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自动调节能力浙江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 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意义。

3. 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 重点、难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 教学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的数量在不断变化,物质和能量总是不断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中,所以说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

2.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

4.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它的功能,即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把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特点:

①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结构上的平衡)

②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上的平衡)

③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例题1:观察下面的草原生态系统,指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说明食物链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致情况。

思考:1. 若外界干扰不大的情况下,在几十年中,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2. 由于某种原因蛇或猫头鹰而突然大量减少,那么在这个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重新保持稳定吗?“某种原因”你认为可能有哪些?

解析:观察得图中能量流动情况为:

无机环境

物质

能量

生物群落

物质

能量

无机环境?→

???→

??

思考分析:1. 有衰老、死亡、繁殖、新的生物迁入迁出。

2. 蛇由于某种原因而突然大大减少,被蛇作为食物的鼠的数量迅速增加,草的数量同时迅速减少,但是同时蛙的数量也会迅速增加,则食草昆虫会迅速减少,那么草的数量同时就有所增加。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作用,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最终能稳定在一定的数量,会重新保持稳定。

“某种原因”可能性是比较多的。①由于大量施用农药,使得蛇死亡而减少;②也可能大量施用农药,鼠和青蛙而死亡,蛇因缺乏食物而死亡。③由于无机环境的变化使得蛇迁出等等。

小结: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几十年内,若外界干扰不大,则生物个体会不断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环境到生物群落内部,又不断地从生物群落内部散发到环境中去。但是从整体上看,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数量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把生态系统这种平衡称之为生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越稳定。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3.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

讨论:下图两个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

森林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思考: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矮小的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地衣等植物;有丰富的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还有许

许多多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其中的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起来的,一定程度上受人控制的生态系统。是人起主导作用。人们种植的植物是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比生物单一性的农田生态系统要稳定得多。

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但一旦破坏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将比农田生态系统要困难得多。

(三)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它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3. 影响生态系统的自然因素有: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

(1)由于自然的灾害常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因素,因此称为自然致灾因子。

(2)自然致灾因子类别:有大气圈致灾因子、水圈致灾因子、生物圈致灾因子、岩石圈致灾因子。

(3)自然致灾因子特点:频率不高,分布有局限性和特定性。

(4)自然致灾因子危害性: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常会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4. 防灾灭灾措施:

①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造水库、改善周围的生态系统。

②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

思考: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

解析:森林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作用,所以植树造林能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

练习:

1. 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可以得出的最合理结论是()

A. 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动调节能力

B. 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定很小

C. 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

D. 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条件和因素。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动调节能力,只是能力大小不同,不可能没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选D。

2. 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A. 分解者大量减少

B. 生产者大量减少

C. 动物大量减少

D. 食物网简化

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们使物质和能量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因此生产者大量减少是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选B。

(四)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2.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破坏作用的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1)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有:①对森林的过度采伐;②对草原的过度放牧;

③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而造成植被破坏;④对某些动物的过度围猎造成食物链破坏

(2)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指:工业三废、农药化肥、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汽车排放尾气而造成的大气、水和土壤污染。

3. 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a)破坏植被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

(b)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c)污染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4. 生态因素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思考:

1. 1998年,我国的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大灾过后,党和政府痛下决心,宣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植被和防治洪涝灾害有什么关系吗?

解析:植被破坏,引起水土严重流失,气候变化异常,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2. 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洒过农药,那么,DDT是哪里来的呢?

