讲广府石岐白话。
石岐白流行于石岐地区和南朗镇,属粤语系。
翠亨孙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广府白话,没人会讲客家话。
所有的人都知道,翠亨村过去和现在都无客家人居住,翠亨孙氏的语言、婚姻、风俗与附近的客家人迥异不同。
千百年来,他们都是以广府人自居。
翠亨村的广府婚葬习俗。
广府人的墓碑上和谱牒,广府妇人称谓“安人”,而客家妇人即称为“孺人”,这是迥然不同的。
翠亨孙氏达到祖家谱谱序(孙中山家族)

【孙姓】翠亨孙氏达到祖家谱谱序〔孙中山家族〕序一家谱之作,由来尚矣。
前人有云:“家乘犹国史也。
〞是故谱系之学,史学也。
中华民国元年五月,吾族十八世祖德明公解临时大总统职后返粤,于广州孙族恳亲会云:“四万万同胞,皆黄帝之子孙,其始均无所谓氏族者。
自人民繁衍,而姓氏生;姓氏生,而家族之见重。
〞“合无数之家族,而即成为国家。
〞往后更于?民族主义?演讲中详论家族之起源,家族、宗族与国族之关系。
由是可知,国父之重家族,其主旨乃在提倡民族主义,非仅为重视一姓一族之事务算了。
今日吾辈从事于家族谱牒之修撰及研究者,尤须注意此点焉。
十八世祖德明公,讳文,号逸仙,世称中山先生,以推倒清廷、创建民国,立不世之功。
民国廿九年,国民政府明令尊称为国父。
功业既显,闾里与有荣焉。
循名责实,国父之家世故乡,乃为世人所注目,欲求其详,此翠亨孙氏家谱之所以重要者也。
吾翠亨孙氏之直系先世,据先辈历代口碑相传及家族之简单谱牒所记,元末明初,常德公避乱南来,徙南雄珠玑巷,后又移居东莞,是为入粤始祖。
始祖及二三四世,俱在东莞居住,五世祖礼赞公,自东莞上沙乡迁来香山县涌口村。
礼赞公之长子乐千,居香山左埗头,次子乐南仍居香山涌口。
吾翠亨孙氏,乃乐南之裔。
至十一世祖瑞英公,迁来迳仔蓢,十四世祖殿朝公,迁入翠亨。
至十七世祖达到公所居,即今日国父故宅之基址也。
国父曾云吾翠亨孙氏“世居香邑〞,“先人躬耕数代〞。
闻诸先辈及乡人,吾翠亨孙氏历代无人应清廷之考试及捐纳职衔,不闻于世;于地方文献,亦无记载。
及至清末,翠亨孙族,散居四方。
先祖德彰公,早岁侨居海外,破家以助国父革命;国父德明公,致力国家民族大业;先父建谋公,跟从国父革命,壮年为国捐躯;先叔建华公,任职中枢,为国宣劳。
吾孙氏两代皆以国事为重,无暇于家族资料之搜集整理与家谱之修撰。
而先辈留下之家谱资料,类多简单。
满忝为孙氏二十传长房,撰修家谱,本属义不容辞。
唯早年因职务关系奔走四方,兼逢国家多故,战乱流离,事久无成。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孙”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孙”姓孙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二位大姓,在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最有影响。
当今孙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38%,总人口大约在1830万。
孙的名义孙,儿子的儿子叫孙子,这是孙的本义。
孙字从子,从系。
系就是续也,有连绵不绝之意。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孙字的左部是一个小人形,右边是绳索形,绳索有系联之义,表示子孙连绵不断之义。
孙的引申有再生、旁生、延续的含义。
在古代,孙字多被用在名字上,这是先人对血缘延续的期望和对后代的祝福。
孙,应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氏族精神的原始崇拜。
孙姓起源孙氏始祖——孙书孙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四:一: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胞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因康叔出兵驻怀逼殷,平武庚之乱有功,而封为怀侯。
周成王以康叔为周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
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此乃追称之名。
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
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二:出自芈姓春秋初,楚王蚡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
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
三:出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
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四:出自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孙中山故居——小小翠亨村

五桂山下, 兰溪河
畔, 山河绿如蓝;
小小翠亨村,
走
出一个人,
点亮一片天。
从故居纪念馆南门出来,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建筑扑面而 来。这就是著名的中山纪念中学。中山纪念中学是孙中 山先生的长子孙科秉承其父“谋建设,培