解析:农田中大量使用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后,导致水生生物中毒,远在南极的企鹅也难幸免。

练习:某乡有一池塘,塘中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多种鱼、虾。后来,由于附近办了一家小型化工厂,经常把污水排入池塘中,结果导致池塘水质恶化,各种水生生物先后死亡。

(1)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池塘的这种变化说明池塘的遭到了破坏。

(2)造成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化工厂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对池塘水质影响,超过了池塘生态系统的能力。

(3)要使池塘恢复本来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

(五)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护。

(4)环境保护:

1. 自然保护:

涵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措施:

(1)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

(2)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有代表性的自然

环境)

2. 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建立环境污染监测机构,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练习: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类把草的种子吃掉,试着将某块草地用网罩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没有加网罩的草生长良好,加网罩的草地上的草数量却比以前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加网罩草地的()

A. 草的光合作用减弱

B. 食物网发生变化

C. 土壤结构改变

D. 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前后两种草在土壤结构和光合作用效率方面不会有太大差异,而人工增加网罩,虽防止鸟吃草的种子,但同时也阻隔了鸟对食草害虫的捕食,导致害虫数量大量增加,影响了草的生长。所以食物网和食物链结构变化是导致草长不好的主要原因。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均应遵循生态的自然平衡规律。选C。

【典型例题】

例1. 下图为生活在同一培养缸中的两个群体M和N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M以N为食

B. N以M为食

C. M与N无捕食关系

D. M和N的数量改变相同

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捕食的概念。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被捕食者。由于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所以捕食者的种群密度随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减小而减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由上图曲线分析出N为捕食者,M为被捕食者,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例2. 在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目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 增多

B. 减少

C. 基本不变

D. 可能增也可能减

分析:此题考查食物网中的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蜥蜴与蛇的食源断缺而引起它们数量的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消费者,由

于失去了部分原先占有的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将导致蚯蚓的天敌——相思鸟数目下降,而使蚯蚓数量增多。应选A。

例3. 挪威为了保护有狩猎意义的雷鸟,采用奖赏的方法,捕杀危害雷鸟的猛禽和兽类,以提高雷鸟种群资源,但结果竟成了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在雷鸟中广泛传播的因素,以至雷鸟一次又一次的大量死亡。

(1)雷鸟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2)雷鸟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3)以上事例说明捕食关系的意义。

分析:(1)雷鸟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球虫病和其他疾病。

(2)雷鸟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天敌大量减少,病鸟得以生存,传播疾病和繁衍后代。

(3)以上事例说明捕食关系的意义淘汰病弱个体,使种属优良。

该例说明人对自然的改造应该遵循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

例4. 在以植物→美洲兔→猞猁为食物链的生态系统中,美洲兔和猞猁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请据图回答:

(1)这个生态系统所出现的状态是[]

A. 永不平衡

B. 永远平衡

C. 短暂动态平衡

D. 较长时间的动态平衡

(2)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数量变化曲线会出现[]

A. 先上升后下降

B. 先下降后上升

C. 不断上升

D. 不受影响

(3)猞猁被大量捕杀后,美洲兔的平均奔跑速度将会[]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估计

(4)图中所示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_________能力,如果向某一生态系统内部引入或引出一个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_________。

分析:图中的两支曲线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说明两种动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平衡中,猞猁被捕杀后,美洲兔天敌减少,在短时间内数目将会大量增加,但由于自然资源总量不变,不能同时给这些美洲兔提供食物,则美洲兔数目又会减少,而天敌的减少也会使美洲兔不需要为躲避天敌而奔跑,其平均奔跑速度将会下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加或减少生态系统的物种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答案:D、A、B、自动调节、整个生态系统)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对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

A. 随着生产者的数量锐减,消费者也大量死亡

B.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保持恒定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

()2. 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的是

A. 封山育林

B. 禁止捕猎

C. 保护野生动物

D. 平湖改良田

()3. 农民拔除稻田里的稗草,不断清除鱼塘中食肉的“黑鱼”,人们这样做是为了

A. 保持生态平衡

B. 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 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 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4. 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A. 青蛙大量被捕捉,破坏了食物链

B. 大量清除杂草

C. 大量捕杀田鼠

D. 大量捕杀黄鼬

()5.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年龄越老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

B.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小

C.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的能力越大

D.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总有一定限度

()7.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其中原因之一是

A. 长江口热带风暴

B.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破坏

C. 水库泄洪过快

D. 北方风沙使河床变浅

()8. 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 DDT是挥发性物质

B. 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 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 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9. 草原上的狼、狐会危害家畜,如果猎手无节制大量捕杀狼、狐,最终会导致

A. 畜牧业得到发展

B. 草原植被破坏

C. 牧草生长良好

D. 草食性动物不断进化

()10.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 松毛虫繁殖力强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二. 简答题:

1. 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里。

(2)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

A. 森林中的所有昆虫

B. 森林中所有血雉

C. 森林中所有苔藓

D. 森林中所有树木

(3)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

A. 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种群的垂直结构

C. 群落的海拔结构

D. 种群的海拔结构

2. 下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请据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来源,各类生物要。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作用,形成,被植物吸收。

(4)概括地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

3.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也有大量的,二者缺一不可,此外,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还都存在着很多,它们也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大气中CO2含量剧增,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①森林的超量砍伐和土壤的沙漠化;②对有限耕地的频繁耕作和水域严重污染,也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剧增,试对①②作出恰当解释。

(1)

(2)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5 DDCAC 6~10 ABBBC

二. 简答题。

1. (1)细菌、真菌、土壤(2)B (3)A

2. (1)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食物链短

(3)分解者硝化细菌亚硝酸盐、硝酸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

3.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4. (1)森林超量砍伐和土地沙漠化,使光合总面积减少,因此对CO2的同化减少了,使大气中CO2量增多

(2)频繁耕作或水域污染,加速了土壤和水域中微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向大气中释放的CO2增多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中考复习_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四种成分: ⑴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⑵消费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是消费者。 包括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 ⑶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 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归还到土壤中,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与社会上日程生活中的生产者(指制造出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两个不同形态中的概念,不能混淆。 ⑷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分、矿物质、阳光、热能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表示方法:如草鼠蛇。从生产者(植物)指向消费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 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分解者分解生物的遗体,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故分解者不写入食物链中。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食物链就越多,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般植物的数量最多,草食动物其次,肉食动物最少),最终动植物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雨量减少、气候干燥 使植物数量减少,就只能维持较少动物生存,这时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平衡就打破了。生态系统通过动物的死亡、出生和种群迁移加以调整,直到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的数量达 到新的平衡。可见,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发生自然灾害、有毒物质排放或人为消灭某种生物等达到一定限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就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危机。生态系统如同弹簧,能承受一定压力,也能恢复原 来状态;若外来压力超过它的承受量,就会受到破坏。 2.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平衡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它生态系统相互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非生物因素、地域关系和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等方方面面。 比方说非生物因素中的空气、水及水蒸气不分地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流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足迹也不受地域的限制,往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如鱼类的洄游,鸟的迁徙。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模块突破 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地域(某范围内)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生产者——绿色植物食物链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

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

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 班级:光伏2班 姓名:王永强 学号:1200309067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研究高阶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稳定判据的正确性; 2、了解系统增益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观察系统结构和稳态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任务 1、稳定性分析 欲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只要求出系统的闭环极点即可,而系统的闭环极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的根,可以利用MATLAB中的tf2zp函数求出系统的零极点,或者利用root函数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1)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 函数为 0.2( 2.5) () (0.5)(0.7)(3) s G s s s s s + = +++,用MATLAB编写 程序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绘制闭环系统的零极点图。 在MATLAB命令窗口写入程序代码如下:z=-2.5 p=[0,-0.5,-0.7,-3] k=1 Go=zpk(z,p,k)

Gc=feedback(Go,1) Gctf=tf(Gc) dc=Gctf.den dens=ploy2str(dc{1},'s') 运行结果如下: Gctf = s + 2.5 --------------------------------------- s^4 + 4.2 s^3 + 3.95 s^2 + 2.05 s + 2.5 Continuous-time transfer function. dens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接着输入如下MATLAB程序代码: den=[1,4.2,3.95,1.25,0.5] p=roots(den)