人才,为富强根本”的遗愿于1934年创办的,初名“总 理故乡纪念中学校”,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的孙科 亲任校长;1949年,学校改名为
”、“坑”与“亨”谐音,又为求万事亨通,于是在清 道光初年改称翠亨,并沿用至今。名字的来由,十分的 朴素实在,当然,也透出那么一点儿的浪
漫。 孙中山出生的故居,就在翠亨村的东南角。一
条公路从故居门前蜿蜒而过,让故居门前孙中山手迹 “后来居上”四个大字,更显出一种强大
的冲击力。
沿着一条百来米长的林荫小道走进
一棵新树,现在也已经长得粗壮高大。两棵树,一卧一 立,煞是好看。每次看见酸子树,我总会想起1962年郭 沫若到访孙中山故居写的一首诗:“
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阶前古井苔犹绿, 村外木棉花正红;早知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 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
故居门前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草木茂盛,一片 绿荫。在一棵苍老的榕树下,有一尊青铜雕像,述说孙 中山小时候的故事。据说孙中山从小就喜
着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 孙中山曾在此研读古今书籍,探索
救国救民真理,曾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的主张,并与友人商讨救国方略,还曾在
这里为乡亲治病。
故居建筑最有意思的是厨房和
浴室的差异。厨房完全是中国式的,而浴室则放置了一
孙中山故居——小小翠亨村2016年07月11日09:58 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市上沙村——
在长安上沙,孙家从一个外来小姓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姓,从寥寥几户发展成为聚集有
3000多人的大家族,繁衍至今已有26代,依孙家祖籍追溯,孙中山应为孙氏第18代。
翠亨《孙氏家谱》记录了有关史实
《小康》记者 张玉荣
驶过一座正在维修的村口牌坊,进入到上沙社区。
这里之所以颇有些名气,是因为它被称为孙中山先生的先祖故居地。
先辈祖先因为居家生活的地点是在海边的一带长沙上,因而该地古名叫长沙,又名沙溪。
据了解,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期(约公元一三五零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革命思想的影响,因而与东莞的何真交往很好,所以也就由南雄珠玑巷迁来上沙村定居,到了第五世房礼赞公搬迁至香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市。
另据中山翠亨孙中山故居“孙氏家谱”所载,始祖、二世、三、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的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当地孙家后辈介绍,在长安上沙,孙家从一个外来小姓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姓,从寥寥几户发展成为聚集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繁衍至今已有26代,依孙家祖籍追溯,孙中山应为孙氏第18代。
寻古探幽访上沙
村口牌坊,是原来的古牌坊翻修而来。
牌坊上端赫然写着“上沙”,中间挂着孙中山遗像,两侧是一幅对联“中所景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嵌入孙中山的名字,横额是“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
长安收藏家协会会长孙伟超向《小康》记者介绍道:“旧的是‘国父先代故乡’孙科题,孙科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长子。
新的‘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由孙满题,新旧牌坊另一面的‘中山大道’题词都是由孙中山侄孙孙乾写的,孙乾民国时曾任中山县县长,孙满是孙乾哥哥,新建牌坊时孙科已经不在了。
”
走过牌坊,沿着中山大道径直往南走,再转几个路口,穿过一方碧绿深邃的池塘,一栋镬耳封火山墙的明式建筑映入眼帘,便是孙氏宗祠。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巍峨壮观,进门是一副对联。
上联:金声世泽;下联:雪映家风,横额“光大门闾”。
行至中山公园,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矗立眼前。
铜像名叫《奔走革命》,据悉是由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中山先生孙女孙穗芳出资捐赠。
荔枝树掩映的山麓间,有一座明代古墓,据说是孙中山先代三世祖坟。
它背靠着山,面向狮子洋海口。
在花岗岩墓碑上方横刻有“崇荫堂”三字,墓碑中间竖刻“明授登仕郎、显三世祖考礼湮孙公之墓 ”。