生物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1、在“草→兔→红弧→狼”这条食物链中,红狐所属的消费者类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A.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三级清费者,第二营养级 2、右图所示的各成分共同构成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 3、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 的叙述,错误的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匀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5、右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五条食物链 B.庚与己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C.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D.甲为次级消费者 6、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A.称为初级消费者 B.属于第二营养级 C.只能获得植食性动物同化的少部分能量 D.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7、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 B.该系统中黄雀是第四营养级、三级消费者

D .该图中蝉鸣叫的现象是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 8、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能量流动 C .物质循环 D .信息传递 9、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 、b 、c 、d 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 .a B .b C .c D .d 10、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 、b 、c 、d 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 上的太阳能 C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3% D .a 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 营养级的能量 11、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调整 A .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 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 D .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12、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草食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C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 D .该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是太阳能 13、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_0672文档

2020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0672文档 EDUCATION WORD

九年级生物教案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0672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

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2018-11-13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实验四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西京学院实验教学教案实验课程: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课序: 4 教室:工程舫0B-14实验日期:2013-6-3、4、6 教师:万少松 一、实验名称:系统的稳定性及极点配置二、实验目的 1.巩固控制系统稳定性等基础知识;2.掌握利用系统特征根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3.掌握利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4. 掌握利用状态反馈完成系统的极点配置;5.通过Matlab 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和验证所学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三、实验所需设备及应用软件序号 型 号备 注1 计算机2Matlab 软件四、实验内容1. 利用特征根判断稳定性;2. 利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五、实验方法及步骤1.打开计算机,运行MATLAB 软件。2.将实验内容写入程序编辑窗口并运行。3.分析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

一、利用特征根判断稳定性 用matlab 求取一个系统的特征根,可以有许多方法,如,,,()eig ()pzmap 2ss zp ,等。下面举例说明。 2tf zp roots 【例题1】已知一个系统传递函数为,试不同的方法分析闭环系统的稳定性。()G s 2(3)()(5)(6)(22)s G s s s s s += ++++解:num=[1,3]den=conv([1,2,2],conv([1,6],[1,5]))sys=tf(num,den)(1)() eig p=eig(sys)显示如下:p = -6.0000 -5.0000 -1.0000 + 1.0000i -1.0000 - 1.0000i 所有的根都具有负的实部,所以系统稳定。(2) ()pzmap pzmap(sys) 从绘出的零极点图可看见,系统的零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系统稳定。(3)2()tf zp [z,p,k]=tf2zp(num,den) (4)()roots roots(den)【例题2】已知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状态方程为122122x x x x x ==- 试用特征值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解: A=[0,1;2,-1] eig(A)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实验二 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实验二 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基本描述方法; 2.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3.掌握控制时域分析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系统数学模型的几种表示方法 (1)传递函数模型 G(s)=tf() (2)零极点模型 G(s)=zpk(z,p,k) 其中,G(s)= 将零点、极点及K值输入即可建立零极点模型。 z=[-z1,-z …,-z m] p=[-p1,-p …,-p] k=k (3)多项式求根的函数:roots ( ) 调用格式: z=roots(a) 其中:z — 各个根所构成的向量 a — 多项式系数向量 (4)两种模型之间的转换函数: [z ,p ,k]=tf2zp(num , den) %传递函数模型向零极点传递函数的转换 [num , den ]=zp2tf(z ,p ,k) %零极点传递函数向传递函数模型的转换 (5)feedback()函数:系统反馈连接