当地人介绍,此礼湮公墓未修之前,原本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土坟。
清同治三年(1864年),香山孙氏后人渡过滚滚大河,捐资重修了这个公墓。
“1992年,我们上沙社区又募集了一批资金对这里做了修整,打了水泥坪。
”上沙社区宣传办主任孙沛军向《小康》记者介绍。
同治三年,孙氏宗祠也做了加建。
“中山孙氏捐款过来加建,扩充宗祠的规模,使其更宏伟。
后来因当地条件差,拿祠堂用作学堂一段时间,名为‘沙溪中山小学’。
”孙沛军说他小时候就曾在祠堂里面上过学,并带着记者参观曾经读书的地方。
44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THE CURRENT PLANNING 孙中
NG
“宗祠以保护俢缮方面为主,自2006年开始进行保护修缮工程,前后历时近十年完成。
2011年东莞市文物局拨款50万,上沙社区多方筹款700多万。
”孙沛军向《小康》记者介绍,孙氏宗祠现在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先祖故居“东莞说”
对于“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多年来存在两种说法:“紫金说”和“东莞说”。
“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42年重庆出版《国父家世源流考》提出,并得到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和国民党一些元老及蒋中正的认可,在民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使用“紫金说”。
与罗香林相左的另一派史学研究者认为,孙中山先祖故居地是东莞上沙,而不是罗香林所考证出来的紫金。
“东莞说”被成长于海外的中山先生的胞兄孙眉的嫡孙孙满、孙乾等亲属后代认同。
“1935年11月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
员会《总理年谱长编稿上卷》就有记载上沙为总理孙中山先代故乡。
1937年胡去非编的《总理事略》,在关于孙中山的家世述略中记载东莞上沙为孙中山先代故乡。
孙中山儿子孙科为书题写书名和序。
”除了大量史料记载,孙伟超介绍:“翠享孙中山家族在祖籍问题一直承认中山孙氏始祖来自东莞上沙,其中编成于清末,原由孙中山家庭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明确记录了这一史实。
翠享孙中山家族后人孙满、孙乾、孙穗芳等也相继到访上沙寻根问祖。
”
孙伟超说,上沙还保存不少关于先代故乡的历史资料,民国元年(1912)5月11日,广东孙族在广州召开恳亲大会,欢迎前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东莞上沙乡孙族父老三四十人应邀参加,与会者在茶会后与孙中山合影留念。
会后,上沙父老收到“广东孙族欢迎中山先生恳亲大会摄影纪念”照片和《孙族恳亲会欢迎中山记》纪念传单。
两件纪念品现由与会者孙同发之子孙衍佳收藏。
孙伟超还谈到,研究者门也考证出“紫金说”的一些错误,一是误将林伯克《孙逸仙传记》中拼写不准确的Kungkun(东莞)曲解为所谓紫金“公馆村”,二是误将紫金某个“孙琏昌”与孙中山族谱中“孙连昌”等同,三是误将孙中山当成客家人。
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及1986年《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2001年《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2004年《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等一些权威箸作,都认同孙中山家族源出东莞上沙。
留住文化的根
不管“紫金说”还是“东莞说”,争
论不是最重要的,而留住文化的根才是当务之急,也是后辈们需要传承发扬的。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东莞长安当地也陆续举行了一些相关纪念活动。
致力于收集孙中山先生有关藏品的孙伟超,近日也忙着筹备孙中山相关的历史文物藏品展。
活动将展出数百件直接反映孙中山历史的文物,其中包括了30年代直接记录孙中山祖籍东莞上沙的文献展品等。
“上次孙中山先生纪念展览,我充当讲解员。
通过展览我希望大家能从孙中山来了解当时的中国,了解他所贯穿的那段时间中国的历史。
”孙伟超说,“我们普通人难有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理想,但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可以在某个领域,不惧困难、执着地做点事情。
”
对于中国文化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孙伟超说:“大家很多时候对待文化更在乎门面,文化真正要建立起来非常漫长,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尤其本土人更要有这个意识。
这个地方没有文化的话,宗族早晚是会没有的。
” 编辑/韩静
上沙村村口的牌坊
45 小康 INSIGHT CHINA
本期策划
孙中山诞辰150THE CURRENT PLANNING 周年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