调用格式:sys=feedback(s1,s2,sign) 其中,s1为前向通道传递函数,s2为反馈通道传递函数,sign=-1时,表示系统为单位负反馈;sign=1时,表示系统为单位正反馈。 2.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求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用roots函数); 判断以为系统前向通道传递函数而构成的单位负反馈系统的稳定性,指出系统的闭环特征根的值: 可编程如下: numg=1; deng=[1 1 2 23]; numf=1; denf=1; [num,den]= feedback(numg,deng,numf,denf,-1); roots(den) (2)化为零极点模型,看极点是否在s右半平面(用pzmap); 3.控制系统根轨迹绘制 rlocus() 函数:功能为求系统根轨迹 rlocfind():计算给定根的根轨迹增益 sgrid()函数:绘制连续时间系统根轨迹和零极点图中的阻尼系数和自然频率栅格线 4.线性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step( )函数---求系统阶跃响应 impulse( )函数:求取系统的脉冲响应 lsim( )函数:求系统的任意输入下的仿真 三、实验报告要求: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济南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50分) 1. 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 营养物质→鼠→蛇→鹰 B. 大米→鼠→蛇→人 C. 青草→鼠→蛇→鹰 D. 阳光→草→鼠→蛇→人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条河中的所有鱼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 一片农田 3..假如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是()A. a=c+b B. a>b=c C.a>b+c D.a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物与环境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 生态系统经典试题汇编 1.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地震后,灾区随时可能爆发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疫情,这些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属于_______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⑵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其目的是控制___ ;此外还应对水源、厕所、帐篷等场所喷洒消毒药物,其目的是切断___ 。 ⑶给灾民注射乙脑、麻疹、甲肝等疫苗,这一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讲是为了保护__ 。从免疫角度讲,注射疫苗后体内会产生一种叫(“抗原”或“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使机体获得性免疫。 三.生态系统 1.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湖泊中的剑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小虾以剑水蚤为食,小鱼能吃小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⑴该生态系统中能制造有机物的是,属于生产 者。剑水蚤、小鱼则属于者。 ⑵在湖泊中还存在着许多腐生和真菌,属于 者。它们能将动物粪便、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 对生态系统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⑶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能量在沿食 物链传递过程中。 ⑷如向湖泊中投放一些肉食性大鱼,大鱼以小鱼为食。 则小虾在数量(纵坐标)上的变化与时间(横坐标)的关系是下图的[ ]。

⑸一段时间后,湖泊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恢复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2某兴趣小组调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时,发现有三种生物(以甲、乙、丙表示)构成一条 食物链。在同一时间内分别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总量,结果如 图。请据图回答:(9分) (1)甲、乙、丙之间通过的关系形成食物链,据能量流动 逐级的特点分析,生产者为生物,这条食物链 为。 (2)使用农家肥可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因农田中的者可将农 家肥所含有机物转化为,供生产者再利用。 (3)在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的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如果人们的活动使丙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乙的数量,从而破坏这种稳定状态,这表明生态系统的是有限的。 3.右图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请分析回答:(8分) ⑴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图所示的生态系 统称为。 ⑵图中A是者,B是者,它们之间通过 捕食关系形成食物链和。 ⑶C是者,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 和。从图中分析可知,C对生态系统的物 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4.下图示我国南方一种新型的“桑-蚕-气-鱼”农业模式,该模式将蚕沙(蚕粪)、人畜粪便、枯枝败叶等投入沼气池发酵制成沼气,用沼渣喂鱼及为桑树施肥,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分析回答:(8分) (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者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桑-蚕-气-鱼”是不是一 条食物链?。 (2)右图中的生产者是,它通过作用固 定光能,合成有机物;而分解者是腐生的,它对生态系统的起着重要作用。 (3)该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学原理看,其原因是。 5.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一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 系统模拟电路图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G(s)=10K/s(0.1s+1)(Ts+1) 式中 K1=R3/R2,R2=100KΩ,R3=0~500K;T=RC,R=100KΩ,C=1μf或C=0.1μf两种情况。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电路的输入U1接A/D、D/A卡的DA1输出,电路的 输出U2接A/D、D/A卡的AD1输入,将纯积分电容两端连在模拟开关上。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3.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5.取R3的值为50KΩ,100KΩ,200KΩ,此时相应的K=10,K1=5,10,20。观察不同R3 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增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再把电阻R3由大至小变化,即R3=200kΩ,100kΩ,50kΩ,观察不同R3值

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 找出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变化的R3及K值,并观察U2的输出波形。 五、实验数据 1模拟电路图 2.画出系统增幅或减幅振荡的波形图。 C=1uf时: R3=50K K=5:

R3=100K K=10 R3=200K K=20:

等幅振荡:R3=220k: 增幅振荡:R3=220k:

R3=260k: C=0.1uf时: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好题集锦 (2013年高考研讨)(原创+改编)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各图所示的某些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图A中,共有条食物链,若由于某种原因蛇突然全部死亡,则短期鹰的数量将。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2)上图B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千克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千克。 (3)上图C中,假设在每种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从来源不同的途径获得的能量相等,则草中含900kg的生物量,最多能使鹰增重 kg。 (4)上图C中,假设每种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来源比例不知道,每种较低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比例也不知道,要使鹰增重1kg,则至少需要消耗草 kg。(5)上图D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提供给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答案: (1)8 增加植物→鼠→猫头鹰 (2)3250 (3)4 (4)25 (5)25A/(5-4x) 2013年一模 28题(16分)研究发现,某污染重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具有功能。图中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结构。目前人们依据的理论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2)甲基汞通过富集而危害人体神经系统。研究发现,在甲基汞的作用下突触间隙会持续存在较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同时发现甲基汞高度亲脂,又能与蛋白质结合,请推测乙酰胆碱增多的可能原因是 。 (3)底泥中存在与B类细菌类似作用的真菌,这类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浮游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除流向下一营养级的生物外。其去向还有。 (4)根据题干信息,请提出一种有效降低水体汞污染危害的思路: 。 答案:(1)净化水体空间(垂直和水平)(生物)群落演替(2)食物链甲基汞导致突触前膜释放过多的神经递质(也可以从影响酶的活性角度回答,也可从影响载体蛋白的角度回答) (3)分解者分解者和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种植能大量吸收贡的植物,再从这些植物中回收汞(在贡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一定量的B类细菌,或在汞污染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投放分解甲基汞的真菌)

中考生物复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中考生物复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 统知识点总结- 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下列四种成分: ⑴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 ⑵消费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是消费者。包括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 ⑶分解者。细菌、真菌、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出物和残落物等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归还到土壤中,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与社会上日程生活中的生产者(指制造出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的人)是两个不同形态中的概念,不能混淆。

⑷生物成分外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分、矿物质、阳光、热能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表示方法:如草鼠蛇。从生产者(植物)指向消费者,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包括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分解者分解生物的遗体,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故分解者不写入食物链中。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食物链就越多,生物彼此间的联系也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一般植物的数量最多,草食动物其次,肉食动物最少),最终动植物的数量达到一定的平衡。如果雨量减少、气候干燥使植物数量减少,就只能维持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9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共计 40 分) 1、(4分)研究人员在甲地块中仅种植玉米一种作物,在乙地块中混种了玉米和矮绿豆,两块农田中均有玉米螟等害虫以及食虫鸟等害虫天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虫鸟所同化的能量,除未利用的能量外,其余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两地块中玉米的种群密度差别不大,但是乙地块中玉米螟的密度远小于甲地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次解释农田除虫和去除杂草的意义,以及玉米、矮绿豆混种的意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4分)科学家在密执安荒地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一年的能量流动分析(如下图,单位:J·hm-2·a-1),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链中包含生态系统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在此食物链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 __形式存在,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食物链体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田鼠通过视觉躲避鼬,鼬也以此追捕田鼠,鼬和田鼠的活动对彼此都是一种___________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用。 (3)田鼠流向鼬的能量传递率是__________。图中50.3 x 106 J·hm-2·a-1中包括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会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消散掉。 3、(4分)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 (1)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 (2)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图中的能量流动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两大功能。 (3)图中c代表大闸蟹的__________能,f代表大闸蟹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_______________的能量。(4)大闸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水温起了重要作用。温度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信息,信息的类型除了此类型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I.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______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 _______________。对此,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鼠害的原则是___________。 II.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 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5、(4分)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 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kJ。 (3)图乙中A、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

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